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8.02K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

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2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說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說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著,我說:“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著,我以廉頗的口氣說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3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絡,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絡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絡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絡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4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絡。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著重點教學《完璧歸趙》,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抓住人物特點”的學習方法指導。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廉頗很不服氣。我讓學生體會廉頗為什麼不服氣,有個學生說要站在廉頗一邊,他說:“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說,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於是,我丟擲探討的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說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是有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為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

當我問到課文中你更喜歡誰的時候,很多學生說喜歡兩個人,並且能細緻地說明喜歡的理由,特別是說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說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為國,維護國家尊嚴。而說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通過學習,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為此,我大膽地請同學自編、自演課本劇,學生可以從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本課的課本劇表演有進步 ,孩子們能夠把人物的特點表現出來。比如藺相如說話時的理直氣壯和廉頗的不服氣和後悔、慚愧都能奶好地表現出來。

通過演課本劇,學生們對人物性格的感受越來越真切,但同時也會對廉頗這一人物形象的認識產生偏差。所以我最後安排了小練筆“廉頗深夜靜思”。孩子們的思考過程,其實就是廉頗認識轉變的過程。練筆之後,廉頗的形象也在學生們的腦海中樹立起來了。此時,他們明白了: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為重。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5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

”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6

《將相和》這篇課文通過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讚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第二課時教學,我出示了廉頗的一段話:“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

我先引導學生自讀體會廉頗說這句話時帶著什麼樣的感情,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學生自讀後體會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氣的語氣讀。學生通過讀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我問學生:“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請快速讀課文小故事“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用“──”畫出藺相如的語言、動作,讀一讀體會體會,讓我們用事實來說服廉頗,讓他改變對藺相如的錯誤認識。於是,學生動手在文中找到了相關的語句,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已錯了,從而“負荊請罪”。

“藺相如的職位高於廉頗,僅僅是靠一張嘴嗎?”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極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堂課就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不但使一篇內容較長的課文教學起來簡單多了、而且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7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說。講的是古時候大禹為了治理洪水,為百姓造福,吃盡了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的事蹟。大禹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如何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呢?我想,可抓住“決心”一詞來展開教學。文章教學之初,我讓學生先提出問題,然後圍繞著問題學習課文。並通過了解鯀(禹的父親)的故事,透過鯀的治水過程、方法和結果,吸引孩子瞭解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鯀辛苦治水,用堵的方法,十幾年下來,毫無效果,慘遭殺害。禹既為失去父親而痛苦,更為父親治水失敗所造成的更大的災難而感到愧疚。同時課文中寫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如此描寫洪水的凶猛,災難的巨大,也從側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決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禹會出來治水嗎?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在前面的鋪墊中,我們就可以理解禹下決心治理洪水的決心之大。學生朗讀起來也動情多了。

課文中的第三自然段最讓人感動。他在外治水10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為了讓學生能深刻地理解大禹的精神,我設計了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景,然後讓學生想像並討論: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三次經過家門他分別是怎麼想?又是怎麼做的?帶著疑問讓學生再來討論,結合課文學生明白了:大禹立志要把洪水治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於是,他全心全意撲在治水上,“舍小家顧大家”。他不光帶領百姓治理洪水,還帶領百姓發展生產,他的心是屬於老百姓的。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家了。當我問到學生:古時候沒有挖土機,也沒有鐵器,禹治理洪水要挖河要劈山容易嗎?他會吃哪些苦?有的學生說:“他可能會被洪水沖走,有生命危險。”有的說:“可能要在野外過夜,有狼呀什麼的。”也有的學生說:“禹在外面可能連吃的東西都沒有。”在這個基礎上再讓學生來讀課文,效果很好。

第四自然段主要採用深入情境,情中悟理。首先讓學生放聲朗讀,說說心情如何,為什麼。學生可能會說: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生活,不再流浪等等。並分組與第一自然段作對比朗讀,這樣安排,與第一自然段的情景形成鮮明對照,加深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然後出示大禹像,引讀最後一句話:從此,大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課堂氣氛調動起來了,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達到高潮。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之中,含而不入,隱而不晦,使學生受到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最後提問: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呢?學生們說:“大禹,你辛苦了。大禹,你真偉大!”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裡,進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8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敘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定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說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著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9

《垂直與平行》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及角的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基礎。垂直與平行是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兩種特殊位置關係。為了讓學生髮現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並得出結論。我在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中力求體現:1、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學習更貼近學生;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自主完成對知識的建構;3、努力創設新型的師生關係,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4、注重發揮評價的激勵性作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針對本節課,我主要把握以下幾點:

1、準確把握教學起點,努力還學生一個“真實”的數學課堂。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從複習有關“直線”知識入手,喚起學生的回憶,為新知的探究學習做了較好的街接準備。同時,逐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研究的興趣,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感染學生。

2、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手段樸實無華。

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以分類為主線”展開探究活動,提出“在無限大的平面上同學們想象的兩條直線的樣子畫下來?”“能不能把這幾種情況進行分分類?”這樣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分一分、說一說等多種活動進行觀察、思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通過分類,分層理解,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有利於提高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發現數學知識,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發現垂直與平行現象。在處理教學難點“在同一平面內”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個長方體,在長方體的不同面上畫兩條不相交的直線,提問學生是否平行,幫助學生理解垂直與平行關係 “必須在同一平面內”,直觀到位。

3、新知的訓練點和拓展點扎實有效。

除了從主題圖中找垂直與平行現象,從生活中找,從身邊找,還讓學生動手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通過這些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進一步拓展知識面,使學生克服學習數學的枯燥感。讓學生真正參與學習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總之,面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都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己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0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的確,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對話上有著獨特的魅力,因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號,它由作者賦與了生命,使語文學習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韻味的語言世界裡去體驗五彩斑斕的生活,去感悟善惡美醜的人性,去實現心靈與心靈的溝通……語文課堂教學,呼喚著生命的“對話”。這種對話關係是多重性的,但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呵護學生的靈性、個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的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1、平等對話,啟用思維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師要善於在課堂上營造寬鬆、民主、活躍的課堂氛圍,與學生建立友善、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得師與生,尤其是學生樂於、善於對話。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對於學生感悟體驗時充滿鼓勵、賞識的話語“你說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還是對於學生遇到困難時誠懇的幫助、引導“你能勇敢地站起來朗讀,真不錯!但是,如果你在讀的時候,能夠把語氣逐漸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師的體態語言“走到小朋友的身邊,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說話先舉手”……無不體現“師生平等對話”的理念。

學生因老師善意的提醒而樂於接受,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興奮自豪,更因老師一句句充滿讚賞激勵的話語而激動不已。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心態才能保持開放,才能啟用學生的思維,產生充滿活力、充滿創造的體驗,也才能在對話過程中生成新的認識。

2、巧用“留白”,深入對話

許多作品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的寫作手法上講究言已盡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讓人們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補,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如果充分利用課文中蘊含豐富的“留白”之處,引導學生思考和感知,充分發掘作者未寫出來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對文字進行補白,那麼就會啟用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學生的思維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發,生命得以點燃。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這篇課文講起來比較難,原因一是文字沒有激情的東西,二是內容離孩子的生活較遠,孩子很難走進人物內心。於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動作去感悟人物的內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領學生傾聽作者的聲音,傾聽人物的聲音,與作者對話與文字對話。比如在重點體會“但我突然看到了兩道極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絕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對我的蔑視和抗議。”這一處時,我對學生們說“假如你是這隻松鼠,你會想些什麼,會說些什麼?”這樣孩子們張開了想象的翅膀,打開了情感的閘門,把無聲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還原了真實而扣人心絃的真實情景。此時孩子們已真切而深入地體會到了小松鼠的不幸,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自由的可貴。緊接著讓學生按照剛才的方法再來學習“我的身體有點顫抖,手也像觸電般地縮回原處。”的時候,我對學生們說“透過這幾個動作,走進人物的內心,你就更能瞭解這個人物,請大家想象一下這時作者在想什麼。”就這樣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就這樣一句很簡單的句子,經過與文字對話,孩子們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讀得很到位。

學生如果沒有讀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聽到文字的聲音,又怎能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發出感動的呼聲?生生間、師生間如果沒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融,課堂又怎會變得如此精彩,處處洋溢著生命的痕跡?在這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交流,讓學生走進了文字生髮的世界,讓文字走進了學生和老師的心靈深處。

3、有效“拓展”,延伸對話

新課標指出:“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的,要塑造學生更為豐富的人格,單靠一篇課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在保證用好語文教材的前提下,廣泛開發利用一切語文學習資源,拓展學習和運用語文學習的領域。因而,在課堂上適當、適時、適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於課堂的學習。

我在教《那隻松鼠》時,一開始用各種資料讓學生認識、熟悉松鼠這種動物,在教學進入尾聲時,我提出讓學生試想一下:作者看著它躥上樹梢,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時,心情怎樣?你認為松鼠會恨“我”,還是會感謝“我”呢?假如作者沒有放那隻松鼠,又會發生什麼事呢?這些有效的適時的拓展,調動了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在聆聽作者的心聲、認同作者的心聲的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獨特的聲音,使對話得以擴充套件與昇華。

崔巒老師曾說過:“閱讀教學的過程,是每個學生潛心讀書,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字對話、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抓住語文教材的優勢,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與文字對話,用心靈感受,實現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感與情感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接納。對話,讓心靈走進文字;對話,讓課堂更精彩;對話,讓課堂充滿活力!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1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的一首小詩。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國中一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剛升上國中的新生所接觸的第一篇語文課文,所以如何教好這篇課文非常重要。它對於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於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同一的實施,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在備課時我非常用心,不敢有絲毫的馬虎。

學生在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後很是興奮。我也因勢利導“同學們,你們來猜測一下,在山的那邊是什麼?”“如果你住在這樣的地方,你希望山那邊是什麼?”“為什麼?""如果你們來寫《在山的那邊》,你們會寫什麼呢?”“大家看不同的人寫《在山的那邊》就有很多種不同的寫法。原因是什麼?”“是啊,經歷不同、思想不同,希望、理想也不同這些具體的東西,用專業點的話說,是意象(板書),這些意象是理想的載體。現在讓我們一起走近王家新,看看在王家新筆下,山的那邊是什麼?”“大多數同學都已經讀過了,詩中除了海、還有什麼?”

“有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嗎?”“我們已經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明白王家新想說什麼嗎?你從哪裡讀出來的?”因為學生不愛舉手發言,我只好耐心的等待,等他們過了自己心裡這一關,等他們明白老師是真的希望他們自己來說,來談他們心裡的想法,而不是簡單的一問,然後自顧自地說下去。時間一分一秒的在流失,我有些急。但我告訴自己:要以學生為主;要配合好學生;一定要養成他們的好習慣。當同學們一個一個的站起來後,當他們說出了各自不同的想法之後,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可是當課堂進行到這裡的時候有進行不下去了。同學們生怕自己說錯了。又無人發言了。憑我的感覺,也該下課了。我只好進行課堂小結,留作業。

上完了這堂課,我反思:我完成了教學任務了嗎?我的學生有收穫嗎?這是一節成功的課嗎?我知道如果是學校領導來評,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是肯定的。我寧願多上一課時,也要以學生為主,把課堂還給學生。也不要一言堂,要學生做我的聽眾。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2

《用連乘方法解決問題》是三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範圍擴大了,提供的資訊資料範圍擴大了。問題解決”從原來的計算、概念、應用題到現在新課程的“處處滲透”,從有形到無形,從典型問題到生活問題,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從舊知引新知,讓學生從兩個一步應用題合成兩步解答應用題。接著請學生根據題目的資訊思考:要求3個方陣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麼?第二步再求什麼?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後全班交流,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有利於學生對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學生深刻的領會數學與現實之間的聯絡:數學源於生活,最終應用於生活。教材裡兩種解法都採用綜合法思路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第一種解法是引導學生根據每個方陣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第二種解法是先引導學生根據另外兩個聯絡的條件思考能求什麼問題,再根據什麼求出題目的結果,然後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綜合算式解答。讓學生用綜合法思路來分析數量關係,有利於學生找出不同的中間問題,理解兩種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數量關係,明確兩種解題方法的區別,便於學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問題蘊含在生活之中。以學生喜歡的運動作為情境載體,讓學生計算小朋友每天跑兩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個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題式展開教學,讓學生在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煉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不僅讓他們體味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也大大激發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興趣。教學中,老師通過讓學生選擇老師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算式說說想的過程,通過相互交流,能有條理地分析連乘問題的數量關係,並讓學生初步感知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讓學生初步掌握連乘問題的基本數量關係,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展學生創新思維。應用題教學理當重視數量關係的分析與解題思路的梳理。本節課在分析應用題時,讓學生從情景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過程,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探索。這樣教學不僅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的發展。

4、豐富的題型,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成功的預設是課堂教學得以和諧展開的基礎。單一的問題解決課教師稍有不慎就極易上成練習堆積課。老師通過知識層次的遞進,一步步的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後的練習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這節課後,我覺得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解決問題,並且能一題多解,思維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少數學生由於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還有點困難,還有些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待提高。

將相和教學反思 篇13

在瞭解了劉備的誠心誠意,體會了其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的內容,提升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賞,我又不失時機地插入了課外閱讀欣賞片段。我問學生:劉備這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創立大業,諸葛亮被劉備的精神所感動,終於答應了劉備的請求。這以後,諸葛亮忠心耿耿,幫助劉備打了許多勝仗,你們知道有哪些戰鬥嗎?(學生紛紛講了自己瞭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們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閱讀一下《三國演義》。學生通過閱讀,既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從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語言的積累。

在課文上完後,學生的熱情十分高漲,於是我抓住這一時機,利用閱讀課開展了一次《講三國故事》的活動,這不僅是對文字的一種昇華,而且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大大激發了孩子們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班上颳起了一陣"三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