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精選15篇)

欄目: 教學工作計劃 / 釋出於: / 人氣:2.25W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

文字分析: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精選15篇)

這首詩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寫的。詩歌通過兩種人的對照,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傾注了無限深情,表達了崇高的敬意;而對高踞在人民頭上的人,則無情地揭露,表明了滿腔的憤懣。詩歌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了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人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教學本課時,教師應注意結合學過的課文,使學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礎上加深對詩句的理解和體會。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還可在理解整首詩詩意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寫了哪兩類不同的人,他們的境遇又有什麼不同,從中感受到要像魯迅先生一樣,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這首詩意蘊深厚,但教學時注意不要把本首詩的主題過分拔高,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讓他們在加深對魯迅的瞭解的同時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一心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理解課題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含義深刻的詩句。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揭示新課。

導語:同學們,通過對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出示課件,教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讀。)“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板書課題,學生齊讀。

3.簡介詩人臧克家。

(課件出示詩人臧克家的簡介,學生自讀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東諸城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忠誠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寫作學會名譽會長。主要詩集有《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從軍行》《一顆新星》《春風集》等。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指名學生朗讀,檢查學生是否讀通順、讀正確。

3.範讀引領,指導朗讀和重音。

(1)教師教給方法,指導學生劃分節奏,讀好停頓和重音。(教師示範第一節,指名練習第二節,自由完成第三到七節。)

4.播放名家朗讀錄音,學生再讀詩歌,讀出情感。

5.思考:這首詩分為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層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提出了對生與死的不同觀點。

第二部分(第2—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對比品讀,理解內容。

(1)學生默讀全詩,注意詩歌獨特的寫法,說說自己的發現。

預設:學生會很容易發現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學生彙報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再細細讀一讀,發現詩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節對比的是有的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第5、6、7節對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結果;這兩部分內容又是一一對照的。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可以將對應的小節放在一起進行學習。

(2)結合第1節詩,感受作者的態度。

過渡:通過對比,大家發現“有的人”指的是哪兩種人呢?這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是什麼?大家能用兩個詞語概括一下嗎?(板書:雖生猶死——雖死猶生,對比。)

思考:對這兩種人,你認為作者的態度一樣嗎?

預設:學生可能彙報出幾種態度:對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視、痛恨的;對有的人,作者是讚揚、熱愛的。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這兩類人的態度,充分激發學生情感。

(3)理解第2節與第5節詩。

①指名讀,評議:他(她)讀出了什麼感情?(對敵人的恨,對人民的愛。)

②探討:第2節詩中有兩個動詞體現了兩種人的不同,請找出來,再加以體會。

(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凶暴的本質。一個“俯”字,寫出了魯迅先生甘於俯下身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預設:可結合本單元學習的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提到的幾件事,更深刻地體會魯迅先生關心人民、願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格。

資料連結:“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詩為:“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做鬥爭,為人民勤懇工作

③讀一讀:讀出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的傲慢姿態,讀出人民把他們“摔垮”後痛快淋漓的感覺。

(4)自主學習第3節與第6節詩,第4節與第7節詩。

①自由選擇一組,想想用什麼方法朗讀最容易表達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練習。()

③學生彙報朗讀,師生共同評議。

④提出問題,補充資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資料連結: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裡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先生以野草作比,為了革命他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

B.“爛”字在詩歌中是什麼意思?這個字寫出了什麼?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實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實亡,他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這裡一個“爛”字,既寫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

C.“下場”是指誰怎麼了?與此相對,“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會怎樣看待他呢?

(“下場”是指壓迫人民的反動派,終會因自己的所作所為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終將被人民摔垮,遺臭萬年。對於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人民將永遠崇敬並懷念他。)

(5)先讓同桌之間分別對讀第2、5節,第3、6節,第4、7節,再請幾組同學在班上展示朗讀。注意詩句中描寫的不同人物,根據他們的作為來選擇不同的語氣。

2.加深對文中“活”與“死”的理解。

過渡:同學們,我們通過反覆朗讀了解了作者筆下的兩種人。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詩歌的第1節,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這一節詩中,兩個“活”與兩個“死”的意思一樣嗎?

(1)學生思考,與同學交流。

明確:這裡的兩個“死”與兩個“活”的意義都不相同。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這些人不過是肉體和生命還存在罷了,相當於行屍走肉;第二個“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對魯迅先生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第一個“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經消亡了,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死”字的意思是肉體與生命已經消亡了,表達了作者的惋惜和懷念之情。

資料連結: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2)結合例項,加深理解。

過渡:通過上面的交流,我們明白了“活”與“死”不僅僅指個體的生命,更關係到個體的精神與價值。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雖生實死,什麼樣的人雖死猶生呢?大家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妨再舉出典型的例子來證實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無為者雖生實死,拼搏進取者雖死猶生。

②賣國求榮者雖生實死,精忠報國者雖死猶生,比如秦檜和岳飛就是典型的例證。

③貪官汙吏雖生實死,清正廉潔的人雖死猶生,後者如孔繁森。

3.感悟魯迅精神,昇華情感。

(1)學生看課文題目,齊讀副標題。

過渡:這首詩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你們發現了嗎?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詩中卻沒有提到魯迅先生的名字。但你們一定能從詩篇中找到魯迅先生的影子,請大家找出相關詩句讀一讀。

(2)彙報讀詩句,感悟魯迅精神。

小結:這首詩並不只是在讚揚魯迅一個人,更是在讚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見大,“魯迅”成了一種精神的代名詞。

(3)學生說說學完本詩的收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交流示例:

生1: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悟出了一個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樣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價值呢?從魯迅先生的事蹟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價值不在於索取,而在於奉獻。

生2:我也想像魯迅先生那樣,做一頭勤奮的“耕牛”,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

生3:學完這首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魯迅的精神就重於泰山,我也想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的人。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小結:這個單元,我們學習了幾篇與魯迅先生有關的課文,本課《有的人》作為這一單元的最後一篇文章,深化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認識,但它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希望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能多閱讀一些魯迅先生的文章,繼續走近魯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筆,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這節課,我們反反覆覆朗讀了詩歌,大家的朗讀也從最初的平淡,到最後讀出了作者情感的強烈對比。詩歌,就是要在反反覆覆地朗讀中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更深的體會。儘管這篇文章創作於1949年,但是我們讀來卻絲毫不覺得“古舊”,在當今的社會,依然有著現實的意義。通過大家的課堂交流,我很高興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諦——做有價值的人。是的,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永遠是最可愛的人,魯迅精神會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學生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板書設計: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瞭解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於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麼?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後兩個“有的人”有什麼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麼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後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後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絡?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絡?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麼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後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後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願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覆詠歎。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複。(同學或老師評點)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難點:品味詩人遣詞造句的妙處,領略詩歌意境。

教法:引導、合作、探究。

課時設計: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鋪墊:

1、介紹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名”,依調填詞叫“依聲”。詞別名“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宋詞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裡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宋詞也叫詞,著名的關於宋詞的書有:《宋詞三百首》等等。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柳永(婉約派)、陸游、李清照,人們說的“蘇辛”指的是蘇軾和辛棄疾。

2、介紹作者: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二、匯入

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匯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麼發現?(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裡,整個題目的意思等)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優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辛棄疾遭貶職後那兒多年閒居,對那一帶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範讀。)

2、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3、師激勵學生讀

4、男女生比賽讀。

5、當堂背誦。

四、小結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1、複習檢測學生對宋詞的瞭解識記

2、複習檢測學生對作者的瞭解

二、新授

讀懂——與作者對話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裡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學生不理解“別枝”,相機出示:別枝:現主要有三種解釋:[ 1)離開枝頭;2)斜枝、樹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筆下,它們是靜止不動的嗎?讓我們再讀,用心去體會。指名描繪自己的所見。“明月驚鵲”可以聯絡“月落烏啼”來理解。學生可能受插圖的誤導,認為稻子是金黃色的,引導學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揚花灌漿,會是金黃色的嗎?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同學們,詞中說伴隨著清風吹佛,傳來陣陣稻花香和哇鳴聲,彷彿是青蛙們在爭說豐年,那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同桌試著演演說說;指名演演說說(豐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蟲子之類)。小結:同學們演得真是太好了,說得真是太好了!這兒的“說”字,是青蛙在說嗎?那是誰在說?(青蛙、農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對呀,作者聞著飄於黃沙嶺的稻花香,多麼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出示紅字:因為這樣,老百姓就能過上豐衣足食的日子了。齊讀這兩句,體會詞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聯絡學過的詩句,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體會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3、你的腦海裡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學生自由描述,大致內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稜稜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裡,清風徐徐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服,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裡,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裡,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教師相機評價並指點: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才會感受得真真切切。)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後一句讀出“喜”。5、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麼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於這麼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二)品讀下闋過渡:這麼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樣?就是這個時候,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4、提出質疑:詞人疾步向前走,想找個避雨的地方,過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詞人為什麼找不到了呢?出示選擇:[(1)道路非常的彎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為詞人沉浸在“稻花香裡說豐人,聽取哇聲一片”的愉悅心境之中。](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後來路轉溪橋後忽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迴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舊時茅店後的神態、動作、語言,感受作者的喜悅。指名讀,比賽讀。5、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麼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民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讀透——與時空對話1、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2、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個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願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裡——齊讀全文。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觀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這源於詞人自然清新的語言,真摯樸實的情感,精湛的創作技法。我們學習古詩詞就是要從詩詞美妙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細膩、真切的情感,學習他獨特的創作技法。3、師總結:相信同學們在認真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的過程中會有更大的收穫。讓我們再次帶著欣賞的目光,有感情地讀讀這首詞,感受詞人的真摯感情和匠心獨運。

三、拓展: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嘗試將這首詞改寫成白話文。

板書設計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字。正確讀寫“胯下、廚房、刺蝟、畜生、明晃晃”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自然段。

3.感受少年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4.通過聯絡上下文、時代背景、同學相互討論等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閏土的形象。

教學難點:揣摩人物的特點,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方法:

1.通過自學課文,解決生字。

2.通過讀議講練法,結合重點詞句使學生了解少年閏土的特點,體會“我”與閏土之間深厚的友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會寫7個字,扭胯廚套蝟畜竄。能正確讀寫“胯下、廚房、刺蝟、畜生、明晃晃、束縛稻雞伶俐鵓鴣”等詞語。

2.初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師敘述:魯迅在1921發表的短篇小說《故鄉》裡,提到了兒時的一個夥伴,許多年過去了,他仍然對這個小夥伴記憶猶新,他是誰呢?

2.板書課題:少年閏土提示“閏”的寫法。

二、自學指導

1.利用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自學生字詞。

2.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檢測自學情況

1.檢測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檢測方法:學生上臺板演生字、新詞;板演內容由老師提問易錯、重點生字、新詞,或者讓學生提問自我認為的易錯生字詞;板演後,學生集體糾正,師適時點撥。如“畜”“竄”“縛”等,要提醒學生注意各個部件的組成。

2.體會、討論理解詞語的含義:祭祀、一望無際、無窮無盡

3.檢測課文閱讀情況:

(1)找一兩名優秀生進行閱讀課文,然後再隨機找兩名後進生進行閱讀,其他學生認真聽,隨時發現問題,給予幫助。

(2)同桌互讀。

(3)再讀課文,理清敘述的順序。

四、整體感知,瞭解文章內容

1.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閏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閏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閏土給我講許多稀奇的東西我很羨慕他的見多識廣。

第四部分(17)閏土要回去了,我們都不想分開,後來還彼此寄點東西,最後一直沒有來往。

2.文章主要寫了閏土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鳥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邊拾貝

第四件事:看跳魚兒

3.教學第一自然段:

(1)出示課本第一幅插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幅畫面。學生描述。

(2)輕聲讀課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學們剛才的描述有什麼不同?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饋交流,體味提升。

指名讀第一句。同桌互讀,並且把認為讀得好的同桌推薦給大家。再請這些同學齊讀,學生評價,學習讀。教師點播:在閏土奔跑在一望無際的海邊,穿梭在碧綠的瓜地中時,我在哪裡?試想,每每回憶起這幅畫面時,我的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朗讀第二句,刺猹──閏土不僅健康可愛,還非常勇敢,看插圖中的少年分明是一個小英雄。不同形式的體味朗讀,鼓勵生生之間的評價與賞識。

深情地讀讀這段話,把這幅畫面,把這個小英雄深深刻在腦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腦中了?閉上眼睛,再把這個形象回味一下:“其間……”

指導背誦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寫本課生字、詞。(重點寫“蝟”、“畜”、“鵓”、“鴣”)

2.熟讀課文。

六、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再熟讀文章想想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感受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直接匯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少年閏土》,瞭解少年閏土的故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指導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讀課文。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哪一部分內容?為什麼?

2.學生自讀閏土的話,邊讀邊想象畫面。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是閏土的哪些話?

四、探究主題,昇華感情

1.學習“看瓜刺猹”

(1)作者跟閏土相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閏土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閏土,作者腦海中立即浮現處一幅畫,課文哪個自然段描述了這幅畫的內容,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

(2)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幅畫面的內容是閏土給我講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寫到了看瓜刺猹的內容?(10-14)

(4)指名讀第10-13自然段,討論:從看瓜刺猹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聰明、勇敢)

(5)指名讀第14自然段,思考: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我”對閏土的羨慕和敬佩)

2.學習“雪地捕鳥”

(1)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記敘了雪地捕鳥的內容。(6-7)

(2)齊讀這兩個自然段,說說閏土是怎樣捕鳥的?

(3)討論:從雪地捕鳥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聰明、能幹、機智)

3.學習“夏日拾貝”和“潮汛觀魚”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夏日拾貝”和“潮汛觀魚”的段落。

(2)全班交流:從這兩件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閏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閏土知識豐富)

4.學習相識過程

過渡:這樣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的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呢?(不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他們相識過程的段落。(2-4)

(1)齊讀第2-4自然段,指名說說“我”和閏土是怎樣相識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見面時閏土是怎樣的形象。

(3)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談談這些外貌描寫,體現了什麼?(閏土的憨厚、可愛

(4)指名讀,讀後,小組進行討論:“你覺得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出閏土是一個純樸、活潑、健康的孩子)

(5)我們這些資訊是怎麼獲得的?學生認識到: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的。說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6)讓學生結合對閏土外貌描寫的學習,說一說描寫人物外貌要注意什麼。(抓住人物特點)

(7)課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寫的優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學習“離別”

過渡:閏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歡他,可惜好景不長,短暫的相聚之後就要離別,在離別之際,作者和閏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請同學們讀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作者與閏土深厚的友誼和作者對閏土的懷念)

5.品讀體會

(1)課文講了閏土幾件事?你對哪一件事情最感興趣?

(2)在這四件事中,我們還能瞭解到閏土的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根據閱讀提示學習課文。

出示閱讀提示:自由閱讀課文,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人物的對話,外貌、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興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讀幾遍,然後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

(1)閏土是個捕鳥高手。

(2)閏土的機智勇敢。

(3)簡略學習“撿貝殼”、“看跳魚兒”部分:體會閏土的自由自在

6.研討表達,體會寫法

(1)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有個共同的體會:閏土是個活潑可愛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去寫閏土的?請同學們畫出有關句子,自己讀一讀。

(2)引導學生體會是從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畫少年閏土的形象的。學生讀所畫句子。師相機指導朗讀。

7.重點理解

“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們”指誰?“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麼?為什麼“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五、教學小結:本文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對故鄉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聰明能幹、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積累描寫人物外貌和動作的詞語。

2.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3.學習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寫一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

4.好朋友總有離別的時候,可這一別就是三十年,文中說他們從此沒有見面,其實三十年他們又見面了,不過三十年後的閏土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改變的呢?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魯迅的小說《故鄉》。

七、板書設計

少年閏土

雪地捕鳥聰明能幹喜歡

海邊拾貝見多識廣佩服

看瓜刺猹機智勇敢羨慕

潮汛看魚見多識廣懷念

八、教學小結

教學目標:

1.會寫7個字。正確讀寫“胯下、廚房、刺蝟、畜生、明晃晃”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自然段。

3.感受少年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點的寫作方法。

4.通過聯絡上下文、時代背景、同學相互討論等方式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閏土的形象。

教學難點:揣摩人物的特點,體會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方法:

1.通過自學課文,解決生字。

2.通過讀議講練法,結合重點詞句使學生了解少年閏土的特點,體會“我”與閏土之間深厚的友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會寫7個字,扭胯廚套蝟畜竄。能正確讀寫“胯下、廚房、刺蝟、畜生、明晃晃、束縛稻雞伶俐鵓鴣”等詞語。

2.初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1.師敘述:魯迅在1921發表的短篇小說《故鄉》裡,提到了兒時的一個夥伴,許多年過去了,他仍然對這個小夥伴記憶猶新,他是誰呢?

2.板書課題:少年閏土提示“閏”的寫法。

二、自學指導

1.利用工具書或聯絡上下文自學生字詞。

2.準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想一想,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三、檢測自學情況

1.檢測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檢測方法:學生上臺板演生字、新詞;板演內容由老師提問易錯、重點生字、新詞,或者讓學生提問自我認為的易錯生字詞;板演後,學生集體糾正,師適時點撥。如“畜”“竄”“縛”等,要提醒學生注意各個部件的組成。

2.體會、討論理解詞語的含義:祭祀、一望無際、無窮無盡

3.檢測課文閱讀情況:

(1)找一兩名優秀生進行閱讀課文,然後再隨機找兩名後進生進行閱讀,其他學生認真聽,隨時發現問題,給予幫助。

(2)同桌互讀。

(3)再讀課文,理清敘述的順序。

四、整體感知,瞭解文章內容

1.文章可分為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1-3)非常想看到閏土.

第二部分(4-7)我和閏土在以前玩.

第三部分(8-16)閏土給我講許多稀奇的東西我很羨慕他的見多識廣。

第四部分(17)閏土要回去了,我們都不想分開,後來還彼此寄點東西,最後一直沒有來往。

2.文章主要寫了閏土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雪地捕鳥

第二件事:看瓜刺楂

第三件事:海邊拾貝

第四件事:看跳魚兒

3.教學第一自然段:

(1)出示課本第一幅插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這幅畫面。學生描述。

(2)輕聲讀課文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學們剛才的描述有什麼不同?什麼地方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3)反饋交流,體味提升。

指名讀第一句。同桌互讀,並且把認為讀得好的同桌推薦給大家。再請這些同學齊讀,學生評價,學習讀。教師點播:在閏土奔跑在一望無際的海邊,穿梭在碧綠的瓜地中時,我在哪裡?試想,每每回憶起這幅畫面時,我的心中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朗讀第二句,刺猹──閏土不僅健康可愛,還非常勇敢,看插圖中的少年分明是一個小英雄。不同形式的體味朗讀,鼓勵生生之間的評價與賞識。

深情地讀讀這段話,把這幅畫面,把這個小英雄深深刻在腦中。

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腦中了?閉上眼睛,再把這個形象回味一下:“其間……”

指導背誦本段。

五、拓展延伸

1.抄寫本課生字、詞。(重點寫“蝟”、“畜”、“鵓”、“鴣”)

2.熟讀課文。

六、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再熟讀文章想想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感受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瞭解閏土是個聰明、能幹、活潑可愛的農村少年,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步驟:

一、直接匯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少年閏土》,瞭解少年閏土的故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指導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理解作者對閏土的特殊感情。

2.同桌相互合作有感情熟讀課文。

三、檢查自學情況

1.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哪一部分內容?為什麼?

2.學生自讀閏土的話,邊讀邊想象畫面。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是閏土的哪些話?

四、探究主題,昇華感情

1.學習“看瓜刺猹”

(1)作者跟閏土相處的時間雖然不長,但閏土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提到閏土,作者腦海中立即浮現處一幅畫,課文哪個自然段描述了這幅畫的內容,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

(2)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幅畫面的內容是閏土給我講的4件事中的哪一件?(看瓜刺猹)

(3)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寫到了看瓜刺猹的內容?(10-14)

(4)指名讀第10-13自然段,討論:從看瓜刺猹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聰明、勇敢)

(5)指名讀第14自然段,思考:從這一段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我”對閏土的羨慕和敬佩)

2.學習“雪地捕鳥”

(1)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記敘了雪地捕鳥的內容。(6-7)

(2)齊讀這兩個自然段,說說閏土是怎樣捕鳥的?

(3)討論:從雪地捕鳥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閏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聰明、能幹、機智)

3.學習“夏日拾貝”和“潮汛觀魚”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夏日拾貝”和“潮汛觀魚”的段落。

(2)全班交流:從這兩件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閏土的童年生活多姿多彩,閏土知識豐富)

4.學習相識過程

過渡:這樣一個機智勇敢、聰明能幹的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作者是不是一開始就認識呢?(不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他們相識過程的段落。(2-4)

(1)齊讀第2-4自然段,指名說說“我”和閏土是怎樣相識的?

(2)找一找二人初次見面時閏土是怎樣的形象。

(3)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談談這些外貌描寫,體現了什麼?(閏土的憨厚、可愛

(4)指名讀,讀後,小組進行討論:“你覺得對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看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出閏土是一個純樸、活潑、健康的孩子)

(5)我們這些資訊是怎麼獲得的?學生認識到:我們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的。說明外貌描寫能讓讀者準確地認識人物。

(6)讓學生結合對閏土外貌描寫的學習,說一說描寫人物外貌要注意什麼。(抓住人物特點)

(7)課件出示人物外貌描寫的優秀例子,稍作分析。

4.學習“離別”

過渡:閏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作者非常喜歡他,可惜好景不長,短暫的相聚之後就要離別,在離別之際,作者和閏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請同學們讀一讀最後一個自然段。說說你從中感悟到了什麼?(作者與閏土深厚的友誼和作者對閏土的懷念)

5.品讀體會

(1)課文講了閏土幾件事?你對哪一件事情最感興趣?

(2)在這四件事中,我們還能瞭解到閏土的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根據閱讀提示學習課文。

出示閱讀提示:自由閱讀課文,體會課文是怎樣通過人物的對話,外貌、動作描寫來表現人物的特點,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興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讀幾遍,然後和老師同學交流討論。

(1)閏土是個捕鳥高手。

(2)閏土的機智勇敢。

(3)簡略學習“撿貝殼”、“看跳魚兒”部分:體會閏土的自由自在

6.研討表達,體會寫法

(1)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有個共同的體會:閏土是個活潑可愛的少年。除了外貌,作者還從哪些方面去寫閏土的?請同學們畫出有關句子,自己讀一讀。

(2)引導學生體會是從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去刻畫少年閏土的形象的。學生讀所畫句子。師相機指導朗讀。

7.重點理解

“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們”指誰?“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麼?為什麼“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這句話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五、教學小結:本文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對故鄉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聰明能幹、機智勇敢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六、拓展延伸

1.積累描寫人物外貌和動作的詞語。

2.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3.學習描寫閏土外貌的句子寫一寫自己身邊熟悉的人。

4.好朋友總有離別的時候,可這一別就是三十年,文中說他們從此沒有見面,其實三十年他們又見面了,不過三十年後的閏土也有了很大的改變,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改變的呢?建議大家去讀一讀魯迅的小說《故鄉》。

七、板書設計

少年閏土

雪地捕鳥聰明能幹喜歡

海邊拾貝見多識廣佩服

看瓜刺猹機智勇敢羨慕

潮汛看魚見多識廣懷念

八、教學小結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冊教材構建了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著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中以興趣為先導,時刻注意培養學生對語文喜歡的態度,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本學期以此為教學設計的主體理念,在分析教材、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學期計劃。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有47個學生,因為男生人數多,難管理。本班部分學生大部分同學學習基礎紮實,但是學習沒有自覺性,依賴性較重,所以班級中學習成績總體不很理想。對於這部分學生有待於今後教學中採取多種方式,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其主動地發現、探究。使他們感到學習語文的快樂,進而不斷產生學習的動力,並逐漸使學習成為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1、內容和編排

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八組。

本冊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二組"祖國在我心中"和第六組"輕叩詩歌的大門"。其中,"輕叩詩歌的大門"這個專題,採用的是任務驅動、活動貫穿始終的編排方式,包括"活動建議"和"閱讀材料"兩大部分。

除去第六組,共有課文二十八篇,精讀課文、略讀課文各十四篇。這七組教材,每組由"導語""課例""口語交際·習作""回顧·拓展"四部分組成。課例包括四篇課文,精讀課文兩篇,略讀課文兩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連線語。部分課文後面安排了"資料袋"或"閱讀連結"。全冊安排"資料袋"三次,安排"閱讀連結"兩次。"口語交際·習作"依然作為一個獨立的欄目。"回顧·拓展"由三個欄目組成,"交流平臺""日積月累"是固定欄目,另有"展示臺""成語故事""課外書屋""趣味語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語文""成語故事""課外書屋"各安排了兩次,"展示臺"安排了一次。本冊要求會寫120個字。要求會寫的字,安排在精讀課文後,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後附生字表。為便於複習檢測生字和積累詞語,在每組課文之後設"詞語盤點"。其中,"讀讀寫寫"中的詞語是精讀課文裡的,由會寫的字組成,要求能讀會寫;"讀讀記記"中的詞語,有的是精讀課文裡的,有的是略讀課文裡的,只要求認記,不要求書寫。

2、教材的主要特點

(一)全面、準確地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二)加強整合,使教材成為互相聯絡的整體

(三)加強導學功能,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口語交際?習作"的編排,加強指導,明確要求

(五)綜合性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加強語文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絡

四、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養成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和良好的寫字習慣。

2、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和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3、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6、學會理解和運用"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絡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等讀寫方法。

7、能夠珍視自己的個人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能根據習作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

8、能根據交流的物件和場合,做簡單的發言。

9、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

(二)教學難點

1、繼續加強閱讀基本功的訓練。

2、發現語言規律,學習表達方法。

3、把握每個單元豐富的人文內涵,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落到實處。

4、加強平時練筆的指導。

5、讓學生學寫活動總結。

五、教學措施

1、教學中努力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組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並且注意結合教學實際情況,使理論和實踐融合為一體。

2、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學習情況,適當地有針對性地分層次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杜絕以往簡單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課前,認真鑽研教材內容,廣泛參閱教學資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並與備課組的其他老師共同商討,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教案。

4、授課過程中,依照設計好的教案,靈活多樣地採取各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營造一種輕鬆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始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習效率。

5、課後,注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集體輔導和個別輔導,幫助學生及時複習好所學的新知識。

6、認真、及時地批改學生的作業。

7、平時注重向別的老師學習,積極參加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和教研組的各種教研活動,以此豐富個人的教學經驗。

六、後進生轉化和優秀生提高措施

(一)後進生轉化措施

1、取得任課教師的協助,學生家長的配合(經常上門家訪)。

2、感情投資

(1)多與後進生交流,瞭解後進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

(2)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及時表揚,讓他們樹立起信心。

(3)對他們所犯錯誤和缺點及時指出和批評。

(4)多關注後進生的學習

3、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後進生的思想波動較大,各方面表現反反覆覆,這樣教師必須經常不間斷進行轉化。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有一份愛心和耐心後進生一定能迎頭趕上。

(二)優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強對優秀生的思想教育。

優秀生學習成績好,經常得到學生的讚揚、敬慕,家庭、學校寵愛、呵護,這樣易使他們產生優越感,總覺得自己已經是很好了,而忽視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在本學期加大對優秀生的理想教育、人際關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強對優秀生的培養和教育。

2、要適當評價,正確引導。

教師對優秀生的評價要有針對性和適當性,對優秀生學習成績的評價要適當,不能好到極處,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體公正。對優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績要多注意留心,並指出哪點好,為什麼好。教師要有意識地經常和優秀生談心、溝通,傳輸一些觀念,讓他們知道教師讚揚什麼推崇什麼。如,奉獻愛心、關心同學、幫助後進、平等待人、謙虛謹慎、志存高遠都是老師推崇和嚮往的。

3、培養優秀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優秀生應作為班級體中的普通一員,不能越出界外,要樹立班級的集體感和榮譽感,要經常組織他們參加集體完成的專案和活動,感受到集體意識和成功的喜悅,讓優秀生與他人一道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讓他們在人與人的不斷交流與合作中感受夥伴的友誼和真情,感受到個人力量的微薄,使優秀生願意與同學交往,取長補短。

七、教學進度

第1、2周……第一單元

第3、4周……第二單元

第5、6、7周……第三單元

第8、9周……第四單元

第10、11周……期中複習、考試

第11、12周……第五單元

第13、14周……第六單元

第15、16周……第七單元

第17、18周……第八單元

第19、20周……期末複習、考試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6

文字分析:

本文圍繞“盼”字記敘了“我”因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著一場雨的到來,展現了兒童細膩、有趣的內心世界,讚美了童真、童趣,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童年的懷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線,圍繞著盼,作者描寫了一系列小故事,讓我們感受到了蕾蕾純真可愛的童心。教學本課時,教師要圍繞“盼”字展開,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環境。讓學生理解作者圍繞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動、細膩的心理活動,還要注意文中的環境描寫與人物心情之間的關係。學生都有過“盼”的心理,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曾經“盼”的經歷去體會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樂。

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重點理解“斗篷、瓦藍、預報、理直氣壯”等詞語。

2.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語速、語調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

4.關注景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文中心理描寫的好處。

教學重點:

瞭解“我”盼的過程,學習作者圍繞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寫法。

教學難點:

根據上下文,透過細膩的描寫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袖、篷、縮”等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斗篷、袖子、遮蓋、油鍋”等詞語。

2.能準確、流暢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的特點。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學難點

1.讀寫並積累、運用生字新詞。

2.把握主要內容,概括文章圍繞中心思想寫的幾件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感悟課題。

導語: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題目是《盼》。一個“盼”字帶給大家怎樣的聯想呢?老師看到“盼”字,腦海裡就浮現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來臨,經過了一個寒冬的人們,對溫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是多麼盼望啊!同學們,你們是否也有過“盼”的經歷呢?

2.學生自由發言,說一說“盼”的經歷。

預設:本文的題目只有一個字,但這一個字卻極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盼”的經歷,盼生日、盼節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長大……,學生通過談論自己“盼”的經歷,能回憶起當時的心理活動和情感,為全文的學習奠定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介紹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

鐵凝 1957年生,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趙縣人。主要著作有小說《玫瑰門》《無雨之城》《大浴女》《麥秸垛》《哦,香雪》《孕婦和牛》以及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等百餘篇(部),總計300餘萬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哦,香雪》獲第4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春片最高獎。電影《紅衣少女》獲1985年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部分作品譯成英、法、德、日、俄、丹麥、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錄在鐵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夜路》當中,這本書出版於1980年。

2.學生自讀課文,標自然段序號,勾畫生字新詞,自學生字新詞。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區別形近字並組詞。教師提示易讀錯字、易寫錯字,整理特殊結構的詞語。(課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縮著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醬油 蒜薹 燉肉 嘴脣 蹦出來 樓梯

◆需注意的字音:

“縮”和“蒜”是平舌音;“甩”和“脣”是翹舌音;“篷”“瘋”和“蹦”是後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錯字:“脣”是半包圍結構,不要寫成上下結構。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鍋—禍

(2)理解詞語。教師說詞語的意思,學生根據意思在文中找出詞語。

①擬聲詞,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窸窸父)

②用言語、行動逗弄對方藉以取樂。(逗引)

③狀態詞,形容很滿。(滿滿當當)

④理由充分,因而說話做事有氣勢或心裡無愧,無所畏懼。(理直氣壯)

(3)整理文中特殊結構的詞語。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靜靜 滿滿當當 瓶瓶罐罐)

②ABB式:

(涼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靜悄悄 甜絲絲)

③ABAB式

(瓦藍瓦藍 滴答滴答)

預設:課文中ABB式詞語特別多,讀來十分親切、生動,就像課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們描述她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種.種事物,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這些詞語來感受文章的語言特點。

(4)學生提出自己在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語,與小組成員交流,全班彙報。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同桌交流後進行彙報:課題中的“盼”指的是什麼?

(盼著變天、下雨,盼著穿上新雨衣。)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是通過哪些事例來寫“盼”的。

(2)學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確:課文是通過以下事例來寫“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熱天在屋裡試雨衣,並且開始盼著變天。②下雨天,“我”主動要求幫媽媽去買醬油,卻被媽媽猜著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來,留著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氣壯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學。

3.學習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緣由及心情。

(1)學生快速默讀這幾個自然段,圈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句子。

(2)組織學生交流,出示語句及問題。

①我立刻抖開雨衣就往身上穿。怎麼?雨衣上竟然還長著兩隻袖筒……

思考:加點的詞語表現出了“我”怎樣的心情?

(“立刻”寫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開啟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寫出了“我”看到雨衣後驚奇、高興的心情。)

②我一邊想,一邊在屋裡走來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響。

思考:結合句中的動作描寫,想象畫面,體會此時“我”的心情。

(儘管現在沒有下雨,但“我”已經等不及要試試新雨衣了。這裡的動作描寫表現出了“我”試穿雨衣時開心的心情和神氣的樣子。)

過渡:讀到這句話,老師彷彿想起了小時候過年時試穿新衣服的情景。因為新衣服要大年七年級才能穿,所以就盼著年快點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覺前自己還是會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來,在家裡轉呀轉呀,覺得自己漂亮極了。大家有過這樣類似的心情嗎?(可引導學生談一談,側重點在描述當時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盒子裡,盒子一直安安靜靜地躺在衣櫃裡。

思考:讀到這兩個“安安靜靜”,你有什麼感覺?你能體會到蕾蕾當時的心情嗎?

(有種無奈、失望的感覺。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氣一直這麼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裡睡大覺,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處關於“盼”的心理描寫,體會“我”此時的心情。

(“太陽把天烤得這樣幹,還能長雲彩嗎?為什麼我一有了雨衣,天氣預報總是‘晴’呢?”這句話中有一些擔心,擔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沒有機會穿雨衣了;還有些生氣,覺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對,故意不讓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這裡寫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請學生稍詳細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把緣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媽媽送給“我”一件既漂亮又實用的雨衣,“我”特別喜歡,儘管天氣炎熱,“我”還是迫不及待地試穿了它,在家裡神氣地走來走去,直到被媽媽訓說才脫下來。於是,“我”開始盼著變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過渡:同學們描述得不錯,但要注意語言要更簡潔些,抓住重點。大熱天試穿雨衣,天天盼下雨,這是文章圍繞“盼”字安排的第一個小故事。雨真的會被蕾蕾盼來嗎?我們下節課再去看一看。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穫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

小結:“盼”的滋味我們許多人都嘗過,盼的過程或許有憂愁,但也有憧憬與美好。正是盼的過程中的那份等待讓我們在願望實現時有種非常快樂的感覺,雖然沒有“美夢成真”那麼誇張,但一定有心滿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們體會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閱讀一個個有趣的小插曲,我們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願的簡單、純真、可愛。

這篇文章之所以能讓我們有所共鳴,是因為作者把“盼”寫得活靈活現,所安排的材料都緊緊圍繞著“盼”展開。這節課,大家通過默讀課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了文中敘述的幾件小事,體會了作者圍繞中心安排材料的寫法。同時,我們圍繞著重點字詞、語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體會了心理描寫的作用。在下節課的學習中,我們將圍繞著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動的心理描寫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導學生交流收穫。

(1)自由交流並積累學習方法(結合課前導語、課後習題和旁批閱讀)。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上下文,透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品味“我”的情感。

2.重點關注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童真的可愛,學會熱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學重難點

1.體會文中生動的心理描寫的作用。

2.感受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聽寫詞語,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同桌互相批改。(教師出示詞語卡)

袖筒 斗篷 收縮 瘋了 瓦藍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醬油 燉肉 嘴脣 蹦跳 樓梯 逗引 預報 滿滿當當 理直氣壯

預設:本課生字較多,個別字比較難寫(如“嚷”),有的字容易寫錯(如“篷、醬”),所以在課前檢查一下學生的生字掌握情況很有必要。告訴學生易寫錯的字可做上標記,在課堂上多留意,課後多寫幾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師以提問的形式回顧上節課內容,過渡到新課。

(課件出示問題,學生舉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麼特點,讓她這麼喜歡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歡這件新雨衣了,她幹了件什麼“傻”事?

?因為想穿上這件新雨衣,蕾蕾開始“盼”什麼呢?

過渡:是啊,蕾蕾天天盼著下雨,因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場。可是她盼啊盼啊,一連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過天怎麼可能老不下雨呢?這不,這一天,終於下雨了。她有機會穿上新雨衣嗎?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吧!

二、研讀課文,重點探究

1.學習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來、希望卻落空的複雜心理。

(1)學生快速默讀第4—17自然段,教師出示三大閱讀任務。

任務一:畫出描寫“盼”這一心理活動的句子。

任務二:標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句子。

任務三:與同桌一起讀一讀,分角色表演蕾蕾與媽媽的對話。

(2)學生大聲讀出與心理活動有關的句子,交流讀後的體會,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寫: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卻放慢了腳步,心想,雨點兒打在頭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對比,表現了雨來時“我”興奮的心情。)

②“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語言不連貫,“嘟囔”是指連續不斷地小聲自言自語,多表示不滿,可見其神態;心理描寫顯出了對媽媽有些生氣,對媽媽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著望著又擔心起來: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還有雨可下嗎?最好還是留到明天吧。

(擔心的情緒。雖然今天穿上雨衣的願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還下雨的話,自己還有機會,所以祈盼著雨別在今天下完,這種天真的想法讓人讀來既覺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時她能夠穿著雨衣在外面玩一會兒就好了!)

④可雨點要是淋在淡綠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瑪瑙還好看。我撲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著明天雨點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著雨衣時雨點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時她對雨的期盼更強烈了。)

小結:這四處心理描寫,若分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蕾蕾當時的心情,可以用:興奮——失望——擔心——期盼。

預設:在第四單元,學生已經重點學習、交流了心理描寫的寫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寫常常會與語言、動作、神態結合起來,從而更生動地展現人物的性格、內心世界。今天學習的這篇課文中,心理描寫隨處可見,如果學生仔細讀一讀,會發現這些心理描寫也伴隨著動作、語言、神態描寫。文中有些句子雖然沒有“想,心想”這些心理描寫的提示詞,也沒有進行內心獨白的描寫,但通過其他細膩、生動的描寫,學生也能體會到女孩子蕾蕾的內心活動,如:①“你沒說,爸爸可說過。”這話一出口,我就臉紅了。②我不再說話,也不敢再去看媽媽,急忙背過身子盯住碗架,上邊的瓶瓶罐罐確實滿滿當當,看來不會有出去買東西的希望了。教師可引導學生留意類似的句子,去體會蕾蕾的心理活動。

(3)學生讀一讀描寫環境的句子,交流它們的寫法特點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環境描寫:

①有一天,快到家時,路邊的小楊樹忽然沙啦啦地喧鬧起來,就像在嘻嘻地笑。還用問,這是起了風。一會兒,幾朵厚墩墩的雲彩飄遊過來,把太陽也給遮蓋住了。天一下子變了臉色。

預設:提醒學生注意這一段描寫中運用的修辭手法,“嘻嘻地笑”“變了臉色”,這些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讀來非常生動。“嘻嘻地笑”雖然是用來描寫小楊樹,其實是暗示著蕾蕾的心情——開心。“天一下子變了臉色”形象地寫出了變天時的樣子,蕾蕾盼望的雨終於要來了。環境描寫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學生在日常的寫作中常會用陰天雨天暗示低沉、傷心的心情,而用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烘托輕鬆、愉悅的心情。教師這樣稍微點撥一下,學生便能體會出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開窗子,涼爽的空氣撲了過來,還帶點兒腥味。路燈照著大雨沖刷過的馬路,馬路上像鋪了一層明晃晃的玻璃;路燈照著路旁的小楊樹,小楊樹上像掛滿了珍珠瑪瑙。

(這兩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地描繪出了雨後清新、亮麗的風景。因為“我”盼著雨停,而雨果然停了,這裡的環境描寫烘托出了“我”高興的心情。)

(4)請三名同學讀一讀第5—14自然段中的對話,兩人分別扮演媽媽和蕾蕾,另一人讀旁白。

過渡:同學們覺得他們讀得怎麼樣?讀出蕾蕾的著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嗎?讀出媽媽的表面一本正經而心中在笑的情態了嗎?有誰覺得可以讀得比他們更好?可以舉手示意。

預設:文中的這一大段對話描寫非常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我”想方設法要媽媽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媽媽偏偏不解風情,始終不答應“我”的請求。母女的這場“暗戰”,以“我”的失敗告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他們肯定也經歷過類似的場景。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我”的心情的同時,也可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來談談對這段對話描寫的體會。

對話描寫:〖〗

①“蕾蕾回來得正好,快把頭髮擦擦,準備聽英語講座!”(可見媽媽平時對蕾蕾要求比較嚴格。)

“可是……還差半小時呀。”我嘟囔著,心想,你怎麼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樂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別特別不累。媽媽,我給你買醬油去吧,啊?”我央求著。(故作乖巧,想出出門的方法。)

“你看,醬油我下班帶回來了。”媽媽衝我笑了笑,好像猜著了我的心思。(媽媽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絕了“我”。)

③“我什麼時候說過要燉肉?”“真的嗎?”(媽媽雖然沒有直接揭穿“我”的謊言,卻用兩個有力的問句暗示“我”,她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會不敢再去看媽媽了。)

質疑交流:為什麼媽媽已經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卻不給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機會呢?吃完了晚飯,其實“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轉一轉,為什麼“我”不出去呢?

預設:可能有的同學會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疑問。媽媽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應,還很有技巧地拒絕了“我”,似乎有點不通情達理。學生提出此疑問很正常。教師可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說不定會有意外的驚喜。教師則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點半要聽英語講座,媽媽肯定不希望她這個時候出去而打亂了學習計劃。哪怕還有半個小時,媽媽更希望她能安靜地休息一會兒,再去聽講座。第二,媽媽看出蕾蕾是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說謊,她可能不會縱容女兒為了實現自己的願望而學會說謊,所以不會同意她出門。第三,在大人看來,雨衣是實用性的工具,媽媽給女兒買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學或出門時遇雨而穿的。此時既不是上學,也不需要出門,所以沒有必要讓她穿上雨衣。第四,為了情節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說,有情節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戲劇性的內容。如果此時寫媽媽同意讓她出門,那麼就沒有後文了,也就寫不出這種“盼”的急切以及最終心願達成的快樂了。這個質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結合寫法來談,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也會有類似的矛盾。

2.學習第18—21自然段,體會所“盼”成真的快樂。

(1)學生自由朗讀,畫出覺得寫得好的詞語和句子。

(2)分組討論、交流、發言。

預設: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子、修辭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覺得這句話寫得特別生動:“我還以為是樹上掉下來的,直到我仰著頭躲開樹,甜絲絲的雨點兒又滴到我嘴脣上時,我的心才又像要從嗓子裡蹦出來一樣。”我覺得雨不可能是“甜絲絲”的,作者這樣寫是因為蕾蕾一直盼著下雨,這下她的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學了,所以才覺得連雨都是甜的。即使一個人高興到了極點,他的心也不可能從嗓子裡蹦出來,這裡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蕾蕾激動、興奮的心情。

生2:我覺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氣壯”這個詞用得特別好,讀到這個詞時我都笑出來了,彷彿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時肯定在想:這下媽媽再也沒有理由拒絕(我)了,(我)心心念唸的雨衣終於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歡課文的最後一段。因為蕾蕾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她的心情特別好,所以她覺得好像雨點兒都特別愛往她的雨衣上落。這種感覺非常真實,我有時也會有類似的感覺。

三、讀寫結合,學有所獲

1.本文寫法特點歸納。

過渡:在學習課文時,我們重點從心理描寫、環境描寫、對話描寫這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大家肯定也發現了這三種描寫方法都不是單獨使用的,常常要結合多種描寫方法。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先來總結一下本文的寫法特點,然後再來進行幾個小練筆的訓練吧!

寫作特點歸納:

(1)心理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相結合,通過對“我”的心理、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了一個純真可愛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時不同的心情。

(3)語言精練、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寫出了兒童的純真、可愛。

2.小練筆。

(1)出示小練筆要求。

小練筆一:不同的心情下,我們看到同一個景物的感覺就會不一樣。所以唐代大詩人杜甫才會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感慨。請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寫一處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於景”。

小練筆二:文中蕾蕾與媽媽“鬥智鬥勇”的對話讀來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對話中還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動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媽媽之間有過這樣的經歷嗎?請你也來寫一組對話,注意將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等相結合。

(2)學生朗讀所寫片段,集體評議。

四、背誦積累,作業設計

1.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豐富積累。

2.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⒉學會“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⒊藉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⒋拓展關於西湖的古詩,進行組詩積累。

教學過程:

一、詞語對接,激趣匯入

1、詞語對接。君子一言, ;八仙過海, ;螳螂捕蟬,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因為有美麗的西子湖,才聲名遠揚,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書畫來讚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就寫了不少關於西湖的詩篇。

2、板書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他在西湖觀景時,偶遇一場大雨後,即興寫下的。

3、說說你瞭解的蘇軾。教師相機補充。(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1、生藉助拼音初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教師重點指導: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亂(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

師範讀,學生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同座互讀,並相互正音。

三、學法滲透,熟讀成誦

1、釋詩題。

讀讀詩題,從中你知道了什麼?

(“六月二十七日”寫的是時間;“望湖樓”告訴的是地點;“醉書”告訴我們這首詩是作者陶醉後而寫下的)

2、知詩人。

3、明詩意。

詩人陶醉於什麼?(雨)

那麼詩人在下雨前、下雨時、下雨後分別看到了什麼景象?

雨前:黑雲/翻墨//未遮山

雨時:白雨/跳珠//亂入船

雨後: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4、悟詩情。

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麼特點?(變化快)

你能將西湖變幻莫測的美景讀出來嗎?

5、背誦。

四、走出課文,拓展延伸

1、寫作背景:此詩是蘇軾被貶杭州時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這急來急去的雨一樣,及時得到朝廷的赦免,擁有光明前途。

2、補充蘇軾關於西湖的古詩《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五、作業:

必做題:

⒈抄寫並背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⒉說說古詩描寫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⒊畫一畫古詩所描寫的情景,並取一個詩意的名字(小組合作)。

⒋熟讀並背誦《飲湖上初晴後雨》。

選做題:(組詩積累,二天內完成)

⒈積累蘇軾的其他詩詞(不少於2篇)。

⒉收集描寫西湖的古詩(不少於2篇)。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

2、通過具體語句,分析人物心理的變化過程。

3、學習分析小說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通過具體語句感受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齊讀課題“盼”,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說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說明這個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實現一個美好的願望。今天我們看看作者要盼望一個什麼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實現“穿上新雨衣”這一願望的過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變化?作者如何表現這樣變化呢?

二)、研讀課文

1、文章1-2段,這是一件什麼樣的雨衣?

“綠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麗、便捷。

2、我初次見到它時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這些詞體現了我當時什麼樣的心理?

內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人物的具體表現來體會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著穿雨衣,也就盼望著變天,我是如何盼望著變天的呢?

“每天在放學的路上我都是這樣想”:體現我內心十分焦急著急。

通過人物的直接描寫,體現人物心理。

5、我盼變天,終於變天了,此時我的心理有怎樣的變化呢?

“路邊的小樹忽然莎啦啦地喧鬧起來,好像在嘻嘻地笑。”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樹被風吹動的聲音,體現起風了,要下雨了。因此通過此時環境的特點,來展現人物的內心。

6、因此當我們理解人物內心時,可以通過直接描寫人物內心的語句、描寫人物外在表現以及環境描寫襯托人物心理這三方面來分析人物心理特點。

四人為一組,閱讀文章的5—21節,圈畫出描寫主人公心理的語句,並結合三個表現人物內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時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語言、肖像(外在表現),體現主人公無法穿上雨衣內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讀課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體現人物的心理。

17段:環境描寫,運用比喻的修辭,體現人物興奮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現,體現人物此時興奮的心情。

三)、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學會了可以有三種方法來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著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寫得這樣的一波三折,同時人物的內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實就是盼望著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著美好的生活。

板書:

直接描寫人物內心

欣喜

興奮

喜悅

描寫人物外在表現

著急

失望

環境描寫烘托心理

(七)作業

我們也會盼望著很多事情的發生,請同學們自己朗讀這個小片段,我此時應該是什麼樣的心理,補寫50字,要求使用兩種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吃晚飯時可以看電視。我自然“見機行事”,分秒必爭地開啟電視。我把視線從電視上收了回來,才發現碗已經空了。

母親:“吃完了就去做功課吧。”

……

正是關鍵時刻。”

我嘟囔著,心想,我還沒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緩兵之計。

“我還沒吃飽呢!”為了大飽眼福,我急忙嚷到“再來一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用文藝性的筆調介紹了地球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資源的有限,人類不斷造成生態災難,除地球外人類別無去處等科學知識,闡明瞭要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的道理。全文運用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說明方法進行說明,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方法,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

【學情分析】:我們班的學生大部分來自附近幾個社群,他們的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平時沒有時間輔導他們的學習,好在我的這些孩子們自覺性都比較高,他們課前都能認真預習,也蒐集很多相關資料,他們有能力完成本課的目標。

【設計理念】:

本課設計著眼於在語言環境中整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通過精讀、質疑、討論、品讀、感悟……達成目標。做到以讀為主、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懸念從讀中生,悟的結果從思中來。讓學生在經受語言的歷練和環保意識的薰陶後,懂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重要性。

《課標》第三學段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科學小品文是科普說明文,是介紹、普及科學知識的文體。科普說明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點。所以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課文的說明方法,體會打比方、舉例等說明方法的表達效果;難點是聯絡實際,讓學生從心靈深處認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會寫:“晶,瑩”等10個生字:正確讀寫“遙望,晶瑩、資源、礦產、

不加節制、枯竭、目睹、和藹可親”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增強愛護

環境、保護地球的意識。

3、體會說明文用語的準確、嚴謹,學習說明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保護地球的意識付諸行動。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各種學習途徑,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

2、難點:懂得為什麼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並身體力行和進行環 保宣傳。

【教學準備】:1、多媒體課件。2、收集的各種資料。

【教學時間】: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境激、情匯入新課

1、同學們,在上一組課文中,我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真情,你可想過,人與自然相處同樣我們付出真情,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四組課文,先自由讀一讀本組課文的單元導語,誰來說說單元導讀告訴了我們本單元學習的主題是什麼?

2、導語中還向我們推薦了三種很好的學習方法,誰來說說?

【設計意圖】:從單元導語入手,明確學習目的,掌握學習方法。

3、下面就讓我們走進本組課文的第一課,請同學們伸出右手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13、《只有一個地球》,球的最後五筆是點提撇捺最後一筆是點,齊讀課題,有幾個地球?

生:只有一個地球!

【設計意圖】:抓住課題的關鍵詞,強調“球”的寫法。

4、再讀課題,讀得好!只有一個地球,這個響亮的口號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從此為題,是想呼籲人們應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發現

1、自學提示: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自讀提示,下面開始自由讀課文吧!

3、好!同學們讀得很認真,下面咱們一起看課文中的詞語你讀準了沒有?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生:指名讀一讀。

4、讀得好!“薄”在這裡該怎樣讀?老師為你們帶來了字典中的解釋,齊讀,我們該選擇哪個讀音呢?

5、很好!你為什麼選擇這個讀音呢?

生:我是根據字的意思來確定的。

6、真棒!由此可見,我們可以根據解釋來確定它的讀音,再讀“薄薄的紗衣”。一葉扁舟,它還有另一個讀音biǎn扁擔,再讀“一葉扁舟”,本課中的藹和竭這倆個字在字形上有什麼不同呢?

【設計意圖】:強調學習多音字的方法。

生:1、結果不一樣。2、部首不一樣。

7、藹字怎麼寫呢?先寫草字頭,要寫寬一點,能蓋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寫扁一些,人的第二筆是點,最後一筆堅折不出頭, 佔三分之一,最後一筆是提,請同學們在課後生字表的旁邊工工整整的寫一遍,寫時要頭正、身直、足安,眼睛離書本一尺遠。

【設計意圖】:區別形近字,指導形近字的寫法,強調寫字姿勢。

8、下面學們默讀課文,讀後小組內討論,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三)展評析疑、交流指導

1、好!大家讀得都很認真,誰來說說:課文寫了關於地球的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2、第一部分從第一段到第幾段?,你能說說:第一部分主要寫了什麼?能用小標題概括嗎?接著說,很棒!

3、誰能把這四個小標題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4、這種把各部分主要內容串聯起來總結課文內容的方法叫做連段串意法,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用這種方法。

【設計意圖】:掌握用連段串意的方法來總結課文內容。

5、快速瀏覽課文第一部分,從哪下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麗?

6、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7、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8、地球是美麗的,但他又是渺小的。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10、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11、地球的現狀是怎樣的呢?

12、應該帶著怎樣的感情讀呢?

13、這一段中運用了那些說明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反覆讀體會只有一個地球。

(四)拓展延伸、鞏固應用

1、同學們,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壞環境的事情嗎?誰來說說?

你們可曾想過,造成這一切一切後果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人類自己。

同學們,當你看到一片片乾涸的土地的時候:當你看到滾滾濃煙從煙衷冒出來的時候:當你看到洶湧的洪水吞噬我們美麗的家園的時候:當你看到一具具動物屍體的時候,當你看到霧霾籠罩在我們上空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棵棵大樹被攔腰砍斷的時候:當你看到海嘯排山倒海的時候:當你看到一條條河流被汙染的時候:當你看到汶川地震殘垣斷壁的時候。

同學們,你們願意成為環保小衛士嗎?聲音太小,請全體起立,舉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願加入到保護地球環境的隊伍中,我決心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一名環保小衛士!把掌聲送給每一位環保小衛士,你們是地球的希望,你們是地球的未來。

【設計意圖】:通過身邊的事例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通過宣誓增強孩子們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五)總結評價、激勵進取

今天,我們學習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們知道了地球是美麗渺小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應該保護地球!

【作業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資料,為下節課學習做準備。

2、調查我們學習、生活場所附近的環境狀況。

3、課外閱讀魯斯∙坎貝爾的《可愛的地球》。以上作業任選兩題。

【設計意圖】:通過佈置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們動手動腦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母親的重要性。

【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通過圖形讓學生們瞭解本課的內容,更進一步懂得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九個生字,理解字意,識記字形;正確讀寫“渲染”“勾勒”等詞語。

(2)揣摩文中優美語句,體會文中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書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一自然段。

2、過程與方法:

(1)熟練利用字典等工具書學習課文中生字新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自主感受課文中描述的草原風光及風土人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課文對內蒙古大草原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讚美,感悟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激發學生對草原風光及草原人民的熱愛。

教學重點:

體會課文對內蒙古大草原美好風光和風土人情的讚美,感悟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教學難點:

(1)激發學生對草原風光及草原人民的熱愛之情。

(2)體會課文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作者抒發情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兩個課時: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談話匯入:同學們暑假期間有沒有去什麼地方旅遊呢?(學生答,師生互動)

那有沒有哪位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過草原的同學們願意說一說你們都去了哪裡的草原,都有什麼有趣的經歷呢?(學生答,師生互動)

看來同學們的草原經歷還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們的第一篇課文《草原》,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的腳步一起再去那片美麗的大草原走一走。沒有去過草原的同學們也跟隨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大草原的美麗風光。

板書:草原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出示作者簡介課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因為老舍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1]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幽默風趣,是老舍作品語言的總體風格特色。

《草原》這篇散文記敘了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裡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騎馬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好客,以及蒙漢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課後揭示或作為問題讓同學們在學習中總結出)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草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讀順;難以理解的字、詞、句等,用筆做上記號;通過查字典、聯絡生活實際解決生字詞。優美的詞語或者有特殊意義的詞語用線畫出來。

2、檢查字詞學習效果。

採用問答引導方式,讓學生自主總結歸納字詞大意,教師最後出示課件歸納字詞正解。

字:毯、陳、裳、虹、蹄、腐、羞、澀、微。(字形、字音、注意點)

詞:明朗:光線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綠,十分廣闊。千里,指草原的範圍遼闊無邊。

茫茫:形容沒有邊際,看不清楚

渲染: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勾勒:用線條畫出輪廓。

翠色慾流:指青草鮮嫩,顏色青翠,似在流動,富有生機。

境界: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情況。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氣清鮮,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種如詩如畫的情境。

奇麗:奇特而美麗。

無限:沒有窮盡,沒有限量。

灑脫:(言談、舉止、風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遼闊平坦,在開車時可以隨心所欲,而不必擔心有什麼危險。

迂迴:迴旋,環繞。文中指河像帶子,彎彎曲曲的樣子。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迎風飄動。

拘束:過分約束自己,顯得不自然。

羞澀:難為情,態度不自然。

天涯:指極遠的地方。

話斜陽:在夕陽下告別。

其他優美詞語或特別詞語可由學生補充,教師幫助解釋。(例如:奶豆腐、陳巴爾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師提問:作者文中都寫了些什麼?

預測:草原的美麗風光、草原人民熱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遠客設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細讀課文,理清脈絡

細讀課文,分析作者是怎樣描寫草原的。作者是按什麼為線索來寫作的。

通過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形式總結課文內容,老師予以積極評價,引導正確答案。

——作者按照參觀訪問的順序寫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著展示了遠迎客人、激情相見、盛情款待、聯歡話別的隆重場面,最後用詩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結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風光美、蒙漢一家親的場面。

(預設板書:草原美景

熱情迎接

親切相見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別)

四、精讀品析,草原美景

1、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麼樣子的,作者是怎麼描寫草原美景的,你又是從哪裡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畫出你認為優美的句子或詞語。

2、學生自主品讀,找出優美詞句。

3、小組內交流總結,教師按課文順序適時引導學生回答。

出示優美例句:

(1)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分析:一個“可愛”就足以間接表達了作者見到草原時的心情,給人一種身心舒暢愉悅的感覺,“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時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作者感到滿心的愉快,以至於想高歌一曲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

作者這裡由景生情,直接表達了自己初見草原時的驚喜和愉悅,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寫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綠,“千里”指草原的遼闊。這句話形容草原一片碧綠,十分遼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裡都是綠的,但是卻並不因為空曠而顯得蒼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結合圖片課件展示這種渲染效果,幫助學生理解)

分析:“翠色慾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讚歎。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4)這種境界,既使人驚歎。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來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分析:這種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猶如一幅寫意的中國畫一樣的境界。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讓作者感到非常驚歎;而草原的遼闊,小丘額柔美和羊群的點綴猶如一幅中國畫令人感到非常舒服。“願久立四望”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讓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詩來表達內心的讚歎與喜悅。作者用這種看似矛盾卻又合理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裡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句式:既。。。又。。。(並列關係)會用該句式造句。

4、教師總結: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於景,採用了情景交融的寫法表達了自己初見草原的驚喜和對草原風光的讚歎之情,字裡行間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草原美麗的自然風光由衷的讚美。

板書:草原美景 ——風光美

5、師:同學們,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優美的語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為我們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讓我們彷彿置身其中,讓我們試著背誦第一自然段,把這一幅如畫的美景記到心裡吧。

五、深讀感悟,人情之美

師:既然來到了美麗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獨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熱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請同學們自讀二到五自然段,讀後小組討論你的感受。

1、走進草原,熱情迎接

出示優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問:“灑脫”是什麼意思?(瀟灑、自由)

可以換成哪些詞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 只要方向不錯,怎麼走都可以)

分析:在廣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開車,不用顧忌有任何阻礙,而且一路翠色盡收眼底,在這樣的環境裡心都變得寬廣和灑脫了,這是多麼讓人嚮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問:這句話給你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熱情好客)

你都是從那些詞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 “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像一條彩虹”)

分析:“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 “群馬疾馳”“襟飄帶舞” “像一條彩虹”

表現了蒙古人民的迎接遠客的急切表現,他們都是盛裝打扮,揮動馬鞭疾馳的像我們本來,體現了他們對於遠客的重視和熱情。

該句為比喻句,作者把這種景象比作彩虹,不僅體現了當時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熱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絢爛,不僅形似而且神似。

(3)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調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寂靜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

問: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你在朗讀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試著朗讀這句話。

分析:草原人民熱情好客令人動容,讓人感動,讀起來也是充滿了激動之情。

板書:熱情迎接

2、蒙古包外,親切相見

師:作者一行跟隨這駿馬一路到達了蒙古包,那麼主人與客人們在蒙古包外相見又是怎樣的情景呢?

請同學們朗讀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麼感受?

學生朗讀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誰的手,總是熱乎的握著,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見的激動之情。

(2)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

分析:語言不通卻並不妨礙大家相見時表達彼此的激動興奮之情。

師:該段描寫了主人和客人們在蒙古包外親切相見時的情景,讓我們感受到了雙方都非常激動的心情。

板書:親切相見

3、蒙古包內,盛情款待

師:接下來讓我們跟隨著客人們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裡面看看吧。看看主人們是怎樣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擺上了”“不大一會兒”說明主人早有準備,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幹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為客人唱民歌體現了主人的熱情好客和對客人的重視。而客人們回敬酒,跟著唱歌,這種互相敬酒,齊聲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賓至如歸的場景也正體現了蒙漢兩族人民相親相愛的深厚情誼。

板書:盛情款待

4、面對離去,依依惜別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最後一段,看看描寫了怎樣的場景?你又是怎樣感受到的?

學生朗讀,學生小組內總結,分析情感。教師引導總結。

分析:飯後小夥子們和姑娘們紛紛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專案,客人們也跟著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陽已經偏西,可是誰也不肯走,體現了蒙漢兩族依依不捨的美好情感。

板書:依依惜別

出示例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引導分析:在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熱情款待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飛快,我們在這種深情厚誼和歡聲笑語中怎麼忍心離別呢。面對著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陽下兩族人民互相訴說著依依惜別之情。

該句問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從主人熱情迎客款待到聯歡話別處處體現了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兩族人民團結友愛難捨難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書:人情美

六、課堂總結,體會情感

師:同學們一起來回味整篇課文,作者都寫了什麼,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作者是通過怎樣的表達手法來抒發感情的?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該篇課文描寫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慾流的美麗風光,讓人感到非常愉悅和灑脫,後來到蒙古同胞的熱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聯歡話別依依不捨的場景。讓我們感受到草原的風光美和人情美,體會到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抒發了作者對於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希望祖國各個民族的大團結的美好祝願。

文中作者採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等修辭。

板書設計:草原美景 ——風光美

熱情迎接

親切相見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別

七、作業佈置

1、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情感,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2、根據自己去草原的經歷,或者從文中所感受到的,寫一篇關於草原的小詩或者散文等,來描述下你眼裡的草原風光。

3、完成課後習題。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關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教學時數]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匯入

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藉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影,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並讓學生哲學歌曲《七律 長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範讀

學生朗讀詩歌之後,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其中的一句詩,並說說理由。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合註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後,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閒”,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遊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結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後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了紅軍戰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嚮往和自信。這裡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並想念他們定能戰勝天險,衝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鑑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鬥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概括性和誇張手法的巧用。

七、佈置作業

背誦詩歌。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認識“酶、碳、析、揭、磁、隕”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基本讀懂課文,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最後得出的結論

是什麼?

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掌握閱讀科普文的方法。

3.通過閱讀,感悟出寫這類文章的法。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地球、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發學生質疑、釋疑的興趣。

教學準備:

相關課件(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精彩兩分鐘:

一、正確認讀音下面的詞語,注意帶橫線的字的讀音。

磁場 抵禦 猜測 觀測 隕石 枯萎 稀薄 銀河系 冥王星 厭氧菌 攝氏度 二氧化碳 嫦娥奔月 酶

二、按順序排列下面的詞語

地球 太陽系 宇宙 銀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讀兩遍。

1.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

2.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3.一種好的習慣,一輩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種壞的習慣,一輩子償還不了它的債務。

新課

一、匯入新課。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告訴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被破壞了,我們將別無去處。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計數的星球上,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識。

二、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宇宙生命之謎。抓住“謎”讓生解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明確學習目標,請生讀閱讀提示,讓生明白學習本課要完成的知識目標。(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

四、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圈點勾畫和批註。為小組交流做準備。

五、小組交流。師巡視瞭解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交流的情況,為集體交流做準備。

六、班上交流。

討論作者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生述後(展示課件)

(1)天體上生命存在具備的四個條件;

(2)太陽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與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

(4)科學家利用宇宙飛船對火星作了近距離的觀測,揭開了火星神祕的面紗

(5)人們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學家仍然相信那裡存在著生命。

七、重點研讀。

1.重點研讀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體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備哪四個條件?

(2)反覆讀課文,說說為什麼太陽系中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畫出來,然後和小組內同學交換一下意見。

2.重點研讀7、8、9自然段,說說能否確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學依據是什麼?

八、交流,課文得出的結論是什麼?小結。

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的問題,人類從有時候就有思考,發展到近代,科學家們利用科學技術進一步進行了探索與分析,人類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顆具有生命的星球。但從落入地球上的隕石中包含著有機分子的情況看,我們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們在哪裡呢?有待我們這些未來的科學家去進一步探索。

第二課時

一、複習,課文圍繞“地球之外有沒有生命存在”講了哪些內容?

二、新課。

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講的?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小結。

先提出問題(地球之外的有沒有生命存在)然後進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個條件——根據這些條件進行推測,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證明火星表面還沒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後得出結論,這仍是一個謎。

三、作者在講這些內容時,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學習本文後的感受。

五、拓展訓練。

請根據本單元的學習,結合“神州六號”的發射成功,展開想象,寫一篇與環保或飛往太空有關的作文,題目自擬。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3

知識目標:

1、學寫本課生字,正確讀寫“聖潔、駿馬、雄鷹、潺潺、迴盪、滋潤、善待、松脂、寶貴、滋養、嬰兒、眷戀、閃閃發光”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優美的語言,感受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言;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獲得對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園的深刻認識,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匯入新課。

1、課前配樂欣賞西雅圖的美麗風光圖,從而引出“西雅圖”這個城市。

2、教師:西雅圖是美國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來,那裡可是印第安人的領地。印第安人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15課《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齊讀課題。

5、理解“神聖”,帶著神聖的感覺再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詞語認讀。

聖潔 駿馬 雄鷹 潺潺 迴盪 滋潤 善待

松脂 寶貴 滋養 嬰兒 眷戀 閃閃發光

2、理解課文。

讀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或體會?(熱愛土地)

三、精讀課文“神聖”部分。

(一)“熱愛大地,就像初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

過渡語:印第安人深深地熱愛著自己的土地!在這篇課文中,有一句話,最能體現他們與土地的關係,是哪句話?

1、從這個句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2、引導學生體會“出生的嬰兒”與“母親的懷抱”的關係,從而引導印第安人與土地的關係。

3、理解“眷戀”的意思,體會感情,指導讀出“深深地眷戀”之情。

(二)“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青草、綠葉、花朵是我們的姐妹,麋鹿、駿馬、雄鷹是我們的兄弟。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1、過渡語:正因為他們熱愛大地,就像嬰兒眷戀母親的懷抱一樣,所以他們才說:—————————————.

2、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體會“家園”、“兄弟”、“姐妹”說明了什麼。

(三)“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每一根閃閃發光的松針,每一隻嗡嗡鳴叫的昆蟲,還有那濃密叢林中的薄霧,藍天上的白雲,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

過渡語:同學們,就是這樣美好的家園,就是這樣的兄弟姐妹。他們印第安人卻永遠就要與之分別了。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麼嗎?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資料。(課件出示背景資料)

1、同學們,離別之際,他們想再看看這片土地上的什麼呢?請認真讀讀第二自然段。

2、指名讀一讀,並說說他們留戀的是什麼。

3、對比閱讀:文中連續用了好幾個“每一”,什麼意思?把他們去掉,好不好?自己對比著讀讀這兩個句子。

4、指名談談自己的理解。

5、練習讀出感情。

6、教師引讀:在印第安人的眼裡,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難忘的。沙灘美不美?嗡嗡鳴叫的昆蟲美嗎?他們永遠都看不到了。離別之際,他們心中有萬分的不捨,讓我們把這種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讀一讀。

7、齊讀。

8、想象:在他們眼中,還有哪些事物是神聖的?(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四、精讀“善待”部分。

1、過渡語:西雅圖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麼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氣、動物)。請同學們默讀課文4——8自然段,邊讀邊想,西雅圖要求他們善待什麼呢?

2、交流。

3、這部分內容中,有一句話,作者反覆三次說了一句話,大家把它找出來,好好讀一讀。“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

4、引導學生體會:同學們平時也輕言放棄嗎?在什麼情況下才放棄?你放棄一件事時,是什麼心情?

5、引讀,是呀!這是深深的無奈呀,指名讀————————;這是萬分的不捨呀,指名讀————————;這是不放心的叮囑呀,指名讀————————。

6、他們僅僅是要求善待這三種嗎?還有什麼?

7、教師小結:他們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樂朗讀:讓我們帶著深深的無奈,帶著萬分的不捨,帶

五、結尾部分。

1、過渡語:作者在文章的最後,發出了怎樣的呼籲呢?

(一)“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

(二)“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話的含義,並好好讀讀,體會感情。

3、教師補充:他的呼籲,白人做到了。他們被西雅圖對土地的熱愛所感動,就把這座城市命名為“西雅圖”。現在,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昇華。

1、過渡語:大地為人類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一切,我們真應該熱愛這片熱土。

2、不少的作家、詩人,也寫出了不少熱愛土地的詩歌,下面我們共同欣賞艾青的一首詩。教師配樂朗誦《我愛這土地》。

3、小練筆:同學們,此時此刻,相信同學們有許多的話要對我們腳下的土地說,請拿出你的筆,用上飽含深情的語言,來表達你對土地的熱愛。

4、交流,讀一讀。

七、激情總結。

1、同學們,西雅圖說土地是神聖的,僅僅指的是他們腳下的土地嗎?(不是)齊說:所有的土地都是神聖的!

2、同學們,為了自己的幸福,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讓我們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護大地吧!

八、作業。

讀了這篇課文,我們很自然地想到了家鄉的土地,身邊的資源。它們是得到了保護,還是遭到了破壞?就這個問題,寫一寫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胯、拜、廚”等13個生字和“一望無際、祭祀、彷彿”等詞語。

2.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主背誦第1自然段。

3.學習課文寫的四件稀奇事,通過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瞭解閏土是一個勇敢機智、聰明能幹、見多識廣的農家少年,感受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四件稀奇事,瞭解閏土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文章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義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

2.重點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同學們,大家瞭解魯迅嗎?看過哪些魯迅寫的作品和有關與他的故事。(生說……)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與我們年齡相仿的朋友。【課件出示1:課題】(板書課題:少年閏土)課文節選自魯迅的小說《故鄉》。

師介紹魯迅:【課件出示2】魯迅(1881~1936) 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1927~1935年期間的雜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鬥精神,對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讀課文,引導質疑

1.初讀課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學生字和新詞。抄寫出認為最難的生字和新詞,說說哪些地方難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點交流一些不常見的字詞(視學生掌握的情況而定):【課件出示3-6:詞語圖片】祭祀 忙月 秕穀 鵓鴣……

2.老師引導:請大家根據課題、單元的主要目標和課後的習題,以及對課文的印象,確定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

(討論,誰的問題最有價值?)

學生列舉,老師歸納出“主問題”:

(1)課文寫了哪幾件稀奇事,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少年?

(2)課文是怎樣寫閏土的?

(3)根據單元目標,找出課文的幾句難理解的句子,採用怎樣的方法去理解,含義又是什麼?

(4)作者在課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老師導語:魯迅的文章中有許多我們不常見的字詞,文章也比較長,讀課文時。請同學們抓住課文敘述的主要事例。

3.劃分課文層次:【課件出示7】

全文共19個自然段,可分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我”記憶中的閏土勇敢機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我”和閏土是主僕,他來“我”家幫忙,所以“我”和他認識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閏土見面,他很怕羞,但我們很快就熟識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寫閏土給“我”講捕鳥,拾貝殼,看瓜,看跳魚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閏土和“我”分別了,友誼也中斷了,但“我”很懷念他。

三、小組合作,自主釋疑。

重點學習關於閏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讀、感悟。

(1)出示總括的句子。

出示:【課件8】“啊!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

(2)教師引導學生確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課文中是指哪些?閏土的什麼事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學習。

師引:快速讀課文第四部分,看看講了幾件事?(師板書:雪地捕鳥 瓜地刺猹 海灘拾貝 看跳魚兒)

說說“稀奇”的意思,對我們來說,什麼樣的事是稀奇事?

(3) 說說你準備怎麼學習這幾件事?可以用什麼方法學?(有感情地朗讀,邊畫邊讀,角色扮演互相說……)(學生選擇學習方法)出示:

【課件9】雪地上捕鳥 瓜地裡刺猹 海灘上拾貝 海邊看魚

(4)讓學生選擇以上學習方法學這四件事。用上學習記號,並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夥伴進行交流。可以按課文的順序來學,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歡的事先來學。(選擇學習內容)彈性填空:閏土是一個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師引導,集體評議

①雪地捕鳥(角色扮演)。

師:閏土啊,你會捕鳥嗎?能不能幫我捕鳥呀?

生:……

師:快教教我,怎樣捕鳥?

生:……

學生評價,評價標準:說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讀。

②有類似的方法學習“瓜地刺猹”“海灘拾貝”“海邊看魚”。

教師引導,朗讀“瓜地刺猹”時要讀得輕一些,讀出當時的情境,讀其餘兩件事要有聲有色。學生評價。

③說說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用課文中的話來說。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少年閏土。我們也很佩服這位農村少年,他竟然會做那麼多事情,有機會看見那麼多的事物,讓人羨慕。

作業:1.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選擇生字、新詞抄寫的遍數。

2.讀課文,看看自己有什麼新的發現。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自主背誦,積累第1自然段。

2.學生爭議,教師調控,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抓關鍵詞語,瞭解作者的內心的情感。

3.自主遷移,抓住對閏土的外貌描寫,體會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整體回顧,談話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四件稀奇事,“我”對哪件事印象最深,為什麼?(是瓜地刺猹,因為課文一開始就寫,而且寫了兩處,寫得最詳細。)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誦

(1)想象當時的情景,有感情地試讀第1自然段。(啟發引導:月夜下,少年閏土怎樣去刺猹?)

(2)出示有關課文圖片的課件,仔細觀察,用橫線畫出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插圖的?

(3)自由練讀。

(4)回憶背誦的方法,選擇自己最擅長的一種背誦的方法,在最短的時間裡,把第一段背下來。

(5)指名讓背得最快的同學介紹背誦的經驗。

(6)全體嘗試背誦。

過渡語:閏土真是見多識廣,那麼,“我”和“我”的朋友們的生活環境和經歷又是怎樣的?請找出有關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導理解

1.引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課件10】“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結合引導課堂爭議:課文中的“我”與閏土相比,到底誰的知識更多?

(1)質疑問難。根據句子,你有哪些問題?(他們指誰?“四角天空”說明了什麼?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聯絡上下文,自由獨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級裡最喜歡的同學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綜合意見。(“他們”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說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爺們生活圈子小,知識面狹窄。這些話表達了“我”對閏土的廣闊生活天地的嚮往和對現狀的不滿。)

得出結論:

“我”:書本知識豐富。

少年閏土:聰明能幹 機智勇敢 見多識廣 熱愛自然(板書)

四、分析外貌,瞭解作用

1.找出描寫閏土外貌的詞句,想一想:外貌與生活環境有什麼聯絡?

2.教師讀:“他正在廚房裡,一張圓臉,頭戴一頂帽子……”讓學生仔細聽,把老師漏讀的字(紫色、小氈帽、銀項圈)用鉛筆輕輕畫去,(訓練學生的聽力)對比著讀,仔細品味與課文有什麼區別。

3.討論交流。(紫色說明閏土生活在大海邊,身體十分健康;小氈帽說明閏土生活在農村;銀項圈說明閏土的父親十分疼愛他。)

4.師生小結:人物的外貌、打扮、穿著和生活環境、身份有密切的關係。

五、兩相對比,自主遷移

過渡:“我”生活在高牆大院裡,閏土生活在大海邊,生活環境有很大差別。除了這一點,“我”與少年閏土之間還有哪些區別?

師生討論、小結:身份不同;穿著、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導遷移。

作者在課文中為什麼沒有寫“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魯迅忘了寫呢?請你根據剛才我們討論的結果和課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補寫完整。

(2)自由選擇學習夥伴,展開討論。

(3)補寫。

(4)交流、修改。

(5)選擇學生寫的片段介紹:“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爺嗎?頭戴瓜帽,長得又白又胖,腦後拖著一條長辮子,走起路來大搖大擺的。脖子上掛著一塊小巧玲瓏的玉佩,一雙烏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點兒精神……”

(6)說說為什麼樣寫?有什麼好處?

6.結課,拓展。

7.選做題:

(1)“我”與閏土分別之後,會不會再見面呢?三十年後,“我”和閏土又見面了,想象一下,可愛的閏土會變成什麼樣?

出示:【課件11】一眼就認出走進來的人,灰黃的面板,尖長的臉,又腫又紅的眼睛配著一張毫無生氣的嘴,他就是閏土。

——節選自《故鄉》

想一想健康、活潑、可愛的少年閏土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2)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夥伴,進行研究,尋找當時社會的背景資料,研究少年閏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課後寫一份小結。

板書設計

少年閏土

雪地捕鳥 聰明能幹

海邊拾貝 機智勇敢

看瓜刺猹 見多識廣

看跳魚兒 熱愛自然

教學反思

《少年閏土》是一篇十分經典的文章,較難的是學生對當時背景的理解。本文節選自短篇小說《故鄉》。課文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一個見識豐富而又活潑可愛、聰明能幹的農村少年——閏土的形象,反映了“我”與他兒時短暫而又真摯的友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之情。

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出示彈性式填空,“( )的少年閏土。” 並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在交流中,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填空內容,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我認為爭辯研讀是整堂課的亮點之一,引活動於課堂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而且使學生的參與變得真情投入。他們的情感、興趣、個性、思維、人格等在爭辯、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學生的心靈自由,在爭辯中進行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課堂是學生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理應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當家作主站起來。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我覺得本節課的板書設計不夠鮮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課文內容。反思之後,我要再設計,儘量做到脈絡更清晰,主題鮮明。

總之,教學中我轉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完全地把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沒想到的是,學生們熱情高漲,不僅對這篇課文充滿了熱情,而且還生成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的精彩。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江南春》。

2.小組合作,藉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分析詩歌中景物的特點,思考作者是如何將景物的特點展現出來的。

4.讀中感悟,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的語言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誦讀,感知詩歌中所描寫景物的特點。

3.體會詩人借景所傳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匯入新課

1.背誦古詩,分享詩詞積累。

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劉禹錫的《浪淘沙》,同學們都會背了嗎?(指名背誦。)上節課,我還給大家佈置了一些課外積累的作業,大家能分享一下你們的積累嗎?可以是描寫黃河的詩詞,也可以是劉禹錫的其他詩作。大家在分享的時候要注意朗讀,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學生分享積累的詩詞。)

2.自然匯入新課。

過渡:上節課我們欣賞了黃河的磅礴氣勢,那首詩的整體感情基調是豪邁的。這節課,我們將學習的兩首詩風格則迥然不同,我們來看看這首《江南春》。

二、學習古詩,掌握方法

1.揭示詩題,簡介作者。

(1)教師板書詩題:江南春,學生討論題意。(江南的春天。)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3) 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以七絕最為出色。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出示江南春天的美景圖,讓學生用學過的詞語描繪看到的圖片。

(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詞語。)

過渡:春天是美好的,是生機勃勃的,如果讓大家只用幾個詞語來描繪春天,大家肯定會覺得不夠全面、不夠客觀。那麼,詩人杜牧是怎樣用幾句詩就給我們描繪出了生動形象的江南春景呢?請大家自由誦讀全詩,感受詩中的春景。

3.初讀感知,讀出詩味。

(1)教師出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學生自由誦讀研討,教師巡視,並相機指導。

過渡: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能不能做到讀準字音,且讀出感情。

(3)檢查學習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讀,相機正音,直到讀正確為止。

②指名讀全詩,進行比較評價。在讀中體會如何把詩讀出節奏來。(語調的輕重、語音的延長以及停頓等。)

4.再讀古詩,明意悟情。

過渡:這首詩如果要讀得更有意味,我們還必須瞭解詩歌的意思。大家平時在讀懂詩歌意思方面有什麼高招嗎?(學生討論:抓住重點字詞、查工具書、瞭解相關背景等。)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棒,請大家藉助工具書讀通讀懂全詩。實在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標註。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勾畫詩中描寫的景物,標註難點。

(2)四人一組,交流學習。

學習前兩句詩——晴景,寫今。

①交流對詞語的理解,集體訂正。

[千里]這裡的“千里”並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虛指,指的是遼闊的江南地區。

[綠映紅]綠葉映著紅花,這裡用顏色指代景物,給人豐富的聯想。如綠葉襯紅花,桃紅映柳綠。

[水村山郭]傍水而居的小村,依山而建的城。

[酒旗風]酒旗迎風招展。

②說說這兩句詩是從哪些感官來寫景物的。

明確:聽覺——鶯啼視覺——綠,紅,水村,山郭,酒旗觸覺——風

③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描寫的景色。

(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黃鶯婉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

④這兩句詩描繪的春景有什麼特點?

(明媚、有聲有色、充滿生機。)

學習後兩句詩——雨景,懷古。

①體會情感基調:這兩句詩中詩人的心情還是愉悅的嗎?

教師及時補充背景知識:

南朝 公元420年至589年,是東晉滅亡之後隋朝統一之前存在於我國南方以建康(今南京)為都城的四個朝代(宋、齊、樑、陳)的總稱。這一時期,當權者曾大興建設寺廟,祈求神明保佑。由於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讓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杜牧生活的時代 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國家漸漸衰落,戰亂不斷,民不聊生。而當朝的統治者卻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靈保佑,永保江山穩固。

交流後明確:這兩句詩的情感基調不是愉悅的,而是傷感的、擔憂的。詩人在讚美風景秀麗的江南時,暗含著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借景抒情的寫法是古詩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

②理解背景知識後,再讀這兩句詩,感悟詩人的擔憂。

示例:詩人可能在想:希望通過建造寺院保佑江山的穩固是不可能的,南朝修了那麼多寺廟都滅亡了,物是人非,我們的國家竟然還在仿效這種做法,這不僅不會鞏固國家的統治,相反,會加速國家的滅亡啊!

③引導學生帶著感情重讀全詩。

過渡:同學們,你們能嘗試讀出作者的讚歎之中隱含的哀愁嗎?自己先試試。(再指名讀。)

5.熟讀成誦,吟出詩韻。

過渡:在詩人杜牧的筆下展開的是千里江南春天的美麗畫卷,寄託的是對江南春景濃濃的愛和淡淡的愁。學到這裡,你們是否已經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獨特的情感了呢?就讓我們再一次帶上對江南春天的喜愛之情去欣賞江南春景吧!

(1)播放視訊。(欣賞譜曲的《江南春》。)

提示:古代的許多詩歌都可以用來譜成曲,這樣也方便了傳播。吟吟唱唱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好方法,大家可以跟著一起哼一哼,唱一唱。

(2)再讀詩歌,背誦詩歌,讀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