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精選20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1.78W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

在讀《野蠻生長》這本書之前,對馮侖知之不多,僅僅知道萬通是他旗下的企業,他被譽為“地產界的思想家”。

讀完全書,更印證了馮侖是個充滿智慧,用心思考的人,在這本書中,馮侖先從企業的“原罪”說起,然後分別從“合夥人”、“投資”、“管理”、“金錢”、“政商關係”、“偉大”、“幸福”、“女人”、“死亡”等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向讀者展現了他在企業的創立、發展壯大過程中自我完善的心路歷程。這本書充滿了馮侖對中國社會經濟中諸多話題的理性思考和深刻感悟,書中的很多觀點見仁見智、頗能啟發讀者的思維。

書中說了很多故事,從故事中見道理,讀來每每讓人掩卷沉思,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營企業是如何發展起來及企業家是如何管理自己、領導別人的。萬通初創,正是中國處於經濟蓬勃發展,房地產市場興起之初,“萬通六君子”懷著想做事的共同理想信念,創辦了企業,可以說,他們當初湊在一起,有一種江湖聚義的味道,即馮侖說的的“江湖方式進入”,後來“萬通六君子”分家,並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得益於以“商業方式退出”,他們現在仍是好朋友,所以他們都是“偉大的人”。所以馮侖說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就要有一個偉大的時間,偉大的地點,還有偉大的人。

馮侖關於偉大的論述,用兩句話來概括,一是“偉大是熬出來的”,二是“偉大是管理自己”。他認為做事業,首先要有一個奮鬥的目標,定下了目標,就像人生有了個航標,即使因為各種原因使行為出現了偏差,但奮鬥目標這個航標總會指引回正確的航線上來,定下一個方向後,就要一直往一個方向上努力,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就是“熬”,對信念的執著不能靠一時的小聰明,在遇到困難時,多數人是再選擇而不是將原來的選擇堅持到底,“成功者與常人的差別並不是智商而是一種毅力”,專注於一件事情的長期積累,就必有成功的一天。而管理自己,在於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什麼事情對事業有幫助,怎樣有效安排自己的時間,怎樣圍繞事業目標做知識儲備,要有一個自己的原則,善於管理自己,是事業成功的關鍵之一,王石就是一個善於管理自己的人。

讀完本書,我不禁對自己的現狀進行思考,一是,我想做成一番事業嗎?我的奮鬥目標是什麼?我的未來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二是在管理自己上,我是比較糟糕的,比如,近期的讀書計劃,雖然按期讀完,但沒及時寫上讀後感;日常生活的毛病,更是比比皆是,要求自己在晚11:30前上床睡覺,到幾乎都到將近凌晨1點,飲食要清淡,卻總是偏好重味重辣,平時總說忙碌,但事後看來,所做的事情似乎都無關緊要,“忙”只是自己不想做很多事情的藉口,是管理自己糟糕的表現。

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多可以借鑑和思考的東西。如果,從現在開始,我能修正自己的奮鬥目標,定下一個發展方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改掉自己的陋習,更加完善、有效地管理自己,這將是我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穫。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2

作者簡介:馮侖,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1984年至1990期間先後於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任職。1991年建立萬通。馮侖是一個文人,而且是絕對的文人。但他從商所獲得的成就更讓人矚目,因此認識的不認識的都稱其為“儒商”。

開篇就是民營企業的“原罪說”(指企業建立時因無股本而負債經營,比如大筆的銀行借貸等等,造成企業原始黑洞愈深,導致資本結構和財務結構不合理、產業選擇趨向暴利行業,投資規模擴大的速度過快等等狀況)。馮侖認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是當時大環境下的產物,有其時代特徵和原因。很多民營企業,在發展之初,或多或少都有這樣那樣的原罪,隨著企業發展,時代發展,一部分原罪在企業內部自行消耗,一部分卻如雪球般愈滾愈大,最終拖垮企業。原罪中,甚至包括一部分發展之初在法律邊緣的產物,在當時說不上是觸犯法律,在現今卻是違公司法、合同法等等。民營企業發展三十年,多少曾一時風光無限的企業陷入“原罪”之中不可自拔,折戟沉沙,而萬科、萬通等企業能夠屹立二十餘年不倒,其相對健全的管理制度功不可沒。惟有健康的制度,方能避免民間企業家消除創業初期難以避免的道德劣勢,打破“富不過三代”的弔詭。

書中,馮侖用大量的篇幅,寫了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問題:比如合夥人之間“江湖方式進入,商人方式推出”。用萬通公司本身發展過程為例。馮侖與潘石屹等其他五個人最初聚在一起創業是由於朋友之間的信任到後來因為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的不同,地域差異性等不能再維持下去,於是以國外商人、組織的方式散夥,按照既定的遊戲規則進行利益劃分,避免了江湖方式推出的慘烈。又比如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馮侖寫了幾個關鍵詞,比如投資、管理、組織、金錢、關係、政商關係。指出人和組織,是企業的核心。每一篇每一段都是精彩紛呈。

馮侖用真實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在經歷萬通一系列發展中的是非成敗,用很多的小故事,告誡民營企業經營要注意避免的是非。猶如一盞清晰的明燈,通透、徹底、沒有遮遮掩掩的虛情假意,沒有討好,沒有歌頌,有的,只是真實和智慧的閃光。馮侖作為一個泳者,能夠如此理性的思考真讓人欽佩,他很真實,不迴避黑暗中的汙垢,在拷問自己內心的是非和道德觀,這是很難得的一個思考過程,他讓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希望,它們將是成熟的,未來也是美好的。

對此書中一些論述的思考:

1、自我管理:他說:偉大是管理自己的,不是領導別人。我們常所:斯言善哉,做事先做人,每個人在能控制好環境之前,須先控制好自己。我認為管理自己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管理自己的心靈、管理自己的價值觀、管理自己的面子、管理自己的胸襟;第二個方面是管理自己在工作上的行為;第三是管理自己一生的時間。這其中管理自己的心靈和價值觀是最難最關鍵的。想要很好的領導別人,那就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離成功的領導就很近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的下屬就會想你學習,你自然而然的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當然在管理自己的時候,要制定嚴格的制度,自己遵守了,下屬就自然遵守了

2、民營企業原罪說:“原罪”原是基督教義中指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過。馮侖把這個“原罪”延伸到民營企業的成長論中,把民營企業最初邏輯上的發展悖論和體制環境中一些不妥的制度安排稱為“原罪”。這樣的延伸很有意思,讓人從源頭上對民營企業的發展進行一些思索,這對民營企業的何去何從、今後如何健康發展是有益處的。我想這應該歸入企業文化的範疇吧。民營企業在不斷的反省中,找到了自己的原罪,這是最可貴的。企業能夠自我剖析,找到自己的軟肋和問題的癥結所在,應該是幸事,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制動力,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新觀點或說是中國企業新理念的引領,我認為他們功不可沒。我把這種思考看作是實踐的思考,實踐出真知,馮侖做到了,還需要更多人去實踐去思考,完成民營企業從野蠻生長階段向文明科學發展階段的過渡。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3

《野蠻生長》,讓我讀出了一個成功企業家的人生智慧,和他幾十年的商界摸爬滾打的寫真。萬通集團的董事長,馮侖,就是這個寫真的當事人。

書中都是關係企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重要問題,有合夥人,投資,管理,金錢,政商關係,關係,偉大,企業公民,歷史,幸福,女人,死亡等深刻內容。

這裡向介紹幾個大家都懂,又似乎執行方向又不是那麼清晰問題。

投資,這裡說一下時間投資。正因為時間本身是一維的,所以你就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去做一些特定的活動。但究竟怎麼做才能收益最大呢?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投資有所回報,第一件事就是必須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持續去積累。方向是否正確,自己要做出判斷,然後加以持續不斷的努力,投資的時間越多,收益和回報就越大。十年磨一劍,也是這個道理。這裡就反映出我們是不是為了一個清晰的目標,而不斷的去積累,去努力,讓現在的一切活動都不會脫離這個目標帶給你的方向,這樣的時間,就是正向的投資。

管理,偉大的人是管理自己,而不是領導別人。萬科的董事長王石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一個而今接近60歲的人,用了5年的時間,把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極都征服了,他就在於管理自己。在山上,他說幾點進帳篷就幾點進;為保持能量,再難吃的食物也往下嚥;在山上應該5點進帳篷,很多人興奮8點多才睡,第二天就爬不了,他就堅持著,誰喊都不出來。所以管理自己也就是自律,是一種重要的品質。當不能管理自己的時候,也就失去了很多領導別人的資格和能力,當一個人走向偉大的時候,千萬要首先管理好自己,包括金錢、人脈、行為等。大家會把命運寄託在一個能管理好自己的人身上,會得到信任。

關係,中國人是愛面子的人民,所以複雜的人情關係也就會中國上演。關係處理不好,被表面所迷惑,很有可能就會落入熟人陷阱、忠誠陷阱、腐蝕幹部陷阱、人情面子陷阱,最後論文人情的奴隸、面子的奴隸。所以,對中國文化下的關係,面子,人情做一個樂觀的解釋,就能夠在關係社會中健康的發展下去。馮侖有一個“10-30-60”規律。正常情況下,人一生交往的關係人是10-30-60,什麼意思呢?當你危難的時候,能真誠借錢給你的一般不超過10個人。可以想一下,自己遇到危難,能張口借錢並能給你的有多少。30是熟人朋友,經常打交道的,做過點事的,大概不超過30人,這還包括之前的10人。60是所謂的熟人,也就是打起電話來記得住這個人,而且也大概瞭解他的背景,可能很長時間都沒見的那種“朋友”,最多包括60個,還包括前面說的30個。在你的通訊錄上,處理好這些關係,其實就已經受用了。很多忽悠的關係並不是真正你所需要的。

幸福,現實生活中,關於幸福不幸福要從兩個方面看,即我們的慾望和滿足慾望的手段及能力之間是不是能夠平衡。如果有一個慾望,然後通過自己的能力或者外部提供的條件使這個慾望得到了滿足,你會有一種幸福感。比如有吃飯、睡覺、打嗝、放屁的慾望,而又不讓,就是不幸福的。當慾望和能力差距太大的時候,即使再有雄心,也很快會讓你為這個慾望付出不容忽視的成本。管理慾望有一些宗教的手段。宗教會圍繞剋制、管理、調整、協調自己的慾望展開的,管理好了,幸福就在眼前。比如有一杯白水,可我想喝甜的水,於是痛苦。宗教就會教我本來不該喝水,我不應該有這個慾望,那麼我喝了一口不管什麼水,都已經超越慾望了,於是很幸福。所以,真正成功的人是會管理自己慾望的,這樣才能保持他的能力和外部環境以及目標之間的平衡,這個非常重要。

死亡,是企業和個人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在死的問題上充分的思考,人生的終極道路才能在生的過程中更精彩的展開。蘋果的老闆喬布斯經歷過一次誤診癌症,他有一次瀕死的體驗,以致後來形成習慣,每天醒來就想,如果我明天要死,今年要做什麼?這個事情是不是最重要的?他一直用這種方式激勵自己,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上。馮侖也經歷過誤診癌症,瀕死的體驗。臺灣研究死亡的黃天中博士說:如果我們能視死亡為我們人生旅途中看不見而友善的同伴,他會提醒我們,不要常把現在該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幫助我們每天做的更好,而且更充實。

每個人都有給自己的人生定位的權利,這是你想要的人生,就去體驗和奮鬥吧。有了正向清晰的目標,肯去堅持和奮鬥,相信一定會擁有自己的成功,一定行。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4

前日,好友推薦了一本書《做最好的自己》,讀後,心中有所頓悟,趁腦中餘溫尚存把所感與大家分享……

李開復先生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卡梅隆大學,有在當今IT界最著名的三家公司(微軟、蘋果、谷歌)的工作經驗,曾主持建立微軟亞洲研究院並出任首任院長,目前擔任google大中華區總裁,是當今IT行業炙手可熱的頂尖人才之一。《做最好的自己》一書是李開復博士結合自己人生的經歷和事業成功的經驗,寫給中國的青少年,是幫助他們實現成功的方向指引。書中運用很多的例子闡述了“成功同心圓”的理念,為中國的青少年指明瞭成功的方向。“成功同心圓”的概念是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輔以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重要的人生態度作為同心圓的第二層,再以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等六種行為方式構成同心圓的最外一環的成功組合體。成功同心圓的中心是價值觀,它是人生的基石,也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標準。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抉擇,意味著他是一個有道德、講誠信、負責任的人,是一個值得信賴、值得託付的人。只有從誠信出發,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所以,真正的成功人士並不是僅僅靠知識、創意等外在素質贏得成功,他們成功的經驗在於,他們具備了某些最根本的、最有價值的素質或品格,他們獲得成功的內因幾乎都可以用“成功同心圓”來解釋。

書中寫到:真誠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這句話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須讓他人看到,自己是一個非常真誠和坦白的人。一個人如果願意把自己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東西坦白地暴露給對方,就能很容易地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書中告訴我們,表現真誠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個真誠的人,沒有什麼可以掩飾真心和誠意。一個虛偽的人假裝真誠,很容易就會被看穿,因為沒有誠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我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時常會把自己融入書裡面,總會情不自禁用自身與之對比,不經意間,便成就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也是一次很好的自省。怎樣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呢?首先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它是每個人判斷是非善惡的信念體系,它不但引導我們追尋自己的理想,還決定一個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選擇;二是態度,在所有最重要的人生態度中,積極主動應該排在第一位,樂觀面對人生,有積極的態度,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三是“智慧的勇氣”,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追求理想併為之奮鬥的激情和活到老學到老的境界,學會交流與溝通,最後用智慧選擇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這句話好像一盞指路明燈一樣照亮了我前進的方向。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我要努力保持樂觀向上的進取意識,樂觀面對人生,從小事做起,把握機遇,積極嘗試,踏實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努力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

書中有一些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以共勉:

“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以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李開復

“不要忘記,被動就是棄權,不作決定也是一種決定”——李開復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5

《豐田生產方式》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原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著作,全書共145頁。全書系統講述了豐田生產方式發展與起源過程,涵蓋其準時化、自動化、看板方式、標準作業、精益化等生產管理的各種理念,堪稱是表達豐田核心競爭力之名著,也是生產管理的標杆。豐田生產方式(tps)其實就是為實現企業對員工、社會和產品負責的目的,以徹底杜絕浪費的思想為目標,在連續改善的基礎上,採用準時化與自主化方式與方法,追求製造產品合理性的一種生產方式。通讀全書後,我就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認知。

反覆問5個“為什麼”是豐田式科學態度的基本精神,也是豐田生產方式產生的基礎。通過連續問5個為什麼,可以查明事情的因果關係或者隱藏在背後的真正的原因。然而在我們的工作現場,當一臺機器不轉動了,可能就只會想到換上保險絲或換上油泵軸,沒有進一步深入查明它損壞的真正原因,幾個月後還會發生同樣的故障。就生產現場而言,當然要重視資料,當更要重視事實,一旦發生問題,如果原因追查不徹底,解決辦法也就不會奏效。工作中我們缺乏的正是這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比如一等品率,為什麼只有95.8%,因為重量過大絲卷比較多。為什麼重量過大比較多?因為絲捲上油過多。為什麼會上油過多?因為假捻器氣圈過長。為什麼氣圈過長?因為仿杜邦夾子(假捻器)出現故障。為什麼會出現故障?因為導絲器內纏有廢絲。通過這一系列的自問自答,當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可以直接檢視導絲器內是否纏有廢絲。只有通過反覆問5個為什麼,追根究底,我們才能查明問題的原因,瞭解問題的本質,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在經濟高速度增長時代,通過增加產量來降低成本並不困難,但是,在經濟低速增長的今天,不管採取什麼形式,降低成本則並非易事。作為企業,成本+利潤=價格的定價方式早已不能適用,降低成本的最主要途徑就是杜絕浪費,豐田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就是徹底杜絕浪費。過多、過早製造會造成浪費,不必要的庫存會導致浪費,質量問題會帶來浪費,生產線上等待也會形成浪費,物件搬運造成浪費,加工造成浪費,多餘動作造成浪費……究竟什麼是生產現場中的浪費呢?作者認為是指生產上只能增加成本的各種因素。例如過多的人員,過多的庫存,過多的裝置等都會產生驚人的浪費,增加企業的成本。象分級包裝所用的包裝輔料都是暫時存放在車間內的,比如紙板,廠家將紙板運到車間,由老人卸下來放在車間,等分級員需要的時候再由她們自己去取用。再如一個成品包,先有打包工搬上推車卸下來放在車間,待次日搬上推車再拉往倉庫卸包,這種二次搬運就是浪費。是否可以考慮直接入庫呢?(先前也試執行過,但最終未能得以推行)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浪費的危害性,重視浪費的問題,在生產過程中才會處處以杜絕浪費為目的優化生產方式。我們不能忽視因無效勞動和浪費而造成的成本增加的部分,象前段時間的翻箱(土耳其紙箱換正常箱)就是一種浪費,還有物檢檢測後指標不合格而造成返工的。我們該如何避免這些浪費現象呢?我認為應該要按需求量進行合理生產,後一道工序為前一道工序做準備。象物檢取樣後的絲卷指標檢測結果,是否應該在分級員檢驗絲卷前就做出來呢?

如何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呢?可通過看板管理來實現。“看板”是豐田生產方式所運用的手段,也是豐田生產方式的執行工具。所謂看板管理就是指在同一道工序或者前後工序之間進行物流或資訊流的傳播。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拉動式的管理方式,它需要通過資訊流向上一道工序傳遞資訊,這種傳遞資訊的載體就是看板。看板最初是豐田汽車公司於20世紀50年代從超級市場的執行機制中得到的啟示,作為一種生產、運送指令的傳遞工具而被創造出來的,運用於生產之中。在豐田公司,生產管理部根據市場預測及訂貨而制定生產指令下達總裝配線,各道前工序的生產都根據看板來進行。這相當於生產工作指令單,如我們當天計劃生產的產量,聚合需要消耗多少油劑、紡絲需要消耗多少紙管、包裝需要多少紙箱等等。使用看板可以促進工作改善,防止過量生產與過量運送,對生產現場進行目視管理。如聚合與紡絲等生產部門間就可進行工序間看板方法。目前在我們公司執行的是erp系統,每一道工序間進行聯網,指令的下達、工序間的資訊溝通都通過電腦來完成。瞭解看板管理後,我覺得erp系統也是建立在看板管理的基礎上的,而看板方式更具實用性,它能讓生產線上的相關人員參與進來,適量生產,防止過量生產引起新的浪費。

通過《豐田生產方式》一書,我們可以認識到豐田生產方式倡導的是以徹底杜絕浪費的思想為基礎,追求汽車的合理性而產生的生產方式,豐田生產方式的核心理念的關鍵詞就是“徹底杜絕浪費”與“合理性生產”。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生產管理理念,我們在學習豐田方式時要以杜絕浪費為根本出發點,結合自己現場的實際情況去靈活應用。我們應該在學習的基礎上理解其精神實質,一切從實際出發,改善工作現場,做到高效節約,創造出一套屬於華峰人的生產方式。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6

本書以“未來”為主線,將文章劃分為三個主題,它們分別是:迎接未來、創造未來、憧憬未來。

李開復老師因為責任感、使命感和感情而寫此文章。作者希望本書能伴中國青年同行,幫助他們用堅定的步伐和無限的激情走向屬於他們自己的美好未來。希望本書能為中國企業帶來靈感和信心,幫助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大舞臺上從容應對,決勝千里。希望本書為中國高校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建議,幫助中國高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學府的道路上穩步前行。希望本書給中國家長帶來啟迪和智慧,幫助中國家長培養出21世紀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第一部分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

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從誠信談起

這封信,將作者與同學們在交流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想法以及作者要對中國學生的一些忠告寫出來,幫助他們在未來的留學、工作或者創業的過程中能夠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順利,事業更成功。

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須首先做一個誠信為先的好人,並需要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在不斷學習和不斷與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堅守誠信、正直的原則。管理經驗和溝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後工作中學習的,但一顆正直的心是無價的。

生活在群體之中。表達和溝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論你做出了怎樣優秀的工作,不會表達,無法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幾乎等於白做。所以,在學習階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而應當儘量學會與各階層的人交往和溝通,主動表達自己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在公眾集會時發表演講,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為了培養團隊精神,建議同學們在讀書之餘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團體的工作。在與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過程中,你們可以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個主動的人。現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你應該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應該做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個積極主動的人還應該虛心聽取他人的批評和意見。

挑戰自我、開發自身潛力。

給自己設定目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二十一世紀,競爭已經沒有疆界,你應該放開思維,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給自己設定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標準,才會有準確的努力方向和廣闊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更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你應該永遠給自己設立一些很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及的目標。

客觀、直接了當的溝通。希望同學們能夠做到開誠佈公,敢於說“不”,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願的表現。

珍惜校園學習生活。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講,在校生活是系統地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方式的好機會。這些知識將成為你未來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給中國學生的第二封信——從優秀到卓越

這封信是為那些希望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學習事業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領導藝術的人所寫的。

如何提高個人素質。誠信和正直、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客觀、直接的交流和溝通。

挑戰自我、學無止境。從軟體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我們必須學好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基礎學科。數學是所有工程科學的基礎,無論是軟體產品的開發,還是軟體技術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和數學原理。英文則是軟體行業中的國際通用語言,要想了解國際上軟體技術的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就必須掌握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夠在工作中熟練使用英文來解決問題。

情商和領導能力。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則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緒方面的自控和協調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項能力因素中,自覺、同理心、自律和人際關係是四種對現代人的事業成敗起決定性作用的關鍵因素。自覺。中國人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既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判斷過高,也不能輕易低估自己的潛能。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人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從關心別人、體諒別人的角度出發,做事時為他人留下空間和餘地,發生誤會時要替他人著想,主動反省自己的過失,勇於承擔責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許多抱怨、責難、嘲笑和譏諷,大家就可以在一個充滿鼓勵、諒解、支援和尊重的環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自律(Self-Regulation)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調整的能力。自律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只有在贏得他人信任的基礎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能真正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讚許。人際關係包括在社會交往中的影響力、傾聽與溝通的能力,處理衝突的能力、建立關係、合作與協調的能力,說服與影響的能力等等。

一位企業的領導者在成功的基礎上,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業保持持續增長,使自己的個人能力從優秀向卓越邁進,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在“謙虛”、“執著”和“勇氣”這三個方面的品質。謙虛使人進步;執著是指我們堅持正確方向,矢志不移的決心和意志;成功者需要有足夠的勇氣來面對挑戰。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7

讀《贏在節儉》,聯絡到我們企業,很有感觸。

在一個企業裡,如何使每一位員工都做到節儉辦事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來看待。大家想一想,您在自己的家裡面會任由水龍頭一向開著嗎?會在離開家門時還開著電燈嗎?會把一些尚有用處的東西隨便扔掉嗎?我想,沒人會這麼做。

同樣的道理,如果員工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自然就會力爭節約每一樣物品,決不會隨意的鋪張浪費。也許有人對此會不屑一顧,認為扣細節抓節儉屬於“小氣,摳門兒”的表現。但是您可別忘了這樣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羅馬城不是在一夜之間建起來的,對我礦來說,在外部環境不容樂觀、企業發展遭遇瓶頸的形勢下,倡導節儉意識,樹立節儉文化,對公司今後的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好處。提倡節儉,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小節儉也能成大氣候。

為此,我礦的團員們結合我礦發展的實際狀況,提出了若干具有實用價值的方案,並在實際的生產中發揮了良好的效應:

第一,精打細算。從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入手,強力抓節儉。全面優化管理體系,構成了以財務管理為中心、資金管理為重點、成本管理為基礎、全面預算作支撐的管理體系,將各項指標逐一細化、分解到區隊、班組、崗位,確保不該花的錢一分不多花。

第二,惜煤如金。受城市、村莊、運河、公路等壓覆的影響,我礦可採煤炭儲量有所減少,精細化開採勢在必行。我們要把煤炭資源當作糧食來珍惜,實施以置換開採、“膏體充填”、綜採一次採全高等為主要資料的“綠色開採”。經過一段時間的習慣培養,我礦職工養成了惜煤如金的好習慣,就連撒落在支架旮旯裡的煤也用手一點一點地摳出來,使得我礦的回採率一向持續在%以上。

第三,迴圈生產。我礦在生產過程中產生超多的煤矸石、礦井水,矸石山佔地、礦井水外排既要花費超多資金,又對環境造成汙染。為此,我們建成了迴圈經濟園區,將矸石、洗矸、煤泥等吃幹榨淨。礦井水廣泛用於礦區綠化、電廠迴圈、井下裝置冷卻、防塵、洗煤及地面清潔等除生活飲用外的所有用水,每年節省排汙費、水資源費X元。

第四,全員動員。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團員在青年職工中的帶頭作用,務必要將所有員工都帶動起來,才能體現出帶頭的效果。透過全員動員,各路人馬各顯神通,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節能成果:加大礦井系統技術改造,大力推廣地源熱泵供暖、綠色節能照明,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在班組大力實施創新創效工程,X項職工創新成果應用於實踐後為企業節約和創造經濟價值近X元。

這些行為,單獨看來雖然似乎作用微小,但是,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高樓萬丈平地起,點點滴滴成江海。只要人人都有心去節約,把它視為己任,那麼在我們點滴之間就節約了企業的成本,增長了企業的效益。目前,“節儉無極限”、“省下的就是賺下的”、“花錢比掙錢還要難”等逐步成為我礦職工的共識。

“節儉花”結出“豐碩果”:我礦去年就已提前超額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節能指標,今年上半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原煤生產綜合能耗、原煤生產耗電又分別比上年同期降低%、%。20xx年銷售收入同比增幅%;利潤同比增幅%;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和利潤又分別比計劃增加X元和X元。節儉出效益,節儉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我礦贏在節儉。

節儉是財富的基石、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殺手鐗”,也是錘鍊優秀企業和優秀員工的有力武器。節儉是做人道德的迴歸,節儉是人格修養的體現,節儉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節儉是國家興亡的關鍵。當前,金融危機硝煙未散,公司發展攻堅在即。我們這天節約的每一塊錢,都是明天贏得勝利的砝碼。因此,讓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讓節儉之花開遍你我的心間,讓節儉之光照亮公司的明天!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8

李開復博士的新著《與未來同行》彙集了近八年來他撰寫的25篇與人才成長、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關的文章。

1。除了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你還應該努力尋找一位你特別尊敬的良師。

2。求職的時候要有一封特殊的求職申請書,對公司的瞭解,規劃等等。

3。一個一流的人與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上的表現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上的表現則會有天壤之別。

4。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更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你應該永遠給自己設立一些很具挑戰性、但並非不可及的目標。我建議大家最好能不斷和自己競爭——不要總想著勝過別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斷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進步。

5。在學習的過程中,打好基礎最為重要。從軟體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我們必須學好數學和英語這兩門基礎學科。數學是所有工程科學的基礎,無論是軟體產品的開發,還是軟體技術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數學方法和數學原理。英文則是軟體行業中的國際通用語言,要想了解國際上軟體技術的發展趨勢,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與國外同行進行技術交流,就必須掌握英文的聽、說、讀、寫,能夠在工作中熟練使用英文來解決問題。

6。我非常贊同保爾的這段名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所以,選擇一個你真心熱愛的事業,不斷地挑戰自我、完善自我,讓自己的一生過得精彩和充實。

7。要想在現代企業中獲得成功,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的主動意識:在工作中要勇於承擔責任,主動為自己設定工作目標,並不斷改進方式和方法;此外,還應當培養推銷自己的能力,在領導或同事面前要善於表現自己的優點,有了研究成果或技術創新之後要通過演講、展示、交流、論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錯誤也要勇於承認。只有積極主動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只有善於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機會。

8。自律對於領導者來說更為重要。作為軟體企業的領導,要管理別人,要讓下屬信服,就要先從自我做起。這是因為,領導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標和榜樣,領導的每一次舉手投足都會給下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可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當公司或團隊處於危急時刻,需要領導帶領大家克服困難、衝出重圍的時候,如果領導表現得比職員還要急躁,翻來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會對領導喪失信心,公司或團隊也會因此而走向失敗。

9。企業的領導者在成功的基礎上,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業保持持續增長,使自己的個人能力從優秀向卓越邁進,就必須努力培養自己在“謙虛”、“執著”和“勇氣”這三個方面的品質。

10。為了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11。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臺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著觀眾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眾的頭頂,而觀眾會依然認為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當我反覆練習演講技巧後,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祕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於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力等傳統美德而已。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9

懷著對楊瀾的崇拜和好奇把這本書捧回了家,想由此獲知在做每個人生選擇的時候,楊瀾是怎麼想的,她如何面對困惑和選擇,如何成長。

一開始看起的時候,覺得書的節奏挺快,涉及的人物、資訊量都有一點,讀著很舒暢,但是讀著讀著,不由得對《一問一世界》有些失望,因為它並沒有回答我想獲知的問題。誠然,《楊瀾訪談錄》伴隨著楊瀾的成長,是她人生的重要內容,但對於這本書我感興趣的並不是《訪談錄》裡有些什麼嘉賓、楊瀾在訪問嘉賓前是怎樣做功課諸如此類的問題。我想知道,比如,《訪談錄》提問之前、提問之中的過程對於提問之後楊瀾的思想、思考有什麼樣的影響,但恰恰這樣的內容在書中一筆帶過。影響肯定有,但我想知道是怎樣影響的!整本書更像是楊瀾的履歷表而不是傳記,書裡各種風雲人物,看似勵志,看似很有內容,其實是隻有骨架沒有血肉的感覺。如果是讀一個作家的代表作,你會讀到他對書的誠意。在看楊瀾的博文《拿到新書,謝謝大家!》中有寫“其中我寫的部分都是在飛機上或臨睡前在床上零零碎碎寫成”,我想也是,讀起來並沒有那種很費心血的感覺。當然不是說楊瀾沒有誠意,只是這本書被我寄予太多“厚望”,讀後沒找到答案不免有些失望。從書的細節來講,書是由楊瀾和朱冰女士每人寫一部分這樣交錯的形式展現,有些地方內容有重複,由兩個不同的人寫卻沒有看到不同的見解,也是不滿意的地方之一。對於這樣一本通俗讀物,我是不是要求太嚴格啦?!

接下來講講書的內容。除去開頭的代序和結尾的代後記,目錄中提出六個問題,書以回答這六個問題為線來編排相關內容,每個問題的回答都由楊瀾和朱冰女士各寫一部分。這六個問題是:

一、你真的那麼有遠見嗎?

二、你不想贏嗎?

三、誰能在石頭上輕鬆睡覺?

四、為什麼總問女人這個問題?

五、奧運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嗎?

六、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臺?

對於“一、你真的那麼有遠見嗎”,楊瀾的回答是“所謂遠見,即洞察力,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掌握和對未來趨勢的預測。它是某種稀缺資源,不是因為它要求當事人有多麼聰明,而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也就是是說,歷史是人的選擇,是人民大眾的選擇,領導者順應了這個潮流就是有遠見的表現。

第二部分“二、你不想贏嗎?”強調的是人可以實現精神和物質的雙贏。

“三、誰能在石頭上輕鬆睡覺?”的發問來自臺灣著名編舞者林懷民。在石頭上睡覺?又硬又冷!但如果你做到了,克服了依賴舒適的惰性,那麼,石頭上也會留下你的溫度。我覺得這是在講人與事物之間一種相互探討相互適應的做事態度和方法。

“四、為什麼總問女人這個問題?”是問——怎樣在事業和家庭上實現平衡?楊瀾的回答是它倆本來就不是對立面,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係,而是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社會角色的掌握。

“五、奧運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嗎?”這部分講了申奧以及奧運(主要是開幕式時)的努力。文化的交融和傳達可以很浪漫。

“六、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臺?”作為書的最後一部分,意在迴歸自我,也如楊瀾在“代後記”中講到的現在《訪談錄》裡的提問不為追求深刻,而是“迴歸常識”,其實也是她對自己人生新階段的理解和思考定位吧。

看了書中講到的在上海時《楊瀾訪談錄》的“夢之隊”團隊,讓我對這個團隊心聲好感和好奇,要找一期20xx年之前的節目來看。,我看了20xx年訪問李光耀、吳開棟、李顯龍三位新加坡總理的視訊,覺得剪輯有點亂,提問也不怎麼樣,沒有書中所說的那種水準啊。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0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愛意味著對孩子的肯定,這對任何學校都是極為重要的。假如你懲罰或責罵孩子,你便不可能和孩子走到一起。夏山的孩子們知道,他們是被肯定的。(P7)

讀這段話時,有兩個畫面迅速從的記憶中跳躍而出。一個是我曾在國小時被大部分教過我的老師無數次的懲罰和責罵,以至成年後任何細微的觸動都會使我迅速回到過去,這種對過去那一個個畫面深刻記憶和極度敏感,我明白那恐懼早已紮根於內心,生長出一輩子都無法擺脫的陰影,那些年我知道,我從未被肯定。另一個畫面就是當女兒犯錯時(也許本不是錯誤),我用很高聲調訓斥她,這使我常常陷入一種深深的自責。我知道不是知識緣故,似乎也不是完全可以用理性來解釋。恐懼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對外界特殊敏感的本能,常常會有不經大腦脫口而出的反應。兩個畫面以如此方式同時浮現,表明童年受教育的影響和生活環境與後來性格形成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重要的聯絡,畸形教育必然會導致畸形人格的產生。“有時候學問本身不如性格來得重要。” 我對尼爾說的這句話深表認同。我的痛苦便是重複犯錯與重複自責。作為一個教育者,一個父親,我製造了恐懼,而常常又不能徹底擺脫內心的那份童年的恐懼,並不可避免地影響周圍的人。其實,在讀《夏山學校》時,因為我對恐懼有過徹底的體驗,所以我對恐懼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和理解,我一直在思考並試圖深入孩子的內心重新去體驗“恐懼。我與女兒並不平等的方式加深了這種恐懼。身為成人,亦為人師,我們順口常言“平等”,但我們卻難以深刻的理解平等,更難真正做到像尼爾一樣如此徹底的平等。其實任何性格溫順的人也會有發脾氣的時候,正因為成人難以做到真正平等與兒童相處,所以才會導致兒童對成人的恐懼。哪怕成人站立在兒童面前,高大的身形都會對兒童造成某種不安,我童年時期常常會有這種感受,當然更重要的是高大身體裡隱藏了高大權威自居的成人心理。“當你和孩子平等相處時,你對他發脾氣是沒有危險的。(P7)這表明如果我們心在一起,暫時的分離並不會影響彼此的感情,如果我們是站在一個立場,也允許有不同意見的存在。消除兒童對成人世界的恐懼,需要建立一個充滿信任的環境,需要成人真正理解平等並化為與孩子平等相處的言行。談到恐懼,也使我想起《第56號教室的奇蹟》,想起了想在無數的教室正被“害怕”所籠罩。因為害怕,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因為害怕,孩子不敢提問;因為害怕,孩子坐得一個比一個認真;因為害怕,孩子甚至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逃離恐懼,但我們如果能更加重視恐懼對兒童成長造成的巨大影響,努力去一點點消除恐懼,孩子就會多一點自我,一個真實的兒童才會真實的顯現,否則恐懼就會將真實的孩子隱藏起來,恐懼就會促使生命畸形野蠻的生長。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1

這本書的出版恰如其時。最近一個時期,理論界與媒體關於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的爭論與思考呈現出多元並進的勢頭。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廣東的改革開放也算是一種模式的話,那麼我覺得其中最能體現30年中國改革開放精神的,最具有典範意義的,就是深圳。

我承認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是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但是,我並不贊同所謂的中國模式論,因為目前大力倡導這個“模式論”的理論家們,他們預先設定了一個前提,那就是排斥普遍價值,總是把中國的發展視為一種獨特的東西,並以這種“特殊性”來對抗和抵制普遍性。因此,中國模式論變成了一種“中國特殊論”。其實,我們看一下深圳的發展模式,就會發現它的創新並沒有多少特殊論的成分,只不過是把個人價值、市場經濟、法治觀念和市民文化等一些現代性的普遍做法以及價值觀念置入到這個新興城市的發展之中罷了,而這些恰恰是中國傳統的舊體制所沒有的,由此培育出一種創新與發展的無窮動力。在我看來,深圳的經驗恰好是印證了一個特殊的中國如何經由向普遍性開放而取得了飛速發展的奇蹟。

中國這30年的變化,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們表現在經濟層面、文化層面,甚至政治層面,這些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我們如何總結這一過程,如何把它放在一個觀念史乃至思想史的層面上去梳理?在這個堪稱偉大的歷史程序中,哪些是成功的經驗,哪些舊體制還在阻礙甚至對抗進一步的改革?這些都需要探討。

對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認為,中國的社會轉型還處在一個進行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遠沒有完成。改革開放的很多經濟成果,很多創造性的觀念意識,還沒有真正地轉化為一種制度成果,尤其是政治和法律上的制度構建。在這種情況下,奢談中國經驗或者中國模式的成功,就有些喧囂浮躁和華而不實。中國現在處在轉型的關頭,制度變革還沒有完全建成,我認為在這個時候大談“中國模式論”,是值得警惕的。

我更願意把“深圳十大觀念”放在一箇中國現代史的角度來看。從這個高度審視,我覺得深圳還有很多事情需要進一步展開,至少在法治政府、公民社會等方面,大有文章可做。深圳30年改革創新積澱出了“十大觀念”,接下來還需要一個升級版,就是把深圳的精神進一步提升為一個idea的東西,在制度創新上繼續發揮先鋒的作用,給中國下一步的改革開放開闢出一個新的路徑。

此外,我還想說一點批評意見。我感到這本書有點年終總結自我表揚的味道,編撰者的眼光過於向後看了,缺乏向前看的勇氣,缺乏一點深化改革創新的憂患意識。“深圳十大觀念”伴隨著深圳人民一路兼程,風風雨雨走過了輝煌的30年,但是,我要問的是,這十大觀念是否還能夠帶領深圳人民繼續走向未來的30年?在經歷30年的經濟繁榮之後,公民社會的建設、道德文化的建設,是否還能夠繼續依靠這些觀念的支撐?新的原動力又在哪裡?我覺得這本書缺乏某種清醒的憂患意識,我相信這些原動力已經孕育在深圳人民的內心深處了,希望這本書的續篇能夠反映深圳人民的心聲。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2

很早就聽說了李開復給中國學生的幾封信,一直想找個機會好好拜讀一下,一直擱置以致漸漸淡忘了。這學期老師要求我們讀幾本書寫讀書筆記,其中就有李開復博士的《與未來同行》,於是就迫不及待的買來看了。

這本書以“未來”為主線,劃分了三個主題。

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這一部分收錄的是李開復博士自20xx年以來寫給青年學生的七封公開信。以公開信的方式與廣大青年學生交流思想,向他們介紹學習和成長的經驗。

創造未來——網路時代的創新、人才與文化: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說是寫給中國企業的“公開信”。在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軟、Google等著名跨國企業的成功之道,探尋了網路時代中IT產業和現代企業所要面臨的諸多根本性問題,並針對科技創新、人才戰略以及現代企業的管理與文化等話題介紹了他的想法和建議。

憧憬未來——未來一代的教育和成長:收錄在這一部分的文章均與中國的教育事業以及青少年的成長相關。其中不但包括寫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公開信,也包括我向關注中國教育事業的人以及廣大學生和家長介紹國外教育領域的成功經驗,推薦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還包括回憶李博士自己的大學生活的一篇“趣文”。

進入大學後時間多了很多,也彷彿走得快了很多,很多時候日子就這樣如流水般逝去了。有人為學業焦頭爛額。有人為活動四處奔走,有人為戀愛黯然神傷。紛亂的生活,似貧乏,似忙碌,又似空虛,浮躁的日子已將純淨的心思攪成一團,在加上網路的衝擊,一切都變得無序而混亂。大學聯考前只為一個目標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日子早已沒有了蹤影,逝去的日子像一縷青煙彷彿還可見卻是怎麼也抓不住的。然後我們迷茫了,混亂了,未來的路像沒有燈的夜路看不見前方,讓我們充滿恐懼不安。如何使自己的大學生活不至於昏昏而過,如何讓自己的大學為自己理想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李開復博士在這本書中給了我們答案。

整本書的內容與大學生的在校和職業生涯的規劃密切相關,針對大學生的困惑與現存問題李開復博士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所見所聞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見。其中李開復博士在第一部分迎接未來-給青年學生的信中的內容讓我的感觸尤為深刻。

李開復博士首先提到的是關於誠信的問題。李博士開篇就從誠信談起,因為誠信是一個人的品質所在,是立人之本。李博士提到他在美國的一些經歷比如:中國學生成績優秀卻有些學校和教授卻表示他們再也不想招收中國學生了,因為中國學生一旦找到工作機會就會馬上申請離開,將自己曾經承諾要完成的學位和研究拋在一邊。“言出必踐”不僅關乎誠信,更是對於自己做出的承諾的一種責任。看似不經意的一件事卻反應出一個人的對待事物的態度與擔當。一個人倘若連自己的承諾的責任都無法擔當,又何談擔當什麼重責大任呢。我們在為未來做準備時首先要培養良好的品質。

然後就是李博士對於認識自我稱為最好的自己的建議讓我獲益匪淺。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以前剛升入高中時,一時無法適應周圍高手如雲,原本國中成績拔尖的我突然間從雲間狠狠摔下地,剛開始過分專注於與周圍同學的比較學習生活非常壓抑痛苦,每天都在緊繃的狀態中學習。之後經過媽媽的疏導我開始更多的專注於自己的成果,關注自己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併為自己的進步而高興充滿自信。慢慢地,在沒有刻意在意與別人競爭的情況下我的成績逐漸好轉,漸入佳境。同僚之間更多的需要我們去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如果一味的競爭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造成惡性的競爭,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我們不僅不能獲得成功的快樂或許還會活的很壓抑很痛苦。每個人的追求不盡相同,每個人定義的成功也都各不相同,我們去卻總是將衡量成功的標準單一化為財富或是地位。李博士在文中提到:“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多元化的。”理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重要的是你從中或者你帶給別人怎樣的快樂。基於這種想法,再重新定位自己,為自己規劃一個與眾不同並充滿快樂與信心的未來。

還有李博士對於積極主動規劃自己的生涯,如何安排時間,計劃時間,管理時間,以及第二部分中對於微軟公司的成功原因分析中的自我批評,追求卓越等建議都讓我獲益良多。合上這本《與未來同行》讓我對未來的現在和對未來的想法更加明確,也讓我能更加正確的認識自己!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3

第一次見到餘秋雨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晨雨初聽》讀到的,這本書的封面印著藍藍的天空和海洋,沙灘上放著兩張潔白的椅子。看起來是那麼的美好,那麼的讓人舒心。可是當翻到《道士塔》這篇文章時,先前舒坦的心情早已沒了影兒,只有一股怒火在心中燃燒。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20世紀敦煌莫高窟不幸由以為無知的道士當家,他自作聰明將一幅幅珍貴的壁畫變為一道慘白,他將一座座精美的塑像化為天師、靈官、菩薩,他將一箱箱無價的國寶換為歷歷可數的銀元。給後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這位道士的名字叫王圓籙,他只是一個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的湖北麻城農民。他的無知讓他對洞窟裡的壁畫有些不滿,他找來幫手用石灰淹沒了唐代的衣冠,宋代的笑容。因算了算石灰的價錢,他認為沒有必要全部刷完,於是他放下了刷把。如果當時有免費的石灰恐怕這個愚昧的道士會將他的“宅院”刷得一塵不染吧!看來我們是否應該感謝他呢?感謝他的手下留情,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珍品!粉刷了之後,他又想弄幾個雕塑。他看到中座雕像的體態過於婀娜,與幾面的白壁似乎有些不相符。這時他終於想起了自己的身份:道士。那自己何不在這裡立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和他的幫手用鐵錘將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淺笑砸成了碎片,化為了泥巴。他又請來了鄰村的泥匠如小孩子般堆起了雪人,忙活了半天總算能立住了,最後做出來還像模像樣

由於這位道士——王圓籙,他的無知、愚蠢、自私。使用少數的銀元換得大量的敦煌文物流失海外,而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只得一次次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我們憤怒嗎?不我們該憤怒嗎?也許正如文章中寫到的“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最大的傾洩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他不是承受不起,而是不配。他那樣的無知,根本不知自己犯下了怎樣的“罪行”,就算再怎麼傾洩,他的眼裡定還是不解。如果“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那麼誰才是這個巨大民族悲劇的主要謀劃者呢?是外國冒險家?還是當時的官員。他們滔滔的奏摺中沒有一句提起敦煌的事由,當外國冒險家甘願傾家蕩產,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時候。生活奢侈的中國官員卻因運費太多,不願保護這些文物。當外國冒險家甘願葬身沙漠,不顧一切地朝敦煌奔去的時候,中國官員的會客廳裡瀰漫著茶香!被掠奪後的敦煌文獻少,在押送回京的途中只用茅草卷著,每到一個地方便又被抽出幾卷行途中又丟失幾卷,到達京城後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卷同破舊的茅草。敦煌文化如此燦爛,藏經洞中的文獻有如此之多,但中國96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卻沒有幾卷。這些祖宗留下的遺產在本國沒有受到珍視,而在其它國家的眼裡卻是如此珍貴。與其把他們存放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被破壞,還不如把它放在外國的博物館永遠的收藏。在這種如此令人氣憤的情形下這何嘗不是一劑救濟敦煌文化靈丹妙藥?

雖敦煌文化在中國,但中國被歷史劃出的傷口仍未癒合。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4

曾經翻閱過幾本勵志類書籍,在這個假期裡同樣細細聆讀了李開復先生著的這一本《做最好的自己》,書中。開復先生以明朗簡約又親切的講述式語調。歷述了自己的親身經驗,指點事業成功的規律和達到卓越的途徑。通觀全書,粗略一讀。這似乎是在對尚未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們提出的一些建議與忠告,對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人來說似乎沒有密切的聯絡。但每每讀完一章,細細品位,慢慢思索,開復先生提出的這種為人處世的觀點其實適合任何領域,我們簡單又複雜的教育領域又何嘗不是呢?正是李開復先生給象我這樣急功近利又鹵莽青澀的後生們注入了一針強有力的鎮定劑。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結構明瞭,他提出了獨特的“成功同心圓”理論,即以正確的價值觀為核心,輔以積極、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氣、胸懷六種重要的人生態度作為同心圓的第二層,再以追尋理想、發現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六種行為方式通構成同心圓的最外一環。一環扣一環,使讀者猶如在享受一本結構嚴謹的小說。而且書中的言語逐字逐句都似乎是李開復先生面對面地向你傳授成功之道。他列舉了自己經歷的大量事例,讓道理融會於一個又一個的創業經歷中,又在這些經歷中,把人生觀價值觀深深地烙如讀者的腦海中。

李開復憑著過人的膽量,贏得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的重任。他敢於打傳統,當場在會議上指出比爾的錯誤,這樣的勇氣正是我們廣大的中國人所缺乏的氣魄。“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你不能?”這是李開復的信條,我想把這句話放到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中,也照樣行得通,我們相信,這是我們激發後進生,鼓勵內向學生的一種極好的教育手段。

當然,最讓人佩服的是,開復先生敢於打破常規,不顧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興趣。在讀大學時,他就頂住強大的壓力,毅然放棄自己的專業,轉到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專業,用他的話說“如果我沒有作出當時的決定。,到現在,我可能還只是某個美國小鎮上的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他的這次經歷又一次見證了“興趣”對人生髮展要的重要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他們還不能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興趣中,但我們可以想辦法把他們的興趣培養起來,讓興趣跟著自己的意志行走,所以在教育中,把握培養調控孩子們的興趣又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當然,開復留給我們的還有智慧。書中講到,有一次他要用電腦來進行成果演示,上司要求他在極短的時間內把成功率從90%提高到99%,開復巧妙地“雙管齊下”,準備了兩臺電腦,這樣,兩臺電腦都失敗的機率降到了1%(10%*10%=1%),毫不費力地把成功率提高到了99%。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在我們的教學領域中非常值得借鑑。就拿上好一堂課來說,只准備一套方案,顯然失敗的可能性會很大,若準備了兩套甚至更多,即使你的第一套方案失敗了,但你馬上可以運用第二套,第三套……

李開復把林林總總的做人處世哲學歸納為“成功同心圓”,提出“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選擇我的成功”這一主題。這本書對於我們青年人選擇未來的道路,在推動社會進步的過程中雕塑出來未來的自己有很大幫助。最後引用李博士的一句話:“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胸懷來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樂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邁進。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5

敦煌,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上下5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壯觀異常。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她的名字讓中國人不得不抬頭挺胸去訴說。是啊,中國的歷史都書寫在敦煌莫高窟中,又怎能不讓人嘖嘖讚歎呢?

可她這顆明珠也關聯了一個令人厭惡的名字——王圓籙,他甚至淪落到做了一個不得不以化緣為生的道士。20世紀初,洞窟裡那些精美壁畫和中座雕塑那婀娜動人的體態都因為他的無知蒙上了一層不可磨滅的陰影,洞中成了一片淨白,與此同時被淨白的更是唐宋歷史的結晶!

雖然莫高窟部分文物被如此踐踏,但在那之後,莫高窟享有極高的地位。

20世紀40年代,中國成立了莫高窟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60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加固;80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由此可見,中國是以怎樣的速度向前發展著。現在進入莫高窟,看到的不是滿地塵土,而是儲存完整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

兩萬多尊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巨集偉瑰麗的壁畫更是精妙絕倫,內容豐富多彩。藏經洞面積不大,曾藏有我國古代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

回首過去,的確有一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但那都已經過去了。擁有今天的精彩才能創造出更絢爛的光芒。當日本學者聽完中國敦煌學的報告會後,用沉重的語氣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聽到這句話後,那些學者們應該感到無比的欣慰吧!的確,世人見證了中國的成功。

從“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第一名宇航員楊利偉飛上太空到“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帶著翟志剛等三名宇航員上天也只過了五年。現在,我國正在籌備火星探測器的發射,可見中國飛黃騰達之迅速。

北京時間XX年7月13日22時08分,一個令中國振奮的訊息——申奧成功瞬時間傳遍了整個中國。中國沸騰了,一片歡呼雀躍的景象。在之後的七年裡,中國群眾體育工作加快了步伐,不斷加強,蓬勃開展。在XX年我國舉辦的奧運會上,中國以51枚金牌,21枚銀牌,28枚銅牌,共100枚獎牌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一,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激動的訊息!

1932年,我國的奧運第一人劉長春還未挺進決賽;1960年,臺北選手楊傳廣奪取十項全能銀牌,他是中國第一位獲得獎牌的運動員;1968年,紀政獲100米欄銅牌,她是中國第一位獲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1984年,許海峰在男子手槍慢射中獲得金牌,這一洗了百餘年來“東亞病夫”的恥辱......

想起中國的奧運史,再看看今日中國的成功,足以見得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中國人不是別人口中的“東亞病夫”,而是一條龍,一條蓬勃發展著的巨龍!

中國還在不斷向前發展,在奧運路上,在藝術路上,在經濟路上,在科技路上,中國將會越來越強悍!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6

讀《海燕之歌》感受“海燕精神”

——工作中要提升拼搏的精神和擔當重任的潛力

“海燕叫喊著,飛翔著,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穿過烏雲,翅膀掠起波浪的飛沫”,多麼有力的描述,這是前蘇聯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的散文詩《海燕之歌》的片段。

《海燕之歌》是我十分喜歡的外國作品之一,因為她透過海燕這個意象給讀者帶來這樣1種精神,那就是:拼搏、勇敢、自信、不屈服、樂於擔當重任。那裡我只淺談海燕的拼搏精神和擔當重任的潛力。

在狂風捲集著烏雲、閃電飛逝、雷聲轟鳴,暴風雨即將來臨之前,只有海燕箭一般地直衝向烏雲,拼搏於象徵著沙皇的反動統治、黑暗的社會環境的烏雲、狂風、閃電、雷聲之間。透過將恐懼的海鷗、呻吟的海鴨、蠢笨的企鵝與高傲勇敢的[)海燕比較,突出了海燕的拼搏、樂於擔當重任反抗腐朽沙皇制度的形象,深刻反映了1920xx年俄國革命前夕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熱情地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鬥精神,預言沙皇的黑暗統治必將崩潰,預示無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並必然取得勝利的前景,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用心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鬥爭。因此,《海燕之歌》被譽為迎接革命風暴的“戰鬥的革命詩歌”。

我尤其喜歡文章最後當海燕在猶如正在燃燒的青色火焰般的烏雲、火蛇一樣蜿蜒遊動的閃電的影子、怒吼著的大海之間飛翔,仍勇敢地叫喊出勝利者的預言“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句話。每次我讀到那裡,自己的身心都會不由一振,經受一次洗禮,一隻海燕不畏懼風雨雷電,搏擊於海天之間,像離弦之箭一樣疾飛的身姿也會頃刻來到我眼前。列寧在《在暴風雨來臨之前》也曾引用了《海燕之歌》裡的這句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這一含義深刻而又給人以巨大鼓舞的詩句,昨日它鼓勵著無數為了信念而拼搏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這天它同樣激勵著無數為國家富強而作出貢獻的建設者,海燕身上表現出的這種“海燕精神”感染著幾代人。

在各個層面都在“全面提速”的這天,“海燕精神”仍是不可或缺的。毋庸置疑,每一位建設者都在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跋涉,但不乏途中不順利者。俗語講“大道如天,煩惱如山”,每個人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中,常常會遇上很多預想不到的坎坷與煩惱,也往往會身不由己地置身於一些泥濘與沼澤之中。應對此情此景,有的人會埋怨機遇,有的人會後悔動搖,還有的人會止步、進而倒退……對此,我要講:“你們缺乏的就是海燕這種拼搏的精神和擔當重任的潛力。”

既然艱難與困苦是實踐中客觀存在的,那麼任何埋怨與逃避就都失去了好處,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應對它。朋友們請記住毛澤東同志《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詩句,在實踐中用“海燕精神”鼓舞自己,不斷提升拼搏的精神和擔當重任的潛力,爭取在每一次挑戰中都能取得進步,為把城市建設的更完美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7

匹克威克外傳》是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傑出代表作之一。故事寫的是一位獨身的老紳士匹克威克先生,是一個“名流”,也是一個“學者”,又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一個社團“匹克威克社”的創辦者。他帶著幾個“匹克威克派”出去遊歷。一路碰到了種種滑稽的可笑的

人和事,經過大約兩年,他的追隨者和他自己都覺得遊歷夠了,“匹克威克社”也宣告解散了,匹克威克先生實行了“退隱”,故事也就此結束了。作者特地為整個故事安排了一條以匹克威克先生與流氓金格爾先生的矛盾衝突為內容的主線,從頭貫串到尾。在全書的最後還按“有頭有尾”的精神,把書中主要人物的下場,-一作了交代。但是這部作品終究不是以悲歡離合、曲折複雜的故事取勝的那一類。使人們激動、使人們歷久不忘的,是那些多種多樣的典型人物,那些簡明生動的生活景象,它們給人以極豐富的啟發。從表面上看,以金格爾的改邪歸正為象徵,這部作品的主題思想是一個抽象的老公式:“善良終於戰勝邪惡”,而這也是適用於狄更斯的許多作品的共同公式。但在實際上,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內容,卻絕非如此乾枯和庸俗,而是極其豐富和動人的。讀《匹克威克外傳》,人們隨處都會被那些巧妙、生動而深刻的諷刺描寫所吸引。這些奇妙的諷刺藝術,正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鋒芒所向,正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當權人物。作者懷著深惡痛絕的心情,從各個方面刻畫了當時英國上流社會的種種人物,如貴族、地主、資本家、政客、軍人、太太、小姐、主管、牧師等等,真實地暴露了他們醜惡的靈魂和醜惡的生活。人們看到那一幅又一幅醜態百出的肖象畫和風俗畫,無論如何也止不住憎恨和厭惡。但是,在一切諷刺物件之中,作者特別著重地、反覆地加以抨擊的則是資本主義的法律、司法制度、監獄等上層建築、以及資產階級的法官、律師、官吏等等。

另一方面,作者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被壓迫和被損害的弱小者和普通勞動者的深切同情,在作品中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作者用插曲形式給讀者講的那些獨立的小故事,例如“走江湖的戲”、“歸囚的故事”、“教堂雜役的故事”等等,都十分生動感人地描繪了許多受盡苦難的下層善良人物的形象,幾乎是滿含著同情之淚敘述著資本主義社會所加於他們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上的磨難,這與對那些資產階級寵兒的冷嘲熱諷,形成尖銳的對照。

狄更斯總創造一些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來體現他的平等、善良、正直等抽象觀念,以便達到他所信奉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但是幾乎毫無例外,這樣的努力只有失敗。本書的匹克威克先生,原是一個描寫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但是由於作者世界觀的矛盾,他逐漸把他寫成一個正面人物,來擔當“理想化身”的角色,因而這個形象也就越來越枯燥無味,甚至令人生厭了。

雖然如此,作者對那些資產階級的大人先生們的刻畫和對資產階級社會的批判是這樣深刻,是這樣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直到現在讀來仍然是饒有意義的。狄更斯的文章的風格極其矯健,好似一條長龍,旋迴起伏,氣勢浩大,遣詞造句極其生動活潑,靈活多變,弓隊入勝,細膩的地方娓娓動人,樸素的地方簡明扼要,豐富的地方使人目不暇接。這部作品的文章,寫得真可謂是妙趣橫生,才華燦爛。

狄更斯深刻地暴露了英國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實況,而且他掀起了真正的文學革命他用生動而熱情的筆觸描繪了下層階級的人們和他們的悲慘生活。他把貧民窟、小客棧、貧民收容所、債務監獄等等悲慘的生活景象寫入了文學作品,而且對那些窮人,那些正直的勞動者,給予最大的同情。另外一方面,他以諷刺的筆法,對新興的工廠主、銀行家等資產階級以及資產階級社會,資產階級虛偽的“民主政治”和“黨派活動”,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現象,資產階級法律的非人道本質,都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抨擊。

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和生動的細節描寫,反映了英國十九世紀初葉的社會真實面貌。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光輝四射、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緻入微的心理分析。他的人物形象有許多能使人一讀之後就長久地活在讀者的心目中。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8

一直以為,小林校長創辦的巴學園是世界上最自由、最開放的學校;也一直以為,這樣的教育“烏托邦”只會存在黑柳徹子筆下的巴學園裡。

今夜,一口氣讀完英國尼爾先生的《夏山學校》一書,才知道原來巴學園並非夢想,它就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尼爾先生創辦的、被報刊稱為“放任學校”的夏山學校就是這樣一所夢中的巴學園。

那麼,夏山學校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學校呢?尼爾先生是這樣描述的:

我們決定辦一所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學校。在那裡,上課完全自由,孩子可以上課,可以不上課,只要他們喜歡,他們可以一年到頭不上課;在那裡,爬樹和搭個小窩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分數;在那裡,如果想的話,你可以衝著老師大喊大叫;在那裡,規範日常生活的各項規定是由大家一起民主協定的;在那裡,如果孩子想的話,他們可以整天玩耍……

讀到這裡,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朋友都會和我一樣難以接受,學校如此沒有規矩,如此沒有約束,如此不成體統,培育出來的肯定都是一些沒有教養、不懂規則、不會愛人、缺乏責任心的放任子弟。

然而,創辦於1920xx年的夏山學校,這所規模不大的私立寄宿制基礎教育學校,這所允許孩子們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放任學校,卻令每一個來到夏山的孩子——那些老師和家長眼中厭學的、自卑的、叛逆的“問題兒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發自覺地學習,獨立自主地生活,陽光自信地成長,更懂得了愛己愛人,每個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多年後,他們中有的成為了傑出的藝術家、音樂家,有的成為了優秀的設計師、演員,更有的成為了卓越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夏山學校因此成為進步主義民主教育的實踐典範,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兒童民主校”。1999年12月31日,英國《泰晤士報》評選校長尼爾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是什麼造就了夏山的傳奇,是什麼成就了孩子們的幸福人生?我以為,“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給孩子最大的寬容,給孩子無窮的關愛”是尼爾先生和他的教師團隊成功的關鍵密碼。

充分的自由——孩子們不用為了學業的優異而放棄自己的遊戲時間,也不用為了完成討厭的作業而放棄與同伴交往的時間,更不用為了坐在課堂上聽老師無聊的講授而放棄瞭解大自然、走上社會乃至無所事事發呆的時間。讓孩子做他自己,不逼孩子做任何事,成就了夏山。

最大的寬容——所有地方不上鎖,允許孩子們損壞工具;天熱的時候,允許孩子們吃飯時打赤膊,允許孩子們隨處脫衣服、扔褲子,允許孩子玩喧鬧的遊戲;嘉獎少年犯的偷竊行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干預孩子成長,不給孩子們壓力,不審查孩子的讀物;把不重要的事就當成不重要的事,決不斤斤計較。消除權威,不訓導孩子,成就了夏山。

無窮的關愛——永遠讓所有孩子(包括最小的孩子)全權選擇他們每日的飲食;讓每個孩子在星期天早上補足他們的睡眠,有時連午飯也不吃;真誠信任那些少年,有禮貌地對待他們;在學校裡,我從來沒有特別寵愛的人。對孩子一視同仁,一樣的看待和重視,平等的愛成就了夏山。

夏山的成功,絕不是一場獨角戲。開明的督學來校督察,報告是那樣公平、誠實與包容;教育部從不與夏山為難,並能友善接待學校的所有詢問和訪問。教育部對夏山的容忍,是尼爾對孩子容忍的堅強後盾。是他們共同的寬容與容忍,讓夏山的孩子們能依他們自然的興趣生活,讓夏山的孩子們能有機會在自由中長大!

敢於突破傳統的尼爾是幸運的,夏山的孩子們更是幸福的。誠然,體制的不同,國情的不同,我們無法複製尼爾的做法,但我們可以借鑑尼爾的教育理念,在現行體制下盡最大可能給孩子們營造一方自由成長的天空。

夏山學校,我夢中的巴學園。我願用心朝向你!

與老師們共享書中一些經典的教育名言。

1、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2、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

3、獎品從來不是目的,而做一件事本身才是目的。

4、對問題學生,教師要做的不是治療,而是預防。

5、在夏山,是愛在治療一切,是認同和自由在治療一切。

6、一所好學校,應該把學生生活安排得像遊戲一樣。

7、老師的工作很簡單,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然後滿足那個興趣。

8、自由並不是否定一切常識,我們對孩子採取一切可能的安全措施。

9、即興表演是學校演出中極富創造力的一面,也是最有活力的一面。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19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麼?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複,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訊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希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麼要一直等待戈多,而且只要一直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隻不過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實往往是令人難以接受的,戈多隻不過是一個象徵,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希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希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希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希望,無論結果怎樣,至少我們曾經幸福過,幸福真的很美好。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天真的臉龐,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來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情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知道結果會怎樣,但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願放棄。我不知道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己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託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只有等待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希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一定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 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悲劇意義,現實世界的醜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希望難以實現,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麼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己的命運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只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直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可以等到幸福或者一直幸福下去嗎?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快樂的,在快樂中去等待,無論結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鬥,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野蠻生長》讀書筆記1500字 篇20

我想,在我們已知的宇宙裡,沒有任何事物之間是沒有距離的。不同事物間唯一的區別是,這段距離我們該用什麼樣的計量單位去度量?一奈米或是一光年?

前些天的麗水,白天晴朗無霾,夜晚星空璀璨。我抬看尋找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對於此時此刻的我,它是如此晶瑩剔透地懸於天際;可對於這顆星,也許它早就在億萬年前就已怦然隕滅了。這億萬年的兩兩相望,就是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距離。這些天,同樣讓我感慨的,是這一樣一段距離——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用他顫顫巍巍的雙腳,度量了87天,627英里的距離。這段距離,度量了一段遺失了20年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度量了一個普通女人,彌留之際,不普通的逝去。度量了人心,也度量了生命。

上網購買《一個人的朝聖》這本小說時,我並未在意。它不過是我為湊滿書單滿減優惠的一個臨時添頭。因為這些年的圖書市場上,有太多打著“朝聖”旗號的劣質“雞湯”了。今天是這個大師,明天是那位大姐,後天則搖身國外,變作了某某“上師”。我從來都不覺得,一個靈魂最神聖的部分是外界授予的。它來自於內心的覺醒、來自於痛苦的磨礪,更來自於生命的覺悟。結果,沒想到,《一個人的朝聖》用近乎清新而細緻的情節,貼切地吻合著我對“神聖”的理解。

故事圍繞著一個叫作哈羅德的退休老人講起,講到他已分床多年的老伴、名存實亡的婚姻,講到他曾千般愛憐的兒子、貌合神離的親情,講到他已分別多年的同事、隨風消散的友誼。講到一封信、講到樸素單純的信念、講到臨時起意的遠行、講到喧囂嘈雜的媒體……男主人公哈羅德得知一位老同事癌症彌留後,以一份質樸的信念踏上了從英格蘭西南角向英格蘭東北角的徒步遠行。他告訴自己,只要自己用雙腳堅持走完這段路,那位久未謀面的老同事、老朋友,就一定會康復起來。

一路上,除了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老人也一次次與腦海中塵封已久的記憶相遇。每一段記憶都是一個離別已久的故人,每一次重逢都讓人動容不已。慢慢地,這一個又一個相遇彼此相綴,讓這段貫穿英格蘭對角線的距離不再是一個關於陡步傷痛、放棄堅持、甚至宗教信仰的俗套故事。

我想,故事告訴我的,正是距離。那些此時此刻看時親密無間的距離,極有可能被生命的變故、被偶爾的爭吵,甚至就被平靜的時間所撕裂。就像我看到的那顆明亮的星星,儘管在我們彼此相望的時刻我們光芒匯聚脈脈含情,但那光芒匯聚的焦點卻已可能是它億萬年前的一刻光華而已。

可是……對,可是——

所有被疏遠的距離,都不是不能夠丈量的。

生命並不害怕距離,甚至距離是生命體現它本質所需要的一部分。那些被疏遠的感情,其實有彼此相望的身影;那些被拉開的夢想,其實有彼此相惜的眷戀;那些被撕扯的回憶,其實有彼此重逢的期待。萬有引力不是告訴我們,這主觀或客觀上,看似分離彼此的一段段距離,不正牽著深深的吸引嗎?

生命是需要一些距離的。而有一天當我安靜地躺在歲月盡頭回望時,唯一讓我不致感到生命虛度的就是,我有沒有用雙腳、用身心、用感情、用信念,走近她,親身丈量過她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