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孩子教育心得:治“已病”還是治“未病”呢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81W

假期見到一個朋友,一起探討孩子學習的問題。他提到在外地的另一個朋友創造了一種已經非常成熟的輔導孩子學習模式:把應試教育做到極致,讓能接觸到他們的孩子各科都能考高分。

孩子教育心得:治“已病”還是治“未病”呢

他提到一個現象,讓我驚訝也深感佩服:家長感激萬分,在微信簽名中寫道:生是**人,死是**鬼。(**是這個朋友機構的名字,當時只留心思考這種方式方法卻沒記住機構的名字)家長之所以如此由衷感激,是因為這種模式的培訓讓已經放棄自我的孩子重新找到學習的自信,讓孩子從校園邊緣和角落走出來,華麗轉身。對於家長來說,這等於救活了孩子。

或許這種評價方式本身欠妥當,難道考試是唯一的出路?難道不上學就等於死?錘子科技的創辦人羅永浩不就是高中退學,不走大學聯考路,人家不是一樣成才嗎?

但從某種角度上講,考試高分也是一種難得的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就算不能說絕對比同齡人優秀,但至少在觀察、思考、理解、表達等方面,確實出類拔萃。不上學的人生不等於就此完蛋,但就此完蛋的可能性很大。因為成績差放棄上學的孩子,本身很大程度上都不夠自律,就此放入社會染缸中,可能接觸大量小混混,耳濡目染,能夠明辨是非,能夠像羅永浩那樣在家自覺自學,繼續讀書寫作的有幾個?

所以,可能對於大部分普通孩子來說,上學,考試,考高分,通過大學聯考考上大學,或許是人生走入正軌的保證。

但,大量的事實卻是,大部分孩子不能成為高分學霸,甚至不能考出正常的分數。

原因何在:他們頭腦不夠靈活,理解力有限,記憶力差,學著前面的忘著後面的,因為他們錯過了鍛鍊腦力的最好階段;學習積極性不高,不太想學習,沒自信,因為分數帶來的自卑日益強烈;他們學習效率低下,因為缺少科學的學習方法;明明認真複習了,學了,但是分數很低,因為不懂考試技巧……他們雖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是這種努力反而帶來更大的虛無感:越努力挫敗感越強烈,越努力無力感越扎心。

能不能讓每個有此切膚之痛的學子都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做到分數提升,名次升高,家長老師同學紛紛投來欣賞的目光,自信逐漸在個體生命中恢復正常?

能。

這位朋友的朋友做到了。

他自身也非科班出身,但我推測,正因如此,才讓他鬥志昂揚一定要攻克考試這個堡壘,讓年輕的後來人不再重複自己當年的窘迫。他總結出一整套訓練方法,事實證明,這套方法確實管用。儘管有題海戰術的嫌疑,但他讓題海更加有序,更加立體,也更加高效;儘管有應試教育的惡名,但他就是要用應試來攻破應試難關,用應試來幫助孩子敲開未來大門。

畢竟大學聯考確實是通往美好未來的一個良好通道。

不必非要舉證那些大學聯考後扔掉書本,抱著“非要在大學瘋玩4年不可”的目標走入高校門檻的事例,仔細看看進入大學後,繼續努力讀書,考研考博,出國留學深造的,也大有人在。

看起來很美,聽起來很強。

但是我卻在思考,他這個方式其實是在治“已病”。

“已病”孩子的症狀:

沒有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低下,缺乏主動思考的習慣,頭腦偏僵化,思維能力低,獲取知識渠道單一。

這種現狀直接導致其他一系列延伸病症:自學能力差,找不出重點,不能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基本概念定義模糊不清;缺少解題積極性;老師佈置的作業自然不能獨立完成,長此以往,應付差事感日益突出。對考試、成績缺乏信心。考試全靠撞大運。

這種“已病”的症狀之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在他們低年級階段最該培養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時,最該培養思維能力和用腦習慣時,家長忽視了,老師糊弄了,孩子吃大虧了。

治療“已病”那麼難,“已病”的孩子需要承受大量痛苦,付出大量時間補救當初發展的缺失。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想盡辦法治療“未病”呢?當孩子尚處在可塑性很強階段,用各種方法干預,讓他們養成閱讀習慣,思考習慣,讓他們在根本上提升個人學習能力和個人素養,讓考試成績僅僅作為附屬品呈現,這樣對於人才的培養難道不是更加高效,延續性更強嗎?

朋友聽了我的觀點,及我對於培養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想法,說,這確實在治“未病”,但是收效卻並不明顯。因為你這是在從小培養好學生,從小就優秀,長大優秀也是正常。而那位朋友卻是在轉化,把從小就不優秀的孩子轉化得成績優秀,效果自然更好。

他還提到一個華佗的故事。說華佗有個哥哥,專治“未病”,但卻沒有名氣,華佗專治“已病”,甚至病入膏肓,所以名氣很大。

我查了下,發現他說的可能不是華佗,而是扁鵲。

《鶡冠子·世賢第十六》

卓襄王問龐暖曰:“夫君人者亦有為其國乎?”龐暖曰:“王獨不聞俞跗之為醫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臨朝為隨兵故,若堯之任人也,不用親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愛,必使舊醫,楚王聞傳暮●在身,必待俞跗。”卓襄王曰:“善。”龐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醫殷,太公醫周武王,百里醫秦,申麃醫郢,原季醫晉,范蠡醫越,管仲醫齊,而五國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數。”卓襄王曰:“願聞其數。”暖曰:“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曰桓公幾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無名,使之無形,至功之成,其下謂之自然。故良醫化之,拙醫敗之,雖幸不死,創伸股維。”卓襄王曰:“善,寡人雖不能無創,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翻譯如下:

根據典記,魏文王曾求教於名醫扁鵲:“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是醫術最好的呢?”扁鵲:“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請你介紹的詳細些。”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藥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或很快治癒,所以我名聞天下。”魏王大悟。

其實,扁鵲也曾經做過大哥和二哥做的事情,《扁鵲見蔡桓公》就是有力證明。但是事實是,在病人未發病時提醒他們,幫助他們,效果並不好,因為有太多自作聰明的人跳出來嘲弄:“醫治好治不病以為功”。

個體生命成長的不可逆轉性,決定了,治“已病”必然比治“未病”要效果明顯,讓人趨之若鶩。

佩服能治“已病”老師的高超技藝,也慶幸“已病”孩子還能遇到真正可以幫助他們的人,但做老師的良知卻讓我不能放棄治療“未病”。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自己練就一身本領,既能治“未病”,防範於未然,又能治“已病”,藥到病除。讓更多孩子優秀而人格獨立,讓未來不僅有更多的羅永浩,也有更多的屠呦呦。

不管走不走體制內的考試之路,培養閱讀習慣、思維能力進而培養自我學習,自我提升能力,都是孩子成才的不二法門。

治“已病”還是治“未病”?

要不一起來?

【碎碎念:國慶假期已快過完,一直沒有認真寫東西,很是慚愧,發現自己這段時間的懶癌又犯了。具體症狀是:一有時間就不斷翻看各種公眾賬號的文章,找各種資料證實自己的一些結論;想象著自己寫了某篇文章,但是事實上它仍然還是躺在記事本上的一個構思和草稿;帶二寶疲了,總覺得累,二寶睡午覺時給自己找藉口(大人一離開她就醒)躺在她身邊看電影看公眾號,欺騙自己說這也是閱讀,也在增長見識……但是,這樣糊弄下去的人生難道真的可以嗎?難道我也需要像羅永浩那樣買來一百斤成功學的書堆在地上,隨時吃藥取用嗎?人家當時可是才20多歲。你卻已近不惑之年,這點兒自律還應該是有的吧。

日更,或者隔日更,其實還是個好東西。

它催促著你,讓你每天馬不停蹄地思考,讓腦子動起來,讓手頭勤快起來。

恢復日更,我有這樣的勇氣嗎?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