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精選5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5.66K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精選5篇)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瞭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重要戰略的好課例。

二、學生分析

前面已經學習了“動盪的春秋時期”,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瞭解和認識,知道王室衰微,諸侯紛爭四起。但是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歷史知識欠缺,對於史料的分析能力不強,無法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曆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戰爭。

過程與方法:識讀《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資訊。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學生唯物主義史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進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於改革的精神;通過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商鞅變法

難點:理解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

五、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教學多媒體課件、蒐集相關圖片或影視資源。

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瞭解相關背景知識、收集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奴隸主的煩惱”: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讓我開墾的私田增多,我成了一個大地主,但是,我的私田都是非法的,我是吃不好,睡不好,時刻擔心土地變沒了,這可怎麼辦?教師指出奴隸主的煩惱僅僅是戰國時期社會變化的一個縮影,讓學生快速把握本課的主線——“社會變化” 。

(二)師生互動

環節一:看七雄並立,評戰國風雲

1. 對比春秋戰國形勢圖,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從春秋到戰國,諸侯國形式發生了什麼變化?

(2)“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在哪裡?

(3)戰國時期主要戰役有哪些?你能說說這些戰役的相關故事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關鍵詞“諸侯國形式”、“ 變化”、“ 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去讀圖和解決相關問題,讓學生找出史料與問題的相關點,由問思答。

2. 材料解析:

“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詠史詩·流沙》

(1)結合相關知識分析這時期的戰爭有哪些特點?

(2)當時的人們對戰爭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設計意圖】面對文言文材料首先從讓學生整體上感知材料的意思,從材料“七雄”引導學生從戰國戰爭的角度去解題,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使學生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從而珍愛和平。

環節二:求富國強兵,行商鞅之法

1.再次結合問題情景“一個奴隸主的煩惱”,引導學生分析商鞅變法的背景,教師可以結合結構示意圖進一步講解。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情景可以使歷史變的鮮活,而結構示意圖,讓知識化繁為簡,使學生易於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 。

2. 讓學生朗讀教材中商鞅變法的內容,整體感知商鞅變法,教師深度解析變法內容的巨大影響。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能夠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但是影響理解難度較大,教師深度解析戰國時期以商鞅變法為代表,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逐漸完成了社會轉型,確立了新的制度 ,突破教學難點。

3. 小組交流:

《史記》記載,秦孝公死後,太子即位。守舊的貴族誣告商鞅“謀反”,結果商鞅 被處死。

1.請大家議一議,商鞅變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為什麼?

2.商鞅變法給我們什麼啟示?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向學生講解評價變法成敗的標準,讓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方法。

環節三:除岷江水患,嘆李冰之智

1. 結合視訊讓學生掌握都江堰的概況。

【設計意圖】視訊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的瞭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構成及作用,認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積極意義。

2.結合圖片進一步瞭解都江堰現今社會價值。

【設計意圖】認識和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隨堂練習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hui)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2.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商鞅變法給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啟示?

方法指導:

1.引導學生把握好史料的人物“商君”,時間“戰國”,相應措施“法令”,具體做法“公平無私”、“賞罰分明”,進而去解決相關問題,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是文言文材料就產生恐懼心理,從而掌握一定的分析史料的方法。

2.教師提示學生制約變法的成功與否的因素,這樣學生就能分析的全面。

3.依據問題限定詞“經濟發展”“啟示”,找準問題的切入點是商鞅變法的作用給國家發展的啟示,在此基礎上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

八、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做到了知識前後聯絡,按“社會變化”這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2.對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時候,教給了學生客觀的歷史的評價標準。

3.能夠結合相應試題去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二)不足之處:

1.對於一些歷史專業術語解釋不到位,如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等。

2.對於歷史知識的拓展還不夠,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可以聯絡到典故:“立木為信”。

(三)改進措施:

1.結合教材內容,制定出具體的預習提綱,分成具體小組,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準備好相關資料。

2.在授課過程中儘量補充相關史料,比如補充商鞅變法變法措施的相關史實,通過了解原始史料降低學生理解商鞅變法影響的難度。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鐵農具、牛耕的推廣使用,瞭解都江堰構造和作用,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提高學生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改革是時代的需要需要,勇於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後世的崇敬。學會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鐵農具的廣泛使用,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3、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師展示改革開放深圳的變化得出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講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時期,人們都使用什麼樣的生產工具?(石制工具、磨製骨工具和銅製工具),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過渡:前面我們學習了,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國出現了鐵製農具,戰國時期,我國的鐵製農具的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我國進入了鐵器時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自主預習】

利用材料引入知識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內容,瞭解戰國時期鐵礦山的分佈,和戰國時期冶鐵中心。展示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圖片,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分佈圖,指出鐵農具的出現是我生產工具的重大的變革。因此,鐵農具的經廣泛使用就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由於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細作成為可能。此外,我國在春秋時期已經使用牛耕,到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並出現了用兩頭牛牽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它促進了耕作方法的改進,使深耕細作成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鐵器牛耕的普遍推廣,更為農業生產的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師出示李冰的幻燈片及民言提出問題: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樣的?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教師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為藍圖,講解為什麼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並瞭解李冰的貢獻及人們對他的紀念。

(三)商鞅變法

師先介紹變法背景(多媒體圖表展示),再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商鞅取信於民的一個前奏曲,商鞅駁斥舊勢力,倡導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最後小結: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從此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

【合作探究】

1、商鞅變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2、我們該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它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麼可借鑑之處?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戰國七雄,瞭解都江堰構造和作用,掌握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習戰國七雄,提高學生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2、通過對商鞅、李冰等歷史人物的評價,提高學生評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分析,改革是時代的需要需要,勇於投身改革的人,定會受到後世的崇敬。學會應該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商鞅變法,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匯入】

師展示戰國時期典型代表的戰爭——長平之戰,來了解戰國時期的戰亂、紛爭,思考秦國是如何統一六國的、具備了哪些實力?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自主預習】

利用材料引入知識

(一)戰國七雄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一部分內容,瞭解戰國時期的七國國家的分佈。展示秦國的軍事實力是六國中最強的,通過典型的三次戰爭、地圖來認識統一存在的必然性。

(二)商鞅變法

師先介紹變法背景(多媒體圖表展示),再介紹商鞅生平,講述“立木為信”的故事,這個故事是商鞅取信於民的一個前奏曲,商鞅駁斥舊勢力,倡導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援。

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作用。最後小結: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三)著名的都江堰

師出示李冰的幻燈片及名言提出問題:都江堰修建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樣的?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教材。教師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圖》為藍圖,講解為什麼李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呢?它是怎樣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並瞭解李冰的貢獻及人們對他的紀念。21教育網

【合作探究】

1、商鞅變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2、我們該如何評價商鞅變法,它對我們今天的改革有什麼可借鑑之處?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鞏固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是在

A.夏朝 B.商朝C.春秋時期D.戰國時期

2.都江堰屬於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C.水利航運工程 D.防洪灌溉工程

3.下列對春秋以來各國掀起的變法運動背景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變為奴隸主的私田

B.奴隸主和奴隸身份的變化

C.守舊貴族勢力的積極推動

D.新興的地主階級為確立封 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4.“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

A.商鞅變法的精神和原則 B.商鞅變法的具體辦法

C.商鞅向奴隸主貴族發出的挑戰 D.商鞅向秦國國君立下的保證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曆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戰爭;瞭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過程與方法

識讀《戰國銅壺》《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資訊。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對商鞅變法的開放性討論,培養創新思維和發展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但改革需要膽識和策略,學習商鞅不畏強權、勇於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聰明智慧,瞭解這一工程,培養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都江堰的修建。

難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教學方法

情景匯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生成問題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

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下面,我們一起學習第7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戰國七雄

1、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2、社會狀況:兼併戰爭

(1)戰爭特點: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

(2)著名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3)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商鞅變法

1、根本原因: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

2、目的:富國強兵,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3、時間、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4、商鞅變法的內容:

5、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渠首和灌溉網兩大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

4、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相關成語:

①春秋時期:老馬識途、退避三舍、脣亡齒寒、一鼓作氣、三令五申、臥薪嚐膽

②戰國時期:百發百中、朝秦暮楚、完璧歸趙、紙上談兵、圍魏救趙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戰國七雄

1.教師講述:(戰國七雄形成背景)戰國時期,鐵製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廣泛應用,封建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壯大,要求取代舊貴族掌握國家政權,發展經濟。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瞭解戰國七雄形成的過程,知道“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3.材料展示:趙王……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趙括至,則出兵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司馬遷《史記》

4.結合教材上的“戰國形勢圖”思考:上述材料是戰國時期哪一次戰爭?試著講一講此次戰爭的歷史故事。結合圖片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戰爭有哪些特點?

提示:長平之戰。戰國兼併戰爭特點歸納: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傷亡大。

5.教師總結: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是由分裂走向統一。秦國在戰爭中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逐漸在戰爭中處於優勢。

探究二:商鞅變法

1.圖片展示:商鞅

2.教師講述:戰國時期另一重要歷史現象是,各國都厲行變法,尤以商鞅變法最為有名,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小組合作完成下面的問題。

(1)商鞅變法的原因是什麼?

(2)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3)商鞅變法是在哪一年開始的?支援變法的秦國國君是誰?

(4)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是什麼?

(5)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

(6)商鞅變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3.小組代表展示討論成果,教師補充講述:

(1)原因:①經濟方面:鐵製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權,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軍事方面:為在兼併戰爭中取勝。

(2)目的: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

(3)時間、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變法的內容及作用

具體內容

作用

政治

確立縣制;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嚴明法度

加強中央集權

經濟

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確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國富)

軍事

獎勵軍功

軍隊戰鬥力加強了(兵強)

(5)意義: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後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適應經濟、政治發展需要,順應時代潮流,還有兩大主觀因素。一是秦國地處西陲,國家落後,因而改革決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援商鞅變法。二是商鞅作為改革家的個人品質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huì)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國策·秦策一》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不畏強權,敢於同守舊勢力鬥爭;公平無私,嚴格執法。

探究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圖片展示:都江堰景區和李冰父子塑像

2.都江堰結構:

3.教師講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組成。渠首工程建於岷江之中,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魚嘴是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於江中,將岷江分成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分洪。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中有一篇《週末風俗》寫道:“春秋時獄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春秋時期宗周王,而七國時則絕不言王矣。”這表明(  )

A.春秋時已實行“仁政”

B.各諸侯國實現了變法圖強

C.戰國時已廢除了君王

D.春秋戰國時發生社會劇變

2.(20__南通)如圖是文物銅方量的圖片。其銘文中記載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為一升。該文物可實證(  )

A.商朝青銅工藝高超

B.商鞅廢除井田制

C.商鞅維護貴族特權

D.商鞅統一度量衡

3.公元前356年,商鞅頒佈分戶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意為成年男子不分家另外立戶的,加倍徵收戶賦。這一措施(  )

A.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國家賦稅、徭役的徵收

C.阻礙了農業生產發展

D.挫傷了個體小農的生產積極性

4.戰國後期修建的一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至今仍造福人民,這一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大運河

C.六輔渠

D.靈渠

參考答案:1.D 2.D 3.B 4.A

教學反思

本課的戰國七雄、商鞅變法、都江堰都是本冊重要的知識點。首先,用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戰群臣的圖片,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後匯入新課,在設計“戰國七雄”的內容時,採用了戰國形勢圖來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對於“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探究,通過教師的講解來理解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突破難點。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把控時間。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精品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瞭解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知道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的名稱。識讀“春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找出春秋五霸及戰國七雄的具體地理位置知道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晉分三家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述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思考“齊桓公為什麼能夠稱霸”,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利用本課豐富的歷史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臥薪嚐膽等故事,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為實現理想不畏困難的恆心毅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難點:本課時間跨度大,人物多,頭緒雜,學生不易掌握。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課程匯入

【匯入新課】:觀看視訊(多媒體播放)

來學習第七課、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2【講授】教學過程

西周末年,昏聵的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鬧劇,最終付出了身死國破的沉重代價,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分成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請同學們在課本中找出春秋、戰國的起止時間和名稱的含義。(學生找出並回答)同學們請注意,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形成的時期。

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一幕:說周王衰落 看紛爭四起

看多媒體出示的圖片,從圖片中我們看到東周時期,周天子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權勢,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大大下降,到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憐。(一是周天子勢力衰落,諸侯勢力變得強大。二是為了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和權力。實質,就是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

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幕:觀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風。

春秋時期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你們知道嗎?(學生回答)

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並結合老師的提示來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的原因。

學生分析並作答,教師總結。

戰國初期,晉國分裂成韓、趙、魏三個國家,它們與原來的齊、楚、秦、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知道各國的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上中下。介紹戰國七雄的實力變化特別是秦國,由學生扮演角色分析問題。進而匯出“合縱”“連橫”。著名的縱橫家秦國的張儀、魏國的公孫衍等。那麼,“合縱”“連橫”政策的結果如何呢?請同學們根據材料進行分析,教師進行指導。得出結論:合縱失敗,秦國壯大,為後來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