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共同體方案(通用21篇)

欄目: 活動方案 / 釋出於: / 人氣:2.96W

共同體方案 篇1

為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做好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部署,自治區黨委、市委關於做好民族工作相關工作要求,促進全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築牢祖國北部邊疆安全穩定屏障,制定如下方案。

共同體方案(通用21篇)

一、總體要求

(一)重大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烏拉特後旗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深入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全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事關各族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和諧安寧,事關邊疆安全穩定。烏拉特後旗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民族工作,自覺從呵護“模範自治區”榮譽的高度,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和法律法規,全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各族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得到進一步鞏固。同時,全旗民族工作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部分蘇木鎮和部門對民族工作重視程度不夠,工作主動性不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不夠深入、經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加強;境外有害資訊倒灌,其他領域社會矛盾問題與民族的問題交織;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均衡,邊遠牧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產業發展相對滯後;民族語言授課學生就業難、發展空間小等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各蘇木鎮各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增強責任意識,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始終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進一步激發和凝聚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信心和力量。

(二)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做好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切實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各項工作,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社會氛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打牢黨的執政基礎、維護“模範自治區”榮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總體目標。各族幹部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進一步增強,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的思想進一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凝聚力不斷增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社會和諧穩定局面不斷鞏固發展。

二、深入開展宣傳教育,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一)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主要內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歷史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宣傳近代以來各民族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共同犧牲、共同奮鬥的光輝歷史,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大力宣傳黨的精神譜系、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宣傳實現中國夢就是實現各民族團結奮鬥夢、繁榮發展夢,引導各族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五個認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深入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教育,深刻認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造性、重要性和優越性,不斷增強貫徹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責任單位:旗委宣傳部、統戰部、組織部,旗直機關工委、旗委黨校、旗教育局、民委、團旗委,各蘇木鎮

(二)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從小抓起、從學生抓起,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教育局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在幼兒園深入開展“立德育苗”活動,將愛國主義意識植入兒童心間。在中國小開設民族團結課程,按規定課時安排教學。各學校要定期舉行升國旗、唱國歌儀式,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七個一”活動(即每年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實踐活動、學習一個典型模範、講述一個故事、學唱一首歌曲、撰寫一篇作文、參觀一次展覽)。按照“五個講清楚”的要求,深入闡釋推行國家統編教材使用的重大意義,落實好教育部門領導包聯學校、校領導包聯班級、班主任包聯學生機制,經常性開展談心談話、回訪學生家長等活動。學校黨組織要發揮政治堡壘作用,自覺踐行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發揮好班主任、輔導員、學生會、團隊組織的作用,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單位:旗教育局、團旗委,各學校,各蘇木鎮

(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黨員幹部教育全過程。旗委組織部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列入年度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內容,深入學習查擺,推動思想統一、行動一致。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結合起來,通過集中學習、專題研討、輔導講座、主題黨日活動等形式抓好全體黨員幹部教育。旗委黨校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主體班次教學內容,推進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規和民族基本常識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責任單位:旗委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旗直機關工委、旗委黨校,各蘇木鎮

(四)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納入社會教育全過程。旗委宣傳部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重要內容,要組建宣講團、“草原學習輕騎兵”,深入基層專題宣講、解疑釋惑,推進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進企業、進農村牧區、進機關、進校園、進社群、進軍營、進網路、進家庭等。廣泛性、經常性地宣傳民族團結進步中湧現出來的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烏拉特中旗人民政府等先進集體和都貴瑪、寶音德力格爾、敖其爾、佈德等先進個人,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氛圍。旗委統戰部、旗民委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中華民族一家親”等宣傳教育活動。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要通過“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巾幗大宣講”等載體,教育引導各族職工、青年、婦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促進民族團結、共建美好家園上來。嘎查村、社群、企業等基層單位組織“兩代表一委員”、民族團結先進個人、典型人物,利用“草原書屋”“學習講堂”“非公經濟人士大講堂”“流動黨校”等平臺開展宣傳教育,讓黨的民族政策深入人心,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紮根基層。

責任單位:旗委宣傳部、統戰部,旗民委、旗委黨校、團旗委、婦聯、總工會、工商聯、文旅局,各蘇木鎮

(五)創新宣傳教育方式方法。旗融媒體中心等各類媒體要開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專欄,闡釋解讀黨的民族理論政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內涵和實踐要求,組織開展有深度、跟進式、典型性的`宣傳報道,推出更多反映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事例,講好民族團結故事。各類公共場所要設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牌、文化牆繪等,依託公路、銀行、政務服務大廳等服務行業、視窗單位大力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在重大節慶、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加大宣傳力度,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宣傳網信部門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基地建設,深入開展“網際網路+民族團結”行動,發展壯大網上輿論陣地,建設好網上各民族共同家園。做好涉及民族因素輿情監測、分析、評估工作,健全網路輿情管控引導機制,加強少數民族網評員隊伍建設,正確引導涉及民族因素的輿論輿情。加強意識形態領域風險隱患的分析研判處置,旗幟鮮明地反對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堅決打擊各種造謠生事、挑動民族情緒的行為,增強各族幹部群眾識別大是大非、抵禦國內外敵對勢力思想滲透的能力,築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人心防線。

責任單位:旗委宣傳部、統戰部,旗民委、網信辦、融媒體中心,各蘇木鎮

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

(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旗委宣傳部、文聯、文旅局要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中華傳統美德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文化設施建設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過程。深入挖掘屯墾戍邊、烏拉特部落西遷、走西口等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涵和精髓,推出一批體現遊牧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陰山岩刻文化的藝術精品,創作一批具有烏拉特特色、體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文學、影視、音樂等文化藝術作品。大力支援烏蘭牧騎事業發展,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傳播先進文化知識、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的特殊作用,廣泛開展“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基層綜合服務活動。定期舉辦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少數民族書畫攝影展、駱駝文化旅遊節、那達慕等文體活動,使各族群眾更多地瞭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集大成、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責任單位:旗委宣傳部,旗文聯、文旅局,各蘇木鎮

(二)堅定不移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要把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持續做好政策解讀、宣傳引導等工作,紮實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讓少數民族青少年贏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建立健全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工作過渡期雙語教師補充機制,實施教師素質能力提升和優質師資儲備工程,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授課中國小師資隊伍建設和有關資源建設。支援鼓勵民族幹部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鼓勵漢族和其他民族幹部學習掌握蒙古語言文字,支援民族學校面向社會舉辦各類蒙古語學習培訓班,規範社會市面蒙漢兩種文字並用管理,以語言相通促進民心相通,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

責任單位:旗委統戰部,旗民委、教育局,各蘇木鎮

(三)建立和諧相處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各蘇木鎮及有關部門要以社群為平臺,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積極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活動,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和睦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村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範,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社群。鼓勵各民族群眾聯合創業、扶貧救濟、守望相助。

責任單位:旗委統戰部,旗民委、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住建局、衛健委,各蘇木鎮

(四)開展富有特色的群眾性交流活動。各蘇木鎮及有關部門要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的理念,建立以嘎查村、社群、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為依託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積極開展各族群眾共建共享美好嘎查村(社群)等活動,廣泛開展“結對子”“心連心”“一家親”等民族幫扶聯誼交流活動,把民族團結進步落實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諧共融的社會生活氛圍。

責任單位:旗委統戰部,旗民委、人社局、教育局、民政局、住建局、衛健委,各蘇木鎮

四、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

(一)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發展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根本之舉,作為解決民族的問題的關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以“天賦河套”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大力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加快發展民族手工、民族餐飲、草原旅遊等民族特色產業,促進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

責任單位:旗發改委、民委、農科局、生態環境分局、文旅局,各蘇木鎮

(二)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解決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等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積極探索創新生態保護、現代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相結合的路子,加強交通、通訊、資訊網路、防災減災等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牧區公共服務能力,整體提升牧民生活水平。嚴格落實邊民生活補貼和義務巡邊員補助政策,增強邊民守邊護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責任單位:旗發改委、民委、財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工信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民政局、醫保局、住建局、衛健委、文旅局,各蘇木鎮

五、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水平,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基礎

(一)落實民族法規政策。全面落實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加強對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用法律規範民族關係,解決民族的問題,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權益。

責任單位:旗人大常委會,旗依法治旗辦、司法局、民委,各蘇木鎮

(二)加強民族法治宣傳教育和服務工作。政法等部門要通過發放蒙漢雙語法律法規知識讀本和法治宣傳掛圖,增強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加強蒙漢雙語司法隊伍建設,加大視窗單位、服務行業蒙漢兼通人員選配力度,提高蒙漢雙語“12348”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和“草原110”服務水平,提高民族事務法治化、規範化、制度化水平。

責任單位:旗委政法委,旗公安局、司法局、民委,各蘇木鎮

(三)依法處理民族的問題。政法等部門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暢通各族群眾合法表達利益訴求渠道,綜合運用法律、教育、協商、調解等方法,積極預防和依法妥善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矛盾糾紛,堅決打擊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違法犯罪行為。

責任單位:旗委政法委、統戰部,旗公安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司法局、民委,各蘇木鎮

六、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政治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蘇木鎮、各部門要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每年至少專題研究一次民族工作。旗委每半年聽取一次工作情況彙報,及時研究解決民族領域的重大問題。黨委統戰部門和政府民族工作部門要加強政策研究,搞好綜合協調,抓好督促檢查。各責任單位中,第一個單位為該任務的牽頭單位,必須認真負責落實責任,強化部門之間民族工作協調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格局。

責任單位:旗委辦公室、旗政府辦公室、旗委統戰部、旗民委,各蘇木鎮

(二)加強幹部隊伍和基層組織建設。堅持對黨忠誠、德才兼備原則,加強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選拔,對政治過硬、敢於擔當的優秀少數民族幹部充分信任、堅定團結、大膽選拔、放手使用;對在重大原則問題面前立場搖擺、執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不夠堅定堅決的幹部,依紀依規予以嚴肅處理。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幹部隊伍建設。偏遠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要配強蘇木鎮領導班子和嘎查村黨組織主要負責人。在社群完善“1+N”區域化黨建模式,在嘎查村民小組全面推行以網格化為架構、“微治理”為手段的基層治理模式,在邊境地區開展黨政軍警民共建活動,推廣“五個一”黨建模式、紅駝驛站等服務模式。進一步完善黨員幹部聯絡服務群眾制度,積極為各族群眾辦實事好事。

責任單位:旗委組織部、統戰部、政法委、旗民政局、各蘇木鎮

(三)提升民族團結進步建立工作水平。積極建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旗。按照有關規定和審批程式,定期向上級相關部門推薦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建立示範先進單位,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

責任單位:旗委統戰部、宣傳部、旗民委、各蘇木鎮

各蘇木鎮、各部門要站在鞏固黨長期執政地位、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維護“模範自治區”榮譽、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治高度,結合實際,進一步細化工作舉措,分解目標任務,形成具體工作方案,務實有效推進工作落實。

共同體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臨沭縣教育體育局關於組建城鄉教學共同體的實施意見》精神,按照教體局要求建立教學共同體,本著平等、互助、民主、尊重的原則,以教師專業發展為重點,強化專業引領和同伴互助;以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為主線,推進有效教學行動;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為平臺,加強橫向交流,以促進學校均衡發展為目標,構建和諧教育,提高辦學水平。

二、工作原則

共建、共享、共贏原則:理念共享、資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

三、工作目標

1、教師互相學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學生互相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學校互相促進,提升學校辦學水平。

四、工作任務

1、教學共同體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中層以上幹部參加的共同體學校發展研討工作會議,積極進行教學管理的交流。

2、教學共同體每學期組織一次以上相互的教學調研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3、教學共同體每學期組織2次以上學校教師參與的教學研究、觀摩活動。

4、教學共同體每學期組織一次各學科教師集體備課活動。

5、教學共同體構建各級網路交流平臺,及時交流教學資訊。

6、教學共同體每學年開展一次“手拉手、共進步、同成長”活動。

7、教學共同體每學年組織一次學生素質交流展示活動。

8、教學共同體每學年組織一次外出考察學習交流活動。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學校成立由校長任組長的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工作領導小組。認真分析共同體間各學校的辦學風格特點,找到相互間協作的最佳結合點、增長點,制定方案,認真組織實施。

組 長:

副組長:

成 員:

2、建立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協調組織機構。按照職責分工,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配套制度,共同做好共同體發展的工作。

(二)健全保障機制,確保互助共同體建設工作順利開展,並取得顯著成效。

建立學校共同管理機制。共同體的成員單位由共同體統一管理,各成員單位對共同體負責。校長、中層管理幹部定期交流,互相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共同探索構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共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切實提高共同體內所有學校的管理水平。

(三)加強教學交流,促進共同成長。

立足課堂,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推動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教研組長、班主任定期交流經驗,探索高效教學研究活動和班級建設新思路、新舉措;要充分發揮骨幹教師作用,定期舉行公開課、課堂教學比賽、教學技能比賽活動,開展相互聽課評課等活動;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網路裝置優勢,實現資訊共享,促進各學校教師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四)加強城鄉聯動,促進學生交流與成長。

1、組織城市學生體驗鄉村生活,愛心回報社會。

組織部分學生到鄉鎮學校和社群、學生家中體驗和學習。通過向困難農村學生捐獻書包、書籍等奉獻愛心;通過城鄉學生聯誼、手拉手活動,讓他們相互交流,共同學習,激發向上的信心和意志。通過組織學生到農村社群、敬老院等參與愛心活動,讓他們學會關愛、學會尊重、學會感恩。

2、組織鄉鎮學生到城區學校參與活動,開闊他們視野。

定期組織鄉鎮學校選拔優秀學生到第一國中參加文體、讀書、演講等活動,增進友誼,相互學習。條件允許時可共同組織部分學生到青少年活動中心、市科技館等參觀考察、共同活動,增長智慧,滲透教育。

3、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拓展學生交流平臺。

第一國中有豐富的'家長資源,由家長委員會組織動員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城鄉學校交流互動,讓城鄉學生逐漸相識、相知,開展“年級與年級結對”、“班級與班級結對”、“學生與學生結對”、“家庭與家庭結對”的聯誼活動,建立穩定的互訪交流機制。通過“走進鄉村、享受自然”和“走出鄉村,體驗城市”同吃同住同學習系列活動,讓城市通過家長提供的機會和場地,讓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好,讓鄉村學生感悟城市文化的發展,增強對社會的認識,提高融入社會的能力。城裡學生還要通過親身體驗農作物栽培、家畜養殖、果樹管護等,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價值觀。充分利用第一國中的家長資源,對共同體內家庭困難學生實行救助、幫扶。

4、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源強化城鄉學生交流互動。

在老師和家長的正確指導和監控下,充分利用網路資源,讓城鄉孩子利用現代技術進行網上學習、網上交流活動,加強城鄉學生的聯絡,互相切磋學習方法、生活經驗、習慣養成等方面的內容,形成善於溝通,互相幫助,共同進步的個性品質。

5、組織共同體內城鄉學生開展各項主題教育活動。

共同開展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按照每月活動主題,共同體內製定統一的活動方案、活動內容、城鄉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開展活動展示與評價。組織藝體特長交流、綜合素質展示、科學制作、學科競賽等聯誼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城鄉學校評選出的書法、繪畫、小製作小發明等作品,要在城鄉學校間公開展示,互相交流切磋。

6、組織共同體內城鄉師生開展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

充分利用第一國中的優質資源,良好的體育設施、達標的器材配備,組織共同體城鄉師生在第一國中校園內定期開展各種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如文藝演出、運動會、乒乓球賽、籃球賽等,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五)認真搞好活動評價,激勵師生積極參與。

共同體各學校要及時總結共同體實施過程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活動中湧現出的優秀人員(學校校長、中層幹部、班主任、教研組長、骨幹教師)進行表彰獎勵並在學期末個人量化中原有成績基礎上再進行10%的獎勵。

9月:

1、共同體學校之間教學觀摩活動、教學能手示範課。

2、學生習慣培養經驗交流及展示、觀摩活動。

3、舉行中層管理幹部、年級主任、班主任教育管理經驗交流活動。

10月:

1、班主任、教研組長論壇。

2、教師個性教學法展示。

3、第一國中“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研討、展示活動。

4、聯合體學生“我愛祖國”演講活動及徵文比賽。

11月:

1、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同課異構。

2、階段監測交流活動。

3、舉行教研組長、骨幹教師課改經驗交流。

12月:

1、聯合體學校精緻化管理觀摩。

2、優秀校本教材交流展示及經驗介紹。

3、優秀校本課程課堂教學觀摩活動。

4、教師優秀部落格、隨筆、網頁等展示活動,及實踐經驗交流。

共同體方案 篇3

我校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作為教師主動研究的平臺而出現的,它體現出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特點。多元化指構成人員多元,其中涵蓋了我校各個學科的所有教師、學校管理者等;同時,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內容和形式也是多元的。多層次指的是組織結構包括三個層次:年級備課組、學科教研組、課題組,從而構成了網路狀、立體的組織結構。

一、建構學習共同體,形成教師主動研究的良好氛圍。

我校學習共同體的構建遵循異質組合,以解決實踐教學問題為目標指向,實現學習共同體的整合。

1、年級學科備課組

根據所任學科及年級組建學習共同體。同年級同學科的幾位教師在課餘時間對教學問題進行探討。或者通過備課、聽課、評課等活動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連結。教師之間的差異就是教學資源,差異就是合作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於是,在更多的非正式教研活動時間裡,鼓勵教師頻繁交流、對話,更大範圍的促進教育資訊的流動,擴大和豐富教師的資訊量和各種認識。

2、學科教研組

根據學科特長及其教學專長,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問題研究、備課研究、課例研究、課型研究等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連結。基礎教育改革實踐過程中,新的教育理念和現實的差距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共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必須藉助團體的力量,所以,校本研究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體現為教師作為研究者相互之間的合作,是靠團隊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最終達到研究的目的。我校學科教研組的構建,就是全體教師可以參與的一個民主、開放的討論、研究領域,從而使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師模式、教學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與交流。

3、課題組

研究同一課題的成員組建學習共同體,通過課題研究實現組內成員的有效連結。在課程改革中,需要我們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理性而又科學的研究,從而揭示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所以,課題組是學習共同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參與不同科研課題研究的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共同承擔研究任務,發揚團隊精神,群策群力,使教師在互不共生中成長,在互動合作中發展。

總之教師的專業成長要求教師是一個學習者——一個眾多外援支援下的學習者。學習共同體就是一種重要的外援形式,它為學習這種社會協商性活動提供良好環境。學習共同體使教師在學習過程中富有歸屬感、信任感、互惠感和分享感。

二、以問題研究為載體,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

建立並保障學習共同體的健康良性運轉,目的就在於研究解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問題。專家指出,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問題引領”,教師參與研究的動力,來自於其解決實踐問題的需要。通過研究能為教師排疑解惑,提高其教學水平,才能讓教師真正對研究產生認同感。所以,我們提出“教學即研究、研究即培訓、教學及培訓”,實現真正的“教、研、訓”一體化。一邊引導教師形成問題意識,尋找關鍵問題,在實踐中找問題,從問題著手搞研究,以便利用學習共同體,通過教學實踐解決問題。

1、個性問題利用年級備課組和藝友小組個別解決。

由於教師之間差異較大,所以存在著許多個性化的問題。教師在備課時隨時都可能遇到疑難問題,而在課後也可能對上課過程產生許多疑慮。這些問題如何隨時解決?我們覺得可以通過相同年級組同學科的教師請教或探討,兩個人共同備課,分別上課、聽課、反思、改進,讓問題在實踐當中得到解決。我們看到了同伴互助後的可喜效果,同時也感受到年輕教師在同伴互助中不斷增強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2、共性問題利用學科教研組共同參與解決。

面對新課程改革,有許多問題擺在了所有課改第一線的每一位教師面前。這些問題只有所有教研組成員參與實踐與反思方能得以解決。於是學科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確立典型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

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是通過反覆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反思等一系列迴圈往復的`行為跟進式的全過程反思,在解決就問題的過程中又發現新問題。教師成為了真正的“實踐研究者”和“反思實踐者”,不斷增長實踐智慧,促進自身專業能力發展。

3、科研專題由課題組研究解決。

教育科研活動作為解決教學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重要途徑,始終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校積極申報了關國家、區級不同級別的兩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通過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與執行,我們不僅實現了對新課程教學問題的研究和解決,而且實現了對學校、教師的發展促進作用,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與問題研究同步。學習共同體的運作過程中,轉變了以往教師發展目標取向、方式單一的狀況,從理論知識的機械學習與傳授轉向教師個體實踐經驗和個體感受。不但學會了明確知識,而且增長了更多鑲嵌於實踐之中的、默會的實踐知識。此外,我們通過學習共同體的執行,將教學問題的解決還原於問題產生的現場——課堂,使我們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工作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光彩。

共同體方案 篇4

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全面優化縣域教育生態,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根據株洲市委20xx年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工作任務安排以及株洲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印發的通知》(株教小組發〔20xx〕3號)精神,經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在我縣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現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及《家庭教育促進法》,圍繞“三高四新” 戰略佈局,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 以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為根本目標, 推動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護和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障工作,滿足人民群眾科學育兒新期盼新需求, 為我縣高質量發展奠定人才基礎與和諧環境。

二、工作目標

(一)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兒童成長規律,提升自身素質,履行家長的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促進孩子全面健康成長,家庭教育立德樹人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二)提升家教水平。基本建立穩定規範家庭教育專業指導服務隊伍, 整體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鄉村振興、文明攸縣建立中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三)完善服務體系。立足家庭、學校、社會三大場景,逐步完善覆蓋城鄉、公平優質、均衡發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 創新工作機制,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組織機構

為確保家校社共育工作有序開展,成立攸縣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林 濤 縣委副書記、縣委政法委書記、

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副組長: 唐軍全 縣委常委、縣委辦公室主任

劉行國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

易曉紅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

陳章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胡建雄縣政協副主席(兼)、縣教育局局長

成員:縣委組織部、縣委宣傳部、縣檢察院、縣高新區、縣政府辦、縣教育局、縣科工信局、縣公安局、縣司法局、縣財政局、縣文旅廣體局、縣融媒體中心、團縣委、縣婦聯、縣關工委等部門單位負責人和各鄉鎮(街道)負責人。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教育局,由胡建雄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四、主要工作任務

(一)建好三支隊伍

1.組建家校社共育領導機構和管理團隊。成立縣家校社共育領導小組,推動形成“黨委政府主導、教育系統統籌、部門單位聯動、專家團隊引領、學校校長主抓、試點先行示範、家長全員參與、城鄉全面覆蓋”的家校社共育管理體系。

2.打造縣、校、社群三級家庭教育講師團。通過藉助外力、嚴格甄選、規範管理等,組建包括校內優秀教師、校外資深專家、優秀家長代表等在內的縣、校、社群三級中國小家庭教育講師團。加大培訓培養力度,對全縣所有中國小班主任、學科教師等開展家庭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著力鍛造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家庭教育師資隊伍。

3.組建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志願者服務團隊。構建學校、年級、班級三級家長委員會網路,把家長委員會納入學校日常管理,制訂工作章程,完善例會、對口聯絡等制度。組織家長委員會成員定期召開師德師風監督會和座談會,徵求家長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等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組成家長志願服務團隊,參與學校的部分管理或教育實踐服務,設立家長工作室、選樹家庭典範、開設優秀家長講堂,推動家校雙方達成共識,形成育人合力。

(二)建好三個陣地

1.建好校內家長學校。規範陣地建設。繼續推進家校社共育10所試點校建設,推動所有基層學校按省級標準建立校內家長學校。以家長學校為主要載體,精心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長課堂,定期開展家庭教育講座和家長沙龍活動,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系統培訓。努力建設校長線上“會客廳”,以直接對話的形式為家長提供專家指導和諮詢服務,引導廣大家長做智慧父母。

2.建好社群家長學校。結合文明攸縣建立要求,推進社群家長學校建設。全縣17個鄉鎮(街道)依託“門前三小”等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十有”(有組織機構、有標識標牌、有教學計劃、有管理制度、有工作臺賬、有師資隊伍、有教材資料、有教育活動、有檢查考核、有經費保障)標準普遍建立社群家長學校。由各鄉鎮(街道)牽頭,聯合轄區內中國小校、社群婦聯、關工委、團委,組建包括社群工作者和成員單位負責同志在內的專兼職工作者隊伍,發動轄區內“五老”“道德模範”“最美家庭”及學校老師、家長組成志願者隊伍,以父母課堂、家教沙龍、親子實踐等為主題,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活動。

3.用好網上家長學校。依託三寬教育辦好網上家長學校,建設家庭教育學習資源庫。開通家長課堂、德育教育、生理心理健康、家長圖書館等欄目,幫助家長系統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提供家庭教育諮詢。圍繞家庭教育重點、難點、熱點話題,通過線上諮詢、論壇訪談、基層講座等形式,讓家長及時獲得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輔導和指點。

(三)實施三大行動

1.示範建立行動。建立“家校社共育優秀實踐區”。抓好北京三寬家長學校網路課程學習。力爭試點校教師和家長參加學習的普及率達到100%。對家長參加網路課程學習實行積分管理,建立檢查考評機制,實行每週一通報,每月一評比,每期一推介。完善好家長學校制度建設。建立完善好家訪制度、教學開放制度、家長陪餐制度、家長接待日製度、家長委員會制度、家長志願者服務制度,把家校社共育工作納入班主任績效考核工作範疇。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建立“全國家校社共育優秀實踐區”;建立示範家長學校。建立10所校內示範家長學校、5所村示範家長學校、3所社群示範家長學校。通過示範家長學校建立,輻射引領,帶動轄區內中國小校建好、辦好家長學校。

2.培訓提升行動。全縣班主任家校社共育培訓。總人數1980人,每期培訓150-180人,分12期,每期培訓一天(4堂課程),在4—5月份完成。家校社共育管理幹部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物件為各基層學校分管副校長、政教主任、試點學校網路管理員,計150人,培訓時間3天,5月份完成。重點學習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政策理論和實際操作方法。家庭教育講師團隊建設培訓。物件為各基層學校講師團成員,約150人,培訓時間2天,8月份完成。重點進行家庭教育的課程開發、課題研究和活動設計等方面的學習。

3.關愛幫扶行動。摸清兩類學生底數。一是摸清孤兒、單親學生、殘疾學生、貧困學生、留守學生等五類學生的底數;二是以班級為單元,對國小高年級及中學生每年一次開展全員心理健康篩查,摸清有情緒問題或行為偏差學生底數。“一人一冊”分類建檔。對上述兩類學生按“一人一冊”分類建立檔案,動態跟蹤,建立動態資料庫。要求兩類學生情況摸底、資料收集必須尊重、保護學生隱私,堅決避免“標籤化”,防止出現負面影響。分類施策結對幫扶。對納入幫扶資料庫的學生,整合校內外資源,分類組建幫扶工作小組,按照“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模式大力開展關愛幫扶活動,並做好跟蹤記錄。針對留守兒童、單親孩子、殘疾學生、困難學生、心理障礙和行為偏激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和輔導。

(四)開展三大活動

1.開展“百場報告十萬家庭新時代文明家風家教大講堂”活動。該活動已列入株洲市委20xx年十大改革重點工作任務和攸縣縣委20xx年深化改革重點推廣品牌。活動主要內容是組織家校社共育“進機關、進農村、進社群、進企業、進校園”,進行家庭教育理念和知識的大宣講、大學習、大實踐、大提升。基層學校每學期不少於3場,試點學校每學期不少於5場,鄉鎮(街道)全年不少於10場。

2.開展“千名黨員進萬家”大家訪大幫扶活動。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家訪孤兒、單親家庭、困境兒童等特殊群體學生和有心理問題或有行為偏差問題的學生,每學年至少實地走訪家訪物件2 次;黨員班主任每學年至少對全班每一個學生家訪 1 次;黨員任課教師配合班主任採取“一對一”的形式結對幫扶特殊學生,每學年至少走訪幫扶物件 1 次。

3.開展“家長節”系列活動。以5月15日“國際家庭日”為節點,大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促進法》。各學校精心組織“家長節”系列活動。包括:開展“校園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學校,體驗課堂、體驗孩子就餐就寢、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及時瞭解和掌握孩子的學習和思想狀況;開展“家長風采展示”活動,通過家長“書畫展、詩歌賽、 故事會、家長論壇、節目展演”等形式,展示家長風采和家庭教育成果;開展“親子溝通”主題活動,引導家長和學生互動交流,以“寫、畫、說、讀、演、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大聲說出你(您)的愛,表達自己的心聲,傳承優良家風,傳遞家人親情,傳授家庭文化。開展“親子實踐”主題活動,著力推進“親子共閱讀”“親子共運動”“親子共遊戲”“親子共研學”等活動,讓家長和教師陪伴孩子走進田間、走進展館、走進福利院、走進研學實踐 基地,讓家長參與、關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環節;開展“優秀家長”評選活動,激勵廣大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職責,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開展“家校社共育五大主題教育”活動。組織縣域教師、優秀家長代表參加家校社共育與家庭教育講師“金麥獎”選拔、家校社共育與家庭教育情景劇展演、“一封家書”“家長成長報告團”推薦、“中國家長之歌”MV 徵集等五大主題教育活動。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工作職責、管理制度以及考核辦法,強化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日常管理、督促檢查、考核評比各項工作。各基層學校(幼兒園)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機制,統籌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

(二)注重分類指導。嚴格遵循孩子成長規律,根據學齡前、國小、國中、高中等各個不同階段孩子的身心特徵、認知水平和成長特點,按照分層分類指導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工作。

(三)創新工作方法。堅持創新思維,著力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學業輔導和身心發展相結合、專業團隊和兼職人士相結合、系統指導和個別諮詢相結合、共性培育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專業管理和購買服務相結合、學校統籌和社會支援相結合”的家校社共育協同育人機制,不斷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成效。

(四)加強示範建立。充分培育、挖掘和提煉先進典型經驗,以點帶面,整體推進。縣教育局要組織“示範家長學校”“示範家庭教育講壇”“家庭教育示範課”等建立活動,評選家庭教育“優秀輔導員”。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辦事處)要樹立先進家庭典型,宣傳優秀家庭教育案例,引導全社會重視和支援家庭教育工作,為家庭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五)加強團隊建設。以家庭教育科學化、專業化、規範化、系統化建設為導向,著力培養一批專家學者,建立一支講師團隊,組織一批志願服務者和家長骨幹隊伍,全員培訓班主任隊伍,建設一批家庭教育名師工作室。

(六)加強資源建設。做好家庭教育頂層設計,強化家庭教育課程研發,組織編寫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手冊和家庭教育課本教材,開發一批家庭教育精品示範課,建設家庭教育資源庫,用好各類教育資源,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中發揮積極作用。

(七)確保經費投入。各鄉鎮(街道)黨(工)委政府(辦事處)和縣直部門單位要加大對“三位一體”協同育人工作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確保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工作建設和活動正常有序執行。縣財政採取以獎代撥形式,對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予以資金支援。

六、實施步驟

(一)動員部署(20xx年1月—3月)。制定《攸縣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實施方案》,起草《攸縣“百場報告十萬家庭新時代文明家風家教大講堂”活動實施細則》,組織召開動員會,全面部署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各相關部門單位、各基層學校結合實際制定實施細則,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並通過各種平臺和方式,向社會和家長宣傳動員,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宣講家校社共育的意義、目的,在全縣形成共識。

(二)全面推進(20xx年4月—12月)。各相關部門單位、各鄉鎮(街道)、各基層學校根據全縣統一部署,明確全面推進家校社共育工作時間表、路線圖,在“打造三支隊伍、建好三個陣地、實施三大行動、開展三項活動”等四個板塊的主要內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務實制定家校社共育月工作臺賬、周工作安排,積極探索,創造性開展工作,形成典型經驗。

(三)總結提升(20xx 年 12 月)。組織力量對全縣家校社共育工作進行總結,評選、表彰先進典型,對成功經驗和做法進行推廣,認真查詢不足,進一步研究制定改進措施,推動家校社共育工作在全縣常態化開展。

七、保障機制

(一)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各鄉鎮(街道)和縣直部門單位要把家校社共育作為提高學校內涵發展和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點工作來抓,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突出工作重點,落實工作職責,確保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各鄉鎮(街道)和縣直有關部門單位要充分利用會議、新聞媒體和網際網路等多種形式,面向社會廣泛宣傳開展家校社共育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各基層學校(幼兒園)要主動向當地黨委政府彙報,主動對接村社群和家長群體,形成人人蔘與活動的濃厚氛圍。

(三)強化督查,務求實效。縣委、縣政府將加強此項工作督查,並將此項工作績效納入鄉鎮(街道)和部門單位年度績效考核範疇。縣教育局要把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家長學校)工作納入對各基層學校(幼兒園)的年度工作考核體系,加強對基層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日常管理工作的督導評估,對在該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優秀講師等予以表彰。縣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將對工作中出現不負責任、弄虛作假、搞形式主義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全縣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將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

共同體方案 篇5

為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全體師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激發中華兒女奮進新時代、共築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上級檔案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引導廣大師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宗教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師生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不斷凝聚共圓偉大中國夢磅礴精神力量。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總目標,堅持依法治教促進民族團結,堅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加強正面引導。

(三)總體目標

通過在全校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教育引導師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各民族師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價值理念廣泛弘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凝聚力不斷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深化對中國、中華文明和中國各民族之間內在關係的認知,深刻認識中國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國家,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家庭裡不同成員的關係,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才能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和更加美好的`未來。開設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題課程,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優質教育教學資源開發應用。

(二)創新宣傳教育載體,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知行合一。

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抓在日常、抓在經常,創新教育形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讓民族團結進步理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腦入心。不斷深化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七個一”活動,即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每個學生參加一次實踐活動,學習一個典型模範、講述一個故事、學唱一首歌曲、撰寫一篇作文、參觀一次展覽。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憲法宣傳週”“民族法治宣傳週”“小手拉大手,爭做合格公民”等主題教育活動。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將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拓展到每個學生家庭,拓展到社會每個角落。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融入黨日、團日、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採取徵文、繪畫、手工製作、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手拉手聯誼、校園文體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推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品牌化。推動網路資訊科技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有機融合,實施“網際網路+民族團結”行動,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報、校刊、微博、微信、廣播、電視等校內媒體,擴大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創新成果和中華優秀文化精神產品的傳播,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鑑,鼓勵支援製作民族團結進步宣傳片、微視訊、微電影等,增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充分利用“學習強國”“學習講堂”等網上網下平臺,推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進校園。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主題網站建設,培育網評員隊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入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主題宣傳,全方位、多渠道、廣覆蓋地向廣大師生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學校實際辦好“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運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等重大紀念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凝聚價值共識。深入開展革命歷史教育,通過組織師生觀看愛國主義、民族團結題材影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形式,大力宣傳近代以來中國各民族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不怕犧牲、共同奮鬥的光輝歷史;大力宣傳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浴血奮戰,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歷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開展好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履行守護民族團結生命線的政治責任,納入黨員幹部和教師教育培訓範圍,增強做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加強師資建設。建立專兼結合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隊伍,發揮好思政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共青團、少年隊幹部的主力軍作用,促進全體教師主動參與,根據需要聘請民族團結先進人物、道德楷模等校外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師專業培訓,組織經常性的教研活動、教學競賽等,不斷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水平。

(三)加強督導落實。學校要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納入教師考核,針對不同崗位細化分類評價標準,引導廣大教師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落細落實。

共同體方案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著“合作、交流、共享、發展”的原則,以城區(特色學校)學校為龍頭,對共同體學校開展調研,全面瞭解共同體學校教育現狀,共同研究制定受援方教育發展三年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幫助共同體學校確立“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學校共同發展。

二、建設目標

主體學校應對共同體學校在辦學思想、學校管理及組織建設、辦學特色、教師培訓、教育質量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幫助,重點加強軟體建設,通過共同體建設,使共同體學校管理水平、教師隊伍素質、辦學質量進一步提高,逐漸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

1.加強聯動。通過組建學校“1+1”、“1+2”“1+3”模式,進一步加強校際聯動,營造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城鄉學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2.以強帶弱。充分發揮城區學校、特色學校的帶動和輻射作用,通過更新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交流輪崗等方式,有效促進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

3.均衡發展。通過共同體建設,促使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確保優質資源不稀釋,薄弱學校能提高,整體水平有提升。

4.有效激勵。把激發學校辦學活力、調動教師工作熱情作為優化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學校共同體的考核和評優,努力形成人人爭先、校校創優的良好局面。

三、共建時間和形式

20xx年9月至20xx年8月,以學校為單位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以優質帶動薄弱,城區、周邊學校、特色學校帶動農村邊遠山區學校,全面實施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實行一對二或一加三形式結對幫扶,對口幫扶覆蓋面達100%,全面促進全縣教育均衡發展。(具體學校見附件1)。

四、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

為確保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行動紮實深入有效地開展,縣教體局成立了“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領導小組”,由林文平局長擔任組長,肖田生副局長、張育華副局長、廖富洋副局長、張智勇主任為副組長,各股室站負責人為領導小組成員,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育股,由項忠豔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統籌安排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

五、共建措施

1.交流輪崗常態化

(1)城鄉符合條件的教師或學校行政,採取本人申請、學校推薦、教體局稽核調配的程式進行互派交流輪崗,交流輪崗時間為1學年。

(2)交流期間,主體學校一般教師按交流地學校教師工作量完成教學任務,並按要求組織指導交流地學校的教研活動,輪崗學校行政以參與指導交流地學校的管理工作為主,並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

(3)交流輪崗教師待遇。城區長期交流輪崗教師享受與交流地學校教師同等的交通補貼,在後備幹部確定、職稱評聘、評優選模中優先考慮。

(4)交流輪崗期間,學校發展共同體內各成員學校的`原法人地位、領導班子、教師編制等不隨交流輪崗改變。

2.制度管理一體化

學校發展共同體主體學校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每學期至少參與或指導2次以上各成員學校的活動或學校管理;每學期至少組織召開2次會議,安排研究解決共同體管理中的相關問題,促進學校文化、管理理念和機制的創新、融合和落實,相互借鑑、相互交流,在統一基本標準要求的前提下,促進學校個性化發展。

3.教學研究融合化

(1)教學活動:每學期按照展示課、研討課、競賽課、送教課等形式,由主體學校組織,至少開展一次課堂教學的交流活動;

(2)薄弱學科送教活動:主體學校結合成員學校實際,每學期至少為共同體學校的一個薄弱學科送教一次或在共同體內採取走教的形式定期送教。

(3)教學研究活動:在教研室的指導下,各共同體每學期至少組織開展1次教科研活動。

4.考核評價機制捆綁化

城鄉學校教育共同體一建三年,實施捆綁發展、捆綁考核評價機制。在縣教體局每年的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主體學校考核得分按2:8比例計算評估最終得分(即: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的共同體學校評估得分的2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如有2所共同體學校,則各按10%計入主體學校得分;主體學校自身評估得分按80%計算)。如在學年度考評當中,共同體學校綜合排名較前一年進步5個名次(含5個)以上的,則主體學校可以按本校實際考評進行得分。

5.硬體支援重點化

鼓勵主體學校根據自身情況和共同體學校的辦學需要提供有關物資等方面的幫助,重點是向共同體學校提供教育教學設施支援,如資訊科技裝置、實驗裝置、教學儀器和圖書資料等。

六、工作要求

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校要充分認識實施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意義,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制定管理制度,確定工作目標,在相互商討的基礎上制定每學年的活動實施方案,並在每學年秋季開學前報縣教體局教育股、教研室、人事股及包片股室,每年7月份各共同體學校要聯合形成學年度工作總結交至局相關股室。

2.加大宣傳,強化協調。各校要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部署,讓學校師生認識到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重要意義。局相關股室要切實擔負起協調的職責,指導和督促聯絡學校積極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確保各專案標、任務落到實處。各校應及時將開展共同體建設工作情況、出現的先進經驗等報縣教體局教育股。

3.注重總結,營造氛圍。各學校在共同體建設過程中,要注意積累文字和影象資料,完善檔案,並及時總結在學校管理、教研活動、教師隊伍建設、學生髮展等方面的工作經驗體會,為今後共同體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奠定基礎。縣教體局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在學校發展共同體建立過程中湧現出來的先進經驗與做法、典型人物事蹟,進行及時梳理總結,大力推廣和表彰,並利用新聞媒體予以宣傳報道,以提高相關學校及典型人物的知名度。

共同體方案 篇7

一、活動主題

堅持立德樹人,優化課堂教學,關注心理健康,服務鄉村教育。

二、活動形式

以名師公開課為教學案例,組織參訓教師深度研討交流,提煉生成集體智慧,促進鄉村教師改進課堂教學;以名師引領學科建設,面向農村國中、國小教師開展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解決課堂教學問題,傳播先進教育理念,展示有效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專家學術引領和名師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廣大鄉村教師教學技能和業務水平全面提升。國小段公共課為少先隊活動,在培訓時段內每週二下午以“課例+講座”形式開展;國中學段公共課以師生心理健康為主題,在培訓時段內每週六上午以“講座+交流”形式開展。

1、示範課:通過名師上示範課,直觀地展示先進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

2、課例+說課:專家報告,啟用思路,創新方法,實現有效培訓。

3、反思+交流:通過專家點評、互動交流,幫助教師專業成長。

三、活動時間、地點

12月16日—--19日 地點:陳倉國中

12月15日—- 17日 地點:陳倉天悅國小

四、組織機構

(一)領導小組

組 長:王東崗

副組長:祁宗禮 張 妮

成 員:尉利軍 巨維剛  羅巨集利 史麗芳 郭周鋒

職 責:全面負責陳倉區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日常事務協調管理工作。

(二)工作小組:

1、協調聯絡組:

由陳倉國中、天悅國小每學科各安排一名教師負責。

職 責:

(1)做好培訓會場的衛生保潔和場地佈置工作。

(2)全程參與,積極協調,並協助參訓教師考勤管理工作。

2、教學服務組:

陳倉國中、天悅國小指派專人負責。

主要職責:

⑴負責上課學生的調配、接送、組織與管理(每節課安排20名學生)。

⑵負責授課所需的多媒體、麥克風等教學設施的提供和除錯,確保裝置正常使用。

3、技術保障組:

區電教中心負責

職責:全程攝像。

4、後勤服務組:

由人事股、進校、陳倉國中、天悅國小協調安排。

主要職責:

(1)學校製作好橫幅、電子字幕、版面宣傳,並協調擺放好會場桌牌。

(2)學校校容校貌整潔、乾淨、美觀,文化氛圍濃厚。

(3)學生穿校服,教師著正裝,言行舉止文明禮貌,展示師生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精神風貌。

(4)學校安排好授課教室(能容納100-120人)的衛生打掃以及講師團等來人的`休息安排。

(5)學校組織好車輛停放,並做好飲用水供應。

(6)積極協調做好 陳倉區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講師團成員的接待及用餐。

五、具體活動內容:

(一)12月16日—19日 地點:陳倉國中

12月16日:英語( 50 人);

12月17日:語文( 50 人);

12月18日:數學( 50人);

12月19日:語、數、英全員參與( 150人)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第一節:9:00—9:45;第二節:9:55—10:40;第三節:10:50—11:35;下午14:00—17:00為點評與研討交流時間)

(二)12月15日——17日 地點:天悅國小

12月15日:語、數全員參與( 120 人)

12月16日:數學( 60 人 )

12月17日:語文 ( 60 人)

(每天上午九點開始,第一節:9:00—9:40;第二節:9:50—10:30;第三節:10:40—11:20;下午14:00—17:00為點評與研討交流時間)

六、幾點要求

1、各鎮(街)校要高度重視,專人負責,認真落實,按照前期上報參訓教師資訊,安排相關人員進行培訓。

2、各工作小組成員要提高認識,充分準備,以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確保培訓期間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

3、各培訓管理人員要注意瞭解學員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反饋並妥善解決。

4、各參訓教師應自覺遵守培訓紀律、服從管理。按時上課,不遲到、早退和缺課,上課期間不交頭接耳和接打電話。

5、培訓實行簽到制,簽到時間為開課前半小時,未簽到或不按時參加者不計學時學分。

共同體方案 篇8

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深入貫徹落實《XX縣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第二期五年行動計劃(20xx-20xx年)》精神,加快中國小辦學模式變革,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基礎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特色發展,打造教育新亮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需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深化基礎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為指導,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創新管理體制,優化辦學機制,創新辦學模式,提升辦學品質,共享教育的理念、資源、方法、成果、品牌,進一步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潛力學校的發展提升,提升教育整體發展水平,讓學生享受更加公平優質的教育。

二、基本原則

(一)抱團發展。通過多校協同、抱團發展,打破校際壁壘,縮小校際差距,實現教育集團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推廣和合成再造,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推動學校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整體提升,優質均衡發展。

(二)內涵發展。通過先進辦學理念輻射、骨幹教師合理交流、教育教學資源共享、設施裝置場地共用、學校文化生成融合等策略,加強內涵建設,提升教育品質。

(三)特色發展。支援和保障優質品牌學校持續發展,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帶動教育集團不斷創新發展。逐步建立和培育特色教育專案,努力形成特色教育品牌,讓集團和聯盟內的學校形成多元發展的格局。

(四)共享發展。不斷髮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領輻射作用,調動教育集團內部各校自主辦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各校立足實際,藉助集團化辦學優勢,進一步增強主動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讓廣大教師、學生和家長更有獲得感。

三、組建模式

在原有四級教研網路中的片區教研的基礎上提檔升級,組建集團化教育聯盟,實施一體化管理。教育聯盟實行“六聯五統一”一體化、層級式管理模式,即一個集團、多個成員校,實行管理聯通、師資聯合、教研聯手、品牌聯創、質量聯評、資料聯建;學校發展統一規劃、教育教學統一安排、教研教改統一運作、教育資源統一共享、教育成果統一轉化的管理模式。

集團內各成員校法人地位不變、經費獨立核算不變、校名和行政隸屬關係不變。構建以強帶弱,師資互派、研訓聯動、專案共研、質量共進、文化共建,教學統一、攜手互助、捆綁考核的發展模式。借智借力,促進教育軟體提升,辦學水平升格,探索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發展方向的新的育人模式。

四、工作措施

(一)學校管理聯通。讓“名校”成為帶動區域教育發展的“發動機”,建立從名校到新校、弱校、農村校的資源交流通道。一是優化聯盟管理。集團成立理事會,理事長由牽頭學校校長擔任,制定集團發展規劃等,建立組織管理制度,健全組織執行機制,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式。二是加強專案合作。集團內各成員學校自我管理、自主發展,依章程在學校品牌、管理理念、制度建設、教育教學、教研活動、教師研訓等方面開展專案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三是開展定期研判。每學年開學前,理事長負責召集集團成員校進行研判,研究制定學年度集團工作計劃、專案清單和目標,並報備案。每學期召開工作例會不少於3次,協商學校管理、教學教研和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相關問題。

(二)師資隊伍聯合。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著力點,抓好聯盟內教師的引進、培養、管理、服務等環節。發揮集團內優秀幹部和骨幹教師的示範帶頭作用,搭建幹部教師成長髮展平臺,促進集團內幹部教師專業發展、素質提升。一是建立幹部教師交流機制。教師參與交流輪崗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總人數的10%,其中骨幹教師交流輪崗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骨幹教師總人數的.20%。要在“共同體”中營造“一家人”的理念,使交流乾部教師留得住、教得好、成長快、歸屬感高。二是加強教師研訓協作。通過專案式培訓學習、跟崗培養、師徒結對、設立集團名師工作室、建立“教研訓一體化”集團研訓制度、網際網路+教師專業發展等措施,使各學科各領域在集團層面形成骨幹教師引領團隊。發揮“共同體”內部交流的培訓作用,既讓新校、弱校、農村校的教師到好學校長見識、學本領,回到本校能獨當一面,又發揮共同體聯合教研的指導引領作用,縮短新教師、弱校、農村校教師的成長週期。三是實施教師巨集觀統籌。建立包括編制核定、崗位設定、職稱評聘、職級晉升、評優評先等在內的有利於教育聯盟發展的人事制度,吸引和鼓勵優秀幹部、骨幹教師向農村校、弱校流動,逐步實現教育聯盟學校幹部教師交流的科學化、規範化。賦予教育集團在教師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推薦權,職稱評審向跨校任職、兼課、指導的教師傾斜。

(三)教學科研聯動。大力推進中國小課程改革,引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益。一是課程資源共享。集團在高質量實施基礎性課程的同時,集聚集團內各成員學校,建設具有集團特點和地域特色的特色課程開發、共享、配送機制,促進特色課程資源共研共享。二是教學管理同步。集團成員校在教學計劃、教學進度、集體備課、質量監測等方面基本實行同步管理。集團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教學常規視導或交叉互查,至少開展1次教學常規專題培訓,重視檢查結果的反饋、交流和後續改進。三是實行教研聯動。集團各學科推舉一位名優教師為教研組長,以學科為單位,分學段或年級設立學科教研組。建立健全集團學科教研製度和每學期學科同步教研活動計劃,充分利用假期開展集體備課研討活動。重點教科研專案由集團組織集體攻關,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做好課題成果在集團內推廣與應用。

(四)學校文化聯創。以建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為抓手,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亮點、處處有文化的濃厚校園氛圍,實現學校文化建設全面達標。一是牽頭校引領。在尊重集團內各校辦學實際和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凝聚發展共識,凝鍊核心價值,共謀發展願景,豐厚集團文化內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諧奮進的集團文化,以先進文化引領集團學校發展。同時,尊重各校辦學自主權,尊重每一所學校的文化傳統與辦學特色,實現優勢互補,特色發展。二是校際間同步。每學年組織開展校際間的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和文化節等,打造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增強師生對集團辦學工作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整體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三是受益面擴大。著眼於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積極探索集團各校間學生聯合培養、貫通培養等試點,開展共讀書同歷練、攜手主題夏令營等團隊活動,“手拉手”“一對一”等個體交流幫扶活動,進一步擴大集團化辦學的受益面。

(五)教育質量聯評。一是開展質量聯評。集團每學期開展一次聯合教學質量檢測,統一時間、統一命題、統一閱卷、統一評價、統一分析。二是實施捆綁考核。按照《XX縣中國小(幼兒園)集團化教育聯盟考核細則》,每學年對集團進行捆綁考核,重點考查集團化辦學執行情況,各成員學校發展性評價,學生學業綜合評價和增值評價情況,以及師生、家長與當地老百姓滿意度測評情況。根據考核結果等次,對集團予以獎勵。三是建立獎勵機制。集團要充分體現集團化辦學工作量和實際貢獻等因素,根據集團化辦學考核結果,對推進集團化辦學有貢獻的管理團隊和教師予以獎勵。

(六)雲平臺大資料聯建。依託“楚天雲”平臺,推進“教育+網際網路”發展,實行集團內學校“空中課堂”結對,促進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按照服務教師教學、服務學生學習、服務學校管理的要求,建立覆蓋中國小各年級各學科的數字教育資源體系。通過優質教育資源庫的建設,推進雲平臺、大資料、物聯網等新資訊科技在智慧校園中的應用。加強縣內外名師、名校特色優勢教學的交流,教育聯盟內教學活動,教師培訓等統一謀劃,統一管理,通過教育聯盟內緊缺學科教師走教和空中課堂等現代資訊科技手段,免費為農村和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提供優質學習資源,加快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同時,加大資訊化終端裝置及軟體投入,通過數字化教學資源進校園,使集團內學校協同發展,共同提升。

五、工作要求

六、保障措施

共同體方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推進區域性研學發展共同體建設(以下簡稱為共同體)為切入點,構建區域性校際間協同發展平臺,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開展校際間共學共研、互動交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協同發展、均衡優質的工作設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全市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為“區域教育中心”建設貢獻力量。

二、工作目標

1.構建校際協同、學科聯盟的多元發展共同體。將城區學校與鄉鎮學校、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組合為“十大研學發展共同體”,覆蓋全市所有教育學段範圍內所有學校,確立以城區優質學校為“引領校”,一定區域內若干學校為“成員校”的發展共同體,放大優質資源的輻射、示範作用,實現協同發展。

2.確立“打造特色活動、建設品牌學科”工作目標。圍繞教育局年度重點工作,組織學校間、教師間基於學科發展的聯合教研、專業培訓、聯評聯測、交流分享等研學活動,高效落實課堂教學改革、校本德育研究、教師素養提升、學校文化建設等工作,引領學校創新發展、內涵發展、優質發展。

3.探索建立優質高效的共同體管理體系與執行機制。完善各項保障措施,建設支撐校際間協同發展、學校特色發展、教師專業發展的綜合性評價激勵機制。

三、工作任務

1.健全共同體工作制度。制定並完善共同體管理職責,將研學發展共同體績效評估和成員校個體評估相捆綁,對各共同體整體工作進行捆綁式督導和考評,考評成績作為評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業績的重要資料,充分調動共同體、學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共同體學校協同發展。

2.形成聯評聯測機制。要堅持質量為核心思想,以提高常規教學質量為根本,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積極開展教育教學質量“三級監測”工作,不斷地摸索行之有效的'質量評價模型,提高教學質量監測水平。

3.深化教學改革實踐。圍繞全市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目標和任務,確立課改主題,制定實施辦法,培養課堂教學改革“名師”,形成“專家培訓、名師示範、骨幹參與”的研究團隊,通過主題教研、專題培訓、研討交流等活動,不斷地深化學科教學改革,形成校際聯動的課改氛圍。把“和諧互助”教學模式、“思維導圖”教學法等逐步覆蓋到全市各學校。

4.建設學科教研聯盟。各共同體要結合區域特點和區域教育教學實際,成立多學科的教研聯盟,開展集體備課、送教送培、課題研究、示範培訓工作,提高學科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教研質量,評選“優秀學科教研聯盟”。

5.助力教師專業發展。各共同體要依託名師工作室、學科教研聯盟等組織,以聯席會議、聯合研學、專家講學、名師帶徒、巡迴送課等為路徑,深度整合國培(省培)、校本培訓等資源,建設市級研訓專家庫,培養本土研訓專家。

6.共享研學發展成果。以“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的教研策略,推出“名師賽課”、“優課展評”系列特色研學活動,使研學發展共同體成員在教育理念、辦學思想、學校文化、教師專業化發展、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等方面實現相互交流與提高。

四、工作職責

(一)教師進修學校職責

1.制定研學發展共同體年度工作計劃,將教育局年度重點工作任務和本校教研、培訓工作任務有計劃地融入到各共同體活動中,並做好專項工作指導,撰寫工作總結。

2.定期召開研學發展共同體工作會議,圍繞教育局年度重點工作,確立年度研學工作主題,有計劃、高效率地指導各研學發展共同體的研學活動。

3.制定研學發展共同體工作考核評價指標,及時考核評價。

(二)引領校職責

1.引領校校長為共同體總負責人,指定一名業務副校長為祕書長,起草共同體學期研學計劃,在共同體中通過後開展工作。

2.引領校要將校本教研與研學發展共同體研學活動有效整合,共享引領校校本教研成果,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3.引領校要圍繞教育局年度重點工作,在教師進修學校指導下,開展“教學觀察”、“課改實驗”、“質量監測”等專項研學活動,市級研學活動每學期至少一次。

4.引領校要組織優秀師資開展幫帶研學工作,以“微課例、微教研、微培訓”等方式,按學期組織共同體內優秀管理者、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承擔“送課下鄉”、“送培入校”、“名師幫帶”等研學活動,每學期不少於2次。

(二)成員校職責

1.成員校要認真落實研學發展共同體年度工作計劃,按時參加共同體內的所有活動。

2.成員校要積極承擔共同體指定的集體備課、主題教研、專項培訓、聯評聯測、綜合活動等研學工作,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工作內容,並提供完整的工作檔案。

3.成員校要為本校領導、教師參與和承擔共同體內的研學工作提供無條件的保障。

4.成員校要為共同體研學工作提出合理建議和意見。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共同體要在市教育局工作組的領導下,充分認識研學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引領校、成員校要成立專項工作組織,指定業務領導具體抓此項工作,校長要親自研究、部署、參與共同體活動,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學校工作計劃,確保工作有效實施。

2.完善管理機制。各共同體要圍繞教育局重點工作,作出對應的工作部署,分解工作任務,明確工作時限,做到職責明晰、任務具體、穩步推進。

3.實行專項督導。教育督導室、基礎教育科、綜合科、教師進修學校組成聯合督導組,加強對研學發展共同體建設工作的過程管理,及時協調、及時總結,將評價結果納入教育局年度評估體系,並對成績突出的引領校、成員校及個人予以專項工作獎勵。

共同體方案 篇10

一、目標要求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辦好老百姓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為目標,堅持以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主線,以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為引領,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以培育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為重點,培育形成一批新優質學校,科學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建成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教育集團,構建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新格局。

二、基本模式

按照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要求,將推進集團化辦學作為今後一段時間教育改革重點任務,實施“1+N”模式,“1”是教育集團核心校,“N”是教育集團成員校(成員校以不超過6個為宜),大力支援全區優質中國小校與新建校、鄉村學校結對辦學。通過發揮核心學校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按照核心校與成員校合作關係密切程度,以優質學校為核心,按照“1+N”模式建立城鄉間、校際間的辦學聯盟,組建結對聯盟型教育集團。按照教育集團組建目的、合作特點,結合我區學校實際,主要組建城鄉共建型和貫通培養型兩類教育集團,深入推進強校擴優行動。在條件成熟後,我區將探索建立緊密融合型教育集團,實行“一長多校”等管理辦法,統一法定代表人或設立總校校長,在人員、經費、管理、考核等方面高度融合,形成高度統一的集團化辦學模式,由核心校帶動成員校快速、優質發展,全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的廣度和深度。

三、主要舉措

(一)著力加強黨的領導。全面加強教育集團黨的領導,落實中國小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紮實推進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不斷優化黨組織設定,開展集團內黨組織聯合共建,嚴格落實《臨淄區教體系統黨組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意識形態建設。

(二)規範建設文化制度。集團內部學校要聯合制定辦學章程,商定共同發展願景和具體舉措。探索建立校幹交流長效機制,開展校幹教師掛職交流、聯合教研、課程共享、學生交流等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交流活動,促進集團內學校融合發展、互通有無,提升集團校辦學水平。每年選派校幹到結對學校掛職交流,參與結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及管理工作,促進集團內學校管理理念、文化建設等方面的融合。通過調動、交流、支教等方式,打通集團內校際與學段人員流通通道,實現學校管理的一體化,全面提升成員校管理水平。

(三)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完善集團內師資培訓機制,形成區級培訓、集團培訓、校本培訓的教師培訓新架構。通過集團內結對帶教、師徒結對、跨校教研、評先樹優等方式,盤活集團教師資源。集團內的核心學校每學期至少要組織一次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名師人選、特級教師等交流互動活動,進一步發揮優秀教師的示範帶頭作用。鼓勵特級教師、正高階教師、齊魯名師等在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設定“名師鄉村工作室”,帶動集團內部教師發展。

(四)高效提高教育質量。強化集團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多元參加的現代學校制度。認真落實“雙減”和“五項管理”相關政策,加強作業管理,規範教輔徵訂,穩妥推進課後服務工作,全面提升集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集團學校間的德育幹部、班主任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工作經驗交流會,上好一節主題班會課或心理活動課,開展一次班主任論壇等活動,加強德育幹部、班主任互助聯動,促進集團內德育隊伍整體育人水平的提高。

(五)強化教研引領作用。教育集團內的核心校要定期召開學校領導聯席會議,共同研究和探討學校教育教學等方面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捆綁式發展活動;集團內學校間學科教師通過開展集中教研活動、專題講座、課題指導、同課異構、學科沙龍等活動,形成“學習、研究、探討”為一體的教研氛圍。定期組織開展“青藍工程”,建立師徒結對制度,切實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六)促進學生素養提升。建立學生交流長效機制,定期組織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體驗。組建年級發展共同體和班級發展共同體,定期聯合組織素質展示、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四、工作機制

(一)管理機制

建立和完善教育集團內部協調機制,建立集團化辦學理事會制度,制定集團辦學章程,創新集團辦學治理模式,提升集團辦學治理能力和水平。科學制定集團組建方案,合理確定集團組建模式,認真制定集團辦學發展規劃,推動集團成員校的深度合作和協同發展。緊密型教育集團的成員校校長、黨組織書記可以分設,或設定執行校長(享受正職校領導待遇)。教育集團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教育教學優勢和品牌效應,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鼓勵各集團制度創新,形成各成員學校發展“一校一特色”,充分調動各學校和廣大教師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逐步增強對集團的認同感、歸屬感,打造集團化辦學品牌和文化。堅持應放必放、能放盡放的'原則,給予集團教學改革和評價方面的充分自主權,激發辦學活力,確保集團化辦學取得實效。

(二)評價機制

建立集團化辦學考核評價制度,制定集團化辦學考核評價辦法,將集團化辦學納入教育工作目標考核體系,重點對集團內部治理和執行、優質資源共享、教師隊伍建設、辦學水平提升等方面實施考核評價,全方位進行辦學質量監測,推動集團化辦學健康有序發展。堅持結對雙方同步評價,既關注核心學校的支援力度,又關注發展中學校的自身努力程度,指導集團制定內部考核評價制度,對集團內部學校進行考核評價,激發成員校參與集團化辦學的積極性,推動集團建設和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特色發展。

(三)教師流動機制

進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創新集團化辦學教師管理和交流機制,實行集團內部教師統籌管理,變“學校人”為“集團人”,促進集團內骨幹教師在成員校之間雙向流動。核心校向成員校派出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成員校派出教師到核心校,帶動成員校發展。核心校派出掛職人員應具有較高管理或教學水平,成員校派出掛職人員交流時間每期原則上不少於1學年,不超過2學年。建立集團內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交流制度,名師帶徒制度,名師課題研究制度,發揮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作用,促進集團學校間形成共享優質師資、實現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

(四)獎勵激勵機制

建立集團化辦學激勵機制,集團成員學校、校長、教師在評先樹優、職稱晉升、教師培訓等方面實行獎勵激勵政策,對集團化辦學成效顯著、貢獻較大的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增強集團發展內生動力。對於跨校交流的管理人員及教師,制定相應的補助政策。

五、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開展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我區教育領域的一項重要改革。成立臨淄區教育集團化辦學管理委員會,整體推進集團化辦學各項工作。區教體局根據優質資源分佈及學校辦學實際,制定集團化辦學整體規劃,加強對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統籌、管理和指導,各科室、學校要切實履行職責,全力支援集團化辦學改革。積極爭取上級政策,鼓勵改革創新,支援建設一批示範性教育集團,引領推動全區教育集團化辦學深入發展。制訂完善教育集團評估標準,加強集團化辦學過程性考核,全方位進行辦學質量監測和評價。建立集團化辦學評估退出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集團化辦學工作。

(二)經費保障。根據集團化辦學發展規劃和年度目標任務,統籌安排專項資金,並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用於支援集團化辦學。積極對上爭取教育集團專項獎補資金,用於推進集團內學校提升辦學條件、辦學體制改革、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資訊化建設應用水平、激發集團學校辦學活力等,教育集團根據辦學協議及辦學成效核定辦學經費。

(三)資源保障。完善線上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通過開發、徵集、購買等多種方式建設線上優質教育資源庫,並免費向學生及家長開放使用。支援集團核心學校建設以共享優質師資和課程資源為主要內容的網上學校,構建集團成員網路學習共同體。鼓勵名師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線上開展專業化的診斷、答疑、輔導,共享智力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無縫隙覆蓋和精準推送。

(四)環境保障。加強集團化辦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認真學習外地集團化辦學的先進經驗,及時發現總結實施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及時宣傳報道集團化辦學的典型經驗和優秀做法,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援教育改革和發展,形成推進集團化辦學的良好環境。

六、工作要求

各教育集團要高度重視集團化辦學工作,根據《臨淄區教育集團化辦學實施方案(試行)》的要求組建集團化辦學理事會,明確工作職責,起草集團辦學章程,建立集團管理制度,制定集團化辦學發展規劃、年度計劃,推進集團內班子建設、師資建設、課程建設、績效考評、內部分配等工作,明確具體措施、工作要求、時限目標等,形成集團核心校與成員校一體融合發展機制。

共同體方案 篇11

為深入貫徹有關教育資訊化的戰略部署,落實浙教辦函〔20xx〕53號《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於落實好“新增城鄉教育共同體結對學校(校區)1500家”省政府民生實事任務的通知》現就鎮海應行久外語實驗學校和鎮海區九龍湖中心學校義務本站鄉教育共同體20xx年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浙江省教育廳等四部門關於新時代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基〔20xx〕70號),檔案精神和全國教育資訊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的“以教育資訊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要求,各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髮展。

二、發展目標

1.資源共享。推動教共體內教師的有序流動、均衡配置、培訓培養、整體評價等機制。鼓勵各校培育特色學科,形成優質教師團隊,引領學生髮展。充分藉助教育資訊化的力量,整合核心校和各成員校的優質資源,實現教共體內師德建設、課堂教學、校本教研、課題研究等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2.管理共進。構建合作交流平臺。建立以教共體核心校牽頭的學校日常教學管理和學校發展通報、研討例會制度。實施教共體內教學協同管理,做到常規制度、課程建設、教學進度、質量檢測等基本同步。組織各校名師成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指導教共體內學校的各門學科建設。

3.教學共研。核心校以專案合作方式接納成員校教師參與教科研,由骨幹教師幫扶成員校開展富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升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建立科學的教育教學質量診斷監控機制,實施統一的質量檢測管理,制定各學科質量保障制度,指導並督促各校學科教育。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提升教共體內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教師發展水平、學生髮展水平。

4.文化共生。教共體通過資源共享、活動共建、質量共評,助推文化滲透。核心校立足地域文化和學校教育資源,培育富有特色的學校文化。教共體各學校通過城鄉學生“手拉手”、家庭結對等形式,組織交流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的相互瞭解、共同進步。教共體之間力所能及地為對方提供教育基地和實踐空間。

5.考核捆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建立健全教共體一體化考核評價機制。教共體內各成員校在特色發展、校園文化、學科建設、教研活動、教學協同等方面實行捆綁式考核,成員校的發展情況作為核心校相關考核的主要依據。形成利益共享、榮辱與共的共同體。

三、實施內容

(一)加強隊伍建設

1.兩校各自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教學副校長為副組長,相關處室負責人、教研組長代表為成員。

領導小組分工如下:校長負總責,制訂工作實施方案與年度計劃,做好思想引領工作協調;教學副校長分管,協調、推進各方工作;教導處主任具體負責,落實各項活動的開展,資訊報道、工作月報、資料整理;資訊科技處主任負責網路技術支援,建設寧波智慧教育和“之江匯”網路幫扶空間;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綜合等教研組長,負責同步課堂、網路教研活動的開展。

2.兩校共同組建釘釘工作群,釋出活動資訊,開展工作交流,分享教學經驗,構建發展共同體。

(二)完善學校網路建設

完善學校網路建設,完善學校資料中心的建設。充分利用各級教育網路資源中心、資訊系統應用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實現教育資料中心的`無縫對接及綜合管理應用,實現與教育網路互通和應用。

(三)交流課堂教學

利用網際網路技術,由優質學校部分學科的授課教師同時對本校學生和結對幫扶學校學生開展線上、線下互動教學。使結對的學校學生實現同步上課、同步作業、同步接受輔導,結對的學校教師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共同進行質量檢測,讓鄉村學校的學生同步享受到城鎮的優質教學資源。

(四)加強網路教研

基於網路平臺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診斷和主題研修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城鄉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五)提升師資常態

通過校際師徒結對、同伴互助等方式,促進兩校教師各專業發展,培養一批農村學校教學骨幹,互相交流學習課堂教學和專業技能。

(六)共建學校文化。共同體學校要互相交流學校文化,吸收新的內涵,將優秀學校的學校文化逐步內化,並逐步形成自己的學校文化,構建兩校豐富而有個性特色的學校文化。

四、工作安排

1.兩校成立“城鄉教育共同體”工作領導小組,並組建各結對幫扶工作小組,確立幫扶形式及幫扶學科。

2.通過網際網路形式開展“同步課堂”的教學。

3.通過“網路研修”的教研形式,開展集體備課、課堂診斷和主題研修等活動,實現優質資源的共享與補給,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

4.積極拓展同步領域,逐步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日常教學拓展到校本特色活動、學校文化交流活動。通過遠距離或實地參與或欣賞兩校的校園活動,開展線下互訪交流活動。(具體結合兩校各節日活動開展)

5.認真總結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及時撰寫工作總結、收集典型案例,做好活動材料的收集和歸檔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學校“義務本站鄉共生體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組織協調和巨集觀規劃及設施工作。在學校各部門間建立“協同推進”的管理機制。從工作的組織管理上,加大學校的統籌力度,擔負起明確發展方向、統籌協調學校網際網路+義務教育的推進。

(二)制度保障

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義務本站鄉共生體建設”工作績效評價機制,明確規劃、統一建設和集中管理,嚴格制定教育資訊化系統網路和資料安全相關規章制度和技術保障措施,落實資訊保安責任制,加強資料管理、資訊釋出和網路安全監控。

(三)隊伍保障

學校將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教育教學科研和管理隊伍,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的配備力度。

共同體方案 篇12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全區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教學、聚焦課堂、聚焦教師、聚焦質量,開展“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教研”活動,努力構建“校際聯合結對、區域聯片組團、市外聯誼結盟”的共進發展模式,促進吳忠市各縣(市、區)校際之間、吳忠與銀川都市圈校際發展合作體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團結協作,共同發展,形成以強帶弱、城鄉聯動、川山互補、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建立跨校際、跨縣域、跨市域“共享、同進、均衡、發展”的教學(教研)新機制,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吳忠市教育教學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行動目標

(一)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共同體的領導、組織、管理、實施、評價等工作機制,促進教學、教研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工作網路。健全市教研室統籌協調、縣(市、區)教研室密切配合、牽頭學校組織實施、協作學校積極參與、教研組具體落實、名師工作室示範帶動六級教研網路,確保共同體活動落地生根。

(三)完善工作架構。重組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直屬學校與市域內各鄉村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組建吳忠市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由縣域內的1所城鎮學校分別與幾所或者多所鄉村學校組成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組建利青同城一體化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直屬學校與青銅峽市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構建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名優學校與銀川市名優學校組成聯盟學校教學(教研)共同體。

(四)優化活動主題。聚焦各共同體教學、教研、課堂、教師、質量等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教研”活動,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和手段,有步驟、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研究和破解教學、教研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增強教學教研的針對性,實現“精準教研”目標。

(五)拓展活動形式。立足各共同體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專業引領、校際會課、專題合作、名師會診、主題論壇、教學互訪、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異課同構等方式,增強教學教研的有效性。

(六)豐富活動內容。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通過線上線下共同計劃、共同研修、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觀課、共同說課、共同議課、專業引領、送教下鄉、共同總結等形式,提高教學教研的實效性。

三、行動措施

(一)建立共同體的工作機制

1.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機制。教育局成立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教研室主任、教研員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共同體建設的指導、規劃、協調、管理、督查、評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2.完善教研部門的服務機制。市、縣兩級教研室負責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服務、協調、組織等工作,採取“選單式”服務方式,將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走進學校和課堂,貼近師生,服務教學,引領教師共同發現、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避免教研活動的盲目性,增強教研活動的針對性,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3.建立共同體的條件保障機制。共同體各成員校要全面改善相關校園網路、資訊化功能室、綜合實驗室、學科教室等基礎資訊化條件,實現校園環境數字化、資訊系統互聯互通,為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創造條件。

4.建立共同體的協商機制。市直各中國小為共同體牽頭學校,其他各結對學校為協作學校。牽頭學校和協作學校要堅持平等協商的原則,堅持每學期開展一次共同體活動,共同制定活動計劃,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共同研究解決本共同體內教學教研中的具體問題,切實提高共同體內所有學校的教學教研水平。

5.建立“選單式”教學教研製度。共同體各成員校可根據自身教學教研需求,向教研室提出有針對性和意向性的活動申請,由教研室認真分析預約需求,策劃、指導、制定活動方案,並在此基礎上,召開方案論證會,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召開活動培訓會,讓參與活動的所有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意義、作用和要求。

6.建立主辦、承辦、協辦制度。教研室為活動的主辦單位,牽頭學校為承辦單位,協作學校為協辦單位。主辦單位負責活動方案的策劃、論證、培訓等工作,承辦單位負責活動方案的草擬、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等工作,協辦單位緊密配合承辦單位開展活動。

7.建立考核與激勵機制。教研室每年對各共同體開展的教研活動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對共同體各成員校的年度考核之中。縣域內開展的活動由各縣(市、區)教研室下發檔案,頒發活動證書;市域內開展的活動由市教研室下發檔案,頒發活動證書。證書作為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

(二)構建共同體的工作網路

1.市教研室。作為共同體建設的一級網路,負責共同體教學教研活動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專業指導、過程監督、考核評估等工作,並做好活動的梳理與總結,形成實踐與理論成果,面向全市進行推介。

2.縣教研室。作為共同體建設的二級網路,負責組建縣域內的教研共同體,指導縣域內的共同體活動,配合市教研室開展市域內的共同體活動。

3.牽頭學校。市直屬學校為市域內共同體活動的牽頭學校,各縣(市、區)城鎮學校為縣域內共同體活動的牽頭學校。牽頭學校是共同體建設的三級網路,負責協調與共同體內各協作學校之間的關係,與協作學校協商制定共同體活動計劃,合理安排活動主題、內容、方式、時間和地點,做好活動的牽頭、組織、實施和保障工作,保證共同體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

4.協作學校。鄉村學校為共同體建設協作學校,是共同體建設的四級網路,配合牽頭學校制定教研活動計劃、主題、內容、方式,組織本校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共同體開展的各項活動。

5.教研組。教研組是共同體建設的基本單位,為共同體建設的五級網路。共同體內的.各學科教研組要以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和學法作為重點,重視新型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手段融合運用的實踐與研究,推進“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教研”;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注重情境教學和實踐教學,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注重科學教學和實驗教學,探索基於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或者跨學科綜合學習,開展研究型、專案型、合作式學習;重視培育、遴選和推廣符合創新素養教育要求的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教學實踐模式,著力培養學生創新人格、創新精神。

6.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是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共同體建設的六級網路。各共同體要以牽頭學校為主體,整合各成員校的教師資源,組建以區市級名優骨幹教師為主持人、以青年教師為成員的“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名優骨幹教師在教學教研中的示範和引領作用,採取結對幫扶、集中研修、網路培訓、跟崗實習、線上課堂、送課下鄉、送研到校等形式,引領青年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構建吳忠市教學(教研)共同體

1.重組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採取自主選擇、自由組合、自願結對的方式,由吳忠市市直學校與吳忠市域內每個縣(市、區)的1所鄉村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實現試題、微課、課件、管理方法、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等一切教學資源的共享共用,促進市域內校際間的深度協作,長期合作,協同發展。

2.組建吳忠市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參照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的組合方式,採取1+n的方式,由縣域內的1所城鎮學校分別與幾所或者多所鄉村學校組成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形成結對幫扶關係,立足鄉村中國小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實現城鄉聯動、校際互動、以城市拉動鄉村、以強校帶動弱校,整體提升教學教研水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3.組建利青同城一體化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深入貫徹落實吳忠市委、政府關於利青同城化系列部署和要求,由吳忠中學與青銅峽市高階中學、吳忠市第三中學與青銅峽第七中學、吳忠市利通一小與青銅峽第六國小組成校級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教研活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實現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資訊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

4.構建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全面落實市委、政府對銀川都市圈建設工作要求,由吳忠市幼兒園與銀川市第一幼兒園、吳忠市利通一小與銀川實驗國小、吳忠中學與銀川市第二中學、吳忠市回民中學與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吳忠高階中學與銀川市第九中學組成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教育科研、課堂教學、教師培養、中大學聯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推進都市圈“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教研”程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大力提升吳忠市教育發展水平。

(四)優化共同體的活動主題

1.分析現狀,摸清情況。在開展教學教研活動之前,各共同體要根據學校的辦學實際和教師的需求,對學校的校情、教師的教情和學生的學情等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就“為什麼要開展這次教學教研活動”“如何開展好這次教學教研活動”“開展這次教學教研活動要達到什麼目的和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向教研室提出有針對性和意向性的“選單式”預約申請,由教研室對其進行評估分析。

2.把診號脈,尋找問題。在共同體向教研室提出“預約”申請的基礎上,教研室可通過下校調研、座談等形式,瞭解共同體內各成員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遇到的困惑,把診號脈各參與學校教學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共同體制定活動方案。

3.確定主題,明確方向。在制定、修改方案的基礎上,教研室召開方案論證會,組織教研員對共同體的活動方案進一步進行論證,最終確定活動的主題、形式、內容和要求,並下發檔案予以確認;召開活動培訓會,面向全體參與的教師和學校進行培訓,確保活動不變形、不走樣,收到實效。

(五)拓展共同體的活動形式

1.專業引領。各共同體要針對創新素養教育要求下和“網際網路+教育”背景下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問題,聘請有關專家及教研人員採取專題講座、專題報告、專題研討、專題座談等形式,引導教師學習掌握創新素養教育理論,探索“網際網路+教學”“網際網路+教研”的途徑和策略,掌握大資料背景下的觀課分析技術,促進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教研的深度融合。

2.校際會課。各共同體可採用線上與線下教學教研交流的方式,開展校際間的線上或線下“會課”活動,交流創新素養教育和“網際網路+教育”要求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探討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名師會診。各共同體要組織本學校的名優骨幹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採取線上答疑輔導、線上課堂、線上教學、線上教研等形式,針對本共同體某些教師的“亮點教學”和“病態教學”進行專題研究,分析討論,提煉可以推廣的成功做法,制定解決“教學病態”的有效“處方”。

4.專題合作。各共同體成員單位要加強對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調研,在梳理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系列研究專題,通過“問題懸掛”和“問題招標”的形式,結合各自的優勢確定研究專題,建立跨校際的專題研究小組,進行合作攻關。

5.教學互訪。各共同體要定期開展校際間的教學互訪活動,通過開展校際間的線上與線下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研課等活動,搭建和拓展共同體各單位推介、分享、學習、研討的平臺,使共同體內各校的教學“小智慧”凝聚成校際間的教學“大智慧”,便於校際間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6.城鄉互動。各共同體內的城區學校和鄉村學校要互派教師進行定期學習、觀摩、研討,承擔相應的教學教研任務,親身感受農村或城區學校教育教學的現狀、發展和變化,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7.開放共享。各共同體要以學校為單位舉辦教學開放日(周)活動,面向社會、家長和其他各成員校全天候開放校園,開放課堂,讓社會、家長和其他各成員校瞭解本校的辦學特色、辦學優勢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情況。

8.黨建融合。各共同體在開展活動時,黨員教師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通過上示範課、舉辦黨課講座、與年輕教師、鄉村教師結對子等形式,引領教學教研方向,把黨建工作融入學校教學和教師的實際需求中,不斷探索黨建和教學教研工作的結合點,實現黨建工作與教學教研的深度融合、同步發展,有效破解黨建工作與教學教研“兩張皮”的問題。

(六)豐富共同體的工作內容

1.共同計劃。由共同體牽頭學校與協作學校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活動方案,就活動的目的、主題、內容、形式、實施、要求等方面進行具體安排,向教研室提出活動申請。

2.論證方案。召開活動方案論證會,採取專家審議材料→共同體成員校領導專題彙報→專家論證→專家集中評議→形成論證意見或建議的方式,由共同體各成員校負責人就活動目的、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措施等方面進行專題彙報,由教研室負責人與相關學科教研員組成專家團隊,在詳細審閱活動方案、聽取彙報的基礎上,對方案進行分析、點評和論證,並結合教學教研實際提出意見或建議。在論證會結束後,共同體成員校對方案進行修改,由教研室發文予以確認。

3.共同培訓。圍繞活動方案,召開活動培訓會。由教研室安排人員面向參與活動的全體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使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意義、內容和要求,統一思想認識,完善操作要領,確保活動緊扣主題、落實要求。在此基礎上,也可安排專題講座,由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緊扣活動方案,就學科教學教研行動策略進行專題引領,便於分享智慧,交流經驗,啟迪思想。

4.共同研修。圍繞活動主題,採取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共同體各成員校教師學習上級有關的檔案精神,瞭解活動的實施目的和意義;學習與主題活動密切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文章,把握活動的方向和要求;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常規,規範教師的活動行為。

5.共同備課。緊扣活動主題,按照“有效備課”要求,由共同體各成員校以教研組為單位組成校級或校際備課團隊,按照“團隊研究→個人備課→個人授課→集體磨課→個人反思→完善教案”的程式開展“線下”或者“線上”共同備課活動,在課程標準和活動方案的引領下,認真研究教材、教學方法和學法,切實制定出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6.共同磨課。緊扣“有效磨課”要求,在共同體各成員學校以學科教研組或者跨學科教研組組建校級磨課團隊,共同開展“磨課”活動。磨課可採取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個人試講與集體會診相結合、上課與聽課、說課、議課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都必須緊扣活動主題,突出活動主題,不得脫離活動主題或者遊離於主題之外開展磨課活動,力求通過校級間的磨課活動,磨出一節紮實有效、示範引領的“好課”。

7.共同展課。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共同體各成員學校推選出的課例參加校際間共同“展課”活動,集中展示、交流校級磨課成果,深入探討紮實有效的教學行動策略。展課按照如下程式進行:一是展示說課,由參與活動的教師採用課前說課與課後說課的方式,說課前的設計思路、方法與策略預估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緣由;說課後的教學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的改進策略。二是展示上課,由共同體各成員校選派的教師分別展示自己的課例,共同展示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各共同體組織學科教師開展聽課、觀課活動,觀察做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借鑑其做法並激活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思考。三是展示議課,採取中心發言人議課與學科教研員議課和參與教師的共同議課相結合的方式,共同評議做課教師的說課與上課情況。四是展示辯課,由中心發言人和參與活動的教師結合教師展示的課例和自己的教學實踐,或談自己的思考,或談自己的認識,或談自己的體會。整個展課活動要緊扣活動主題,不得遊離於主題之外進行面面俱到的說課、上課或者議課。

8.共同送課。校際展課活動結束後,由共同體各成員校集體商量,按照校際展課的情況,根據結對鄉村學校的需要,推選出優秀課例開展共同送課活動,展示校際展課的成果,引領鄉村中國小課堂教學改革。選送的課例必須是符合活動主題要求的、能引領課堂教學改革方向的、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的優秀課例。共同送課的形式和內容必須與校際展開時的要求一致。

9.黨建統領。要著力探索實施“黨建+共同體活動”工作模式,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共同體活動的全過程,努力構建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新機制,以黨建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開展活動時,支部可採取“主題黨日”的形式,組織全體參與活動的黨員開展“戴黨徽、唱黨歌、重溫入黨誓詞、黨員承諾簽名”等活動;可採取黨課講座的形式,由支部書記結合所開展的活動主題,進行專題講座。黨員要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地參與共同體所開展的備課、磨課、展課、送課等活動,主動幫扶鄉村教師和青年教師,切實發揮黨員教師在教學教研中的引領作用,實現黨建和教學教研的同頻共振。

10.共同總結。所有活動結束後,由主辦單位組織、承辦單位牽頭、協辦單位全體參與,對共同體開展的活動進行全面總結。總結要梳理出本次活動的突出亮點、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思路,重點總結出突出主題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要做好活動記錄與總結及各種過程性材料的積累、整理,包括文字、圖片及音像資料等。要重視活動成果的交流與推廣,注重培育、遴選和推廣活動中湧現的優秀教學教研模式和案例。

四、行動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縣(市、區)教育局要高度重視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把它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和創新素養的重要舉措認真實施。要成立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域聯動教學(教研)共同體,負責領導、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共同體建設工作。各有關學校相應成立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加強配合,協同做好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

(二)科學規劃,加強管理。各教學(教研)共同體要認真分析現有學校情況,儘快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配套制度和學年工作計劃,及時啟動實施相關工作。要加強對共同體建設的過程管理,重視調查研究,注重過程診斷,及時發現並解決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三)積極實踐,不斷創新。要加強實踐,積極探索共同體建設的有效組織形態、組織機制和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推動共同體內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經驗、科研成果的共享、共生。要致力創新,明確共同發展目標,找準相互間最佳結合點和增長點,以共同發展創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動新發展,努力為我市推進“網際網路+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創造更多更好的新經驗。

共同體方案 篇13

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革命,調動廣大教師探索和總結教學策略的積極性,在實踐中開展同伴互助和群體性研究,進一步豐富我校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的內涵,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按照學校黨委和行政辦公會“構建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意見,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成立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構建和評價領導小組

組長:李明

副組長:賈曠、馬明友、林錫宇、馬明東、孫鵬

成員:臧傳發、王忠、王昉、劉溪、朱勇、陳樂銀、焦東興、劉洪肅、劉益民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臧傳發兼任,成員由教科室領導、年級領導、處室領導、名師、骨幹教師組成,負責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活動開展、成果驗收、評價和獎懲等。

二、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

1、分年級、按學科以4—6名教師為團隊,組成教師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習共同體設組長一名,負責學習研究的活動開展、經驗總結和成果上報。

2、各年級將教學策略學習共同體的`組建結果於20xx年9月25日前報教科室。

3、教科室對各年級上報的學習共同體進行分類建檔並公示,作為評價驗收的物件。

三、學習研究內容的確定

1、教科室根據學校課堂教學革命的實際,釋出教學策略研究指導性課題,供教師選擇。

2、各學習共同體可根據年級和班級實際和自己的特長自行確定研究課題進行申報。(上報“淮濱高中教師教學策略學習研究申報表”)

3、教科室對各學習共同體申報的課題進行彙總並公示。

四、活動開展、成果驗收及獎懲

1、各學習共同體在組長組織下積極主動開展學習研討和經驗交流活動,每週不少於1次,並對活動過程做好記錄。

2、各年級每月組織一次對學習共同體階級性成果的評價驗收,在此基礎上向教科室推薦6項優秀成果。由教科室對各年級推薦的每項優秀成果開展彙報實錄活動,並組成專家評價小組對彙報實錄情況進行打分量化,對年級排出名次。學校對第一名的年級獎勵壹仟元。

3、每學期各學習共同體將學習研究成果上報教科室,由教科室組織專家評審小組評審出優秀成果若干項,學校為優秀成果頒發榮譽證書,組織教師教學策略專題報告會,對成果在校內推廣。

共同體方案 篇14

學習共同體是有著共同信念、共同目標的學生學習團隊,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重要的組織載體。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能夠加快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了穩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深化課題研究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20xx年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學期我們將在七八年級各班建立班級學習共同體。現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建設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為了落實《臨渭區教育局組建“校本研修共同體”實施意見》,牢固樹立“為生命奠基,為發展服務”的核心理念,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生髮展為根本”的價值取向,根據《渭南市實驗國中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教研計劃》安排,積極開展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加快構建“民主平等、積極參與、同伴互助、共同發展”的共同體文化,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發展。

二、總體目標:

通過班級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促進班級教育教學和管理工作,推動課題研究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的自我管理,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創新人格的形成,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組建原則:

1.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

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背景,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行為表現、學業成績、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別、性格等因素,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A(優等生)、B(中等生)、C(學困生)三個層次,在此基礎上組建若干個學生學習共同體。各組應該有人數大致相等的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保證各組之間整體水平均衡(組間同質),有利於各組之間展開公平合理的良性競爭。在小組內部,各組都擁有不同水平的學生,有利於不同層次組員之間的學習互動和合作探究(組內異質),實現人員組合的最優化。

2.個人意願和群體意願兼顧原則

分組時,在保證各共同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意願和群體意願。一是不把彼此排斥的學生編入一組,以免矛盾激化,影響共同體的活動開展。二是對學困生應編入對他們持中立態度或歡迎態度的共同體內,以滿足他們的集體歸屬感。

3.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原則

學習共同體確立以後,人員構成大致不變,以維持共同體的相對穩定。必要時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調整的條件是有利於營造和諧融洽的共同體氛圍,確保共同體能夠持續有序的發展。

四、組建規範

1.確立共同體

各班由班主任牽頭,根據自己班實際情況,廣泛徵求學生和任課老師意見,根據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原則,將學生每六人一組,建立起若干個共同體,每個共同體內又結成若干個學習對子。每個小組按照A、B、C、D……命名(也可以全組成員一起為小組進行個性命名),組員分別為A1、A2、A3……

2.實行組長負責制

每個學習共同體設立一位行政小組長和若干名學科小組長。行政小組長經選舉產生,學科小組長由組員擔任,原則上每名成員至少擔任一科學科小組長。

3.建設合作體文化

班級要著力打造學習共同體文化建設,引導學生樹立“組強我榮組弱我恥”的觀念,努力營造“和諧團結、平等互助”的氛圍。初期的共同體文化建設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組名,各組成員集思廣益,為本組取一個積極向上、富有新意的名字,這有利於凝聚人心,形成團隊目標和團隊精神。二是口號,各共同體成員通過討論,可選擇名言警句,也可自我創造,形成口號。三是組規,共同體成員需達成共識,形成本組組規,內容涵蓋一日常規、協作學習、自我控制等方面,形成書面材料,各成員簽字認可並遵照執行。四是標誌牌(或標誌貼),可將組命、口號、組規、個人奮鬥目標等製成標誌牌(或標誌貼),置於桌面上,時時提醒、鞭策共同體成員共同進步。

五、組織管理

1.採用兩條線管理模式

(1)學習過程管理。成立學習聯絡會,由教導處統一管理。學習聯絡會由學習委員、學科小組長組成,負責對共同體成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進行統計和評價,並完成統計表的填寫和統計工作。每週五交教導處備案。

(2)日常行為規範管理。成立管理聯絡會,由班主任統一管理。管理聯絡會由班長、行政小組長組成,主要針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進行管理,填寫相關表格,一週一統計,一週一評比,並在德育課上進行公佈。班長做好表格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每週五交教導處備案。

2.學生幹部管理職責:

行政小組長全面負責本共同體的日常行為規範和學習紀律情況。

(1)日常行為規範方面,根據學校規章制度,對本共同體內所有成員的集會、出操、紀律、勞動、衛生等各個方面進行督查。

(2)學習方面,督促各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搞好本學科學習,並對課堂表現、作業收交等情況進行督查。

(3)對違紀現象進行勸阻、批評教育,對後進生進行幫扶。並做好記錄,及時反饋給班主任。

3.學科小組長協助行政小組長管理本學科的課堂紀律,全面負責本學科的學習管理。

(1)帶動本組成員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本學科學習中,對違反課堂紀律者進行勸阻批評。

(2)組織本組成員自學時獨立思考,注意提醒組員保持安靜。

(3)組織本組成員進行“對子”互學,完成組內合作學習。注意提醒組員集中精力,不轉移話題,控制音量,不影響其他小組的學習。

(4)協助科代表收交、檢查本組成員學科作業。做好登記,及時彙總本組課堂生成的新問題,反饋給科代表或科任老師。

(5)定期召開小組成員會,對本小組本學科的學習進行階段性總結。

只要做起來,風景在路上。我們希望通過全體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積極配合,將班級共同體建設好,在教育教學及學生管理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促進學生從自主走向自律,從自立走向自強。也希望我們的老師們在共同體建設實施中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實現專業理論水平的提升,實現由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

共同體方案 篇15

一、結對方式:

幫扶雙方通過雙向自願選擇(最好是本教研組),並結成幫扶對子,工作年限界定在3年及以下的教師。

二、結對幫扶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餘忠林

副組長:張慈蘭

成員:部分教師

三、結對幫扶員

指導老師:

四、工作要求

(一)對幫扶物件教師的要求:

1、樹立熱愛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服務的思想。

2、虛心請教指導老師。

3、認真學習業務知識,認真閱讀教育、教學雜誌和文章,並做必要的讀書筆記或讀後感。勤於動筆寫教學反思、記錄身邊的故事,積累自己的教學感受。(要有專用讀書筆記、每學期期中期末各有一份學習心得體會。)

4、熟知本學科課程標準,要鑽研教材,跟隨業務導師的指導初步確定自己的教學研究方向,第一學期可以在業務導師的.指導下,對此有初步的瞭解(和指導師共同參與課程設計)。第二學期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能開展校級精品課)。

5、努力上好每堂課,並請導師聽課、評課,一學期至少上好一堂公開課,認真聽業務指導師的示範課。對比差距,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途徑,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進行業務指導每週不少於1次,要求雙方互相聽課每月不少於4節,並做好聽課記錄和寫好業務指導記錄。)

6、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取長補短。每學期聽課不少於25節。對業務導師的課應該隨時進班聽,聽完課後虛心向業務導師請教,並在工作筆記上詳細記錄。

7、必須按規定認真參加各級進修培訓工作。鼓勵繼續在業餘時間對自己所教學科進行充電或學歷提升。

(二)對指導老師的要求

1、導師主動關心青年教師的政治思想,以自身的良好素質去影響、引導青年教師發揚愛崗敬業精神,熱愛教育教學工作。

2、指導老師要本著對學校發展負責、對青年教師的成長負責的高度的責任感,根據學校對年輕教師的具體要求,認真做好全面的指導和督促工作(如:指導備課、上課、課後反思、每月檢查教案等)。

3、指導老師要幫助青年教師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工作計劃,指導、輔導青年教師上好見面課、彙報課和各類公開課。並及時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協助青年教師尋找良好的解決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教育水平。

4、指導老師做好示範和引路的作用。如制訂學期教學計劃、教材分析、備課、上課、聽課評課、批改作業、學科競賽輔導等。

5、瞭解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困難和要求,盡力幫助解決。指導新教師加強學習,進行教育教學。如指定、提供學習資料,教育敘事及論文的撰寫和修改等。

6、指導老師對結對幫扶的教師有期中教學評估,學期結束時有階段性總結。

7、指導老師不僅要在工作、學習上幫助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同時在生活上也應該多關心年輕老師,讓他們感覺到集體的溫暖。

五、獎勵方案

1、指導教師對新教師培養,學校將制定一定的獎勵考核方案進行考核(考核獎勵方案待訂)。

2、新教師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如成長迅速,學校將在各項培訓、評職、評優過程中給予優先考慮。

共同體方案 篇16

一、目的意義

1、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整合城鄉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措施。

2、充分發揮城區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提高農村學校辦學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學校教育的差距,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3、通過城鄉學校的互動,啟用各校的內部管理機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帶動新課程改革和教育內需,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

二、共同體建設形式

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原則上以城區優質學校為核心,建立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組織架構,即保持共同體內城區、鄉鎮學校的原有法人地位、法人代表、領導班子、教師編制等不變,由城鄉學校雙方的校領導組成工作領導機構,建立城鄉學校共同管理機制,城區優質學校的校長為共同體發展的第一責任人,農村薄弱學校的校長為共同體的第二責任人。各成員單位對共同體負責,並互派中層及以上領導(後備幹部)到對方學校工作、管理或學習經驗,共同探索構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共同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切實提高共同體內學校的管理水平。

三、主要內容

1、城鄉學校領導結對:

①農村學校有培養前途的中層(後備)及以上幹部,每期1~2名至城區學校掛職學習,學習結對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

②城區學校的校長每月保證二天的時間在對口幫扶的學校上班,每學期舉辦兩次專題講座。城區學校有培養前途的中層(後備)及以上幹部每期1~2名到農村結對學校頂崗支教或者擔任實質的校級領導,全程參與學校的管理。

③共同體成員幹部每月要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部署總結工作,研究制定共同體之間統一的教學計劃、師生的教育活動、教研活動、校本培訓等。儘可能的幫助交流乾部、教師解決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的問題。

2、城鄉教師結對:

①城鄉學校凡在編在職教師,按照規定的年齡要求輪流到城鄉學校頂崗執教。原則上共同體建設學校各派出4名教師,具體人員、學科由共同體建設學校統籌安排,報區教育局人事股備案。

②城區學校凡獲得區級以上名師、教學能手、骨幹教師稱號的,要與一名農村學校教師結對子幫扶,開展好師徒捆綁式考核。

③區教育局、進修學校等有關股室要經常深入共同體學校進行調研,指導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交流教師的專項評優活動,在政策上多給予傾斜。

3、城鄉學生結對:

①共同體建設學校雙方學生通過開展“手拉手、共進步、同成長”一對一的互助活動,實現城鄉孩子心靈的溝通和交流。開展“班級與班級結對”、“學生與學生結對”的聯誼活動,建立穩定的互訪交流機制,利用節假日等開展藝體特長交流、綜合素質展示、學科競賽”等聯誼活動,促進城鄉學生相互瞭解、相互溝通、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②開展共同體建設學生“生活體驗”活動。通過“走進鄉村、享受自然”和“走出鄉村,體驗城市”同吃同住同學習系列活動,讓城裡孩子感受農村的純樸,讓鄉下孩子增長見識。組織他們到對方學校、家庭相互親身體驗學習、生活環境。積極創造條件開闢素質教育實踐基地,讓城裡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農作物栽培、家畜養殖、果樹管護等,培養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勞動價值觀。

③開展形式多樣的“獻愛心”幫扶活動,動員有條件的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對農村學校學生開展圖書、學習用品、衣物捐贈等資助活動。幫助困難家庭的孩子更好的完成學業,讓城鄉學生共享社會溫馨,共同進步。

四、參與共同體建設的交流教師

1、在編在崗教師。

2、年齡:男45週歲以下、女40週歲以下(男1966年1月1日後出生,女1971年1月1日後出生,下年度依此類推)。

3、各校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按年齡進行排序,原則上城區學校年齡長者先行列為交流物件,農村學校年齡小者先行列為交流物件。若有特殊情況,學校可根據實際進行內部協商調整。

五、共同體建設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要高度重視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工作,把它作為提高農村薄弱學校辦學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手段認真實施。共同體學校要成立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要分解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教育相關職能的責任,加強督查,確保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順利實施。

(二)合理規劃,全面實施。區教育局和進修學校要認真分析現有學校情況,積極搭建平臺,規劃城區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全面結對幫扶。要幫助城鄉學校找到相互間最佳結合點、增長點,有關學校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配套制度。

(三)重視過程,加強管理。區教育局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陳日振;成員:吳榮川、廖正海、盧仲蘭、吳謹、趙建夫、廖志華、林俊、吳文芬。成員單位:督導室、人事股、中教股、初教股、政教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人事股。區教育局、進修學校有關股室、要切實加強共同體實施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管理,重視調查研究,及時發現並解決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建立簡報制度,及時總結工作經驗,適時組織研討,推廣成功做法,促進城鄉學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六、考核評價

(一)對共同體建設學校的考核:區教育局將根據檔案的要求制定具體的考核方案,對共同體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實行全方位、捆綁式聯動考核,納入常規檢查綜合考評,年度綜合量化。

1、共同制定完整的共同體建設工作方案,提交完整的周工作計劃。

2、城區優質校除安排幹部、教師交流任教外,還應定期派各年級的學科帶頭人或優秀教師到交流學校上公開課或示範課,每月至少1次,起到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二)對交流乾部考核:

1、每人擔任一個學科的教學,完成足額的工作量。

2、每學期舉行1次以上公開課,聽評課不少於20節。

3、第一學期結束時應撰寫一篇關於改進學校教學工作或學校管理建議的文章,學年結束時應撰寫一篇交流工作的述職報告。

4、參與交流單位學年度考核。學年度考核量化結果居該交流單位所有參加考核人數的前1/2者,由交流單位出具交流鑑定後,回原單位任教;未進入該單位所有參加考核人數的前1/2者,延長交流時間1年或由教育局重新安排交流學校任教。

(三)對交流教師的考核:

1、每人擔任一個學科的教學,完成足額的工作量。

2、每學期至少承擔2次教學公開課或示範課(城區教師上示範課,農村教師上公開課),聽評課不少於20節,參加或參與指導該校至少一個課題的研究,城區教師至少指導一位農村年青教師教學。

3、交流結束時應撰寫一篇交流工作的心得體會上交教育局。

4。參與交流單位學年度考核。參照交流乾部考核。

七、紀律要求

1。超編學校的教師或超編學科的教師由教育局根據學校及學科的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各校不得私自借出、借入教師。7月10日前私自借用的教師一律回原學校報到。今後若私自借出、借入教師將嚴肅處理(①追究借出、借入學校校長的責任並嚴肅處理,②借出教師視同離崗)。

2。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不報名或者報名後不服從安排的,當年年度考核只能定為合格;新一輪交流繼續不報名或者報名後不服從組織安排者,崗位聘任時予以緩聘;按照規定的年齡,凡沒有在農村工作經歷的,今後一律不得晉升或聘任高一級職務。

3。各校要嚴格按照程式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保質保量地把共同體建設工作完成好。如有弄虛作假,造成嚴重影響的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八、其它

1、參與共同體建設的幹部、教師交流期限為一學年,參加20xx~20xx學年交流的幹部、教師,一年期滿後返回原學校任教,新一輪共同體建設工作按本檔案精神執行。

2、凡自願申請到農村學校支教三年,經教育局審批後,已取得任職資格且未聘的教師可以聘任;三年支教結束後,經考核表現優秀的,可以續聘。

3、對自願交流的教師,在今後晉職、評優等方面將給予傾斜,在調配考試中將給予適當加分。

4、各校的交流人員名單于8月10日前上報教育局人事股,城鄉共同體學校建設的工作計劃於9月10日前上報人事股。

九、城鄉共同體建設學校安排

共 同 體 學 校

參與城鄉共同體建設的學校重新安排,9月起遵照本檔案執行,今後將按學校常規工作常年開展,各校要把該項工作納入全年工作計劃,在人員、經費、課程等方面統籌安排,確保活動正常開展。

共同體方案 篇17

為充分發揮名園名師示範引領作用,進一步提高農村薄弱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促進農村幼兒園辦園質量提升,根據青島市教育局《關於組織開展20xx年度學前教育送教下鄉活動的通知》要求,結合我市學前教育工作實際,就建立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制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快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以均衡發展為目標,加強幼兒園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整體發展、共同提高”的發展模式,提升幼兒園管理水平與保教水平,促進全市學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工作目標

依託“區片發展共同體”,城鄉幼兒園實施區域結對,城區部分骨幹園長和教師深入農村薄弱幼兒園,通過舉辦專題報告會、公開課等送教下鄉活動,幫助農村幼兒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基本技能,引領教師專業成長。完善名師支教的形式、內容和途徑,形成全市學前教育名師資源共享的長效工作機制,提升幼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全市學前教育均衡發展、高質量發展。

三、主要措施

(一)拓展區片發展

充分發揮四所局屬幼兒園示範引領作用,建立四個區片發展共同體,進一步拓展共同體活動內容。擴大互動交流領域,在幼兒園管理、教育教學、衛生保健等方面開展結對互動活動,實現協作片區幼兒園抱團式發展,共同提高協作片區學前教育均衡發展。

(二)實施訂單幫扶

一是在全市範圍內實施精準幫扶。幼兒園根據自身需求,提出幫扶申請,市教體局架構幫扶橋樑,實現精準幫扶。二是在鎮(街道)範圍內實施對口幫扶。充分發揮鎮(街道)中心幼兒園、示範幼兒園等資源優勢,建立公辦園與民辦園、優質園與薄弱園對口聯動發展機制,豐富幫扶形式,採取聯席園務會制度、教師交流、聯合教研等形式,實現資源共享,確保幫扶實效。

(三)豐富送教內容

1.教育教學。一是實施聯合教研製度,片區聯合教研和鎮域一體化教研活動相結合,發揮四所局屬園和鎮(街道)中心園的'教研引領作用,促進全市鎮、村幼兒園教學質量均衡發展。二是送教下鄉活動,開展教材解讀、教學研討、聽課觀摩等活動,提高農村幼兒園課程建設和實施水平。

2.園所管理。通過專題講座、掛職交流等活動,指導受援幼兒園建立健全現代幼兒園管理制度,規範幼兒園日常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幫助結對幼兒園明確幼兒園發展定位、辦學方向、培養目標,制定發展規劃。

3.衛生保健。針對衛生保健制度、疾病預防、健康檢查、食品安全管理等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開展有針對性地送教活動,通過專題培訓、現場指導、參觀觀摩等形式,有效規範農村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確保幼兒身心安全健康發展。

四、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工作。為切實做好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市教體局成立分管領導任組長,局機關及相關部門職能科室負責人組成的全市學前教育發展共同體工作領導小組,各相關科室根據工作職能負責定期對各發展共同體工作進行調研、指導、督查,研究解決相關問題。定期召開工作排程會議,督查、推進工作的開展。

(二)完善督導考核機制。發揮教育督導職能,建立對發展共同體幼兒園的視導制度,加強對發展共同體工作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評估。將發展共同體的工作情況列入年終督導考核。對工作成績顯著的,給予表彰獎勵。

(三)建立聯盟對接機制。各幼兒園應積極對接,做好溝通、結對工作,要積極提出幼兒園改革與發展的工作方案,查擺不足,研究辦法,雙方攜手,實現城鄉幼兒園雙贏。送教幼兒園要以高度的責任感、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業務水平,為廣大農村幼兒教師提供優質服務。農村幼兒園要採取積極態度,立足內部挖潛,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各幼兒園工作要有切實可行的計劃,有嚴格認真的檢查,有實事求是的總結,有嚴謹縝密的規章制度。

各單位要對開展的活動做好宣傳,努力營造學前教育共同發展的良好氛圍,並將活動情況總結及時報市教體局學前教育科。

聯絡人:付顏,聯絡電話:58566

共同體方案 篇18

一、指導思想

教師節是表達學生對教師感恩之情的傳統下,作為我校建校以來的第x個教師節,我校提出了“教師節我們的愛生節”主題活動,培養教師“關愛每個學生”的觀念,為學生的發展做出長遠而實際的關注。

二、時間安排

20xx年9月10日

三、具體內容安排

1、教師走進學生生活中學校的領導及老師們帶著準備的節日禮物,走部分同學的家庭,與部分學生親切交談,主動助和關心這些同學的學習與生活。

2、學生自主表達感恩情學校的學生們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節日祝福與感恩之情。

3、早晨校門口禮儀隊迎接、祝福每位教師。

4、課堂上,各班同學向老師問好、送出祝福,為老師們送上自制禮物。

5、中午午休期間,參加學校“老師,我想對您說”的校園留言活動。之後,組織感恩隊會。

6、各班同學提前通過網路給老師們送上三個“一”:一段節日祝福;一份特色作業;一條教學建議。

四、教師節主題慶祝活動實際開展情況簡介

上午7點30分,伴著廣播室播放的優美的教師讚歌,禮儀隊同學早早地站到了校門口,他們不僅主動用中英文雙語的'形式向老師們問好,還迎送一支代表感恩之情的康乃馨。讓老師們一進校就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快樂與幸福。

課堂上,各班同學自發地向老師問好並送出祝福,有的班級為老師們送上了精心製作的環保花,有的班級給老師們送上了自制的祝福卡,這一天的課上課下,師生的配合更是非常默契。

中午午休期間,各班積極參加了學校“老師,我想對您說”的校園留言活動,將自己對老師的感激之情寫在形狀不同的小卡片上,貼在學校的宣傳板上。之後,又分別組織了形式不一的感恩隊會。同學們還提前通過網路給老師們送上三個“一”:一段節日祝福;一份特色作業;一條教學建議。讓老師們驚喜連連,深受感動。

我校全體教師表示,家長把孩子交給了老師,就是對教師的一種信任;社會給予了教師充分的尊重,就是對教師工作的支援。這些都應該成為教師關愛學生的動力,只有全身心地愛護每一位學生,才是最好的過節方式。

在關愛每一位學生的同時,學校的領導及老師們還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節日禮物,走了部分同學的家庭,與部分學生親切交談,主動助和關心這些同學的學習與生活。

共同體方案 篇19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的指引下,齊河縣學前教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全縣15所鄉鎮都建立了省級規範化的幼兒園,配齊配全了硬體設施,但教育文化環境、教育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等軟環境的建設還需要大幅度提高。齊河縣機關第二幼兒園作為全縣學前教育的領頭羊,與八個鄉鎮中心幼兒園結成“發展共同體園”運作模式,藉助縣直園的資源優勢,開展了結對幫扶工作,進行了園長輸出、文化輸出、管理輸出和師資培訓,使全縣學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發展。

一、全縣鄉鎮學前教育和齊河縣機關第二幼兒園概況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的指引下,我縣積極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學前教育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然而,我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幼兒園的環境文化有待改善,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保教質量需要更加優質,幼兒園的管理需要更加規範合理,這些問題嚴重製約鄉鎮學前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

齊河縣機關第二幼兒園是省級實驗幼兒園、省級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中央教科所實驗基地,幼兒園創建於1985年,是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發展內涵的幼兒園。幼兒園以“培養健體健心、自主自信、動手動腦的兒童”為培養目標,堅持正確的兒童發展觀,努力提升保教質量,幼兒園一直保持健康良性發展。

二、“發展共同體園”運作模式

為了全縣學前教育取得更大更加輝煌的成就,縣直二幼作為全縣學前教育的領頭羊,分別與齊河縣焦廟鎮、潘店鎮、趙官鎮、胡官鄉、馬集鎮、祝阿鎮、仁裡鎮、劉橋鄉等八個鄉鎮中心幼兒園結成“發展共同體園”運作模式,藉助縣直園的資源優勢,開展了結對幫扶工作,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機制,分別進行了園長輸出、文化輸出、管理輸出和師資培訓,使全縣學前教育得到了均衡健康發展,結對幫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園長輸出,使共同體幼兒園與縣直園同步發展

為了確保幫扶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效落實,我園首先成立了結對幫扶領導小組,選派肖娟、賈桂香、宋美等8人分別到祝阿、胡官、趙官、焦廟等八個鄉鎮中心幼兒園擔任園長,對鄉鎮中心幼兒園進行全面的管理,主要負責鄉鎮中心幼兒園的業務管理、常規管理、教職工考核、教師培訓等工作,並通過層層幫扶、結對的方式,帶動學區幼兒園的發展。

為保障下派園長管理不走樣,我園首先對選派的園長進行為期2個月的培養培訓,分別到浙江、濟南、濰坊等“省十佳”幼兒園進行跟崗學習和培訓,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經驗;其次把下派園長選拔到結對幫扶領導小組,參與幫扶計劃的制訂,使他們明確幫扶的思路和方向;幫扶指導小組成員堅持每月一次跟進下派園長的管理,對下派園長進行定期考核和評估。

2.文化輸出,打造鄉鎮優美教育環境

我們將縣直二幼先進的教育理念滲透其中,從為“孩子一生的發展奠基”的理念出發,先從外部環境創設入手,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藉助農村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身邊可利用的資源加強環境創設,努力讓每一面牆壁都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陣地。在焦廟鎮中心幼兒園,我們以“奇妙的大自然”為主題,創設了既充滿童趣、又富有教育意義的室內外整體環境:一樓是迷幻海底、二樓是奧妙森林、三樓是神祕太空,將教育理念、辦園宗旨、辦園目標巧妙的融入其中,使幼兒進園受到感染;仁裡鎮中心幼兒園環境創設以“愛”為主題,創設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熱愛和平、走向世界”的文化主題牆,讓環境成為優良的教育資源;胡官鎮中心幼兒園的環境以“放眼世界、走向未來”為主題,一樓是中國情,二樓是民族風,三樓是世界夢等,讓鄉鎮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健康成長的樂園;阿鎮中心幼兒園以“民族風”為主題,創設了民俗風情牆、民間遊戲課程等,實現了“一園一品牌,一園多特色”。同時,我們還健全了每一個共同體幼兒園活動區角,進一步拓展了幼兒活動的空間,豐富了中心幼兒園的遊戲內容。

3.管理輸出,促進幼兒園品質提升

縣直園的園長、業務園長、業務主任作為共同體幼兒園的輔導員,隨時對8個鄉鎮幼兒園進行鍼對性的指導,將縣直園科學的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師資、科研和資訊方面的資源,毫無保留的傳輸給中心幼兒園。在遵循幼兒發展特點及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幫助中心園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實現了制度化、常態化。由於對共同體園的制度都是與鄉鎮園教師一起結合縣直園的制度,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完善制訂的,非常適合鄉鎮園。完善的制度管理使鄉鎮園保教工作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促進了中心園的教師不斷加強自我素質的提高,大家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學、比、趕、超的良好氛圍,各自的專業技能有了新的發展。

4.培訓引領,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雖然各鄉鎮幼兒園硬體建設規範齊全,但是鄉鎮幼兒園教師中很大一部分為國小轉崗教師和新分配的年輕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嚴重不足。為了使共同體園的教職員工儘快掌握一日常規的活動組織與管理方法,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縣直二幼對幫扶的八所共同體園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訓引領和打造。

首先,對共同體幼兒園的教師進行了一日活動常規的培訓,指導教師佈置環境、制定日活動計劃、寫遊戲觀察記錄等,一起探討一日活動的科學組織方法,從入園、離園、晨午檢、接待、早操及操後活動、如廁、飲水、戶外活動、區域活動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按照縣直二園的規範流程進行培訓、實施;鄉鎮共同體園的教師堅持每月一次觀摩縣直園教師組織的活動,學習一日常規各個環節的流程及具體操作辦法;鄉鎮中心村的教師隨時到中心園的班級聽課、參加活動;每年暑假期間對鄉鎮共同體幼兒園的.所有教師分2批50餘人進行15天的輪流跟崗培訓。每一次的參觀學習結束後,縣直二園都把學習的老師組織起來進行交流,使所有參觀學習的教師得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收穫頗豐,進步很大。

其次,為使共同體園教育教學儘快步入正軌,教師儘快熟悉教材,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幫扶領導小組指導共同體幼兒園教師分析教材,指導備課、上課,定期進行聽課、評課,使鄉鎮共同體幼兒園的老師的專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還充分發揮我園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的示範、引領作用,到共同體園上示範課並指導教學,使共同體園教師做到會備課、會說課,能上課。

第三,對下派園長定期進行培訓。我園對下派的園長,每兩週集合一次,就日常管理、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幫扶領導小組根據共同體園存在的問題和發現的亮點給予適時表揚指導及培訓,不但鼓舞了下派園長的工作積極性,也使下派園長的管理能力、引領教育教學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每週將縣直二幼的教育教學計劃發至各鄉鎮,鄉鎮共同體園借鑑二幼的計劃,制定出下週的適合自己園的計劃。

三、“發展共同體園”運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城鄉學前教育一體化的格局,實現了城鄉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保障了城鄉幼兒園平等、共進的教育格局,八個共同體幼兒園都步入了正規並取得顯著成效。八個中心園有兩個通過了省級實驗幼兒園的驗收、三個通過了省中心認定,三所通過了市級一類幼兒園驗收;城鄉共同體園的拉手,有效地促進了城鄉幼兒園教育資源互補,促進了城鄉間教育教學活動的互動交流,教師的專業水平逐步提高。引領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使家長觀念也逐步改變,有效地提高了幼兒園的保教質量,促進了幼兒的健康全面發展;幼兒的入園率大幅提升,胡官、趙官、馬集鄉鎮中心幼兒園分別有300餘孩子入園,焦廟、祝阿、潘店有200餘孩子入園,為幼兒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活動空間。同時,幫扶活動也帶給了我園教師很多啟示,大家受益匪淺,意識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自身價值更高了,工作也就更加積極了。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縣直園將繼續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和共同體園同進步,共發展,推動齊河縣學前教育事業快速健康發展。

共同體方案 篇20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繼續落實《安溪縣教育局關於做好—初幼教工作的通知》(安教【20xx】266號)檔案精神及國家、省、市、縣教育規劃綱要為重點,以“兩項督導”整改內容為重點,致力於規範辦學行為,強化常規管理,加大質量監控,狠抓標準化學校建立、鞏固和提升工作,促進學校向更高水平發展。

二、工作目標:

1、加強教學常規管理,規範辦學行為。

2、狠抓教學質量監控,提高辦學水準。

3、健全教學評價機制,促進個性發展。

三、工作重點和措施:

1、重新審定課程設定。

期初,學校根據《福建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計劃(試行)》(閩教基14號)附件3重新審定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各類課程,不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不以“活動”代替“綜合實踐活動”,不以“藝術”代替“美術、音樂”,並且嚴格執行科學、體育、音樂、美術、綜合實踐等課程的課時規定,確保英語、資訊科技開設開足課時,確保三年級以上每週開設一節書法課,確保每兩週開設一節安全教育課。

2、繼續抓好常規工作。

一是全體教師要認真學習《安溪縣國小教學常規管理暫行規定》和《湖頭中心學校教師教學常規工作檢評細則》,做到心中有數,有章可循。二是學校要做好期中、期末的教師常規工作的檢評和課堂常規的平時巡查,檢評情況要及時記入《湖頭中心學校教學工作檢查記錄本》,存在問題要督促整改落實。三是迎接中心學校實行的每週隨機下校抽檢教師常規工作的制度,對檢評情況進行通報反饋。四是以縣評選“學生學業狀況先進班級”和“學生學業狀況先進單位”為契機,隨機抽取一個學科或一個年段的學生學業狀況(含教師教案)進行評比。

3、規範功能室的使用和管理。

幾年來,學校能以建立“標準化學校”為契機,加大資金投入,配足設施裝置,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學校要緊緊利用這一時機,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專用教室和設施裝置,注重使用和維護已充實的`儀器、裝置,堅決防止功能室閒置和各種裝置、器材棄用等不良現象。同時學校要以“國小生課外閱讀先進單位”評選為載體,加強學校圖書室和閱覽室使用管理,借鑑部分學校建設學校書吧和班級圖書角的做法和經驗,培養師生熱愛閱讀習慣;要以開展讀書日、讀書月等活動為載體,以推薦書、談心得、考級等形式開展相關讀書活動,使學校圖書室、閱覽室成為傳播校園書香的媒介,使圖書成為師生成長中的'精神養料,營造學校良好的閱讀氛圍。

4、加大教育質量監測。

本學期,學校將貫徹落實《福建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實施辦法》和《湖頭中心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案》,繼續完善平時抽考與期末監測相結合的質量評價機制,嚴抓考風考紀,努力做到公平競爭,確保教學質量持續向上、穩步提升。

5、積極開展教研活動。

一是繼續開展校性教研。學校每三週開1節教學觀摩研討課。每學年每位教師都要開一節校性以上教學研討課。公開課教案、教學設計說明及教者說課、聽課老師評課等教研過程要形成材料備查。學期初,學校必須上報教師開課的時間、內容,學校在安排校性公開課時不能集中在學期中或學期末,不侷限於語、數兩科,做到上半學期、下半學期、高中低年段、各學科的協調搭配。

二是積極參加區性教研。時間:5月7日上午;地點:三安國小;學科及課型:四年級語文精讀課文教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執教者:蘇秀燕、蘇培麗。

三是加強教師的研訓力度。為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我校將積極開展一系列教師研訓活動,努力提升教師的業務素養。

6、規範學籍管理。

進一步規範各種學籍檔案的管理工作,學校嚴格按學籍管理規定辦理學生異動手續,嚴禁招收手續不全的學生。本學期,原則上不再辦理本鎮跨國中招生片區畢業班的轉學手續。

7、主要活動安排。

⑴參加國小生規範字比賽。時間:2月份

⑵參加國小生學業狀況評比活動。時間:3月份

⑶參加“教壇新秀”評選活動。時間:4月份

⑷參加國小生數學素養比賽。時間:4月份

⑸參加國小生現場畫畫比賽。時間:5月份

⑹參加區性教研活動。時間:5月份

⑺參加縣國小教科研共同體教學交流研討活動。時間:5月中旬

共同體方案 篇21

一、活動意義:

通過活動,進一步促進教師圍繞主題研究課堂,研究教法,促進教研共同體學校之間教師的專業引領和同伴互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通過“共同互動、共同互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教研共同體建設,促進共同體學校相關學科提升教研水平,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活動目的:

1.圍繞教研主題,通過觀課議課與講座,研究課堂,研究學生,探索國小數、英利用“智慧教室”終端教學的教與學規律,從而提高國小數、英的教學質量。

2.通過教研活動,搭建學習交流與分享經驗的平臺,引領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及方法上改進,提高數、英利用“網際網路+終端”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實踐運用,探索“智慧教室”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有效探索探索的深度融合,如何在資訊化教學的課堂中滲透學生創新素養的教育。

三、活動主題:

“‘智慧教室’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四、活動形式:

採取優秀青年教師研討課,骨幹教師講座,授課教師自評、聽課教師參評,相關領導總評相結合,共同體學校領導和語、數、英教師廣泛參與的形式。

五、活動內容:

(一)研討課:共兩人做課,做課內容分別是:

1、蒙耀老師國小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幾分之一》。

2、陳瑞老師國小英語外研版四年級,四模組一單元《Module4 unit1Do you want some rice?》

(二)主題講座

丁有志老師專題講座:《寧夏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學助手的使用》。

(三)研討活動:

1、授課教師自評及觀課教師他評、教研員總評。

2、交流“如何利用移動終端上好一節課?”。

六、活動參與物件:

市二十六小、市九小、市三小、市十中國小部等4所學校,大學校數學教師各5-8位,國小校數學教師各3-5位,全體英語教師,及共同體學校主管教學副校長。

八、活動時間、地點

20__年11月31日(星期三)2:20簽到,2:35上課,市二十六小“智慧教室”(東校區二樓)。

九、活動要求

1.請相關學校根據活動要求,認真組織相關學科教師按時參加教研活動。參會老師圍繞主題蒐集相關資料,結合課堂教學準備發言。

2.活動結束後,授課教師在課後上交紙質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各一份及電子稿,所有參加活動老師撰寫活動心得或者體會,電子版在相關學科QQ群裡分享,紙質版交給本校具體負責老師儲存(教導處)。

3.請學校後勤負責活動場地、裝置的準備和除錯,並做好活動期間的後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