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畢業論文範文:論中國油畫的歷史大綱

欄目: 畢業論文模板 / 釋出於: / 人氣:1.48W

1.我國史料對油畫的記載

畢業論文範文:論中國油畫的歷史大綱

可追溯到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代,文獻揭示了油畫是中華民族民間古老的重要傳統畫種,它服務於宮室和民間,大到王侯的亭臺樓閣建築,小到日用器具的美飾。我們熟悉的“油畫”、“油色繪”和“密陀繪”等稱謂也早已存在於西漢及其後的史料文獻之中。從一些考古發現推斷,在實踐中使用油彩繪畫可能更早,甚至早到新石器時代出土的以油色所作的彩繪陶圖案。油色繪在周代時就已經發展成完整的繪畫形式。《周禮》中記有:“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紫檀木畫其形象,御筆親金書以賜重臣,碧油籠之。”這是迄今所見關於碧油罩明技法最早的文字記載。

2.實際上

十六世紀中期的明代《髯飾錄》亦記載了有關古油畫諸技法。《髹飾錄》是一部總結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經驗的鉅著,總結了中國古代用漆、用油以繪製漆畫、油畫及漆器製作和各類裝飾技法。其中記載:“金細勾彩油飾者”,“又金細勾填油色”,“油飾,即桐油調色也,各色鮮明”“描油,即油色繪也。其紋飛禽走獸、昆蟲百花、雲霞人物,一一無不備天真之色。如天藍、雪白、桃紅則漆所不相應也。古人畫飾多用油,今見古祭器中有純油色油紋者”“油清如露,調顏料如露在百花上,各色無所不應。見正色而卻呈繪事也。”書中尤強調欲鮮彩圖唯油畫表現景物“各色無所不應”,而新鮮明淨的淺色“則漆所不相應也”,因此“古人畫飾多用油”,這樣才能保證所繪圖畫色彩效果比用漆繪製色度高、鮮豔悅目。

另外,明代鉅著《天工開物》中對膠彩畫的弊端也有清晰的闡釋,其認為膠彩附在木質器皿上易為木質纖維吸收而色彩會呈現粉濁,且附著力不強易風化脫落,更不適於在建築木構、木板、門畫、舟車、旌旗、帷幔和服飾彩繪上。因此,在古代中國服務於實用的膠彩畫應次於“漆畫”,而漆畫的材料“漆”,本身是從富含樹脂的落葉喬木所得,與空氣接觸後呈褐色,很難製作出鮮明的淺色顏料,“即漆工以鮮物採,唯入桐油調則顯,入漆亦晦也”。因此,對於各種繪事中要求的新鮮明淨的淺色“則漆所不相應也”。有關我國古代傳統油畫的記載,清代著名學者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之中曾記載當時京都的部分宋、元時的絹、帛油畫內容。康有為遍遊歐亞畫廊,對中西方的繪畫有深刻而獨到的鑑賞力,他的書中記載:“宋畫:易元吉《寒梅雀兔圖》,立軸,絹本,油畫逼真,奕奕有神。趙永年《雪犬》冊幅一,絹本,油畫,奕奕如生趙大年弟,以畫犬名者可寶。龔吉《兔》冊幅一,絹本,油畫。陳公儲畫《龍》冊幅一,絹本油畫,公儲固以龍名,而此為油畫,尤足資考證。以上皆油畫,固人所少見。沈子封佈政久於京師,閱藏家良多,面歎賞驚喜,詫為未見。此關中外畫學源流宜永珍藏之。元畫:高暹《馬》,冊幅,亦油畫,與前各油畫合冊,寫瘦馬迫真,珍品。”並且進一步認為,由於歐洲15世紀之前沒有油畫,故而是馬可波羅將中國的油畫傳到歐洲才形成今天的歐洲油畫。對古代中國油畫有很深研究的秦長安先生認為,古代中國的傳統油畫多為絹帛油畫,今天卻所見不多,而古代的絹帛畫中,有不少佳作應該是中國的傳統油畫,只不過沒有人去化驗鑑定。他甚至很肯定地認為我國現存的戰國帛畫以及譽滿中外的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都是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油畫的珍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油畫,只是這些繪於絹帛之上並陪葬在地下的畫寶早已失去原油畫表面的光澤,但是它們並非膠彩畫,也非漆畫,而是古代油畫。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中國古代最早發展的彩繪為油畫,而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向被認為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山水畫則是後來才形成的“新”傳統。中國的古代文獻不僅記載了中國古老的油畫傳統,而且對於所使用的油也有比較明確的記載,記載的油畫用油主料為乾性植物油(主要有亞麻仁油、核桃油、桐油),這與現在的油畫可油是一致的。一般而言,現在油畫繪製中使用到的液態物質總的來說可分四類:松節油等揮發性溶劑;亞麻仁油、核桃油、罌粟油等乾性植物油;達瑪油、達瑪上光油等樹脂溶液,以及含有油和水的混合物乳液。其中,乾性植物油是油畫顏料中真正起媒介劑作用的。也就是說,乾性植物油是油畫的主要養料,其他都是配料。在古文獻記載中,中國傳統油畫使用的乾性油料主要為大麻油、荏油(又稱紫蘇油,含有豐富的a-亞麻酸)、胡桃油(即核桃油,人們原以為核桃是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非我中土原有產物,故稱胡桃,但1972年距今約七千多年的磁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胡桃,修改了所謂漢代核桃為張騫引自西域的說法)、桐油和罌粟油等數種。據考,我國遠古遍植桑麻,秦漢之先已多取大麻油、荏油彩繪。漢代《四民月令》、北魏《齊民要術》等文獻中均有關於古代“油帛”、“油衣”的記載。“油帛”即泛指絹帛油飾。《齊民要術》稱“茬油色綠可愛,為帛煎油彌佳。茬油性淳,塗帛勝麻油”。證明了古時用茬油、麻油調色塗繪於帛已甚為普遍。《北史》“列傳”之《祖挺傳》記載:“除挺尋遷典御,又奏造胡桃油。”“挺善為胡桃油以塗畫,乃進之長廣王。”後長廣王即是祖挺,他能製作胡桃油,而且擅長鬍桃油作油畫,並將其畫作進獻給北齊武成皇帝長廣王,此畫應為宮廷絹帛油畫。桐油原產於中國,它是一種優良的乾性植物油,用途極為廣泛,具有乾燥快、光澤度好、附著力強、耐熱、耐酸、耐鹼、防腐、防鏽等特性。桐油用於中國傳統油畫是從唐代開始的並延續千年,至今民間仍有以桐油繪門神、祠廟、漁船龍鳳飛天及歷史、神話故事。門畫乃中國傳統油畫的重要形式,它延續久遠且的群眾喜聞樂見。唐代的彩繪門畫主要是桐油彩繪,有直接在門板上畫的門畫,也有在貼於門板之上的麻布上繪製的門畫,繪製手法有鮮明油色的厚塗,也有的是渲染與勾線結合,或配以貼金和描金工藝。

中國早期髹漆配色用油中桐油佔有重要的比重。關於“油桐”植物的最早記載見於唐代醫書《本草拾遺》,宋代醫書《本草衍義》中始述及“桐油”。而“桐油”取代其他的油成為油漆的主要原料,應不會過多地早於南宋。之前髹漆配色所用油多為荏油、大麻子油,胡桃油等。關於古代桐油的煉製和彩繪中的罩油技法,在北宋的《營造法式》中有詳細的記載。桐油的煉製為:“用文武火煎桐油令清,先爍嚶令焦,取出不用。次下松脂,攪候化。又次下研細定粉”其中,記載桐油的用途主要有“合金漆用”。在這裡,也暗含有金漆在宋代普遍用於建築的裝飾之意。“施之於彩畫之上”、“亂絲揩搌”,又提示我們桐油還可能有待彩畫幹後將其整體籠罩一遍,使彩畫光亮耐久的用途。“處不見風日”處桐油用量增加,則暗示了桐油的防腐、防蛀功能。“其黃丹用之多澀燥者調時入生油一點”,則顯示了桐油用於調色的功能。古代傳統油畫技法歷史悠久,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都有大量的文獻記載,這些文獻一方面為我們瞭解這門古老的繪畫技藝提供了直接線索。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提供了比較東西方古代繪畫技術之異同提供了材料。這些材料向我們揭示了古老的東方文明,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問題:是東西方各自發明瞭油畫技術,還是通過一定的交往使東西方之間在技術上有傳播?考慮到中國有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還有馬可·波羅在中國的多年生活後回到義大利,這之間或許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術的傳播,又或許中國和印度之間在佛教的聯絡中附帶著油畫技法的傳播,這都是可能的,只是還沒有具體證據來證明這個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