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8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9W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

本次班會開的很成功,班會的目的已經到達,成功地讓讓學生體會到了教師這些年的辛苦。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通用18篇)

一、對活動主題的反思

通過今天的教育,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老師,這也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如今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嬌生慣養,當老師批評自己時,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不理解老師對自己的好,但是在播放汶川地震老師為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的畫面時,我清晰地看到許多孩子不禁流下了淚水,當緊接著放教師平時辛苦工作的 PPT時,學生的心理出現了波動,我想這一定能觸發他們年幼無知的心靈,此時孩子們的情緒也被調動了,他們有很多內心感受以及想說的話對老師表達,他們被深深地感染著,已經意識到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遺憾的是,我對課堂生成性的把握不夠,當有學生說出曾經對老師有過誤解時並沒有加以引導,沒有讓學生說出什麼時候心裡是怎麼誤會老師的,也許課堂的精彩就在此,但是我錯過了對學生的引導,這也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事蹟

二、對活動目標的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基本實現,同學們通過向老師鮮花的環節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看到老師辛苦工作的視訊,同學們都很感動,同時在活動中增進老師與同學們的感情與默契,讓辛勤操勞的老師們放鬆一下心情。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崇高,從心產生對教師的崇敬之情,以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把尊師重教化作一種自覺行動,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對活動內容的反思

主持人開場白,在向老師鮮花的同時播放《獻給老師的歌》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本次班會的氣氛,使同學們進入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奠慰屍魂——為祭汶川地震中為學生而獻出生命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學生比較激動,有的孩子甚至無法剋制的抽涕起來,班級的氣氛很沉重,大家都對犧牲的教師表現出沉痛的悲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製作好的PPT

播放各科教師忙碌工作時的照片,這時學生看到每天熟悉的身影,看到老師的辛苦,忙碌,都很感動;漫談尊師:學生自主發言,陳述和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環節活動目標得到實現,大家踴躍發言,學生都老師的深切的愛得到表達;師生互動遊戲:猜詞,增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但是由於這個環節很難組織好,考慮的也少,在活動中花去了很多的時間,出乎意料之外,值得欣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變近了;

四、活動後的收穫

本次班會從開始到最後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活動的成功召開和結束讓我倍感欣慰。在觀看教師辛苦工作時的視訊時,學生了解到老師平時的辛苦,大家由此有很多感受,學生在談論與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時,有的學生在談到以前誤會老師甚至哭了起來,並保證以後一定會改正,從而使本次班會的活動的目標得到實現。在本次班會上,讓我看到了一群可愛的孩子,同時也體會到當老師走進學生內心時的那份欣喜,教師是個讓人們尊敬的職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身上的單子很重很重,在交給他們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名實習教師,卻同樣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重大職責,也更加熱愛這個職業。所以以後我要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等待著真正作為教師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天!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2

明天下午第三節課是班會課,這節課我打算和學生一起探討三個問題:

一、尋找我身邊的感動

1.同學之間:班級義工、張笑天、趙本正、張永慶、萬立鑫……

2.班集體內的好苗頭:一週以來的新變化;

3.我們的老師:早來晚走,日夜操勞;

4.我們的父母:為我們的學習、成長提供一切後勤保障。

二、發出一條倡議

22人幫21人計劃,一對一輔導,以自願為原則,以真幫助為核心,以有真效果為目標。

三、高效完成各項事務

如:作業、訂正、背誦、抄寫、整理筆記、錯題本等。

期望通過這樣的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熱情、集體主義精神等推向高潮,掀起一股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局面。

過程及反思:

本節課的精彩在第一模組。

具體操作是,我先結合我半個多學期以來對班級的觀察,列舉一些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如義工中的吳月、熊琪、黎林添嬌、李伊沅、韓玉潔等,他們無私地為班級做貢獻,張永慶和趙本正兩位班長為班級工作犧牲好自己許多時間,張笑天、萬立鑫等同學近來的表現都在進步,值得表揚,他們由原來的貪玩,應付作業到現在的專心學習,從不拖欠作業,而且書寫也都變得很認真,其實他們這樣做也是在為班級做貢獻;老師們都十分地敬業,他們早來晚走,日夜為我們操勞,英語老師每天都要批幾份作業,她跟前用過的廢舊練筆有幾十枝,這些都是她對我們辛勤培育的見證;家長為我們做好一切後勤保障;各學科的科代表盡職盡責地做好相關學科的服務……

同學們在我的引導下,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每個同學都說出了令自己感動的人和事,我們所有的人聽得都非常認識和仔細,其中孫瑞同學說,令我感動的是在我骨折後,全班同學都給我寫慰問信,老師也給我寫信慰問我,大家還給我送來了好多禮物,在我住院期間做手術時候老師經常打電話給我,幫助我豎立信心和勇氣,這些我將終生難忘。

張永慶說:最讓我感動的時全班同學近來的變化,同學們從期會考試中醒悟過來,現在對自己的要求都非常嚴格,我們班的課堂紀律和作業情況都有了很大的轉變,這讓我看到了我們班的希望。她說著說著,眼晴裡的淚水就流了出來,因為這些良好的局面裡面凝聚了她的許多智慧和汗水。這時坐在她旁邊的陳雨嬌默默地給她遞過來一張面巾紙,由於她們都坐在前排,她們的動作好多同學沒有發現,但我卻看得非常清楚,於是我就當時全班同學的面把這個動作說了出來,我說:“什麼事情令我們感動,在同學流淚的時候,靜悄悄地遞上一張面巾紙,這就是令人感動的。陳雨嬌同學平時沉默寡言,可是她卻有一顆關愛同學的真心,這就值得我們全班成員一起學習。她的動作就詮釋了什麼叫有愛心,什麼叫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還有好多同學說:最令我感動的是教英語的範老師,她每天都非常用心地在教我們學習英語,而且還犧牲休息時間幫英語暫時落後的同學補習。有的說我在同學表現不好的時候耐心地和他們談心,引導和幫助他們轉變。

有的同學說:讓我感動的是張永慶,她是真心為班集體好,她剛和的眼淚也不會白流,我們都會極力地配合她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情,為班集體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學們說得非常真誠,這個環節的設計起到很好的作用,首先,這樣的活動教會同學們要用欣賞地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其次,它對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學們通過自己的述說和傾聽,真正得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同學們個個都要為班集體做貢獻,這種效果的獲得很可貴;第三,這樣的活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

第二模組

在第一模組的成功組織的基礎上,第二模組的組織就顯得容易多了。同學們對集體和對同學的真誠的心被點燃起來,做其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名小組在我的倡議之下很快成立幫扶小分隊,每組6人前3名幫後3名,每人幫一個人,這樣一幫一在3分鐘內就結好隊子了,大家都很真心地在分小隊,提要求,作記錄。

當然這件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師的一段時間的監督和引導。

第三模組

結全我自身的經歷和國小部朱華萍老師的QQ簽名上的一句話談高效學習的事情。

我和同學們講,我在電腦前一坐,不知不覺兩、三上小時就過去了,以前看電視也是這樣,後來我關掉了電視,在我看書的時候也會關掉電腦,手機調到靜音狀態,這樣效率就會很高。朱華萍老師在她的QQ簽名下寫道:想看書卻總是沒有時間?其實多看點書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網路,下決心每天留出半小時或1小時的閱讀時間,關電腦,關手機,開始看書,看完書做隨手做些記錄。

所以我提議,大家在寫作業的時候一定不要把手機放在身邊,關機或者調到震動檔放在遠離自己的地方,關掉電視和電腦,專心地學習,這樣效率就會高得驚人。同學們對我的建議聽得很認真,相信大多數的孩子回家後會嘗試我的建議。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3

感謝工作室給我執教班會課公開課的機會,因為這是我第一次上班會課的公開課。感謝翟老師、許昌滿老師、張慧(心理學)老師的指導和幫助!

設計課的時候,我想呈現給大家的班會課是融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學生的真實想法的課堂,是能觸動內心的課。上完後,我覺得基本上達成了我最初對自己的要求。因為我希望班會課能融入更多科學、理性的要素,但又要觸動學生的內心,而不是表演式的喊口號、表決心。這堂課的實踐本身是我對自己的一次挑戰,每一個設計都有明確的教育意義,也不是為了活躍氣氛,只希望課能夠進入學生的內心,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引領他做最好的自己。

聽專家、同行評課時,真的收穫很多,翟老師建議在行動宣言中“儘管我……,但是我……,”但是可以用同學給你寫的閃光點,這樣課前後就顯得更加緊密,我覺得這個建議真得很棒!時間分配上,下次可以適當縮短分享閃光點的時間,增加行動宣言的交流時間,行動宣言是昇華部分能體現得更充分些!

真的很喜歡團隊研修的方式,因為討論後會才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課還有很多不足,但借用愛因斯坦的話,“我不會氣餒,因為每排除一次錯誤的嘗試,我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我在朝著更好地自己邁進!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要培養學生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的能力。”本課四幅插圖以連環畫的形式,形象的再現了故事情節,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美麗的大森林裡,讓他們置身於形象的童話情境中,並且用課文的四幅插圖,連線各個教學環節,使教學過程流暢自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以圖解文,藉助圖畫來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詞句,比如說:“粗糙”“一個比一個好”“高興極了”等。

在教學中,我力求把這節課上成紮實的語文課。但在教學過程還存在著問題和不足,比如:活動面不夠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髮言過多,還有少數的學生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這些不足和遺憾,使我深刻意識到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自身素質的高低,對語文課程的關係重大,我會緊隨教改之路,繼續學習進取,努力讓自己的課堂煥發有內而外的生機。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學生在領悟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慾望。此時,我設計引讀,更好地讓學生抒發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車“啟動”、“徐徐開出”、“飛馳而去”三個過程設計引讀。像最後一個過程——列車“飛馳而去”,就是這樣設計引讀的:

“戰士們深深地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士們趕緊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在窗外,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戰士們再也忍不住了,淚水模糊了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上幾句離別話,然而距離遙遠,戰士們只能默默地在心頭呼喊——”

此時,學生們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後的話語:“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6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真情的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所以這兩段的學習,我學著姚老師的樣子,一開始就拎出來,在精讀課文前先讓學生朗讀,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將這兩段話提出來,學生此時的體會已深刻,不用多講,他們就體會到了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情。

簡單地讀,讀出喜愛,讀出快樂,讀出真情,我想這是我今天這兩節課最大的收穫。不過還是有遺憾的,就是課文學完後,我也和姚老師一樣,佈置了一個作業,讓學生也寫寫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事後我在想,學生現在才四年級,他們能寫得出來嗎?如果要他們寫,我又該如何指導他們寫呢?如果也照作者這樣用散文的格式寫,肯定是不行的,我想還是用一般的記事方式教他們寫吧,畢竟他們才剛剛升入四年級。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7

這兩天引導學生自學語文閱讀上的古文《推敲》一文,指導了些方法,趁熱打鐵,開始引導學生學習《論語》。

教文言文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學生的積累,提高語文素養,薰陶道德修養。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經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我希望讓學生接受儒家文化中優秀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使他們在情操修養,立身處事,為人治學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引導,從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健康堅定的價值觀和樂善好學的品格和氣度。當然也想借這些短小精煉的小短文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奏讀,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

當然,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

1、由於古文中的知識點相對比較多,畢竟是七年級學生,有的同學在個別知識點可能還不夠理解。

2、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但質疑能力還比較差,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討論來得出結論,效果會更好。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8

《我們的祖國真大》是一首簡短的詩歌,詩歌內容講述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從而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也讓孩子們瞭解我們南方於北方的氣候差異。

首先通過一個找中國的遊戲,讓幼兒進入活動中,利用地球儀,大家都能一下子找出中國,其次通過地圖中的比較,讓孩子知道中國的廣闊,從而激發孩子的自豪感。為了使幼兒能更有效的記住詩歌,我利用了東西南北中的向標,將歌詞中的事物放入向標中,幫助孩子記憶。詩歌中的“十月就飄大雪花”“圍著火爐吃西瓜”通過講解以及與我們自身的比較,幼兒都能夠理解,也瞭解了北方的氣候特點,知道南北方有著明顯的氣候差異。

詩歌中心句:偉大的祖國——媽媽,幼兒對於媽媽的概念只侷限在自己的媽媽上,對於祖國媽媽還不能理解,一直有小朋友問:“為什麼要叫祖國媽媽?”在念詩歌時也經常落下這句,在此老師還需要做更多的講解,讓幼兒真正理解句意基礎上,更有效的學習詩歌,不僅知道中國的地大物博,也增進幼兒對祖國的瞭解與熱愛。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9

《失物招領》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且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易於接受。

課堂上在出示課題之後,我就問學生:“讀了這個題目有什麼想問的嗎?”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 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它們是怎樣被主人認領的?主人又是怎樣處理他們的呢?這些都成為了孩子們質題的內容。於是,我讓孩子自己帶著提出的問題,在讀中自主發現、自主感悟、交流討論。從而提高孩子的問題意識和合作精神。

接下來在引導孩子感受植物園的美麗時,讓學生用“很——很——”說短語,說句子,讓學生在運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詞短語重疊後的表達效果——既表示強調,又增強了生動性。在理解“失物”在課文中的意義時,把詞語和標點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理解詞義的同時順帶領悟引號的一種用法。“會心”一詞不僅放在句中,而且引導學生聯絡語言環境去理解,這樣顯得更為親切自然。

以讀為本為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課文中如“植物園很大很大,花草樹木很多很多”、“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夥”、“四十雙眼睛睜得大大的,四十雙小手在各自的口袋裡摸著,不一會兒,四十張小嘴一齊喊:‘唐老師,我沒丟東西!’”等都是很好的語言文字訓練材料,讓學生從中讀出韻味、悟出方法、模仿說話、學著寫話,從而讓讀為理解感悟、學以致用服務。讓孩子們更全面、實在地面對“語文”。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我按照教參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落花生的品質,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樣,務實有用。然而學生並不買我的帳,一個平時很有主見的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不同意您的說法,做落花生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好,您平時不也常告訴我們要善於表現自己嗎,這樣才能爭取到更多的機會啊?”此時課堂中出現了不少竊竊私語的聲音,很多同學都贊成這位學生的見解。我想既然學生有了自己的獨特感悟,作為教師就應該尊重他們的理解,這也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的引導。

對於現在的社會,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實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也有思考過,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點預設。於是我把問題拋向學生:你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人還是“石榴、蘋果”這樣的人呢?就這一問題我們展開一場小小的辯論吧!我原以為這樣的一場辯論賽肯定是旗鼓相當的,然而令我吃驚的是絕大多數的學生都願意做“蘋果、石榴”這樣的人,只有極少數的人願意做“落花生”,這樣的場面卻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這也更證明了現在的學生個性鮮明,敢於表達,這也是讓我深感欣慰的。於是我讓這些“蘋果、石榴”們暢所欲言,闡述他們各自的想法,而我則加入到“落花生”隊,用實際行為支援他們的選擇。這時的學生不再小心翼翼,他們得到了老師的支援,拋開所有的顧慮,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與理由。

課堂上精彩的話語層出不窮,思維的火花不斷跳躍其間,我被學生的精彩辯論所折服,沒想到五年級的學生居然對社會、對生活會有這麼深入的體會與感悟。

在學生激烈爭論之後我適時點撥:“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我們的社會需要像‘落花生’這樣的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的人,更需要像‘蘋果、石榴’這樣不斷創新、敢於挑戰、勇於展現自己的人。同學們到底願意做哪種人,等將來你們長大了自己來決定吧!”同學們見自己的意見得到了老師的認同,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語文上冊最後一個語文園地的第二篇課文。

一,教材

這一課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四種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讀起來琅琅上口。

鑑於本課是本冊教材最後一單元的一篇課文,因此在全冊便起著"鞏固識字,用學到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朗讀課文,能提出課文中不明白的問題並能討論解決"等作用。

一,課時劃分合理:

正確朗讀全文,理解課文1—4句,感情朗讀,瞭解不同動物的腳印特點。會認其中的5個生字,學寫2個生字。對於5,6句只要求讀準字音,讀正確就可以了。

二,整堂課"趣"字當頭

無論老師言談舉止或各環節教學設計,都圍繞一個"趣"字。應該說一節課四十分鐘對一年級來說是很漫長的,但這節課卻緊緊地抓住孩子們的心,學生們至始至終處於一種高亢的學習狀態中,課堂效率極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本節課開課環節創設了如下情境,用課件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圖,學習了課文的第一句話。自然進入了課文的情境之中,產生了自主學習課文的慾望。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課堂的開始就讓學生進入愉快的學習情境,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要在一節課的時間裡與學生分享這份感人至深的友情,使他們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主要採用了讀中想、讀中感、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寫這幾個環節,從而達到情昇華、情延續這樣的教學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各年級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閱讀中陶冶孩子們的情感,激發想象。《生命的藥方》這篇課文是朗讀的好材料。我在教學時堅持以讀為本,以讀促學,讀中求悟。如對全文中心句德諾媽媽說的話,我採用了層層遞進、一詠三嘆的朗讀方法,使學生的情感在讀中呈螺旋上升,逐步達到高潮。其它形式的朗讀,如出示句子感受讀,理解句子後有感情讀,教師範讀、引讀,師生合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我還不失時機地巧妙抓住了重點詞“塞”和“抱”,在這兩個詞上引導學生誦讀,感悟,品味,“塞”這個詞是整個第4自然段的向心力和支撐點,讓原本簡簡單單的文字變得厚實、豐滿,充滿人情的意味。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艾迪對德諾那份真摯的友情。

在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第4自然段上重筆潑墨,主要是為了在6、7、8自然段上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在讀中理解、感悟、體驗、明理。多角度地體驗性朗讀,豐富了學生的內心世界,昇華了他們的情感體驗。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我曾在學校上了一節語文公開課《吆喝》。在這堂課上,我充分體現“課標”注重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精神,利用當地民風民俗,引導學生從教室走向社會,從課內走向課外:首先感受情景,熟悉課文,整體感知時讓學生尋找出文中的各種吆喝,並把要點概括出來;其次觸控吆喝裡的生活,研究吆喝裡的學問:1、作者是從哪兩方面入手寫“吆喝”的?2、作者最喜歡的吆喝聲有哪些,原因是什麼?3、作者圍繞北京的吆喝聲介紹了什麼?4、他對北京的吆喝懷有怎樣的感情?

要求學生介紹力求達到聲情並茂,必要時也藉助京味十足的吆喝完成交流。同學們通過介紹,跟隨著作者的緩緩記憶,慢慢體會到作者對吆喝的感情。然後設計了一個小組內的活動,連結生活,為家鄉的特產設計“吆喝”,分析不同廣告對同種生意的影響和作用。

在這堂課上,我始終把學生放在首位,設計了說“吆喝”的現場表演,喊“吆喝”的角色體驗,論“吆喝”的課堂討論等三個學生活動環節,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同時,加強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滲透、新教法的展示、課件的運用,效果都不錯,老師們對這堂課也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但我作為這堂課的設計者和實踐者,感覺部分教學目標並未如期實現,一些課文知識落實的也不盡如人意,師生互動和學生的活動環節總覺得還存在瑕疵,總覺這節課的“語文味”不濃。這堂公開課下來,我對“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產生了一些反思。

“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改核心理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價值取向。“課標”鼓勵教師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弘揚學生的個性,面對學生一張張幼稚的臉龐,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們雕刻成“千人一面”。

在《吆喝》這節示範課的第二個環節喊“吆喝”和第三個論“吆喝”環節中,面對學生的笨拙表演和不準確的答案,為避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我不得不說:“不錯”、“好”、“非常有道理”等等,極少對學生的回答說“不”,一堂課下來,同學們皆大歡喜,課堂氣氛及其活躍,可是我的心情卻不能平靜:這一部分同學所謂的積極性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勵,可是對於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學而言,他們對知識、對真理的追求標準就不會產生模糊和偏差嗎?這對他們也是一種不公平。

說“不”真的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嗎?課堂上,學生積極回答,體現了學生的積極參與,活躍了課堂氣氛。起來答問的學生在答問前已經進行了獨立的思考、經過了自己的深思熟慮,他們的答問正是自己的勞動成果,若他們的答問是正確的、有道理的,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這不僅是回答了學生的問題,更是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如果學生的回答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教師應及時給予糾正或請同學給予糾正、補充,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認識自己,也有利於學生辨別是非真偽。如果學生的答問是不正確的或不夠完整的,而教師還是一味地說“不錯”、“嗯,好”等等,那學生將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並且還沾沾自喜,這不是對學生的尊重,而是害了學生。

誰回答你都肯定,可見,敢對學生說“不”,給學生正確導向很重要。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這是四年級下學期課本中的一篇閱讀課文,通過寫父親克服各種困難在山地上修建菜園的事,體現父親執著、頑強,遇到困難不言退,不服輸的品質。而這也是需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領悟學習的教學重點。教案中,我設計了:走近菜園——看到誘人的翠綠;走向父親——看到父親的菜園;走進菜園——看到父親的精神,這樣循序漸進的三個教學環節,從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煉,引申出其中蘊涵的可貴精神。

以下是我教學本課後一些感受:

一、課堂容量需適宜。這節課的設計我還是考慮到三十五分鐘的教學時間,對於課的容量反覆修改了幾遍。課上完後,自己還是感覺因為內容量大,導致某些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讀的時間也無法充分的保證。對於篇目比較長的文章,能夠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比較麻利的處理完,我覺得還是有些困難。對於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還是很困難的。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設計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寧缺毋濫,簡潔明快。

二、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總體表現來說,喜憂參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很快,積極性也高。相對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現則不盡人意。我想這可能也與自己平時在課堂的訓練中忽視這部分不太愛表達的孩子有關。在今後的課堂中,與學生間的口語交際訓練得加強,爭取大面積的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課堂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方面差距還是不小的。特別是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很被動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是一個樣,自己學習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個樣。閱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還需進一步總結提高。除了教師的引導要有方法外,學生自學的手段方法也要進一步規範。防止學生脫離教師這根柺棍就會站不穩或摔跟頭。

從講臺走下來,我覺得需要總結的東西很多,一方面是針對於這節課的,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很多紕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我想這比單純的評價一節課的優劣要有意義的多。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遇到生活中或工作上的些許困難、小事,不是想方設法去克服解決,而是“氣不打一處來”,小事鬧大,大事則要鬧得尋死覓活。這同小說中的主人公克服險阻、艱難求生的勇氣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可能有不少人曾經看過殘疾人演出或殘疾人運動會,那些身殘志堅的勇士們克服著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甚至折磨,做出了連健全人都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是熱愛生命、勇於同困難作鬥爭的典範。 傑克?倫敦的《熱愛生命》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為了達到一個人生的目標,就要同人生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做殊死的搏鬥,並且敢於勝利。

面對生活、工作遇到困難甚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只有奮起抗爭,因為除了勝利,我們別無選擇!這篇小說中的主人公在重重艱難險阻面前,想要放棄生命,選擇死亡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但他卻 沒有甘心就死,他選擇了抗爭。因此,人生要有所追求,要活的轟轟烈烈,成就一番事業,在生活中就要學會堅強、學會抗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辜負生命的重託,才能對得起生命本身。 人,在自然中是渺小的,渺小得如同滿地的荒草。但渺小的“人”因為擁有頑強的生命和堅定的信念而從遠古走來、創造了異彩紛呈的文明和財富。 讓我們永遠擁抱偉大的、頑強的生命;讓生命之樹常青!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珍珠鳥》是根據作家馮驥才的散文改編的,描寫了“我”為一種怕人的珍珠鳥創造了安逸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環境,使它們與“我”越來越親近,說明“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課文寫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很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我從以下四點入手設計和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播放課件,讓學生認識珍珠鳥,引起興趣,引出課題。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讀後談談自己的感受。

學生初讀後,有的感受到“珍珠鳥是一種可愛的小鳥,作者非常喜愛它”,有的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小鳥,但它卻不怕作者”,還有的說“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鳥有種親近的情意”。這些感受都是孩子們獨自的情感體驗,是真實而可貴的,雖然來自直覺,有些粗糙、膚淺,卻是理解主題的基礎。教師應珍視這些感受,進而引導學生深入讀書,理解作者寫作的真諦。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上 《我真希望》這一課,我感覺效果不錯,一節課內學生不但踴躍地展示了先學成果,而且還完成了背誦任務。回想起來原因可能有三:第一,我激勵他們提早預習課文,要求他們課前爭取會背,挑戰自己的惰性。這可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第二,我課前做了充分準備,中間沒有多餘語言,注重彰顯學生個性,讓學生互 動彙報,教師只在適時牽引;第三,我把每一小節的重點詞製成卡片,不但讓學生熟悉了修飾詞,熟悉了課文,而且增強了一些後進生背會課文的信心,讓他們從詞 到句,循序漸進,從而避免畏懼心理,有信心戰勝一個個小目標進而戰勝一個個大目標。我想這三條是這節課上得比較好的原因。美中不足的是拓展延伸方面做得不 夠,我啟發學生思維的語言不夠到位,尤其是對後進生。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注意揚長補短,爭取讓自己的業務水平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位受學生所喜愛的、隨機應變的助學者。

班會課的教學反思總結 篇18

從語言的組織到課件的運用,整節課都始終“美”在課堂裡

文美,自然課堂也該是美的,我精心營造課堂氛圍,讓孩子們忘卻了這本是課堂,而牽引著他們不由自主的走進了故事中,切身的感受著張衡數星星時,不一樣的心態,真正實現了心靈與心靈的共鳴。課初始,我就在大螢幕上出示了一大幅滿天星空圖,在孩子們被一閃一閃的星星吸引的時候,提問“晴朗的夜空涼風習習,星星眨著眼睛,你想說什麼?”孩子們聞言,個個舉起了小手。課堂立刻就充滿了一種活力,也讓氣氛變得和諧了許多,然後,我再根據孩子們的回答,巧妙的引入了文中的一句話“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撒在碧玉盤裡。”提問:“這句話,美嗎?美在哪?”大家暢所欲言,氣氛更熱烈了。這樣的設計,不僅烘托了氣氛,更自然的匯入了文字。為後面的教學也做好了鋪墊。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關鍵的環節,它在語文課堂裡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體現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互動中,我將“讀”的練習貫穿於整個過程,通過讀課文、說感受、議體會、再讀課文四個環節,紮紮實實與每個段落,在這樣邊讀邊思,邊思邊悟的學習流程中,孩子們親近了人物,喜歡上了張衡,喜歡上了奶奶,更喜歡上了博學的爺爺,也使主人公張衡那善於觀察和思考的好品質植根於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