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48W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1

《大雨和小雨》是一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一首唱歌課,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童歌曲。歌詞模仿了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聲音,並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草笑嘻嘻”隱喻了雨水對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暢、節奏簡單,音樂形象鮮明,富有兒童特點。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本單元的主題是有趣的聲音世界。聲音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課的開始,我先啟發學生“傾聽”、“觀察”課堂中發出的各種聲音,並模仿這些聲音。然後讓學生聆聽一種自然現象——雨,引導學生聽出雨聲力度的不同——大雨(f)和小雨(p),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在朗讀歌詞環節中,我先按照歌曲的節奏型進行示範朗讀,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再讓學生分句跟我進行模讀,這一環節領學生練習的較少,所以出現了一點點地錯誤,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銜接有一點點的節奏的不準確,經多次聆聽歌曲旋律後,學生能準確掌握歌曲的旋律了,這一問題以後我會注意的。在歌曲處理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強(f)和弱(p)的對比,來表現出大雨和小雨在音響效果中的區別,並帶領學生創編了歌表演,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輔助教學,如一種形式是:當唱到大雨時,讓學生們揚起手,唱到小雨時,讓學生們放下手。另一種形式是:表現大雨時,讓學生們站起來,當表現小雨時,讓學生們坐下來。還有一種形式是,請男同學表演時,女同學伴唱,請女同學表演時,男同學伴唱,這種邊唱邊表演的形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錯,得到了全體同學的積極響應,也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們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通過音樂藝術的感染,能起到教育、審美、愉悅的功能。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美感,感覺美,欣賞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對於國小階段低年級的兒童,要重視聽覺能力的培養。音樂是流動的藝術,要結合肢體語言進行教學,讓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邊唱邊表演,隨著音樂做各種律動,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音樂美的薰陶。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以聽領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聆聽去充分體會音樂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我很看重“聽”,我認為“聽”是音樂中最重要的了。在教學《大雨和小雨》這一課時,當學生進教室時我播放音樂就是本首歌曲,讓學生有個無意識印象,但這種欣賞教師是有意指導,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輔墊,這時學生卻在無意中學會傾聽。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啟發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誘發學生聯想,指導學生欣賞,從而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等有初步瞭解,同時旋律、節奏,在學生腦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

這也是許多老師提出的先唱歌詞再唱簡譜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學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興趣.所以在聽的時候要變化多種形式,在給學生美的感受的同時強化他們聽的感覺。我把學生分組:一組唱歌詞,一組唱歌譜;男生唱歌詞,女生唱歌譜……最後的效果是:全班學生都能美滿的完成曲譜任務,而且把力度表現的很到位。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3

這堂課的教學中我嘗試著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應用課件創設情景激趣,讓學生在聲、光、電、流動的畫面的啟發下走進音樂,讓音樂走入學生生活。

首先,注重以審美為核心,給學生營造視覺的美、聽覺的美、肢體的美,讓學生在美的環境中學習音樂。其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在演唱大量描寫雨的歌曲,進行體態律動、舞蹈、表演的活動中,給學生時間和空間,自主地合作、探究、創造性的去發揮想象力,在互動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調動學生更深刻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實踐,產生對音樂的強烈興趣與愛好,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

第三,在活動中肯定學生多種不同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自身體驗,讓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得以充分發揮,個性得到發展,使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成長。這種激勵機制即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同時,我覺得教師要設計更多巧妙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去實踐去創造。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4

《桂花雨》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筆調,寫下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故鄉的懷念。文筆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開篇明旨,寫小時候我喜歡桂花,因為它的香氣、童年的搖花樂,文章後半部分,寫母親愛家鄉的桂花。

面對這樣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優美,很難取捨。在第一次對文字進行解讀後,我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

一、談話營造閱讀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這個塊面的教學上,抓住一個“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經融入到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二、享受搖花樂,體悟母親的思鄉情懷

藉助朗讀,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畫面,從畫面中點出這是思鄉之雨、回憶之雨。這樣的處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搖花的樂,花雨的美,牽出對童年的懷念,對故鄉有留戀,讓作者魂牽夢縈。但是,在把這種對教材的解讀實施在課堂教學後,我們卻發現這樣的問題:教師在對文字進行細讀後,過於拘泥於文字,覺得文字中的很多枝枝葉葉都值得學生去體悟,都想跟學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師自已對文字的解讀來觸動學生。學生在下面聽著老師很激情得投入著,他們的情感體驗遠沒有老師那麼強烈,甚至說是很少的。我們認真地檢討,發現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其實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學生的學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們很吃力地跟著老師在文字中跳來跳去,而面對文字、潛心閱讀、自我感悟的東西是並不多的。

於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師的解讀與學生的認識走在一起?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強加於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髮現,於是我們對教學的順序進行了如下調整:

1、從課題入手,營造閱讀期待:

什麼是桂花雨?然後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麗,體會那份搖花的快樂。

2、品讀“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對比母親的話,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過家鄉的桂花:

這裡,出示杭州滿覺隴的桂花,的確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為什麼母親還是認為家鄉的桂花更香更美呢?迴文再讀,再次品味那搖花樂,那桂花香。於是這份快樂更樂,這份花香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鄉的層面。

這樣的處理,不僅老師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教師也以一個學習夥伴的身份參與到學習中去。

其實,這樣的生成過程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當我們在仔細解讀文字後,滿心歡喜地想把這種閱讀體驗帶給學生時,卻由於學生的一下子難以達到這種體驗,使教學效果備案阻滯不前,於是再三修改、再實踐。不過,與其說是痛苦,不如說是一種教學的磨勵。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5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育是一個具有整體性和教育性的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是它的基本特點。因此,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確定綜合的目標體系。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語文教學,應該以學生為本。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

1、教學目標明確,設計合理,環節緊湊。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安排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對活動進行系統的規劃和設計並進行科學組合,在教學過程中形成連貫性。基於以上的解讀分析和目標確立,我對教材作了重組:首先直奔故事內容,領悟“螳螂捕蟬”寓意,作前置式處理;隨即通過“恍然大悟”,從吳王的轉變中彰顯寓言之意;接著濃墨重彩研讀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後,拓展文字,以吳王第二天上朝所說的話為契機,合理重組課文,將課後的複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訓練著。 

2、抓住重點詞語,品讀課文,把握教材。如:將“恍然大悟”作為第二板塊教學的著眼點,理解詞義後,這時候老師發揮主導作用,再次凸顯寓意:吳王明白了少年說這麼一大段話,無非就是為了說一句話,哪一句?(出示)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著禍患呢!請學生品讀,加深鞏固。

3、重視朗讀。“三分文章七分念”。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種讀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朗讀教學的指導,採 用多種形式的讀,我請學生多次讀課文。“吳王還明白了什麼呢?”這個問題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間,也可以因學生理解特點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答案。出聲朗讀比較適合,一開始接觸課文和對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後,而默讀有助於學生產生獨特的體驗,迸發思維的火花,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還教給學生一種讀書方法:思前想後法,也就是讀讀前面的,聯絡後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穫?學生通過讀書、思考,感悟文字。

4、善於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抓住吳王第二天上朝,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且滲透複述故事。怎樣讓複述的訓練落到實處,怎樣讓學生饒有興趣地掌握內容梗概有效複述呢?我通過這樣的填空將教學延伸,給想象和複述提供了堅實的生長點和有力的支撐

(1)由少年勸說吳王的巧妙,請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若要說服別人,也當注意什麼?(方式的委婉)教學的結尾處,我給學生留了一道填空題:再次上朝,吳王會怎麼說?

(2)(出示)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是昨日,本王到後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講述了 。故事是這樣的 。聽了這個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啟發: ,故本王決定 。

5、以聽寫詞語、聽故事和複述故事入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本節課很多方面做得較好,但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引導學生複述故事時,時間還是用的較多了;學生的全面參與性還不夠,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完整表達。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有待改進。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6

(一)精講多練。精講多練是我採取的另一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少講精講,讓每位同學做好筆記,掌握知識重點難點,然後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練習加以鞏固,課後留有適當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練習,這樣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練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同時,我又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錯題本,在我每次評講習題的過程中,把他們易錯的習題和知識點重點記在錯題本上,以便於平時有重點地去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學習好的學生做的非常好。

(二)根據複習內容,佈置適量的難度適中的練習;

(三)迴圈考試,即每學完一部分後,進行階段性測試,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在整個英語複習中還應遵循一條原則:擺正師生關係,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在歸納、檢查、分析、對比、討論、總結中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複習效果的目的,在會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7

本次講課活動我組織的是一節中班音樂活動“表情歌”。為了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順利完成本次教學活動目標。首先,我用一段非常有趣的變臉視訊,讓幼兒直觀形象地知道了表情的概念,同時也激起了幼兒的興趣。然後,我又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的遊戲形式來讓幼兒在玩耍中學習歌曲內容,在整個活動過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清晰明瞭。特別是我製作的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它的靈活運用。 我覺得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除了準備充分之外,主要還是我抓住幼兒最喜愛的遊戲的年齡特點,巧妙利用“變臉娃娃”變魔術這一吸引幼兒的方式貫穿始終,活動中我告訴幼兒變臉娃娃也想和大家一起做“變臉”遊戲,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

其次,為了讓幼兒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你教我學的歌唱活動中,我引導幼兒根據觀察表情圖和感知音樂節奏,由幼兒自由表演、嘗試各種表情的變化,鼓勵幼兒大膽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表現自己在不同心情時做什麼動作,使幼兒的各種感官得到運用的同時,幼兒的創造性也得到了發展。 但我也體會到了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就是我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有所欠缺,缺乏激情,沒有激發出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8

一張白紙上畫著這樣的景象:寬闊的雲天下面,一條河,一隻船,船上安然地坐著一位老大爺。線條簡單極了,色彩也不鮮明。老大爺的神情有些特別,親切而又陌生地盯著什麼,手裡拿著菸袋,嘴巴微微地張著。這樣一幅簡意單的畫,卻被放在了我習作本的首頁,是因為它有不平常的來歷。

一次,媽媽帶我到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寫生。

“媽媽,你看哪,這兒的河水多美,還有小船!”我望著遠處連綿的群山,身旁清澈的河水,粼粼的水波上停泊著的一隻小木船,立刻高興地畫起來。

可是,我正要畫那隻小木船時,一陣水波散開,小木船划走了。“真倒黴!人家好不容易畫的。缺了只船,怎麼行呢?媽媽……”我急哭了。我想媽媽一定會來幫我出主意的。可是,沒有人應聲,媽媽到前邊的河灘上揀鵝卵石去了。我懊惱極了,真想把畫夾子摔了。

這時,就像一個奇蹟,船居然劃回來了。夕陽下的船伕似乎沒有什麼表情。小木船準確無誤地停在原來的地方了。我高興得直想跳,趕快繼續畫起來。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

“畫完了嗎?”這聲音很粗重,是船伕在問。

“就差一點兒了。”

“別急,我等著。”

我感到高興,還有一些激動。畫完了,我大聲說:“謝謝您,老大爺。”老大爺笑了笑,划著小木船走了。我轉過身來,發現媽媽已在身後。她輕輕地說了一句:“風景是美啊,可是最美的還不是風景。”媽媽的話在我心中久久迴盪。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9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採用了任務驅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匯入之後,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課後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於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裡?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麼沒有聽課,要麼還有問題,乘機發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並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後,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裡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心態決定一切

當接到學校的任務,知道要上評比課時,我感覺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帶語文課的時間不長。上評比課,對很多老師而言是件大事,都會高度重視。但是同時又會因為過於重視,會有緊張、焦慮、擔心等情緒產生,而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影響評比課的質量。

二、以學生為中心

我拿到課題之後,分別找了不同程度的幾個孩子來讀一讀這篇課文。

《夕陽真美》這篇課文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夕陽下山時的瑰麗景色,抒發了人們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文章寫得十分的美!可是學生在不能讀通、讀順課文的時候,這篇課文的美就會大打折扣。這篇課文是積累文字的好材料,全文共5個自然段,語言生動形象、讀起來十分流暢。第一自然段較簡單,學生讀過兩遍就能夠理解了。第二到四自然段是重點段落,也是全文的亮點。

如果語文第一課時僅僅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認認生字,很單調。這不僅會讓課堂變得很“程式化”、沒有“生機與活力”,最終會導致一部分能力強的學生對語文第一課時缺乏應有的興趣,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語文“第一課時”的癥結在哪裡?我認為主要是在關注“第一課時”目標的時候,要重視學生的因素。具體表現在“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上。無論怎樣好的課堂引入和教學的整體策劃,一旦進入這兩個教學時段就有可能失去了課堂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三、優化 “生字教學”和“讀通課文”的教學

“生字教學”不僅要研究識字教學的方法,最終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生字、生詞,還要把握生字詞教學的時機。依據每個生 字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起點”,進行教學策劃。語文第一課時無疑是要把生字的讀音讀準確,提醒和指導難寫的字,掃除學生的學習“障礙”。同時有些特殊的字詞可能要到徹底理解了文字之後才有可能基本理解。

“讀通課文”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必須通過反覆閱讀,才能深入文字。

在《夕陽真美》這節課教學需要的情況下,我自制了幻燈片輔助教學。用直觀、漂亮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夕陽、刺眼、天空一片深藍、連綿起伏、餘暉”等詞語和句子。教學中我試著隨文學字,但是效果一般。特別是對第二自然段中的“披”字有所疏忽。所以學生沒能真正感受到夕陽的美。學習這篇課文應該是一種尋求美的過程和體驗,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享受。我應該因文而宜,讓每一個讀書環節有明確的問題思考,讓每一段文字都有可賞、可品之處。酒香也怕巷子深啊!再美的文字遇到了不會品賞的人都會使其鑑賞價值大打折扣。同時有了對問題的思考才會有興趣,反之,沒有思考的讀書是不會讓學生有興趣的。

四、願讀樂讀 形式多樣

張田若先生曾說過:“一課書教完後,成敗的第一個標準是學生是否熟讀了課文。”新課改的每一篇課文在學習目標中都有一點,那就是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低段的孩子熱情活潑,極易被新鮮的事物所感染。他們有著豐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著強烈的表現慾望。讀的形式可以有領讀、範讀、看圖讀、引讀、表演讀、配樂讀等多種形式。

五、反思和總結

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才能使自己進步的更快、更穩、更好。

總結我這次上課的整個過程,我發現了自己的很多問題,我會努力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及時改正,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語文味、有人情味和有書卷味的老師。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11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全面,生活情境較多,構建了“生活化”的課堂,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中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師生關係,靈活運用了引導法、自主學習法、合作討論法、情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手段,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較好。

1、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尤其突出了思想政治課德育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2、把激情帶進課堂,這節課我終始面帶微笑,保持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用自己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氣氛比較活躍。

3、語言精煉、科學,充滿感情, 授課時輔以手勢等肢體性語言,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常給予鼓勵性的評價,使課堂氣氛更加融洽。

4、充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使本節課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還時間與學生,讓學生合作探究,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不再是教學活動的旁觀者,而是真正的參與者,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則充分體現了“導演”的作用,將學生的學習活動放得開,又能收得回,在活動中既培養學生能力,又滲透思想教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5、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環境中獲得了知識。

但是,在學生髮言時,還存在學生不敢發言的現象,好多學生可能因為羞澀的緣故,不敢說。要打破尷尬的局面,就需要老師機智的啟發和鼓勵。每一堂課都不可能完美無缺,需要我們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改進。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12

要讓學生入境首先老師自己要入境,本文說理性很強,那麼教師首先要讓自己信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並且要想法設法找一些佐證,要能真正地為作者的觀點叫好,但帶著學生學完之後又能走出課文。而要讓學生入境,本文則要側重於聯絡一些材料證明課文中的一些觀點。而要讓學生入境,好的導語設計是必不可少的,這樣從一開始就能讓學生走進課文,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的強化這一條主線,讓學生慢慢地得到一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是獲得一些知識。當然學習過程中不時的穿插一些有趣的話題或引人深思的問題也是一種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的辦法,比如本文得到大自然創造了巧妙絕倫的藝術品,但蒼蠅蚊子是這樣的藝術品嗎?學生對這一問題還是頗感興趣的。

總之,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特點,最重要的是要深入把握教材,瞭解學生的學情(要了解學生的學情就要讓學生養成預習提問題的習慣,事先收集歸納,以此設計好教學,可課下預習,問題由課代表收集,提前交回),這樣才能設計好教學,實施好教學。

大雨和小雨的教學反思 篇13

反思本節課,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都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為此,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就應該設法讓其在一開始就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這是非常關鍵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既兼顧知識本身的特點,又兼顧學生的認知和學生已有的水平,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到眼前問題的挑戰性和可探索性,從而產生“我也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經歷摺紙操作——合作交流——尋找計算方法這一過程,使學生髮現並掌握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計算方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於學生,他們討論自己的學習材料,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而對自己尋找出的法則印象特別深,同時又產生了繼續探索、驗證兩個一般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慾望。

二、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傳統教學是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片等手段,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利用其計演算法則進行大量練習,以實現“熟能生巧”。“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的 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演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整理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演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裡實現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考慮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顧及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更有意義。

三、 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思考獲得規律的過程中,著眼點不能知識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通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四、 困惑之處

如何關注全體?本課第一階段研究“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時,由於學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去發現規律的,所以全體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探究的過程。而到第二階段去驗證交流“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中,除了用摺紙法驗證交流外,其餘的環節幾乎都被幾名“優等生”“佔領”,雖然教師多次這樣引導:“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能再解釋一下嗎?”,“用他的方法去試試看。”但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參與其中,成了“伴學者”。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