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通用22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41W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通用22篇)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⒊藉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⒋拓展關於西湖的古詩,進行組詩積累。

教學過程:

一、詞語對接,激趣匯入

1、詞語對接。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為有美麗的西子湖,才聲名遠揚,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書畫來讚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就寫了不少關於西湖的詩篇。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他在西湖觀景時,偶遇一場大雨後,即興寫下的。

3、說說你瞭解的蘇軾。教師相機補充。(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生藉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亂(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師範讀,學生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同座互讀,並相互正音。

三、學法滲透,熟讀成誦

1、釋詩題。

讀讀詩題,從中你知道了什麼?

(“六月二十七日”寫的是時間;“望湖樓”告訴的是地點;“醉書”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作者陶醉後而寫下的)

2、知詩人。

3、明詩意。

詩人陶醉於什麼?(雨)

那麼詩人在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分別看到了什麼景象?

雨前:黑雲/翻墨//未遮山

雨時:白雨/跳珠//亂入船

雨後: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悟詩情。

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麼特點?(變化快)

你能將西湖變幻莫測的美景讀出來嗎?

5、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寫作背景:此詩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這急來急去的雨一樣,及時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光明前途。

2、補充蘇軾關於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五、作業:

必做題:

⒈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⒊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⒋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⒈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⒉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能用“知詩人,解詩題,明詞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

3、體會夏日西湖驟雨初晴的美,感覺詩人蘇軾豪邁奔放的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這首歌的歌名是——《但願人長久》。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聲十分優美動聽,可惜——。我們知道古詩古詞原本就可以配合音樂用來歌唱,古詩詞的韻律十分優美,而現代音樂與它完美的結合起來就更能把古詩詞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願人長久》這首歌的曲調比較——————你知道為什麼嗎?

2、除此以外你對蘇軾還了解多少?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蘇洵之子。嘉佑進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3、今天我們就穿過時光隧道,跨越900年的歷史與宋朝這位大文豪蘇老先生相會,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這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初學古詩,自己理解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醉'該如何解釋(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學完這首詩後我們就能知道了,誰來把這首詩讀一下。(讀)接下去應該做什麼呀?(理解詩意)

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詩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懂了。)

三、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悟詩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師:你們一直都是這麼聰明,真正的聰明人要能說出它好在哪?

2、師: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3、對仗工整。講究押韻。

五、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師:你們能不能把它讀好了呢?自己練讀。(老師出示第一句範例:黑雲/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節奏感標出來嗎(學生標節奏)

2、品讀。

3、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陶醉)

六、引入詩歌概念,感情得到昇華。

1、師:於老師剛才已經說過了古人寫詩寫詞是用來吟唱的,現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把這首詩譜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間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學生練習)

2、師生吟唱。

3、總結學習方法。(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七、師生總結,擴充套件延伸。

師: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讀蘇軾寫的另一首詩《飲湖上初睛後雨》,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異同點。有什麼學生自讀。教師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板書:

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3

1、學會生字“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2、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對望湖樓雨景的讚美之情。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理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美。

教學準備:

古詩課件、背景音樂、詩人簡介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雨嗎?誰來說說它有什麼特點。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並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 軾3, 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還有什麼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會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在望湖樓.) 4, 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 介紹作者背景 蘇軾(1037-1101),北宋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三蘇".他的詩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讀順。

2、學習生字。“遮”讀翹舌音,是遮住、遮蓋的意思。

3、默讀本詩,給古詩劃節奏。

黑 雲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亂 入 船 . 卷 地 風 來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樓 下 / 水 / 如 天 .

4、解釋詩中詞語。

5、教師範讀,強調注意停頓。

6、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三、精讀課文,理解詩意。 1、提問:作者這首詩重點寫的什麼?(雨)哪裡的雨?(西湖的雨) 2、學習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樣的一幅畫面?翻墨是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未遮山是什麼意思?(2)你能用一個字形容這樣的烏雲嗎?(快、奇、來勢凶猛)你能用學過的四字詞語形容一下這樣的烏雲嗎?(烏雲翻滾、風起雲湧、烏雲密佈、烏雲滾滾……) (3)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學習第二句 (1)雲的來勢凶猛,雨也絕不溫柔,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了?(2)跳珠是什麼意思?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亂入船是什麼意思?(3)指導看圖,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樣的雨?(大、猛、調皮……)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見過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讓我們記住這樣的雨,齊讀第二句。

(6)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7、結合插圖,用同樣的方法自學三、四兩句 (1)學生自學

(2)提問考察 當我們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時,這調皮的雨卻似乎有意躲著人們,轉眼間就不見了。哪個字寫出了這樣變化的快?(忽)此時此刻呈現給遊人的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兩句表達的內容?這樣的景色可以用題目中的哪一個字概括?

(3)讓學生說說三、四句詩的詩意。

卷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詩意境美:(品 詩) ①這首詩描寫了西湖什麼景色?(西湖夏天一場雨的過程) ②這場雨下得怎麼樣?(快且大) ③哪裡可以看出來啊?(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覺得詩句寫得美嗎,為什麼?(有聲:翻墨,跳珠,風來。有色:黑雲,墨,白雨。有動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動:黑雲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畫出了夏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特點) ⑤一起朗讀,讀出詩的美!

這裡可加唱詩歌。五、背誦古詩

老師播放音樂,學生各種形式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六、小結 詩人在西湖望湖樓上邊喝酒邊欣賞西湖的景色,結果被西湖一場急雨後美麗的景色陶醉了,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被陶醉了,今天你們也被陶醉了沒有呢?(陶醉了) 七、板書設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 墨水

白雨 跳珠

大風 忽 吹散 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 奇(景象)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2.通過比較,感受小說設定懸念的藝術效果。

3.體會標題對錶現小說主旨的作用,瞭解小說“以小見大”的特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知人物形象,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對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的同情。

教學難點:

體會標題對錶現小說主旨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把握小說三要素

1.認真閱讀課文,圈劃批註小說三要素

2.故事發生在哪?故事的背景是什麼?

3.故事有哪些人物?

4.概括故事情節

二、聽讀課文,圈劃批註,分析人物形象,感受小說主旨

1.請學生朗讀課文

2.圈劃批註:人物有怎樣的表現?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

3.由此,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三、朗讀課文,瞭解小說的表現手法

1.

將原小說與改後的內容進行比較,體會小說層層設疑、設定懸念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2.

品析題目,知道“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四、回顧課堂,佈置作業

(一)、基礎題

1.比較文中原句與改句在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①當我告訴你們她就是我的妻子時……

②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③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時……

(二)、提高題:

1.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課外閱讀《豐碑》,在有疑惑處設疑並解疑,體會作者的巧妙構思。說一說以“豐碑”為題的好處。

我們都愛讀小說,通常讀小說你會關注什麼?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小說——《在柏林》,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兩篇小說了,我們知道,讀這一類敘事類的文字,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通常可以從人物入手。

請同學開啟書本71頁,認真閱讀課文,落實小說三要素,在文字中進行圈劃批註。

檢查一下同學們的初讀情況。

故事發生在哪(如回答柏林,進一步追問,能在具體點嗎:一列駛出柏林的火車車廂內)

這是故事發生的小環境,能夠從文字中推出故事發生的大背景嗎(戰爭)瞭解故事發生的背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這個核心問題。

小說的人物有哪些?(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老頭)主要人物是前三者。

故事情節概括

上課一開始老師說了,讀小說,我們要思考核心問題: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人物入手。接下來,我請兩位同學來的課文,其他同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這些人分別有怎樣的表現,為什麼有這樣的表現,從中你有怎樣的思考?邊聽朗讀,邊拿筆在文字中圈劃。我再給大家2分鐘的思考時間。

我們先來看老兵,這是怎樣的老兵,你關注到他的哪些表現?

老兵:

“頭髮灰白”,這一處肖像描寫表明老兵年紀已大,

戰時後備役,意思是公民隨時準備根據國家需要應徵入伍的兵役。年紀已大卻還要服兵役,可見戰爭的殘酷,如果聯絡前面這列車廂上沒有一個健壯的男子,我們會進一步追問,這些男子都去哪裡,再結合老兵的那番話,這些年輕人都上前線了,而且很多不幸陣亡,戰爭還在進行,人手不夠了,因此即使年邁也不得不上前線。

“挺了挺身板”這是一處細節描寫,表明老兵的這段話是再一次揭開痛苦的傷疤,這需要勇氣,這需要力量來支撐,所以老兵說話前要挺一挺身板。

“總得”這個詞語意思是一定要、必須要,表明無可奈何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於有時候,分別即是永別,生命在戰火中不堪一擊、如此脆弱,無數生命在戰爭中消亡。

老婦人

老婦人的表現或者說舉動文中用了“奇特”表示,奇特在於反覆數著“一、二、三”,而且身體虛弱且多病的她聲音卻蓋過了車輪聲。從老兵的話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個神志不清的瘋子,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反覆數一、二、三,除了進一步表明老婦人的神志不清,老婦人的瘋,除此之外,我們來還原一下老婦人在神志不清之前她陸續接到噩耗時的心理變化:悲痛——悲痛欲絕——精神崩潰。發現了嗎,一、二、三,老婦人的悲痛、恐懼在成倍增加,她的希望在不斷減少,最後悲痛恐懼徹底擊垮了老婦人,她瘋了,在她奔潰之前,在她的頭腦裡存留的記憶是一、二、三三個兒子的到來,一、二、三,三個兒子的死去。

小結:戰爭的殘酷在於給活著的人帶來精神的苦難與摧殘。這種精神的創傷所帶來的無窮盡的痛苦甚至超過肉體的消亡。

小姑娘

“指手畫腳”意思是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讓人感覺這兩個小姑娘非常沒禮貌,沒教養

“不假思索”意思是不花時間思索、考慮,可見他們是無知、不諳世事的

嗤笑,態度輕蔑,不尊重人

她們沒有同情心、她們無知無禮、她們的笑無疑是把刀子插在了老兵的心中。從作者形容小姑娘的用詞中,我們可以讀出作者的情感傾向,對於這兩個小姑娘,作者是持否定態度。

小結:作者並非要批判這兩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因為她們同樣是戰爭的受害者,因為戰爭,她們不能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她們的內心自然不健康。

車廂其他乘客

聽了老兵的一番話,車廂裡一片寂靜,靜得可怕。老兵的一番話不僅激起大家對老兵一家遭遇的深切同情,更引發了人們對戰爭的思考,老兵一家的遭遇是整個車廂每個人過去、正在、將要遭遇的。

小結: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就像這列不知去向的列車,不知出路。他們悲痛、他們迷惘。他們無奈,因此整節車廂裡籠罩著如此壓抑的可怕的寂靜。

把這些人的表現,表現背後的原因聯絡起來思考,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預設:戰爭是殘酷的,帶給人無盡的傷害,

戰爭給人肉體帶來傷害,給人們的心靈也帶來了傷害

戰爭的殘酷就在於不僅毀滅了死去的人,更毀滅了還活著的人

我們再一次通過朗讀課文,走進文字。

老師換一種方式講這個故事,大家比較一下,和原文作者講故事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哪一種更吸引你?

原文作者在一開頭為我們設定了一連串的問題,因為這一連串的問題,使讀者讀了開頭還想繼續往下讀,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寫法我們稱之為設定懸念,作者有意隱藏這些資訊就好像有意矇住讀者的眼睛,同時也抓住了讀者的好奇心。

最後,我們試著再將思維往更深處推,故事發生在一節車廂裡,一節駛出柏林的車廂,為什麼小說的題目卻是在柏林?

車廂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遭受殘酷戰爭的不只是老兵一家,而是整個柏林,整個德國,乃至整個被捲入一戰的所有國家,千萬個家庭都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通過一節小小的車廂來反映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這是本文創作的一大特點——以小見大。

回顧課堂,小結並佈置作業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1、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內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

2、體會重點詩句的情境,在反覆誦讀,合理想象,

預設目標

1、瞭解古代詩詞的有關常識。

2.理解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在誦讀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詩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思想。

教學重難點:感受詩人熱愛農村、關心農事的質樸情懷。

教學準備:結合課內外資料,瞭解古詩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詞是古代詩歌的一個分支,原來也稱曲子詞,又因句子參差不齊而稱長短句。詞,最早都是入樂的,要按照曲調的要求來寫,所以作詞也叫“填詞”。每一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詞牌”,如這首詞的詞牌名《西江月》。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長一點的詞還可以分段,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闋、下闋)之間的聯絡。

二、感知作者: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寫的許多詞都跟當時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有關。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在上饒帶湖期間寫的,記一次夜行的經歷,比較容易讀懂。

三、合作探究

教師領讀全詞一至二遍,著力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讓學生試讀。

互動1: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不長?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長。因為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明月、清風,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還可以從詞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互動2:路長,為什麼要夜行?

明確:白日酷熱,因為從鳴蟬、說豐年、驟雨等可以看出這時正值夏季。

互動3:誰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上片的內容?

明確:深夜時分,月兒從雲縫裡鑽了出來,山林頓時變的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頭上棲息的山鵲,清風吹拂,蟬也叫的格外歡快。此時,詞人和他的同伴們正行進在黃沙道中,一路上他們都聞到了稻花的香氣,田間的青蛙也不斷的鳴叫,他們一邊走一邊談論著今年定是一個好年成。

互動4:下片一開始就說“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著什麼?

明確:到了後夜,天邊尚餘幾顆星。

互動5:“兩三點雨山前”,雨不大嘛,詞人著急嗎?

明確:從下句看,他是著急的,因為這是驟雨將至的訊號。

互動6:詞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

明確:從下文“舊時”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動7:最後兩句註釋裡的話跟詞人的表述有什麼不同?

明確:詞人用的是倒語,表現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補充解釋:詞中常常出現倒語,有的出於表達內容的需要,有的出於押韻的需要,更多的是兩種需要兼而有之,這兩句就是這樣。

學生創造性的表述下片內容(可參照上片的表達方式)。

四、總結

凡雙調的詞,內容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它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詞人輕鬆、喜悅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本意所在。在山野裡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此外,讀詞也要注意詞中的關鍵性字眼,過去叫做“煉字”。這首詞中“忽見”二字就煉的好,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書設計

西江月

辛棄疾

寫景烘托:明月 驚鵲 清風 鳴蟬 稻花香 蛙聲

真情流露:熱愛田園 避雨 驚喜 興趣 盎然

拓展閱讀:課文分析

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上闋 : 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下闋: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這首詞使用的是《西江月》這個詞牌,該詞牌要求:

(1)上闋和下闋分別都是四句,第1、2兩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對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須押同一個韻。(幻燈片2中文字“蟬、年、片;前、邊、見”中變換顏色。)

三、 鑑賞詩句

1、詩人描繪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一片詩情畫意,優美動人的景色、恬靜宜人的氣氛。充滿了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首詩吧。

學生朗讀全詩。

2、這首詩是詩人罷職閒居時的作品,辛棄疾的詞以悲壯激昂、豪氣奔放為主要風格。但他筆下也能呈現清麗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潑自然的情調。這一首《西江月》就是別具清麗格調的詞,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給人以浪漫的享受。那麼我們仔細來分析這首詞吧。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幻燈片5圖片:山村月夜圖,有樹枝、鳥雀及鳴蟬。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先以驚鵲寫明月,明月出來了,樹枝上的鵲兒一見到光就驚飛不定。次寫鳴蟬,半夜還有蟬鳴,可見天熱,為下片寫雨伏筆。本來摸黑走路,明月一出來,眼前一片光明,天氣很悶熱,起了陣陣清風,這時多麼愜意!驚鵲,反襯詞人的坦然,鳴蟬,使人越發感到鄉村的幽靜。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幻燈片6圖片:池塘邊稻花盛開,一片金黃,荷葉滿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稻花飄香,沁人心脾,蛙聲一片,又鬧又靜,鄉土氣息更濃了。詞人為農家感到由衷的喜悅。稻花香裡說豐年的不是別人,而是一片蛙聲,青蛙的叫聲似乎就是“豐年、豐年”,詞人自己陶醉在豐收在望的歡樂之中,覺得青蛙似乎也在為豐年歡唱了。

提問:這是一種怎樣的寫作方法?(幻燈片6點選後出現文字:“側面烘托”)

分析: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識人情卻識時節的蛙聲,賦予人的感情,說它們也在為豐收而歌唱。蛙猶如此,人樂更甚!作者通過擬人和襯托的手法把農村人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之情傳情地表達了出來。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幻燈片7圖片:山中遇雨圖,天空有數顆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如果說上闋是夏夜之晴,著重在物;下闋就是寫夏夜之雨,著重寫人 的思想感情。這兩句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的氣象。烏雲幾乎佈滿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著七八個星星,數也數得清。詞人寫明星而不寫烏雲,只用星星暗示烏雲,反增畫面的美感而不煞風景。“兩三點雨”,雨點很大,不緊,疏朗,將驟雨的前奏寫得逼真。

提問:這幅畫面的組織有什麼特色?(幻燈片8:用卡通畫的形式表示以下構圖)

分析:這副畫的構圖是頗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點點,散佈雲外,構成了一個面,寫出了光線的若明若暗;後一句,由雨點形成線,而且使人似乎聽到雨滴的落地聲。前後兩句,從天空到山前,構成了一幅渾然奇妙的立體圖。這是詞,又似畫,有影像,有韻味,深邃的詩意從字裡行間滲透出來。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幻燈片9圖片:溪流盡頭,峰迴路轉又見茅店。文字如上)

提問: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分析:詞人在此將筆一躍,然後一揚,使文勢起伏,感情搖曳。“忽見”二字,流露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樣的驚喜之情。

4、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分析:這首詞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數字”入詩,構成優美的意境。上片借數詞“半”點明半夜時分。以“一”字描寫到處是蛙聲。下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寫夏夜疏雨,確是傳神筆致。天外之星七八個,烏雲當中又留隙;山前之雨兩三點,大雨欲下還斂住。(幻燈片2中以上提到的幾個數詞變換顏色)這幾個數詞用得巧妙之極。星一多,則不可能有雨;不見星,則可能雨大。唯獨稀稀數星,疏疏小雨,才構成清朗恬靜地境界,以烘托出豐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悅之情。由此可見,數字不但可以入詞,而且與詞的境界關係頗大。這首詞在這方面也留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四、 分析詞內蘊的情感

這一首明白如話的小詞,一不用典,二不發議論,而是採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潑,搖曳多姿,描寫出一幅農村夏夜悠閒恬靜的畫面。為什麼詩人將鄉村生活寫得如此令人嚮往?

分析:因為辛棄疾是把和平寧靜的農村同汙濁傾軋的宦場對立起來的,他在官場裡遭受排擠迫害,而在農村可以得到暫時的慰藉,尋求精神的寄託(幻燈片2中增加文字:詞中悠閒恬靜的田園生活是辛棄疾嚮往和平寧靜生活的精神寄託)。正如他的朋友陸游說的那樣:“農家樂農家樂復樂,不比市朝爭奪惡。”正是在這種複雜情感的促使下,辛棄疾才寫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也只有聯絡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負,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這類詞的妙處。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字詞,會認會寫“毯、陳”等9個生字,理解字義,識記字形。正確讀寫“綠毯、渲染、勾勒、拘束、羞澀、摔跤”等詞語。

2.自讀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

3.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4.通過理解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5.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蒙漢人民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表達上的一些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9個生字,理解“綠毯、渲染、勾勒”等詞語。

2.正確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3.品味課文美景,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準備

課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簡介、詞語解釋、草原風景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匯入

1.【出示課件2】教師播放騰格爾的歌曲《天堂》,請同學們欣賞。

2.播放完畢後談話匯入:這首歌唱出了什麼地方的美麗景色?對,是草原。你們一定知道咱們今天要上哪一課了。(板書課題:草原)學生齊讀課題“草原”。請同學們分小組交流一下自己課前瞭解到的關於草原的資料,談談自己對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走進那遼闊的大草原。

2. 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出示課件3】

“老舍,原名舒慶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筆名老舍,滿族正紅旗人,生於北京,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他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曾經產生過較大的國際影響。老舍的文學語言通俗簡易,樸實無華,幽默詼諧,具有較強的北京韻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內蒙古草原參觀訪問,記錄了當時在草原上的所見所感。今天,我們就緊隨老舍先生的腳步,走進“草原”,感受大草原無與倫比的美麗風光和淳樸熱情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大聲流利地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幾遍。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3.檢查學習效果,相機指導。【出示課件4、5】

“(1)翠色慾流:欲流,快要流出來。形容綠色濃潤得像要流淌下來似的。

(2)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染畫面,使它分出層次,以加強藝術效果。比喻誇大地形容。

(3)灑脫:(言談、舉止、風格)自然,無拘無束。

(4)迂迴:迴旋,環繞。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寬廣。形容十分廣闊的一片綠色。

(6)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7)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省。

(8)羞澀:有點難為情的樣子。

(9)天涯:形容極遠的地方。

(10)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三、再讀感知,理清結構

1.學生大聲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草原的?是按照什麼順序將材料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4.教師總結。

(板書:初見草原--迎客--待客--話別)

四、細讀課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到底是什麼樣的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裡,你是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的。畫出有關句子,並想一想這些語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2.學生作批註,自我品讀探究。

3.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師根據交流結果歸納:(先寫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氣、小丘、平地、羊群這些景物按照從天空到地面,按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的。後寫產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運用生動的語言來描繪草原的美麗景色的?

教師重點導讀並理解以下語句:“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句話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體會比喻的生動形象。)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句話寫的是草原的美麗風光給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草原的感嘆和讚美。)(板書:風光美)

五、圖片展示,欣賞美景

【出示課件6】多媒體出示“草原風景圖片”,用草原歌曲《請到草原來》或《我和草原有個約定》《遼闊的草原》等配樂,學生用感官來感受草原的美景。

六、課堂總結,佈置背誦

1.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生字詞,並跟隨老舍先生一道欣賞了草原上的美麗風景,我想大多數同學可能都有一種衝動,就是想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氣,去仰望蔚藍的天空。讓我們把這一切記在腦海中吧。

2.請同學們課下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探究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增強熱愛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匯入新課

1.檢查,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談話匯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領略了大草原的美麗風光。這節課,我們將繼續跟隨老舍先生走進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熱情與友好。

二、“初入草原”,感受“灑脫”

【出示課件8】“汽車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達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指名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問題?

重點理解“灑脫”:

(1)“灑脫”這個詞結合上下文來看可換成什麼詞?(自由、無拘無束……)

(2)從哪些語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3)教師描述,學生感受:“灑脫”就是沒有紅燈綠燈的障礙,沒有行人車輛的擁堵,卻有一路翠色慾流,盡收眼底,卻有那忽飛忽落的小鳥相伴,這是令多少人嚮往的呀!

(4)指導朗讀,表現“灑脫”:看誰能讀出這種灑脫的感覺,大家來比一比,賽一賽。

三、深讀感悟,體會熱情

1.匯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車的灑脫,令人嚮往;而草原的民族風情,更是令人難忘。讓我們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近蒙古包,去會會蒙古族同胞。

2.自由讀課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草原人民的特點,你想用什麼?(熱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學生回答,教師指導糾正。

4.請同學們試試看,在這些詞語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組成的詞,是不是會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滾燙的心呢?(板書:人情美)

【出示課件9】( )迎接 ( )相見 ( )款待 ( )聯歡 ( )話別

(1)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讀課文,讀完後,與小組的同學一起想想,把這些詞語加在哪個詞的前面最合適。

(2)學生自由發言填詞,教師點撥指導。在課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熱情 激情 盛情 盡情 深情

(3)交流小結:熱情迎接 激情相見 盛情款待 盡情聯歡 深情話別

(板書:熱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話別)

5.我們按照老舍先生訪問草原的順序,來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熱情迎接:

①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這份熱情?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得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麼用“彩虹”來比喻?——不僅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還是比喻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想象當時車和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場,會有什麼感受?

②草原人民撲面而來的熱情令人感動,你能否讀出草原人民的熱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激情相見:

①你能否想象當時的相見是怎樣的情形──學生即興表演,教師隨機採訪:剛才你們說了些什麼?你聽得懂蒙古族語嗎?如果你聽不懂,你認為他們在說什麼?

②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激動、興奮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們拿出些什麼款待遠方的來客?

②除了吃的、喝的,還不忘以歌助興,賓主無拘無束,其樂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讀。

(4)盡情聯歡:

①聯歡的專案有什麼呢?

②說明: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愛的傳統專案,是能騎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與美的展示。

(5)深情話別:

①出示課件:【出示課件10】“背景為夕陽西下的草原,難捨難分的離別音樂(蒙語演唱的《蒙古人》)”響起。

②教師導引:夕陽西下,賓主雙方站在蒙古包外,望著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就要分別了。耳邊,悠揚的馬頭琴聲、質樸高亢的蒙古民歌還在迴響;嘴裡,噴香的奶茶、鮮美的羊肉,回味無窮;腦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強烈的蒙古舞蹈依然歷歷在目。手握著手,那樣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捨,難捨難分(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捨不得離別的成語)。

③這正是──【出示課件11】“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這句話表達了怎麼的感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四、課堂總結,佈置作業

1.課文具體寫了作者見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熱情好客、遠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風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麗風光讓我們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更使我們深受感動。民族團結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願。同學們,讓我們為中華民族團結大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業

(1)抄寫課文中優美的句子。

(2)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板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連結】 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說,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風 藹藹雲霧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匯入,揭題

1. 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說說“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為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著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 ,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為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為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開國大典》通過對新中國成立盛況的記敘,表達了全國人民為新中國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情感。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感受開國大典中,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瞭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學會3個生字,理解20個詞語,學習排比句。學有餘力的學生可認識雙關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6~8自然段。

重點與難點

重點:體會開國大典盛況,正確領會課文中心思想。

難點:含義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學方法:講授法、朗讀法等。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時間:第三週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掌握3個生字,理解部分新詞。

2、掌握課文大意,按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3、學習第一段,感受會場上喜慶的氣氛。

教學過程:

一、解題

1、出示課題,讀題。

2、理解題意。開國:建立新的國家;典:典禮,鄭重舉行的儀式;大典:隆重的典禮。

3、根據課題提出疑問。

二、自學

要求:1、讀通課文,學會字詞。

2、劃出課文中解釋課題的一句話。

3、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劃出場面間的連線句。

4、解決疑難,發現疑難。

三、交流

1、試說課題意思。

2、分段。(根據會場、典禮、閱兵、遊行四個動人場面可以分為四段)

3、交流疑難,解決部分問題。隨機學習生字新詞。

四、閱讀(第一段)

1、指名分節讀課文。

2、從哪些地方看出這是“大典”?

3、選擇一句,讀出莊嚴、隆重、熱烈的氣氛。

4、隨機學習重點句。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2、完成作業本第1、2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開國大典中,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

2、背誦第6~8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閱讀第二段。

1、理清典禮過程。

默讀本段,理一理典禮的過程。

(典禮開始,領導就位)——(奏國歌)——(毛主席宣佈政府成立)——(升國旗,鳴禮炮)——(宣讀公告)

簡要敘述開國大典的典禮過程。

2、自由讀,感受人民群眾的心情。(激動、興奮、喜悅)

3、劃出反映人們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礎上練習朗讀。

用“人民群眾為……而激動”說話。

隨機點撥句子:這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朗讀(自豪,揚眉吐氣)

3、描寫人民群眾的心情,課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聲;轟雷似的掌聲。排比:四個“傳到”。體會排比氣勢,朗讀排比句。

4、背誦6~8節。

二、閱讀第三段

1、自由讀,用一個詞概括閱兵式的特點,劃出寫人民群眾觀看閱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組合作,交流成果

歡喜和激動的心情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3、選讀句子。

三、作業

1、背誦6~8節。

2、完成作業本3、5題。

3、聯絡課文內容寫排比句:

全場30萬人,為____而_____;為____而____;為____而______。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領會課文中心思想,感受開國大典中,人民群眾熱愛黨、熱愛領袖、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感情,瞭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聽寫。

2、背誦6~8節。

二、閱讀第四段

1、默讀,劃出概括節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話。

2、理解。

3、朗讀第14小節,讀出歡慶的氣氛。

4、讀結尾兩句,領會句子的意思。

“兩股紅流”指什麼?這樣比喻寫出了什麼?

“光明”指什麼?象徵什麼?

讀好這兩句話,讀出內含的意思。

三、總結全文,領會中心。

1、連起來說說課文記敘了4個怎樣的場面。

2、整理語言,歸納主要內容。

3、作者為什麼反反覆覆寫廣場的“紅旗”、“紅燈”,群眾的“掌聲”、“歡呼聲”?反映了什麼思想感情?

4、完成作業本6、7題,交流。

5、學習“單元提示”。聯絡這一課的學習,說說怎樣憑藉主要內容領悟中心思想。

四、作業

選做:

1、摘錄、朗誦最令你激動的句子。

2、寫一寫你讀後的感受。

3、寫一段話: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門廣場上……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6開國大典

熱愛、激動、自豪

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宣佈典禮開始奏國歌升國旗放禮炮

重點突出宣讀公告閱兵式群眾遊行

有詳有略

教學反思: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就是隻顧得“授人以魚”,忘記了 “授人以漁”,只引導學生寫出梗概,沒有告訴學生概括的方法以及要求, 所以有部分學生在寫時,各部分之間缺少連線的語言。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9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聯絡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作業4中帶點詞語的意思。並初步體會詩中對仗句的特點。

4、通過誦讀這首詩,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濃濃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準備:

瑞博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在我們的文學長河中,有一顆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詩。有成就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個。以前,學過幾首孟浩然的詩,誰來背一下?

2、學生背誦《春曉》、《宿建德江》。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浩然的另一首詩《過故人莊》

二、學文

1、請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

出示自學要求一,請學生朗讀,明確要求。 師隨機點選“資料”,老師蒐集了一些資料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這首古詩。

2、學生自學,師巡視。

3、交流(回到老師的介面)

(1)指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讀了此詩,你知道它講述了一件什麼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請,來到鄉村做客的事。)

(3)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詩人與老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4)你從哪裡體會到的?

4、交流:點選“邀“——“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讀詩句,理解字詞 故人——老朋友 具雞黍——準備豐盛的飯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請,看到這一桌豐盛的飯菜,詩人心情怎樣?(開心、高興)

(3)指導讀好這句詩句。

5、交流:點選“話”——“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1)指名讀。

(2)把你的體會說說。(開啟窗子,面對穀場和菜園,舉起酒杯暢飲美酒,閒談農事。只有老朋友之間才會談家常事。)

(3)隨機理解“桑麻”

(4)看著插圖,發揮你的想象,完成“說一說”——“想象詩人和老朋友會聊一些什麼?)

(5)學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謝你為我準備了這麼豐富的菜餚,下次歡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們這兒真美,真想一直住在這兒啊!) (今年的收成怎麼樣?還好,有可能是個大豐收。) „„„„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幾句詢問農事中,就在這悠然地舉杯飲酒,閒談農事中。

(7)齊讀“話”句 6、交流:點選“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8)指名讀

(9)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依依不捨)

(10)即將分別了,孟浩然會和友人說寫什麼?和旁邊的同學說說。

(11)交流。

7、是啊,真摯的友情讓詩人依戀,農家的生活讓他嚮往,那還有什麼讓詩人要相約重陽日在來賞菊花呢?(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

(1)出示“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放眼望去綠樹圍繞著村邊,青山在村外橫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看到的說出來。)

(2)讀好此句。

(3)講述對仗句。 師範讀“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句詩讀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永樂什麼修辭手法嗎?(對仗) 師講述什麼是對仗句。 師生對對子:“綠樹”對________;“村邊”對_______;“合”對______ “綠樹村邊合,”對____________ 這首詩中還有一句對仗句找出來。(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師生共對對子。 讀好這兩句詩句。 練習背誦。

三、拓展

1、在我們《古詩七十首》中,還有許多田園詩,其中,我們學過兩首,一起復習一下——《清平樂 村居》、《四時田園雜興》(背誦)

2、今天,我們將一起在學一首陶淵明的《飲酒》

3、出示自學要求二,學生自學。

4、學生交流自學結果

(1)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2)讀讀背揹你喜歡的句子。

四、作業

完成“作品區”裡的作業。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京劇有哪些藝術特色。

2.學習課文,瞭解京劇更多的奧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培養鑑賞京劇藝術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京劇有哪些奧祕及藝術特色。體會課文表達的條理性。

2.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培養鑑賞京劇藝術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作者簡介

在課前,大家已經蒐集了一些關於京劇的資料,你瞭解到了哪些?你認為京劇有哪些藝術和奧祕?談談你的認識和體會。(學生暢談,教師指導。課件出示作者簡介。)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

注意以下詞語的讀音,並反覆認讀:

馳騁 尷尬 徹底 虛擬 鞝鞋底 僕人 凸顯 戛然而止

2.小組交流,理解詞語的意思。

3.教師抽學生彙報,全班交流。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自主閱讀《京劇趣談》這篇課文。閱讀結束後,請簡要說一說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京劇哪些方面的藝術。(指名答)

2.師:“馬鞭”和“亮相”在京劇藝術中有何妙用?請結合課文列舉相關語句自由交流。(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可以高揚,可以;可以,可以。

(2)俗話說,古詩也說。

四、再讀課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介紹馬鞭的內容。

(1)師:中國古人時常要騎馬,可騎馬在舞臺上沒辦法表現,原因是什麼? 京劇表演中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的。(學生自由舉手說一說)

(2)為什麼說馬鞭可以漂亮地解決騎馬在舞臺上沒辦法表現的問題?請結合課文舉例說明。(學生合作交流後發言)

(3)作者介紹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為什麼還要介紹京劇中一些虛擬的道具呢?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與本課的第一個小標題——馬鞭,是否衝突?(指名說)

明確: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突出京劇的表演藝術,與馬鞭這種實在的道具互相襯托,相得益彰。因而與小標題不衝突。

2.自由朗讀課文第4~6自然段——介紹亮相的內容。

(1)靜態亮相是如何體現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的?請結合具體事例說一說。(學生合作交流後發言)

明確:課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過具體事例來印證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的,同時作者通過俗語和古詩,進一步論證靜態亮相的妙處。

(2)京劇中動態亮相有何高妙之處,作者是怎樣論述的?(指名說)

明確:課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體論述動態亮相的高妙之處的,作者通過動態亮相的具體表現,引出雜技表演的藝術,以此印證動態亮相不愧是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

五、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學生交流)

歸納:(1)語言通俗幽默,親切自然;(2)舞臺場景描寫生動傳神;(3)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說服力。

六、拓展延伸

蒐集有關京劇表演藝術的資料,或觀看一些京劇戲曲視訊,瞭解更多有關京劇的知識和奧祕。同學之間進一步交流。

【教學板書】

23京劇趣談

馬鞭亮相

馬鞭的功用 靜態 亮相——京劇藝術的高妙之處

虛擬的馬鞭 動態 亮相——凸顯人物的英雄氣概

裝飾的美 實在的道具 虛擬的道具

【教學反思】

京劇的藝術特色有很多,作者通過對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們展示了京劇的一些藝術特色。在“馬鞭”一節中,馬鞭在京劇表演藝術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決了哪些問題?實在的道具和虛擬的道具起著什麼作用?這些是我們探究的主要問題。在“亮相”一節中,作者通過京劇表演上的具體事例,向我們展示了靜態亮相和動態亮相在京劇藝術上的高妙之處。舉例典型,論證有力,也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不足之處在於,文字是“趣談”,而我的“趣教”體現得不夠明顯。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2、通過具體語句,分析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3、學習分析小說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通過具體語句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齊讀課題“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說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說明這個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今天我們看看作者要盼望一個什麼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實現“穿上新雨衣”這一願望的過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變化?作者如何表現這樣變化呢?

二)、研讀課文

1、文章1-2段,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雨衣?

“綠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麗、便捷。

2、我初次見到它時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這些詞體現了我當時什麼樣的心理?

內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具體表現來體會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著穿雨衣,也就盼望著變天,我是如何盼望著變天的呢?

“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是這樣想”:體現我內心十分焦急著急。

通過人物的直接描寫,體現人物心理。

5、我盼變天,終於變天了,此時我的心理有怎樣的變化呢?

“路邊的小樹忽然莎啦啦地喧鬧起來,好像在嘻嘻地笑。”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樹被風吹動的聲音,體現起風了,要下雨了。因此通過此時環境的特點,來展現人物的內心。

6、因此當我們理解人物內心時,可以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內心的語句、描寫人物外在表現以及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理這三方面來分析人物心理特點。

四人為一組,閱讀文章的5—21節,圈畫出描寫主人公心理的語句,並結合三個表現人物內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時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語言、肖像(外在表現),體現主人公無法穿上雨衣內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讀課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體現人物的心理。

17段: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體現人物興奮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現,體現人物此時興奮的心情。

三)、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學會了可以有三種方法來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著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寫得這樣的一波三折,同時人物的內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實就是盼望著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著美好的生活。

板書:

直接描寫人物內心

欣喜

興奮

喜悅

描寫人物外在表現

著急

失望

環境描寫烘托心理

(七)作業

我們也會盼望著很多事情的發生,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個小片段,我此時應該是什麼樣的心理,補寫50字,要求使用兩種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吃晚飯時可以看電視。我自然“見機行事”,分秒必爭地開啟電視。我把視線從電視上收了回來,才發現碗已經空了。

母親:“吃完了就去做功課吧。”

……

正是關鍵時刻。”

我嘟囔著,心想,我還沒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緩兵之計。

“我還沒吃飽呢!”為了大飽眼福,我急忙嚷到“再來一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2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聽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和人土風情的畫片,請學生談談觀後的感受。(放課件,聽歌曲)

聽了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欣賞著草原美麗的畫面,此時你有什麼想法?

2板書課題,指名讀課題。(板書課題)

今天,讓我們隨著作家一起走進草原,齊讀課題。

二、質疑問難,瞭解學情。

過渡:在預習課文中,大家知道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

1讀了文章題目,你想了解哪些內容?也可以把預習課文中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

2教師隨時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課件展示)

三、自學課文,合作探究。

1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

要注意一邊讀,一邊畫出重點的詞句,在課文的空白處,寫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教師相機指導。

過渡:在自學的過程中,同學們特別認真,尤其是同學們能抓住重點的詞句,聯絡上下文,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和課前查詢的資料,寫出了自己的體會和感受。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2小組同學自學交流,認識上達成共識後,待會彙報你們自學的的成果。教師深入到小組內,和同學一起交流探討,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於組織教學。

四、激勵評價,賞讀涵詠。

過渡:剛才老師參與了同學們小組的活動,每個同學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特別高,很多同學還發表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下面,我們請同學代表你們小組的同學,結合課文中的重點的詞句,談談你們的體會和理解認識。

(一)指名研讀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學,彙報學習的情況。

1結合課文中的重點的詞句,說說老舍眼中草原的景色是什麼樣子的?並且把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用書上的詞語或者自己概括詞語加以總結,請同學把這些詞板書在黑板上。〔你體會的很好,能否用書上的重點的詞語加以總結,把它板書在黑板上。學生參與板書課文中的重點的詞語。學生板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錯別字。〕

2隨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展示課件),加深學生感悟,充分地表達自己對草原喜愛的思想感情。(聽了同學們談的對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來吧!放課件)

3鼓勵學生有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的課文。

過渡:這麼迷人的景色,這麼優美的語句,我們真的應該多讀讀。選擇本段中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讀進去。〔板書:景色美〕

4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的情況,教師適時鼓勵。(出示課件)

(二)研讀老舍先生在訪問中被熱情招待的部分。

過渡:同學們通過邊讀邊談體會的方法,我們感受到草原的美,讓我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作者在訪問的過程中又什麼的感受呢?

1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文部分,放聲朗讀課文。

2指導學生交流理解課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熱情好客。

(1)迎接遠客:學生先讀重點的語句談體會,然後看錄影,學生再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出示課件,板書概括的詞語)

教師小結: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熱情,隨後他們來到了蒙古包外。

(2)學生齊讀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熱情接待:先讓學生隨作者一起走進蒙古包,看看發生什麼樣的事,(學生看錄影),再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談談為什麼這樣讀課文。學生概括板書詞語)

五、拓展延伸,感情昇華。

1如果自己是一位訪問團的成員,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又受到內蒙古人民的熱情款待,此時你有什麼話要說?結合自己家鄉的情況,能不能對主人發出訪問我們家鄉的邀請?(教師板書:人熱情)

2時間過得真快,在聯歡的歡聲笑語中,今天的訪問就要結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陽下,怎麼捨得分別?作者感嘆:“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理解句子的意思,齊讀。

六、課內外結合。

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見所聞,課下收集今天發生了巨大變化的草原資料或者圖片,準備在班上交流展評。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通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學好本領,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教學目標

認識皖、郝兩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理解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做出的貢獻,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瞭解作者由具體事物而產生的聯想,理解課文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

理解先烈的寬闊胸懷、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做出的貢獻,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由具體的事物而產生的聯想。

教學構思

先指導自學。通過速讀了解大體內容,找出不懂之處。在自學的基礎上抓重點理解,理清課文條理。指導學生抓住主要內容進行縮寫。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查詢的有關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燈光,對於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燈光,會是怎樣呢?(學生暢所欲言)

3、許多革命先烈,從未見過燈光,但為了讓我們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生活,他們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便圍繞著燈光回憶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根據閱讀提示,學生自主學習。

三、交流自學體會。

1、小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1)課文中前後出現了幾次燈光?火光?

(2)作者為什麼要用燈光作題?

(3)戰鬥前夕,郝副營長為什麼要看那本書?

(4)郝副營長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裡,他可能在想什麼?

(5)郝副營長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據提出的問題,再讀書,嘗試自己解決,並在組內互相說說想法。

2、指導學生填表(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深入讀書、體會。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分別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出現三次)討論:他們說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什麼?(對學生討論要求不要過高,學生只要能根據課文內容,分清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的是什麼就可以了。)

第一次 清明節前的一個晚上天安門廣場廣場上千萬盞燈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國的建設發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戰鬥前夕交通溝書中插圖如果大家能夠國上這樣和平、幸福的生活該多好啊!

第三次戰鬥前夕交通溝書中插圖戰爭結束後,孩子們都能夠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學,討論寫法。

1、幫助學生理清課文敘述順序。

(1)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在?

(2)哪些地方是寫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結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願望,表現內心世界,使主題昇華。)

五、你學習了本文後,有何感想?你想對革命前輩們說些什麼?怎樣才能不忘前輩呢?

六、寫一寫感想,指名讀一讀。

七、教師小結:

為了這次戰鬥的勝利,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下學習,年僅22歲的郝副營長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當我們安享燈光的溫暖與明亮時,請不要忘記那些沒來得及見到燈光的革命先烈。

作業設計

1、把這個故事講給小夥伴們聽。

2、查詢有關革命先烈事蹟的資料,開個故事會。

板書設計

3燈光

引起回憶

燈光 對往事的回憶

回到眼前(現實)

六年級下冊《燈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郝副營長對未來美好的憧憬和關心下一代,無私奉獻的精神,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2、學習生字詞。

3、有感情讀文。

教學重難點:

1、理解郝副營長廣闊的胸懷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

2、理解郝副營長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詞,簡介作者。

燈光,我們都非常熟悉,平時並不特別注意它。然而,我們今天要學的《燈光》一課,卻向我們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本文作者王願堅,當代著名作家,1945年參加八路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當過隨軍記者,解放後創作了不少革命歷史題材的小說。

二、生讀題,再讀學習提示:看看學習這篇課文,要我們解決哪些問題?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2.多好啊!分別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說的?3.他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三、出示課件,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對以下詞語的理解:挺進、豫皖蘇、圍殲戰、突擊連、

憧憬、千鈞一髮、璀璨、交通溝、胸牆。

2、學生自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後同座互相說一說。再抽生說。

四、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在,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全文一頭一尾是寫現在,中間大部分是寫往事。即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後自然段寫的是現在,其餘寫的都是往事。引導學生悟文章寫作方面的特色。(倒敘、前後照應)

2、快讀課文,想想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把有關語句畫出來,再深入想想,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什麼。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什麼?

3、交流

(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三次。第一次是清明節的一天晚上,我漫步在天安門廣場上,忽然背後傳來一聲讚歎:多好啊!說這話的人也許是第一次來北京,也許是時過幾年又來北京,看到北京的美麗,看到人民的幸福生活,多好啊!是出自內心的由衷讚美。

第二次是戰鬥打響前,郝副營長藉著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書。書上的插圖畫的是一個孩子在電燈上讀書。多好啊是郝副營長看插圖時的自言自語。此時,他也許想到勝利以後,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也許觸景生情,暗暗下決心,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下一代能過上美好生活,要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第三次是郝副營長在和 我交談時說的話,多好啊是他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

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

下學習。)

3、在學生理解第二、三次多好啊以後,要讓學生再深入往下想,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戰鬥中郝副營長怎麼做,畫出有關語句體會郝副營長的犧牲精神。再次深入理解課文

五、

1、找找文中寫燈光的句子,想想從這些句子中,你體會到什麼?

2、自由交流

(第一句:廣場上千萬盞燈靜靜地照耀著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巨集偉建築,使人心頭感到光明,感到溫暖。

第二句:書上有一幅插圖,畫的是一盞吊著的電燈,一個孩子正在燈下聚精會神地讀書。他注視著那幅圖,默默地沉思著。

第三句:他又划著一根火柴,點燃了煙,又望了一眼圖畫,深情地說:趕明兒勝利了,咱們也能用上電燈,讓孩子們都在那樣亮的燈光底下學習,該多好啊!他把頭靠在胸牆上,望著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對未來的憧憬裡。

第四句:這位年輕的戰友不惜自己的性命,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電燈底下學習,他自己卻沒有來得及見一見電燈。

第五句:在天安門前璀璨的華燈下面,我又想起這位親愛的戰友來。)

3、有感情地朗讀這幾個句子。

六、拓展話題,讀寫結合。

(一)在這星火光中,在華燈照耀的今天,我們似乎還能看到郝副營長那張年輕的臉,還能見到李大釗那張什麼的臉?(平靜而慈祥的臉)還能見到誰的臉?

(設計理念:從火光引伸開發,引導學生聯絡自己所知道的革命先烈的事蹟來談)

(二)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讓我們能在電燈下學習。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麼?以燈光為話題寫一寫,把你內心湧動的情感化為文字表現出來,可以是一首小詩,也可以是一段話

(三)師對照板書總結全文:今天,當我們再一次回到燈光,說到多好啊!,不會忘記今天的燈光中有著那麼多美好的期盼,除了感動,還有著無限的懷念。相信現在可以擦去燈光後的問號了,那麼就把這點點火光與燈光一起融入我們的朗讀中吧,再次讀課題。

板書設計:

燈光

--王願堅

看到:千萬盞燈

一、引起回憶 聽到:多好啊

看書、憧憬未來關心

下一代

燈光

二、回憶往事點燃書本

三、懷念戰友獻出寶貴生命無私奉獻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遺體、輓聯、致敬”等詞語。

2、學習生字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通過具體事例來悟出魯迅先生的高貴品質,練習給各段加小標題,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課文之間的聯絡,培養學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朗讀、小組合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質。

教學準備:課前收集關於魯迅先生的資料,知道魯迅先生是一個了不起的偉人。

教學重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學相關資源:相關課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閏土嗎?說說閏土給你留下的印象。

閏土這個朋友是誰介紹給我們的?他在介紹閏土時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從作者對魯迅先生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書課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下目標。出示小黑板(熟讀課文,採取喜歡的方法自學生字新詞,概括各段段意,練習給各段加上小標題,初步理解課語文內容。)(明確目標)

[評:通過複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課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自學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讀通課文,讀準字音,不認識的字可藉助字典弄清楚。

(1)讀準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練習書寫幾個重難點字:

“冠”(注意上邊沒有一點)

“嗽”(中間是“束”,不是“束”,右邊是“欠”不能寫成“攵”)

2、再瀏覽一遍,說說課文寫了哪幾件事?可分為幾段?你怎麼知道的?

3、同桌討論。總結歸納段意(第一段講人民群眾崇敬和愛戴魯迅先生。第二講伯父跟“我”談《水滸傳》啟發教育“我”認真讀書。第三段講魯迅先生在談笑中抨擊舊社會。第四段講魯迅先生熱情救護和幫助黃包車工人。第五段講阿三對魯迅先生的回憶。)

4、剛才大家用比較簡潔的語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簡潔的語言給每個段加個小標題嗎?教師指導學生加小標題。教師講解擬小標題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根據段意概括小標題:二是摘出最能表達主要內容的語句作小標題。

5、選擇其中一到兩個段落放聲朗讀,要讀準字音,讀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標題。

6、生分小組討論研究。

7、教師小結。(板書: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女傭回憶)

[評:通過幾次有目的的讀書,在歸納、概括段意和小標題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讀課文,想想魯迅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評:從總體上入手把握魯迅先生的崇高形象,為後面深入體會找準了一個切入點。]

板書設計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談《水滸傳》談碰壁救助車伕關心女傭

第二課時

一、匯入新課

魯迅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出示中心句,齊讀兩遍。

二、學習二、四、五段(重點、難點的學習)

1、從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

提出自學要求:找到相關的句子勾出來,自由讀,結合自己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想想理由,並在旁邊用鉛筆批註出來。

2、小組交流。

預設:

(一)談《水滸傳》部分(學生勾到了這段相關的句子,如:伯父摸著鬍子,笑了笑,說:“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那天臨走,伯父送我兩本書……)

師:從這些語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板書:關心子女。)指名讀有關語句。

重點理解“囫圇吞棗”“張冠李戴”。

師:我之所以會“張冠李戴”,將一個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個人身上,是因為我────生:“囫圇吞棗”。如果是其他的長輩見“我”這樣讀書會怎樣說?而伯父卻────生:摸著鬍子……(帶著感情讀)

師:你能聽懂伯父的話嗎?從中可以感受到什麼?(實際上是在幽默而婉轉的批評“我”讀書太馬虎)因此,聽了這句話,“我”比捱打捱罵還難受。指名再讀這件事,仔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子女,善於啟發教育孩子,連批評孩子時都替孩子想得多。

師:伯父不僅僅是宛轉地批評了我,而且還送給了我兩本書──《表》和《小約翰》,伯父這麼一個大文學家,居然還仍抽出時間翻譯兒童讀物給孩子們看,這不也表明他為孩子們想得多嗎?

(二)學習“救助車伕”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讀“爸爸跑到伯父家裡……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

師:請大家看看圖,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圖上的內容。

師:誰能說說你課外收集到的關於魯迅先生的資料。魯迅先生是什麼身份?想想資料上的內容,再看看圖中的魯迅先生,你有什麼感受?

師:是啊,魯迅先生就是這樣為別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護資助車伕以後並沒有輕鬆,反而變得那麼嚴肅,他在想些什麼呢?(魯迅可能想到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救助一個車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舊社會才能解救勞動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學習“關心女傭”這件事。

師: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板書:關心窮苦人)女傭阿三的話講了哪兩方面的意思?(一是魯迅病的厲害還三更半夜的寫文章。他對自己的病一點也不在乎;二是關心女傭阿三勸阿三多休息。)從阿三的話中我們分明觸控到了先生那顆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評:這三個段的教學緊緊圍繞著中心句展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聯絡上下文,聯絡課外收集的資料,自讀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學了這三個故事,魯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紮根在了你的心裡。讓我們再品味這句話──他為自己……(學生帶著自己更深的感受讀。)

第三課時

一、激情引入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深深感受到魯迅先生一心為別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還有個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與中心的關係,但只要我們細細品味,我們定然會有所收穫。

二、學習“談碰壁”這個故事。

1、自己讀這一段課文,看看有沒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嗎?

2、你聽說過或遇到過鼻子被牆壁碰扁的事情嗎?

3、誰收集到了關於那個時代的社會背景資料,給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學生沒收集到教師就做介紹)

4、師:那麼,伯父說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究竟含著什麼意思呢?我們來看螢幕上魯迅先生的一段話──—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

5、聯絡魯迅那個時代的情況,讀讀這段話,想一想、議—議:“四周圍黑洞洞的”指什麼?“碰壁”又指什麼?(生思考、討論)

6、師:同學們想一想,談“碰壁”與表現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也有聯絡嗎?

7、師:生活在舊中國最黑暗時代的魯迅先生正因為為勞苦大眾想得多,所以他才會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橫眉冷對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爭,讓我們一道來背一背(手指螢幕)今天學到的這兩句詩──(師生齊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評:伯父關於鼻子扁平的話含義深刻,不易理解。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魯迅先生的話,更能讓學生體會到當時社會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學習第一段

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為別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們的愛戴,(板書:愛戴)在先生去世以後,才會有那麼多人來弔唁他。直到今天,魯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也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裡。

1.自讀閱讀連結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樂齊聲朗誦。

[評:最後讀閱讀連結,昇華情感,在配樂朗誦詩歌中,盡情抒發對先生的愛戴之情。]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頹、疙、瘩”等13個生字,會寫“豁、凜、磕”等16個生字。會寫“威風凜凜、疲倦、跺腳”等18個詞語。

2.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體會作者語言的誇張色彩和幽默詼諧。

3.能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4. 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教學重難點:

1.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並能概括故事情節。

2.難點:

(1)通過學習“竹節人”的製作指南和教別人玩“鬥竹節人”遊戲的內容,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2)能講述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融入感情,表達看法。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圖片、文字資料。

2.教師準備《童年》音訊、微課《快樂的童年》、童年玩過的玩具圖片資料、生字卡片。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童年》音訊)師伴隨著音樂匯入新課: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過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們想不想知道範錫林的童年玩過什麼玩具?範錫林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非常聰明,就自己動手製作了一個竹節人的玩具。你瞧,(課件出示竹節人的圖片)這就是竹節人,你們玩過嗎?想不想知道怎麼玩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看看,範錫林和小夥伴們是怎麼玩的吧!生齊讀課題:《竹節人》,師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提出讀書要求:請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等掌握不認識的字,並標註讀一讀。

2.以開火車的形式讀生字,指名讀生字。

重點指導:風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竇(dóu)爾敦(dūn)儼(yǎn)然

3.指導書寫課後田字格中的字。

著重分析指導“豁、凜、雕、磕、跺、頹”。並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範。

“豁”是左右結構,注意“害”“谷”,相互要結合緊湊。

“凜”是左右結構,右邊書寫時要瘦一點寫。

“雕”是左右結構,左右書寫時要緊湊一些。

“磕”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左邊要小一點。

“跺”是左右結構,右邊是“朵”,注意正確寫法。

“頹”是左右結構,左邊下“幾”最後一筆是提,右邊的“頁”要瘦一點最後一筆是點。

4.趣味識字詞

(1)出示詞語:

威風凜凜 叱吒風雲 弄巧成拙 虎視眈眈 赫赫偉績 津津有味 全神貫注

(2)指名讀,正音。

(3)開火車,練讀。

(4)做遊戲鞏固字詞。

a.“貼字”遊戲:教師出示圖片,請學生根據圖片找到和圖片有關的生詞。

b.玩找字遊戲:抽出生字,教師讀生字,學生找到相應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感情飽滿的朗讀課文。

溫馨提示:請同學們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丟字,不添字,長句子注意停頓。

如“把穿著/九個竹節的鞋線/嵌入課桌裂縫裡,在下面一拉緊,那立在/裂縫上的竹節們/就站成一個/壯士模樣。”

2.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同學們,全文圍繞“我們都迷上了鬥竹節人”展開了描寫,仔細閱讀全文,標註段落,說說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請簡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學生交流分享:

根據學生的交流分享,概括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小時候,“我”和小夥伴自己做玩具,“我們”全都迷上了玩竹節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紹竹節人的製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鬥竹節人給“我”打童年帶來的快樂。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敘述了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偷偷玩竹節人,“我”和同桌在辦公室外看到,從沮喪到心滿意足的情感變化。

3.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師: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生交流:

師總結:《竹節人》講的是作者小時候和小夥伴們製作竹節人、鬥竹節人、迷上

竹節人和老師沒收竹節人,我和同桌想從老師那裡拿回竹節人,結果卻看到老師也在玩竹節人,心滿意足。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複習舊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竹節人》,誰能複述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生:回憶課文內容並複述。

3.匯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作者對竹節人遊戲的喜愛和對童年生活的眷戀,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這篇課文,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學習作者語言的誇張色彩和幽默詼諧,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一)小聲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完成表格。

(1)師: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關注課文內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內容。

師點撥:

①作者寫“竹節人”製作指南時,可採用快速閱讀的方法,關注如何製作“竹節人”的步驟內容。

②作者寫教別人玩這種玩具“鬥竹節人”遊戲時,可採用仔細閱讀和反覆閱讀的方法,關注“鬥竹節人”遊戲入迷的細節描寫,體會傳統玩具“鬥竹節人”遊戲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③作者在寫老師沒收“竹節人”玩具後的故事時,可採用瀏覽閱讀的方法,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們有感情的大聲朗讀課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獲得哪些資訊?

師:引導學生從寫作方法分析。

學生交流:開篇直接點題“我”小的時候自己製作玩具,有一段時間我們迷上“鬥竹節人”的遊戲。

(2)這樣的寫法有什麼好處呢?

學生交流:這樣開篇直接點出主題來寫,能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2.請同學們快速閱讀3-19自然段。

(1)思考:竹節人是怎樣製作的呢?

師:引導學生用原文來回答問題。

學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筆竿鋸成寸把長一截……弄不好一個個崩裂,前功盡棄。(課件出示:竹節人圖片,及製作方法的字幕,讓學生齊讀。)

(2)仔細閱讀課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談談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師:引導學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開的裂縫,像黃河長江,一不小心,鉛筆就從裂縫裡掉下去了。”

學生通過“像”“黃河長江”兩個關鍵詞說出: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考張的修辭。這樣寫的好處是:把桌子上的裂縫比喻成“黃河長江”生動形象的寫出豁口很大,也表現出課桌的破舊,語言幽默詼諧,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細閱讀課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採用了什麼寫作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學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壓頂!雙龍搶珠!咚鏘咚鏘咚咚鏘!咚咚鏘!”

生交流:作者運用五個感嘆號。

師:引導學生談出這樣寫的好處。(營造出一種緊張、熱烈的氛圍,彷彿一場激戰即將開始,襯托出孩子們躍躍欲試的激動心情。表現出孩子們對鬥竹節人的投入、痴迷和喜愛。)

(4)反覆閱讀課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方法?作者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攢著”“跺腳拍手”“咋咋呼呼”來分析寫作方法。

學生通過引導談出方法:作者運用了動作描寫和側面描寫。這樣寫的好處是:通過這些細節描寫,烘托出我們“鬥竹節人”的入迷,表現出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師:採用分組讀、齊讀、師生合作讀,來反覆朗讀,讀出“我們”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聲音表現出我們的入迷,體會傳統玩具給人們帶來的樂趣。

(四)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3.請同學們瀏覽閱讀課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師把“竹節人”沒收後,怎麼做的?你怎麼看待老師的行為?

師:引導學生關注老師沒收玩具、玩玩具的內容,重點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正確看待老師的態度。

學生暢所欲言:老師沒收後自己玩竹節人了。我覺得竹節人得到老師的青睞,讓我們感到自豪,同時也能感受到與老師志趣相近、心靈契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突出老師童心未泯,活潑親切的形象。(意思對即可)

三、開展活動,昇華主題。

1.播放微課《快樂的童年》拓寬學生的視野面。

學生談談觀看後的感想,也能介紹出一種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達出真情實感即可。

2.引導學生介紹一個有關老師的故事。

你的老師是什麼樣的性格?和你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令你難忘?選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來講。

學習上 生活中話語裡 心理上

句式練習:學習上對我的細心引導……

生活中對我的親切關懷……

話語裡對我的鼓勵支援……

心理上我對老師的感激……

四、鞏固延伸,作業設計。

2.小練筆:寫一篇有關老師的故事。

要求:(1)題目自擬。

(2)能運用上本節課所學的修辭和描寫等寫作方法,給語言增添色彩。

(3)記敘一件具體的事情,表達出真情實感。

(4)書寫認真,卷面規範、整潔、大方。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於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字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於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出示課件1:出示課題】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於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於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於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後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字 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2】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麼?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裡平靜了”和全文最後一句“車廂裡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麼區別?

(二)學生彙報以後,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裡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 後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係,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 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3】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出示課件4】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著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出示課件5】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後車廂裡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佈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為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後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裡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後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一篇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裡的一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於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一說關於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一種氛圍,為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後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字——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瞭解較少導致的。今後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儘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麼?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後兩個“有的人”有什麼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後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後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絡?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麼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後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後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覆詠歎。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複。(同學或老師評點)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九個生字,理解字意,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渲染”“勾勒”等詞語。

(2)揣摩文中優美語句,體會文中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1)熟練利用字典等工具書學習課文中生字新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自主感受課文中描述的草原風光及風土人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課文對內蒙古大草原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讚美,感悟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學生對草原風光及草原人民的熱愛。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對內蒙古大草原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讚美,感悟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對草原風光及草原人民的熱愛之情。

(2)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兩個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匯入:同學們暑假期間有沒有去什麼地方旅遊呢?(學生答,師生互動)

那有沒有哪位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過草原的同學們願意說一說你們都去了哪裡的草原,都有什麼有趣的經歷呢?(學生答,師生互動)

看來同學們的草原經歷還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們的第一篇課文《草原》,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的腳步一起再去那片美麗的大草原走一走。沒有去過草原的同學們也跟隨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板書:草原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出示作者簡介課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1]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

《草原》這篇散文記敘了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裡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騎馬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好客,以及蒙漢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課後揭示或作為問題讓同學們在學習中總結出)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草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難以理解的字、詞、句等,用筆做上記號;通過查字典、聯絡生活實際解決生字詞。優美的詞語或者有特殊意義的詞語用線畫出來。

2、檢查字詞學習效果。

採用問答引導方式,讓學生自主總結歸納字詞大意,教師最後出示課件歸納字詞正解。

字:毯、陳、裳、虹、蹄、腐、羞、澀、微。(字形、字音、注意點)

詞:明朗:光線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綠,十分廣闊。千里,指草原的範圍遼闊無邊。

茫茫:形容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翠色慾流: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奇麗:奇特而美麗。

無限:沒有窮盡,沒有限量。

灑脫:(言談、舉止、風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環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顯得不自然。

羞澀:難為情,態度不自然。

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話斜陽:在夕陽下告別。

其他優美詞語或特別詞語可由學生補充,教師幫助解釋。(例如:奶豆腐、陳巴爾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師提問:作者文中都寫了些什麼?

預測:草原的美麗風光、草原人民熱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遠客設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細讀課文,分析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的。作者是按什麼為線索來寫作的。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形式總結課文內容,老師予以積極評價,引導正確答案。

——作者按照參觀訪問的順序寫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著展示了遠迎客人、激情相見、盛情款待、聯歡話別的隆重場面,最後用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風光美、蒙漢一家親的場面。

(預設板書:草原美景

熱情迎接

親切相見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別)

四、精讀品析,草原美景

1、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作者是怎麼描寫草原美景的,你又是從哪裡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畫出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詞語。

2、學生自主品讀,找出優美詞句。

3、小組內交流總結,教師按課文順序適時引導學生回答。

出示優美例句:

(1)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分析:一個“可愛”就足以間接表達了作者見到草原時的心情,給人一種身心舒暢愉悅的感覺,“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時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作者感到滿心的愉快,以至於想高歌一曲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

作者這裡由景生情,直接表達了自己初見草原時的驚喜和愉悅,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寫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遼闊。這句話形容草原一片碧綠,十分遼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是卻並不因為空曠而顯得蒼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結合圖片課件展示這種渲染效果,幫助學生理解)

分析:“翠色慾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讚歎。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4)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分析:這種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猶如一幅寫意的中國畫一樣的境界。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讓作者感到非常驚歎;而草原的遼闊,小丘額柔美和羊群的點綴猶如一幅中國畫令人感到非常舒服。“願久立四望”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讓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詩來表達內心的讚歎與喜悅。作者用這種看似矛盾卻又合理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裡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句式:既。。。又。。。(並列關係)會用該句式造句。

4、教師總結: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於景,採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表達了自己初見草原的驚喜和對草原風光的讚歎之情,字裡行間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由衷的讚美。

板書:草原美景 ——風光美

5、師:同學們,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優美的語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為我們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讓我們彷彿置身其中,讓我們試著背誦第一自然段,把這一幅如畫的美景記到心裡吧。

五、深讀感悟,人情之美

師:既然來到了美麗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獨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熱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請同學們自讀二到五自然段,讀後小組討論你的感受。

1、走進草原,熱情迎接

出示優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問:“灑脫”是什麼意思?(瀟灑、自由)

可以換成哪些詞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分析:在廣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開車,不用顧忌有任何阻礙,而且一路翠色盡收眼底,在這樣的環境裡心都變得寬廣和灑脫了,這是多麼讓人嚮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問:這句話給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熱情好客)

你都是從那些詞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 “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像一條彩虹”)

分析:“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 “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像一條彩虹”

表現了蒙古人民的迎接遠客的急切表現,他們都是盛裝打扮,揮動馬鞭疾馳的像我們本來,體現了他們對於遠客的重視和熱情。

該句為比喻句,作者把這種景象比作彩虹,不僅體現了當時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絢爛,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3)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調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你在朗讀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試著朗讀這句話。

分析:草原人民熱情好客令人動容,讓人感動,讀起來也是充滿了激動之情。

板書:熱情迎接

2、蒙古包外,親切相見

師:作者一行跟隨這駿馬一路到達了蒙古包,那麼主人與客人們在蒙古包外相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請同學們朗讀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麼感受?

學生朗讀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見的激動之情。

(2)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分析:語言不通卻並不妨礙大家相見時表達彼此的激動興奮之情。

師:該段描寫了主人和客人們在蒙古包外親切相見時的情景,讓我們感受到了雙方都非常激動的心情。

板書:親切相見

3、蒙古包內,盛情款待

師:接下來讓我們跟隨著客人們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裡面看看吧。看看主人們是怎樣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擺上了”“不大一會兒”說明主人早有準備,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幹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為客人唱民歌體現了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對客人的重視。而客人們回敬酒,跟著唱歌,這種互相敬酒,齊聲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賓至如歸的場景也正體現了蒙漢兩族人民相親相愛的深厚情誼。

板書:盛情款待

4、面對離去,依依惜別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最後一段,看看描寫了怎樣的場景?你又是怎樣感受到的?

學生朗讀,學生小組內總結,分析情感。教師引導總結。

分析:飯後小夥子們和姑娘們紛紛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案,客人們也跟著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陽已經偏西,可是誰也不肯走,體現了蒙漢兩族依依不捨的美好情感。

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例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引導分析:在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熱情款待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我們在這種深情厚誼和歡聲笑語中怎麼忍心離別呢。面對著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陽下兩族人民互相訴說著依依惜別之情。

該句問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從主人熱情迎客款待到聯歡話別處處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兩族人民團結友愛難捨難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書:人情美

六、課堂總結,體會情感

師:同學們一起來回味整篇課文,作者都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表達手法來抒發感情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該篇課文描寫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美麗風光,讓人感到非常愉悅和灑脫,後來到蒙古同胞的熱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聯歡話別依依不捨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草原的風光美和人情美,體會到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抒發了作者對於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希望祖國各個民族的大團結的美好祝願。

文中作者採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

板書設計:草原美景 ——風光美

熱情迎接

親切相見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別

七、作業佈置

1、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情感,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2、根據自己去草原的經歷,或者從文中所感受到的,寫一篇關於草原的小詩或者散文等,來描述下你眼裡的草原風光。

3、完成課後習題。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介紹的有關地球的知識,通過讀、思、議等教學方式,使學生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大家要精心保護她,初步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聯絡實際,讓學生了解該怎樣保護地球。

【教學重點】

瞭解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並在實際生活中用行動保護地球。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讓每一位中國人歡欣鼓舞。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神舟號”宇宙飛船到太空去旅行。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的飛船馬上就要升空了。好,飛船已經升到了太空,請睜開眼,觀看太空美麗的景色。

(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地球。)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對她又瞭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它。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三、整體分析,感悟體會

課文讀完了,老師給大家提個問題:宇航員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發表了怎樣的感慨?(可愛,容易破碎。)

1、你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地球的可愛?

品詞析句:

指導學生抓住“水藍色”“紗衣”“晶瑩透亮”等詞語體會地球的美麗壯觀。

[板書:美麗]

2、地球的可愛僅僅是因為它的外表美嗎?(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從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學生讀有關的段落)

指導學生抓住“無私”“慷慨”等詞語體會地球的資源豐富“和藹可親”,讓學生體會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資源無私的奉獻給人們這就是的慷慨。

小結: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你們覺得它可愛嗎?能把喜愛之情讀出來嗎?

指導感情朗讀。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評:你們讀得真棒,我彷彿置身太空,遙望地球,在許許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們的地球媽媽,它晶瑩透亮,美麗壯觀,它資源豐富,滋養萬物,我真為我們人類擁有一位這麼和藹可親的母親而驕傲!讀到這我想同學們應該理解到,為什麼我們把地球稱為我們人類的母親了。只有母親才能有這樣的心去包容、去奉獻。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對人類是慷慨無私的,他像母親一樣為我們提供了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在我們的心中,他永遠都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可親可愛。 在我們的眼裡,地球是那樣的堅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些地方呢?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⑴地球的渺小。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地球的渺小?

[板書:渺小] (指名男生讀第二自然段)⑵資源有限。誰來說說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有限性?

[板書:資源有限]

資源有限 不可再生:不加節制地開採 枯竭

可再生: 隨意毀壞自然資源 不能再生

不顧後果濫用化學品 災難

指導感情朗讀。(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小結:面臨著不可再生資源即將枯竭的磨難,承受著可再生資源即將毀壞的威脅,地球母親在一次次災難中變得越來越脆弱。

四、激發情感,引起共鳴

是誰在不加節制地開採,使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了?(是人類)

是誰在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使可再生資源不能再生?(是人類)

是誰在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是人類)

是誰在不斷地破壞環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還是我們人類)

地球母親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各種資源,可是我們人類正用罪惡的雙手,使我們的地球母親傷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師提供資料:

每天,我們的地球上有15億人呼吸著受汙染的空氣,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500噸氟利昂排入大氣層,嚴重破壞著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500人死於飲用不潔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洩漏到海洋裡。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55000公頃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55000公頃森林因大火砍伐毀於一旦。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800億噸水在消然。

[播放課件]

噓,你們聽,聽到地球母親的了嗎?她在說什麼?聽到地球母親的哭訴了嗎?此時此刻,你想對地球母親說些什麼呢?(安慰)

(自由發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

[板書: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可是有人不這麼想,有許多人對保護環境不以為然,甚至有人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盡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辯論探究: 人類能否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學生討論明確:

[板書:不能移居]

學生齊讀6、7自然段

賞析句子: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提問:“至少”一詞能去掉嗎?

明確: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瞭範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範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小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能為人類提供資源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能使人類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這個孕育著億萬生靈的神奇母親,我們只有保護她。那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們可親的地球媽媽,正在遭受著無情破壞。我們的家園──這個水藍色的星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們一起去精心保護她。

請同學們帶著對地球母親的一片愛心,齊讀8、9自然段。

我覺得最後一自然段倒數第二句中的“要”應該改一下!

討論如何修改。(改成“必須”)

對,應該改成“必須”,因為不精心保護地球,就是自掘墳墓!

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板書課題)(生齊讀)痛定思痛後只有一句──(生齊讀)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記住──(齊讀)只有一個地球。

五、說寫創新:

看到我們的地球母親所遭受的災難,我們能為保護地球做點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行動)

想對地球媽媽說些什麼嗎?請把你的祝福寫下來吧! (祝福)

六、全文小結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感受到你們已經瞭解了地球母親的苦難。作為一名國小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為保護地球母親做貢獻,讓我們的家園的天空更藍,空氣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魚蝦歡暢,處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20

知識目標:

1、學寫本課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匯入新課。

1、課前配樂欣賞西雅圖的美麗風光圖,從而引出“西雅圖”這個城市。

2、教師: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來,那裡可是印第安人的領地。印第安人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5課《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齊讀課題。

5、理解“神聖”,帶著神聖的感覺再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詞語認讀。

聖潔 駿馬 雄鷹 潺潺 迴盪 滋潤 善待

松脂 寶貴 滋養 嬰兒 眷戀 閃閃發光

2、理解課文。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熱愛土地)

三、精讀課文“神聖”部分。

(一)“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

過渡語:印第安人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土地!在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他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哪句話?

1、從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2、引導學生體會“出生的嬰兒”與“母親的懷抱”的關係,從而引導印第安人與土地的關係。

3、理解“眷戀”的意思,體會感情,指導讀出“深深地眷戀”之情。

(二)“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1、過渡語:正因為他們熱愛大地,就像嬰兒眷戀母親的懷抱一樣,所以他們才說:—————————————.

2、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家園”、“兄弟”、“姐妹”說明了什麼。

(三)“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過渡語:同學們,就是這樣美好的家園,就是這樣的兄弟姐妹。他們印第安人卻永遠就要與之分別了。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資料。(課件出示背景資料)

1、同學們,離別之際,他們想再看看這片土地上的什麼呢?請認真讀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讀一讀,並說說他們留戀的是什麼。

3、對比閱讀:文中連續用了好幾個“每一”,什麼意思?把他們去掉,好不好?自己對比著讀讀這兩個句子。

4、指名談談自己的理解。

5、練習讀出感情。

6、教師引讀:在印第安人的眼裡,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難忘的。沙灘美不美?嗡嗡鳴叫的昆蟲美嗎?他們永遠都看不到了。離別之際,他們心中有萬分的不捨,讓我們把這種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讀一讀。

7、齊讀。

8、想象:在他們眼中,還有哪些事物是神聖的?(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四、精讀“善待”部分。

1、過渡語:西雅圖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麼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氣、動物)。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8自然段,邊讀邊想,西雅圖要求他們善待什麼呢?

2、交流。

3、這部分內容中,有一句話,作者反覆三次說了一句話,大家把它找出來,好好讀一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引導學生體會:同學們平時也輕言放棄嗎?在什麼情況下才放棄?你放棄一件事時,是什麼心情?

5、引讀,是呀!這是深深的無奈呀,指名讀————————;這是萬分的不捨呀,指名讀————————;這是不放心的叮囑呀,指名讀————————。

6、他們僅僅是要求善待這三種嗎?還有什麼?

7、教師小結:他們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樂朗讀:讓我們帶著深深的無奈,帶著萬分的不捨,帶

五、結尾部分。

1、過渡語:作者在文章的最後,發出了怎樣的呼籲呢?

(一)“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二)“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並好好讀讀,體會感情。

3、教師補充:他的呼籲,白人做到了。他們被西雅圖對土地的熱愛所感動,就把這座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現在,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昇華。

1、過渡語:大地為人類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真應該熱愛這片熱土。

2、不少的作家、詩人,也寫出了不少熱愛土地的詩歌,下面我們共同欣賞艾青的一首詩。教師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

3、小練筆:同學們,此時此刻,相信同學們有許多的話要對我們腳下的土地說,請拿出你的筆,用上飽含深情的語言,來表達你對土地的熱愛。

4、交流,讀一讀。

七、激情總結。

1、同學們,西雅圖說土地是神聖的,僅僅指的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嗎?(不是)齊說:所有的土地都是神聖的!

2、同學們,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讓我們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護大地吧!

八、作業。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得到了保護,還是遭到了破壞?就這個問題,寫一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21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酶、碳、析、揭、磁、隕”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最後得出的結論

是什麼?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閱讀科普文的方法。

3.通過閱讀,感悟出寫這類文章的法。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發學生質疑、釋疑的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精彩兩分鐘:

一、正確認讀音下面的詞語,注意帶橫線的字的讀音。

磁場 抵禦 猜測 觀測 隕石 枯萎 稀薄 銀河系 冥王星 厭氧菌 攝氏度 二氧化碳 嫦娥奔月 酶

二、按順序排列下面的詞語

地球 太陽系 宇宙 銀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讀兩遍。

1.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

2.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3.一種好的習慣,一輩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種壞的習慣,一輩子償還不了它的債務。

新課

一、匯入新課。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被破壞了,我們將別無去處。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計數的星球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識。

二、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宇宙生命之謎。抓住“謎”讓生解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明確學習目標,請生讀閱讀提示,讓生明白學習本課要完成的知識目標。(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

四、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點勾畫和批註。為小組交流做準備。

五、小組交流。師巡視瞭解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情況,為集體交流做準備。

六、班上交流。

討論作者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生述後(展示課件)

(1)天體上生命存在具備的四個條件;

(2)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

(4)科學家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了近距離的觀測,揭開了火星神祕的面紗

(5)人們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裡存在著生命。

七、重點研讀。

1.重點研讀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備哪四個條件?

(2)反覆讀課文,說說為什麼太陽系中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畫出來,然後和小組內同學交換一下意見。

2.重點研讀7、8、9自然段,說說能否確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學依據是什麼?

八、交流,課文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小結。

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的問題,人類從有時候就有思考,發展到近代,科學家們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進行了探索與分析,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顆具有生命的星球。但從落入地球上的隕石中包含著有機分子的情況看,我們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們在哪裡呢?有待我們這些未來的科學家去進一步探索。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二、新課。

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先提出問題(地球之外的有沒有生命存在)然後進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個條件——根據這些條件進行推測,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證明火星表面還沒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後得出結論,這仍是一個謎。

三、作者在講這些內容時,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學習本文後的感受。

五、拓展訓練。

請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結合“神州六號”的發射成功,展開想象,寫一篇與環保或飛往太空有關的作文,題目自擬。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案 篇22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匯入

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藉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影,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並讓學生哲學歌曲《七律 長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

學生朗讀詩歌之後,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其中的一句詩,並說說理由。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合註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後,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閒”,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遊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後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這裡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鑑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七、佈置作業

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