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精選20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1.08W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精選20篇)

1.學會本課生字、讀準生字的讀音,能正確讀寫課文中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課文語言嚴謹用詞準確以及在謀篇佈局上的條理性。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珍愛地球,善待地球。

4.培養學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過調查地球的資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汙染的有關資訊,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課文,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難點:

通過聯絡實際思考總是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將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教學媒體:

1、 重點詞句、段落的文字課件

2、 美麗地球動畫課件

3、人類破壞地球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在浩瀚無邊的宇宙,有一個美麗的星球,她是我們人類的家園,它是太陽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愛的地球(板書:地球)

2、同學們都知道哪些有關地球的知識?

3、大家的知識很豐富,真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地球的文章——只有一個地球。(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請同學們開啟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把詞語讀準確,語句讀通順。思考:課文又向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哪些知識。

2、課文向我們介紹了地球的哪些知識?請同學們看螢幕,對照課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說一說,抽生說。剛才我們通過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讓我們把括號裡的詞語牢牢地記在你的小腦袋裡,齊讀。

3、當宇航員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後發出了怎樣的感嘆? (課件出示)板書:可愛;易碎

4、請同學們快迅瀏覽課文,用“——“劃出表現地球“可愛”的語句.

三、研讀課文

(一)研讀“地球可愛”

過渡: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地球的可愛”。

1、學習第一段(課件)

(1)“薄”字讀音。形容厚度小讀“bao”和淺在一起時讀“bo”

(2)從作者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板書:美麗)你能具體說說從哪些詞語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誰知道紗衣指什麼嗎?(大氣層)運用了什麼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書:打比方)

(3)運用打比方的手法讓我們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麗。誰來把這段話,再美美地讀一讀。

(4)齊讀。這句話運用了什麼手法?把地球比作什麼?(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5)小結:看,作者運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麗、可愛,更多的是對地球的讚美。讓我們用讚美的語氣再讀這句話。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難道僅僅就因為她外表美麗嗎?(課件:地球無私地向人類提供著各種資源)

(1)板書:無私 慷慨。

(2)你是如何來理解這兩個詞。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無私的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同學們都知道那些礦產資源?象這些要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地質變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遠消失的資源,我們稱它們為不可再生資源。除了這些資源,地球還向我們人類提供著什麼資源呢?(水資源、大氣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這些資源的特點是可以迴圈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資源。可見在這段話中提到的礦產資源只是地球的各種資源中的一種,你知道這是運用了什麼手法嗎?(板書:舉例子)

3、總結:地球賦予萬物生命,哺育人類成長,可以說,沒有地球就沒有人類,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讚美自己的母親。齊讀(課件: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4、聽到同學們發自內心的讚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動,老師想寫一首小詩來贊讚我們的地球,大家願意和我合作嗎?課件。地球媽媽:你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濃密的秀髮,——是你寵愛的精靈,——是你撥出的氣息……

(二)研讀“地球容易破碎

過渡:是啊,“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 “同時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訴我們,人類對不可再生資源是什麼態度?(不加節制的開採)怎樣的開採叫不加節制,說說你的理解。這讓老師想起前不久在網上看到的資料,據科學家推算,依照現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將會完全枯竭。(板書:資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著什麼嗎?

(2)作者面對這些殘酷的現實,他在寫這一段話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氣憤、不滿、著急、告誡……)

(3)那麼,把你的理解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吧!女生讀第一句。男生讀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類又是如何對待可再生資源的呢?抽生讀。

(2)“本來”是什麼意思?換成“原先”再讀一遍。

(3)現在呢?為什麼?

(4)“本來”這個詞能不能去掉?為什麼?板書:不能再生。作者在表達方面注意用詞的準確,行文的嚴謹,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5)你知道人類的這些破壞行為,造成了哪些生態災難嗎?生交流。

(6)老師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關資料。(出示課件)

(7)面對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此時你有怎樣的感受呢?(痛心,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媽媽因為人類沒有好好地保護你,你原來是那樣美麗壯觀,和藹可親,而現在卻面容憔悴,傷痕累累。誰來接著說。(把詩補充完整。)

(9)把我們現在的心情融入到這段文字中,自己練習讀一讀。

(10)抽生讀。評價

四、上牽下連,引出第5——7自然段的內容

1、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地球那麼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資源又是那麼有限,我們就到別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 “至少”什麼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萬億千米之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

3、那麼40萬億千米是一個什麼概念呢?

(課前,我做了一個計算,就拿飛機以每小時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計算。你們知道飛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到達?猜猜看。600萬年!能到達嗎?人類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4、地球被破壞了以後,我們真的是別無去處。因為我們只有——生齊答:一個地球!

五、 回到課題,昇華情感

1、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別無去處!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2、讓我們一起來向全世界呼籲,端起課本齊讀。板書:精心保護地球

六、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看螢幕,老師建議大家課後可以自主開展六個一的環保活動: 發一則環保資訊;收集一條環保小常識;提一個環保金點子;參加一次社會環保活動;寫一篇環保徵文(故事,日記,讀書筆記、調查報告);編一份環保小報

2、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用具體行動,共同捍衛我們的地球媽媽!

板書設計:

只有一個地球

太可愛: 美麗而渺小,慷慨無私

太容易破碎:資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護地球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介紹的有關地球的知識,通過讀、思、議等教學方式,使學生知道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大家要精心保護她,初步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

2、通過理解重點詞句,聯絡實際,讓學生了解該怎樣保護地球。

【教學重點】

瞭解地球上人類活動的範圍很小,不能破壞地球的自然資源,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從而理解文章標題“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保護環境的重要,並在實際生活中用行動保護地球。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同學們,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讓每一位中國人歡欣鼓舞。今天老師要帶你們乘坐中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神舟號”宇宙飛船到太空去旅行。請大家閉上眼睛,我們的飛船馬上就要升空了。好,飛船已經升到了太空,請睜開眼,觀看太空美麗的景色。

(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地球。)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母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可是對她又瞭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它。

二、聽錄音,或教師範讀課文。

三、整體分析,感悟體會

課文讀完了,老師給大家提個問題:宇航員在太空中看到地球后發表了怎樣的感慨?(可愛,容易破碎。)

1、你從課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體會到地球的可愛?

品詞析句:

指導學生抓住“水藍色”“紗衣”“晶瑩透亮”等詞語體會地球的美麗壯觀。

[板書:美麗]

2、地球的可愛僅僅是因為它的外表美嗎?(學生談談自己的認識)從文章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學生讀有關的段落)

指導學生抓住“無私”“慷慨”等詞語體會地球的資源豐富“和藹可親”,讓學生體會出地球的慷慨。理解能把有限的資源無私的奉獻給人們這就是的慷慨。

小結: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你們覺得它可愛嗎?能把喜愛之情讀出來嗎?

指導感情朗讀。

(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評:你們讀得真棒,我彷彿置身太空,遙望地球,在許許多多一片死寂的星球中,我一眼就看到了我們的地球媽媽,它晶瑩透亮,美麗壯觀,它資源豐富,滋養萬物,我真為我們人類擁有一位這麼和藹可親的母親而驕傲!讀到這我想同學們應該理解到,為什麼我們把地球稱為我們人類的母親了。只有母親才能有這樣的心去包容、去奉獻。

3、是啊,茫茫宇宙,只有地球對人類是慷慨無私的,他像母親一樣為我們提供了溫暖舒適的生活環境。在我們的心中,他永遠都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可親可愛。 在我們的眼裡,地球是那樣的堅固。地球的容易破碎又表現在哪些地方呢?指導小組合作學習

⑴地球的渺小。誰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地球的渺小?

[板書:渺小] (指名男生讀第二自然段)⑵資源有限。誰來說說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有限性?

[板書:資源有限]

資源有限 不可再生:不加節制地開採 枯竭

可再生: 隨意毀壞自然資源 不能再生

不顧後果濫用化學品 災難

指導感情朗讀。(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小結:面臨著不可再生資源即將枯竭的磨難,承受著可再生資源即將毀壞的威脅,地球母親在一次次災難中變得越來越脆弱。

四、激發情感,引起共鳴

是誰在不加節制地開採,使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了?(是人類)

是誰在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使可再生資源不能再生?(是人類)

是誰在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造成一系列生態災難?(是人類)

是誰在不斷地破壞環境,給人類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還是我們人類)

地球母親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各種資源,可是我們人類正用罪惡的雙手,使我們的地球母親傷痕累累,奄奄一息。

教師提供資料:

每天,我們的地球上有15億人呼吸著受汙染的空氣,至少800人因此死亡。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500噸氟利昂排入大氣層,嚴重破壞著地球的外衣。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500人死於飲用不潔水造成的疾病。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12000桶石油洩漏到海洋裡。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55000公頃的土地變成不毛之地。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55000公頃森林因大火砍伐毀於一旦。

每天,我們的地球有800億噸水在消然。

[播放課件]

噓,你們聽,聽到地球母親的了嗎?她在說什麼?聽到地球母親的哭訴了嗎?此時此刻,你想對地球母親說些什麼呢?(安慰)

(自由發言)

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我們要精心保護地球!

[板書: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可是有人不這麼想,有許多人對保護環境不以為然,甚至有人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盡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辯論探究: 人類能否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學生討論明確:

[板書:不能移居]

學生齊讀6、7自然段

賞析句子: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提問:“至少”一詞能去掉嗎?

明確: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瞭範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範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小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能為人類提供資源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能使人類世代生存下去的星球——只有一個地球!

地球這個孕育著億萬生靈的神奇母親,我們只有保護她。那是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但我們可親的地球媽媽,正在遭受著無情破壞。我們的家園──這個水藍色的星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她需要我們一起去精心保護她。

請同學們帶著對地球母親的一片愛心,齊讀8、9自然段。

我覺得最後一自然段倒數第二句中的“要”應該改一下!

討論如何修改。(改成“必須”)

對,應該改成“必須”,因為不精心保護地球,就是自掘墳墓!

千言萬語匯成了一句──(板書課題)(生齊讀)痛定思痛後只有一句──(生齊讀)讓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記住──(齊讀)只有一個地球。

五、說寫創新:

看到我們的地球母親所遭受的災難,我們能為保護地球做點什麼呢?(學生自由發言)(行動)

想對地球媽媽說些什麼嗎?請把你的祝福寫下來吧! (祝福)

六、全文小結

聽了同學們的發言,老師感受到你們已經瞭解了地球母親的苦難。作為一名國小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為保護地球母親做貢獻,讓我們的家園的天空更藍,空氣更清新,清清的河水魚蝦歡暢,處處山青水秀、鳥語花香。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用文藝性的筆調介紹了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人類不斷造成生態災難,除地球外人類別無去處等科學知識,闡明瞭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道理。全文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進行說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幾個社群,他們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平時沒有時間輔導他們的學習,好在我的這些孩子們自覺性都比較高,他們課前都能認真預習,也蒐集很多相關資料,他們有能力完成本課的目標。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著眼於在語言環境中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精讀、質疑、討論、品讀、感悟……達成目標。做到以讀為主、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懸念從讀中生,悟的結果從思中來。讓學生在經受語言的歷練和環保意識的薰陶後,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課標》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科學小品文是科普說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文體。科普說明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點。所以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課文的說明方法,體會打比方、舉例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難點是聯絡實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會寫:“晶,瑩”等10個生字:正確讀寫“遙望,晶瑩、資源、礦產、

不加節制、枯竭、目睹、和藹可親”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

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各種學習途徑,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2、難點:懂得為什麼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並身體力行和進行環 保宣傳。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收集的各種資料。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情匯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一組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情,你可想過,人與自然相處同樣我們付出真情,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組課文,先自由讀一讀本組課文的單元導語,誰來說說單元導讀告訴了我們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什麼?

2、導語中還向我們推薦了三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來說說?

【設計意圖】:從單元導語入手,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

3、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組課文的第一課,請同學們伸出右手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13、《只有一個地球》,球的最後五筆是點提撇捺最後一筆是點,齊讀課題,有幾個地球?

生:只有一個地球!

【設計意圖】:抓住課題的關鍵詞,強調“球”的寫法。

4、再讀課題,讀得好!只有一個地球,這個響亮的口號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從此為題,是想呼籲人們應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發現

1、自學提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自讀提示,下面開始自由讀課文吧!

3、好!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咱們一起看課文中的詞語你讀準了沒有?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指名讀一讀。

4、讀得好!“薄”在這裡該怎樣讀?老師為你們帶來了字典中的解釋,齊讀,我們該選擇哪個讀音呢?

5、很好!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讀音呢?

生:我是根據字的意思來確定的。

6、真棒!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根據解釋來確定它的讀音,再讀“薄薄的紗衣”。一葉扁舟,它還有另一個讀音biǎn扁擔,再讀“一葉扁舟”,本課中的藹和竭這倆個字在字形上有什麼不同呢?

【設計意圖】:強調學習多音字的方法。

生:1、結果不一樣。2、部首不一樣。

7、藹字怎麼寫呢?先寫草字頭,要寫寬一點,能蓋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寫扁一些,人的第二筆是點,最後一筆堅折不出頭, 佔三分之一,最後一筆是提,請同學們在課後生字表的旁邊工工整整的寫一遍,寫時要頭正、身直、足安,眼睛離書本一尺遠。

【設計意圖】:區別形近字,指導形近字的寫法,強調寫字姿勢。

8、下面學們默讀課文,讀後小組內討論,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展評析疑、交流指導

1、好!大家讀得都很認真,誰來說說: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第一部分從第一段到第幾段?,你能說說:第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能用小標題概括嗎?接著說,很棒!

3、誰能把這四個小標題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這種把各部分主要內容串聯起來總結課文內容的方法叫做連段串意法,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用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掌握用連段串意的方法來總結課文內容。

5、快速瀏覽課文第一部分,從哪下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麗?

6、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7、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8、地球是美麗的,但他又是渺小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10、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11、地球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12、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13、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讀體會只有一個地球。

(四)拓展延伸、鞏固應用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壞環境的事情嗎?誰來說說?

你們可曾想過,造成這一切一切後果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學們,當你看到一片片乾涸的土地的時候:當你看到滾滾濃煙從煙衷冒出來的時候:當你看到洶湧的洪水吞噬我們美麗的家園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具具動物屍體的時候,當你看到霧霾籠罩在我們上空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棵棵大樹被攔腰砍斷的時候:當你看到海嘯排山倒海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條條河流被汙染的時候:當你看到汶川地震殘垣斷壁的時候。

同學們,你們願意成為環保小衛士嗎?聲音太小,請全體起立,舉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願加入到保護地球環境的隊伍中,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一名環保小衛士!把掌聲送給每一位環保小衛士,你們是地球的希望,你們是地球的未來。

【設計意圖】:通過身邊的事例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通過宣誓增強孩子們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五)總結評價、激勵進取

今天,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美麗渺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作業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資料,為下節課學習做準備。

2、調查我們學習、生活場所附近的環境狀況。

3、課外閱讀魯斯∙坎貝爾的《可愛的地球》。以上作業任選兩題。

【設計意圖】:通過佈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們動手動腦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母親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讓學生們瞭解本課的內容,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4

知識目標:

1、學寫本課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匯入新課。

1、課前配樂欣賞西雅圖的美麗風光圖,從而引出“西雅圖”這個城市。

2、教師: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來,那裡可是印第安人的領地。印第安人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5課《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齊讀課題。

5、理解“神聖”,帶著神聖的感覺再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詞語認讀。

聖潔 駿馬 雄鷹 潺潺 迴盪 滋潤 善待

松脂 寶貴 滋養 嬰兒 眷戀 閃閃發光

2、理解課文。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熱愛土地)

三、精讀課文“神聖”部分。

(一)“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

過渡語:印第安人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土地!在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他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哪句話?

1、從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2、引導學生體會“出生的嬰兒”與“母親的懷抱”的關係,從而引導印第安人與土地的關係。

3、理解“眷戀”的意思,體會感情,指導讀出“深深地眷戀”之情。

(二)“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1、過渡語:正因為他們熱愛大地,就像嬰兒眷戀母親的懷抱一樣,所以他們才說:—————————————.

2、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家園”、“兄弟”、“姐妹”說明了什麼。

(三)“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過渡語:同學們,就是這樣美好的家園,就是這樣的兄弟姐妹。他們印第安人卻永遠就要與之分別了。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資料。(課件出示背景資料)

1、同學們,離別之際,他們想再看看這片土地上的什麼呢?請認真讀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讀一讀,並說說他們留戀的是什麼。

3、對比閱讀:文中連續用了好幾個“每一”,什麼意思?把他們去掉,好不好?自己對比著讀讀這兩個句子。

4、指名談談自己的理解。

5、練習讀出感情。

6、教師引讀:在印第安人的眼裡,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難忘的。沙灘美不美?嗡嗡鳴叫的昆蟲美嗎?他們永遠都看不到了。離別之際,他們心中有萬分的不捨,讓我們把這種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讀一讀。

7、齊讀。

8、想象:在他們眼中,還有哪些事物是神聖的?(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四、精讀“善待”部分。

1、過渡語:西雅圖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麼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氣、動物)。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8自然段,邊讀邊想,西雅圖要求他們善待什麼呢?

2、交流。

3、這部分內容中,有一句話,作者反覆三次說了一句話,大家把它找出來,好好讀一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引導學生體會:同學們平時也輕言放棄嗎?在什麼情況下才放棄?你放棄一件事時,是什麼心情?

5、引讀,是呀!這是深深的無奈呀,指名讀————————;這是萬分的不捨呀,指名讀————————;這是不放心的叮囑呀,指名讀————————。

6、他們僅僅是要求善待這三種嗎?還有什麼?

7、教師小結:他們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樂朗讀:讓我們帶著深深的無奈,帶著萬分的不捨,帶

五、結尾部分。

1、過渡語:作者在文章的最後,發出了怎樣的呼籲呢?

(一)“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二)“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並好好讀讀,體會感情。

3、教師補充:他的呼籲,白人做到了。他們被西雅圖對土地的熱愛所感動,就把這座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現在,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昇華。

1、過渡語:大地為人類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真應該熱愛這片熱土。

2、不少的作家、詩人,也寫出了不少熱愛土地的詩歌,下面我們共同欣賞艾青的一首詩。教師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

3、小練筆:同學們,此時此刻,相信同學們有許多的話要對我們腳下的土地說,請拿出你的筆,用上飽含深情的語言,來表達你對土地的熱愛。

4、交流,讀一讀。

七、激情總結。

1、同學們,西雅圖說土地是神聖的,僅僅指的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嗎?(不是)齊說:所有的土地都是神聖的!

2、同學們,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讓我們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護大地吧!

八、作業。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得到了保護,還是遭到了破壞?就這個問題,寫一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能用“知詩人,解詩題,明詞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

3、體會夏日西湖驟雨初晴的美,感覺詩人蘇軾豪邁奔放的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這首歌的歌名是——《但願人長久》。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聲十分優美動聽,可惜——。我們知道古詩古詞原本就可以配合音樂用來歌唱,古詩詞的韻律十分優美,而現代音樂與它完美的結合起來就更能把古詩詞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願人長久》這首歌的曲調比較——————你知道為什麼嗎?

2、除此以外你對蘇軾還了解多少?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蘇洵之子。嘉佑進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

3、今天我們就穿過時光隧道,跨越900年的歷史與宋朝這位大文豪蘇老先生相會,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這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初學古詩,自己理解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對於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醉'該如何解釋(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學完這首詩後我們就能知道了,誰來把這首詩讀一下。(讀)接下去應該做什麼呀?(理解詩意)

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詩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懂了。)

三、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悟詩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師:你們一直都是這麼聰明,真正的聰明人要能說出它好在哪?

2、師: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3、對仗工整。講究押韻。

五、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師:你們能不能把它讀好了呢?自己練讀。(老師出示第一句範例:黑雲/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節奏感標出來嗎(學生標節奏)

2、品讀。

3、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陶醉)

六、引入詩歌概念,感情得到昇華。

1、師:於老師剛才已經說過了古人寫詩寫詞是用來吟唱的,現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把這首詩譜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間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學生練習)

2、師生吟唱。

3、總結學習方法。(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七、師生總結,擴充套件延伸。

師: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讀蘇軾寫的另一首詩《飲湖上初睛後雨》,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異同點。有什麼學生自讀。教師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板書:

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6

文字分析:

本文圍繞“盼”字記敘了“我”因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著一場雨的到來,展現了兒童細膩、有趣的內心世界,讚美了童真、童趣,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懷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線,圍繞著盼,作者描寫了一系列小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蕾蕾純真可愛的童心。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圍繞“盼”字展開,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環境。讓學生理解作者圍繞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動、細膩的心理活動,還要注意文中的環境描寫與人物心情之間的關係。學生都有過“盼”的心理,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曾經“盼”的經歷去體會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樂。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斗篷、瓦藍、預報、理直氣壯”等詞語。

2.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4.關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瞭解“我”盼的過程,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寫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上下文,透過細膩的描寫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縮”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斗篷、袖子、遮蓋、油鍋”等詞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學難點

1.讀寫並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把握主要內容,概括文章圍繞中心思想寫的幾件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感悟課題。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是《盼》。一個“盼”字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呢?老師看到“盼”字,腦海裡就浮現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來臨,經過了一個寒冬的人們,對溫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是多麼盼望啊!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盼”的經歷呢?

2.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盼”的經歷。

預設:本文的題目只有一個字,但這一個字卻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盼”的經歷,盼生日、盼節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長大……,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盼”的經歷,能回憶起當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為全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鐵凝 195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總計300餘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錄在鐵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夜路》當中,這本書出版於1980年。

2.學生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區別形近字並組詞。教師提示易讀錯字、易寫錯字,整理特殊結構的詞語。(課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縮著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醬油 蒜薹 燉肉 嘴脣 蹦出來 樓梯

◆需注意的字音:

“縮”和“蒜”是平舌音;“甩”和“脣”是翹舌音;“篷”“瘋”和“蹦”是後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錯字:“脣”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鍋—禍

(2)理解詞語。教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根據意思在文中找出詞語。

①擬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窸窸父)

②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藉以取樂。(逗引)

③狀態詞,形容很滿。(滿滿當當)

④理由充分,因而說話做事有氣勢或心裡無愧,無所畏懼。(理直氣壯)

(3)整理文中特殊結構的詞語。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靜靜 滿滿當當 瓶瓶罐罐)

②ABB式:

(涼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靜悄悄 甜絲絲)

③ABAB式

(瓦藍瓦藍 滴答滴答)

預設:課文中ABB式詞語特別多,讀來十分親切、生動,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們描述她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種.種事物,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這些詞語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4)學生提出自己在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與小組成員交流,全班彙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交流後進行彙報:課題中的“盼”指的是什麼?

(盼著變天、下雨,盼著穿上新雨衣。)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確:課文是通過以下事例來寫“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熱天在屋裡試雨衣,並且開始盼著變天。②下雨天,“我”主動要求幫媽媽去買醬油,卻被媽媽猜著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來,留著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氣壯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學。

3.學習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緣由及心情。

(1)學生快速默讀這幾個自然段,圈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句子。

(2)組織學生交流,出示語句及問題。

①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麼?雨衣上竟然還長著兩隻袖筒……

思考:加點的詞語表現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立刻”寫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啟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寫出了“我”看到雨衣後驚奇、高興的心情。)

②我一邊想,一邊在屋裡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響。

思考:結合句中的動作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儘管現在沒有下雨,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新雨衣了。這裡的動作描寫表現出了“我”試穿雨衣時開心的心情和神氣的樣子。)

過渡:讀到這句話,老師彷彿想起了小時候過年時試穿新衣服的情景。因為新衣服要大年七年級才能穿,所以就盼著年快點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覺前自己還是會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來,在家裡轉呀轉呀,覺得自己漂亮極了。大家有過這樣類似的心情嗎?(可引導學生談一談,側重點在描述當時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裡,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櫃裡。

思考:讀到這兩個“安安靜靜”,你有什麼感覺?你能體會到蕾蕾當時的心情嗎?

(有種無奈、失望的感覺。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氣一直這麼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裡睡大覺,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處關於“盼”的心理描寫,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句話中有一些擔心,擔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沒有機會穿雨衣了;還有些生氣,覺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對,故意不讓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這裡寫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請學生稍詳細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把緣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媽媽送給“我”一件既漂亮又實用的雨衣,“我”特別喜歡,儘管天氣炎熱,“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試穿了它,在家裡神氣地走來走去,直到被媽媽訓說才脫下來。於是,“我”開始盼著變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過渡:同學們描述得不錯,但要注意語言要更簡潔些,抓住重點。大熱天試穿雨衣,天天盼下雨,這是文章圍繞“盼”字安排的第一個小故事。雨真的會被蕾蕾盼來嗎?我們下節課再去看一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盼”的滋味我們許多人都嘗過,盼的過程或許有憂愁,但也有憧憬與美好。正是盼的過程中的那份等待讓我們在願望實現時有種非常快樂的感覺,雖然沒有“美夢成真”那麼誇張,但一定有心滿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們體會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閱讀一個個有趣的小插曲,我們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願的簡單、純真、可愛。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讓我們有所共鳴,是因為作者把“盼”寫得活靈活現,所安排的材料都緊緊圍繞著“盼”展開。這節課,大家通過默讀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文中敘述的幾件小事,體會了作者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同時,我們圍繞著重點字詞、語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體會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圍繞著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動的心理描寫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導語、課後習題和旁批閱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品味“我”的情感。

2.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真的可愛,學會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生動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2.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教師出示詞語卡)

袖筒 斗篷 收縮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醬油 燉肉 嘴脣 蹦跳 樓梯 逗引 預報 滿滿當當 理直氣壯

預設:本課生字較多,個別字比較難寫(如“嚷”),有的字容易寫錯(如“篷、醬”),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告訴學生易寫錯的字可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後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回顧上節課內容,過渡到新課。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麼特點,讓她這麼喜歡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歡這件新雨衣了,她幹了件什麼“傻”事?

?因為想穿上這件新雨衣,蕾蕾開始“盼”什麼呢?

過渡:是啊,蕾蕾天天盼著下雨,因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場。可是她盼啊盼啊,一連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過天怎麼可能老不下雨呢?這不,這一天,終於下雨了。她有機會穿上新雨衣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習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來、希望卻落空的複雜心理。

(1)學生快速默讀第4—17自然段,教師出示三大閱讀任務。

任務一:畫出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句子。

任務二:標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任務三:與同桌一起讀一讀,分角色表演蕾蕾與媽媽的對話。

(2)學生大聲讀出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句子,交流讀後的體會,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對比,表現了雨來時“我”興奮的心情。)

②“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語言不連貫,“嘟囔”是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多表示不滿,可見其神態;心理描寫顯出了對媽媽有些生氣,對媽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擔心的情緒。雖然今天穿上雨衣的願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還下雨的話,自己還有機會,所以祈盼著雨別在今天下完,這種天真的想法讓人讀來既覺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時她能夠穿著雨衣在外面玩一會兒就好了!)

④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著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著雨衣時雨點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時她對雨的期盼更強烈了。)

小結:這四處心理描寫,若分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蕾蕾當時的心情,可以用:興奮——失望——擔心——期盼。

預設:在第四單元,學生已經重點學習、交流了心理描寫的寫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寫常常會與語言、動作、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心理描寫隨處可見,如果學生仔細讀一讀,會發現這些心理描寫也伴隨著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文中有些句子雖然沒有“想,心想”這些心理描寫的提示詞,也沒有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但通過其他細膩、生動的描寫,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孩子蕾蕾的內心活動,如:①“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②我不再說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留意類似的句子,去體會蕾蕾的心理活動。

(3)學生讀一讀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它們的寫法特點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環境描寫:

①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雲彩飄遊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預設: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嘻嘻地笑”“變了臉色”,這些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讀來非常生動。“嘻嘻地笑”雖然是用來描寫小楊樹,其實是暗示著蕾蕾的心情——開心。“天一下子變了臉色”形象地寫出了變天時的樣子,蕾蕾盼望的雨終於要來了。環境描寫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常會用陰天雨天暗示低沉、傷心的心情,而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烘托輕鬆、愉悅的心情。教師這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出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

(這兩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雨後清新、亮麗的風景。因為“我”盼著雨停,而雨果然停了,這裡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我”高興的心情。)

(4)請三名同學讀一讀第5—14自然段中的對話,兩人分別扮演媽媽和蕾蕾,另一人讀旁白。

過渡: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讀出蕾蕾的著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嗎?讀出媽媽的表面一本正經而心中在笑的情態了嗎?有誰覺得可以讀得比他們更好?可以舉手示意。

預設:文中的這一大段對話描寫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想方設法要媽媽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媽媽偏偏不解風情,始終不答應“我”的請求。母女的這場“暗戰”,以“我”的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肯定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的同時,也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談談對這段對話描寫的體會。

對話描寫:〖〗

①“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髮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可見媽媽平時對蕾蕾要求比較嚴格。)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樂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著。(故作乖巧,想出出門的方法。)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衝我笑了笑,好像猜著了我的心思。(媽媽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絕了“我”。)

③“我什麼時候說過要燉肉?”“真的嗎?”(媽媽雖然沒有直接揭穿“我”的謊言,卻用兩個有力的問句暗示“我”,她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會不敢再去看媽媽了。)

質疑交流:為什麼媽媽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卻不給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機會呢?吃完了晚飯,其實“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轉一轉,為什麼“我”不出去呢?

預設:可能有的同學會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媽媽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應,還很有技巧地拒絕了“我”,似乎有點不通情達理。學生提出此疑問很正常。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教師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點半要聽英語講座,媽媽肯定不希望她這個時候出去而打亂了學習計劃。哪怕還有半個小時,媽媽更希望她能安靜地休息一會兒,再去聽講座。第二,媽媽看出蕾蕾是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說謊,她可能不會縱容女兒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學會說謊,所以不會同意她出門。第三,在大人看來,雨衣是實用性的工具,媽媽給女兒買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學或出門時遇雨而穿的。此時既不是上學,也不需要出門,所以沒有必要讓她穿上雨衣。第四,為了情節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說,有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戲劇性的內容。如果此時寫媽媽同意讓她出門,那麼就沒有後文了,也就寫不出這種“盼”的急切以及最終心願達成的快樂了。這個質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結合寫法來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也會有類似的矛盾。

2.學習第18—21自然段,體會所“盼”成真的快樂。

(1)學生自由朗讀,畫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

(2)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生動:“我還以為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著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脣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裡蹦出來一樣。”我覺得雨不可能是“甜絲絲”的,作者這樣寫是因為蕾蕾一直盼著下雨,這下她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學了,所以才覺得連雨都是甜的。即使一個人高興到了極點,他的心也不可能從嗓子裡蹦出來,這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蕾蕾激動、興奮的心情。

生2:我覺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氣壯”這個詞用得特別好,讀到這個詞時我都笑出來了,彷彿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時肯定在想:這下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拒絕(我)了,(我)心心念唸的雨衣終於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歡課文的最後一段。因為蕾蕾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她的心情特別好,所以她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她的雨衣上落。這種感覺非常真實,我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1.本文寫法特點歸納。

過渡: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重點從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肯定也發現了這三種描寫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常常要結合多種描寫方法。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本文的寫法特點,然後再來進行幾個小練筆的訓練吧!

寫作特點歸納:

(1)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我”的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

(3)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寫出了兒童的純真、可愛。

2.小練筆。

(1)出示小練筆要求。

小練筆一:不同的心情下,我們看到同一個景物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所以唐代大詩人杜甫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請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寫一處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於景”。

小練筆二:文中蕾蕾與媽媽“鬥智鬥勇”的對話讀來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對話中還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你也來寫一組對話,注意將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相結合。

(2)學生朗讀所寫片段,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掌握生字新詞。

2.通過課文的學習瞭解生命存在的條件和人類探索宇宙生命的過程。

3.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合作意識及運用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科學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瞭解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這一問題講了些什麼,培養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學難點】

結合課文科學嚴謹的敘述與分析,瞭解人類探索宇宙生命之謎的過程。【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瞭解地球之外離我們比較近的星體嗎?你知道關於火星的情況嗎?

2.在地球之外,還有生命存在嗎?科學家認為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這個問題爭論了一百多年。隨著航天技術的迅速發展,這個謎已經揭開了。本課要回答的就是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宇宙生命之謎

二、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

2.默讀課文,看到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麼?

三、深入閱讀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看看作者圍繞著“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些什麼?(找抓住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講。)

2.討論交流明確:

(1)宇宙是無限的。

(2)哪些天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這個天體又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呢?

(3)科學家首先對太陽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進行了分析。

(4)太陽系中唯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過對火星的考察,發現火星表面沒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還是個謎。

3.你對課文中講到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為什麼?

(1)朗讀相關的課文並說明理由。

預設:

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理由:從分析天體存在生命的條件上說,肯定在茫茫的宇宙中有符合這四點的星球:一是保證一定的溫度,二是有水分及生命物質,三是有適當的大氣成分。四是有足夠的光和熱。因為這四點是人類和生命存在的必須條件,而宇宙之大,還有我們不可知的星球,所以一定會有保證這四個條件的星球。

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由:根據四點生命存活的條件,科學家先用了排除法,把不符合條件的星球——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排除了出去。

作者運用列舉法,把這幾個星球不符合的原因給我們一一進行了列舉,使我們清楚地知道這六個星球的特點。

作者根據四個條件證明,認為火星唯一符合這些條件,但卻一直被科學家們所爭論。

……

(2)總結

我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這是一個謎,這就需要我們現在努力學習,長大後去探索宇宙的奧祕,親自去揭開這個謎,給人類提供更廣闊的生命空間。

四、探究擴充套件

1.交流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載人航天技術等資料。

2.教師展示相關圖片、錄影資料。

【板書設計】

火星

與地球相似點很多——乾燥、土壤無有機分子、表面無微生物黑色線條(運河)——環形山、斑點表面顏色隨季節變化(植物顏色)——風吹塵土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京劇中一些道具的來歷和作用,理解亮相的特點和作用,感受京劇的藝術魅力。

2.品味京劇的韻味,獲得審美體驗,激發對京劇這一國粹的喜愛之情;揣摩優美的語句,體會課文表達上的特點。

3.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通過資料介紹,瞭解更多關於京劇的知識。

教學重點:

瞭解課文介紹的關於京劇的知識,體會表達的條理性。

教學難點:

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激起學生了解京劇、熱愛京劇的興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

導語:同學們,中國的國粹有許多,譽滿中外的有三大國粹:京劇、國畫和中醫。京劇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於一體,在國際藝術舞臺上,京劇被列為世界三大戲劇體系之一。對於享有如此盛譽的京劇,大家又有多少了解?誰能唱出一段京劇選段?(生結合已有知識回答。)京劇離我們的生活有點遠,生活中我們能聽到京劇的機會也不多,這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些京劇的知識,讓京劇重返我們的生活。

2.理解課題。

過渡:現在讓我們齊讀一下課題。(生齊讀:京劇趣談。)大家會注意到課題中的哪個字?(生回答:趣。)對!“趣”字是關鍵,這個字提示了我們這篇課文雖然是講解京劇的相關知識,但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有趣的。關於京劇有哪些有趣的知識呢?我們現在就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初讀課文,感知全篇

1.簡單介紹京劇的形成與發展。

徽劇是京劇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又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還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京劇形成後在清朝宮廷內開始快速發展,直至民國得到空前的繁榮。

京劇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甚至傳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20__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學生根據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說說對京劇的瞭解。

3.同學們自由朗讀全文,教師出示自學提示。

(1)將課文讀正確,不回讀,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工具書學習,也可以問問同桌。

(2)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京劇的哪些特點。

4.教師出示字詞,學生讀一讀、記一記。

馳騁 尷尬 徹底 鮮明 虛擬 唯恐 制服 高妙 凸顯 無窮無盡 約定俗成 不可開交 戛然而止 風雨不透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趣談“馬鞭”。

(1)學生快速默讀《馬鞭》一文,圈畫不懂的地方。

(2)結合閱讀提示,思考從本篇文章中瞭解到了京劇的哪些藝術特色。

(3)教師補充資料,出示圖片、京劇選段,學生欣賞後再默讀課文,加深理解。

①補充文字資料。

趟馬 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著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臥魚、摔叉、掏翎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趟馬的形式多樣,一般用來表示人物騎馬的心情,或用來顯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動目的。

②播放視訊資料。

?京劇《追韓信》中韓信、蕭何、夏侯嬰三人在互相追趕時依次上場趟馬片段。

?《拾玉鐲》中小姑娘鞝鞋底的片段。

?《金玉奴》中小生演員喝完豆汁後用嘴舔筷子片段。

(4)出示閱讀思考卡,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閱讀思考卡

A.京劇表演中的“馬鞭”是如何產生的呢?

B.“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你從“徹底”和“無比漂亮”中讀出了什麼?

C.“馬鞭”這種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又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D.文中除了講到“馬鞭”這種虛擬道具,還講到了哪些虛擬道具?是怎樣過渡到對這些道具的介紹的?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E.說說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5)彙報交流閱讀思考卡上的問題,品析課文。

A.京劇表演中的“馬鞭”是如何產生的呢?

預設: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原句來回答。本課是一篇說明文,對於馬鞭的產生、馬鞭的作用和舞臺效果都介紹得非常清楚。閱讀時要留心,找出對應的句子回答即可。“騎馬在舞臺上沒辦法表現,舞臺方圓太小,馬匹是無法馳騁的。真馬出現在舞臺上,演員也怕它失去控制。”所以馬鞭便產生了,這是一種虛擬的道具。

B.“用一根小小的馬鞭就徹底解決了,而且解決得無比漂亮”,你從“徹底”和“無比漂亮”中讀出了什麼?

預設: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所體現的程度之深。“徹底”指“全面的、充分的”,“徹底解決”和“無比漂亮”都包含著一種讚歎,從中可以感受到一種佩服的感情,這也說明“馬鞭”是一種凝聚著智慧的表現手法。

C.“馬鞭”這種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又具有怎樣的魅力呢?

預設:學生可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D.文中除了講到“馬鞭”這種虛擬道具,還講到了哪些虛擬道具?是怎樣過渡到對這些道具的介紹的?找出文中的過渡句。

預設:學生應該已掌握找過渡句的方法:過渡句一般在句段或段首。文中的過渡句非常明顯,學生很容易找到:“馬鞭是實在的道具,是可感覺可使用的。京劇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但一樣可感覺可使用。”“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壺酒杯。”所以文中除了講馬鞭外,還講了針線、飯菜等虛擬道具,這些虛擬道具是和鞋底、酒壺酒杯這樣的實體道具配合使用的。

E.說說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預設:課題是《京劇趣談》,“趣”是一個關鍵字。所以此處可讓學生說說自己覺得哪些地方有趣,這樣能瞭解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

2.趣談“亮相”。

過渡:瞭解了京劇中道具的使用情況後,我們再來看看“亮相”。

(1)指名分段朗讀《亮相》一文,其他學生邊聽邊畫,指出朗讀得不準確的地方。

(2)教師出示相關視訊資料:亮相。

(3)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自己覺得不理解的字詞或句子,先在小組內交流,若還不能理解再在班上提出來共同探討。

預設難點一:第1自然段中有幾個加了引號的字,如“殺”“醒”“完”,這裡的引號表示什麼?

明確:這裡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因為舞臺上的“殺”“醒”“完”都是虛擬的,不是真實的,所以要加上引號。

預設難點二:文中講了哪兩種“亮相”?分別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明確:課文中講了兩種亮相——靜態的亮相和動態的亮相。靜態的亮相是在緊張而激烈的情節當中突然停下來,一切都像是被某種定身術給制服了。作用是以靜顯示武藝的高強,顯示必勝的信心。動態的亮相是雙方正在交戰時,一方被打敗,跑下去了,可勝利一方不緊追,反而留在原地耍刀或槍。這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作用是凸顯人物的英雄氣概。

預設難點三:第3自然段中有這樣幾句話:“這,哪裡還是戲劇?這,不是太像雜技了嗎?您說得太對了,這就是京劇中的雜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還保留著。”你讀完這幾句話後有什麼感覺?你感受到了文章語言的什麼特點?

明確:這幾句話彷彿一問一答,觀眾說出他的疑問,作者解答對方的疑問。兩個反問句寫出了觀眾的吃驚,這其實也是我們的疑問:耍兵器似乎和京劇的情節沒有多大關係,為什麼要這樣呢?經過作者的解答,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京劇自發展初就延續下來的,既使京劇表演更加精彩、有可觀性,也顯示了人物的英雄氣概。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文章語言的通俗、親切、自然。

(4)交流你覺得有趣的地方。

3.創設小舞臺,趣味表演。

過渡:同學們,通過學習,我們瞭解了京劇中一些有趣的知識,我們也觀賞了一些經典的京劇片段。現在讓我們也來演一演,親自體味一下京劇的魅力吧!

(1)出示幾個關鍵詞,同桌之間或小組內可以自己演一演。

騎馬快奔 鞝鞋底 主客 飲酒 靜態 亮相

(2)邀請幾名同學上臺表演。

(教師若能提前準備一些道具更好,如馬鞭、鞋底、酒壺酒杯、假兵器等。)

四、質疑交流,拓展閱讀

1.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過渡:除了馬鞭和亮相,有關京劇的有趣的知識還有許多。比如京劇的臉譜與人物分類、京劇的音樂、京劇的服飾等。京劇雖然有這麼深厚的藝術底蘊,但我們一提到京劇,首先想到的京劇愛好者是老人,年輕人喜歡京劇的卻不多。有些人還說京劇是“老人的藝術”“過時的藝術”,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你認為京劇為什麼不能普及呢?

預設:其實不僅僅是京劇,許多傳統文化都面臨著受眾小、被人淡忘的尷尬處境。聽聽學生的意見,教師在今後的學習中可以用適當的方法加強這方面的薰陶和學習。教師要強調,我們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要多瞭解我國的傳統藝術,不要因為人云亦云而去忽略它、排斥它,要真正去了解它。只有真正走近它,才能體會它的無窮魅力。

2.補充資料,出示一些關於京劇的關鍵詞,讓學生進一步領略京劇的魅力。

京劇的四大基本功 唱、念、做、打是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戲曲演員表演的四種基本功,通常被稱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樂性唸白;“打”則指的是武功。

京劇的四大行當 人們通常把“生、旦、淨、醜”作為京劇行當的四種基本型別。每個行當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淨”兩行是男角色;“醜”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京劇的臉譜 京劇臉譜是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妝方法。由於每個歷史人物或某一種型別的人物都有一種大概的譜式,就像唱歌、奏樂都要按照樂譜一樣,所以稱為“臉譜”。一般來說,紅色臉譜代表忠義;紫色臉譜象徵剛正;藍色臉譜代表勇猛;黑色臉譜代表耿直;綠色臉譜表示俠骨義膽;白色臉譜表示奸詐、狠毒;金、銀二色臉譜則多見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

京劇界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投票選舉產生的,前四名依次為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梅、尚、程、荀四人在藝術上各具特色。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句子。

2.課下蒐集更多關於京劇的資料,欣賞相關表演。有條件的話,可以到現場去看一場京劇表演。

3.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能理清課文描寫的四個激動人心場面的相關小節;並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簡要複述這幾個場面。

2.能背誦課文第7、8節。

3.能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國人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能背誦課文第7、8節。

教學難點:

能抓住文中重點的詞句,體會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國人民熱愛黨、熱愛新中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一、交流匯入、揭示課題。

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舉行典禮。這就是開國大典。

2.板書課題,齊讀。

3.理解"開國、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國家;隆重的規模巨集大的儀式)

二、檢查預習。

1.指名讀課文,隨機糾正讀音,學習生字。

2.交流自己讀資料的體會。

3.展示自己畫的平面圖,小組讀第2節討論。

三、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己讀讀課文,開國大典中的哪個場面令你很激動?

2.交流讀課文片段,要求讀好。

教師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加入引語,並隨機板書

入場

典禮

閱兵式

群眾

3.默讀課文,找到與標題相應的小節。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結:課文按照開國大典進行的先後順序,記敘了這四個場面。引讀。

我們先來讀讀開國大典進行時的盛況——"典禮"和"閱兵式"。

四、重點研讀,簡要複述。

1.開國大典包含了這些議程,出示。

樂隊奏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毛主席宣佈新中國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讀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禮炮響起來。

下午三時正,林伯渠宣佈典禮開始。

毛主席按動電鈕,五星紅旗徐徐上升。

閱兵式開始。

默讀課文5一10節,按順序圈出有關詞語。

2.討論。(2、3、6、5、1、4、7)

3.加上必要的連線詞,簡要複述。

同桌複述;交流。

4.引讀有關片段。

5.小結。(師:每一項議程的進行,都有激動人心的場面。因為那是隆重的規模巨集大的儀式。)

五、品詞品句,感悟"隆重、規模巨集大"。

1.觀看資料片,用詞語表達自己的感受。

2.小組自學。

要求:自選一個場面描寫的內容。

讀讀有關小節,圈出重點詞。

小組配合有感情的朗讀。

3.交流。

隨機出示有關句子:(抓重點詞理解,指導誦讀)

下午三點整,會場上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掌聲。

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使全場三十萬人一齊歡呼起來。這莊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經過無線電的廣播,傳到長城內外,傳到大江南北,傳到白山黑水之間,使全國人民的心一起歡躍起來。

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頭,瞻仰著鮮紅的國旗。五星紅旗升起來了,表明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到了正午,廣場已經成了人的海洋,紅旗翻動,象海上的波浪。

4.小結:這些句子表現了開國大典的熱烈氣氛,突出了慶典的莊嚴、隆重、規模巨集大的盛況,表達了群眾對新中國成立的自豪之情、熱愛之情。

5.引讀,讀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參加開國大典的新聞記者,請將開國大典的過程寫成一份通訊稿。

提示:客觀地進行過程敘述。

簡要的進行場面描寫。

學生習作。

交流。

7.小結。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⒊藉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⒋拓展關於西湖的古詩,進行組詩積累。

教學過程:

一、詞語對接,激趣匯入

1、詞語對接。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為有美麗的西子湖,才聲名遠揚,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書畫來讚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就寫了不少關於西湖的詩篇。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他在西湖觀景時,偶遇一場大雨後,即興寫下的。

3、說說你瞭解的蘇軾。教師相機補充。(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生藉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亂(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師範讀,學生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同座互讀,並相互正音。

三、學法滲透,熟讀成誦

1、釋詩題。

讀讀詩題,從中你知道了什麼?

(“六月二十七日”寫的是時間;“望湖樓”告訴的是地點;“醉書”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作者陶醉後而寫下的)

2、知詩人。

3、明詩意。

詩人陶醉於什麼?(雨)

那麼詩人在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分別看到了什麼景象?

雨前:黑雲/翻墨//未遮山

雨時:白雨/跳珠//亂入船

雨後: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悟詩情。

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麼特點?(變化快)

你能將西湖變幻莫測的美景讀出來嗎?

5、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寫作背景:此詩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這急來急去的雨一樣,及時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光明前途。

2、補充蘇軾關於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五、作業:

必做題:

⒈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⒊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⒋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⒈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⒉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1

文字分析:

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以一列從柏林駛出的火車上的小插曲為故事材料,通過一個家庭在戰爭中的遭遇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控訴。這是一篇微型小說,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裡涉及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戰爭的殘酷性。作者擷取火車上短暫的一幕,以後備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後果直接推到讀者面前。小說的篇幅極短,卻包孕著豐富的內涵;小說的情節非常簡單,卻有著極強的可讀性。教師在教學本課時,因為本文篇幅極短,所以不必糾纏於小說的層次劃分,而應選取適當的句子理解,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會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深沉的主旨。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沉的主旨,體會作者對殘酷戰爭的控訴。

2.感悟這篇微型小說中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字中的重點詞句,理解作者蘊含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致。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發現不同。

過渡:同學們,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課文都是小說。在前兩課,我們學習了《橋》和《窮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較長,但情節都扣人心絃。今天這篇小說大家應該已經提前看過了,大家能結合它給你的初步感覺來說說它和前兩篇小說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預設:學生就初步印象來談,不要求詳細、深入,可從篇幅、結尾或讀後的感覺來談。

2.出示課題,引導學生讀課前導語,瞭解相關背景。(課件出示相關資料)

二戰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還是比較繁華的都市,偶爾會遭到零星轟炸。這歸功於德國空軍提供的保護傘。1942年後期至1944年,由於東線戰場的惡化,大量的防空部隊和戰鬥機聯隊被調到前線。加上盟軍的空襲力度逐漸加大和丘吉爾的轟炸德國的大中城市打擊民眾士氣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漸被打亂直至崩潰。1945年,蘇聯軍隊攻陷柏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文章,概括小說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時間:(沒有小的時間點,只有大的時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地點:一列火車車廂裡。?主要人物:老兵、老婦人、兩個小姑娘。

?事件: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從柏林駛出的列車上的小插曲。一位老婦人反覆地數“一、二、三”,招致兩個小姑娘的嘲笑,在老兵的敘述中,大家才知道老婦人在戰爭中失去了三個兒子,而老兵也即將奔赴戰場。

2.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尾再進行探討。

思考:小說既然寫的是一個發生在列車車廂裡的故事,為什麼題目叫《在柏林》呢?

預設:在學生梳理了小說的要素,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之後,對於標題的疑問可能已經浮上了心頭。此時提出疑問,讓學生在之後的學習中隨時關注,更有利於之後的探討。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剖幽析微——尋找文章的反常之處。

過渡:同學們在之前的比較中發現這篇文章的篇幅在本單元三篇小說中最短,要在這麼有限的篇幅中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表達深刻的主旨,便要創設一些深刻的情節,引發人們的閱讀興趣,當最後揭開謎底時,才讓人有恍然大悟的感覺。那麼大家在學習這篇小說時,一定要注意其中的反常之處。

(1)學生細讀課文,根據提示尋找反常之處。(反常的情境、反常的人物。)

(2)小組交流標示出來的句子。

A.反常的情境。

一列火車緩慢地駛出柏林,車廂裡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反常之一:火車給人的感覺總是氣勢磅礴、速度飛快的,這裡為什麼用“緩慢”一詞呢?

反常之二:火車是一種公共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公共場所,男女老幼匯聚才是正常的情形,而這列火車的車廂怎麼盡是“婦女和孩子”呢?

預設:這是作者構思精妙之處,一開始就設定了一個懸念,而這個懸念就像相聲中的包袱,直到小說結尾才抖開。教師這時可以賣個關子,或者也可以說是設個懸念,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只需告訴學生答案要去文中找,引領學生進入文字之中去尋找答案。

B.反常的人物。

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複起來。

“一、二、三”,這個神志不清的老婦人又重複數著。

①老婦人重複數“一、二、三”,到底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代表她失去的三個兒子。)

②老婦人的聲音怎麼會蓋過車輪的咔嚓咔嚓聲呢?是不是不合常識?(這裡可能用了誇張的說法,是從側面表明老婦人的聲音之大。)

2.闡幽明微——探尋結局,解決疑問。

(1)學生齊讀課文第3自然段。

(2)小組交流,分析老兵的形象。

過渡:原來,老婦人的三個兒子都在戰場上犧牲了,她承受不了這巨大的打擊,神智失常了。到這裡,我們才知道上文的一切都起鋪墊、襯托的作用。聯絡上下文我們知道,這個人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也是老兵。請結合文中具體的詞句說說他是怎樣一個人。

(出示課件)這是一位的父親,這是一位的丈夫,這是一位的軍人。

交流:①作為父親:堅強隱忍。“失去了三個兒子”。

②作為丈夫:冷靜、有責任、有擔當。“挺了挺身板”“送進瘋人院”。

③作為軍人:悲傷無奈。“輪到我上前線了”,為了國家有不能推卸的責任。“總得”,家破人亡卻無法顧及的悲切。

(3)再讀小說開頭反常的情境,解開謎底。

明確:這是一輛有氣無力的火車,就像戰爭烏雲籠罩下的國民情緒低落,看不見前途。火車成了一個象徵,因為不知道希望在何方,所以文中連火車去往的方向都沒有說明,所以說這是一輛“緩慢”的火車。因為戰爭形勢緊張,連老人都要上戰場,所以車廂裡才會都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

3.以微知著——感悟戰爭之痛。

(1)教師出示交流問題,學生分組交流。

①戰爭的痛,車廂裡的人感受到了嗎?

明確:聽了老兵的話,車廂裡一片寂靜,靜得可怕。因為眾人聽了老兵的話,既震驚又悲傷,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憎恨。遭受到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老兵一家,車廂上的所有人,可能都有親人或朋友正在戰場上,或已經死在了戰場上。戰爭帶來的巨大創傷此時籠罩了整個車廂,所以他們都陷入了沉寂之中。

②戰爭的痛,你感受到了嗎?請你寫一條反對戰爭的警示語,呼籲和平。

示例:別讓戰火的硝煙泯滅人性的善良,別讓水深火熱的境遇傷害國家的希望,和平才是我們最終的期望。(學生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只要關注過世界新聞就知道,現在還有許多國家正處於戰亂之中,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痛應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再讀課文標題,體會其深意。

明確: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許多國家的人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柏林是德國的中心城市,作為侵略國的國民尚且遭受了如此大的創傷,付出瞭如此慘痛的代價,那麼被侵略國則更加慘烈了。在戰爭中最終受害的總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百姓,而人民總是渴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這個標題站在侵略國的國民的角度控訴了戰爭的殘酷,呼籲著和平。

四、語言訓練,課堂回顧

1.課堂語言實踐訓練。(機動)

(1)設身處地想一想,說一說。

質疑:作為一名德國軍人,老兵的職責和義務是為國而戰;但德國法西斯卻是侵略他國、發起戰爭的一方。他的角色實在是很尷尬。請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說說你想對老兵說的話。

(2)讀一讀,記一記。(出示與戰爭有關的古詩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2.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收束課程。

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說,大家一定感受到了微型小說情節的精巧構思、人物的精心安排。我們學會了抓住重點語句感受情節的不尋常,生髮思考,帶著問題去學習,最終解開了謎團。而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更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可怕的戰爭竟然給人們帶去了那麼多的痛苦,所以我們要呼籲和平,同時也要更珍惜我們的和平生活。

五、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匯入

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藉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影,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並讓學生哲學歌曲《七律 長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

學生朗讀詩歌之後,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其中的一句詩,並說說理由。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合註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後,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閒”,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遊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後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這裡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鑑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七、佈置作業

背誦詩歌。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領會文章深厚的主旨,體會文章對於殘酷戰爭的控訴。

2.領會這篇微型小說蓄勢和鋪墊的重要性以及結尾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教學重點

品味文字中的詞句,理解作者蘊涵其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小說如何運用抖包袱的手法將情節推向極至。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匯入話題 創設情境

1.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還是外國,戰爭是人民生活中最殘酷的事。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作品,都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和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2.請你們談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戰爭的詩詞、文章或影視新聞作品。

二、探究標題 想象暢談

1.戰爭是統治階級之間利益的驅使。而在戰爭的陰霾下,處於戰爭中心的廣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在柏林》這個標題看上去很寬泛,留給我們很多想象的空間。(板書:在柏林)【出示課件1:出示課題】

其實,這篇小說是關於戰爭的。

2.同學們一定讀過一些關於戰爭的文章或看過關於戰爭的影片,可能對戰爭中人們的生活有各種想象,請大家自由發言,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師適當引入戰爭給人民生活和精神帶來的苦難和摧殘,而後展開對文章的閱讀。

三、深入文字 層層剖析

(一)分組探究下列問題。

【出示課件2】

1.兩個小姑娘“不加思慮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來”說明了什麼?

2.老兵所說的“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他們的母親”如果改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一個老頭狠狠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裡平靜了”和全文最後一句“車廂裡一片寂靜,靜得可怕”這兩個“靜”在內涵上有什麼區別?

(二)學生彙報以後,師生評價,教師點撥指導。

1.說明了小姑娘的缺乏關懷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淺。(板書:車廂裡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 後備役老兵)

2.“他們的母親”揭示了老婦人和陣亡兒子之間的關係,用“他們的母親”的稱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兒子的極端痛楚顯露無遺。(板書:失去三個兒子 送妻子進瘋人院)

3.第一處“靜”只是基於老人眼光的威懾力,是外在的。全文結尾處的“靜”是懾入人心的震驚和痛,是內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題,品味主旨

1.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3】

文章敘述的是一列駛出柏林的列車上的事,而課文的題目取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學生彙報,師生共同評價。

3.教師指導:

【出示課件4】

首先,柏林是這場戰爭的策源地。作者將文章的背景置於這列由柏林開出的列車上,可以想見,遭受到殘酷戰爭摧殘的不僅僅是列車上後備役老兵這一家,老婦人由痛心到絕望到瘋狂的心路歷程,後備役老兵拋家棄妻的無奈和難以言說的巨大痛苦……這是戰爭中一個家庭的毀滅,更是千萬個籠罩於戰爭陰影下家庭的縮影。

五、著眼結尾,感受技法

1.出示問題:【出示課件5】

小說的結尾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勢和鋪墊,結尾時老兵滿含血淚的控訴才更顯沉重。請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鋪墊呢?

2.提問,評點。

3.指導:

例如一開始老婦人讓人不能捉摸的數數“一、二、三”,一直到小說結尾處由老兵說出她是因兒子相繼死去而變瘋的瘋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個兒子的數字。還例如一開始小姑娘們的嗤笑,當老兵說出真相後車廂裡的一片寂靜。

六、課外拓展,佈置作業

以反映戰爭為主題,根據你已讀過的詩詞或看過的電影,寫一篇小小的讀(觀)後感。

板書設計

在柏林

車廂裡盡是婦女和孩子

老婦人:失去三個兒子

後備役老兵:送妻子進瘋人院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是一篇小小說,篇幅很短,但是涵義很深。它是一篇關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從車廂裡的一幕鏡頭揭露了德國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本國人民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

在教學中,我先以談話的方式說起關於戰爭的話題,讓學生說一說關於戰爭的詩歌或影視作品等。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學生更快地帶進一種氛圍,為學習課文做準備。然後我按照如下的順序來組織教學:探究標題的深意——逐層剖析文字——從文題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學習本課的寫作技法。每個環節都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每個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危害。

學生自我探究的環節進行得不夠順暢,可能是學生年齡小,對戰爭方面的內容瞭解較少導致的。今後教學中,對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儘量考慮充分,以免出現“冷場”現象。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4

教學重、難點:

第 一 課 時

一、出示課題、解題 1. 窮人是什麼意思?(窮苦的人)文中寫了幾個窮人?看著這個課題,你心裡想到些什麼?

課文為什麼用“窮人”做題目?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作家,出身貴族,但是同情被剝削被壓迫的農奴。青年時期就開始文學創作,他全部的創作時間達六十多年。其作品無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

4.師:托爾斯泰晚年時把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敘事詩《窮人》改編成了一篇文章。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再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桑娜和漁夫,在鄰居西蒙病死後,主動收養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⑴開火車讀課文,其他同學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麼,再講什麼,最後講什麼,可以分為幾段?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寫桑娜抱回了西蒙的兩個遺孤,內心忐忑不安。

三、自讀課文,理解文意,體悟“窮”

1. 質疑激趣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老師讀了很多遍,除了題目之外,文中一個“窮”字也沒有,讓我們來試著找一找,課文哪些內容描寫了他們的窮?

2. 學生自學課文──探究窮人“窮”在哪裡。

古老的鐘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糟糕,真糟糕!什麼也沒有打到,還把網給撕破了。倒黴,倒黴!天氣可真厲害!我簡直記不起幾時有過這樣的夜晚了,還談得上什麼打魚!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

五、課堂小結

六、作業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匯入新課

1.指名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2.口頭填空,再次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艱辛與困苦,體會“窮”。

二、走進心理,體會品質

★“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兒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

①理解“忐忑不安”:指心在上上下下的跳,形容心情不安定。

②讀第一個句子。

“非這樣做不可”是因為桑娜在當時的情形下,沒有做過多的考慮,只知道自己應該也必須這樣做,才能挽救那兩個孩子。這是桑娜本能的行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②5個孩子已經夠他們受得了,為什麼還抱來兩個,你從哪幾個自然段中可以讀懂“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第3到8自然段)

這層中,連續用了五個省略號,主要是表明思路的斷斷續續和思考內容的變換,桑娜心理十分複雜與矛盾。有的省略號還有更豐富的內容,如,第一個省略號“是他來啦?”省略了桑娜聽到門口有什麼響動,於是想到“是他來啦”。第二個省略號則省略了她往門口看了看這個動作,然後得出結論:“不。

現出桑娜此時矛盾的心理。

②體會句中省略號的用法。

桑娜是多麼善良,多麼富有同情心啊!為了幫助兩個無辜的孩子,她寧可自己受苦受累。

⑵找找:對話中幾次寫到沉默?並聯繫上下文想象:桑娜和漁夫為什麼沉默?在沉默中他們各自會想些什麼?

⑷教師過渡:剛才,我們在體會桑娜品質時,抓住了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段。

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

②議議:漁夫的臉為什麼變得嚴肅?他憂慮些什麼?

(西蒙死了,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孩子是不能和死人呆在一起的,總要有人撫養。

④理解句子:“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

b.討論:這裡為什麼要用“熬”而不用其他的字詞呢?

(體會:“熬”是極度忍受的意思。反映了漁夫明知困難大,卻寧願自己多受苦,也要幫助這兩個孤兒的善良而美好的心靈。

⑹“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這麼凶,真叫人害怕。

課文的結尾耐人尋味。“‘你瞧,他們在這裡啦’桑娜拉開帳子。”此時,丈夫和自己想到一起了,桑娜如釋重負,外表平靜而內心激動。

三、課堂小結

3.教師小結:課文通過寫漁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顧自家的困苦,收養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

四、作業設計

4. 體悟那四處流溢的“富有”

5. 請大家再次讀課文,找找哪些內容體現了他們精神上的“富有”?

7. 交流。

小結:讀了這些句子,讓我們看到了桑娜的內心理世界。(多麼勤勞、多麼善良)我們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樂於助人的品質所感動。

課題是窮人,可文中沒有一個“窮”字,但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窮人的貧困與艱辛。同樣,全文沒有一句讚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

四、抄寫生字詞

板書:

窮人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5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獨立識字,認識六個生字:皖、殲、郝、鈕、堡、鈞;

2、寫摘錄筆記,積累好詞: 豫皖蘇平原 圍殲戰 郝副營長

電鈕 地堡 千鈞一髮 憧憬 璀璨

3、讀懂課文主要內容,梳理文章脈絡和線索,知道倒敘、首尾呼應寫法,學習使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讀題質疑:

1、師:同學們,燈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你們平常都在哪裡見過它呢?

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燈光》。(齊讀課題。)

3、釋題質疑:當你讀著課題,你的眼前會出現什麼樣的畫面?

師小結: 是啊,每當晚霞帶走最後一抹陽光時,夜幕就悄然降臨了。每逢此時,人們有的在燈光下敘說親情;有的在燈光下愉快讀書;還有的則徜徉於五彩繽紛的霓虹燈下,盡情地享受著休閒時光……燈光是人們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4、那麼,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呢?

師過渡:學貴有疑。同學們都很善於思考,能提出這樣有價值的問題。可是要想解決同學們的這些疑問,就要好好地讀課文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2、彙報交流:

(1)指名讀詞語: 豫皖蘇平原 圍殲戰 郝副營長

電鈕 地堡 千鈞一髮 憧憬 璀璨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線索。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現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寫往事的? (介紹倒敘)

師: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寫的是現在,中間寫的都是往事。先說現在再回到過去,這樣的敘述順序就叫倒敘。 這樣寫,文章條理清晰,還能吸引讀者去閱讀過去的事。

2、同學們,請你們讀讀課文開頭兩段和最後一段,看看作者在這兩部分都寫了什麼? (燈光)

3、首尾都寫燈光,這樣的寫法叫什麼? (首尾呼應)

4、課文除了首尾寫“燈光”外,還有哪些句子也與“燈光”有關?

這些句子中寫到了什麼光?

過渡:學到這兒,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大家,如果說課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一顆珍珠,那麼串聯這些珍珠的線索是什麼呢?(燈光)

師總結:這條線索就是燈光,課文圍繞著燈光寫了“廣場上的燈光——火柴微弱的光——給孩子照明的電燈——燃燒書本的光——廣場上的燈光”。這電燈、這火柴光、燃燒書本的光,組成了一組激動人心的悲壯而光輝的意象,照耀著故事中的人物,也照耀著每一個讀者的心,使全文始終像詩一樣熠熠生輝。

四、作業:

1、再讀課文,找出三個帶有“多好啊!”的句子,在句子的旁邊把自己的體會、感受或者疑問記下來。

2、積累好詞,抄寫關於描寫燈光、火光的句子。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

1、理解“千鈞一髮”在課文中的意思。

2.抓住重點語句揣摩人物內心世界,體會郝副營長為了崇高的理想而勇於獻身的奉獻精神,讓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3、練習在理解人物時追問他是為了什麼。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燈光》這篇課文,誰來說說,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燈光》,讓我們循著燈光走近郝副營長,認識郝副營長。

二、深入課文,感受郝副營長的崇高品質

(一)出示自學提示:首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8~11段,思考:

1、郝副營長的願望是什麼?他的願望實現沒有?

2、為了實現心中的願望,郝副營長是怎麼做的?

(二)彙報交流:

●郝副營長的願望是什麼? (能讓孩子們在燈光底下學習)

1、你是哪兒知道的?

2、什麼原因讓他有這種想法? 什麼樣的圖畫?

3、看完圖畫郝副營長說了什麼? 什麼“多好啊”?

4、從這一聲“多好啊”你體會到什麼? (郝副營長對燈光的羨慕、渴望)

5指導朗讀:你能讀出郝副營長對燈光的羨慕、渴望嗎?

(師過渡:正是因為對書中孩子的羨慕,所以郝副營長才有了這個美好的願望,誰再來讀讀寫郝副營長願望的句子。)

6、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板書:美好憧憬)

7、指導朗讀。

●為了實現心中的願望,郝副營長是怎麼做的?

(師過渡:郝副營長的願望實現了嗎?為了實現心中的願望,他是怎麼做的呢?)

PPT出示: 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郝副營長划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指了路。

1、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麼? (板書:英勇獻身)

2、師:“千鈞一髮”是什麼意思?

3、文中的“千鈞一髮”指的是什麼時刻?

4、為什麼說這是“千鈞一髮”的時刻?

PPT出示: 在突擊連與後續部隊失去聯絡的時刻—————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擊連的戰友就會(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我們所精心部署的計劃就會(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這場戰役就會( )。

5、說說郝副營長這樣做意味著什麼?

(師過渡:這真是千鈞一髮的時刻啊!可是,郝副營長,您知道這樣做意味著什麼嗎?大家說這意味著什麼? 郝副營長知道嗎?)

6、探討郝副營長為什麼要這樣做。

(師過渡:明知道這樣做會暴露自己,明知道這樣做會被敵人打中,明知道這樣做會有生命危險,但郝副營長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 此時此刻,他可能會怎麼想?)

PPT出示:為了( ),我必須這麼做!

7、指導朗讀。

(師過渡:多麼崇高的理想啊!這位年輕的戰友,這位偉大的戰士,他帶著美好的願望走了。他用壯烈地犧牲換來了圍殲戰的勝利,換來了孩子們能在明亮的燈光下學習,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時此刻,面對這位平凡而又偉大的戰士,你會產生怎樣的感情呢?)

PPT出示: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是您划著了火柴,點燃了那本書,舉得高高的,為後續部隊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您自己,您被敵人打中了。

8、大家將大螢幕上的句子和課文中的原句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麼? 這樣改動有什麼不一樣?

(好像和郝副營長在面對面說話;更能表達對郝副營長的崇敬之情;表達的語氣更強烈一些……)

9、再次指導朗讀。

三、拓展昇華:

1、讀完此文,我和同學們一樣被郝副營長英勇的獻身精神深深感動了,此時此刻,你想對郝副營長說點什麼呢?趕快拿起筆寫一寫吧。

2、在泱泱歷史長河中,像郝副營長這樣為了崇高理想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不計其數。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們也像郝副營長一樣值得我們崇敬,值得我們懷念呢?

3、探討課文為什麼以“燈光”為題?

(師過渡: 同學們,在下課鈴即將敲響之前,老師還想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課文為什麼要以“燈光”為題?)最後,讓我們再次帶著無限感激和懷念之情齊讀課題:燈光再深情一些:燈光孩子們,讓我們將這美好的燈光永遠留在心中吧!

四、課外拓展

1、好書推薦:課下可閱讀王願堅短篇小說《金色的魚鉤》或《三人行》。

2、寫寫自己的感想。

板書設計:

燈 光

美好憧憬 英勇獻身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難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教法:引導、合作、探究。

課時設計: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鋪墊:

1、介紹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也叫詞,著名的關於宋詞的書有:《宋詞三百首》等等。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柳永(婉約派)、陸游、李清照,人們說的“蘇辛”指的是蘇軾和辛棄疾。

2、介紹作者: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二、匯入

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匯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麼發現?(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裡,整個題目的意思等)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辛棄疾遭貶職後那兒多年閒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範讀。)

2、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3、師激勵學生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當堂背誦。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複習檢測學生對宋詞的瞭解識記

2、複習檢測學生對作者的瞭解

二、新授

讀懂——與作者對話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裡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學生不理解“別枝”,相機出示:別枝:現主要有三種解釋:[ 1)離開枝頭;2)斜枝、樹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明月驚鵲”可以聯絡“月落烏啼”來理解。學生可能受插圖的誤導,認為稻子是金黃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揚花灌漿,會是金黃色的嗎?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彷彿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同桌試著演演說說;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於黃沙嶺的稻花香,多麼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出示紅字: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齊讀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聯絡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3、你的腦海裡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學生自由描述,大致內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稜稜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裡,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裡,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裡,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教師相機評價並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真真切切。)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後一句讀出“喜”。5、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麼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於這麼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二)品讀下闋過渡:這麼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4、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麼找不到了呢?出示選擇:[(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裡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後來路轉溪橋後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迴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後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指名讀,比賽讀。5、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麼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讀透——與時空對話1、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2、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願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裡——齊讀全文。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這源於詞人自然清新的語言,真摯樸實的情感,精湛的創作技法。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從詩詞美妙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細膩、真切的情感,學習他獨特的創作技法。3、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認真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穫。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三、拓展: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嘗試將這首詞改寫成白話文。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學習並積累“馳騁、尷尬、虛擬、約定俗成、凸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京劇表演中馬鞭的應用和亮相的藝術特色。

3.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瞭解藝術帶給人們的享受。

教學重點

瞭解京劇表演中馬鞭的應用和亮相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學習課文用具體事例說明京劇表演特點的說明方法。

教具準備

京劇演出片段的課件

教學設計

一、談話匯入新課

說起中國的國粹,有些同學可能會想起京劇。京劇積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厚文化底蘊,每一位中國人無不為此而感到驕傲與自豪!京劇藝術不僅深受炎黃子孫的喜愛,同時,她那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國酷愛藝術的人們。這節課,我們就走近京劇,瞭解一下京劇的藝術特色。【課件1:課題】(板書課題: 京劇趣談)齊讀課題。

二、讀通讀準課文

1.課文從哪兩個角度講了京劇表演的特點?請同學們帶著這樣的問題自由通讀全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疑問,在書上標記一下。

2.【課件2】出示詞語認讀:

馳騁 尷尬 虛擬 高揚 低垂 裝飾 約定俗成

鞝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開交 戛然而止 越發

三、瞭解京劇特點

1.【課件3】出示第一部分《馬鞭》學習要求。

默讀課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京劇表演騎馬時,為什麼不用真馬?

(2)京劇表演中,用什麼道具來表演騎馬?

(3)演員拿著馬鞭代替真實的騎馬有什麼好處?

(4)作者為了說明虛擬的道具也是可感覺可使用的舉出了哪兩個例子?

2.小組交流,明確問題答案。

3.指名彙報,教師點撥指導:

舞臺方圓太小,馬無法馳騁,所以只能找一樣東西來替代,馬鞭是比較合適的。(板書:虛擬)

演員手拿馬鞭,騎馬人特定和優美的姿態能鮮明地表現出來,演員有無窮無盡的表演自由,隨心所欲,不受限制。(板書:馬鞭)

作者為了說明虛擬的道具也是可感覺可使用的舉出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拾玉鐲》中小姑娘鞝鞋底用的線是虛的,一個是宴席上舉杯喝酒是虛的。

(板書:鞝鞋底 舉杯飲酒)

3.全班交流,瞭解用馬鞭虛擬表演的特點。

四、感知表達特點

1.自由讀《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馬鞭說起,為的是說明京劇表演中的什麼特色。

2.讀第二、三自然段,用簡潔的語言分別寫出這兩個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員表演鞝鞋底,針線都是虛的,但感覺可以使用。三、演員表演舉杯喝酒,實際上並不真喝。)

3.作者說京劇中還有一些虛擬的道具,一樣感覺可以使用時,用了什麼說明方法?(舉例子,一是鞝鞋底,二是舉杯喝酒。)

4.京劇欣賞,看錶演領悟京劇表演的藝術特色。

(1)多媒體播放:【課件4】京劇中騎馬、鞝鞋底、舉杯飲酒的圖片。

(2)學生談觀看後的體會。

五、體會表演特點

1.出示學習要求:

默讀《亮相》部分,要求讀懂這部分內容後,把重點講給別人聽。注意講清楚:

(1)這一部分講了京劇表演中哪兩種奇特場面?

(2)這兩種表演有什麼好處?

2.創設情境,運用方法,講給別人聽。

3.師生評議。(板書:亮相 靜止 雜技)

4.片段欣賞,體會好處。

多媒體播放:【課件5】相關的京劇片段,學生結合文字描述體會這種表演方法的好處。

六、拓展閱讀資料

出示:【課件6、7】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唸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板書內容

京劇趣談

虛擬:馬鞭 鞝鞋底 舉杯飲酒

亮相:靜止 雜技

教學反思

京劇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究竟又是什麼?教學中又如何體現它的教學特點呢?我們該怎麼做呢?我認為:

一、明確略讀課文教學的目標

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重要資訊,尤其要進行略讀能力的訓練,讀懂文章的大意。通過自主閱讀獲取資訊,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加強課內外聯絡,溝通課內外閱讀,適度拓展和延伸。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成為聯絡課內外閱讀的橋樑,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獨立閱讀,實現向課外完全獨立閱讀的過渡。同時,要根據單元主題及課文的特點,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二、把握略讀課文教學的尺度

略讀只是一種閱讀的方式,它的任務比較單一,只是為了獲取相關的資訊。而略讀教學則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承擔了更為廣泛的任務,不止是讓學生在略讀實踐中獲取資訊,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略讀方法,學會略讀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我深刻地感受到備課要注重實質,深鑽進去,不能只把側重點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斷的反思和改進,我的課堂教學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8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2.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學習重點】

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學習難點】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知識連結】 餘伯牙,春秋時代的琴師。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為“琴仙”。《苟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林”,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鍾子期領會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島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現在的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俞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於期》。

【教學過程】課前預習

1.背誦《三字經》“人之初——千而萬”

2.(教師在黑板左板書)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讀,說這兩個四字詞語有什麼特點。

(AABC式;前面的疊詞形容後面的景物)

同學們能不能也說幾個這種形式的詞語。

(生說,教師板書)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風 藹藹雲霧 裊裊炊煙 依依楊柳 青青草色……

一.激情匯入,揭題

1. 同學們,人們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尋。”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貴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於“知音”的文言文。

2.讀題解題:介紹伯牙後說說“絕、弦”是什麼意思?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琴絃弄斷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是一則文言文,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就是多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先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聲地讀課文,讀2—3遍,爭取讀通課文。

2.指導學生讀課文,讀後評價並相機提示學生注意斷句停頓,讀出節奏。

(過渡:同學們將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也讀得有些古文味了,那這則文言文描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註釋去看看。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意。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註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彙報: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麼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四.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探究一:什麼是“知音”?

①學生反覆讀課文,勾畫出鍾子期和俞伯牙互為知音的語句寫下來。抓住關鍵字“善”,反覆品味。(聽著琴聲,鍾子期彷彿看到了什麼?此時他的神情又如何?指導學生讀出激動、驚訝!)

②大膽想象:伯牙彈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場景,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這時,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

仿句說話: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鍾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 )!”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鍾子期曰:“善哉,( )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 ),鍾子期曰:“善哉( ), 兮像( )!”

③指導朗讀,板書“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人生得一知己,足已,想想此時伯牙的心境應該是 ,讀出心中的激動與歡喜。一個所念,一個必得之,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伯牙把子期視為知音。板書:知音)

2.探究二:為什麼要“絕弦”?

①過渡:碰到這樣的知音,那伯牙為什麼還要斷絃呢?(就是這樣一鼓一聽,一彈一和,兩心相印,其樂融融。約定的一年見面時間將至,伯牙坐船撫琴而來,但與他見面的是子期的墳墓呀。所以……也可藉助學生的答題話語過渡)

②出示語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在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③指導朗讀語句(此時,面對鍾子期的墳墓,伯牙的心境如何?)

就是這種失去知音下的悲痛的心境下,讀——

就是他痛失知己,肝腸寸斷的情況下,讀——

就在他悲痛欲絕的心境下,讀——

④小結:可見知音難覓呀!所以我國的古詩常有提及“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絕弦已無聲。”自由讀資料袋,讀完袋,相信同學們對這個故事會有更深的瞭解,下面請同學們帶著那份情有感情朗讀課文。

【作業】

1.背誦課文

2.課後蒐集表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再無知音 子期死

伯牙所念 鍾子期必得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19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麼?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後兩個“有的人”有什麼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後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後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絡?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麼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後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後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覆詠歎。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複。(同學或老師評點)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只有一個地球》教案 篇20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詩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經典詩句,感受朋友間的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感受朋友之間的知音情誼。

教學準備:相關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讀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1.談話匯入,激發興趣。(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圖”)(指名讀課題,讀準“弦”)

2.理解題目的意思。

3.師:理解了意思,再讀題。(生讀題)

二、練讀文——抑揚頓挫品音韻

1.自由讀,把不太好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說一說哪些句子不太好讀(課件出示難讀的句子),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和語氣詞“哉”“兮”。

3.指名讀,師配樂範讀,齊讀。

4.學生結合註釋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結合註釋理解意思,師巡視)

三、品讀“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學習最後一句話,設定懸念

1.師:題目是“伯牙絕弦”,那麼,伯牙為什麼絕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從文中的哪一句話看出來的呢?(課件出示最後一句話)指名讀

2.師:這句話什麼意思?

(二)學習前三句話,瞭解知音

1.師:從這句話我們能看出來,伯牙和子期是什麼關係(知音),我們從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來子期的確是伯牙的知音呢?(課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現了四次,意思一樣嗎?(指名回答)

2.那麼,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一句話吧

師:那麼伯牙究竟有多麼擅長彈琴呢?讓我們看看《荀子 勸學篇》裡是怎麼說的。(出示課件,指名讀,理解擅長)

3.師:(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聽的子期,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泰山呢?(生欣賞音樂,感受音樂,想象)指導朗讀

4. 出示第二個句子: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此時,伯牙轉軫撥絃,將琴再鼓,洋洋的流水彷彿從他的指間浩蕩而出,——(聽音樂)子期,此時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樣的江河?

(指名說,指導朗讀)

5.師:真好。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請你充分發揮想象力!

6.句式練習

師:同學們,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子期會怎麼讚歎呢,(出示課件)伯牙鼓琴時心裡還會想到什麼,子期又會怎麼讚歎呢?請同學們從以下詞語中任選一個仿照書上的句式說一說好嗎。(指名答)

7.師:是的,不管伯牙心裡想什麼,子期一定能準確地知道他的心意,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其實,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聲啊,他還聽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請同學們來看看這個小故事。(指名讀)

(出示連結,生閱讀)

師:讀了這個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樣的心胸、怎樣的志向呢

師:是的,這種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伯牙通過琴聲表現了出來,而子期也通過伯牙的琴聲感受到了,這才叫—一起讀(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也只有這樣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書: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義)

8.相傳,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宮廷演奏的,但是在諸侯大夫中、在宮廷樂師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琴聲,更沒有人能聽懂他高遠的志向,博大的胸懷,達官貴族們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還連連搖手:“這是什麼曲子?換換換……”伯牙此時會是什麼心情啊?(孤獨傷心)他多麼渴望能有一個知音啊。 現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該多麼(指名答:興奮、幸福、激動)讓我們帶著這種激動、幸福一起來讀一讀這段話吧。(齊讀)

9.同學們,如果你就是伯牙,你會有怎樣的感慨想對子期說呢?出示 “伯牙得遇鍾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師:想知道伯牙當時是怎麼說的嗎?(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

11.(出示)老師和大家配合著來讀。

四、知音離世,斷然絕弦

1.師出示音樂,拓展知識,語言渲染,指導朗讀讀最後一句話。

2.師: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斷了他的前程、斷了他的心絃、斷了他的希望……)

3.齊讀最後一句話。

4.出示短歌,師配樂範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五、回味絕弦,餘音嫋嫋

1.故事學完了,此時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2.是啊,正是因為知音難覓,才演繹出這悽美動人的“伯牙絕弦”。相信,現在你們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讀一讀這篇這個故事了,是嗎?(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1.背一背這篇古文。

2.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別人聽。

3.蒐集一些描寫友情的詩句。

附板書設計

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教學設計

俞伯牙 善鼓琴 絕弦

知音

鍾子期 善聽 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