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8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2.19W

讀書筆記2000字 篇1

先哲有言:“真理愈辯愈明”。我對此話雖存質疑,並對辯論本身所固有的偏執尚存戒心,但柏拉圖的《理想國》卻是我們所必讀的一本書。

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8篇)

我懷著畏懼的心理捧著《理想國》,一次次的啃下那晦澀的文字,終於把《理想國》讀完了,但此時我對辯論所固有的偏執的戒心不由的消失了,間或是《理想國》中那精彩的辯論與一般的辯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蘇格拉底之論幾乎不存在偏執的問題,難道這是助產術所產生的效果?

讀經典的書猶若製作和品茗我們雲南的“功夫茶”,不經過一遍遍的“泡”是出不了“原味”的,《理想國》就是這樣的書。

經過三五遍的“泡”,我寫下了這一點讀書筆記,膚淺一讀而形成的井蛙之見,自然還是很不成熟,但我把它發上來,也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品茗《理想國》。

一、作者與作品

先附上一則柏拉圖小傳:柏拉圖,男,出生於希臘,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臘三大哲學家之一。柏拉圖從師於蘇格拉底,一生至於鑽研哲學,並遊歷了埃及、西西里等地,一手創辦了“柏拉圖學院”。(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他一生忙於研究、教學和著述工作,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學基礎。

柏拉圖一生著述頗豐,《理想國》是他的代表作,此書成書於他不惑之年,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有趣,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內容深刻豐富,達到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在讀書時我選用了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版本,這個版本一是思想全面,二是語言簡單明瞭,雖不華麗,但意境表達到位。

同時,書中是蘇格拉底與辨友的辯論。蘇格拉底盛名已久,勿需介紹,但有一點必須說明,蘇格拉底一生未留著作,其思想精髓是通過柏拉圖之筆得以傳承,僅存19篇,《理想國》一書觀點是蘇格拉底或柏拉圖思想尚待考證,亦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本書應是兩者思想的融合,是蘇格拉底之語,又是柏拉圖之筆,但更多的人則傾向於是柏拉圖把自己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下面就得品鑑這本“震古鑠今”之書的魅力了。

二、“論財產與老有所福”淺析及現實意義

書的開篇是論“財產與老有所福”。這一節概述了柏拉圖對財產的態度,特別的闡述了老人與財產的關係。正如最後那句話:“錢財固然能給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對於一個有理智的人來說,明白事理才是最重要的。”柏拉圖集中的論證了老人除了財產以外,還要擁有一個和平的精神世界,同時每個人獲取財產的手段要是正義的。

正如中國那句古話“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樣,柏拉圖認為一個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富有了,身上卻充滿了邪惡,邪惡的富人老了是得不到安寧的,因為人老了就會反思自己一生所為,並對上天堂和下地獄產生想法,於是生前做了壞事的老人得不到安寧,“人老了,應該多一份寧靜與自由感。”因為一切慾望都消退了。說到老人問題,與中國恰恰相反,中國老人老了得到的是長者之尊,而西方老人卻相反的擁有迂腐之年的孤獨,瞭解了這一點,書中的“年老不是問題,真正會出現問題的是人的性格因素,一個樂觀的、心境淡泊的人是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而增加壓力的,反之那些具有相反性格的人,即使年紀在輕,他活著也是負擔。”這段話就更加容易理解了,老了以後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最關鍵的是在於你的態度

對於今天的中國而言,柏拉圖給予我們最大的啟示在於:對所有人而言,我們不要僅會把一生用來忙忙碌碌的追求錢財,而更要會構建一個自我的精神世界;對於老人而言,你應當處理好你和金錢的關係;又告誡每一個人,你應該對你的一切行為負責,到老來不要因為生平的錯誤而產生恐懼和自責,但這對中國人來說效果是不怎麼明顯的,因為中國人是徹徹底底的無神論者,由這一思中國也該是宗教精神迴歸的時候的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中國人不會有多少反思與畏懼,相對而言,財產於老人的關係,中國人做得不錯,早就傳承到下一代人手中,但現實中中國人又太經世致用了,太世俗化了。

當我們每每看到那些女孩填寫“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的問卷時,她們會毫不猶豫的寫下“金錢”,我們的心就不由的寒了起來,中國人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精神世界,中國人需要“真性情”,而不是“奴才樣”。

三、理想國與理想政治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著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四、國家力量與法律、教育問題

上一章節僅僅是理想國的開始,這一章則繼承了上一章對理想國的論述。進一步的闡述了理想國家的幸福觀,這種國家的模型是全民性的,而不是零敲碎打的為極少數人打造幸福,正如書中寫到:“不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思去接是受為我們稱幫的人的幸福觀,否則他們就不是什麼守衛者了?”我們應該勸導其他職業的人以國為榮,這樣一來,整個國家將得到有序且和諧的發展,並且整個國家各行業的人都將得到自然賦予他們的每一份幸福。正是:整整的幸福觀與國家幸福融為一體。

為了國家的發展,每個人應該加強本行業得技藝。有趣的是柏拉圖發現:貧窮和財富使人的技藝退化。“人因為財富而奢侈,卻因為貧困而懶惰”。同時就以衛士為例,說了軍事科學和素質方面的問題,並從政治學的角度說明了國家的本質,即:國家施工民的集合體。

讀書筆記2000字 篇2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承擔著“立人”責任的教育工作者應該靜的下心來,學習,思考,豐富知識,陶冶情操,讓自己徜徉在思想和知識的海洋中,多一些書卷味,多一些高雅,多一些深邃,所以讀書讓教師更加豐富,讀書讓教師更具魅力,讀書可以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使我們更透徹地領悟教育真諦,從而變得更加成熟。因此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讀書,作為一個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沒有學習新的理念和方法,課堂將會變得那麼空洞和無趣!

書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我們的好朋友,是我們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開啟知識和理想大門的金鑰匙!書,我們身邊的東西,書,充滿了精氣神,這種東西依附在服飾上,會使服飾帶有生氣;這種東西瀰漫在課堂中,會把所有的人的心緊緊抓住;這種東西貫穿於生命中中,使它充滿了善意,充滿了真誠,充滿了生命的靈氣。

作為教師,“教師要學會敬畏”,敬畏真理,敬畏權威,敬畏生命。 “敬畏真理”這是毫無疑問的,課堂上,當教師在知識傳授時出現錯誤,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確定的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敬畏權威”就是對那些有德之人,有廣博知識的人,有才華的人,把他們當成是我們隊伍中較為優秀的普通一員,既學習他們的長處,也寬容他們的不足。“敬畏生命”這使我聯想到“尊重”兩個字,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尊重他們的思想,尊重他們的人格,並不能把他們當成“小孩”來糊弄。

“教師應設法讓知識本身吸引學生”,這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凸現知識的樂趣。在課堂上能深入淺出地講解給學生聽,不照本宣讀,讓學生自己去尋求知識,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明白知識的意義、學習的樂趣,讓孩子們真正愛上“英語”。而教師的充電-----讀書,讓我們實現這一願望。

一直以來,學校都注重培養我們教師的讀書習慣,通過讀書提高我們教師的個人修養。本學期,我認真貫徹學校的讀書活動方案,並制訂了閱讀計劃,按照計劃,我閱讀了必讀和推薦的書目。尤其是劉會賢老師推薦的《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本書,它講述了一位聰明而有耐心的媽媽對女兒的教育培養過程。讀完次數,我感受到賞識的本質是讓每個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覺,目標是讓每個孩子享受自信的快樂!這本書使我對學生們的教育是有益的!

在我平時的課堂上,我經常會誇獎學生,因為我知道適當的誇獎會激勵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我覺得只要學生有了進步,或者取得了成績,我麼當老師的就要及時發現,並加以誇獎。例如:學生值日干得好、作業完成得好,回答問題正確等。我們都要及時發現,從正面誇獎,常用的誇獎用語有:很好、好極了、真棒等。學生在受到誇獎後,心理上受到鼓勵併產生一種愉悅感,會更加努力,自覺地去做,而且會做得更好。我覺得差生尤其需要和渴望得到老師的誇獎,我們要注意觀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他們平時受到的是同學的白眼和老師的歧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對學習失去信心和勇氣,這時候老師的一句“真棒”,會鼓起他們的勇氣,發生一個大的轉折,從而躋身於優等生的行列。我們班有個學生教張守慶,從我接他們班起他就一直不好好學習,上課不認真聽講,走神,心不在焉,下學回家後從來不復習當天講過的知識也不預習第二天要講的內容,可以說是得過且過,我第一開始就是直接的批評,說的話也很難聽,這個孩子也照樣無動於衷,但是時間一長,我就開始從我自己身上找原因,為什麼這個孩子不聽話?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於是我轉變態度,上課多叫他回答問題,如果回答錯了,我會鼓勵他讓他再想想或者不要著急,讓別人幫他補充,下課我會主動找他,問問課上有什麼聽不懂的儘管可以找我,如果他的字母寫的標準漂亮,我會誇他,只要他回答對了或者做對了幾道英語題我也會表揚他,課下也及時的和他的班主任還有家長聯絡。久而久之我發現這個孩子的成績大有提高,三年級下半學期的英語期末成績居然拍到了全班前十名,而且平時課上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問題舉手的次數多了,真的讓我感到十分欣喜,看來真的應驗了這本書的書名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老師要愛生如子,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多從正面啟發、引導,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老師是在真心愛護他、呵護他。切忌對學生的進步熟視無睹,甚至對學生的小錯誤毫不留情,一棍子打死。不論用哪種方法,何種方式,老師一定要誠心誠意,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從內心受到感動,愛屋及烏,這種內心的感動會遷移到學習上來,他們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更大進步,進而成為優等生,成為有用人才。我真的要感謝書,是它讓我轉變了教育觀念和教學理念。

總之,書,讓教師更加豐富;讀書讓教師更具魅力;讀書可以使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使我們更透徹地領悟教育真諦,從而更加成熟。我們每位教師都積極地來讀書吧!

讀書筆記2000字 篇3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麼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

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麼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

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係後,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並不意味著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於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於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於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於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

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匯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於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於如今,關於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

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於理念的知識後,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裡,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藉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於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髮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程序。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慾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裡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學家用真理教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於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麼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彷彿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鍊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鑽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併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鬥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於無知的狀態”。

讀書筆記2000字 篇4

最近讀了一本《學習,別聽學校的》的書籍,最初被吸引主要是書籍的雷人標題。在常人眼中,學校既然成為一個學生學習的場所,千百年來一直如此!畢竟有其深遠的意義與必然性和優越性。而此書卻反其道而行之,讓人有去了解的慾望。但是仔細翻閱這本書可以發現這樣的提法,對於學校制度下傳統的、保守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是有一定的挑戰性。在一定程度上,我認為有其獨特之處。這本書的作者稱這本書是寫給兩種人讀的,一是低學校之前的學生父母,二是思想開放的教育工作者。這本書只有126頁,我一直認為教育名著應該薄一點,這本書書的後面標的是10.2 萬字,其實讀下來最多不過七萬字。如果我們目前的教育名著也能夠這樣,那就好了。我不怎麼喜歡看超過十五萬字的教育著作。原因之二,這本書的插圖非常多,讀起來非常輕鬆。原因之三,這是一本操作性非常強的書,只要讀了就想行動起來。原因之四,這是在本關於如何運用大腦的書,這本書可以讓我們輕鬆認識腦如何用。原因之五,這本書是經過數以萬計的參與者的檢驗,證明卓有成效的書。原因之六,這本書可以改變我們許多舊有的觀念,讓我們的思考更全面一些。對於一個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來說,多學習,多讀書會讓自己的思考更全面一些。經驗是不僅是從生活時間中積累,還可以從前輩的沉澱中吸收。可以說,這是一本好教育書,這是一本老師與學生父母最好儘量提前閱讀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作者寫過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如同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年輕人的心智、精神成長也需要‘營養豐富’的精神土壤!書中有個重要思想就是:“學習等於遊戲”。它的意思是說:為了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我們要讓孩子游戲般地學到東西。要使學習過程重新成為一個有趣的、令人著迷的經歷,而且要為孩子創造成功的經歷。學習是遊戲,而遊戲同時也是學習。

在平時的教學中,通過利用上課的時間適當的引導學生進行遊戲活動,就能很好的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興趣,學習會相對輕鬆,毋庸懷疑;有興趣,能產生學習的源動力,邏輯必然;有興趣加有源動力,學習容易奏效。興趣會是天生,也可後天養成,更多的地偶然激發而就,老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用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需要轉化為持續的學習行動,也能夠有助於這種轉化。興趣轉化為持續的學習行動是一種鏈反應,興趣引發自主學習,學習中的小小成功又加大了興趣的力度,更大力度的興趣使自己不由自主地投入更大的學習精力,張揚了學習的熱情,學習將取得新的連續不斷成功是顯然的。

在第二篇的讀第一章《孩子在家》的思考在這一章中,作者向我們介紹了瑪麗亞·蒙特索利寫過一本題為《孩子不是這樣的》,書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孩子……想要完整和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任務……大人……阻礙他的工作…(大人)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做,因為他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工作法則裡,這些法則不允許他……浪費一丁點兒時間,像例行公事一樣,他給孩子洗澡穿衣,抱在懷裡或者放在車裡,收拾孩子周圍所有的東西,而不讓孩子參與這些事兒……”

的確是這樣的,老師替孩子做的太多,我們大人往往忘記了孩子對他們周圍的世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幫助我自己去做事”,而不是替孩子做事。當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自然就會想到我們學校教育,所以在家庭中,教師還是要思考這樣一句話“人們越是阻礙孩子按照他的方式學習並練習他所學到的東西,這個孩子在他的環境裡就越顯得‘不健全’”。這本書的讀者有一類是思想開放的老師,我覺得讀完這句話,同樣讓我們想到了學校教育,因為學校的工作阻礙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學習的太多了,所有的學校、班級都普遍存在,從這一點上,我們的課堂中不健全的孩子的確是很多的。 2、讓孩子在家裡自由的學東西為什麼?畢爾肯比爾說:“孩子在家裡學東西越是自由,他將來在學校裡的壓力就越小。而一個孩子在家裡學習自己動手的機會越少,他日後在學校感到的學習壓力就越大,而且是不由自主的。換句話說:在您幫助您的孩子儘量地自己動手時,您就為您孩子的未來奠定了一個極重要的基礎,這事兒從鈕釦開始,而到學校的家庭作業也還遠遠尚未結束!” “沒有自由就沒有知識”這句話對於任何從來說,都是句真理。教師一定要還給孩子的自由。但自由不是放任,自由不是替代,自由不是讓他們在家中是皇帝、公主。學校整體來說真的是不自由,學校不可能讓全體學生那樣的自由,班級授課制自創辦之日起,其實在某些方面就限制了學生的自由,當然這種限制並不是說孩子沒有自由。當然現在的應試教育的自由度更低了。所以,如果我們一味相信學校,孩子將會就會忘記自由。忘記了自由,就會把自己的人性忘記,就會做出許多極端的事了。

而如今的學校教育,過多成分的關注與應試的教育。使教師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包袱。也使學生在重壓之下喘喘而行。師累,其實生更苦。

讀書筆記2000字 篇5

作者歐·亨利是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一生困頓,而他平時所接觸的又多屬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不言而知,他的筆調,關於小人物生活的便會濃墨重採,故事情節也是以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的路子起筆走調。然而其本人又有崇高的民主主義思想。故然,在一個愛好作品的讀者來說,必須先了解作者本人的生活經歷年代。從其本人之處有感而發,回味歷史經典,瞻望未來世界,在欣賞中去感想,有想法就寫隨筆。一切都不拘泥,流露出真情實感既可。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句話有些人認為它是正確的,有些人認為它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因為當今時代,真正的愛情漸漸淡去了,大多數愛情都與金錢利益掛鉤。利益矇蔽了許多人的眼睛,使許多人在愛情方面丟失了平秤,本來純潔的感情被各方面的因素制約著。有時,因利益而產生的“愛情”也控制著個人的自由。

然而本文《麥琪的禮物》主要講一對年輕的夫婦生活拮据,為了互送聖誕禮物以表愛心,妻子賣掉引以自豪的一頭長髮,為丈夫買了一條錶鏈,不料丈夫卻賣掉了祖傳的金錶,買來一套精美的梳子來打扮妻子那已不復存在的美髮。兩個人的禮物都沒有派上用場,而這對貧賤夫妻的恩愛卻彌足珍貴。雖然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卻擁有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對方的摯愛,在這些溫暖的感情面前,貧困變的微不足道,他們用自己美麗的心靈贈給對方一件無價之寶。而這件無價之寶,卻是世間任何聰明或富有的人永遠不會也不能給予的禮物。一件平常如舊的小事,卻給人出乎意料的結果,意念之外,情理之中。對於他們的遭遇,我只能深表惋惜,同情與理解,至於今天,我是覺得某些衣冠楚楚的人應該蹲在某個不為人知的地方深思。小故事,大道理,故事無所謂真假,現實常與我們擦肩而過,靜思作者對周圍環境的細緻刻畫及其家庭狀況的詳細描述,由感而發。彷彿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時候,我都以為自己不自覺中就充當了其人物雛形。

故事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溫暖親情,至愛忠貞。那對年輕夫婦恰好生存在社會變更,發展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狂亂的年代。在如此艱難困苦之環境下小夫妻能夠相親相愛,用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去換取對方所心愛的禮物,悲劇性的結局讓真情浮出水面,建築光輝的浮雕,患難時刻見真情。縱然金錢萬能而在小夫妻面前也是無能的痴呆兒,而在今天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的世界上,20世紀與21世紀,美國與中國有距離,可能大相徑庭,但是我斷定,感情不會迥然有異,在某些時刻定會如出以後一轍。雖然他們很窮,生活拮据但在他們心中,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的真情,只要擁有它,他們依舊感到比有錢的富翁幸福百倍。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完全以利益為重。道德,親情,愛情被金錢衝散的支離破碎。這種現象確是隨處可見,為了利益與金錢同夫妻分道揚鑣,兄弟反目,朋友相互猜疑,彷彿只有功利才是第一位的,儼然有一種樹倒猢猻散的意味。對於當今社會上的人,以金錢論英雄,用金錢買兄弟的事例,無不讓人嗤之以鼻,恨不能寫給某些人看。某些人也是情有可原,其實罪不容誅是他們拜倒在金錢的腳下,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荒淫無度,寡廉鮮恥,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慫恿他人,作奸犯科,類行屍走肉,縱斬草除根也會難解,社會上的敗類,異像,給社會營造一個和諧,給家庭一個溫馨的氛圍,讓人難解其中味呀!有些人認為錢是萬能的,有錢就擁有了一切,但我一直堅信真摯的感情是無價的!

本文主寫小人物的生活,詳略得當,針針見血,淋漓盡致的寫小人物怎麼過生活,相反大人物不著一筆,卻是獨有闢解,啟迪我們自由聯想,寫文章本不是給讀者灌輸某種思想,而是讓我們在其中神經騰雲駕霧,思想翩翩起舞,另有見地,讀懂生活,反省社會,去努力推進一個新的社會,適合更多的人居家安戶,舒享快樂幸福。在那個年代,美國社會,掛著“民主”的大旗,作為幌子,迎風招展,招搖過世,扛著大槍,開著賊船,橫狂世界,專累及自己國家的巨大資本財富,充滿各個大人物的腰包,發展工業,資本輸出,對於小人物他們是不聞不問,置之一旁。所謂的大人物,巧取豪奪,坑蒙拐騙,利慾薰心,爾虞我詐。而我呢,以為那不過是得意之徒的醜陋行經,更為重要的是向讀者暗示“文明社會”的黑暗與滑稽,其不強加於人,然其人自然遊思千里,當然了,本文卻讓我明白寫作應有此種功效,放能成文。

聖誕節饋贈禮物的風格是西方人所獨有的,他們認為聖誕禮物是最可珍貴的。因而希望自己聖誕時獲得愛的禮物是最有價值的。殊不知,既然彼此相愛,感情至深,相敬相賓,何必為了一個禮物而失去彼此的最愛,換取無用的東西,徒勞無益,如果現實是為了通過此種手段讓彼此知道自己是有多麼的珍愛感情,愛情無價,奉若神靈,只是委屈了他們,兩無用處,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結局。風俗僅是人為而定的,用來表達一種情意,在現實中,完全可以變通的,不是嗎?每當詹姆士-迪林厄姆-揚先生回家來到樓上的房間,黛拉一邊喊著吉姆一邊緊緊的摟住他,一切又都很美好。每次都是這樣,豈不美好,不足以值得珍惜,雖然貧窮,只要每天平淡而安逸就好。閒愁少有亦是難得,聖誕節的社會也應當依據生活的現實去量身定做。生活拮据,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艱難中依然過著“大人物”的生活,那是絕對不可取的,顧此失彼,焉不禍哉。

另外,我們從中可發現兩主人公缺少朋友,為什麼呢,可能是作者巧意安排。但是在現實中我們得學會處理人際關係,精於交流,建立寬廣的人際局面,才能生活的遊刃有餘,困難時獲得幫助。俗話說的好,朋友多了路好走,為什麼呢,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啊!多個朋友總是多份力量。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每個人不管是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地位都應當學會交際處世,把握人情世俗,通用人力資源,為自己的成功之路做好準備。

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令人感動,然而,愛情只能作為精神支柱,無法度過現實生活。做為窮人,該當怎樣,有野心,有志氣,安守本分,做自己,過自己的生活?窮人不要瞎折騰,更不要尋找那種虛無的浪漫,因為對你來說,填飽肚子是最重要的,追求精神層次的享受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物資基礎上。將賴以生存的錢換取兩件無用的禮物,可謂本末倒置。

男主人公太固守殘缺了,作為一個貧窮的小職員,在不能滿足生活之餘,何必妄想上流社會的浪漫與精神生活,應該把金錶作為創業資金,未嘗不是一種明智之美。女主人公也仁慈溫柔過敏,完全可以幫助激勵丈夫創業,擺渡那一頭秀髮,並不一定要換為聖誕禮物,將它作為生活費或者是丈夫的創業資金,才是窮人應該過的生活,才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不枉人生。

讀書筆記2000字 篇6

大仲馬有句名言:“歷史是什麼?是我用來掛小說的釘子。”《三個火槍手》正是掛在1620xx年到1620xx年這段法國曆史的釘子上的一部優秀小說。

這段歷史是當時法國重大的政治事件,《三個火槍手》以它為背景,卻不拘泥於歷史,把歷史中出現的事件和人物加以昇華,演化成了一部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文學鉅著。這也是大仲馬一貫的寫作風格,他熱愛歷史,卻不拘泥於歷史。

作品雖然屬通俗小說,但是,文字相當講究,華麗而不艱澀,風趣而不粗俗。作品從不同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象,揭露了統治階級人物之間的偽善關係,也是它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說主要描述了法國紅衣大主教黎塞留,從1620xx年出任首相到1620xx年攻打併佔領胡格諾教派的主要根據地拉羅謝爾城期間所發生的事。黎塞留為了要幫助國王路易十三,千方百計要抓住王后與英國首相白金漢公爵曖昧關係的把柄。而作品主人公達達尼昂出於正義,與他的好友三個火槍手為解救王后衝破大主教所設下的重重羅網,最終保全了王后的名譽。

它開門見山,情節生動,對話有趣,而且每段都留下一個懸念,以引起讀者欲罷不能的閱讀興趣。他把許多既有密切聯絡而又獨立成章的小故事編織在一起,如白金漢和王后的愛情、阿多斯的不幸婚姻、費爾頓的受騙上當、達達尼昂和米拉迪的糾葛……使它們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驚心動魄的事件。達達尼昂和三個火槍手的冒險經歷,在仲馬的筆下栩栩如生,生動曲折,引人入勝。

主人公達達尼昂是平民出生,雖然有時候有些驕傲,偶爾惡作劇,但也是一個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的人。他憑藉著沉著、冷靜的性格,加入國王路易十三的火槍手衛隊,和其他三個火槍手成為好朋友,並且一起抗擊紅衣主教黎塞留,擊敗黎塞留設定的重重障礙,前往英國,從白金漢公爵那裡取回王后的鑽石,挫敗了黎塞留挑撥國王和王后的陰謀,保護了王后奧地利的安娜的名譽。

達達尼昂像有搞陰謀詭計的天賦的人那樣,生來好奇心非常重,他盡一切努力去了解阿多斯、波爾朵斯和阿拉密斯的確切身份,因為這三個年輕人,每個人都是在入伍時用假名字來掩蓋貴族的名字。特別是阿多斯,隔著一法裡都能聞出他的大貴人的氣味。因此他向波爾朵斯打聽阿多斯和阿拉密斯的情況,向阿拉密斯瞭解波爾朵斯。或許他們之間對對方多有著不解和懷疑,但這並不影響到他們的兄弟情義,在需要的時候搭一把手,傷心時留一點空間,自己心中有著屬於自己的祕密,這樣才是真正的患難之交吧!

他的座右銘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既有大無畏的奉獻精神,又有一種互相扶持,一同前進的信念。當今社會需要的正是這種奉獻與團結的精神,這樣就會少許多無謂的鬥爭與傷害了吧!

達達尼昂的三個好友: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米斯,都有著不同尋常的經歷,也散發著不同的魅力。阿多斯,隱姓埋名加入火槍隊的貴族德·拉費爾伯爵,為人深沉,處事老練,嫉惡如仇,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沉穩的性格,敏銳的洞察力,以及能夠在背後默默的幫助、支援達達尼昂的精神都讓人敬佩;波爾多斯,原名杜·瓦隆,有些粗魯莽撞,愛慕虛榮又守不住祕密,但快人快語,胸無城府,別人就像看透水晶球似的可以把它完全看個透;阿拉密斯,原名勒內.德埃爾布萊。舉止文雅,靈活善變,表面上一心要作教士,實際上跟他的情人塵緣未了。

小說中最大的反派:米拉迪,外表美麗動人,風情萬種,花言巧語,為人心狠手辣,毒如蛇蠍,執行紅衣主教大部分陰謀。利用它美麗的外表欺騙傷害了許多人,當然也包括達達尼昂和曾經擁有貴族身份的阿多斯。可見美麗的外表下如果沒有一顆美麗的心而是惡毒的靈魂,只會是更大的禍害。日久見人心,真正的朋友,是在一起經歷過一些難以忘懷的事情的,是充分了解和信任的。

另一個反派紅衣主教,黎塞留,權傾朝野的法國宰相,國王路易十三表面上所倚重的重臣,設計陷害王后有私情,挑撥王后和國王的關係,藉機削弱國王權威,以圖獨攬大權。他對權力的野心,就如當今社會上許多為了功名利祿不擇手段的人一樣,只是他生活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身份正好給了他這麼個機會,讓他講人性的醜陋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然最終不會有好報,做人還是要知足常樂。

達達尼昂遠離家鄉,來到巴黎,在國家的火槍隊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阿多斯、波爾多斯、阿拉密斯三個火槍手結成生死之交,捲入國王路易十三、首相黎賽留及其黨羽展開了驚心動魄的較量。他的傳奇經歷令人驚歎,也值得人深思。雖然是在不同的國度,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卻能反映出一些相似的社會問題。

同時,這篇小說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歌頌男性之間友誼為數不多的作品之一。阿多斯、波爾多斯、阿拉密斯和達達尼昂是忠誠的朋友,他們意氣相投,合作默契,相互之間可以為對方付出生命。“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他們的箴言。他們是友誼、青春、膽略的象徵。在刀光劍影中,大仲馬的火槍手傳奇演繹著善良與邪惡,忠誠與背叛的永恆主題。

讀書筆記2000字 篇7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伊索寓言》。其中有一篇名為《蚊子與獅子》的寓言,我深受啟發。

一個欠了債的人當著債主的面賣自己僅有的一頭老母豬,並吹噓自己的豬多麼厲害:土地女神節下母豬,泛雅典娜節下公豬,酒神節還會下山羊!我看了之後苦笑幾聲,這位欠債人真了得!他的豬會生羊!這在當今社會裡真可謂轟動全球的一大新聞!這個欠債人真無知,真愚昧,豬可能生羊嗎?他為了逃脫債主追債,不惜撒下這種彌天大謊,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為不可能的事情作偽證。其實這麼做,只會讓相信你的人不相信你,而不相信你的人更為厭倦你。做什麼事都要實事求是,這樣你才能問心無愧,別人才會相信你,而像那位欠債人,買主本是很誠心的,債主也很放心,可他撒下這種謊話,也許再也沒有人買他的豬,債主們也會很討厭他,甚至會把他告上法庭,到那時,他就是自作自受,自食其果了。

同學們,做人要誠實,如果不誠實,人生的彩虹將會少一種色彩。

寓言是一個魔袋,袋子很小,卻能從裡面取出很多東西來,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東西。寓言是一座獨特的橋樑,通過它,可以從複雜走向簡單,又可以從單純走向豐富,在這座橋樑上來回走幾遍,我們既看見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現象,又發現了生活的內在意義。寓言很美,美在簡潔,美在內涵,美在語句。

大概大家都聽說過《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吧?它講述的是掉在井裡的狐狸哄騙山羊下井,然後踩著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卻又扔下山羊自顧自走了的故事。它告訴人們:做好事也要看物件,以免上當受騙。也許大家看了都會說:現在哪去找這麼傻的“山羊”呀?但是,我在現實生活中,還確實碰見了一回這麼傻的“山羊”。那次我去旅遊,車上突然有一個人說要換點零錢。我只瞥了那人一眼,便覺得它他長的賊眉鼠眼的。大概因為這個緣故,全車的人沒一個人理他。那個人說的很誠懇,直到說第三遍時候,終於有一個人站了起來,說:我和你換吧!那人好像很激動,左一聲大哥右一聲大哥的喊,還說可算遇到個好人了。等到他倆換完錢,那個想換零錢的人便說他有點事兒,在汽車剛一到站,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車,一會兒就消失了。等到汽車又上路的時候,只聽那個換錢的人說:“哎呀,媽呀!這是假的!”只見他兩手拿著一張百元大鈔在陽光底下反覆的照來照去。沒一會兒,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說:“那些錢是給家裡買東西的呀,那人怎麼那麼缺德呢?”我看著,心想:又一個狡猾狐狸和愚蠢的山羊出現了。

而《牛和蛙》的故事則告訴了我們另外一種道理。這則寓言講述了一個青蛙看見牛以後,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誰大,最終卻把自己的肚子撐的爆裂了。我覺得這個青蛙好笨呀!它不應該和牛比到底誰大,而要和牛比誰比嬌小,這樣不就取人之短,補己之長了嗎?也不會再出現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們現實社會上,不也是這樣想的嗎?我們的每一種缺陷不是都有補償嗎?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也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都會相安無事。但如果都像那隻青蛙一樣的話,那世界將會變成一個什麼樣子呢?真是無從想象。

《烏龜和老鷹》通過一隻烏龜非要讓老鷹教它學飛翔,結果從高空中落下來從而摔死的悲劇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律性,決不可違背這個規律。這篇寓言又讓我想起了一個成語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長》。《揠苗助長》講述了一個農民嫌自己的莊稼長的太慢,便想出了一個自認為很聰明但實際上卻很愚蠢的辦法。他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把自己地裡的秧苗都一個個的拔高了許多,這樣看起來,它的苗子確實長的很快。可家裡人聽說這事之後,就又馬上跑到了菜地裡看了看,只見地裡面所有的秧苗非但長高了,而是全都枯萎了。這個小小的成語故事和《老鷹和烏龜》的意思相同,它讓我們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順其自然。

《伊索寓言》相傳是古希臘一位曾經是奴隸可是因為具有聰慧才氣而被釋放的人——伊索所著的,正是擁有了這種歷史,才使我開始看上這本書。伊索內容的人物設定很有特點,絕大多數是以動物與人或者全都是動物為主角的,這樣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作者不用再去費時間來描述主角、配角的獨自性格。只要寫出一種動物就會馬上使人們聯想到其本質,從而很好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對於寓言的寓意。

而且這種用動物代替人的手法也十分地生動典型,狼代表奸詐、狐狸代表狡猾、牛代表老實、兔子代表急躁或機智、老鷹代表有志氣的人。伊索寓言的內容看上去都是十分的短小精練,沒有任何過長的背景描寫或者是心理描繪。幾乎只是像“流水賬”一般的簡潔明瞭,一篇富含深涵的文章就只有四五百字。儘管只是簡單的敘述和對話,去更給了讀者更大的空間去思索。所謂“橫看成林側成風”,在不同的人眼裡對於同一個寓言裡都會自有一番見解。簡單的構造使得讀者可以自由地深掘故事的本質。

伊索的故事往往是以某些主角(動物)在悲慘的下場下來京時告誡人們,如:《烏鴉與狐狸》、《鹿的腳與角》、《羊與狼》等等,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就給於了人們強而有力的說服,使人不得不點都贊同。由於《伊索寓言》是否確有其人現在仍有爭論,並且由於在中世紀的一些寓言也被冠於了“伊索”之名,因此現在的《伊索寓言》的版本不盡相同,其中的故事也有些良莠不齊。當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我在看《伊索寓言》時,發現往往在《農夫與蛇》等故事中的寓意很深刻簡易,可是有部分的寓言實在難以理解,不知作者在講什麼,甚至有一些寓言荒誕極了,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而編者的一段話解說了原因:因為《伊索寓言》中有的故事良莠不齊,因此不必一定要從一個寓言中獲得什麼教訓,僅僅作為消遣的小故事略讀一番即可。看完後,我也覺得的確我太鑽“牛角尖”了。而《伊索寓言》中有些寓言可能只因為作者怕讀者太難理解,所以在最後添上一句:“這說明……”,看上去實在是把我的想法給抑制住了,反而不太合適,有了畫蛇添足之感。總的來說,《伊索寓言》值得學習牢記在心的教訓是很多的,故事內容也相對比較精彩,而2分鐘就能看完、看懂一篇寓言了,所以我對這本書的評價是很不錯的。

讀書筆記2000字 篇8

最近剛剛看完《二十四孝圖》,心中頗有感觸。雖說是簡短的24個小故事,24幅圖畫,但是,仍然讓人產生不少感想,既有感動,又有個人思考。其中的心得體會想與大家分享一下。

“孝”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 年文明長河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古至今,不知流傳著多少以孝為主題的傳說。當然,不用說,《二十四孝圖》中就收錄了24個孝子的故事。簡單的介紹下,時間上,從上古的堯舜時期,直到宋代,內容上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藥》,《齧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埋兒奉母》,《扇枕溫衾》,《拾葚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臥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24個故事,時間跨度4020xx年。可以說,這24張圖,展示了中華民族從其產生到繁榮的這段時期內,孝道發展的全景圖。其中人物豐富,形象豐滿,個性十足,地位差異懸殊,上至天子帝王,下至黎民百姓,可謂展示了古代社會各階層的孝道姿態。語言上,雖然文章是由文言文翻譯而來,但是便於理解閱讀,確實是教育世人 的良好教材,更不用說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籍。

下面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首先,孝道作為一種特殊的思想,在中國流傳了5020xx年,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它是有中國 特色的一種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一環。既然有著重要的作用,自然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先談談正面的作用。

看看“孝”這個字,“子”揹著“老”,典型的象形字。古人真是偉大,簡簡單單,便道出了孝的真諦。何謂孝,就是晚輩對長輩的尊敬與愛。晚輩為了長輩,揹著他們,關心與敬愛飽含其中。正是孝,拉近了家庭成員心與心的距離,於是便有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睦場景。

再者,孝不僅是維護家庭和睦的支柱,還是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之一。在古代,常常會有帝王“以孝治天下”,大力弘揚“孝”文化,名篇《陳情表》便是例證。此外《孝經》有云:“

昔者天子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

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天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可見,孝對於社會有著極其的重要的作用。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二十四孝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24個故事有不少明顯的誇張之處,甚至有個別故事為了宣揚孝,竟有殘酷自虐之傾向。舉個例子。

王祥臥冰求鯉。因家中老母生病,王祥為了給老母煲湯,不惜在嚴寒冬日,赤裸身體,以自己的體熱化開冰冷堅硬的河面。這個故事,表面上兒子為了老母親捨棄自己,讓人感動,實則誇張過度,不切實際。只為求一尾鯉魚,何必自虐?只要找來工具,挖開冰面,釣上一尾並不是什麼難事。明明簡單的道理,偏偏要用這種荒唐的方法來解決,真是愚蠢至極。更有甚者,埋兒奉母。荒年,在古代是時常是出現的,但是竟然有人要埋掉自己的親生骨肉節省下糧食來供養老母。如此做法,著實讓人不解。人真的能這麼狠心?那位老母親真的能嚥下用小孫兒的命換來的糧食?畢竟血濃與水啊。這些愚孝 不僅在與家庭內部肆虐,更是影響了整個社會。“天下無不是父母”,“三綱五常”,也是此等愚孝衍生出來的糟粕,搞的社會烏煙瘴氣。於是乎,終生大事由父母做主是孝;談到父母的名諱,必要放聲大哭,是孝;將地方官,大臣,天子視作生身父母是孝;父母去世,要放下一切,守墓三載,這也是孝。愚昧啊,何等的愚昧。

時代畢竟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終究也會隨著外部世界的改變而改變。當封建社會的大廈坍塌,愚孝也如東逝之水,終究將化成歷史的煙塵。

不過,令人惋惜的是,或許是國家沒有大力宣揚新世紀孝的重要性,人們似乎將孝淡忘了。為了個人生活的方便,他們忍心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他們忍心將老人呼來喝去,他們忍心辱罵父母只為紅顏一悅,等等的類似事件已是數不勝數。這是社會的倒退嗎?我不相信,我們更不希望是,我們渴望孝的迴歸。

終於,我們看到了,還有他們,一個個感動中國,平凡而偉大的人們。你們可以為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奉獻一生,你們可以堅持年年月月,你們可以忍住心酸,微笑著流淚。他們不曾被我們熟知,也不曾被社會標榜,不過,他們仍然默默的繼續著,用行動感化世人。他們是平凡的英雄。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理解你的父母,當他們在早晨叫你起床的時候,無意中打擾了你的好夢,可能你真的是學習太晚十分瞌睡,請壓住你的火氣,乖乖起床;當你因為成績的下滑而被父母責備的時候,請不要在心裡埋怨他們,他們是真心關心你;當你事業有成的時候,請將成功與你的父母分享,你的今天有他們的功勞。

請抓緊時間,現在做,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