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淺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心得體會-教師心得體會(通用3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W

淺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心得體會-教師心得體會 篇1

“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確定的目標之一。蘇教版課程標準數學實驗教材從四年級(上)起,每冊都編排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為了更好的把握新課程的意圖,更好的落實這一課程目標,學校數學組對教材中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了系列性的磨課活動。一輪探討活動下來,大家感觸頗多。

淺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心得體會-教師心得體會(通用3篇)

一、關注教材,由薄讀厚,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

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進行學習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現行的教材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精神,貫徹新課程理念而編寫的。教學時應該充分尊重教材、理解教材和吃透教材。

前後聯絡讀厚教材:讀懂教材要求教師能系統的分析教材內容,把握教材之間的縱橫聯絡。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孤立地理解教材內容,而要把教學內容放到知識結構中去,在知識板塊中理解教材所處的地位,從而正確定位。縱觀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的編排如下表:

冊數教學內容

四(上)用列表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四(下)用畫圖的策略整理和表達資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上)用列舉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五(下)用“倒過來想”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六(上)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六(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字斟句酌讀透教材:讀透教材就是要研讀教材的一詞一句、一圖一畫以及例題的前後順序,練習的要求等等。例如,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安排的是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本單元的教學可以分成兩步:例1教學替換的方法和初步的假設思想,例2應用替換和假設的策略解決稍複雜的問題。例1的問題情境比較容易引發替換的需要,並藉助直觀形象的替換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理解替換是解決問題的一種策略。第90頁的“練一練”起承前啟後的作用,問題解決應用了例1的替換思想,但無論是把大盒換成小盒,還是把小盒換成大盒,替換後所有盒子裡可以裝球的總數都會比原來減少或增加,在這一點,它又為例2的教學作了鋪墊。例2有可能經過兩次甚至多次的連續替換思路的穩定、有序展開,需要依靠畫圖、列表、列舉等其他策略的支援。相應的“練一練”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例2那樣的替換活動,為獨立解決練習十七的有關問題打下基礎。這樣字斟句酌,深刻領悟後,設計例1的教學時,一般就可以分成四步:一:圖文結合,發現策略。二:引導替換,運用策略。三:交流策略,感悟方法。四:回顧策略,體驗再認。

二、關注學生,由表及裡,彰顯教學設計心理起點。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或多或少地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經常思考: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已經具有哪些知識和經驗,可能還存在什麼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資源,是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基礎,也是彰顯教學設計心理起點、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因此,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僅要關注“關於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已經觸及了哪些?”這一知識經驗準備狀態,更應關注“為什麼要學習解決問題的這個策略”的心理原點問題。

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材的例題是典型的相遇問題。主要編寫意圖是啟發學生通過畫圖或列表的策略來整理題中的條件和問題。學生在四年級上學期已經學會用列表整理資訊的方法,因此,在出示例題後“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整理資訊嗎?”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剛學過的列表整理的方法。因此教學的側重點便落在研究如何畫線段圖來整理資訊。教學中教師分以下幾個層次展示:1、展示學生嘗試的原始線段圖,從例題的文字敘述到示意圖,為了讓學生充分領略線段圖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做全、做細了線段圖。2、接著電腦演示完整的畫圖過程,讓學生在規範的引領下再次感受線段圖。3、最後,讓學生進行完整的操作。那為什麼列表與畫線段圖都是解決問題的策略,而要把濃重的筆墨傾注於後者?教師在解題說理的過程中有意讓學生比較,從而明白線段圖在行程問題中更加形象與合適。有詳有略,有主有次,使課堂教學呈現出立體感。

三、關注教師,由虛到實,凸顯課堂教學設計亮點。

教師要研究教材的邏輯體系和結構、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還要領會教材預設的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產生的疑問,更應結合自身的特點,讓課堂成為展示自己風采的場所。

六年級(上)匯入新課時,擅長講故事的女教師是這樣開始的: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曹衝稱象的故事:曹操是三國時代的一位君王,有一次有人送來一頭大象,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體重。大臣們都想不出好辦法來替大象稱體重。這時曹操5歲的小兒子曹衝從人堆裡走出來,告訴大家想到的辦法。先把大象牽到船上,在船幫齊水處作個記號,再將大象牽走,把石頭運到船上去,一直到先前作的記號為止,這時石頭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稱出石塊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播放課件《曹衝稱象》三幅圖片)。

師:聽了故事後,你覺得曹衝是個怎樣的孩子?

生:曹衝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師:對啊!曹衝很好地運用了轉化的策略,稱出了大象的體重,你們也會運用這種方法去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嗎?

“曹衝稱象的故事”,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初步感受解決問題的策略,渲染了氣氛,匯入了新課;而另一位男教師則覺得不太適合自己,尤其是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於是他就“開門見山”,談話匯入:“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你認為什麼叫策略?”學生們憑著已有經驗,認為策略就是一種方法,一種計策、一種謀略。雖少了幾分熱鬧,但多了幾許思考。

四、關注過程,由淺入深,呈現教學流程反思視點。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時,更要重視學生探究的過程,以及探究的深入與細緻。

五年級(上)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出示例題: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教研組在第一次設計教學流程時是這樣安排的:(1)先讓學生說說從題中獲取的數學資訊;(2)然後用小棒實際擺一擺,觀察所擺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3)操作後讓學生說說長和寬的米數,引導學生有序填寫下表:

長方形的長/米

長方形的寬/米

這一教學流程的實施非常順暢。教學時安排學生用小棒擺一擺,其所表達的資訊是在教學時藉助學具進行直觀操作,自然展開列舉活動。只是對於一部分學生來說,已能不借助操作,直接進行列舉。統一安排這一操作活動,使這些孩子興味索然。據此考慮與發現,在第二次的教學活動中,進行適當調整,讓學生獲取數學資訊後簡單分析:(1)“不同圍法是什麼意思?同學們能找出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試試看?”(2)學生進行探究、思考。(3)交流反饋:生1:我是用小棒擺的,寬擺1米,長就是8米;寬是2米,長就是7米,寬擺3米,長就是6米;寬是4米,長就是5米,再擺下去就和前面一樣了,所以有四種。生2:我沒有用小棒擺,因為長方形的周長是18米,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就是9米,8+1=9;7+2=9;6+3=9;5+4=9,這樣也找到了四組。師:“比較用小棒擺和直接列出的圍法一樣嗎?”生:“一樣。”------第二次的教學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自由地選擇解題策略,給每一個孩子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潛能: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學具操作尋求答案;一部分學生可以直接根據長和寬的和,直接列舉,甚至達到了有序列舉。教學雖然看似無序,卻生動活潑,富有活力。

淺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心得體會-教師心得體會 篇2

各位老師,今天我執教的是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的策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教學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反思這節課的備課過程,是自己一個對教材編排意圖不斷提出質疑,不斷理解深化的過程。

下面就談談這節課備課的體會:

(1)明確教材意圖,是上好課的前提。

在理解教材意圖中,我備課時經歷了一番曲折。

最先,拿到書後,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如果我是學生,教師給我出了這兩道題目,我怎麼也不會想到教材中預設的思考方式。

如例1的兩杯果汁,教材出示了在倒過來推想的策略基礎上,用畫圖和列表幫助理解的思考流程。如果讓學生自由選擇方法的話,我想學生不會選擇用這種方式,可為什麼教材會這樣呈現?

如例2的小明集郵。教材出示了“根據題意摘錄條件進行整理,再倒過來推想”的策略,特別是根據題意摘錄條件進行整理這一設計,備課的時候,我曾問過學生,如果讓你自己做例2,你會想到摘錄條件嗎?沒有一個學生表示會這麼做。

問題出來了,為什麼教材所設想的解決問題的步驟與方法,我和我的學生都不認同呢?是教材的編者錯了嗎?還是我理解教材上出現了誤差。

我們一定都記得這句話:“用教材來教,而不是教教材。”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甚至有種衝動,不是說用教材教嗎?既然學生都不認可教材的預設思路,為什麼不另起爐灶,重新設計呢?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痛苦思索後,我終於領悟的教材的意圖。

我用一句話來概括自己的認識,“如果我的教學目的只是教會學生會解答例1和例2的話,那我就只能是教教材。而真正的用教材來教,應該是通過對例1和例2的解答,讓學生經歷倒過來推想的思維過程,認識倒過來推想策略的特點,並在以後的學習中會用這個策略解決問題。

認識到這一點,我對教材的理解上升到了另一個境界。

例1與例2只是本課教學目標的載體。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多樣的,所以,例1與例2如果我不學倒過來推想的策略讓學生做,學生會不會做?結果應該是肯定的。比如例2,學生非常熟練地就能用求未知數的知識解答。

我的學生之所以想不到例1和例2所呈現的思維方法,那是因為這些方法正是本節課所要探討的“倒過來推想”的策略。

(2)選擇教學方法,應從教學目標入手,不可盲目求新求異。

備課時,我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探索過程。

新課程改革給數學課堂帶來了生機活力,我們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機會去自主探索,我們的教師有了更多的自覺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中,去學生數學知識。學生能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習無疑是幸福的。

所以,擁有這樣觀點的我也必然要在這節課裡,想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所以,第一次備課,我給了學生很大的自學空間。比如:例1的教學中,我在提示題目之後,便引導學生自主選擇策略去解答。在例2的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自己試著去根據題意整理條件。結果讓我大失所望。孩子們雖然畫出了圖,可是這個圖不是根據倒過來推想策略畫出來的,這還有什麼意義。在例2的教學中,學生甚至跟我反應:如果讓他們自己解答例2還能懂,可是如果讓他們整理條件,反到被繞糊塗了。

這一切是為什麼?難道,自主探索在這裡行不通。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是一節教會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課,而要教學生的策略正是孩子們生活經驗中所缺乏的。學生在長期的學習中形成了由前往後思考的習慣,必將影響到本節課裡2道例題的解答。

想到這裡,我懂得了教師教學用書上教案編寫者的意圖。在我第一次看到教學用書上的教案時,我是不以為然的。我認為:教學用書上的教學過程太過精細,沒有給學生太多的空間與探索。現在,我明白了:有的知識是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引導,特別是像倒過來推想這種策略,是不太適宜自主探索的。

在也是這節課為什麼沒有采用學生自主學習這一非常流行的方法的原因所在。

想起了曾經聽過一位教師執教的,也是這一節課,例2的教學是學生自學的,學生非常順暢地將教材例2預設的思維過程演譯了一次,學生的表現讓我驚訝不已。

各位老師,以上的一些純粹是我個人在上完這節課後的一點思考,都是自己的真實想法。本來是不敢講的,因為怕講錯了。不過一想,繼續是交流嘛!應該說一些真實的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虛心指導。

淺談解決問題策略教學心得體會-教師心得體會 篇3

晚上用兩個小時將不停地講解,從開始到結束,我記得沒有休息過,也沒有喝過一滴水。

培訓後下面是一個學員發給我他的培訓總結報告,寫得非常好,如果我們學員都向她一樣每次這麼認真對待培訓,培訓的力量就是無窮大。下面我分享下她的培訓總結:

本堂課程的主題是問題分析與解決,有比較高的實用性,我平時的工作正是需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為期兩天的課堂學習,有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 學會探尋工作問題的根源,而不僅是關注問題表象。

在平時的工作中,因為自己的工作經驗不足,思考不夠深入,看問題總是浮於表面。正確響應問題的方式應該是:發生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到底存在什麼問題?有什麼可能的解決辦法?如何解決?阻礙問題意識最大的敵人就是:差不多、沒關係、沒辦法、好面子、官本位。

例如在串貨號的問題中,以前總是機械的統計資料,彙報資料,至於串貨號的原因,有沒有辦法可以避免,是沒有認真考慮過的,認為串貨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換條碼是一個純人工的作業,有人工參與一定不可避免的會有錯誤產生。這種錯誤的觀念一直到今年才有變化,串貨號的貨品有自制產品和外協產品,自制產品是倉庫條碼組的員工自行穿掛,通常錯誤也比較多,再進一步思考原因有:

1、 自制產品基本為西服、大衣,該類貨品顏色款式區分不大,員工不易從外觀區分不同貨號貨品;

2、 現有系統中,車間和倉庫交接只能核對總數,不能核對細節;

3、 員工責任心欠缺,沒有正負激勵,對於差錯根源的產生沒有追究,沒有處罰。

在經過部門的領導的指導後,現在對於每次的串貨號差錯,都盡力追蹤到問題產生的源頭,對於無法查明源頭的問題,也及時報備到負責主管,引起主管重視,在平時工作加強監督和宣導工作,加強員工責任感。對於現在車間和倉庫交接的系統的缺陷,也要積極建議是否可以加以升級改進,糾正人工入庫偏差。

發現問題的最終目的不是問題本身,而且如何避免問題的再次產生,所以必須要追究問題的根源才能拿出解決對策。

二、 科學管理:掌握問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運用科學、優選的對比法找出問題最可能的原因與機會,經由事實分析找到原因,然後在事實基礎上稽核可能的原因。首先所關注的問題與觀察到的事實是什麼?再全面辨識及發掘可能的原因,並比較診斷事實每一個可靠的原因,最後選擇最可能的原因。

老師在這裡介紹了一個比較實用的工具就是因果鏈,即以魚骨圖的形式,先界定問題產生的所有原因類別,再各個原因類別內窮舉各要因,最終確認大、中、小要因,確定解決策略。

在確定原因的階段,原因的再分析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盲目確定原因只能是與良策背道而馳,在不明確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原因再分析才能正確界定原因。

老師在舉例環節,有一個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項:問題是,在“十一”期間,售後服務部貨品返修週期過長,引起門店不滿。在原因分析中,有一條是品控部對於產品生產質量把控不嚴,導致產品返修率增高。

如果原因是產品質量問題,則返修率高應該持續在整個銷售季節,在特定的“十一”國慶環境中,最主要的矛盾應該是工廠放假,導致返修時間延長,那麼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則不是引起門店不滿的要因。

如果在原因分析中,沒有正確確定引起問題產生的原因,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三、 科學管理:掌握運用解決問題的工具和有效手段。

高效解決問題和做出決策的步驟:1、明確問題產生;2、產生可選方案;3、評估可選方案;4、做出決策/選擇方案;5、實施方案;6、事後評估。

頭腦風暴方法是日常工作中常用和有效的問題解決工具,頭腦風暴法要遵從一定的原則:

1、 提倡自由發言,暢所欲言,任意思考;

2、 禁止批評和評論,也不要自謙;

3、 目標集中,追求設想數量,越多越好;

4、 鼓勵巧妙地利用和改善他人的設想;

5、 與會人員一律平等,各種設想全部記錄下來;

6、 主張獨立思考,不允許私下交談干擾別人思維;

7、 不強調個人成績,以小組的整體利益為重。

我們部門也多次採用頭腦風暴法解決問題,在我參與的幾次頭腦風暴中,有些是不太成功,主要有幾個原則沒有遵守:參與人員沒有獨立思考,容易人云亦云;批評評論他人的設想;主持人沒有激發參與人員的積極思考性,導致沒有達到設想數量。而且主持、書記、設想的數量也沒有事前明確規定,過程和結果都不是很理想。

頭腦風暴法不是一群人開大會,要遵循科學的原則,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 心得體會

問題的發生不是最糟糕的,發現不了問題,或者發現問題不去解決才是最可怕的,我們不能以“那不是我的問題”“那不可能解決”“我也沒辦法”等消極的想法迴避問題,必須養成問題意識和改善意識。

在問題的原因分析中,因果鏈,原因界定和原因再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正確找出原因,頭腦風暴法則是常用的產生問題解決方案的方法。

日常工作積累經驗,培訓課程教會科學方法,兩者的合理結合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