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論文文獻綜述

欄目: 論文格式 / 釋出於: / 人氣:1.63W

一、國外學者對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的相關理論研究

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論文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關於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的研究已有多年曆史,而且成果頗豐。現階段關於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暴力犯罪影響的相關研究大多是以各種普查性資料為依據,加以分析或輔以其他型別的研究試驗,得出暴力亞文化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社會影響效應。他們提出的暴力亞文化影響青少年暴力犯罪理論主要有:

1、美國學者沃爾夫岡和費拉柯蒂所著《暴力亞文化》一書提出了暴力亞文化對暴力犯罪的誘發作用,其主要觀點是闡述了暴力亞文化的表現形式,發展過程以及對人的影響。而暴力則是一些群體亞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已滲透到這些群體成員的心理品質之中,併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在暴力亞文化氛圍下生活的人群在遇到問題時,一般選擇使用暴力作為手段來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理論證實了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有關,也成功的解釋了暴力犯罪突出的現象。而且青少年作為特殊的群體,在暴力亞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價值觀、人生觀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們崇尚暴力,將暴力作為自己的價值觀,且好奇心和模仿力強,易受此誘惑,為達到刺激的目的,不惜進行犯罪。此理論主要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

2、科恩《少年犯罪:幫夥亞文化》一書中提出“亞文化理論”,認為少年犯罪是下層社會少年中亞文化發展的結果。下層社會的青少年渴望達到中上層社會的生活目標,但是由於本身種種條件的限制,使得他們在學校或社會上的競爭中經常遭到失敗或挫折,但是又無法忍受或妥善處理這些挫折,因而逐漸形成了不同於普通社會的價值觀念,以此來克服社會適應中的失敗與挫折,並且逐漸認為他們不屬於正常的社會。於是,這些青少年自己結合起來,形成亞文化群,共同用反社會的行為來應付社會適應中產生的問題,這樣的亞文化群常常被稱為“幫夥”。

3、在義大利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所著的《犯罪人論》中,對暴力亞文化之一的大眾傳媒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進行論述。龍勃羅梭認為:報紙總是報道一些關於犯罪的新聞,有時候這些新聞特別容易刺激對犯罪人的模仿,而且新聞媒介與犯罪相互作用、惡性迴圈,報刊對犯罪的報道擴大了發行量,也便使更多的人進行模仿,導致犯罪的發生。總而言之,大眾媒介對犯罪產生著重大的影響,其產生的方式就是模仿。

4、加布裡埃爾.塔爾德的模仿規律理論認為犯罪是通過學習獲得的,而學習犯罪的具體形式或寄至就是模仿,即一種就其本來意義上的社會運動方式,藉此一個人的思想傳播給另一個人。他認為大眾傳媒縮小了人們心中的空間距離,為人民模仿犯罪創造了條件,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顯著。塔爾德的理論為後世研究暴力文化的另一種傳播途徑----人際傳播提供了基礎。

5、美國學者貝爾森對傳媒與犯罪之間的關係問題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實證研究,結論認為,暴力行為在電視上的頻繁出現增大了孩子們捲入嚴重暴力活動的程度。學者c.格伯納對電視畫面上的凶殺和暴力內容與社會犯罪之間關係也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發現點是暴力對青少年暴力犯罪有明顯的誘發效果,電視節目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增大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環境危險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侵害的概率)的判斷,而且電視媒介接觸量越大的人,這種社會不安全感越強。強烈的不安全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事物、對社會的態度和行為的選擇,有些青少年以暴力的方式去處理一切矛盾和糾紛。

6、美國學家彼得森和瑟斯頓通過實驗對電視暴力給兒童帶來影響進行研究,認為電視暴力鏡頭與兒童尋釁行為存在一定關係,還可以改變他們對社會的態度,同時也對電視與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關係做了說明。在m.萊弗科維茨主持的研究中發現,一些愛看電視的青少年比一般的青少年更具有尋釁滋事的傾向,愛看電視的青少年更具有好鬥的特點。

7、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的“不同交往理論”,認為犯罪行為不但可以通過直接接觸,交往而獲得,而且也可以通過對別人意見、態度及行為方式的認同獲得。美國心理學家a.班杜拉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犯罪行為是通過觀察學習、聆聽周圍社會環境中人們的言行或直接體驗犯罪活動獲得的。獲得犯罪行為的外部條件是家庭成員的示範和鼓勵,亞文化群的影響,大眾傳播媒介中言語、文字、影象等符號的示範;犯罪行為由於得到外部強化而得以保持;犯罪行為由於模仿、不利處境的逼迫、誘因的作用、命令與強迫、妄想、酒精作用等因素而被激發。

英國作家伊馮.朱克斯所著《傳媒與犯罪》一書,從傳媒在犯罪原因系統的位置、傳媒與犯罪的關係和傳媒對犯罪發生作用的機制都有詳細的論述,探討關於傳媒對犯罪和暴力的影響,探究包括文化犯罪在內的、總體上可以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正在形成的新理論。而且對傳媒與犯罪的關係和傳媒對犯罪發生作用的機制都有詳細的論述。

二、國內學者對青少年暴力犯罪與暴力亞文化的相關理論研究

李錫海《暴力文化與暴力犯罪》一文,從暴力文化和暴力犯罪的表現形式及兩者之間的聯絡來論證暴力文化對暴力犯罪的影響,證明暴力文化是誘發暴力犯罪的機制。從文章中知道暴力亞文化和暴力犯罪的概念,表現形式,兩者的關係、發展趨勢,最後提出遏制暴力犯罪與暴力文化的措施。

吳宗憲所著的《西方犯罪學》作為國內第一本西方犯罪學教材,本書不僅詳盡介紹了西方犯罪學的基本問題,而且全面論述了西方犯罪學的主要理論流派和學說觀點,還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西方犯罪學研究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理論成果。從塞林的“文化衝突論”到巴倫的“犯因性社會理論”都是有關亞文化與犯罪的相關理論,除了表述學者的理論,同時也學除了學者理論所存在的缺陷,讓讀者可以根據所提出的理論或者對照理論中的缺陷來完善自己的觀點。

吳鵬森《大眾傳媒與犯罪》一文中,對大眾傳媒誘發青少年暴力犯罪做出了分析,他認為,大眾傳媒中渲染暴力行為的內容不僅損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還對青少年暴力犯罪具有重要的有因作用。

樑莉和甘澤華《暴力文化與青少年犯罪模仿》從青少年心理方面分析暴力文化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青少年由於人格尚未定型,思維批判性差,模仿性強.特別是對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決方式等,進行有意或無意地模仿,釀成暴力犯罪行為,重視暴力文化對青少年的危害,也提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

姜川的《美國暴力文化何時了》一文,他認為,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少年享受資訊帶來的便利,他們在電腦、網路等環境下成長,但是在網路背後卻是他們騷動的心態和浮躁的人生態度,並且養成了他們自我中心的孤傲,慢慢地缺乏同情的心理,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更注重於物質的追求和享受,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需求。在今天的美國社會,大眾傳媒處處充斥著暴力,在耳聞目染間使青少年形成一種扭曲的價值體系,再加上美國的家庭暴力,校園暴力日益增多,把青少年推向暴力犯罪的邊緣。

在國內既有的文獻研究中,筆者發現目前,國內研究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文獻,對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學校因素方面的研究比較豐富,在暴力亞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獻相對來說比較少,學者之間互相借鑑的現象比較突出,而且觀點都大同小異,沒有新的論點,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