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學習的名詞解釋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32W

1、簡介

關於學習的名詞解釋

【拼音】:xué xí

【注音】:ㄒㄩㄝˊ ㄒㄧˊ

【英文】:study; learn

【基本解釋】學習是指學習者因經驗而引起的行為、努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也不一定表現出外顯的行為。

【造句】:我們要向雷鋒學習助人為樂的精神。

學習就像鍛鍊身體,必須付出一定的體力勞動才可以完成,達到一定效果。

學習定義

定義1:由於經驗或實踐的結果而發生的持久或相對持久的適應性行為變化。

定義2:能夠使動物的行為對特定的環境條件發生適應性變化的所有過程,或者說是動物藉助於個體生活經歷和經驗使自身的行為發生適應性變化的過程。

相關解釋

(1) 小鳥學飛。《禮記·月令》:“鷹乃學習。”陳澔集說:“學習,雛學數飛也。”

(2) 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史記·秦始皇本紀》:“士則學習法令闢禁。” 宋·葉適《毛積夫墓誌銘》:“稍長,親師友,學習今古。”《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一回:“勾踐親送美人別居土城,使老樂師教之歌舞,學習步容,俟其藝成,然後敢進吳邦。”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第一章第四節:“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又如:學習文化、學習數學、學習經驗。1983年《袁家山簡介》:“袁家山(袁可立別業),…… 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幾次整修。雄偉氣勢有增無減,現已成為我縣廣大幹群學習遊覽的場所。”

(3) 明清時稱在某一部門實習的官員或侍從等為學習。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靈臺,掌印太監一員,近侍僉書數員,看時刻近侍三十餘員,學習數十員。”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又大拜不階,協辦樞廷不始學習,皆異數也。”

2、分類

學習的分類: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學校內部得到知識的一種學習。另一種是在校外得到知識的一種學習。

0-18歲的學校教育是每個人必須經歷的必須掌握的一種生活必備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學校教育。18歲到24歲的,我們基本上在大學裡自行選修的知識,選修學習。同樣也可以歸根在一起稱之為學校教育。通用名詞學校學習。(從0到24歲的學習稱之為長期學習)

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走出學校就業的的時候,由於知識的缺陷,自己購買書本,後者在某些機構裡面獲得的知識,這種學習課稱之為校外學習,其實只要是我們不懂的就是在學習。

3、教育名詞

界定

學習是指學習者因實踐經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廣義解釋

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變化。

(如今比較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的界定是“學習是個體在特別情境下,由於練習或反覆經驗而產生的行為、能力或傾向上的比較持久的變化及其過程”。)

廣義概念的分解

第一,學習表現為個體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或內隱或外顯);

第二,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第三,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因經驗的獲得而產生的;

第四,學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現象。

狹義定義

(狹義的學習,指的即是學生的學習)在各類學校環境中,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系統地接受前人積累的文化經驗,以發展個人的知識技能,形成符合社會期望的道德品質的過程。

角度

《中國大百科全書(簡明)》認為,學習是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既包括通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獲得知識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經驗。學習的這種含義在日常用語和科學術語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傾向於行為主義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定義過分寬泛,不能確切地界定學習一詞的含義,而且,這樣的理解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卻不適於解釋所有動物特別是某些低等動物的簡單學習行為。因此,他們給學習下的定義是“因受到強化的練習而出現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個定義包括四個對於瞭解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的要點:

第一、“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就排除了因疲勞、饜足或習慣化而造成的動機和反應能力下降等臨時性的行為變化,這類變化都不屬於學習。

第二、“潛在反應能力”。這說明通過學習不僅發生外部行為的明顯改變,也出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內在的變化。比如因接觸某些物件和情境而使學習效能明顯提高的潛伏學習和無意學習就都屬於學習的範圍。

第三、“受到強化”。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重視的關鍵部分,因為沒有強化(沒有無條件刺激伴隨或對作出的反應不給予獎賞)就不會有“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而且會使已經獲得的反應能力出現消退。

第四、“練習”。要學習的行為必須實際出現並經過反覆才會發生學習。當然,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實現的學習也可以只有內在的變化而沒有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此外,強調學習要經過練習還可以把某些物種的先天傾向(如鴨類的印刻現象)和由機體成熟而引起的變化(如鳥的飛翔)排除於學習之外。

概念

(1)素普(thorpe,1963):

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2)金布林(kimble,1961):

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永續性變化。

(3)加涅(gagne,1965):

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

(4)威特羅克(eittrock,1977):

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資訊、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面學到相對恆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5)溫非爾德(wingfield,1979):

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6)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 & hilgard,1981):

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小的重複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7)潘菽(1980):

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

(8)張春興(1994):

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歷程。

(9)陳崎(1997):

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10)皮連生(1997):

學習是機體通道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

學習- 學派觀點

學習在教育學領域中,一般認為學習是人類個體在認識與實踐過程中獲取經驗和知識、掌握客觀規律、使身心獲得發展的社會活動。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個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超越,它把學習當作一種社會活動來考察的。而心理學領域內大家比較贊成的是指人和動物因經驗而引起的傾向或能力相對持久的變化過程,它著重考察的是學習的心理機制。

行為主義:1. 動物的學習就是在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2. 學習的實質就在於形成、強化與反應之間的習慣性聯結。3. 斯金納派新行為主義認為--塑造有機體行為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4. 學習就是條件作用,學習就是行為,至於思維也是一種能夠被分解和編製成詳細行為目錄的行為。它主要強調的是刺激——反應的聯結。

格式塔學派:學習的實質和目的不在於強化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而在於形成和發展“格式塔”(即形成和發展人的內在認知結構、完形)。格式塔強調的則是形成和發展“格式塔”。

建構主義: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強調學習過程中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學習過程包含兩方面的建構:對新資訊的意義建構,運用原有的經驗超越所提供的資訊;對原有經驗的改造和重組。學習既是個性化行為,又是社會性活動,學習需要對話與合作。學習發生於真實的學習任務中。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學習是自我概念的變化,是價值與潛能的實現。

出處

在中國,學習這一詞,是把“學”和“習”複合而組成的詞。最先把這兩個字聯在一起講的是孔子。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意思是,學了之後及時、經常地進行溫習和實習,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嗎?很明顯,學習這一複合名詞,就是出自孔子的這一名言。按照孔子和其他中國古代教育家的看法,“學”就是聞、見與模仿,是獲得資訊、技能,主要是指接受感官資訊(影象資訊、聲音資訊及觸覺味覺等等資訊)與書本知識,有時還包括思想的含義。“學”是自學或有人教你學。“習”是鞏固知識、技能的行為,一般有三種含義:溫習、實習、練習。“學”偏重於思想意識的理論領域,“習”偏重於行動實習的實踐方面。學習就是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獲得適應環境改變環境的能力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學、思、習、行的總稱。

4、作用

個體生存的必要手段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羔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裡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學習對個體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種動物之間的差異很大。越高等的動物,生活的方式越複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動物中,習得的行為很少,獲得的速度也很慢,學習對其生活可以說不起什麼作用。例如原生動物剛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動作就已出現了,後天所需要的反應也已大都具備。它們學習的能力很低,保持經驗的時間也很短,因而學習的結果對它們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複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可以說,離開父母的養育,嬰兒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通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以免於被消滅,靠的也是學習。總起來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絡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能保持大腦的活躍

這是一個公開的祕密。使老人們保持健康、靈活大腦的關鍵,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專家們表示,保持閱讀,能讓患上老年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的風險降低46%。通過營造一個讓大腦細胞複雜互動的環境,可以幫助保持大腦的活躍。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大腦細胞庫能得到伸展。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個不太正確的觀點。因為也有研究表明,學習時產生的壓力,會降低你的記憶儲存和讓你的資訊遺失。所以,不要讓自己在學習時,有太大壓力。科學家們相信,對大腦而言,最好的學習形式應該“適度”的複雜,學習內容多種多樣,頻繁而又有趣。

但僅僅是學術層面的學習並不能讓大腦的方方面面都活躍起來,將社交融入學習環境也是維護大腦健康的方式。

大腦細胞的數量不會在人變老後減少,一個人25歲時的大腦細胞數量和65歲時的數量差不多。但細胞惡化和缺乏使用有一定關聯。因此,終生堅持學習對大腦而言是很重要的。你總是希望大腦細胞庫隨時保持滿額的狀態。即使你已經超過五十歲,也不要停止學習的夢想。

一直想成為藝術家?那就為你的大腦注入藝術相關的知識吧。這也許還能讓你活得更長久。老年病學專家說,那些堅持參與藝術及工藝品學習的人,比那些總是呆在老人院的人更能保持自身的才能。

學習的選擇是無限的。在你所在的地區,總有專門開展成人教育的大學或學院可供選擇。曾經想過學一門新的語言嗎?或者想要嘗試一下最新的狂熱舞蹈?給你的大腦來一點刺激吧。如果你不能進到大學中去,閱讀,就是專家們認同的可以保持大腦靈活的最佳方式。

活到老學到老還是過一日算一日?相信你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援。

近二三十年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動物,尤其是初生動物的環境豐富程度,可以影響動物感官的發育和成熟,也會影響大腦的重量、結構和化學成分,從而影響智慧的發展。

克雷奇(d. krech,1966)將幼鼠分成三組:對第一組給予豐富刺激,使它們的反應越來越複雜;讓第二組在籠中過著通常的生活;第三組與環境刺激完全隔離。80天之後對三組幼鼠進行解剖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大腦皮層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組最優,第三組最差;在與神經衝動的傳遞密切相關的乙醯膽鹼酯酶方面,三個組也呈現重大差異,第一組含量最豐富,第二組次之,第三組含量最少。

羅森茨韋格(m. r. rosenzweig,1972)也發現,接受豐富多變的環境刺激和適當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與另一組在環境單調貧乏而又缺乏學習訓練的幼鼠相比,在4-10週中,前者大腦皮層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多,神經突觸增大或增多,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提高,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關於人類學習對成熟的促進影響,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1969)認為,必須通過技能的練習來促進兒童的成熟。他還說:“兒童年齡漸長,自然及社會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將隨之增加。”

懷特關於對初生嬰兒眼手協調的動作訓練的實驗研究說明了學習和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懷特發現,經過訓練的嬰兒,平均在3.5月時便能舉手抓取到面前的物體,其眼手協調的程度相當於未經訓練的5個月的嬰兒的水平。這就說明了學習、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學習促進了潛能的表現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在嬰兒出生後的四五年裡,除了營養條件外,缺乏適當的學習訓練或教育不當,也會給腦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有人研究聾啞人死後的大腦皮層,發現控制視聽器官的部位趨於萎縮;對先天盲人復明後進行測驗,發現他們眼運動不規則,難以集中注意於一點,不能精確地區分圓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瑪拉回到人類社會時雖然大約已七八歲了,但智力水平僅相當於6個月的嬰兒;她死時大約16歲,可能只相當於三四歲幼兒的智力水平。

所有這些研究與事實說明,早期的學習、訓練以及相應的文化環境,對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等機體功能的發展是有著一定影響的。

據此,對兒童的幫助,要以其成熟程度為依據,又絕不能等待成熟。應該在合適的“生長點”上將恰當的學習內容、合理的訓練方法和教育方式結合運用,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提高人的素質

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去獲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缺乏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學習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韌不拔的意志,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正如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志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

推動文化發展

美國著名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可概括為三個時代,即矇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在矇昧時代,人類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實、植物根莖為食,還有少部分棲居在樹上。隨著地殼的變化,氣候的改變,人類不得不從樹上移居地面,學會了食用魚類、使用火、打製石器、使用弓箭、磨製石器等生存的本領,世代相襲。到了野蠻時代,人類又學會了製陶術、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植物的種植。這一時代的後期,還學會了鐵礦的冶煉,併發明瞭文字,從而使人類歷史過渡到文明時代。

由此看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就如同一場規模巨集大而曠日持久的接力賽:前代人通過勞動和生活獲得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經驗,不斷總結,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形成知識和技能,傳給後人;後輩人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豐富和提高,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如此代代傳遞,便形成了一部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歷史。

顯而易見,野蠻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文明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畜牧業和農業,也只能像自己的遠祖一樣靠現成的天然產物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存在加速發展的趨勢,所以學習活動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更加明顯。十八世紀的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出現為標誌。那時,格里沃斯、紐科門、瓦特等革新能手,通過學習,掌握物理學、機械學等知識,設計、製造、試驗,最終發明了蒸汽機。十九世紀的技術革命是以電力為標誌。而這一新生產力的創造是無數人學習、創造的結晶。德國赫茲發現電生磁,法拉第發現磁生電,建立電磁感應定律,麥克斯韋又建立電磁理論、麥克斯韋方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德普勒研製出高壓輸電技術,等等,從而促使人類進入電力時代。

本世紀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為標誌的新技術革命,又一次證明學習的巨大促進力。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只要考慮一下這個事實: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效能優良的個人電腦,自由地在網上漫遊,不出門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驚詫於科學技術給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不能不心悅誠服地承認學習對我們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的重要作用。

5、型別

學習的本質在於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絡,但又可分為不同的型別,如嘗試錯誤學習、經典性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頓悟學習、潛伏學習、右腦學習、觀察學習等。也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內容和產生學習的情境不同的複雜程度作另外的分類(見學習型別、學習分類學說)。按內容分為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技能的三大類,其中,認知學習又可分為言語資訊、心智技能和認知策略三種;

按學習過程可分為試誤式學習與頓悟式學習;按理解程度,可分為機械學習與有意義學習,其中有意義學習又可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有意義接受學習與有意義活動學習等;按學生互動的情況可分為個別學習與小組學習;按學習的載體可以分為書本學習與專案學習,等等。這些分類的方法往往與分類者的目的有關。最典型的是有意義接受學習與有意義活動學習。

生理機制

關於學習的神經生理機制,已知任何學習活動,即使是最簡單的學習也不是靠單個細胞的活動,而是靠大量神經元的綜合活動,這些神經元之間構成複雜的關係網路。人們對這種關係模式在各種不同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曾有多種理論假設,但到目前為止對學習所涉及的生理過程仍然瞭解甚少。

外部環境

是指供學習者學習的外部條件。狹義地講,就學生的學習環境可分為學校學習環境、家庭學習環境和社會學習環境。學校學習環境是指學校的校舍、師資、教學條件、教學手段、校風、學風等,這些都是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家庭學習環境是指家庭為學生學習而提供的物質條件,如安靜舒適的房間,和睦的家庭關係,能夠輔導學生學習的家庭成員。社會學習環境是指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學習目的的社會氛圍。

動物要在後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6、學生

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係,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一)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因此,它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有所不同。人類的認識是從實踐開始,而學生的學習則未必如此,他們可以從學習現有的經驗、理論、結論開始,同時補充以感性經驗。雖然學生的學習也要求個人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學生的實踐活動也與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他們的目的性上,而且從總體上來說,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是主要的,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特別要求教師能把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和學生的原有經驗相聯絡。

(二)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並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由於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聯絡,又瞭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採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三)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學生的學習與人類學習一樣,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但他們的學習又不是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而是為了適應將來的環境,當學生意識不到他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實踐的關係時,就不願為學習付出努力。因此教師要注意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學生的學習既有人類認識過程的一般特點,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瞭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就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人化,事事要求直接經驗,或是放棄指導,強調生活即教育;或是隻注意灌輸,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的學習者。這些做法都有礙於學生的學習。

問題

學習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哲學家和教育家的關注。古希臘哲學家和中國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如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感覺和記憶作過論述,中國的孔子對教育心理特別是性與習的問題作過闡述。

17世紀以後,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貝克萊,g.等又把聯想的概念引入學習心理學中,認為心理過程都是由作為基本成分的觀念通過建立聯想而構成的,而空間和時間的接近,重複,類似性和生動性是使聯想易於形成的條件。這種看法到19世紀曾為歐洲心理學界普遍接受,並影響到北美的心理學家。但對學習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的。比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關於條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關於試誤學習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於工具性或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學家關於頓悟的研究。

為了對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作出系統解釋並闡明學習所由產生的機制,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關於學習的理論。其中行為主義者主張只對機體的學習行為進行實驗分析,而不求助於假設的內部過程或生理活動。

另外一些學習理論家則考慮到下列三種情況而不同意這種觀點:

(1) 機體的行為和引發這一行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間隔,需要設想有習慣或記憶這樣的中間變數來填補這種缺口。

(2) 機體在看來相同的環境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要說明這種差別就需要考慮存在著觀察不到的不同動機狀態。

(3) 複雜的種系演化史和個體的發展史都影響著機體的行為表現,而這些有許多都是難以直接觀察的。因此必須考慮有作為仲介的神經活動和無法觀察的認知過程來說明所觀察到的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曾對學習進行大量研究,並在實驗方法上作出過重大貢獻,但如今認知理論則在心理學界以及關於學習的研究方面居於優勢地位。

規律

學習規律四則

一、第一遍就學對 在大腦中種植真理

二、象新學一樣進行階段性在大腦中剷除錯誤

三、先易後難 逐步啟動

四、每天從易處入手

方式

學習五步曲

(1)初步瞭解

(2)理解為學習之母

(3)開始使用

(4)融會貫通

(5)再次加強

壓力

一般來說,對於一些知識的記憶,很多人會認為,臨時抱佛腳式的突擊記憶效果並不大,但如今有國外心理學家宣稱,考試之前最後階段的記憶,反而更容易記住。

國外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在壓力下人體產生的激素能夠造成腦細胞的改變,可以幫助其更有效率的儲存記憶。應激激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能夠改變神經元內基因的工作方法,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心理學家認為說:“我們常常會發現,不愉快的回憶往往要比那些美好的回憶給我們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這是因為從生物學角度更重要的是記住一些有可能傷害或者威脅我們的東西。壓力使得人類大腦提高學習和記憶的能力,作為其中一種結果,壓力的提高通常使得我們學習的效果也得以提高,學習的壓力有助於在海馬體更好的鞏固記憶。”

重新組織的基因幫助著人類大腦神經細胞的生長和發展。皮質醇和腎上腺素是人類面對壓力非常基本且重要的反應機制,在應對壓力時這些激素會進入血液,提高血糖水平,加快新陳代謝,並提供人體額外的能量。

同時因為記憶的遺忘理論,所以近時間的忘記能力要更強,更容易記往所學的知識!

消除迷惑

對於母親來說,其眼中無關緊要的小事,有時往往是孩子心中沉重的負擔,所以母親應時時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以旁觀者的姿態,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上的問題.

第一招 引導孩子作最正確的選擇

第二招 抉擇時的誘導詢問法

第三招 以一種選擇為前提巧妙設問

第四招 黑母牛的奶一樣是白的

第五招 拔開遇事慌亂的迷霧

第六招 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第七招 親身體驗才是最深刻的

第八招 命運就藏匿在我們的思想裡

7、做人

“做人難,難做人”,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做人是一種藝術,更是一門學問,需要仔細學習,一下有十種做人的要訣供大家學習:

(1)"硬"字訣

做人難,做事難,面對千難萬阻,要提升自我,不來點"硬"的怎麼行?如果事有勉強,應該敢於說"不";如果是正當利益,則應當仁不讓;甚至,有時還得來點霸王硬上弓,要有"臉皮厚"的時候,也要有"頭皮硬"的時候。

1、拒絕是一門藝術

2、該我的,就不要客氣

3、怒髮衝冠之功

4、厚臉皮做人,硬頭皮做事

(2)"小"字訣

一家海鮮連鎖餐廳的老闆很可能當初是水產市場練灘兒的,而一家皮鞋連鎖店的老闆當初可能是擦鞋的。欲做大事,賺大錢,必先做小事,賺小錢,放下架子,捨得小利。從細微處入手,先掃一屋,再掃天下!

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2、先做小事,賺小錢

3、一枚釘子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3)"銳"字訣

小小麻雀,飛飛跳跳、爭分奪秒,不停地尋覓食物。人生亦如此,面對殘酷競爭,惟有銳意進取,做一個好先鋒,把下一個進球當目標,敢於冒險,敢於闖蕩,守株待兔的事情畢竟很渺茫。

1、不以現有成就為滿足

2、銳意追求,絕不退縮

3、銳氣不可拋,成功是遲早

(4)"創"字訣

提升自我,就要有膽有識去超越自我。何謂超越?超越就是吃螃蟹,就是創新。同時創新就意味著冒險,所謂富貴險中求。想人家想不到的,做別人不敢做的,敢為天下先,在於思維的轉換。

1、敢為天下先

2、打破規則的創意

3、人棄我取也能創奇蹟

4、逆向思維的攻守之道

(5)"通"字訣

窮則思變,變則通。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是一條,又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呢?抓住成功的關鍵,東方不亮西方亮,不管它是黑貓白貓,重要的是它能否逮"耗子"。

1、巧妙地以變應變

2、條條大道通羅馬

3、成功在於通,有通才有贏

(6)"言"字訣

把讚揚送給別人,就像把食物施捨給飢餓的乞丐一樣。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改變了自己平凡的命運。說話幽默,找共同語言……一個"言"字,一生受用。

1、投其所好找話題

2、恭維是最好的"潤滑劑"

3、成功人生,幽默機智

4、"流行語"為你添姿著色

(7)"寬"字訣

人際互動,應著眼於未來,不念舊惡。原諒別人,是對待自己的最好方式——為你的仇敵而怒火中燒,燒傷的是你自己。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狹隘。海納百川,靠一棵寬容的心!

1、寬恕你的敵人

2、寬容做人,寬容成事

3、樂於忘記,不念舊惡

(8)"和"字訣

在人海中,如果我們不想孤立,那麼就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吧!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不要求你喜歡所有的人,但同時世上也沒有什麼最牛的人。

和為貴嘛,就要互相留臺階,大家給面子。

1、為他人著想,為自己鋪路

2、你給別人留面子,別人給你做好事

3、夫妻之道,亦和亦智

(9)"信"字訣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擁有多少次成功的機會,"信"是什麼東西?信是一種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錢的友情,是瞭解、是欣賞、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轉性。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能幫的忙則幫,但不可輕易許諾!

1、能幫則幫,不輕易許諾

2、言而有信,做人講原則

3、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取信

4、信譽基石,生死友情

(10)"幫"字訣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人際交往,互利互惠。幫助別人,就是在為自己的人情信用卡儲蓄,特別是在人患難之際施於援手,救落難英雄於困頓。真心助人,其回報不言而喻。

1、助人發財,自己沾光

2、好風憑藉力,借梯能登天

3、掌握時機,拉人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