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精選8篇)

欄目: 教學工作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9.69K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1

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精選8篇)

(1)校本課程中由於探究活動多,時間長,學生學習興趣濃,往往造成拖堂。

(2)小組合作時,存在著少數人活動,多數人旁邊或各人做個人的。缺乏有效地研討交流,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對活動喪失了興趣。

(3)評價機制過於單調,很難測出學生活動的效應。

解決問題的對策

1、第一問題解決的方法

教師活動前後可加強對學生任務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活動目標,引導學生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在討論的過程中適時引導,讓學生做精選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探究活動。

2、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小組活動前建立一些基本的規則。明確責任,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對各小組的合作,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使組與組之間展開競爭的機制。

小組合作要有探究的意識,不是為了玩而開展校本教學。教師要深入到小組當中,瞭解學生合作的情況,討論的焦點,實際操作的情況。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和鼓勵。

3、第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

評價方法要多種多樣,可採用口頭評價、記載評價、現場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等方法。

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完成有目的性的評價,也可自我評價。這樣是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2

學校開發實施了校本課程,對於我一個剛踏入教師行業的年輕老師來說也是個鍛鍊的過程。經過這麼長時間的開發,使我有了自我反思。

(1)在這次的校本課程中,由於需要了解的關於節氣的知識多,要提升學生在學習中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的學習。

(2)在國小校本課活動中,有時學生忘記會忘記實踐,這樣就會給課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如有的同學在發言的時候,沒有實踐的同學只能在旁邊聆聽,而沒有自己的親身感受。

(3)小組合作時,不能存在著少數人活動,多數人旁聽或各人做個人的情況。教師要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能缺乏有效地研討交流,讓學生提升對學習的興趣。

(4)課堂中所討論交流的話題不能過於單調,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討論和研究,也讓學生活動的效率達到有效的提高。

(5)教師課堂前後可加強對學生任務意識的培養,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在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引導學習方向,讓學生做好每個學習前的預備工作和學習後的複習工作。

(6)在上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讓每個學生在課堂都能主動的學習。有時候課後教師可以和學生在一起交流,讓學生對你有親切感,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溫暖。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活動者。因此才能充分地展開好校本教學。

(7)在課堂前建立一些基本的規則。明確責任,學生之間要相互配合,對任務的完成進行各種方法的尋找和實踐。

(8)開展校本教學是為了讓教師深入到學生生活當中,瞭解學生學習的情況,討論的焦點,實踐的情況。並且針對性的.給予指導和鼓勵。

(9)在每次課程結束時記得給學生鼓勵,使學生期待每一次的學習,讓學生得到學習的肯定。適時的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可採用口頭評價、記載評價、現場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等方法。

(10)課外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完成有目的性的評價,也可自我評價。這樣是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校本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讓學生能積極的加入到每一次的學習中去,同時在這樣的課程中,我不僅得到鍛鍊自己的機會,還可以收穫很多,增長了我的業務見識。

因此作為一名校本課程的教師來輸歐,當務之急就是先要完善自我,給自己充電,加強業務素質;另一方面,還是學習一些新穎的課程設計方案,打動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這樣才會使校本課程有意義!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3

可能性的內容是在三年級上冊教學基礎上是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來表述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還要學會用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

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初步體驗隨機事件的可能性。課標在第二學段中指出:“在具體情境中,通過例項感受簡單的隨機現象,能列出簡單的隨機現象中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在追問中,通過創設學生比較熟悉的足球比賽決定由誰開球的視訊,由一句“你認為拋硬幣決定由誰開球公平嗎?”引出教學內容。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從而說明在比賽前用拋硬幣的方法來決定由誰開球對比賽雙方都是公平的,初步讓學生感知遊戲規則公平性的含義,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不斷追問中引發矛盾衝突,在試驗中體會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課標指出:“通過試驗、遊戲等活動,感受隨機現象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的隨機現象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在追問中,通過每組每人拋兩次硬幣的試驗,出現了三種意想不到的結果,引發矛盾衝突,使學生開始追根溯源,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對問題開始進行理性地思考。然後通過資料的繼續累加,使學生由原來的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試驗結果與1/2相差較大,逐漸開始認同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這一試驗結果。學生開始由“半信半疑”轉為“逐漸接受”。學生再一次經歷了資料的累加,以及歷史上著名的試驗,已經由“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接近了1/2”轉化為“出現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越來越接近了1/2”,這一變化不是教師生拉硬拽,強行讓學生認同所要的結果,而是在一次次的追問中,一次次的資料累加中,積累學生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認同。通過學生的比較和想象,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在資料的不斷變化中,學生真正明白“相等,原來就存在於不斷逼近一半的過程之中”,實現了由上萬次的“試驗頻率”向“一次”試驗概率的迴歸,同時也滲透了極限的數學思想。

不足之處: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出現與1/2相差很大,與1/2接近,與1/2相等三種不同的結果呢?學生在回答中出現了這樣幾種情況:有可能拋硬幣時用力不均勻;有可能是硬幣正反面的質量不同;有可能拋硬幣的手感不同,但是沒有談起有可能拋硬幣的次數太少的原因。

改進之處:

在教學中,要多傾聽學生的想法,要適當地給予學生思考的一些時間和空間,如果在課前告知學生每人拋10次硬幣和每人拋兩次對比,學生也許就能想到是由於拋硬幣的次數不同導致出現的結果不同。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4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把9張數字卡片打亂順序後襬在桌子上,隨機抽取一張,抽到每張數字卡片的可能性都是1/9,而單數有1,3,5,7,9,共5個,所以抽到單數的可能性是5/9,同理,抽到雙數的可能性是4/9。可見,這個遊戲對小芳而言是不公平的。那麼小芳一定會輸嗎?有的聰明的孩子馬上想到:雖然遊戲規則對小芳不利,但根據隨機事件的特性,小概率事件也是會發生的,所以在一次試驗中並不能斷定小芳就一定會輸,這裡的可能性5/9和4/9都是一個理論值,是在大量重複試驗下抽到單數和雙數的頻率的極限,只能說明小芳輸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該遊戲大量重複進行試驗時,這一點會表現得更明顯。

因此,在獨立的一次遊戲中,小芳還是有可能獲勝的。那怎樣設計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呢?很多同學想到:可去掉一張單數卡片或再增加一張雙數卡片,從而使得摸到單數和摸到雙數的可能性都是1/2,就實現了遊戲的公平。那是不是隻有這種加卡片和減卡片的方法呢?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認真觀察1—9這九個數,發現5正處在中間位置,5前面的有4個數,後面也有4個數,聰明的孩子馬上想到:如果摸到大於5的卡片小明贏,如果摸到小於5的卡片小芳贏,如果摸到卡片5遊戲重來。通過這樣一番思考學生真正理解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遊戲公平性,加深了對可能性的理解,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5

今天上午,在學校錄播室觀摩了三節數學課,可以說這是一次視覺與聽覺的盛宴,讓我收穫頗豐、受益匪淺,也深受感動。下面就《可能性》一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可能性》在國小數學裡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理解起來比較抽象,屬於“統計與概率”的概率範疇,概率的基礎是隨機現象,這就要涉及到確定事件與不確定事件。本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會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詞語描述這些事件。

本節課做到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總的來說有幾大亮點:

第一、用活動貫穿始終,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

喜歡活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感知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在這節課中,秦老師緊扣教學目標創設了一連串的活動:猜硬幣、石頭剪刀布、抽籤、摸球等活動,讓學生在經歷活動中體驗到數學知識蘊藏其中,深刻體會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比如:抽籤表演節目環節,秦老師說“讓我們走進現場直播,觀看小明、小麗、小雪會抽到什麼節目”,秦老師用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營造了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第二、重視學生實踐操作,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這節課開始,秦老師讓學生“猜硬幣”,“猜猜硬幣在老師的左手還是右手”,體會硬幣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首次認識可能,接下來抽籤表演節目,三個節目抽之前、抽之後的結果進行對比,你會發現什麼?逐漸讓學生認識到不確定的事情應該用“可能”來描述,能確定的事情用“不可能”或“一定”來描述。知識結構安排合理,教學環節緊湊,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尤其是老師設計的練習題(塗色),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練習鞏固中,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極大地培養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第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在各種遊戲活動中感知數學知識,領悟數學魅力,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交流能俯下身子,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一定的親和力,語言平緩清晰,速度適中,非常從容的教態,讓我們感知秦老師不是在“教數學”,而是在“做數學”。

縱觀這節課,秦老師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真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我個人認為,秦老師如果能把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及與評價激勵語,做得更到位的話,本節課會更有序,更精彩。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6

《可能性》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的內容,是要求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也就是通過遊戲的形式,從而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幾種情況。

我的這一節課一開始,首先設計了一個“摸球”的遊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極積性。第一步讓學生從全部是白球的盒子摸球,這樣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再提出一個問題:能摸出一個黃球嗎?讓學生試著摸一摸,結果學生髮現是摸不到的。第二步讓學生從裝有白球和黃球的盒子裡摸球,小組成員倫流摸,摸了以後又放回去,學生髮現可能摸出兩種顏色的球。這活動既簡單又有趣,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學習內容上。通過摸一摸、猜一猜、說一說等一系列探究活動,進行實驗、比較、分析、猜想,使學生親歷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隨機性,嚐到探索成功的樂趣,再讓學生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然後說一說生活中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全過程無處不是“可能性”的學習和判斷,可以說活動貫穿全課,“可能性”也融貫全課。

本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只是學到一些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首先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自然界,瞭解生活中的事物很多與數學有關,學習用數學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由此而愛好數學。其次,培養學生怎樣用數學去分析問題,使學生懂得用比較準確的數學語言去描述事物。這節課中,加強學生對隨機事件的口頭表達能力、對“可能性”的判斷和爭辯等。從這節課看,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較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分析能力,而且還有一定的科技知識基礎。另外,學生在這節課中瞭解到操作、比較、猜想、實驗、驗證對認識事物、數學分析都有重要作用。所以這些,說明這樣教學會較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有較紮實的數學基礎並聰明起:來。不足的是:學生對“一定”的含議瞭解得不是很好。因為有的同學這樣寫到:我的實驗一定能成工。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7

在教學中,我注意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學習活動,調動興趣主動學習。

一、教學匯入以遊戲化、生活化的形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分組討論對“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斷。

二、注重將數學問題與生活實際相聯絡。讓學生以熟悉的遊戲活動“下跳棋前,摸棋子決定誰先走”的生活問題展開教學,使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直觀地感受遊戲規則的公平性,豐富對可能性大小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想去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讓學生充分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本節課一方面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過“摸哪袋棋子公平”的問題,引導學生用概率去猜測,通過思考驗證,總結得出可能性的大小與概率的關係,學生經歷由形象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興奮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遊戲的愉悅中鞏固了知識,增強了自信,掌握了所學知識。

教學課後反思總結 篇8

《可能性》是一節實踐活動課。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數學教學應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背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尤其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事中,這是數學一個分支概率論要研究的問題。本課就是讓學生感受最基礎的知識可能性。

《可能性》這一節課,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說出一些與所學知識有聯絡的現實情境,再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事情發生的不確定性與確定性。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這節課一開始,設計了一個紅色乒乓球和一個白色乒乓球放入黑色袋子裡,讓你摸一摸,它們的可能性相等這一場景引出課題展開教學,通過學生自己獲得生活中的數學資訊,使學生置身於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動參加 摸撲克牌活動,學生感受可能性發生的機率。因為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這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習,不僅使學生對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

反思:

在這一環節,引導學生髮現不夠,得出的結論沒有很好的讓學生說出來,而是教師說的多。

改善:

應該開門見山直接從情景圖匯入,為後面的教學活動爭取時間;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