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集合(五)

欄目: 黨建黨委講話稿 / 釋出於: / 人氣:1.61W

【導語】: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執政的根基,具有鮮明的政治屬性。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集合(五)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一

【案例背景】

我們黨的基礎在基層、根基在群眾。群眾路線是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xxxxx強調指出,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和教育引領群眾結合起來。因此,教育引領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是基層黨組織的核心政治功能,是貫徹落實xxxxx“從嚴治黨、大抓基層”要求的務實舉措,還是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縣堅持以農村為重點,探索推廣在服務中教育引領群眾的“四四”工作機制,以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屬性,提升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提出這一課題,一是切合強化農村黨建的新要求。黨的xx大以來,xxxxx多次就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從鞏固黨執政基礎的高度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20xx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xx在全國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強化政治引領功能,重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趙樂際同志也多次強調,要推動黨組織在強化政治引領功能、提升服務能力、教育引導群眾上持續用力,解決黨組織建設與基層治理法治化不適應的問題。這些都為推進教育引領群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符合強化群眾工作的新變化。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群眾利益訴求日益多元、民主意識逐步增強、各種期盼不斷提升,部分群眾的政治素質、法治意識和參政能力不強,有時對黨的政策和主張不理解,甚至牴觸和反對。基層黨組織是黨的“神經末梢”,必須針對群眾的思想實際,加強教育引領,析事明理,解疑釋惑,把廣大群眾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幫助他們提高思想覺悟,瞭解黨的方針政策,正確對待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係,充分理解和相信黨委政府努力為人民謀求福祉的決心,理性合法地表達訪求,以主人翁的姿態為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貢獻智慧和力量。三是適合強化自身建設的新挑戰。近年來,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受一些外部因素的負面干擾與影響,農村基層黨組織出現政治功能弱化、服務方式單一的問題,少數黨員幹部不願深入基層“問計問政”,不能深入群眾“問寒問暖”,不會深入一線“問需問缺”,影響了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制約了黨組織的功能發揮。這些迫切需要基層黨組織強化自身建設,主動適應社會轉型時期的新挑戰新要求,切實加強對群眾的政治引領、政策宣傳和思想疏導,使黨的思想理念、政策主張真正轉化為人民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追求,使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服務群眾的主陣地、密切黨群幹群關係的主幹線、凝聚黨心民心的主渠道。

【具體做法】

如東縣委在深入研究新時期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形勢新要求的基礎上,探索推廣教育引領群眾“四四”工作機制,初步形成了在服務中教育引領群眾、在教育引領中更好服務群眾的生動局面。具體做法是:

一、打造四大平臺,突出思想引導。一是舉辦“理論課堂”。完善三級教育體系,建設“扶海學堂、週末講壇、一線課堂、先鋒講堂”等理論教育平臺,發揮縣理論講師團成員、鎮區黨校教員、“百姓名嘴”等骨幹作用,常態化開展“送理論下基層”活動,通過“田間黨課”、“船頭黨課”等小型、靈活的方式,普及黨的創新理論,全年各鎮區理論宣講活動達到150多場次以上。二是組辦“草根講堂”。注重從普通群眾中的創業標兵、致富典型、道德模範中挖掘典型事蹟,形成宣講材料,注重從村居幹部、種植大戶、大學生村官等基層群眾中培育“草根講師”,組建“百姓宣講團”,積極開展“百姓故事進農村、進社群、進校園”活動,讓普通人講身邊的故事,將深奧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等內容故事化,以深入淺出地方式弘揚重禮崇德的良好社會風尚。三是創辦“文化禮堂”。實施“文化惠民百村行”活動,利用“流動放映隊”、“普法大棚車”、“黃海新劇團”等縣級群眾文化活動載體,正常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重視群眾業餘文藝隊伍建設,鎮區組建演出小分隊50多支,自行編排各類節目400多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演出形式,推動“鄉音”傳“黨音”,培養群眾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情趣。四是開辦“空中學堂”。利用如東政府網、“無線如東”客戶端等資訊化平臺,每天準時推送黨務政務資訊等,培育群眾愛黨愛國、崇德向善的價值認同。鎮區通過遠端教育網等方式,開設“網路課堂、遠教課堂”,傳遞新風尚,播撒正能量。村居充分發揮有線廣播“小喇叭、大課堂”作用,通過自辦節目教育引領群眾自覺傳承家庭美德,遵守社會公德。

二、倡樹四類典型,強化行為示範。一是堅持以身邊群眾的先進事蹟鼓舞人。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最美如東人、尋找身邊感動”等評比活動,努力發現“凡人善舉”、舉薦“平民英雄”、褒揚“最美人物”,弘揚“厚德篤行、扶海越江”新時期如東精神。組織“五好家庭、最美婆媳、孝老標兵、誠信模範”等評選活動,培樹8類群眾身邊的平民典型,用身邊典型的鮮活事蹟引導群眾知榮辱、講奉獻、樹正氣。二是堅持以普通黨員的模範作用引領人。建立農村黨員承諾、評議制度,推進黨員立足本職、履職盡責。嚴格“統一活動日”制度,組織集中學習,引導黨員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起模範帶頭作用。實施“黨員先鋒工程”,引導黨員帶頭講科學、破舊俗、守紀律、顧大局,進而團結帶領基層群眾共同弘揚新風、倡揚正氣。三是堅持以基層幹部的表率行為帶動人。注重從源頭上選優配強村幹部,常態化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開展“十佳村黨組織書記、如東縣最美村官”評選表彰活動,編印事蹟材料,實施立體宣傳,倡樹一批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典型,用基層幹部紮根基層、默默無聞、敬業奉獻的高尚品格教育感化群眾,形成行動自覺。四是堅持以志願者的真情服務凝聚人。以入黨積極分子、大學生村官、青年團員等為主體組建村居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常態化服務活動。全面推進400平米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建設,強化服務保障。開展黨員志願服務“進村居、進戶頭”活動,每名志願者都認領服務專案,每個群眾訴求都有志願者認領,形成“志願者真情服務、群眾廣泛參與”的生動格局。

三、抓實四個重點、融合黨意民心。一是傾聽民意,注重社情疏導。開通民情信箱、民生微信,暢通民情表達渠道。建立“定人負責、定點巡訪、定期研判”民情徵集疏導機制,定期彙總社情民意,分析研判形勢,反饋辦理情況。推進矛盾糾紛排查預警管理,紮實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和矛盾調處工作,形成“收集—彙總—辦理—反饋”銜接緊密的民情疏導機制,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二是廣納民智,強化民主協商。設立意見箱、發放徵求意見卡、召開座談會,定期徵集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深化“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探索“基層民主論壇、幹群對話會、民主開放日”等做法,擴大群眾對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定期組織黨員群眾旁聽黨組織會議、評議黨組織班子,使基層黨組織決策和服務更加符合群眾意願。三是善解民憂,優化訴求迴應機制。編制便民服務選單,發放黨員服務卡,開通便民服務熱線,實行村幹部坐班制,滿足基層群眾個性化服務需求。建立首問負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領導包案等群眾訴求辦理制度,推行群眾事務黨員代理、包案處理等做法,組織黨員幹部開展“進百家門、訪百家人、排百家憂、解百家難”活動,推動黨員幹部在幫扶中教育群眾,在感化中引領群眾。四是汲取民力,共建美麗村居。加大扶持力度,引導村居能手找準發展專案,帶頭創業致富,進而反哺鄉里。舉辦“經濟發展彙報會、親情迴歸懇談會”,多方與在外成功人士進行聯絡,加大政治關心和事蹟宣傳力度,引導其支援捐助家鄉公益事業,或積極回鄉創業,進而引領廣大群眾用義務勞動、捐資助物等方式參與村居建設。

四、健全四項機制,優化工作保障。一是建立工作聯動機制。依據部門工作性質,明確工作職責,建立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宣傳部、政法委、工青婦等有關部門和各鎮區各司其職、齊抓共管、整體聯動的工作格局,將教育引領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中之重,精心謀劃,統籌安排,有序推進,務求實效。二是健全聯絡群眾機制。以維護群眾利益為核心,以瞭解群眾、學習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為主要任務,建立調查研究、駐點聯絡、掛職任職、來訪接待、談心談話等直接聯絡群眾制度,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在直接聯絡群眾的過程中錘鍊黨性、轉變作風、提高能力、樹好形象。三是完善宣傳引導機制。尊重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基層立足實際積極探索教育引領群眾的新辦法,總結提煉固化的長效機制並系統推廣,用基層經驗推動基層工作。同時充分運用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良好輿論導向,營造教育引領群眾的良好工作氛圍和社會環境。四是優化工作考評機制。把教育引領群眾工作納入基層黨建考評範疇,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指標體系,與領導班子評價和幹部獎懲任用掛鉤,加大群眾工作責任追究力度,切實用好考核評議結果,形成鼓勵黨員幹部做群眾工作的良好導向。

【主要成效】

實踐證明,推行教育引領群眾“四四”工作機制,使基層黨組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群眾、發動群眾的工作更加紮實,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因民心凝聚而充分彰顯。20xx年8月31日,《中國組織人事報》整版聚焦、深度報導,引起廣泛影響。其主要成效如下:一是廣大群眾愛黨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全縣開展“送黨課到基層”理論宣講1250多場,組織“百姓宣講團”宣講285場次,“文藝惠民百村行”活動累計演出1500場次,利用資訊平臺推送黨務政務資訊3萬多條,利用村級有線喇叭播出教育引領自辦節目2630多期,真正用黨的創新理論和價值體系有效地教育、武裝群眾,進而統一群眾思想,構建價值認同,形成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二是平民典型示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全縣組建“榜樣如東”事蹟報告團巡講45場,舉辦“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圍墾精神主題報告會15場,評選8類群眾身邊典型550多人次,紮實推進“114”惠民服務行動,黨員為群眾提供服務55000人次,用凡人壯舉影響帶動群眾、示範引領群眾,進而團結帶領基層群眾眾志成城、開拓前進。三是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明顯增強。全縣黨務村務財務公開率100%,黨員旁聽各級黨組織會議2215人次,通過民主協商機制決策村級重大事項1048件,節約資金1850多萬元,解決基層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3200多條,化解各類疑難矛盾糾紛241件,在科學決策中充分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有效推進黨的主張與群眾意願有機統一,有效推進了基層治理法制化程序。四是廣大黨員服務群眾成效不斷彰顯。積極探索基層黨組織“網格化”設定模式,恢復村民小組2058個,黨員中心戶8537戶,排查收集社情民意近3萬條,妥善處理群眾反映強烈民生問題4600多件,建成村級“一站式”便民大廳256個,受理群眾訴求3萬餘件,群眾滿意率達98.42%,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使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了“民得實惠、黨得民心”的雙贏效果。

【啟示】

構建“四四”工作機制,做好在服務中教育引領群眾工作給我們深刻啟示:

一是把握內涵要求是前提。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與發揮其服務功能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政治功能寓於服務功能之中,服務功能是政治功能的具體體現。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充分認識基層黨組織的內涵要求,準確把握兩者的辯證關係,將教育引領與服務群眾相互融合,在服務中引導黨員群眾增進愛黨、憂黨、興黨的政治認同和行動自覺。

二是順應群眾需求是根本。要將“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作為主要任務,將“接地氣、聚民心、促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從基層群眾最需最急最盼的難題入手,從群眾訴求多樣化的實際出發,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在維護群眾利益、滿足群眾訴求、做好群眾工作中踐行黨的宗旨,推動教育引領工作與服務黨員群眾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三是典型示範引領是重點。教育引領群眾工作是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善於挖掘、總結和培育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公認的特色做法和先進典型,不斷加大好經驗好做法的宣傳推介力度,切實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形成良好輿論導向,營造個個知曉、人人蔘與的良好氛圍,為面廣量大的基層黨組織樹標杆、作樣板。

四是形成工作合力是關鍵。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牢固樹立“大黨建”理念,組織引導廣大基層黨組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引領工作,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動廣大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形成隊伍聯建、資源聯享、組織聯動、困難聯解、整體聯動、合力推進的生動局面。

五是常態長效機制是保障。必須強化各級黨組織管黨主體主責主抓意識,構建責任明確、運轉有序、保障到位的履職機制,把教育引領群眾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樹立“抓常、抓細、抓實”的理念,強化工作考核,使教育引領的過程充分體現黨員群眾的意志、利益和需求,充分契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任務和要求,推動教育引領工作常態長效。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二

一、背景分析

南通現轄3市2縣3區和4個國家級開發區,75個鄉鎮,26個街道,1368個行政村,521個社群。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受市場經濟、物質觀念衝擊和影響,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弱化、服務功能不優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制約著農村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概括起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思想認識上,存在著以“服務”替代“黨務”的現象。少數黨員幹部認為,基層工作面對面與群眾打交道,非常具體、非常直接,與其講半天的大道理,不如解決幾個實際問題更直接。少數黨員幹部不善於、不願意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不深入、不全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的甚至認為,“黨務”是個軟指標,“服務”才是硬道理,只要“服務”搞好,“黨務”自然過得硬。二是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著以“給與”替代“需求”的現象。一些黨員幹部心裡想著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聽取群眾意見不夠,樂於“領導決策”,缺乏“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不能真正做到“問計於民”。少數黨員幹部樂於做“錦上添花”的實事,對“雪中送炭”的“急事”“難事”關注不夠,久而久之,黨組織在農民群眾中的威信受到了影響。極個別村幹部工作不講方法,造成黨群幹群關係緊張。三是在責任主體上,存在著以“少數”替代“多數”的現象。總體上看,佔黨員比例很少的村幹部服務教育引導群眾工作是比較到位的,但面廣量大的普通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的現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一些村黨組織在創新黨員作用發揮載體上辦法不多,對普通黨員力量的整合不夠,少數黨員先進性凸顯不夠,黨組織帶動群團組織、黨員帶動群眾發揮作用不夠。

通過調研,南通市切實地感到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必須發揮好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落地生根,進而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在認真調查、多次研討、廣泛徵求幹部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推進在服務中教育引導群眾工作的思路呼之而出。

二、實踐歷程

實踐中,南通市準確把握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屬性與服務功能的內在聯絡,堅持將教育引導群眾工作貫穿於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始終,通過強化政治引領、黨群互動、力量整合,推動基層黨組織更好地服務改革發展、服務人民群眾、服務和諧穩定。

(一)突出理論武裝,在走進群眾中教育群眾。針對工作中存在的理論與實際脫節、與群眾脫節的問題,注重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可學可比的典型、寓教於樂的方式,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一是大力弘揚核心價值。廣泛開展“傳遞正能量、共建好家園”主題活動,依託遍佈農村的5360個“正能量加油站”,將黨的“四個全面”戰略部署、市委“兩個率先”的進展情況等,製作成“微黨課”“微電影”“微手冊”,把核心價值觀內容編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方言快板,通過舉辦“法治文化節”“看變化、感黨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農村、家庭美德故事巡迴宣講等活動,持續推動良好社會風尚形成,培育群眾愛國愛黨、崇德向善的價值取向。二是深入開展政策宣講。按照“村村到、戶戶聽、人人知”的要求,組建大學生村官宣教團,積極開展“微型農課”“黨員故事會”“網格講堂”“樹下聊天站”“田間課堂”“紅色廣播”等活動,大力推行“選單式”“互動式”宣講方式,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去表述和傳遞黨的主張,引導他們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截至目前,累計開展宣傳教育活動2820多場、覆蓋群眾近300萬人。三是積極傳播先進文化。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育人功能,實施教育引導“十小工程”,依託小課堂、小廣場、小餐廳、小電影、小抄報、小熱線、小驛站、小廣播、小卡片、小報廊等平臺,拓寬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渠道。積極培育“村村樂”“百姓自助舞臺”等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發動群眾走上舞臺,自說自演,用鄉土語言、草根情懷感染更多群眾,兩年來,全市共開展“村村樂”活動27000多場次,參與群眾近500萬人次,實現了活躍群眾文化與教育引導群眾的相得益彰。

(二)突出民主參與,在發動群眾中引導群眾。針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存在的服務內容與群眾需求之間的不匹配問題,組織村黨組織和農村黨員認真傾聽群眾意見,充分發揚民主,實現“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著力將好事辦好,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一是聽取群眾呼聲。全面構建“村黨組織—二級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四位一體” “民情聯絡網”,配套完善 “接收—處理—反饋—評價”的民情資訊迴圈機制,促進黨員幹部實時迴應民情,引導群眾合理表達訴求。去年以來,累計彙總民情資訊近2萬條,先後有3000多件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被納入民生實事工程。二是組織群眾參與。全面推行村級重大事項“四議兩公開”,堅持議前徵求意見、議中民主商議、議後宣傳解釋、全程公開公示,建立完善與之配套的民意調查、資訊公開、決策協商等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去年以來,全市通過“四議兩公開”為群眾興辦各類實事8600多件,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200多起,通過有序的民主參與,化解了矛盾、緩解了衝突,使黨組織的意圖有效轉變為群眾的共同意願和自覺行動。三是接受群眾監督。建立任期(年度)工作目標承諾機制,引導村黨組織緊緊圍繞群眾最迫切、最急需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涉及大多數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作出目標承諾。按照“你服務誰、誰評價你”的原則,建立健全開放透明的群眾評議機制,把評判權交給群眾,加大群眾評價的權重,把服務成效作為黨員幹部考核獎懲、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壓茬有序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召開專題組織生活會,動真碰硬對黨員組織開展民主評議,其中被評定為“好”和“較好”的佔98.35%。

(三)突出黨員帶頭,在示範群眾中帶動群眾。針對少數村黨組織凝聚人心、團結群眾的能力不強,少數黨員創先爭優、引領致富的能力不強的問題,注重激發黨員幹部的主體活力,引導黨員幹部深入群眾、融入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帶頭服務、帶領服務,把黨員的先進性體現在服務教育引導群眾的生動實踐中。一是引領推動發展。創新黨建富民產業鏈,採取“黨支部+專業合作社+黨員+農戶”模式,培育了一批黨員經紀人,農戶依託合作社生產和銷售的比例超過60%。打造黨建富民共同體,全面推行“強村帶弱村”、“村企聯建”等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黨員創業示範工程,形成2800多個黨群共富聯合體,實現了“三有三無”:“帶頭致富有黨員、扶貧幫困有黨員、典型示範有黨員,黨員身邊無糾紛、黨員身邊無陋習、黨員身邊無違紀”。二是引領奉獻社會。以黨員幹部為骨幹、吸收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共同參與,按照“支部+協會+志願者”模式,組建不同型別的社團組織,以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為載體,根據需求和在職黨員特長進行分組定責,定期為村民提供政策諮詢、法律援助、鄰里照看、健康義診、便民維修等服務,使群眾生活困難有人幫、出現問題有人管、心裡疙瘩有人解。去年以來,全市推出260多個黨員志願服務專案,帶動4萬多名群眾共同參與,幫助解決群眾各類困難9000多件,呈現出黨員幹部走在前、人民群眾心相印的生動局面。三是引領促進和諧。按照“所處位置、政治素質、協調能力、宗旨意識、工作作風”等標準,以10-15名黨員為單元,通過本人申報、黨員推薦、組織考察,把“思想覺悟高、工作熱情高、文化水平高、群眾威信高”的12600個黨員選拔為黨小組長、16900多個黨員選拔為黨員中心戶,充分發揮其紮根群眾、情況熟悉的優勢,宣傳黨的政策、教育引導群眾、調處社會矛盾、參與基層治理,打造了一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省委副書記石泰峰同志來南通調研時稱讚:“黨小組長、黨員中心戶做的是一件件群眾關切的小事,累積起來就是黨驚天動地的大事。”

(四)突出黨建惠民,在服務群眾中凝聚群眾。針對農村黨員聯絡和服務群眾的方法不多、渠道不暢等問題,引導黨員幹部從直接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意見最大的事情改起,通過一件件小事的辦理、一件件實事的落實、一件件難事的解決,累積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增進人民群眾同黨的感情。一是優化服務手段。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延伸拓展黨建頻道、黨員遠端教育站點、黨員手機報等資訊化陣地,創新“網際網路+基層黨建”模式,在農村建立1834個網上公共服務中心,推廣大學生村官農寶網建設成果,通過資訊化手段,提供技能培訓、電子商務等服務,促進農民增收致富,著力提高服務便捷化、效能化水平。試點依託微信公眾服務號,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微心願大家幫”活動,今年以來,全市35個試點村共幫助群眾實現微心願1800多個,村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二是整合工作資源。在隊伍建設上,每年選派100名機關幹部擔任經濟薄弱村“聯助書記”、累計選派560名機關駐村“第一書記”,實施村幹部學歷提升工程,建立政策宣傳、綜合治理等12類12206支村“一綜多專”服務隊伍,實現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教育引導力量全覆蓋;在平臺建設上,全面完成1300度個村級黨組織“一站式”服務平臺標準化建設,引導視窗單位和服務行業前移服務埠,實現了6大類20項服務專案的“在村辦理”;在載體建設上,全面推行以“及時梳理群眾訴求、實時代理群眾事務、即時處理群眾難題”為主要內容的“三理工作法”,去年,全市黨員幹部梳理群眾訴求36000多條、實時代理群眾事務6.2萬件、即時處理群眾難題8600多個,“三理工作法”在全省推廣。三是強化考評激勵。實施鄉鎮黨委書記“八個一管黨工作法”、村黨組織書記“兩議兩諾、雙述雙評”制度,結合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下發問題“整改清單”,實行限時“掛牌銷號”,將“軟指標”轉化成“硬任務”。開展星級黨組織、星級黨員創評活動,命名錶彰100個先進村黨組織、100名優秀村黨組織書記、100名優秀黨小組長和100個優秀黨員中心戶,以葉劍生等為代表的村書記優秀群體先後被省級媒體集中採訪宣傳。出臺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意見,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對德才兼備的優秀村黨組織書記,有計劃地選拔進鄉鎮領導班子。目前,全市村黨組織書記人均年收入已達4.32萬元。

三、幾點啟示

政治功能是基層黨組織之魂,是基層黨組織保持正確方向和階級屬性的本質體現。從南通的實踐經驗中,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本質在於深刻把握內涵要求。南通市堅持把理論武裝作為首要任務,通過“正能量加油站”、服務教育引導“十小工程”等載體,在服務中教育引導黨員群眾增進愛黨、憂黨、興黨、護黨的政治認同和行動自覺,凝聚了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強大正能量。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充分認識基層黨組織的內涵要求,準確把握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的辯證關係,跳出“就服務抓服務”的狹隘思維,將教育引導貫穿“五服務”始終。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首要在於順應黨員群眾需求。“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是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主要任務。南通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準確把握群眾的所思所盼,找準結合點,從群眾訴求多樣化的實際出發,將抽象的群眾具體為一個個服務物件,將群眾利益具體為一件件服務個案,在具體的、現實的、最直接的維護群眾利益和滿足群眾訴求中體現黨的宗旨,真正做到接地氣、聚民心、促發展,使廣大群眾得到實惠。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及時掌握和滿足群眾的共性化、個性化需求,努力實現服務教育引導工作與黨員群眾的所需所盼同頻共振、相得益彰。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核心在於構建黨群聯動格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克服條塊分割、獨自為戰的弊端。南通市牢固樹立“大黨建”理念,在黨內以黨委統攬,通過“聯助書記”“第一書記”“黨員志願者”等,組織引導各部門各單位把職能和力量投入到服務教育引導上來,同時,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凝聚廣大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形成隊伍整體聯動、平臺共建共享、活動聯合共創的生動局面。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積極轉變黨的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和活動方式,推動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服務優勢,全面實現“民得實惠、黨得民心”。

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關鍵在於常態長效機制。南通市認真落實各級黨組織書記尤其是鄉鎮和村兩級黨組織書記的管黨責任,強化目標考核,形成了責任明確、運轉有序、保障到位、常抓長效的履職機制,同時,注重整合資源、考核激勵,使服務教育引導工作充分體現黨員群眾的意志、利益和需求,充分契合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形勢、任務和要求。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必須把服務教育引導群眾作為一個永恆的課題,牢固樹立“抓常、抓細、抓長”的理念,推動服務教育引導工作常態長效。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三

一、禪城探索實踐區域化黨建背景

作為佛山市的中心城區,禪城區近年來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對基層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新挑戰。一是區域內黨組織共存但融合度不高。禪城區城鄉結合、村居交錯,出現機關、農村、社群和“兩新”組織等黨組織在一定區域內共存的現象,基層黨組織的設定和作用發揮出現重疊、交錯甚至薄弱、真空等問題,黨組織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黨員管理服務覆蓋面不廣、黨員發揮作用平臺欠缺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基層黨建工作統籌推進不足。二是基層社會治理難度加大。隨著社會管理重心的下移以及“小政府、大社會”治理格局的不斷髮展,分散的基層力量和資源難以滿足社會管理需要。新形勢下,外來務工人員和高層次人才不斷流入,社會各類人員流動性不斷增強,人與單位的終身依附關係逐漸弱化,大量不同職業身份、不同隸屬關係、不同利益需求的社會群體聚居在社群,基層黨組織面對的工作物件呈現複雜性和多樣性。三是市區力量資源較為豐富。在市區中心,除了禪城區自身擁有的黨組織外,還聚集著189個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584個“兩新”組織以及176個志願者團隊等,都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資源。從行政角度來看,政府的職能是有限的,但從服務角度來看,黨的作用發揮是沒有邊界的,這就需要基層黨建工作形成區域化思路,通過實現黨組織、黨的工作和黨員作用發揮的全面覆蓋,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區域社會的能力,帶動社會、企業、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最終實現政府、社會、企業、公民共同治理大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特點

(一)明確方向,圍繞“堡壘型+服務型”,夯實區域化黨建工作基礎

禪城區通過黨群工作聯席會議、區域化黨建每週例會、區域化黨建微信群等工作機制,統籌組織、社工、民政和工青婦、鎮街等工作力量,黨群互動,上下聯動,共同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針對禪城實際情況,著重抓好“架構、制度、平臺”三要素建設。

1、緊扣“1+N+X”,構建核心明確、統籌力強的區域化黨建組織架構。在不打破村居黨組織原有執行機制的基礎上,按照“1+N+X”的模式,選準配強“1”這個龍頭,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帶頭統籌區域內“N”個黨組織、“X”個區域外黨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搭建區域化黨建組織架構。同時,注重將區域化黨建和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結合起來,由工作基礎好、戰鬥力強的黨組織帶動整頓和提升。

2、規範與創新相結合,構建有效凝聚力量、共享資源的制度基礎。出臺區域化黨建“1+5”系列檔案[ “1+5”系列檔案:《關於全面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20xx年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實施方案》、《區域化黨建工作分階評估方案》、《“兩新”黨組織屬地化管理指導意見》、《機關黨組織開展“雙聯絡”活動工作方案(試行)》、《機關黨組織開展“雙聯絡”活動工作指引》。]和工作手冊,確定協商議事、教育管理、溝通服務3類8項基本制度,形成制度清單,規範區域化黨建執行機制。如黨建聯席會議制度促進黨組織力量統籌和溝通常態化,雙聯絡制度促進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力量下沉社群服務基層,兩新黨組織屬地管理制度促進兩新黨員教育管理落到實地、落到實處。在制度規範基礎上,鼓勵根據區域實際,積極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3、充分應用資訊化手段,構建適應多元需求的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針對區域化黨建格局中,黨員規模大,型別多樣的特點,以祖廟培德社群、石灣麗豪社群先行試點,搭建基層各類黨組織共建共享,教育、管理、溝通、服務“四位一體”的工作平臺。目前,全區統一的黨建資訊平臺已初步建立起來,並在部分村居先行試點使用。通過“網際網路+黨建”,實現對各類黨員的動態跟蹤管理和參與式教育,以及對區域內群眾需求的科學分析,使黨員教育管理更接地氣、黨員發揮作用更貼近群眾,對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8小時”之外的跟蹤瞭解更加有效。

(二)統籌力量,對接需求,推動基層黨組織在溝通黨群、提升服務中增強凝聚力

以“架構、制度、平臺”要素建設為基礎,區域化黨建有效推動力量整合和資源共享,促進群眾需求與社會服務供給有機對接。

1、統籌整合各種力量促進多元參與。通過區域化黨建,使黨的各類組織在基層結成一張網,既有明確的核心,又能不斷容納新的力量,有效解決了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單兵作戰”變成了“兵團作戰”。一批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兩新黨組織、志願者組織成為服務基層群眾的重要力量,一批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以及“三官一師”成為群眾工作骨幹。189個市、區直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進駐基層,結合自身優勢和村居實際開展服務,解決基層困難,並在參與服務中探索基層工作路徑。工青婦群團組織發揮樞紐作用,聯結250個社會組織、176個志願者團隊參與區域化黨建。市區兩級團委組織在禪城實施“青年123社群行動”,開展“農村分紅青年創業就業”專案試點。區婦聯在蘭桂等社群試點,以婦建促黨建,推動商圈黨建取得明顯效果。區社工委以“黨建+公益”的模式,舉辦社群公益創客大賽,吸引社會資金140多萬、公益專案30個下沉到基層。

2、更多渠道掌握社情民意。區域化黨建和一門式行政服務改革、直聯工作有機結合,通過區域化黨建平臺,將4個渠道的資料資訊:即“一門式”行政服務沉澱的群眾需求資料、直聯制收集的群眾意見建議、村居日常工作中收集的問題、參與區域化黨建的各類黨員情況反映進行綜合梳理,分析評估區域內群眾需求特點和區域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形成“群眾需求清單”,作為區域化黨建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目前共形成8類61項“群眾需求清單”[ 8類需求清單:黨的建設、環境衛生、教育文化、困難幫扶、社會治安、基層治理、市政交通、醫療社保等8類。]。

3、針對需求推送特色服務。針對各區域的“群眾需求清單”,制定“特色服務清單”,涵蓋困難群體幫扶、健康醫療服務、入學入園與學生託管、就業創業與培訓、家庭綜合服務、新市民服務等6個類別。不同區域根據需求“點菜”,兩個清單對接,為區域的群眾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特色服務,如祖廟培德片區根據轄區老年人、殘疾人多的特點,開展“健康培德”服務。石灣紅衛社群針對社群貧困家庭較多的實際,開設“愛心學堂”,為包括外來工子女在內的轄區孩子提供教育服務。由於服務貼近了群眾需求,多方參與又提供了力量上支援,促使原來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專案。“創客·聚力”、“大資料·微服務”、“健康培德”、“社群公益創客”等服務專案,成為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重要抓手。

4.突出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通過區域化黨建,整合片區黨建資源,推行黨組織和黨員積分制,推動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兩新”黨組織和黨員、流動黨員積極參與社群服務,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使得志願服務、參與學習等成為黨員的行動自覺。既增強了基層黨員的歸屬感、使命感,也達到了寓教育管理於服務的目的。如祖廟街道鐵軍社群依託鐵軍紅色教育資源,與佛山市委黨校、幹休所等單位黨組織共建合作,組建“紅色教育講師團”,傳承鐵軍精神。同時,注重發揮流動黨員服務外來人口的作用,以南莊鎮吉利村、祖廟街道東昇村和蘭桂社群為試點,積極尋找、教育、引導流動黨員,參與區域內的各類黨建活動,為同籍的外來人口提供針對性服務,提升外來人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結合區域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推進區域化黨建的過程中,禪城區不搞簡單化、一刀切,而是在始終緊扣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前提下,區分城市社群、農村、城鄉結合部、園區和商圈等5種區域型別,針對不同區域面臨的實際治理難題,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分類指導,分步推進。

在城市社群,致力於培育社群意識,共建和樂家園。新的城市建成區群體知識結構相對較高,離退休黨員多,重點是以離退休黨員參與社群服務為切入點,培育“社群家園,鄰里守望”的意識;舊城區社群困難群體相對集中,重點是整合力量和資源,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石灣的麗豪和祖廟的培德,就是這兩種社群的典型,麗豪社群以離退休人員為主開展“志願服務一條街”活動;培德社群推出長者飯堂、黨員義診室等微服務,解決老年人用餐、醫療等問題。

在農村社群,致力於促進社群融合、社會和諧。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村居,以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為切入口,發揮黨員在外來人口管理中的正能量,幫助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生活,增強歸屬感。如南莊的紫南村以揮黨委核心引領作用,產業專案建設和企業黨組織建設“三同步”[ “三同步”:專案引進和黨組織設定同步籌劃、專案建設和黨組織建設同步落地、企業服務和黨員教育管理同步開展],使外來黨員和外來人口加快融入。返鄉大學生和退伍軍人較多的村居,重點抓好返鄉黨團員教育管理,試點開展“農村分紅青年創業就業”專案,引導青年成為村居發展的正能量。

在城鄉結合部,致力於解決區域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農村與社群“插花”交錯地帶,村與居納入同一片區開展區域化黨建,通過黨組織這個紐帶,建立了黨員教育、就業用工、聯防聯控、安全保障、便民服務等“五大”工作平臺,把各種利益關係方、片區資源統籌起來,共謀發展,促進片區和諧。

在產業園區和商圈,致力於凝聚人才,促進創業創新。智慧新城、佛山軟體園和華南電源產業園區開展區域化黨建,把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人才結合起來,在思想引導的基礎上,為來高層次人才提供互動交流、思維碰撞的平臺。如智慧新城黨委帶動區域內的“X”組織,打造“創客·聚力”品牌,通過定期舉辦沙龍活動,凝聚、服務區域內人才,為人才的創新創業搭建平臺。

三、區域化黨建推動大黨建格局構建成效明顯

通過推進區域化黨建,不僅盤活了機關、“兩新”等黨組織的力量資源,給他們提供了接觸群眾、服務基層的途徑,還帶動各類群團參與,推動了大黨建格局的構建,形成了全社會共抓黨建的良好局面。基層黨組織在統籌力量和資源中增強了向心力,在“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中增強了凝聚力,在解決基層治理難題中樹立了威信,鞏固了黨組織在基層各類組織、各類群體中的核心地位。

(一)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得到加強。一方面,黨組織在基層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得到加強。通過推行區域化黨建,將區域內各類黨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納入到大黨建格局,統籌力量、資源,加強橫向聯絡,突破以往“人情式”、“援助式”等傳統型“共建”關係,實現了黨建資源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融合,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區域化黨建“共同體”,基層黨組織統籌資源的能力明顯增強,少部分“沉睡”的黨組織也被喚醒,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另一方面,基層黨員教育管理得到強化。通過區域化黨建,推動機關黨員、流動黨員、“兩新”組織黨員積極參與社群服務,參與區域內組織生活。如南莊鎮吉利村組織開展“黨員志願者尋找身邊流動黨員”活動,今年以來新增編入流動黨員累計20餘名,在參與區域活動、提供服務發揮重要作用,形成“關係在企業、活動在區域、奉獻雙崗位”的黨建文化新常態。

(二)基層黨組織溝通協調機制得到完善。區域化黨建將區域內各黨組織有機聯合起來,打破以往屬地內各黨組織“各自為政”的壁壘,初步實現了村居黨建和社會源配置的優化、組織效能的提升。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村居聯合黨委全體成員或聯合黨委委員定期或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並邀請工、青、婦等群眾組織代表參加,共同商議村居黨建和社會事務,促進了黨組織力量統籌和溝通常態化。建立兼職委員制度,通過吸收區域內熱心社會事務的企事業單位代表、外來務工人員代表等人員擔任村、社群黨組織兼職委員,參與農村、社群建設管理重大事項的協商和監督。此外,推行“駐點聯絡”和“雙聯絡”制度,更是打通了市、區、鎮、村四級溝通渠道,實現力量和資源的有效流通和精準對接,大幅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三)基層黨組織聯絡服務群眾能力得到提升。一是黨員服務群眾隊伍得到充實。一批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以及“三官一師”積極參與區域化黨建,成為聯絡服務群眾的工作骨幹。全區村(社群)共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219支,擁有6043名黨員志願者。二是統籌資源能力得到增強。一批基層村居黨組織通過開展區域化黨建,統籌資源的能力得到鍛鍊和增強。深村黨委在市委辦團隊協助下,解決環境整治難題;永新村黨委聯合區委政法委,開展安全小區綜合管理服務試點,探索出流動動員服務新市民的新路子;祖廟蘭桂社群黨委聯合共青團力量,推行“嶺南天地誌願導賞員”服務,解決了景區遊客較多、講解服務力量不足的問題。三是陣地建設得到發展。通過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加大基層黨組織辦公活動場所等基礎性設施建設投入,充分拓展其綜合服務功能,滿足群眾活動、學習、生活、娛樂等需求,全區成立黨群活動中心160個,社群服務中心128個。由於服務貼近了群眾需求,多方參與又提供了軟體和硬體上的雙重支援,促使原來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專案。

區域化黨建自下而上,發揮各類基層黨組織能動性和工作合力,駐點聯絡自上而下,主動深入基層聽民意、解難題,讓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黨的關懷和服務就在身邊。

四、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幾點體會

區域化黨建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性黨建工程,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勁,也要有“日拱一卒”的幹勁。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基層黨組織書記是關鍵。區別於上海以鎮街為基本單元的區域化黨建工作,禪城的區域化黨建是以村(社群)為基本單元。這樣的模式能及時掌握群眾需求,精準推送服務,但也對村(社群)黨組織書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衡量一個區域的區域化黨建落實到不到位,關鍵就是基層黨組織的書記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真正發揮出作用。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書記決定了區域化黨建成功與否。

(二)解決問題是重點。開展區域化黨建,強化黨員教育管理,禪城區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來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比如深化“駐點聯絡”工作過程中,立足於從三個層面解決群眾問題:一是解決群眾反映的具體問題;二是通過群眾反映的具體問題,去歸納問題,達到解決普遍性問題的效果;三是無法解決具體問題時,做好解釋或安撫工作,進一步密切黨群關係,提高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地位。牢牢把握住解決問題這一重點,區域化黨建才有意義。

(三)現代資訊科技是支撐。運用資訊科技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是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保持基層黨組織先進性,著力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必然選擇。禪城區“一門式”政務平臺共積累沉澱了約60萬條民生資料,通過對這60萬條“大資料”的挖掘、分析、研判,掌握片區村居民基本情況以及黨建資源,才精準確定黨建工作的發力點,實現區域資源深度融合。

(四)制度機制是保障。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必須要依靠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溝通順暢、監督有力的制度。要大力推進制度建設,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實現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使基層黨組織自覺落實責任制,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五、堅持推動區域化黨建縱深發展

下一步,要不斷健全區域化黨建的工作制度和機制,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發動更廣泛社會領域的黨組織、黨員參與基層治理,以黨建引領社會基層治理創新。 (一)規範建設,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對我區區域黨建工作情況進行梳理歸納,提煉經驗做法。一方面,完善“制度、需求、服務”三個清單,形成完善有效的日常執行機制。另一方面,利用網路、媒體、座談交流等形式,加大對區域化黨建典型經驗的內外宣傳,為全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樹榜樣,全面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

(二)擴面提質,建立更多示範點帶動提升區域化黨建工作。推動一批示範點建設,進一步完善規範設施配套,打造標準化建設,增強工作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我區區域化黨建工作;加大各區域黨組織交流學習力度,著力培養一批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用好分階評估機制,強化分類指導,增強工作推動力,提升區域化黨建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築牢堡壘,不斷強化黨組織堡壘作用發揮和黨員教育管理。建好用好區域化黨建資訊平臺,充分對接“一門式”系統、社會綜合治理雲平臺系統,建立涵蓋黨組織、社會組織、黨員及入黨申請人等各類資訊的區域黨建資料庫。同時,結合黨員教育管理積分制等制度,推動黨建資源整合、黨員教育管理等工作資訊化,使黨組織更方便、有效地組織活動,黨員更加便捷、高效地參與。

(四)化解矛盾,統籌各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凝聚力量、共享資源,紮紮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保障基層黨組織的“四項權利”(人事安排權、重要事項決定權、領導保障權和管理監督權),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和不穩定隱患,努力解決歷史積案,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推動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四

一、背景與動因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的基礎,是黨在農村中的戰鬥堡壘和領導核心。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致富要求、民主參與願望、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著一些矛盾和困難,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具體表呈現出“四弱”現象。一是體制機制弱。一方面,由於《條例》和《組織法》中對“兩委”關係的確定、職責權力的劃分較為抽象,缺乏明確和具體規定,導致職能不清、責權不明,相互推諉扯皮,傳統的村級組織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近年來,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儘管產生了積極作用,但載體過多、提法較散,尚未進行有效整合,形成規範有序的管理體系,一定程度上影響聚集作用的發揮。二是組織功能弱。隨著農村經濟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出現了基地、大戶、聯合體、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個體私營企業等不同型別的經濟實體,一大批跨村、跨鄉鎮的農業產業協會、經濟合作社等各類組織逐步形成,按行政區劃、隸屬關係等傳統方式組建和設定的黨組織模式,已不能適應城鄉統籌發展的趨勢需要,致使覆蓋層面出現了“空白”,黨的基層組織與新生社會經濟組織出現了“脫節”。三是示範引領弱。黨建示範區打造前,全區共有農村黨組織456個,可看、可聽、可信、可學的黨建示範點只有38個,僅佔8.3%。特別是這些黨建示範點孤立地分散,典型帶動作用弱、輻射覆蓋範圍小、區域特色不突出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的發揮。如何把黨建優勢資源整合起來,把零星分散的示範點貫穿起來,黨建品牌效應凸顯出來,亟需構建一個“連點成線、連線拓面、彰顯特色、覆蓋全區”的綜合展示平臺作為支撐。四是服務載體弱。通過大量走訪調研,部分農村黨組織仍然沿襲計劃經濟經濟時代行政命令的方式推進工作,有的甚至出現機關化、行政化的現象。相當部分農村基層黨組織還存在著服務功能弱、服務體系不健全、服務載體抓手少等情況,這與當前黨員群眾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這種強弱之間的反差已經成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亟需研究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做法與成效

(一)抓綱舉目、頂層設計,建立一套規範有序的管理機制,著力解決基層組織架構程式“不完善”問題。推行以鞏固一個體系(“六位一體”),完善兩大機制(“一定三有”和“一清四議兩公開”),健全三項制度(包聯責任、審計監督、考核評議)為主要內容的“一二三”基層組織建設和管理機制,構建了一套科學有效、規範有序、保障有力約束激勵機制。建立健全“六位一體”村級組織體系。在大力推行“六位一體”村級組織體系的基礎上,突出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明確各類組織的許可權和職責,理順工作關係。探索建立社會型、產業型、協會型黨組織設定模式,融入到產業、覆蓋到黨員、輻射到農戶,真正實現由組織全覆蓋到工作全覆蓋。東望山鄉常峪口聯合黨總支採用“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把黨的組織體系和工作觸角延伸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20xx年常峪口集體收入突破46.7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05萬元,被中央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深化拓展“兩項機制”。深化“一定三有”工作機制,建立了村幹部基礎職務補貼定期增長和養老保險專項補貼機制,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黨組織書記連選連任激勵辦法。明確規定村書記連任3屆以上,村級經濟發展較快、村情穩定和諧的,有計劃地進行擇優選拔。按照“一清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標準,制定了村級議事清單,進一步嚴格決策程式,規範決策內容,全面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為村級各項事務規範執行提供有力保障。鞏固完善“三項制度”。包聯責任制度。按照處級黨員領導幹部聯絡包扶經濟發展較快村、後進村和貧困村的原則,建立聯絡點65個;鄉鎮黨員領導幹部對本轄區所有行政村進行聯絡包扶。審計監督制度。區級審計審查由區農牧局具體組織實施,重點是黨建示範村、後進村;鄉鎮審計審查由各鄉鎮具體組織實施,每年審計數量不少於本鄉鎮行政村總數的1/3,實現屆內(3年)所有行政村審計審查全覆蓋。考核評議制度。採取實地檢視、階段問效、“雙述雙評”等方式,對村級組織目標任務、中心工作和重點任務完成情況考核評議,考核評議結果與村幹部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績效補貼掛鉤。

(二)科學構建、拓展功能,摸索一條行之有效的新路子,著力解決基層組織設定模式“不優化”問題。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創新黨組織設定模式,實現基層組織設定科學化、組織功能最大化、組織執行高效化。推行“區域聯建”模式,以大帶小,增強村級發展後勁。針對偏遠山區人口大量流向城鄉結合部或中心村的實際,由較大村黨組織書記擔任聯合黨組織書記,無合適人選的,擇優選拔大學生村官、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青年、農村致富能手,整合空心村75個,建立聯合黨組織17個,有效解決了部分村思想亂、工作亂、村情亂、環境亂等問題。推行“強弱聯建”模式,取長補短,破解經濟發展瓶頸。針對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實際,一般整合2-3個行政村,建立聯合黨組織,由經濟強村黨組織書記擔任聯合黨組織書記,整合行政村28個,建立聯合黨組織8個,有效解決了部分村思路不明確、經濟發展緩慢等問題。推行“能人帶動”模式,典型引領,促進農村穩定和諧。針對村幹部素質不高、能力不強、不敢擔當的實際,對組織渙散、經濟發展滯後的農村黨組織進行調整,連片建立聯合黨組織,有效破解了無人管事、無章理事和信訪問題多發頻發等問題。推行“化整為零”模式,分類設定,強化組織服務功能。針對人口規模較大、黨員數量不斷增多、黨組織功能覆蓋難度逐步加大的實際,對黨員人數50名以上、經濟比較發達、村級建設水平較高的行政村,將村黨支部升格為黨總支,再按照行業、協會、產業等不同類別,將5個農村黨總支分類設定為農村、協會、企業等15個黨支部,切實加大了黨組織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覆蓋力度。

(三)整合資源、典型引路,打造一批貼入實際的示範區,著力解決基層黨建輻射帶動效應“不明顯”問題。將具有相同基礎和特點的區域納入一個整體黨建工作範疇,進行通盤考慮,由點及面、多點成線、連線成帶,彰顯特色、放大優勢,呈現出“點上開花,線上結果,面上出彩”的良好效果。在選點育點上下功夫。嚴格按照村級申報、鄉鎮初審、區級審定自下而上逐級遴選程式,相繼選定了“雙培雙帶”、“無職黨員設崗定責”、“一清四議兩公開”、“為民服務全程代理”、“黨務村務公開”、“村級場所規範化建設”等221個區級示範點,確保示範的質量品位和可塑性。在連點成線、匯線成面上下功夫。以張小線兩側為主,有效整合沙嶺子鎮屈家莊、太師灣、沙地房村,大倉蓋鎮梅家營、河家堰、李指揮莊村,東望山鄉常峪口、葛峪堡、元子河村的黨建資源;以洋新線兩側為主,有效整合洋河南鎮頭臺子、新範莊、趙家堡村,江家屯鄉江家屯村、古樹營村的黨建資源;以宣赤線兩側為主,有效整合賈家營鎮雙印子、西深溝村,顧家營鎮左家營、大堡子村,趙川鎮小村、要家房,李家堡鄉李家堡村的黨建資源,集中打造三大黨建示範區,真正做到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以城帶鄉、共同發展。在鞏固成效上下功夫。鄉鎮黨委書記、村黨組織書記分別簽定基層黨建示範工作責任狀,將每項工作都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制定示範點考評要點46條,實行定時間、定目標、定責任、定獎懲“四定”管理,專門成立由區委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定期對各示範點交叉考核,互相評比打分,實現了查漏補缺,固強補弱、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四)資源下沉、服務前置,搭建一流的便民惠民平臺,著力解決聯絡服務群眾“不通暢”問題。服務型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主體是黨員幹部,服務客體是農民群眾,只有將滿足群眾需要作為第一追求,著力推動服務力量向基層下沉、服務資源向基層聚集,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才能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積極搭建“三大網路”服務平臺。積極構建以農業科技推廣、農村治安防控、農民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網路”,使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創先進、爭優秀有具體的參與平臺。通過發揮農村黨組織和黨員引領發展、維護穩定、倡導文明三大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搭建無職黨員發揮作用平臺。全面落實無職黨員“三爭一諾”機制,按照“因人設崗、因需設崗”的原則,設立“黨建工作崗”、“政策宣傳崗”、“村務監督崗”、“創業示範崗”等崗位,為無職黨員發揮作用搭建了平臺。全區1800餘名農村無職黨員參與了“設崗定責”活動,協助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1689個。特別是宗教人口占78.6%的沙嶺子鎮屈家莊村還組織無職黨員成立義務巡邏隊,在維護社會治安、促進社會穩定和諧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力構建“三平臺兩代辦雙問效”為民服務體系。在建好三級平臺,推行兩個代辦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公開評議、跟蹤督辦雙重問效機制,構建起了權責明晰、程式快捷、執行有序、獎懲分明的“三平臺兩代辦雙問效”便民服務體系,將婚姻登記等21個事項下放到鄉鎮辦結,明確121個直辦、代辦、領辦、諮詢事項,實現視窗前置、服務前移。區財政為每個鄉鎮列支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全面加強13個鄉鎮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每年列支50萬元資金,對代辦員進行績效補貼,激發代辦人員服務熱情。

三、思考與啟示

(一)健全規範的組織執行機制,是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組織保證。實踐證明,任何工作正常執行,必須建立一套科學有效、規範有序、保障有力的制度機制來約束,建立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活動也不外乎此。以制度形式細化了村黨組織和村委會職責,明確功能定位,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為推動農村基層組織規範有序執行提供了保證。探索實施的連選連任激勵辦法,有效地激發了農村黨組織書記的內生動力;深化“一清四議兩公開”執行機制,全面推行審計監督制度,有效解決農村“三資”管理不規範、資產狀況不清、賬物不符、資產閒置浪費甚至流失等問題,從源頭上治理並消除引發信訪穩定問題的隱患,有力地維護了農村穩定和諧。

(二)科學合理的組織設定模式,是基層黨組織做好服務工作的重要依託。加強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要不斷適應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組織結構深刻變化和基層黨組織拓展服務功能的新形勢,進一步創新黨組織設定模式,以組織設定的調整優化有效整合服務資源,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以強帶弱、促進共同發展。探索推行的區域聯建、強弱聯建、能人帶動、化整為零“四大模式”,既破解了當前農村發展存在的瓶頸,又找準了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擴大了基層黨組織覆蓋面,延伸了工作觸角,真正凸顯“擴散效應”,在加快發展、服務民生、推動轉型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三)可學可比的黨建示範視窗,是基層黨組織互促共進的動力引擎。示範,顧名思義,就是樹立榜樣,供人學習,黨建示範區的生命力在於樣板作用。精心培育打造亮點紛呈、連點成線、連線成面、縱橫交錯、輻射全區的“三大”黨建示範區,以板塊的方式成片推進,既克服僅用幾個“點”來代表一條線、一大片,“盆景”色彩濃重的問題,實現了從“幾枝獨秀”向“全面開花”轉變,又將提升老示範點與培養新示範點的工作結合起來,讓老示範點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相互競爭,產生出持久廣泛的叢集效應,實現以樣本引領整體,以示範帶動全域性,達到一花引來百花香的實效。

(四)創新務實管用的服務載體,是基層黨組織提供高效優質服務的有力抓手。實踐證明,就黨建抓黨建,沒有出路,難成正果。基層黨組織必須明確以服務為核心這個功能定位。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無職黨員作用,真正讓黨組織與黨員、黨員與群眾聯起來、動起來,逐步形成黨組織—黨員—群眾三位一體、互通聯絡的完整體系,實現了組織意圖與群眾意願的高度結合。創造性推進“三大網路”服務平臺、“三平臺兩代辦雙問效”為民服務體系等基層黨組織服務載體和平臺建設,著力推動服務力量向基層下沉、服務資源向基層聚集,服務觸角向基層延伸,使服務內涵由“單打一”向“多元化”拓展,讓服務接地氣、受歡迎、可持續,有效打通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

【創新黨內政治生活模式範文】五

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內涵外延

準確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內涵,要在理論和實踐中搞清楚功能定位、適應界限和根本路徑。

(一)功能定位在服務。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所指的“服務”,主要包括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黨員。服務群眾是根本任務、服務黨員是內在要求、服務改革發展是基礎保障、服務社會管理是重要內容,把服務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種基層組織模式和工作形態,保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正確方向。

(二)適用界限在基層。以直接聯絡和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為基本職責和首要任務,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具體要求,把服務群眾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貫穿始終。堅持用群眾工作來統攬服務工作,用群眾標準來檢驗和衡量服務工作,在發動群眾、教育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關心群眾、引導群眾中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聯絡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三)根本路徑在創新。一是創新服務內容,實現從粗放化到精細化的轉變。服務群眾的視野應立足於全體民眾,走精細化的路子,迴應各階層群眾的合理訴求。困難戶要關心,困難戶以外的廣大群眾也應關心;有訴求的要服務,沒訴求的也應主動服務;找上門來的要解決,沒找上門來也關注。服務專案的設計,要面向廣大群眾,讓大多數群眾都能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將廣大群眾團結在黨周圍。二是創新服務方式,實現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內涵來考量,服務應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是集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為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經常性的工作。不同的群體、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需求差異很大、想法各不相同。要改變以往服務方式單一化的做法,根據不同需求物件,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不斷創新和完善基層治理格局。三是整合服務資源,實現從單兵式向區域化的轉變。當前,人民群眾各種需求日益高漲,任何單靠一方提供服務的做法,都無法滿足群眾的基本需求。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立足自身、整合資源,充分運用各類社會資源,發揮區域內各類組織的積極作用,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效益最大化。

二、基層黨組織在服務中面臨的問題

(一)服務與需求不對稱。基層黨組織往往只注重服務的提供方式,而忽視了群眾的接受方式。在調研中,一名村黨組織書記對我們說:“去年有一個單位組織機關黨員到村開展志願服務,看望留守老人,當時花費了很多心思為老人挑選禮物,考慮到老人牙不好就買了一些飲料和補鈣奶粉,等該單位服務活動搞完後,回訪這位老人時,她拉著我們的手說,請他們以後不要買這些甜食來了,我是糖尿病不能吃。”這就是我們當前基層黨組織在服務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尷尬,群眾的需求我們不知道,我們提供的服務,群眾卻不需要。

(二)服務內容不夠精細。在平時的服務中,基層黨組織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多地偏重於群眾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對於群眾的自我發展、精神情感等需求的滿足,既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滿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渙散化“三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缺勞力、農技推廣缺人才、農村基礎建設缺資金“三缺”現象顯露,“三留守”群體的精神家園的缺失也在顯現。

(三)服務資源未有效整合。一些基層黨組織過於依靠內部資源,而忽視了內外資源的整合。現有的政策性投入保障,只能滿足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還往往出現“不足、不均、不公”等問題。幫扶部門、駐點幹部、區域力量等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在面臨群眾的多元化服務需求時,明顯表現出捉襟見肘的窘迫。一些社會組織、服務機構有資源、有意願,卻較少得到有效整合,培育、發展、引導社會組織的工作沒有達到群眾期盼要求。

(四)服務形式固定單一。當前的基層黨組織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服務群眾“一陣風”,長效機制不常效,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被服務”現象。不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內容依然侷限於“掃大街、搞慰問、做表演”老三樣的簡單重複,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可能不是很受群眾歡迎和認可,真正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較少。要確保群眾不“被服務”,必須解決服務供需“兩張皮”問題,關鍵要做好服務供需的對接。首先要摸清群眾需求,做群眾需求“明白人”。其次是順應群眾需求,構建服務需求的“供給庫”。再就是根據供需情況,進行合理調配。

三、探索和實踐

針對群眾需求的多樣多元化,新洲區立足本地實際,牢固樹立以群眾需要為導向的黨建工作理念,以群眾滿意為目標,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創新工作方法,在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上進行探索實踐,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摸清群眾需求,明確服務方向。依託“街鎮黨(工)委—村級黨組織—黨小組—網格管理員—黨員”五級組織架構體系,按照發展需求突出發展致富群體、生活需求突出重點貧困群體、情感需求突出“三留守”群體的原則,採取逐一進門入戶、電話聯絡外出務工群眾等方式,進行全面細緻的摸查,既聯絡了群眾,又系統梳理出群眾發展、生活、情感等基本服務需求259650多條,並以村為單位進行全面登記造冊,建立服務“需求庫”。同時,651個村在徵集群眾需求的過程中,形成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直通車”和“工作鏈”。

(二)定準群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在街鎮黨(工)委的指導下,各村採取“四民工作法”,對收集起來的群眾需求,進行研究討論,按照最急、最需、最盼且現實的原則,對不切合實際且與身份不符的需求進行篩選,最後分門別類對各類需求進行彙總,確定了16類102311項服務清單,做到了“三個需求”清單符合群眾“口味”。鳳凰鎮毛衝村黨支部書記程綱華說:“通過黨員群眾代表議定清單,排除了過高的需求,鎖定了最急迫的需求,不僅消除了群眾的爭議,還使我們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了。”舊街、陽邏等街道還組織各村將議定的群眾“三個需求”在村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了議定需求的公正、透明。

(三)整合資源力量,落實服務需求。組織動員市派小康工作組、區直職能部門、區派小康工作組、街鎮黨(工)委、街鎮所屬部門、村級黨組織、農村黨員、農村志願服務隊、駐村部門、企業、社會機構等力量和資源,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全覆蓋、全方位、全區域的分層認領和落實群眾服務需求。首先,由村志願服務隊、黨員、黨小組、村委會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分層解決;對村黨組織解決不了的需求,提交街鎮進行統籌研究,發動街鎮所屬職能部門分步解決,汪集街、雙柳街印發《關於開展認領群眾“三個需求”活動的實施方案》,落實群眾需求4200多條。對於街鎮一時難以解決的需求,區委發揮機關幹部聯絡服務群眾工作機制作用,按照黨員幹部個人進村認領針對特困群體的個性需求、單位集體認領修一條機耕路、安裝路燈等村民共同受益的共性需求的原則,整合市、區80多個部門服務資源,到聯絡村一一認領需求清單。

(四)建立考核機制,確保服務效果。以群眾評價為根本標尺,分層、分類制定具體量化的考核標準。分類定標。區直部門和街鎮以服務承諾、職能職責為標準,考核所認領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及群眾評價。黨員幹部以崗位職責為標準,考核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和服務態度、工作作風等。分層考核。對區直部門,重點考核惠農強農政策專案到村落地情況、小康工作組到村認領需求清單情況。對街鎮黨(工)委,重點考核黨建重點專案推進和落實情況、街鎮幹部駐村壪解決實際問題情況。對村級黨組織,重點考核“三個需求”摸排情況,落實的對接情況以及服務工作的群眾評價情況等。強化運用。區委將各單位落實“三個需求”成效作為年終黨建考評的重要內容,區直部門由街鎮和村評分,街鎮黨員幹部由村評分,村幹部按照“一定雙評”由群眾評分。

四、初步成效

(一)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彰顯。全區基層黨組織在落實群眾“三個需求”的過程中,不僅健全了區域黨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形覆蓋和黨的工作的有效覆蓋,而且統籌了城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力量,有效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基層黨組織統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強化。

(二)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開展服務群眾“三個需求”活動,使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工作更加具體、更加具有方向性、更加貼近群眾心坎、更富成效,“三個需求”清單為各級黨組織調解糾紛、結對幫扶、服務群眾提供詳實的資訊,提高了服務群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方便了各級黨委準確掌握瞭解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傾向性的問題。一名留守老人的需求被“買單”後激動地說:“我一個人在家,也沒有人說說話,就是希望子女多打些電話回來,想看看他們。村裡幹部知道後,每週五把我接到村部服務中心,通過視訊電話可以看到我的孫兒,還可以說話。我真心感謝村裡的幹部,讓我這個老人心裡有了依靠。”

(三)幹部作風進一步轉變。開展服務群眾“三個需求”,使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組織群眾和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充分鍛鍊,工作責任感進一步增強,通過進村入戶走訪,密切聯絡群眾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群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明顯增強。倉埠街胡彰村村支書雷貴洲帶領村幹部,在水稻種植的育秧、機插、管水等事項上,通過村委會免費為農民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村種糧勞力上、技術上難題,還讓全村200畝撂荒地恢復種植。

(四)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圍繞群眾的需求,在入戶調查、甄別落實的過程中,實現了在第一時間掌握群眾需求、第一時間疏導群眾的情緒、第一時間調處化解矛盾糾紛,提高群眾滿意度,有效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建立。鳳凰鎮毛衝村黨員認領責任崗,在全村開展黨的政策講一講、群眾呼聲傳一傳、鄰里糾紛勸一勸、困難家庭幫一幫、致富技術教一教、房前屋後掃一掃、黃賭迷信管一管的“七個一”活動,贏得村民一片稱讚。

五、經驗和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既要在思想上不動搖、不含糊,又要在實踐中找辦法、找路徑。在深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就是要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真正打通聯絡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在迴應群眾最真實的心聲中,在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中,在滿足群眾最熱切的期盼中體現領導核心地位。

(二)必須強化黨員的主體作用。黨員是服務群眾的主體。強化主體地位,就是要以黨組織為紐帶,激發廣大黨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推動黨員帶群眾、群眾促黨員,讓黨員在為民服務、自我服務、互相服務、共享服務中感受自身的價值和組織的溫暖,使“服務”真正成為主觀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唯有這樣,黨的工作才能深受群眾歡迎,黨的根基才能根植人心。

(三)必須培養素質高的服務基層的幹部隊伍。隊伍強,則服務強。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緊扣“懂服務、願服務、愛服務”的目標,建立“一線鍛鍊、一線考核、一線選拔”的培養機制,促使黨員幹部在實踐中提高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服務黨員的能力,進而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服務能力強、服務水平強的服務骨幹隊伍,不斷為服務型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

(四)必須創新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針對群眾的自身實際,圍繞“服務思路清、服務方向明、服務舉措新、服務成效顯”的總體目標,打造形質兼備、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做到既遵循客觀規律,又體現創新精神,既切合基層實際,又貼近群眾需求。服務群眾“三個需求”就是這樣的活動載體,只有以需求為根本導向,才能讓服務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須形成功能完善的長效機制。服務群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作為一項長期性任務,服務群眾就要真誠傾聽群眾最真實的需求,下力氣為滿足群眾需求,將服務做到群眾心坎上。同時建立健全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證服務的常態化和高效率,使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群眾中彰顯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