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通用7篇)

欄目: 精選演講稿 / 釋出於: / 人氣:1.48W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1

第一,與學生家長溝通,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及地點。人人都有心理障礙期,也有情緒化或心情不佳的時候,那麼此時不是與他交談的適當時候。與家長溝通,應先間接地向學生了解其家中的情況,以便決定是否適合與家長交談。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通用7篇)

第二,與家長溝通要善於傾聽。多數班主任在約見家長時,說得多,聽得少,只顧自己痛快,啪啪啪一通數落。情緒發洩完了,自己累了,家長的耳朵也塞滿了,原先準備的話還沒說出來,只好悶在心理,回去再拿孩子撒氣。不妨換個方式,班主任作個聽眾,如何呢?揚欽是我們班的一個學生。從開學到現在,這個學生的特點就是話特別多,上課的時候經常成為老師點名的物件。對於他的表現,我一直不滿意,多次找他談話,但每次都沒有多大的成效。最後我請來家長,準備把這位學生這段時間的表現向家長數落一番。家長來了後,很主動地向我這個班主任瞭解情況,並將這位學生從國小一直以來的情況給我作了反映。從她談到的情況中,我瞭解到這位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壞習慣。上課接下句、插嘴、講話。這些表現並不是一時的反映,所以對於他的情況要採取不同的方法來對待。要準備好打持久戰,切不可心急。現在想來,如果當時我見了家長就劈頭蓋臉地一番數落,又會怎樣呢?結果可能不能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找到更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可見,有時候多說不如少說,甚至作個聽眾也不錯!傾聽有兩個好處,一是造成平等的談話氣氛,二是便於我們從中捕捉資訊。

第三,與家長溝通,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要深入淺出,將大道理說小。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長的文化水平,素質,教養不同,難免會遇到一些“護短”的粗魯的家長,那就必須講究語言的藝術。多數學生在學校作了錯事之後是不會向家長坦白的,反而說別人怎樣錯,老師又如何袒護那些同學,這往往引起家長的誤解。所以班主任應該在家長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用徵求意見的態度,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駕馭好批評的藝術,用愛心感化家長,是他能理智地與老師一起解決問題,工作起來就容易得多了。事實表明家長能理智地中肯地教育好子女,那麼,他的子女在學校的表現也會相對較好。所以,班主任應重視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更要講究語言的藝術。

“溝通無限”,方法不拘一格。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技巧,你都要出於真誠,併力求有利於學生的長遠發展。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2

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

與學生家長交流與溝通時,講究一個“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愉快地與你合作,有效地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應用誠心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樑。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學校交換意見,我們應該立即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個家庭的朋友,與家長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千萬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長或指示家長怎樣,否則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家長來訪時,應儘量做到起身歡迎,端椅遞茶,家長走時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儘量使用文明用語,如“請坐”、“請喝茶”等等。這樣就會使家長明白你是一個很有道德修養的班主任,為彼此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讓家長知道你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為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讓家長表達他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個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於傾聽的班主任面前,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述,同時要輔以眼神、動作,或插以“對”或“是”這樣的短語呼應,最好是動筆記一下要點;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

要善於與不同型別的家長溝通。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個性”突出。因為家長的組成是非常複雜的,其知識結構、職業類別、性格氣質、修養程度等都參差不齊,沒有哪一種家庭教育方法是萬能的,某種方法在這個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則可能不靈。班主任應對學生家庭進行調查分析,對家長的文化水平、職業狀況、年齡、家教思想、家庭關係等做到心中有數。

1、對於有教養的家長,儘可能將學生的表現如實向家長反映,主動請他們提出教育的措施,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充分肯定和採納他們的合理化建議,並適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學生家長一起,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2、對於溺愛型的家長,交談時,更應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真摯的讚賞和表揚,然後再適時指出學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學生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子女的正確性,使對方在心理上能接納你的意見。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耐心熱情地幫助和說服家長採取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子女,啟發家長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千萬不要袒護自己的子女,因溺愛而隱瞞子女的過失。

3、對於放任不管型的家長,班主任要多報喜,少報憂,使學生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與期望心理,改變對子女放任不管的態度,吸引他們主動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同時,還要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使家長明白,孩子生長在一個缺乏愛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從而增強家長對子女的關心程度,加強家長與子女間的感情,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4、對於後進生的家長,我們要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班主任最感頭痛的是面對“後進生”的家長。面對孩子可憐的分數,無話可說;面對家長失望的嘆息,無言以對。對於“後進生”,我們不能用成績這一個標準來否定學生,要儘量發掘其閃光點,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長處,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希望。對孩子的缺點,不能不說,但不要一次說得太多,不能言過其實,更不能用“這孩子很笨”這樣的話。在說到學生的優點時要熱情、有力度,而在說學生缺點,語氣要舒緩婉轉,這樣就會讓家長感到對他的孩子充滿信心。只有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更主動地與老師交流,配合老師的工作。

5、對於氣勢洶洶的家長,我們要以理服人。部分年青的教師碰到氣勢洶洶的家長往往也會熱血衝頭,遇到這種家長我們一定要沉得住氣才行,特別是作為對於我們這種私立學校來說,服務態度、服務質量顯得尤為重要,許多家長都有強烈的維權意識。碰到此類家長,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帶微笑。班主任在面對家長的指責時,要剋制自己的怨氣;不要和家長爭執,更不要挖苦諷刺學生而傷及家長,臉上要充滿微笑,那麼無論是在多麼尷尬或困難的場合,都能輕易渡過,贏得家長的好感,體現自己的寬容大度,從而最終消除誤解和矛盾。

總之,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互補因素,兩者配合得越默契,產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顯著。要使家長的教育配合學校教育,保持一致性,關鍵在於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形成學校與家庭的德育工作統一戰線。無論運用何種方式、何種技巧與家長溝通,最為關鍵的是要以誠待人,以心換心,同時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理論水平,這樣才可以架起心與心之間溝通的橋樑。讓我們攜手並進,為創造實校輝煌燦爛的未來而共同努力吧!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3

1、克服互相埋怨情緒。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教師與家長間易互相埋怨,一方埋怨老師不會教,一方埋怨家長不會養。這樣,導致雙方產生對立情緒。班主任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具體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防止只“揭短”“告狀”的現象。

2、避免傷害家長的感情。班主任往往對喜歡的學生大力表揚,而對一些不稱心的學生指責有加,在家長面前大力批評,好事沒一份,壞事份份有。這樣,導致家長感情受到了傷害,遷怒於孩子。結果造成學生家長怕見老師,於是影響了家校的聯絡。因此,在與家長交往中,教師要客觀對待學生的錯誤,以商量的口氣與家長共商教育方法。

3、正確評價學生。教師與學生家長的接觸,往往離不開評論學生。這時,首先要了解家長的道德修養水平,先請家長談談學生在家的表現,隨後班主任才談學生在校表現,這樣避免家長由於學生在校出現問題產生心理壓力,搞僵關係。其次要客觀、全面地評價學生,不能好的都好,壞的全壞。應讓家長聽到教師的肺腑之言,使其產生與班主任共同教育學生的願望。教師與家長談話時,千萬要避免只“告狀”,除將孩子的問題告訴家長,對孩子的進步也要實事求是地談。在談孩子的缺點時,教師還應主動、坦誠地檢視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商討糾正、改進的措施。讓家長覺得你是在真心實意地愛護他們的孩子,從而接受你的意見並積極合作。

4、以誠相待,用誠心架起溝通的橋樑

與學生家長交流與溝通時,講究一個“誠”字。只有誠心誠意,才能打動家長的心,使他愉快地與你合作,有效地促進家長科學地開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應該用誠心架起與家長溝通的橋樑。不管是家訪還是家長來學校交換意見,我們應該立即轉換角色,把自己當作這個家庭的朋友,與家長說話就變得容易多了,千萬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長或指示家長怎樣,否則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家長來訪時,應儘量做到起身歡迎,端椅遞茶,家長走時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儘量使用文明用語,如“請坐”、“請喝茶”等等。這樣就會使家長明白你是一個很有道德修養的班主任,為彼此間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為了讓家長知道你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包括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優點和缺點、家庭基本情況以及你為這個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擬一個簡單的提綱。這樣在與家長交流時,就能讓他產生老師對他的孩子特別重視的感覺以及班主任工作細緻、認真負責的好印象。這樣從情感上就更容易溝通。讓家長表達他的意見很重要,謙虛誠懇,專心傾聽,會讓家長感到自己很受重視。即使是一個牢騷滿腹、怨氣沖天,甚至最不容易對付的家長,在一個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於傾聽的班主任面前,常會被“軟化”得通情達理。要認真耐心地聽家長傾述,同時要輔以眼神、動作,或插以“對”或“是”這樣的短語呼應,最好是動筆記一下要點;同時要表現出對家長心情的理解,坦誠地與家長交流,這樣可以對學生情況有更全面的瞭解。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4

1匯入尊重感。在與家長交往的過程中,班主任應做到文明禮貌,尊重對方。班主任通常比家長更熟悉教育知識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規律。決不能以教訓式口吻與家長談話,特別是當其子女在學校“闖了禍”的時候,班主任仍要在談話時給對方以尊重。也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訓斥家長,這不僅使家長難堪,有損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長一旦將這種羞憤之情轉嫁於孩子,極易形成孩子與班主任的對立情緒。當與家長的看法有分歧時,也應平心靜氣地講清道理,說明利害關係,既要以禮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2流露真誠感。用真誠的語言或行動去與對方溝通,使其感動的方法。以誠感人要求誠與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動情,喚起人的真情;以誠感人要做到誠與真結合;以誠感人還必須伴之以虛心,否則難以取得對方的信任。

3評論學生要客觀如實。

4注意談話形式與方式。班主任與學生家長的關係應是平等的同志關係,班主任與家長的談話,切忌用教訓式語氣,而應像對待同志或客人那樣用商量或交流的口氣;態度要隨和,語氣要婉和,語態要真誠,語調要親切,語勢要平穩,語境要清楚,語感要分明,使家長一聽就明,能準確把握要旨,領悟當家長的應做些什麼,從你的談話中受到啟發。

5語言務求得體和有分寸。語言是心靈的窗子,是一個人綜合修養的反映。身為人民教師,在與家長談話時也應該為人師表。得體的稱呼,使對方一聽稱呼就有一種相知感,從而產生親切感,縮短交流雙方間的心理距離,甚至建立起感情基礎。教師得體的語言,可以贏得家長的尊敬,增加家長的可信度,形成和諧的溝通氛圍。所謂語言得體,最主要的是與職業身份、與場合、與交流的物件,與解決的問題得體。謙虛、中肯、客觀,掌握好分寸、語氣,不誇大,不縮小,不說過火的話、不說力所不能及的話;還要講話要溫和,不用過激詞語,不擺逼人氣勢,語氣誠懇等等。

6談話要委婉和注重可接受性。班主任和家長談話時,一般應先講學生的優點,後講缺點,對孩子的缺點也不要一下講得過多。應該給家長一種感覺:孩子每天都在進步。惟如此家長才會歡迎班主任,願意接受班主任的建議,愉快地與班主任合作,對孩子的優缺點也能正確認識和正確對待。要把握好溝通步驟的時序。“哪壺先開提哪壺”,先說說孩子的優點和進步,等家長有了愉快的情緒,再逐漸提一些建議,家長會更樂於接受。可以採取“避逆取順”的策略,避免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順情心理的策略;也可以採用變換語言或變換角度的手法來敘述。因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描述它,為了使人們樂意接受,我們就可儘量從人們的心理易於接受的那一個角度去敘述,儘量避免那種容易引起人們反感的角度。要注意瞭解各種忌語,儘量不說別人忌諱的話語。掌握上述心理策略,在溝通中就可減少一些產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5

1. 先肯定老師,再問問題。

老師也是有壓力的,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被別人看到。如果你善於發現老師的長處,一見面先表達讚美和認可,他會對你很有好感。比如:“我們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看了你寫的對孩子的期末評語,我們知道你對孩子非常的用心。”這會讓老師很高興,覺得自己是重要的,也才會願意去溝通自己做的不足之處。類似這樣的正面反饋甚至比送禮物更好。

2. 告訴老師你和孩子都非常信任他

信任對老師來說非常關鍵。我們通常不會教醫生如何看病,但常常告訴老師應該如何教育孩子。老師們希望自己的專業性被認可,不僅得到家長的信任,還希望被孩子信任。你可以告訴老師一些孩子平時說的話,比如“我女兒說你比她見過的其他老師講得都清楚。”

或者更加具體:“這學期三角形那一章你講的太好啦,孩子學得特別有動力。”如果你不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可以提前問問孩子,讓他說一些老師的優點。

3. 跟老師多談談孩子在學校之外的情況

有些家長,尤其是職場父母,跟老師溝通不太積極。還有家長期望老師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瞭解,對孩子負所有的責任。

但實際上,老師有幾十個學生需要照看,他可能很瞭解孩子學科上的強弱,但還需要家長提供很多其他資訊,以便更全面的認識孩子和激勵孩子。可以跟老師談談孩子最喜歡的書、遊戲、電視節目、電影、運動、音樂、愛好,甚至於孩子在家分擔的家務活,比如照顧弟弟。老師越瞭解孩子,就越容易針對孩子的特點教育他。

4. 即使是在討論孩子的問題,也儘量使用正面的語言

家長談論孩子問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老師對孩子的看法。

比如,老師反映你的女兒在課堂上不守紀律。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問題,但同時從積極的方面去闡釋:“我女兒真的是非常熱情活潑,大家都很喜歡她的性格。我們在家的時候,也在努力給她立規矩,希望她能更自控。老師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尋求幫助會進一步讓老師覺得自己是被信任的。

但如果你只是迴應:“是啊,我女兒真的很麻煩。”你就強化了老師的問題視角,他會覺得孩子的確很難管教,而不是“熱情活潑”,如果負面的評價漸漸成為一個標籤,老師可能不再願意費心管教孩子了。

5. 保持心態的開放

即使孩子所在的學校大環境和硬體設施不是很好,也不代表老師不會全身心投入對孩子的教育。任何老師都希望家長在溝通時放下偏見,集中注意,就像期待課堂上學生好好聽講一樣。多一些眼神的交流和手勢,和老師正面的溝通。少一些四處張望,雙手抱胸。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6

第一條原則:在課堂裡父母要保證老師的尊嚴。即使老師說的話有值得商榷之處,也不能當面指責,而是事後溝通,回家以後,也千萬不要和孩子談論老師的對錯。

第二條原則:父母和老師的交流,應該揹著孩子,特別是對孩子有負面評價的交流,絕對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講,損傷他的自信。上完課,讓孩子先出去,告訴他:“媽媽和老師說幾句話,你在外面等我們。”

第三條原則:如果要和老師交流,不要佔下一堂課學生的時間,也不要佔用老師休息的時間。可以在開始上課前,提前告訴老師,請下課後用10 分鐘來和老師交流,這是有禮貌的做法

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篇7

1)當孩子遇到困擾時,幫忙出主意 (giving advice)。

當家長覺得自己比孩子高明、或者小瞧孩子的能力時,就特別想幫忙。

提建議的壞處:

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合適的方式: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Encourage problem solving):比如提一些啟發式的問題:“你覺得你能想到哪些辦法解決?”

2)否認孩子的感受 (Deny feelings)。

父母無法共情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價值感低。比如孩子說:“上學好累啊!”,你回答:“你應該感到幸福,我們小時候還要乾重體力活呢。”

更合適的方式:

共情和探索(Empathizing and exploring):比如說“在那樣的場合下,你一定是很緊張/尷尬/憤怒”

3)評判孩子(Making judgments)。

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支援,且有負罪感。比如:“你知道明天要考試,今天還這麼晚睡?!”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注意到你昨晚一點鐘睡的。”

4)問“為什麼”(Asking “why” questions)。

“為什麼”開頭的問題常包含著質疑、指責、批評,很容易讓孩子採用防禦性溝通,甚至關閉溝通。比如:“你為什麼上課不注意聽?”

更合適的方式:

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Asking open-ended questions):

比如:“能不能聊聊你上課時是怎麼消化課堂內容的?”

5)贊同(Agreeing)。

導致孩子為了取悅家長而不敢調整自己的想法或者觀察。比如:“你這麼決定實在是太對了!”

更合適的方式:

客觀觀察(Making observations):

比如:“我觀察到你做了這個決定,能告訴我是什麼因素讓你這麼做的?”

6)不贊同(Disagreeing)。

否定孩子的看法,容易引起孩子的防禦行為。比如:“我不同意。”

更合適的方式:

探索(Exploring):

比如:“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你還有其他方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