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湖北省著名旅遊景區導遊詞範文

欄目: 湖北導遊詞 / 釋出於: / 人氣:1.78W

湖北是中國重要的科教基地,截至20xx年5月全省擁有普通高校129所,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湖北省著名旅遊景區導遊詞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湖北省著名旅遊景區導遊詞範文

湖北旅遊魚木寨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魚木寨,又名魚目寨、輿木寨,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謀道鄉大興管理區,南距大興場集鎮3.5公里,318國道(改線)繞經山寨北麓而過,東南距利川市城60公里,西北距重慶市萬州港50公里,寨頂海拔1300餘米,距寨麓馬龍關垂直高度500餘米,1月平均氣溫0.6℃,7月平均氣溫30℃以下。該寨古屬龍淵安撫司,後改為龍陽峒土司,領屬屢有更迭。1955年12月,魚木寨由四川萬縣劃歸湖北利川,現為謀道鄉魚木村,住戶156戶,568人,大姓有譚、向、成、鄧四姓。調查研究表明,土家族、苗族應占人口的60%以上。這裡風光奇特,文物古蹟豐富,民風古樸。1989年8月經文物工作者考查發現後,被定為我省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之一。1992年12月,公佈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定為湖北清江民俗風情遊的重要景點,20xx年定為預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世外桃源,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美譽。

久遠的歷史 稀奇的寨名

據考:龍淵安撫司譚福一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下馬萬縣樂往壩(今利川謀道鄉銅鑼關村)。洪武八年譚元亨襲龍淵安撫司職。永樂七年(1420xx年),其地"東齊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忠路司抵嶺心,西至白羊坪抵免灘河,北至龍駒壩抵巖侖",其中樂往壩、豬羊坪、褶巖壩、瓦礫洞、中咀、下巖壩等地,分三等納稅,收作銅鑼關軍費。譚氏世襲冠帶,鎮守銅鑼關。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八世譚彥相等認承納草籽糧五碩三鬥,將龍陽峒編籍萬縣,奉旨俞允,脫離石柱土司。萬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撫使馬鬥斛、馬千乘圖謀恢復龍陽峒,率士兵圍攻,燒燬民房300餘處,殺害百餘人命。當年爭戰遺址、傳說、故事尚存。

魚木寨東南與銅鑼關及龍陽峒土司祖墓鳳凰山一脈相連,西南與馬頭場及龍陽峒土司所建大巖寨上下呼應,正北與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龍潭安撫司舍把黃俊之子黃中稱帝反明據點支羅鎖船頭寨,隔澗相望。正如一副古楹聯所描繪的那樣:"魚目兩開張瞻前岸鐵鎖拱朝大小山寨齊擁護;鳳毛雙濟美顧後脈銅關鼎立上下石級皆驚愕。"地勢十分險要。

寨名來源今無確考,一說,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魚木"為土語音記;一說,相傳古代馬、譚土司連年爭戰,一次,譚土司困守該寨,馬土司久攻不下。譚土司為退敵兵,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下活魚無數,有些竟落掛於馬土司帳前樹上。馬土司望魚興嘆:"欲克此寨,如緣木求魚!"遂引兵自退。從此,地因事名,洞名"魚木洞",寨名"魚木寨"。

雄奇的關卡 險仄的道路

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萬縣志》載:"魚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廣約十里,形如鞀鼓,從鼓柄入寨門,其徑險仄。"從大興場至魚木寨,有石板古路一條,蜿蜓于山樑之上,全長約3公里,前段平坦,後段曲折起伏。臨進寨門前一段長約50米,路基總寬不足2米,兩側懸崖高百米,整段道路完全鋪設於懸崖脊上,遠觀恰如鞀鼓之柄。在鼓柄與鼓面結合處,依地勢建寨樓一座,建築平面呈梯形,前寬4.6米,後寬8.1米,進深5.1米,兩側牆腳與崖沿靠齊。寨樓前、左、右三方牆壁,以規整條石石灰石石灰凝縫修就,正面一壁高6.4米,上端稍有收分,形近長方;左、右側壁較正壁稍低,人字瓦頂隱於正壁之後。正壁下正中開獨門,為進寨通道,門額上橫排正楷陰刻"魚木寨"3個大字;再上,開射擊孔兩排共9個,嚴密地封鎖著進寨道路。寨樓內分上下兩層共4間,前2間樓板亦以石作,射擊孔下依壁建石臺,以利作戰,其餘各間供屯兵住宿。現寨樓下通道右壁嵌石碑一通,正楷陰刻《魚木寨功德碑序》,文字清晰,現抄錄如下:

"奉修,從來思患預防,乃國家之良圖;樂望相助,亦小民之淳風。予等甲內,或失朝下業,或本朝蒙聖天之雅仕,耕讀傳家,各安本分,為盛世良民已耳!奈近來賊匪流竄,擾亂鄉曲良民。聖恩優渥,不欲良民受害,令其各地修寨砌卡,以戒不虞。所以魚木寨公議寨卡,募化良民,勒石是為序。

團長譚登傑等百二十人(略),嘉慶四年歲次已未仲夏月立。"

清乾隆、嘉慶年間,白蓮教在利川活動頻繁,聲勢浩大,碑序中所稱"賊匪",就是指白蓮教軍,資料十分珍貴。

魚木寨四周懸崖三迭,崖間緩坡如帶。為保寨頂安全,阻斷緩坡通路,古人除在寨頸修築寨樓以外,還在寨東青崗片(讀pian,方言)、寨西垛片一層巖下各建石寨樓一座、石寨牆一段;在三陽關、樟鳳坪、福堰塘二層巖上,各建卡門一座。現寨樓已毀,垛子片寨牆僅存殘垣,青崗片寨牆長200餘米、高5米、厚3米,儲存完好。3座卡門除樟鳳坪卡門已被拆除外,其餘2座依然如故。

湖北旅遊木蘭天池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各位遊客大家好!!!!大家看起來興致都很高啊!是的,出門旅遊興致最重要,尤其是今天呢,我們遊覽的可是天上的景點,那情緒想不飛到天上都不行啊!好了說了這麼多還沒有自我介紹,我姓劉,是大家今天的實地導遊,大家隨便怎麼稱呼,什麼小劉老劉啊我有叫必應,希望今天能為大家帶來一個愉快的旅程!

我們面前的這座山叫石門山,其主峰海拔520.6公尺,天池就在山上.

石門鎖大別,天池秀木蘭。古道接悠遠,山氣入青嵐。溪澗聽天籟,飛雪落幽潭。空山不見人,但聞溪流聲……這是一位作家游完木蘭天池,感懷之中欣然寫下的一首詩。.遊客中流傳著"武漢人不遊木蘭天池,枉為武漢人”、“遊武漢不遊木蘭天池,枉稱遊武漢”等說法,所以說喲,我們大家的眼光都是一級的準啊,一遊就游到了精華。

關於花木蘭呢,相信大家對她代父從軍的故事都耳熟能詳了,但名人嘛,名人的故事是說不完的,那麼今天呢,我們就一邊往天上挺進,一邊__說故事~~~

我們抬頭所看到的是木蘭將軍身披鎧甲揮劍的雕像,雕像下方的那一塊石頭上刻有三個大字“降龍石”。相傳小天池裡有一條頑皮的小白龍,經常從水池子裡鑽出來嬉鬧,攪得池水氾濫成災,老百姓們怨聲載道。 自小,小木蘭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氣慨,決定要教訓一下興風作浪的小白龍。於是,她提著外公用松木削成的一隻長劍,日夜地守候在小天池的池水邊。終於有一天,小白龍又從小天池的池水裡鑽了出來,小木蘭“嗖”地一步騰躍到了半空,一個大亮相地騎坐在了小白龍的脊背上,手裡的松木長劍一下子抵住了小白龍的喉管,喝道:“你的父親在天上呼風喚雨,為民造福;你卻潛在小天池裡興風作浪,禍害百姓。今天,我要好好地教訓你!”平日,耀武揚威的小白龍立即捲縮在了這塊石頭上,至今石上還留有小木蘭的腳印,小白龍的爪印。木蘭將軍這一尊颯爽英姿的雕像,也蘊含著木蘭將軍外婆家的父老鄉親對來自五湖四海遊客們的敬意和歡迎。

小白龍被小木蘭教訓之後收斂了許多,平日裡都是藏在小天池的深處,小木蘭沒有放鬆看管劣性難改的小白龍,提著松木長劍經常地到小天池邊去檢視。深夜,小白龍煩悶和焦慮,常常浮出水面沉吟。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小木蘭懲治小白龍,集體籌資為將軍修建了觀龍亭,還在小天池水邊的巨石上刻下了“龍吟”二字。

八仙座:縻龍樁一邊的這塊巨石上,是不是排有八個座位?這塊巨石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呢!老龍王為了調教頑劣的小白龍,邀請天上的八位神仙:漢鍾離、李鐵柺、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等,下凡“大峽谷”分別對小白龍傳經佈道。八仙駕祥雲落下坐於這一塊巨石上,便形成了眼前的“八仙座”景觀。

龍鬚潭:傳說,小白龍經八位神仙的苦口婆心地調教,改變了許多,成熟了許多。為了回報當地百姓對“龍”的尊崇,彌補自己以前所犯下的過錯,也開始協助老龍王替百姓們降臨祥瑞,興動雲霧,呼風喚雨。一次,山上的一塊巨石因風化從山頭滾落下來,說時遲,那時快,小白龍見此情形,從水中一躍而出,用龍鬚拖住了滾動的巨石。請大家仔細地看一看,這岩石上佈滿的青藤,是不是十分像龍鬚呢?

聰明泉:聰明泉是傳統的石砌臺式結構,井上有專供提水的緊箍的木桶。相傳,小木蘭自小是由外婆帶養,在外婆家生活了10餘個年頭,可以說是喝這一口井的水長大。相鄰的村民們見小木蘭天資聰穎,無論是學武,還是習文,每一樣都是那麼出類拔萃、無與倫比。於是,大家就認為木蘭外婆家門前的這口井非同尋常,便不約而同地都紛紛到這一口井裡來提水飲用,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同小木蘭一樣聰慧。後人,由此把這一口井取名為“聰明泉”。從此,聰明泉的故事是不脛而走,在黃陂境內是名聞遐邇。據說此後,還有許多人利用此泉水來除汙治病,把它轉換成了高附加質的“科技產品”。

大天池:請大家能再一鼓作氣,爬完最後的幾級臺階,我們就抵達了景區的制高點“大天池”。這裡的海拔有506米,池水面積有360多畝。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環抱於幽靜的大山,蔥綠的森林中的“大天池”,是不是像一塊巨大透明的碧玉呢?

滑草:大天池斜斜的草坡上,那九道窄窄的綠色滑道,是不是像一簾簾橫空下瀉的瀑布呢?這便是景區新增添的娛樂專案——高臺滑草。遊人從100多米高處一溜兒滑下來,那感覺是既驚險又刺激。膽子大的朋友們,可不要錯過尋求這一刺激的機會喲!從100多米高處向下看,讓你會感到頭昏目眩。有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遊客,最好還是掛一掛眼科,一旁靜心地觀賞為好。

湖北旅遊五道峽的導遊詞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五道峽保康縣東依襄樊,西鄰神農架,北交武當、十堰,南匯宜昌、長江三峽,境內奇山怪石、流瀑飛泉,素有"臘梅王國"之稱。

五道峽地處荊山主脈翠屏山(大石腦)北麓,海拔600~1450米。這裡山險路險,遊人稀少,原始森林得以儲存,珍奇的動植物不時可見。成片的原始森林和豐富的生物資源是五道峽區的特色。五道峽是春秋楚國卞和得"和氏壁"玉璞的地方。

野花穀風景名勝區,被譽為"臘梅王國、牡丹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