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書筆記3000字(精選12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釋出於: / 人氣:8.35K

讀書筆記3000字 篇1

因為學日語的緣故吧,上次生日時朋友送我一本書,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著的《海邊的卡夫卡》(林少華譯)。說實話,因為我打小都只是喜歡看一些故事類的小書籍,比如《讀者》,《青少年文摘》,《視野》等的,不怎麼喜歡看那些名著之類的,寓意深遠的書籍。雖然朋友送這書給我很高興,但是要我認真去看,說真的還是有點難度的。後來,有次週末寫完作業之後就不知道乾點什麼,所以就索性拿出書架上僅有的一本課外書籍《海邊卡夫卡》看了起來。看之前,我上網看了看書評,有這麼一段:想象一個15歲的離家出走的少年會有怎樣的故事。一個不識字的老伯影子只有一半,卻可以和貓們閒談。人能不能同時愛著15歲的少女和50歲的中年婦女,而且這少女和中年婦女只是不同時間域裡的同一個人?如此這般,《海邊的卡夫卡》給人想要一口氣讀下去的衝動。這段書評很有吸引力,看完後自己果真有了想看它的衝動了。

讀書筆記3000字(精選12篇)

剛開始看的時候很不習慣,根本不知道作者在講些什麼,尤其是劃分章節這點,讀來讀去就是不知道作者是依據什麼來劃分的,而且雖說人物也不是很多,但是有些“意外”人物的出現讓讀書甚少的我很困惑,我搞不清楚誰是誰,也不懂他們到底是啥關係,僅僅讀了幾章,我這顆腦袋就被徹底搞混了。唯一有點感覺的就是,我感覺那個章節是按奇偶章來讀的,因為只有奇數章的內容是連著的,它講的是一個故事,而偶數章講的又是另一個故事(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又一想,雖然表面上是這樣的,但是作者既然這樣連著寫了,想必一定有他的道理和思路,不然人家也不是名家了。所以,思來想去,我還是按著作者寫的來讀了,硬著頭皮讀了。讀了大概十多章,終於,終於,又有了一點感覺,感覺自己大體上有了一點思路,也可以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了,也許是故事情節吸引了我。有了這種感覺,我興致盎然的繼續讀。說到故事情節,我突然想到一點,主人公卡夫卡與櫻花,就是卡夫卡認為的姐姐做愛這段,寫的很是逼真、具體,第一次接觸這麼露骨的情節,所以當時讀的時候挺害羞的,臉燒燒的。後來想了想,這種情節的出現也許和日本人的那種開放的觀念有關吧。因為這之前我也看過幾部日劇和日本電影,其中的日本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讓我覺得他們很是開放,尤其是關於早戀這個問題。在我們中國,眾所周知,大多數長輩是反對早戀的,但是在日本,他們倒沒那麼介意,有時候反而鼓勵自己的孩子去談戀愛,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感情。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都認為那樣寫和這原因都多多少少的關係。大概讀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期末考來臨了,因為要準備複習了,所以也沒多少時間去讀,就暫且擱著了。但是,“意外”降臨了,正當我停止的時候,論文來了,因論文是要寫關於名著的內容,我再一次拿起了它,讀吧,不過這次讀的沒那麼仔細了,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經過我再三努力,終於讀完了這本長篇小說,第一次讀完這麼長的書,小有成就(先自我陶醉一下)。接下來就談談我對此書的一點小看法吧(其實還借鑑了一點別人的)。首先大致說說小說故事情節的發展。

這篇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長小說之一。這本小說和他的另一本小說《挪威的森林》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相似,我說的只是情節。這點我是在網上無意中看到的。小說講了一個日本少年的成長經歷,15歲的田村卡夫卡,自稱“烏鴉”的少年(聽說在日本,烏鴉是一種象徵著吉祥的鳥。可是讀到最後我們會發現,烏鴉並沒有讓十五歲的少年從生下來就很幸運),也就是本小說的主人公,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決心“成為世界上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懷著憎惡父親的念頭出走,因為他要逃遁父親的詛咒——他將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當讀到這裡的時候,感覺這個詛咒真的好邪惡、好惡毒啊,作為一個父親,他怎麼可以這麼詛咒自己的兒子呢?就算他們之間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也不至於這麼毒的詛咒吧。真不知道主人公的父親是怎麼想的。

小說通過十五歲的田村卡夫卡和怪人中田這兩條人物線索來展開描寫,不太正確的說,就是我自己認為的奇偶章。如果說少年的故事以現實描繪為主,那麼中田老人這一部分則充滿魔幻色彩,集體失憶,人與貓交談,天降魚雨和螞蝗雨。在小說中田中面對的是外部世界的凶殘和邪惡,而少年田村卡夫卡面對的則是內心的誘惑和罪孽,最終這兩條線索在高鬆會合了。問題是外部的罪可以用一把鋒利的刀來終結,但內部的罪有那麼容易一筆勾銷嗎?最起碼我覺得不會,要想全部結束,有那麼容易的嗎?關於卡夫卡那部分,不管是剛出走,路上遇到櫻花,並且莫名其妙的染有血跡,以及與櫻花做愛,接著來到四國,在甲村圖書館,見到了圖書館館長-----五十歲的優雅女人佐伯,和管理員-----性別模糊的大島,一切的一切看似都那麼的順其自然,但又是那麼的蹊蹺,那麼的不可思議。而第二條線索中講到以前頭腦很好的中田因為一場意外失去了記憶,取而代之的卻是能和貓交談的能力,因此他開始了幫人尋找一隻名叫小胡麻的家貓的生活,當然,其中也發生了一系列很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說中有這樣一段話,“一切都是想象力的問題。我們的責任從想象力中開始。葉芝

寫道:indreamsbegintheresponsibilities。誠哉斯言。反言之,沒有想象力,責任也就無從產生,或許。一如艾希曼的事例。”“indreamsbegintheresponsibilities”------責任始於夢中。值得注意的是田村卡夫卡殺父、奸母、與姐姐做愛,這一切均在似夢非夢中,殺父由田中完成的,但血卻染在遠在高鬆的田村身上(這點真的很蹊蹺,想必只有像作者那樣的大家才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吧);奸母是在似真似幻的錯覺中(時光倒流,母親錯把他當作是初戀的情人),兒子成為母親幼時戀人的替代物,兒子因幼時被母親拋棄,渴望得到母親的愛。他迷戀永遠十五歲的佐伯的活靈,更深愛著五十歲的佐伯,他們交合,並相愛。是弗洛伊德戀母情結的寫照。;與姐姐作愛完全是在夢中。這樣寫法的主要原因,作者也許試圖從側面說明,在當今社會,人類最應該做的不是忙著拯救他人,而是及時拯救自己。小說這樣寫,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很好的入世寫照。也許,我們每個人剛開始都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會,內心也許會經歷相似的波瀾吧。田村卡夫卡的經歷不過更加誇張化、更寫意化而已。細細一想的話,也許我們十五歲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想法呢。

“人們是永遠不可能坦白一切的。甚至往昔那些看上去似乎徹底坦白出來的事情,後來也顯示出還有根子留在內心深處。”這句話的出現讓我感觸頗深,我想到了自己經歷過的種種,現在想想真的是有喜有憂,而期間所經歷的各種事情也是別人所無法理解的,尤其是當別人不懂你的時候,你會發現,即使你解釋的再多,再具體,別人還是不會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真正的理解你,而那個東西,或者是情結也只能留在自己心裡,自己感知。

小說中的主人公田村卡夫卡最終無法躲避詛咒的宿命,歷經重重,那個惡毒的詛咒還是驗證了。這一切又是通過類似古希臘悲劇中的“卡桑德拉預言”(大致情節:在希臘神話裡,特洛伊城有一位公主,名叫卡桑德拉。她有著出色的預言能力,但是她曾經遭受詛咒,詛咒使她準確的預言沒有人相信,反而得到嘲笑和譏諷。因此她的內心充滿了悲傷,儘管自己怎麼努力,國人還是不相信她,後來因為一個關於自己所居住的特洛伊城命運的不好的預言,所以大家無法容忍,甚至作為國王的父親也無法相信,最後無奈的將她軟禁。最後預言成真了,然而,她自己最後也死在了地方的手中)、“俄狄浦斯情節”(也稱“戀母情結”。講的是俄狄浦斯,一個不是父母親心甘情願生下的國王子嗣,因為他出生時,德爾菲的神諭說他將來會弒父娶母。因此,他被父親遺棄。但因為那個執行者心軟就把他留下來了。因為有個預言的存在,俄狄浦斯長大後猶豫之後還是沒回自己的王國。但是,預言畢竟不是鬧著玩的,幾經輾轉,預言成真了,他無意中殺害了自己的父親,又無意識地娶了自己的母親),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悖謬和荒誕,日本《源氏物語》中“活靈”的怪異,科幻小說中的“時光隧道”這一切怪誕至極的情節來塑造完成田村卡夫卡這個人物形象。作品中的田村卡夫卡他被衝往世界的盡頭,又以自身的力量返回,返回之際的他已不是他,他已進入了人生的下一階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然不是人選擇命運,而是命運選擇人,但是隻要人沒有在命運的旋渦裡失去自己本來的面目,仍然堅守自己的位置,一切抗爭就都不是毫無意義,儘管在命運面前,它是徒勞的。

文章最後,卡夫卡想放棄生命,或以一種遺忘的形式來達到逃避生活。生命是一種累,生命也許怎麼樣都是亂七八糟,但生命的意義即在於此。經歷過的也許是一種痛苦,但如果沒有經歷,抹去所有的過去和回憶,讓過去成為空白。生命以白開水似的狀態行進,只是吃著活著,即使可以永遠十五歲,也無異於死亡。最後卡夫卡在母親的要求下,勇敢的走出了避世的桃園,選擇了正視生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時候活著比死更難。卡夫卡有母親要他永遠記著她為支撐,回到現實生活中,並將迎接新的世界,做個最頑強的十五歲的少年。和文章最初寫的遙相互應。命運就想那狂野的沙塵暴,你無處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當你從沙塵暴中逃出,你已經不是跨入時的你了。這點我覺得很對,因我也是經歷了很多場沙塵暴的“過來人”,我深深的懂得那是怎樣一種情結。命運真的就是那樣令人畏懼,令人無法抗拒。

看完全篇,具體什麼感受,到現在為止我還是無法正確的將其表達出來。估計把上述的那些小感想濃縮一下就可以詮釋了吧。最後還想說說本書的作者村上春樹,用我自己通俗的話說就是,文學功底深厚,對問題見地很是獨特,真不愧是大家。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您把作家寫成一個腳踏大地、頭頂青天的偉人……事實上,作家總要比社會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對人世間生活的艱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強烈。對他本人來說,他的歌唱只是一種呼喊。藝術對於藝術家來說是一種痛苦,通過這個痛苦,他使自己得到解放,去忍受新的痛苦。他不是巨人,而只是生活這個牢籠裡一隻或多或少色彩斑斕的鳥。也許是作者本人經歷的多了,對這個社會的很多事情都看的比常人,亦或是剛入世的我們要清楚的緣故,所以他才寫出來了很多出色的作品,就像《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等等的。不奢望自己成為一個文人,像村上春樹那樣文采斐然,只希望以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必要的時候通過別人的引領使自己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做正確的事,更要做一個堅強的人,像卡夫卡一樣堅強的面對生活中的不順,敢於挑戰生活,但希望結局不是像卡夫卡那樣悲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想生活到最後,回頭才發現,自己,又一次回到了原點。

讀書筆記3000字 篇2

一、《傅雷家書》是一部充滿著父愛和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教子篇,是對孩子教育的文字篇本,也是一部藝術修養讀物。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裡行間,映照出美好的人際關係、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其間的諄諄教導,愛子情深,管教有方。

信中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也有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也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

當我讀這本家書,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感到裡面有老師的教導,有長者的叮囑,更有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有不同於很多父母的關愛,有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使人找到了另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

平時許多家庭的教育不恰當,家長都沒有用心與孩子溝通,沒有正當地引導孩子,讓孩子步入歧途,最後後悔莫及。還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現了數不勝數的家庭暴力,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不但沒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讓孩子變得反叛。家長要用合適的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長們應該拜讀這本《傅雷家書》。

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可以從《傅雷家書》的字裡行間中看出來。他身為一個教育家,文學家,自然想要教育孩子成為和他一樣的人。他對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都有研究,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使得他培養的物件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後來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

傅雷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讀《傅雷家書》你會發現傅雷在每封家書中都不寫白字,這既是他多年來養成的習慣,也是教育遠在萬里之外的兒子做事要認真。你還會發現傅雷是個做事雷厲風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簡要地說明用意就好了。在他的絕筆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單一項一項的,一點也不凌亂,一點也不像出自面臨死亡的人。還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學嚴謹,而且富有責任心和強烈的愛國和愛子之情。

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為激勵兒子時刻保持謙卑,不懼怕孤獨,要勇於攀登藝術的止境,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顆純潔的赤子之心,傅雷勸戒孩子要正確面對情緒上的跌宕。

父親和孩子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通訊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兩代人間的感情永遠那麼深厚,永遠是享用不盡的財富。

欣賞這本《傅雷家書》。它感染我們,讓我們察覺到家長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謝父母,它更讓我們懂得藝術的欣賞,在生活的處事做人,得到正確的指引。使讀它的人們都有所收益。

細讀完這本《傅雷家書》,感覺是像戲曲那樣給人以不俗的氛圍和回味的餘地。感受的是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

我讀這些文字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天底下所有的父母,“可憐天下父母心”!

可見,書信交流應該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提升人性的方法吧,遺憾的是現在這樣的文字交流越來越多的被電話所替代,如今這樣用文字進行深度的心靈溝通越來越少,真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二、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輯印在這本小書裡,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裡這樣說:“長篇累犢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做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訊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種,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和傅聰的家書給了我許多啟示。我們很多家長忽視了同孩子的朋友關係,養了十幾年,卻沒有真正地享受過為人父母的樂趣,他們因為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待孩子的心態扭曲了,各種揠苗助長的措施出籠了。有些家長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們想過沒有,他們有傅雷那種身教重於言傳的品質嗎?光學傅雷一個“打”字,打得出一個好結果嗎?於是孩子嚐到了辱罵、拳頭的滋味嚐到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雖然由於政治運動的原因飽受折磨,但在這一點上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和兒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現在,很多家長也爭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這就成了親子教育的典範。

三、《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為一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讀了《傅雷家書》之後,真為傅雷先生對人生的如此認真和對子女的如此關愛而感動萬分。家書中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為人父母的可以從中學習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學藝術的特別是學鋼琴的可以從中學習提高技藝的方法,對解放初期至文革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也能從傅雷這位當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瞭解,而此書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強個人修養。從家信的話語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對自己要求極嚴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讓兒子立下的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籍。愛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動。

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有人認為書信是最為真切、自然和誠實的文字。是啊,因為寫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時即刻的內心所想,思想到哪裡,文字就到哪裡。給親人寫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於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認錯誤,從自身的經歷中給出經驗和教訓。所以,我想讀傅雷家書我們讀到的應該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對傅聰音樂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強調技巧、而後反覆要他能真正領悟作品本身,這也就是凡事多從“為什麼”的角度思考問題,從而看到事物的本質。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經歷也在不斷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中西二種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養出成功的兒女。傅雷夫婦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都很有成就。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裡行間,給了我強烈的感染啟迪。

弗蘭西斯.培根曾說:"人類的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裡。"我們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業,這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麼,就從這本書開始吧!它將告訴你所有邁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幫助你開啟財富的智慧 之門,開創你輝煌的人生!

四、看傅雷家書,覺得收穫很多。我總想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為自己所熱愛的事業而奉獻那是一件多麼崇高而偉大的事情,同時也會讓自己的人生得到更加豐富和更加充實的經歷。我現在似乎已經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標,雖然以前是盲目的。其實愛人不在身邊的時候最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的內心空虛。只要我們朝著目標努力就會有所收穫,我也深知其中的道理。就像傅雷說的也許金錢物質方面不能給予你足夠的回報,但是學術和藝術一定會給付出的努力以一個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帶來未來生活的無憂無慮,但是它起碼可以帶給我們心靈的充實。我深信如果每天都把時間用在自己認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會得到進步和滿足。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傅雷家書》百分之百地體現了傅雷的思想。是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他無拘無束,心裡怎麼想的,筆下就怎麼寫,用不著擔心“審查”,也用不著擔心“批判”。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捲的白雲,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範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為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說他要和他的兒子是最親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種父子關係啊,他還說戀人和愛人之間也是一種親密的朋友關係。只有在互相的鼓勵和互相的支援下,有著最豐富最真實的心靈的溝通才是最讓人羨慕的。我覺得讀書真的可以豐富人的大腦讓人變得平靜。而且文學和藝術,還有音樂都會給我們心靈的薰陶。我們在那裡面吸收的養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樂趣,我現在深知這一點。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對於文字的理解多於對於那些更加直觀的東西的理解,當他越是需要人的體會的東西我就理解得越深些,這可能也跟天性有關。在我看來,一切內心地感受都可以通過文字表達出來,而越是心靈相近的人越是能夠深刻理解和體會。如果心情鬱悶了不妨就寫出來,等年老了再回過頭來讀,發現年輕時的心情真的是很難得的阿,而老去的心也不可能再有年少時的感受了。真的覺得人生在世能夠得到一個心靈相通的朋友成為心靈的讀者是一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情。其實傅雷在信中寫的,他的性情激烈,然而他的夫人卻能用寬厚和委婉之心體諒,雖然受到了很多的折磨卻可以成為思想上的伴侶,這也是傅雷的福氣啊!

讀書筆記3000字 篇3

威廉·富特·懷特是美國芝加哥學派社會學家。在哈佛大學青年研究員基金的資助下,1936 至1940 年間懷特通過對“科納維爾”(波士頓市的一個義大利人貧民區)進行實地研究,撰寫了《街角社會》一書。該書是對這一觀察過程、所獲資料及結論的翔實而生動的記述。《街角社會》是懷特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一、關於研究方法的體會

《街角社會》是從科納維爾的街角幫寫起的。懷特以街角幫一員的身份,置身於觀察物件的環境和生活中,首次將參與觀察法引入城市社群的研究。懷特對街角青年的生活狀況、非正式組織的內部結構及活動方式,以及他們與周圍社會——主要是非法團伙成員和政治組織——的關係加以觀察,並及時作出記錄和分析,最後從中引出關於該社群社會結構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結論。

1、新方法的嘗試

懷特在附錄中提到,通過頗有興趣的閱讀林德夫婦的《中城》和卡羅琳·韋爾的《格林威治村》,懷特很有收益。但是隨著他研究的深入,卻意識到他所從事的社群研究並不是按照上述書中的研究路子。“當時能讀到的其他許多社會學文獻往往是從社會問題方面來看待社群,所以根本不存在作為一個有組織的社會系統的社群》。”之後,懷特通過閱讀社會人類學方面的文獻——馬林諾夫斯基關於原始部落的研究——發現雖然研究內容和領域不同,但是其中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借鑑並可以實施的。

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懷特得以真正的“進入”社群,並將這種方法從人類學領域擴大到了社會學領域。這對社會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如果說以往的研究是一張社群整體狀況的照片,那懷特的街角就是一部社群動態歷程的電影。正所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懷特重視對科納維爾特定人和特定群體的研究,通過特定人和特定群體的生活狀況、互動模式以及規則等內容分析整個社群社會結構,而不是整體的描述街區概況。 懷特這種研究方法的嘗試對我也很有啟發。社會研究的方法僅限於書本上介紹的內容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引用到社會學的研究中。在面對具體研究物件時,要靈活的選取方法。

2、研究設計小處著眼

願望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卻往往殘酷。懷特在最開始想要自己的研究同時涉及到科納維爾的歷史、經濟、政治(生活水平、住房、交易、分配和就業情況)、政治(政治組織的結構及其與非法團伙活動和警方的關係)、教育和娛樂模式、教會、公共衛生保健,以及——尤其是——社會態度。然而,這顯然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 當懷特拿著這份計劃書去尋求建議的時候,有人潑了一盆很好的冷水。“我這部鉅作剛開始就被亨德森潑了冷水。他對我說,我在這個領域中幾乎還什麼也沒做過,所以不應該只大牛股如此龐大的計劃。更合理的做法是:先進入這個領域,然後隨著工作的進展,再慢慢建立一隻工作隊伍。”幸運的是,懷特對他的研究設計進行了修改。這種修改也是伴隨著他的研究不斷進行的。修改的研究計劃更合乎社會學的研究,把重點主要放在對人們的友誼模式進行某種社會測量研究。然而,懷特最終的行動就更為簡單而有效,他漸漸發現可以直接通過觀察人們的行動來研究社會結構。

這對我的啟發是研究設計時要從小處著眼,量力而為。我們在寫論文、做研究的時候往往被巨集觀的各種理論矇住了眼睛,以至於在研究設計上出現偏差,讓研究變得空洞無物。我們想研究社會變遷、社會結構、社會流動,但是以目前大學階段我們的時間、精力以及能力來看,要完成一項大規模的調查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那何不從簡單處出發?懷特可以從觀察人們的行動入手來研究社會結構,我們為什麼不能簡化我們的設計,從最直觀而基層的角度分析社會呢?

3、找到深入的突破口

找到介入的突破口對於資料的收集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者要進入研究環境,要了解環境,要和研究物件打交道,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環境中重要人物的支援就非常重要。懷特能夠成功的“打入”科納維爾內部,與多克的介紹密不可分。

懷特在開始研究時對如何進入科納維爾也“心中無數”。科納維爾就在眼前,而懷特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完全不瞭解的這個世界的局外人”。於是懷特試圖通過與街坊文教館聯絡而進入這個街區。但是,直到經介紹認識多克以後,懷特的研究才算是真正的開始。

多克是科納維爾街角青年,也是諾頓幫的核心人物。多克廣泛的人脈資源為懷特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多克瞭解科納維爾的規則,並以此對懷特提出一些忠告, 並把他介紹給諾頓幫的其他成員。懷特通過多克認識了薩姆, 從諾頓幫認識了薩姆所在的米勒幫,後來又認識了科納維爾著名的非法團伙成員託尼·卡達多。在這一過程中,多克與懷特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從開始時的擔保人、重要資訊提供者的角色變成了懷特研究的合作者。他們經常在一起討論應該怎樣進行調查,找哪些人,怎樣獲得材料。

可以說多克的支援對懷特順利進入街角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中,我們往往要找到一個重要人物,通過重要人物,我們才能真正的進入研究環境。以社群研究為例,與社群能人聯絡以及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很有效的幫助我們獲取有利的資料資訊。社群能人不僅能成為我們與社群內其他人聯絡的擔保,同時,由於社群能人本身能力很強,他們對社群的認識和觀察比社群中其他人要清晰,社群能人的觀點對於我們的研究也是一種啟發和指導。

4、研究者和研究環境的相互作用

我們總是說研究過程應當抱持著一種客觀的態度,要中立,要價值無涉。然而研究中的狀況可能複雜的多。以懷特進入街角為例。懷特為了收集資料就需要讓諾頓幫和其他群體接受他,要儘量使自己能討人喜歡,以便人們願意和他在一起。同時,他又盡力避免影響研究群體,希望獲得沒有因為自己的出現而影響到群體的情況。這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者中全神投入的尋找一個平衡點。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我們看到街角青年在與懷特交流時會注意儘量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總是試圖美化自己的形象。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要進行的調查中也有可能發生。研究物件展示給你的狀態,可能是一種加工過的,他所建構出來的希望的狀態。我們在分析資料時,就要注意還原這種建構,盡力探尋事物的本來面貌。

二、對於科納維爾小社會潛規則的體會

懷特提到中產階級將科納維爾視為一團糟,認為它沒有組織,充滿犯罪,呈現一種社會混亂狀態。然而,瞭解科納維爾真實情況的人卻能發現“一個高度有組織的、完整的社會制度”。

吳思先生所著的《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中提出,潛規則是隱藏在正式規則之下,實際上支配者社會執行的不成文的規矩。在實際生活中,由於特定環境影響、利益博弈等方面因素的影響,社會執行並不總是由正式規則支配。維持社會執行的實際上是各種勢力平衡下的潛規則體系。

中產階級認為科納維爾秩序混亂,是由於支配科納維爾執行的並不是中產階級認可的正是規範。支配科納維爾執行的是另一套規則,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潛規則。

(1)社會流動方面

中產階級認為社會流動的正途就是勞動者從最下層起步,靠著智慧和勤奮爬上成功的階梯。對於科納維爾人來說,要爬上這個梯子甚至只爬到最下面的一級也是十分困難的。對於科納維爾人和義大利人的刻板印象,讓人們認為那是一個秩序混亂、無法無天的社會。義大利人很難靠社會流動得到發展,因此義大利人不得不建立他們自己行業的等級制度。當這種制度經過時間的發展逐漸完善時,人們就更難突破這種制度找到提升了。

(2)治安方面

懷特在書中提到對科納維爾的形式所作的觀察表明,警察部門的重要功能不是執法,而是對非法活動加以管理。這也是中產階級觀點所不能容忍的。中產階級認為必須對非法組織加以打擊治理違法必須施以懲罰,而在科納維爾,人們和景觀本人則認為,警察應該信任他這個地區的人民,從而能以一種個人的方式解決許多難題,而不必逮捕人。科納維爾的這種灰色規則是其環境、警察個人利益與科納維爾人獲益率相互作用的產物。是支配科納維爾治安管理的真正規則。

懷特通過參與觀察的方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不同的街角社會——它並非人們慣常認為的混亂無序,非常有組織、有結構的一個社會。可以說,質性研究方法的選取在懷特成功的研究中起了提綱挈領的作用,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導。

讀書筆記3000字 篇4

《水滸傳》在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寫出複雜的性格內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環境的依據,同時隨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展。人物形象帶有理想色彩,同時又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滸傳》不單以情節的生動緊張取勝,還有較豐富真實的細節描寫。小說在民間口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通俗、簡練、生動、富於表現力的文學語言。與內容相適應,前70回連環套式的藝術結構也獨具特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對於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歌頌了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義行動,也歌頌了他們超群的武藝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層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對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感受最深,因此當他們一旦造反後,他們的反抗性也最強,什麼統治階級的法度條例,對他們毫無約束,象李逵連皇帝也不放在眼裡。他們為了起義的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作者對這些英雄人物的讚揚,完全是出自內心的熱愛。作品歌頌這樣一批被統治階級視為所謂“殺人放火”的強盜、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謂“不赦”的罪人,把他們寫得如此光輝動人,可敬可愛,這顯示了作者的膽識和正義感情。與此相反,作者對於統治階級的人物,則將他們寫得醜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啟發人們去愛什麼人,恨什麼人。金聖嘆評論《水滸傳》“無美不歸綠林,無惡不歸朝廷。”不管金聖嘆主觀動機如何,這句話卻確實說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傾向和《水滸傳》的深刻社會意義。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中國的農民富有武裝鬥爭的傳統和經驗,但用文學形式來歌頌農民戰爭,並且真實生動地作全面的藝術再現的,只有《水滸傳》。《水滸傳》在記敘歌頌起義軍的武裝鬥爭時,還比較重視戰爭經驗的總結,起義軍戰勝敵人,不僅憑勇敢,還靠智慧。《水滸傳》中這方面的事例很多, “三打祝家莊”是一個較為突出的例子,毛澤東曾經讚揚“三打祝家莊”是合乎辯證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義軍在這次戰役中能夠重視調查研究,對敵分化瓦解,並採取打入內部裡應外合的辦法,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水滸傳》中有關戰爭的描寫,可與《三國志演義》相媲美。清代劉鑾的《五石瓠》裡說: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張獻忠“日使人說《三國》、《水滸》諸書,凡埋伏攻襲皆效之”。

《水滸傳》中所描寫的起義軍的政治主張,雖然說得不十分明確,卻可以看到他們有著“八方共域,異姓一家”,不管什麼出身“都一般兒哥弟稱呼,不分貴賤”的理想。聯絡到他們“殺富濟貧”的行動,表現了人民反對封建經濟的貧富懸殊和政治上的等級貴賤之分,反對封建社會的階級剝削和政治壓迫,這是對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思想的宣戰,反映了廣大受壓迫人民的願望。

《水滸傳》中用以組織群眾和團結群眾的思想基礎是“忠義”。這裡所說的義,它在某種程度上注入了被壓迫階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觀念,這一點,有些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是有所覺察的。明人郎瑛就說過:“逆料當時非禮之禮,非義之義,江必有之。”這實際上是說《水滸傳》所說的義不完全同於歷來統治階級所說的義。在中國封建社會裡,下層人民也常講義,他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產生一種團結禦侮的願望,這種願望,在為生活所迫、流落他鄉異地的一些遊民身上,反映得尤為強烈,他們最講朋友之間的義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進而至於“濟困扶危”、“殺富濟貧”,都是“義”的表現。因此,《水滸傳》中所寫的義,在特定的環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壓迫的性質,而不同於儒家的綱常倫理中的“義”。但是“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思想。” 所以《水滸傳》裡的“義”,還不能取代舊的倫常觀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滸傳》裡的“忠”,有忠於梁山事業的內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許多場合裡,“忠孝”這種封建倫理大節被放在首位,而把“義”置於次要地位,這就是江湖義氣沒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現,梁山泊一些鬥爭性最強、革命最堅決的人物,最終也不免在講義氣的情況下跟著宋江接受招安,義氣服從了忠君,就是《水滸傳》所寫的“義”本身存在嚴重缺陷的證明。

《水滸傳》作者歌頌梁山義軍,卻又反對方臘起義,實際說明他同情、歌頌的是一種不徹底的農民起義,也就是不去推翻封建王朝的起義,不“僭號稱王”的起義。所以,《水滸傳》中出現了“替天行道”的口號。“替天行道”固然有其反抗的意義,但是由於遵奉天命,這就不能突破君主觀念,因為在封建社會裡,正是統治階級借天命來欺騙人民,所謂“奉天承運”,“天命所歸”,歷來帝王正是借天命來統治萬民的。《水滸傳》中“替天行道”的意義,說的是朝廷無道時,由這些好漢來“替天行道”,而朝廷昏暗的原因,則是“□臣矇蔽了聖聰”,因而他們造反便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所以最終又不得不歸服天子腳下,而“替天行道”的大旗,也終於換成“順天”、“保國”了。這也是《水滸》英雄們最終走上悲劇結局的原因之一。

在《水滸傳》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作為梁山泊領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動,關係著整個梁山事業的興衰和存亡。宋江出身於小地主家庭,“自幼曾攻經史”,養成“忠孝”觀念,後來在縣裡作了押司,“刀筆精通,吏道純熟”,對於衙門裡公事和官府的應酬,十分熟悉。他雖為官府中人,卻又喜歡結交江湖上好漢,對下層人民也富有同情心,“濟人貧苦,□人之急,扶人之困”,在江湖上享有“及時雨”的美名。這樣的一種特殊經歷,形成了他思想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他要作個忠臣孝子;另一方面,在同江湖人士的接觸中,使他較多地瞭解下層人民的苦難和願望,又成為仗義扶危、同情勞動人民對官府的反抗行為的人物。總之,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他對人民的造反,只是抱著同情態度,或在某種情況下在行動上作一點有限的支援。從他思想上說,他是不願投身到造反行列裡去,他後來上梁山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他是一個廣有謀略的人物,決不甘心長久屈居下僚,他原本希望靠著他的才能將來能夠“為國立功”,作出一番事業來。“博得個封妻廕子”,以圖日後“名垂青史”。而當時朝政黑暗,□臣當道,一些才能之士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恰在這時宋江又犯了殺人罪,流配到江州,又因醉後題了反詩,被江州知府拿住,問成死罪,靠了梁山好漢的搭救,才得保全性命,只有這時,宋江才上了梁山。

宋江有組織才能,善於團結人,再加上他在江湖上的聲譽,前後有大批好漢隨他上山,壯大了山寨力量,給山寨事業帶來了一番興旺發達的氣象。梁山起義軍在他的領導和指揮之下,接連打了許多勝仗,給予一些貪官汙吏以嚴重的打擊和懲罰,並且震動了朝廷,這些勝利都是和宋江的功勞分不開的。但由於他忠孝觀念根深柢固,雖造了反而這種觀念並未改變,這就伏下了他日後接受招安的契機。他上了梁山後口口聲聲說皇帝是“至聖至明”,只是“□臣當道,讒佞專權。”他反覆申言:“小可宋江怎敢揹負朝廷”,“只被濫官汙吏逼得如此”。因此他是“權借水泊棲身”,“專等朝廷招安”。他在與官軍對陣中,總是想到如何為日後的招安預留地步。這樣,梁山起義軍的力量越強大,梁山的事業越興旺,也就越為宋江的受招安積累資本。他終於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打得朝廷軍隊大敗虧輸之後,光榮體面地受了招安,而把梁山起義事業斷送。宋江投降之後,又奉朝廷之命去鎮壓方臘起義軍,正如魯迅說的:“替國家打別的強盜——不‘替天行道’的強盜去了。”這是對《水滸》的最尖銳的批評,也揭示了作者思想的嚴重侷限。

《水滸傳》全書可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寫各路英雄紛紛上梁山大聚義,打官軍,受招安。後半有五個部分組成,即徵遼、平田虎、平王慶、平方臘及結局。其中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後來加的,今所見較早的百回本,徵遼之後緊接平方臘。但有的研究者認為,徵遼也可能是插增的,因為第一,徵遼的事不同於受招安和平方臘,歷史上無跡可尋。其次,和平田虎、王慶一樣,徵遼中梁山一百單八人無一死亡。這個看法尚有爭論。從思想內容來說,《水滸傳》前半是寫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階級矛盾的,後半則是寫忠臣反□臣,是反映統治階級內部的忠□矛盾。作者寫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現出嚴重的思想侷限,但也反映了民族愛國思想,魯迅說:“其中招安之說,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為當時社會擾亂,官兵壓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離而為盜……但一到外寇進來,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時候,人民因為仇視外族,便想用較勝於官兵的盜來抵抗他。”這話是有根據的,水滸故事流傳的時間正是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水滸傳》的後半部分寫宋江等人受招安,和這一背景不無關係。而徵遼部分的出現,則是這一思想的繼續和發展。至於忠臣反臣,也是和這一思想有關的。在小說結尾寫“史官有唐律二首哀輓”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說:“不須出處求真跡,卻喜忠良作話頭。”《水滸傳》的作者是把宋江作為忠臣來描寫的。第85回遼國歐陽侍郎招降宋江,吳用向宋江獻策:要富貴,投降遼國;要忠義,報效宋朝。宋江說:“吾輩當盡忠報國,死而後已。”這裡的“盡忠報國”實際上就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民族立場。宋江投降之後,“水滸”英雄始終受□臣排擠、打擊和陷害,最後宋江等被□臣害死。這樣的悲劇結局,對於揭露統治者的罪惡,和作者對受招安者的鑑戒來說,也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總之,《水滸傳》通過藝術形象表現的“官逼民反”的現象,深刻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本質,它所表現的梁山泊英雄轟轟烈烈的大起義,有力地衝擊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在文學史上是罕見的。它描寫的梁山義軍受招安後儘管講忠義,打外敵,平內亂,還是不見容於當權執政者,還是落得悲慘的結局,也深刻地傳達了一種歷史教訓。

讀書筆記3000字 篇5

筆記1【資產負債表】

——也稱財務報表,是一張快照,記錄瞬間

1. 左右金額相等(左邊-我們擁有的東西,右邊-這些東西歸屬誰)

2.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3. 你的初始投資又可以被叫做:權益,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淨值

4. 資產負債表:左邊資產,右邊顯示它歸屬誰

5. 存貨inventory:製作產品所購買的原材料,正在加工過程中的半成品,準備出售的成品

6. 存貨是一種資產,應該列於左邊的資產類

7. 毛利:銷售收入-商品成本。應列於右表,作為消費者權益的一部分,被稱作盈利

8. 費用:剔除生產成本之外,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花費,比如廣告費,場地租賃費

9. 表右的盈利:請在盈利中減去費用。

10. 所有者權益:企業所有者的權益

筆記2【運營報表、利潤表、損益表】

——是一段錄影,記錄一段時間的運營狀況

1. 毛利: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成本

2. 淨利潤(又稱“底線值”):銷售收入-商品銷售成本-其它費用

3. 商品銷售成本: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所有支出

4. 其它費用:企業經營中,與產品生產不直接相關的其它支出

5. 對於服務行業將這兩類分別稱為:營業成本、費用

筆記3【留存收益,應付帳款】

1.將上期的期末資產負債表轉為新一期的期初資產負債表。上期的盈利此時變為“留存收益”

2.上期的盈利,留存收益,可以抽出一部分分給股東,稱為分紅。之後餘留的盈利會繼續留存在公司

3.應付帳款:預支原材料,欠原材料商的貨款,放在右邊的負債裡。還款時間短,不需支付利息

4.應付票據:從銀行裡借的現金。還款時間長,需支付利息

筆記4【應付工資,應收帳款】

1.人工成本在資產負債表左邊,由現金轉入存貨。人工成本被計入存貨的成本

2.存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

3.應收帳款建立在資產負債表左側,新建的一欄。

4.壞賬、利息在財務報表中從利潤中扣除,具體將體現在利潤表中

5.待攤費用,從財務報表中左側的現金中扣除,並列出一欄待攤費用。待攤費用中的數字是還未消耗的費用,比如未來兩年的保險費;而當年的保險費因為當年消耗,需在表右側體現,從盈利中扣除。

6.列在左側的費用,在經營期間具有價值,比如保險;列在右側的費用是一種消耗,比如壞賬,直接在盈利中扣除,認為這筆錢已經丟失。

7.責權發生制:按照交易事項的發生進行應計核算,不論是否發生現金交易。通過該制度,銷售收入並不是在收到現金時才被確認,而是在買賣發生時,即使對方賒賬。最為常用,反應真實交易資訊完整。

8.資產負債表中的本週盈利,永遠等於利潤表中的稅前利潤

9.收付實現制:另一種核算盈利的方法。僅在交易事項發生時涉及到現金時才記錄。僅僅稅務上的目的,比如可避稅。但只要是擁有存貨的公司就不能使用收付實現制來核算。以避免企業為了年終避稅而大量購買存貨。服務行業(沒有存貨的企業)可以使用收付實現制來核算。

10.延期納稅意味著少繳稅,因為貨幣貶值。服務型公司使用收付實現制使得第一年利潤很低,納稅少。但後面利潤會顯得高,納稅增加。

11.創意會計:服務型公司日常使用責權發生制核算提交給銀行和股東,顯示好的利潤;而卻用收付實現制核算提交給國稅局,達到延期繳稅的目的。收付實現制被允許向責權發生制轉化,但責權發生制不允許向收付實現制轉化,必須第一年就使用收付實現制。

12.灰色地帶:會有一定量存貨的服務型公司。根據存貨獲得利潤佔總利潤的比例確定。諮詢cpa

筆記5【服務業】

1.服務業按時間收費,唯一存貨是時間

2.服務業可用收付實現制,實現稅收上的優勢

3.服務業由於沒有存貨(原材料),利潤表比較簡單

4.成本分為:1.服務成本;2.費用,經營公司的日常開支

5.服務成本:與提供服務直接相關的支出,或者說銷售時發生的支出;

6.費用:與服務不直接相關的支出。銷售或沒銷售成,都需要的支出

7.銷售佣金:許多公司將其歸為費用。按條文規定,歸為服務成本或是費用均可。

8.許多公司因為讓諮詢師過多的從事與“可計費小時”非直接相關的其它工作而陷入了財務困境。

筆記6【先進先出,後進後出】

1.由於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導致商品的成本波動。如何計算成本呢?一個辦法是先進先出

2. 先進先出(FIFO):管子輸送存貨

3. 後進後出(LOFO):最後購入的庫存最先被耗用。木桶存放存貨。僅是核算的一種方法,事實上消耗庫存仍然會用先進先出

4. 公司會為了省稅,延期納稅,而選擇LOFO。一般只有存貨量很大的公司可能選擇,最好向會計師諮詢。

5. 電子行業的原材料不斷降低,一般選擇FIFO

6. 用fifo和lofo兩種不同的方法核算,兩種得到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總額不想等,因為左側的存貨成本不同,右側本週盈利不同。僅體現在賬面的區別

7. 兩種方法轉換:第一次從先進先出轉為後進先出,可自己決定;但如果再轉變,需要國稅局的批准

8. 在財務報表附註上,一般要求公司披露存貨的計價方法。還可進一步要求披露採用fifo還是lilo的核算方法

9. 聯邦政府不允許在財務報表中使用fifo,而在涉稅報表中使用lilo,應保持一致

10. 也有公司用加權平均來計算存貨成本價

筆記7【現金流量表、固定資產、資本化、折舊】

1. 現金流量表:第三張重要的表,體現現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周為單位。

2. 固定資產:位於資產負債表的左欄,在經營週期內一般不出售。土地與其它固定資產的記錄要分開

3. 資產的資本化:購入資產,並新增至資產負債表中的行為。我們不將固定資產的支出在利潤表中費用化,因為其價值大,週期長。

4. 一般而言,價值大的採購支出會導致資產的增加,從而放入資產負債表中(資本化)

5. 固定資產和費用:按照其發揮作用的週期長短(一年以上)、成本(較高,劃分界限由公司定)來判定;如果一樣東西的增加能延長固定資產的壽命或增加其價值、效能,你就需要將之資本化;費用的產生會導致利潤的減少,而固定資產的增加不會減少利潤

6. 維修頂棚是一項費用,而更換一個新頂棚是資本性改良支出

7. 費用從盈利中減少:利息也是一種費用,折舊也是費用。

8. 折舊:固定資產使用期間因耗用、損磨、過時等導致的價值減少;根據法律,我們不能對土地進行折舊。

9. 直線折舊法:每年折舊的比例都是相同的。一年後,將固定資產的賬面淨值減去相應的比例。

10. 賬面淨值:由購買價減去折舊的餘值。

11. 折舊不影響現金流,隻影響盈利,只體現在賬面上,資產負債表上。折舊是一項非付現費用。優勢:不需支付現金,就可以使盈利減少。

筆記8【利潤、現金】

1.可移動的固定資產被稱作“裝置”

2.現金非常重要!盈利不是現金。維持企業日常經營的是現金而不是利潤。

3.沒有利潤企業或許可以繼續運營;但是沒有現金,企業就一天也無法運營了。現金的短缺限制了你對供應商的選擇和與新的供應商談判價格的能力。

4.資產負債表左側說明我們擁有些什麼;右側說明:左側的資產是由誰提供的,我們對左側資產佔有的份額是多少

5.建築物的折舊只能選擇直線折舊法;而裝置的折舊可採用直線折舊法或者加速折舊法。

6.常用的加速折舊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如10元使用十年,第一年折舊為2*1,第二年折舊為2*0.8。因為通貨膨脹,這種計算方法有利於減少納稅

7.折舊是一項非付現費用,不會在現金流中體現

8.政府鼓勵加速折舊,便於企業更替。鼓勵企業買賣資產以刺激經濟。

9.稅收放在負債欄

筆記9【稅金、清算】

1.清算時,把還未繳的稅計入盈利,來計算最後總共的利潤,來納稅。核銷完,再計算納稅金額。

2.先進入的卻仍存在(FISH),需要在賬面上進行核銷。存貨核銷後,意味著銷售產品的成本增加了

3.存貨:打算購買或者出售公司,對存貨的價值定位很難,需要向專家求助。

4.資產負債表中專案羅列順序的依據:根據資本其流動性的快慢。快的放在最上端。流動性是指變現速度

筆記10【最後分析-增加利潤】

1.銷售收入,體現了顧客願意花費多少現金去購買產品或服務

2.現金為王,利潤是理論上的。

3.利潤並非真實:因為無法展示。可以展示的是資產:現金、存貨、固定資產

3.利潤額客觀衡量商業經營管理效率、生產力及創新能力的指標。

4.分析利潤可用:

成本銷售收入比:成本總和/銷售收入總和

費用銷售收入比:費用總和/銷售收入總和

淨利率:利潤/銷售收入總和

5.分析如何提高利潤:

(1)與競爭對手比較資料指標

(2)趨勢分析:一個財年內每月成本銷售收入比、費用銷售收入比、淨利率的變化趨勢。並分析其過程中發生了什麼導致趨勢的變化,下一步的調整計劃.

讀書筆記3000字 篇6

《通論》從消費和投資的決定去討論國民收入的決定、就業、價格、經濟週期和巨集觀經濟政策。主要探討了以下幾個主要的內容:第一,古典經濟學的假設前提;第二,薩伊定理和有效需求原理;第三,消費傾向與消費的決定;第四,資本邊際效率;第五,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供給與貨幣政策);第六,工資與物價理論;第七,四個重要問題,如高鴻業老師所概述的“經濟週期、重商主義論以及對資本主義和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總體評價”[1]。 關於古典經濟學就業理論的兩個假設:“1,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2]、“2,當就業數量為既定時,工資的效用等於該就業數量時的邊際負效用。”[3]凱恩斯肯定了第一個假設,但認為第二個假設推理出來的就業狀態與現實不符合,現實中存在著除了自願失業和摩擦失業外的其他失業,即凱恩斯定義的“非自願失業”,他認為“總有一些人願意接受現行工資而工作,卻無工可做。”[4]這些人的失業就是“非自願失業”。凱恩斯認為:第一,在工資品“價格上升而導致實際工資下降一般不會使得現行工資下的勞動供給量低於價格上升前的實際就業量”[5],雖然生活費用略有上升,但是不會使得大量的人因此而拒絕工作,因此此時的失業是“非自願”的;第二,古典學派的工資協議可以直接決定實際工資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是錯誤的,“在既定的組織結構、裝置和技術的條件下,實際工資和產出數量(從而和就業量)是唯一相關的”[6],而產出數量由投資和消費共同決定,那麼實際工資不可能是由工人或者工會組織決定的。因此第二個假設是錯誤的,從而古典學派的勞動市場論中的供給曲線是錯誤的,最終的結果是充分就業的勞動市場均衡點是不存在的,社會中存在著非自願失業。

凱恩斯認為作為整個古典理論基礎的薩伊定律是錯誤的,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並不總是相等的,由此凱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是指總需求函式和總供給函式相交時的需求值,只有這個時候的就業量才能持續存在,因此此時的就業量是均衡就業量,此時的就業量小於充分就業量。凱恩斯認為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因此當就業從而收入增加時,消費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慢於收入,因此只有投資的增加能夠填補收入和該收入水平下的消費之間的空缺的時候,才能增加社會總需求、就業量和產出。但是由於某些原因造成投資和消費不足,即有效需求不足,從而使得均衡就業量低於充分就業量。

有效需求由消費和投資組成,消費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組成,消費不足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消費邊際傾向是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凱恩斯建立了消費和國民收入之間存在一種正向關係的消費函式,並且根據人的基本心理規律認為邊際消費傾向是正的並且小於1,從而造成消費需求相對不足。這個基本心理規律是“在一般情況下,平均說來,當人們收入增加時,他們的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得那樣多。”

只有投資的增加才有可能彌補收入和消費之間的差距,因此“除非消費傾向有所改變,就業量只能伴隨著投資量的增加而增加”[8]。凱恩斯認為影響消費傾向的主觀和客觀因素有很多,但“改變消費傾向的主觀和社會的動機一般來說比較遲緩,····,消費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收入的多寡,而不取決於在既定收入下的消費傾向的改變”[9]。由此,可以確定有效需求的消費部分,確定消費函式和消費曲線。在此之外,凱恩斯發現了與邊際消費傾向相關的投資乘數原理,其表述為:如果邊際消費傾向為1-1/k,那麼“當總投資增加時,收入的增加量會等於k乘以投資的增加量”[10]。這裡的投資乘數區別於卡恩的就業乘數,即“投資品行業的初期就業量的增量與由此而導致的總就業量的增量之間的比例”[11]。但是,就業量的增加一般與投資量的增加是同時發生的。因為邊際消費傾向越高,投資乘數和就業乘數也就越高,那麼提高邊際消費傾向有利於增加投資和促進就業,凱恩斯因此提倡消費,減少儲蓄,提高邊際消費傾向,而反對古典學派的儲蓄傾向,認為儲蓄(節儉)對個人來說是一種美德,對國家來說卻是一種災難。乘數原理對於凱恩斯的理論結構來說意義重大,在“假定消費傾向都具有既定的數值時,···就業量的增減會是投資量的淨增減的函式。”[12]同時,也可以得出收入的增減與投資量的增減之間的關係。

投資作為有效需求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取決於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企業只有在資本邊際效率大於至少等於利息率的時候才會增加投資量。資本邊際效率也是凱恩斯有效需求不足大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資本邊際效率是指“一種貼現率,而根據這種貼現率,在資本資產的壽命期間所提供的預期收益的現值等於該資本資產的供給價格”[13]。這種資本邊際效率是“由於其不確定性和處在未來的狀態而進行的貼現”[14]。現在的市場價格部分地影響資本邊際效率,而處於未來狀態的預期被凱恩斯成為“長期預期狀態”,預期收益取決於基於包括既存事實和信心狀態等所做出的判斷。隨著在任何一種資產上的投資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原因是“當該種資產的供給量增加時,預期收益會下降;另一部分原因在於:一般說來,該種資產的增加會使製造該種資產的裝置受到壓力,從而,它的供給價格會得以提高”[15]。因此,投資需求曲線,即總投資量與相應的資本邊際效率之間的關係,向右下方傾斜。當資本邊際效率等於資本使用成本,即利息率,的時候,新投資不再增加,總投資量處在均衡;當兩者不相等時,新投資將繼續增加或者減少。投資數量與利息率成負相關關係。在凱恩斯的資本邊際效率中,資本邊際效率受到預期的未來收益和購置投資資產的成本的影響,且隨著投資量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而對於利息率而言,馬歇爾等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家認為:“利息率是一個平衡的因素,其作用能夠使代表在各種不同利息率下存在的新投資量的對儲蓄的需求等於社會心理狀態所決定的不同利息率下的對儲蓄的供給”[16]。凱恩斯認為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此他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第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流動性偏好。從貨幣的需求的角度看,馬歇爾認為,利息是儲蓄或者等待的報酬,而凱恩斯認為這是錯誤的,他說“利息率不可能是儲蓄的報酬或者被稱之為等待的報酬”[17],因為,一個人可能以現款的形式儲蓄同樣的儲蓄量而得不到任何的報酬,儲蓄作為一種對未來長期消費流量的分配,平衡長期消費量本身具有效用,足以使得人們進行儲蓄,即使沒有利息的存在。凱恩斯認為利息率是犧牲流動性的報酬,而流動性是資產能夠直接購買產品和服務的便利,現實中包括著四種流動性偏好的動機:交易動機、業務的動機、謹慎動機和投機動機,各種動機在不同的情況下的強弱不同,而其中處於交易動機和謹慎動機的流動性偏好對利息的改變不大,除此之外的流動性偏好,即投機動機的流動性偏好使得某些人進行債券投資,而利息率就穩定在某種水平,處在該種水平時“某些人所願意持有的現金正好等於可以被用來滿足投機的貨幣數量”[18],也就是持有現金和買債券的貨幣數量剛好相等,此時假設貨幣數量一定,也就是說沒有新的貨幣供給。需求的貨幣數量與利息率反向變動。凱恩斯認為這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的:“隨著利息率的降低,如果其他條件不變,那麼,很可能會有更多貨幣數量被來自交易動機的流動性偏好所吸收。···其次,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利息率的每一次降低都會增加某些個人所願持有的現金數量”[19]。其邏輯在於:利息率下降,投資量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增加,從而工資增加,需要更多的交易性貨幣數量用於增加的消費和投資交易;利息率下降,由於部分具有投機動機的人對債券市場的看法異於其他人而願意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需要更多的貨幣數量。這樣我們得到了貨幣的需求曲線,依舊是向右下方傾斜。從貨幣的供給角度看,貨幣的供給數量取決於中央銀行的政策,被假定不受利息率的影響,這樣我們得到了一條垂直的供給曲線。聯合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我們可以得到均衡利息率。因此,均衡利息率受到了任何能夠影響貨幣流動性偏好的因素和貨幣供給(政府的貨幣政策)的影響。

在凱恩斯的投資需求模型中,投資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大小決定,投資數量剛好使得資本邊際效率等於利息率。而在現實中,資本邊際效率有不可阻擋的向下的趨勢,利息率相反地有不可阻擋的向上的趨勢,因此,容易由造成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決定的投資量不足以彌補由於邊際消費傾向小於1且遞減而造成的就業量增加時的收入與消費之間的缺口,也就是投資需求不足。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投資量的增加,資本邊際效率呈現遞減趨勢。因為隨著投資量的增加,會形成對資本品生產的壓力,資本品的現行供給價格會上升;而資本品增加,資本勞動比率降低,生產的資本效率降低,且生產的物品供給增加,導致未來的預期價格降低;隨著產出的增加,工資有上升的趨勢。加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和缺乏信心,對兩種型別的風險的估計和對未來貨幣購買力、利息率的預期等因素的影響,資本邊際效率遞減,造成投資的動力不足。而利息率由於資本和貨幣的性質而保持著較高利息率的慣性。因此,由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決定的投資量無法彌補收入和該收入下消費之間的差額,無法保證經濟長期處在充分就業狀態下,從而產生週期性經濟蕭條和大規模失業。而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無法通過市場主體的自主性經營而得以解決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凱恩斯認為唯一的方法是國家採取巨集觀的貨幣政策,增長中央銀行對經濟體系的貨幣供給,通過提高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從而降低這個社會的利息率,把利息率降低到資本邊際效率之下,從而擴大投資量,促使經濟走向充分就業。然而,凱恩斯認為,貨幣政策並非總能有效地達到顯著地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因為在以下情況下,貨幣數量的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如果群眾的流動性偏好的增加大於貨幣數量的增加,···如果資本邊際效率曲線的下降比利息率的減少更快,···如果消費傾向下降,···如果就業量增加,那麼,價格將在一定程度內上升,···為了維持一定數值的利息率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必須增加。”[20]當貨幣政策無法起到合意效果的時候,財政政策可以發揮作用,提高資本邊際效率,從而發揮政府的作用。

關於工資理論,凱恩斯認為:勞動力市場均衡時的實際工資水平並沒有決定就業量,而是有效需求所決定的就業量決定著實際工資。而有效需求的不足導致均衡工資水平高於就業量的負效用,從而存在非自願就業。而從價格的角度分析,古典學派使用古典二分法分析價格的上漲和就業量、產出的關係,認為隨著價格的變化,貨幣工資緊隨著價格的變化幅度而變化,從而使得實際工資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這就是古典學派所說的嚴格的均衡狀態。“在該狀態後,嚴格的均衡條件要求工資、價格以及利潤與總產出做出同比例的增長,而包括產量和就業量在內的‘以實物衡量的’位置卻沒有任何改變”[21]。因此,貨幣數量的增加對產出和就業沒有影響。而凱恩斯則認為,這種結論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1)所有失業資源都是相同的,而且在進行生產時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同時又具有相同的效率;(2)只要存在著失業的進入邊際成本的生產要素,它們便不會要求增加現行的貨幣工資。在這個假設下,只要存在著任何失業現象,生產的規模收益和工資單位均保持不變。”[22]凱恩斯由此認為,只要經濟處於極度蕭條之中,以至於失業嚴重、裝置機器閒置嚴重,增加貨幣數量對促進產出和充分就業是有利且,但是缺點是價格同貨幣數量同時增長,可能造成惡性的通貨膨脹。而當上面兩個假設被放鬆以後,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論就不再是正確的了,在充分就業狀態以前,價格的上升是緩慢而輕微的,只有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情況下,傳統的貨幣數量論才是正確的。因此,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不用擔心貨幣供給增加會帶來快速的通貨膨脹。對於工資理論而言,凱恩斯反對庇古等人提出的降低的建議,庇古認為工會組織等力量使得社會中的工資高於均衡工資,使得失業的存在,將工資降低到均衡工資能夠使得就業處在充分就業水平上。凱恩斯認為,降低貨幣工資從而降低實際工資是行不通的,會遇到工人和工會的抵抗,而且降低整個社會的工資水平雖然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資本邊際效率,增加廠商的產量和存貨,但是,基於收入基礎上的整個社會的購買力由此降低,在產品供給增加而購買力下降的情況下,價格降低,這樣實際工資就提高了,而且資本邊際效率又降低了,投資也將減少。而由上文所述凱恩斯關於古典學派的就業理論的前提的分析可知,在凱恩斯的勞動市場論中,由第一前提得出的勞動力的需求曲線與傳統的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致的,而有第二前提的分歧得出的勞動供給曲線是不一樣的。凱恩斯認為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就業量總是小於充分就業水平,而此時的工資高於充分就業時的工資。

凱恩斯對經濟週期的解釋認為,經濟的波動來源於經濟系統的幾個外在的衝擊通過影響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從而對就業和總產出產生影響,而使得經濟呈現繁榮、危機、蕭條和復甦四個階段。其中最主要影響的是資本邊際效率,因為消費傾向和利息率的改變較小,而資本邊際效率則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如前所述,資本邊際效率來源於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和現在的資本品的價格,而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即來自於個人的信心,又來自於市場對微小變動的集體反應。危機常常是來自於相對於利息率的資本邊際效率的下降引起的投資量的下降,投資量的下降又引起產出和就業的下降,最終影響居民收入和消費。在經濟繁榮的後期:“對資本品的將來收益的樂觀預期強大到足以不長資本品數量的日益充沛、它們的生產成本的上漲以及可能出現的利息率的上升。”[23]而接著,由於股市、債券、利息率等的突然變動使得人們對外來的過分樂觀的幻想突然破滅,資本邊際效率急劇下降,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恐懼使得流動性偏好急劇增長,利息率上升,這樣經濟就由繁榮期一下子進入了蕭條期了。而由於“第一,既定時代的經濟正常發展所決定的、耐久性資產的壽命;第二,多餘的存貨的保管費”[24],使得資本邊際效率甚至可能降低到負數,這樣即使貨幣供給大量增加使得利息率趨近於零,資本邊際效率也還是低於利息率,投資量就不可能增加。於是,蕭條期總要存在一段時間。凱恩斯認為,只有存貨被吸收過程完成,就業量和產出才有可能回升,而這個過程的長短主要取決於存貨的壽命期和人們的信心狀態,但是投資市場的心理狀態突然自己做出重大的扭轉幾乎不可能,因此凱恩斯得出他的結論:“安排現行的投資的責任決不能被置於私人手中”[25]。這就是凱恩斯積極的國家投資政策的理論邏輯。

凱恩斯認為重商主義中重視和促進國際貿易順差能夠促進就業和產出,凱恩斯認為貿易順差既可以擴大投資和消費,彌補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在國際範圍內充分提高資本邊際效率,通過投資和就業的乘數作用進一步促進就業和產出,而且可以通過獲得大量的國外的貨幣,增加國內的貨幣數量,從而降低利息和提高投資量,促進國內就業和產出。同時,凱恩斯也認識到單方面的順差無異於以鄰為壑,容易引起他國的報復,激發貿易保護主義的產生。 高鴻業老師對這個最後一章給出了他的終結:“凱恩斯對資本主義和傳統的西方經濟學的評價大體上被區分為五個問題,即:收入的不公平、食利者階層的消亡、傳統西方經濟學的優劣、國際經濟交往以及《通論》在思想上的作用這五個問題”[26]。凱恩斯對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的評價是這樣的:“第一,它不能提供充分就業以及第二,它以無原則的和不公正的方式來對財富和收入加以分配”[27]。貧富差距造成的低消費傾向而引起的就業和產出不足,應該採用提高消費傾向的收入再分配措施以促進投資的增長。食利者階層的消亡可能來源於資本稀缺性的消失,當社會的儲蓄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使得資本的數量繼續增長到不再稀缺的時候,食利者階層已經完成他們為社會發展提供稀缺性資本資源的任務而逐漸消失。而西方古典經濟學的主要缺陷正如剛開始所分析的那樣,是由於沒有注意到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充分就業狀態之非常態性,由此,古典學派的思想只適合於充分就業的這一極限收斂狀態。對於凱恩斯對自己的《通論》所做評價,此不為贅述。

《通論》的序裡,凱恩斯寫著:“本書主要是為我的同行經濟學者而撰寫的。我希望其他人也能看懂它”[28]。我就一個學著管理學的無知小子,能讀完一遍就算不錯了,對於本書的評述則略顯功底不足,況且,對於一本大師的鉅著,要想深入地寫對本書的分析,估計也可寫出一本書來,非是一篇讀書筆記所能完成,淺談則更顯淺薄。

《通論》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就業不足和產出增長困難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體制卻無法自我調節,從而說明其政策建議:國家干預巨集觀經濟。這在現在的經濟政策中是很普遍的,但在自由放任思想橫行一切的環境中,這種思想是一種偉大的突破,如很多人都評價的一樣,給資本主義世界指明瞭一條新生的道路,拯救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通論》從巨集觀經濟的視角對巨集觀物件加以歸納和整合,使得經濟學的發展開始脫離了傳統微觀經濟學的價格分析範疇,從實際的政策效果來看,凱恩斯主義,使得資本主義經濟能以較快的速度從經濟大蕭條中擺脫出來,走向新的繁榮。凱恩斯把哲學、心理學等領域一起引進了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使得經濟學的論證角度更加接近現實情況。

但是,凱恩斯的《通論》也存在一些錯誤與不足。首先,《通論》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使得很多巨集觀結論建立在不結實的理論基礎上,從而引發了很多人對凱恩斯主義的懷疑與抨擊。其次,《通論》所主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使得中央政府成為一個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之中,而中央政府的大規模支出受到政府的財政收入的制約,而當過度赤字帶來的債務危機容易使得一個國家的投資依舊陷入困境之中。再次,凱恩斯所探討的某些方面存在著不足,比如需求和供給的均衡思想在凱恩斯的理論中依舊適用,但是他的供給和需求,特別是需求方面的臆測般的建設使得其理論爭論不休,而且只從需求方面解釋產出和就業等問題,忽略了供給在長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而消費函式、流動性偏好、金融市場方面的分析等依舊有很大的缺陷,而不是完全符合基於個體基礎之上的加總原則;巨集觀經濟政策,即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貿易政策等在開放與不開放經濟體、匯率是否自由變動等不同經濟體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其中的作用機制迥然而異,而凱恩斯由於各種方面的問題,分析並非詳細。最後,現在的經濟活動機制已經遠遠地超過了當年凱恩斯所在時期的經濟狀態,因此,《通論》無法解釋當代的一些新出現的經濟問題。

讀書筆記3000字 篇7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昆蟲記》,那本書裡介紹了許許多多的昆蟲,像:蟬、開隧道的礦峰、樵葉峰、迷宮蛛其中最吸引我的就是迷宮蛛。

普通的蟲子,如果好好地研究起來,也能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在七月的清晨,太陽還沒有焦灼著人的頭頸的時候,每星期達爾文總要去樹林裡看幾次迷宮蛛。孩子們也都跟著達爾文去,每人還帶上一個橘子,以供解渴之用。

走進樹林,不久,他們就發現許多很高的絲質建築物,絲線上還串著不少露珠,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好像皇宮裡的稀世珍寶一般。孩子們被這個美麗的“燈架”驚呆了,幾乎忘記了他們的橘子。

經過太陽半小時的照射,魔幻般的珍珠隨著露水一起消失了。現在可以來專心觀察它的網了。在那叢薔蔽花的上方張著一張網,大概有一塊手帕那麼大,周圍有許多線把它攀到附近的矮樹叢中,使它能夠在空中固定住,中間這張網看起來猶如一層又輕又軟的紗。

網的四周是平的,漸漸向中央凹,到了最中間便變成一根管子,大約有八九寸深,一直通到葉叢中。

蜘蛛就坐在管子的進口處。它對著他們坐著,一點兒也不驚慌。它的身體是灰色的,胸部有兩條很闊的黑帶,腹部有兩條細帶,由白條和褐色的斑點相間排列而成。在它的尾部,有一種“雙尾”,這在普通蜘蛛中是很少見的。

達爾文猜想在管子的底部,一定有一個墊得軟軟的小房間,作為迷宮蛛空閒時候的休息室。可事實上那裡並沒有什麼小房間,只有一個像門一樣的東西,一直是開著的,它在外面遇到危險的時候,可以直接逃回來。

上面那個網由於用許多絲線攀到附近的樹枝上,所以看上去活像一艘暴風雨下拋錨的船。這些充當鐵索的絲線中,有長的,也有短的;有垂直的,也有傾斜的;有緊張的,也有鬆弛的;有筆直的,也有彎曲的,都雜亂地交叉在三尺以上的高處。這確實可以算是一個迷宮,除了最強大的蟲子外,誰都無法打破它,逃脫它的束縛。

果然,一切都在蜘蛛的意料之中。它不慌不忙地撲到獵物上,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吮吸著它的血,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至於那蝗蟲,在蜘蛛咬它第一口的時候就死了蜘蛛的毒液使它一命嗚呼。接下來蜘蛛就要從容地來吃完它了,而對於這隻蝗蟲來說,這遠比半死不活或者活活被蜘蛛撕成碎片要舒服多了。

到快要產卵的時候,迷宮蛛就要搬家了。儘管它的網還是完好無損,但它必須忍痛割愛。它不得不捨棄它,而且以後也不再回來了。它必須去完成它的使命,一心一意去築巢了。它把巢做在什麼地方呢?迷宮蛛自己當然知道得很清楚,而達爾文,卻一點頭緒都沒有,實在猜想不出它會把巢造在哪兒。我花了整個早晨在樹林中各個地方搜尋。工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發現了它的祕密。

在離網相當遠的一個樹叢裡,它造好了它的巢。那裡堆著一堆枯柴,草率而雜亂地纏在一起,顯得有點髒。就在這個簡陋的蓋子下,有一個做得比較細緻、精巧的絲囊,裡面就是迷宮蛛的卵。

看到它的巢那麼簡陋,我不禁有些失望。但是後來達爾文想到了,這一定是因為環境不夠好。你想,在這樣一個密密的樹叢裡,一堆枯枝枯葉中,哪有條件讓它做精緻的活呢7為了要證明自己的推想沒有錯,達爾文帶了六隻快要產卵的迷宮蛛到達爾文家裡,放在實驗室的一個鐵籠子裡面,然後把鐵籠子豎在一個盛沙的泥盤子裡,又在泥盤中央插了一根百里香的小樹枝,使每一個巢有攀附的地方。一切準備就緒後,現在就讓它們大顯身手吧。

這個實驗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七月底的時候,達爾文得到了六隻雪白的、外觀富麗精緻的絲囊。迷宮蛛在這樣一個舒適的環境裡工作,活幹得自然細緻了許多。盡情地觀察吧!這個巢是一個由白紗編織而成的卵形的囊,有一個雞蛋那麼大。內部的構造也很迷亂,和它的網差不多看來這種建築風格在它的腦子裡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無論在什麼場所,在什麼條件下,它造的建築物都是那樣的迷亂無章。

這個佈滿絲的迷宮還是一個守衛室。在這乳白色的半透明的絲牆裡面還裝著一個卵囊,它的形狀有點像那些代表某一等級的騎士的星形勳章。這是一個很大的灰白色的絲袋,周圍築著圓柱子,使它能夠固定在巢的中央。這種圓柱都是中間細,兩頭粗,總共大約有十個,在卵室的周圍構成一個白色的圍廊。母蛛在這個圍廊裡徘徊著,一會兒在這兒停住,一會兒又在那兒停住,時時聆聽著卵囊裡的動靜,活像一個馬上要做父親的人在產室外面焦急地等待著孩子的第一聲啼哭。這樣一個卵巢裡面,大概藏著一百顆左右淡黃色的卵。

輕輕移去外面的白絲牆後,可以看到裡面,還有一層泥牆,那是絲線夾雜著小碎石做成的。可是這些小沙子怎麼到絲牆裡面去的呢?是跟著雨水滲進去的嗎?不對,因為外面的絲牆上白得沒有一絲斑點,更不用說什麼水跡了,看來決不是從這牆上滲進去的。

到後來,達爾文才發現這是母蛛自己搬進去的,它為了怕卵受到寄生蟲的侵犯,所以特地把砂粒摻在絲線裡面做成一培堅固的牆。

這絲牆裡面還有一個絲囊,那才是盛卵的囊。我開啟的這個巢裡面的卵已經孵化了,所以我能看到許多弱小的小蜘蛛在囊裡快樂地爬來爬去。

但是,再回過頭來看看那母蛛,它為什麼要捨棄那張還完好無損的網,而把巢築到那麼遠的地方呢?它的捨近求遠自然有它的道理,你還記得它的網的樣子吧?在它的網的上方,有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高高地露在樹葉叢的外面,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同時也是一個很醒目的標誌,它的敵人寄生蟲輕而易舉地就能看到這個迷宮,然後循著它再找到迷宮蛛的巢如果這巢離那醒目的網很近的話,那麼寄生蟲會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的巢找到。寄生蟲的卑鄙手段上面已經詳細地報述過了,提防寄生蟲入侵是每一個母親為了保護下一代所必須做的一項重要事業。況且這種迷宮蛛的死敵寄生蟲專門吃新生的卵,如果找到迷宮蛛的巢,會毫不客氣地把它毀滅。所以聰明而盡責的迷宮蛛就趁著夜色到各處去察看地形,找一個最安全的地方作為未來家族的安樂窩,至於那個地方美觀不美觀,環境怎麼樣,倒是次要考慮的了。那沿著地面生長的矮矮的荊棘叢,它們的葉子在冬天裡也不會脫落,而且它們還能鉤住附近的枯葉,對迷宮蛛來說,不能說不是一個理想的居處,還有那又矮又細的迷迭香叢,也是迷宮蛛愛做巢的地方。在這種地方,我常常能夠找到不少迷宮蛛的巢。

有許多蜘蛛產卵以後就永遠離開自己的巢了。可是迷宮蛛和蟹蛛一樣,會一直緊緊地守著巢。不過和蟹蛛不同的是,它不會像蟹蛛那樣絕食,以致日益消瘦下去,它會照常捕蝗蟲吃。它用一團紛亂錯雜的絲。築起了一個捕蟲箱,繼續補充營養。

當它不捕食時,那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走廊裡踱來踱去,側耳傾聽四面八方的動靜。如果我用一根稻草在巢的某一處撥一下,它就會立即衝出來查看個究竟。就是用這種警惕的辦法,它盡心盡責地保護著自己的未成年的孩子們。

迷宮蛛產了卵後胃口還那麼好,表示它還要繼續工作。因為昆蟲不像人類,有時候吃東西僅僅是因為嘴饞。它們吃東西就是為了工作。

可是產完卵後,它這一生中最偉大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它還要作什麼工作呢?經過我細細地探究後,我才發現它所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大約又花了一個月左右的工夫,它繼續在巢的牆上添著絲。這牆最初是透明的,現在卻變得又厚又不透明瞭。這就是它之所以還要大吃特吃的原因:為了充實它的絲腺來為它的巢造一垛厚牆。

大約在九月中旬,小蜘蛛們從巢裡出來了。但是它們並不離開巢,它們要在這溫軟舒適的巢裡過冬。母蜘蛛繼續看護著它們,繼續紡著絲線。不過歲月無情,它一天比一天遲鈍了。它的食量也漸漸地小起來。有時候我特意放幾條蝗蟲到它的陷阱裡去餵它,

它也顯得無動於衷,一口也不想吃。雖然這樣,它還能維持四五個星期的生命,在它離開這個世界之前,它繼續一步不離地守著這巢,每次一聽到巢裡新生的小蛛在活潑地爬來爬去,它便感到無限的滿足和快慰。最後,到十月底的時候,它用最後一點力氣替孩子們咬破巢後,便精疲力盡地死去。它已盡了一個最慈愛的母親所應盡的責任,它無愧於它的孩子,無愧於這個世界。至於以後的事;它便託付給造物主了。到了來年的春天,小蜘蛛們從它們舒適的屋裡走出來,然後像蟹蛛那樣,靠著它們的飛行工具遊絲,飄散到各地去了。它們的母親在天之靈,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個個各自成家立業了,也該欣慰了。

多麼聰明的迷宮蛛啊!如果把這技術用到社會科技上那我們的生活將會很快富裕起來,有些時候也要虛心向動物們學習。

讀書筆記3000字 篇8

有喜歡看俄國作品的,建議先看《戰爭與和平》,然後看《靜靜的頓河》,再然後看《古拉格群島》。

當然,如果想額外補充一些營養,可以去讀波蘭的《火與劍》,在那裡有哥薩克人的前世。他們嚮往自由,為了擺脫波蘭人的奴役而借師助剿,選擇的物件居然是俄國人。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比這更黑色幽默了。

從感性的角度講,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對俄國和俄國人充滿了矛盾的感情。他們的人民容易傷感、喜怒無常、傲慢和自卑並重、既有托爾斯泰悲憫的靈魂,亦有種族滅絕種種暴行。

我們對俄國人的好感,源於本朝體制對蘇聯帝國的繼承和模仿,源於各種各樣的故事和民歌,我們願意相信他們是滄桑的、強大的、深沉厚重的、外表沉默但是內心情感豐富的,事實上俄國人有這樣一面。就像日本人的雙核一樣,他們的確有這樣一面。

但任誰也無法迴避的事實是,他們是殘暴、無信義、侵略成性的。其實,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古代的斯拉夫人變成今天的這種德行,和蒙古人的入侵有極大的關係。韃靼人在歷史對羅斯人造成的傷害與侮辱,成為了俄國人最早的啟蒙老師,當羅曼諾夫王朝崛起後,俄國人就用韃靼人的方式向周邊所有的民族輸出著傷害。

從羅曼諾夫王朝開始,俄國人就開始了圈地的腳步,沙皇俄國是這樣的,紅色蘇聯是這樣的,今天的俄羅斯要不是虛弱的頭重腳輕,恐怕也還是很想這樣乾的。

而紅色帝國蘇聯的建立,則是泛人類性質的傷害。首先,它推翻的是一個腐敗但是溫和的封建王朝(說溫和是因為,它對各種各樣前仆後繼的造反者始終是寬容的,這種寬容導致了王朝的崩毀。換個角度看,列寧或者托洛茨基或者斯大林這樣的人物一旦存在於蘇聯或者我們天朝,早就從肉體被和諧掉了,還會允許你站在廣場發動群眾?),建立了和封建王朝相比一個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恐怖暴政。新的集權統治的特徵,請參照喬治.奧威爾的《1984》,那裡面有非常形象、具體、生動、裸體的說明。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史詩,也是一個古老的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而又殘暴無比的民族的悲歌。你可以把它解讀為俄羅斯人的悲歌、霍霍爾人(烏克蘭)的悲歌、哥薩克人的悲歌。在那樣一個時代,人是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力的。

前面有位網友的文章寫的好:比戰亂和疫病更殘酷的,是被逆流的命運裹挾。但是,這恰恰是一個悖論性的話題,自人類有文字的歷史以來,有哪一代人不會被命運裹挾呢?即使是21世紀的今天的天朝,我們誰又能掌控自己的命運呢?

當然,那位網友說的最到位的一點就是,逆流的命運。馬師傅主義的崛起,紅色俄國的建立,就是人類歷史上的逆流。我們看的到,小說裡面無論格里高利怎樣選擇,都必然是錯誤的,結局都是悲劇的。即使他做出背叛的選擇,幫助黨和紅軍去屠殺自己的哥薩克同胞,別忘記,內戰結束後的種種運動和大清洗。像托洛茨基這樣的紅色學長都會被證明是偽君子和陰謀家,那一個前皇俄軍戰士,哥薩克人格里高利又怎麼可能是清白的呢?在那樣一個大時代裡,小人物只能是悲劇性的命運。人們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按照東方式的觀點,這叫宿命。哥薩克人未必懂宿命,他們只知道他們古老和熱愛的生活方式,徹底的被改變了。頓河靜靜流淌,而那些美好的歲月再也回不來了。

“一縱隊行軍騎兵從道路右邊開上來,越離越近。葛利高裡聽到了久已熟悉的、哥薩克的一套裝備有規律的、和諧的響聲。聽到了無數馬蹄的低沉。同樣也很和諧地踏在泥濘的路上的狐卿聲。已經開過去了約有兩個連了,但是馬蹄聲一直還在響;看來,大概有一個團正從道旁開過去。忽然在前面,靜穆的草原上空,一個領唱的雄壯。粗野的歌聲,像鳥一樣騰空而起:弟兄們,在卡海申卡河上,在薩拉托夫美麗的草原上……

於是幾百人雄壯地唱起了佔老的哥薩克民歌,唱襯腔的男高音用強有力的、悅耳的聲調壓下了所有人的聲音。這個響亮的、震撼人心的男高音壓下越來越弱的低音,還在黑暗中顫抖的時候,領唱的已經又唱了起來:哥薩克——自由的人們世世代代地在那裡生活,所有頓河的、山脊的和亞伊克河流域的哥薩克……

葛利高裡的內心好像有什麼東西爆炸了……突然襲來的哭使他全身都顫抖起來,喉嚨痙攣得說不出話來。他吞著眼淚,貪婪地期待著領唱人再開回唱,自己也無聲地跟著領唱的人嘟味著從童年就熟悉的歌詞:他們的頭領——是葉爾馬克。季莫費耶維奇,他們的大尉——是阿斯塔什卡。拉夫連季耶維奇……

歌聲剛一響起來,大車上的哥薩克們的談話聲一下子就沉寂了,也聽不到吆喝馬的聲音了,成千的車輛在一片深沉、敏感的寂靜中向前移動著;在領唱的人竭力唱出最初的字句的時候,只聽見磷磷的車輪聲和馬蹄踏在爛泥裡的狐卿聲。黑乎乎的草原上空只有這隻流傳了數百年的古老的民歌在迴盪。這隻歌用一些樸素、簡單的詞句,講述曾經勇敢地打垮沙皇軍隊的自由哥薩克祖先的業績;講述他們怎樣駕駛著輕捷的快船在頓河和伏爾加河上出沒;講述他們怎樣打劫沙皇繪有鷹徽的航船;講述那些“劫後”商人、貴族和軍政長官的狼狽相;講述被征服的遙遠的西伯利亞……自由哥薩克的子孫們在憂鬱的沉默中傾聽著這雄壯的歌聲,他們正在可恥地撤退,他們在這場可恥的、反對俄羅斯人民的戰爭中被打得落花流水……

一團人開過去了。唱歌的人追過車隊已經走遠。但是車隊還在像著了魔似的在沉默中走了很久,大車上既聽不到說話的聲音,也聽不到吆喝疲憊了的馬匹的聲音、而像滿潮的頓河河水一樣浩蕩的歌聲,又從遠處的黑暗中飄蕩、擴散過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紅色革命勝利後就會輸出革命。再後來,東歐、中亞、我國,無數的格里高利們前仆後繼,悲哀的騎牆,被砍掉腦袋或者背叛了做人的尊嚴苟活。

《靜靜的頓河》讀書筆記XX字

一提到最偉大的俄語文學作品,很多人首先會想到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到他們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英國作家毛姆把《戰爭與和平》列為他心目中的世界十大名作之首,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則宣稱,《卡拉馬佐夫兄弟》才是最偉大的小說。毛姆主要是從文學創作角度來看的,而弗洛伊德之所以推崇《卡拉馬佐夫兄弟》,是欣賞裡面的弒父情結,認為揭示了普遍的、深度的人性。這兩本書我都讀過,然而讀了《靜靜的頓河》之後,我以為最卓越的俄語文學作品,應該是後者。

現在,我們把這三部作品比較一下,說明《靜靜的頓河》為什麼勝出?

從結構樣式看,《戰爭與和平》與《靜靜的頓河》最為接近,都屬於史詩鉅著,都展示了巨集大的歷史場景,塑造了眾多生動的藝術形象,那種對於歷史橫斷面的全景式描繪,創造了不僅屬於俄羅斯民族的巨幅生活畫卷,也是關於人類生活場景的百科全書。

從結構處理和人物塑造上對比,肖洛霍夫和托爾斯泰各有勝負,托爾斯泰擅長處理複雜的人物關係,營造繁複而精密的藝術結構,從而使他的作品在結構上極其嚴整,這一點,肖洛霍夫似乎略有不及。從已經寫成的作品的看,(尤其是前兩卷設計的線索)《靜靜的頓河》在早期的結構處理上,似乎是想寫四條線索:一是以葛裡高利為中心的麥列霍夫家族,代表自耕農、中農階層,二是以科什沃依為中心的貧僱農革命分子,三是以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為中心的地主階層、保皇派,四是莫霍夫家族為代表的商人階層。但是後來,後兩條線索明顯地中斷了,李斯特尼斯基父子的結局只是在結尾部分,間接地有個交代,而莫霍夫逃走以後,就不知所蹤了。再從全書的結構看,《靜靜的頓河》在結構處理上,不夠嚴整,尤其是第二、第三卷的內容,鬆散、拖沓,插入了很多和主體情節不相干的內容,比如革命者本丘克和安娜的故事,而主人公葛裡高利幾乎被淹沒地看不見了,直到第四部,才漸漸顯露出來,使得結構的主體清晰、明確,首位連貫。所以,從藝術結構看,托爾斯泰高出一籌。

再從人物塑造的成就看,表面看,兩個人的成就不相上下,主體人物都塑造的生動、鮮明,然而,仔細體會,我以為,肖洛霍夫要高出一籌。《戰爭與和平》也許是因為描寫貴族的生活,所以,塑造的人物有明顯的“做作”痕跡,這也許是因為貴族的生活和舉止都符合倫理規範的緣故,溫文爾雅,循規蹈矩,但是總是給人感覺缺乏更多的生氣和活力。《靜靜的頓河》就不一樣,塑造的人物極其生動、鮮明,不僅躍然紙上,甚至可以從書本里跳出來,有站到讀者面前那種真切感。而幾個主要人物的塑造,更是渾然天成,沒有一絲一毫的斧鑿痕跡,熱情豔麗的阿克西妮亞,貞潔賢淑的娜塔莉亞,放蕩妖冶的達麗亞,脾氣暴躁的潘苔萊,粗野頑固的彼得羅,狡猾又愚蠢的福明,等等,即使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的哥薩克男人或者女人,都描寫的非常生動,而且這種生動有一種自然而然的美感、真實感,彷彿只是用精準的白描把原本真實的生活臨摹下來一樣,沒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跡。更重要的,在這種真實之中,有一種高貴的“誠摯”,這恰是作品的根本魅力所在。因為任何藝術形象都要通過感染受眾,才能使形象真正“活”起來,併成為經典。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創造了不朽的藝術形象的作品,最終都得以保留,因為時代可以更迭,故事也可以重複,但是獨特的“人”的魅力不會因此而衰減,不同時代的人,都可以通過對藝術形象的解讀,觀照到自己的生活。《靜靜的頓河》比《戰爭與和平》更能深入人心,也許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顯現出它的“誠摯”。

至於說《靜靜的頓河》和《卡拉馬佐夫兄弟》相比較,顯然,這是文學和非文學的區別,《靜靜的頓河》是最純粹的文學,沒有一句說教,甚至沒有任何議論,它對人生的深刻把握和揭示都是通過情節進展的人物來展現的,自然而然,非常純粹,任何一個讀到結尾的人,都可以在這種漫長的敘述之後,領悟到那種勘比希臘悲劇一般的悲壯與滄桑感,似乎我們在“這個在太陽的寒光照耀下、光輝燦爛的大千世界”所經歷、所感受的一切,一切的悲歡哀樂,都包含其中了。而《卡拉馬佐夫兄弟》顯然是“小眾”作品了,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學語言寫成的哲學著作,尤其是“宗教大法官”那段,連篇累牘的說教,如同哲學分析。俄國人的哲學思想,大都體現在文學作品裡,似乎俄國人不太擅長哲學敘述,這一點和德國人形成鮮明的對照:德國人的文學作品都充斥著濃重的哲學思辨,比如《浮士德》,比如卡夫卡。從這個意義上,《卡拉馬佐夫兄弟》和《靜靜的頓河》這二者,沒有可比性。

迄今為止,《靜靜的頓河》被譯成92種語言,在全球上百個國家一版再版,發行量超過一億冊,XX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肖洛霍夫年,以紀念這位傾倒眾生的偉大作家。蘇聯解體之後,許多體制內的曾經的御用寫手們的作品都銷聲匿跡了,而《靜靜的頓河》仍然二度登上俄語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實在不是偶然的。很多人反對肖洛霍夫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是體制內作家,而且還是官方的作協主席。作為體制內的文化官僚,肖洛霍夫曾經支援蘇聯官方的文化高壓政策,有為虎作倀的劣跡。不過,一個人的思想和所作所為總是複雜的,不能以他個人的功過掩蓋其藝術成就,海德格爾始終是一個忠實的納粹黨徒,但不可否認,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巨擘;同樣的,不可否認肖洛霍夫巨大的藝術成就,毫無疑問,肖洛霍夫是繼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俄語文學大師。以思想成就而論,肖洛霍夫要比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稍遜一籌,但是以才情而論,肖洛霍夫是更純粹的文學家,《靜靜的頓河》無愧於俄語文學的顛峰之作。

讀書筆記3000字 篇9

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應根據不同情況,寫好讀書筆記。下面是關於教師讀書筆記摘抄大全的內容,歡迎閱讀!

摘抄(1)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思想: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

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

記憶是靈活的,很敏感的,如果你善於使用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

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

摘抄(2)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思想:

每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都向往創造性勞動的歡樂,以及由於勞動的創造性而帶來的生活上的充實。

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對每一節課,都要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在你的科學只是的大海中,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摘抄(3)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思想:

要使學生的只是不要成為最終目的,而要成為手段。

為了使學生從思考中獲取知識,教師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有充分的瞭解。

不要讓學生去記誦那些還不理解、沒有完全弄懂的東西。

只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不犯任何一個錯誤,他才能成為讀寫無誤的人。

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

請你毫不猶豫地在每一節課上儘量留出時間讓學生掌握新教材吧。

評分寧可少一點,但是每一個評分都要有分量,有意義。

如果學生感到沒有努力的方向,覺得自己什麼也不行,這對他的精神是最大的壓抑。

盡一切努力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

摘抄(4)

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思想: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感力量。

複習是學習之母,不要讓它變成後孃。

複習時要放過細節,抓住要點。

觀察是思考和記憶知識之母。

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書寫不好的人,總是那些閱讀也不好的人。

摘抄(5)

1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

2讓學生把你所教的學科看做是最感興趣的學科,讓儘量多的少年像嚮往幸福一樣幻想著在你所教的這門學科領域裡有所創造,做到這一點是你應該引以為榮的事。

教師知道的東西要比教學大綱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3學生應當感到自己的知識、思想、技能是一種榮譽和尊嚴。

4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他們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

5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正在不斷地豐富著,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

6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生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不尊重思想”的徵兆,那麼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學教育工作中反映出來。

摘抄(6)

7明智的善於思考的教師能給學生贏得時間。

8學習要在一種多方面的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廣闊背景下進行。

9儘量做到讓有趣的使兒童感到驚奇的東西,同時成為兒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東西。

10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破壞童年的情趣。

11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

12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

13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

14書籍不僅能造就聰明的頭腦,而且能培養出靈巧的雙手。

15通過閱讀而做好準備的注意力,是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最主要的條件之一。

摘抄(7)

不管你到公共圖書館去借任何一本書是多麼方便,我還是勸你建立起自己的藏書。

年輕的朋友,我建議你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學科問題的書;(2)關於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鬥爭事蹟的書;(3)關於人(特b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應當變得更豐富,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顯得象識字課本一樣,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用一輩子在備課的。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科學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的腦力勞動:佔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d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這是每一個教師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摘抄(8)

教育者應當深刻了解正在成長的人的心靈。

教育是事業,而教師是職業。我們從事的是教師這一職業,擔負的卻是教育的責任。師與生之間,維繫在一起的是愛,因而愛也就成為了教育永恆的主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多麼樸實的一句話。正是這樣樸實的一句話,道出了張思明對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對教育工作的態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擁有一份童心。

教師與學生構成了教育的主體,教師是施教者,學生是受教者,而兩者並不是對立的,教師與學生間的和諧成為了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動中,由於學生的年齡因素決定了學生的思想,他們有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作為與學生有一定年齡差距的老師,則必須要擁有一顆學生一樣的童心才能與學生走得更近,才能走進學生內心深處,使教育活動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獻一片愛心。

摘抄(9)

“愛孩子是連母雞都會做的事”。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們就得用我們的愛來教育他們。我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麼,上課、批改作業?不是,那只是我們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主要的工作是把我們的愛給學生,並且,要把我們的愛給每一個學生,不要有所遺漏,因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那麼可愛。

用心做教育,就要豎立一顆恆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週期性較長的工作,也許作為我們來說,體會到的只是重複:上課、作業、輔導……,然而,正是在這單調的重複中,學生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變化:年齡在漸漸長大,知識在逐步增多,思想越來越成熟,與人交往的能力越來越強……當然,這些不會展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生的一言一行體會得到。這是我們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地教育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經過多次思想工作,頑固不化的調皮學生愛上了學習;經過耐心輔導,成績落後的學生迎頭 趕上……這些都是我們長期教育的結果。

我們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從事著教育這一事業,我們應該用童心、愛心、恆心去撐起這一工作,我們應該用心地去做好我們的工作。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夕陽之輝。一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特別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摘抄(10)

對於我們教師學習新的知識來面對新的挑戰,更是不可忽視的。它能提供我們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正如高爾基所說,沒有任何力量比知識更強大,用知識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但是由於工作的限制,上班族們不能向學生那樣坐在課堂裡學習,而讀書就成了我們最有利的知識武器,通過書本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業餘時間,也不受空間的限制,方便的學到新的東西,擴充套件新的思路。總的來說,讀書對於我們個人成長的好處可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牛頓說過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科學巨人的虛懷若谷自然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可以從中學到更有價值的東西。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只有認真的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理論,才能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來看問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有一個較高的起點。書本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的研究成果和經驗的體現,通過對他們的學習,發現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來不斷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進了個人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也是這樣來實現的。試想,如果每個人都是從頭開始,那麼,無論多麼偉大的人,做出多麼大的貢獻,人類社會最終還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見讀書的重要性了。

二、讀書開闊人的視野

書本中的知識可謂是包羅永珍,他能拓寬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知識更全面。從而能夠更深刻的思考問題,事物都是廣泛聯絡的,現代的許多實踐都證明了各種資訊的相關性,如果只知道一個領域的資訊,必然會有礙於自身的發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識,才能使未來的不確定風險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應瞭解當今的政治經濟形勢,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勢一樣。研究物理學的學者們都要有一定的化學和其他基礎,才能有所成就。記得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復旦做講演時就曾說過,現代科學已沒有明顯的界限,你必須對相關的科學都有所瞭解才行。

在這方面,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就是一位廣泛學習的典範,他雖然只上過中學,但由於他發奮讀書,十九歲時就能用十二種語言說話和寫文章,在參加工作實踐後,他也沒有間斷過學習和研究,從而被馬克斯稱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廣博淵深的知識,對恩格斯指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準確的傳播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有很大的幫助。

從它的經歷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知識的力量,更能體會到書本做為人類掌握知識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讀書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人生來無善亦無惡,關鍵是正確的引導。在人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位良師益友就能起到很積極的作用,書本就是這樣的一位。一本好書就如一個好的導師,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個於己於社會都有用的人。書籍能安慰我們的心靈,使我們擺脫悲哀和痛苦的羈絆;書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書必將各種信念注入我們的腦海,使我們充滿崇高的歡樂和思想,從而使我們入神忘情,靈魂昇華。

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援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讀書筆記3000字 篇10

第一章 現金、原始投資、資產、負債、應收票據、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存貨、盈利、費用

右邊的上半部分代表做生意時向哪些人借了錢,對於他們而言,你有償還的義務。

右邊的下半部分表示你當前在生意中所擁有的份額,那是你的初始投資。

顯示了你做生意時的財務狀況,即你做生意時擁有的東西以及它們來自哪裡。

“欠條”在商業上被稱做應付票據。

為了計算出盈利多少,你需要用銷售收入(賣檸檬汁的所得)減去商品成本(製作所銷售的50杯檸檬汁的花費)。這一結果,被商業人士稱做毛利。

所以我們在所有者權益中加上15美元。但這賺來的15美元並非初始投資。在所有者權益欄中增加一個專案。我們賺了15美元,所以要在所有者權益一項中加上本週的盈利。

費用是指那些剔除產品生產成本之外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花費。無論你調製了多少杯且賣了多少杯檸檬汁,你都必須花費這筆錢。那些諸如玻璃杯租金、廣告費、租賃費等雖然與產品的生產不直接相關,但仍需支出的費用都屬於該範疇。

費用減少了盈利。所以你需要從本週盈利中減去相應該期間發生的費用。

左邊是資產,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東西和物品。

右邊是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負債代表了那些你欠錢的人。所有者權益就是你自己——企業的所有者。誰可以擁有它?當然是某些人了,所以,把右邊可以假想為“人物”。

第二章 毛利、淨利潤、利潤表、現金流量

如果我們從銷售收入中減去商品銷售成本,並非減去我們花在其他物品中的開銷,能得到什麼?毛利。毛利就是銷售收入減去商品銷售成本的結果。

僅僅將我們的檸檬汁售貨攤開在人行道旁就花了一筆錢是嗎?是的!我們租用了玻璃杯、鄰居家的場地,還做了廣告!那麼,無論我們有沒有售出一杯檸檬汁,這些費用都必須支出嗎?嗯,沒錯!剛才,我們談到從銷售收入中減去檸檬汁或商品銷售成本後得到毛利。現在,讓我們再減去所有其他的費用,我們會得到什麼?(這就是我們所好奇的淨利潤了!)

商品銷售成本,其囊括了產品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支出;費用,其囊括了企業經營中與產品生產不直接相關的其他支出。對於那些沒有有形產品的公司(即服務類行業),這兩類稱為營業成本(又稱服務成本)及費用。

期初存貨+買入存貨期末存貨=?答案是實際已售存貨成本。

有沒有注意到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中有著相同的數字?當然有,它們是盈利或稱做淨利潤。

這也就是利潤表的作用了。它就好比一張放大的州地圖或詳細的城市地圖,告訴了我們盈利如何獲得。

這兩張表有何關聯呢?淨利潤的數值和盈利的數值相同。還有什麼相同的數字嗎?是的,存貨也一樣。你有沒想到為什麼期末存貨會同時出現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上?因為我們沒有使用它!我們不能把它算做銷售成本,因為我們沒有把它銷售出去。所以,我們從可供銷售的商品中減掉它們。而在資產負債表上,因為我們沒有賣掉它,它的價值仍然存在,我們仍舊擁有它嗎?是的!

第三章 留存收益、貸款、賒賬、應付賬款、應付票據

以前的盈利或是過去會計期間的利潤又該稱做什麼?留存收益。

應付票據因收到他人的借款而產生,而應付賬款因為賒賬購買原材料等物品而產生,這筆欠款需要未來某天償還。

應付票據和應付賬款之間的另一個區別是時間上的要求不同。通常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應付票據)和雜貨店的信用貸款(應付賬款)有著不同的還款期限。換言之,一個還款期限長,一個還款期限短。

哪一類債務需要支付利息?應付票據。通常,應付賬款不需要支付利息,除非你無法按時還款。

第四章 應付工資、應收賬款、壞賬、利息、待攤費用、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創意會計

產品生產的工藝是從原材料到在產品再到產成品。

現在,你將發現產品製作的人工費被“捆綁”在存貨裡面了。這1美元人工費將一直放在存貨裡,直到產品出售後才被計為費用。這也就是公司通常都會嚴控存貨數量並且希望其儘快出售的原因之一。

賒賬給顧客是一個好主意嗎?為什麼生意中會允許賒銷?曾聽說過“先購物後付款”這樣的廣告吧,沒錯,這是為了獲得更高的銷售額。

對於一筆壞賬,我們應該知道怎樣處理。減少應收賬款?儘管難過,卻不得不承認,是的。

在哪種財務報表中反映這筆壞賬費用?沒錯,我們將在利潤表中記錄。

你需要從表中右欄的哪個專案中減少2美元作為利息費用?從本週盈利中減少。

購買保險使什麼減少了?現金。現金減少了多少?3美元。我們得到了什麼?保單。我們預付了保費嗎?是的。預付了多少年?3年。這樣算來,每年要攤銷多少錢?1美元。那麼這是一項費用,是你預先支付的。所以,我們應該稱這個專案為什麼?待攤費用,如何?!現在我們的待攤費用是多少?3美元。

每當我們談論費用時,總會說它減少了利潤。那麼將費用列示為一項資產意味著什麼?其意義在於,當我們預付一筆費用時,它在未來的會計期間都具有價值。

編制利潤表,並關注以下三個內容:這應該確認為銷售收入嗎?這是一項採購嗎?或是一項費用?你的判斷將有助於利潤表的完成。

在收付實現制核算方法下,交易事項以現金結算時才被記錄。根據權責發生制,只要交易事項涉及盈利、賒欠及耗用,發生時就被記錄,無論是否收到或支付現金。

有些行業能夠使用收付實現制進行核算,有些則不行。資產負債表中的一個專案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運用收付實現制來核算。它是什麼?存貨。對於那些擁有存貨的公司來說必須使用何種會計方法?權責發生制。

每年年末,當我們預測年終會盈利且要支付所得稅款時,會想方設法合理地避稅,於是我們會用現金購買大量存貨,以加大銷售成本,減少利潤,達到少納甚至不納稅的目的。

當取得收益時,相應的什麼也隨著發生?負債義務。還或是什麼時候?資產被耗用時。

第五章 服務業

既然沒有期末存貨對於成本的減計因素,服務行業的公司僅有營業收入和費用。這使得編制利潤表非常容易。

大多數服務業的公司將成本劃分為兩類——服務成本和費用。服務成本是與提供服務直接相關的支出。費用是經營公司的日常所有開支,如同我們的檸檬汁攤一樣。

服務成本與提供的服務直接相關,而費用不與提供服務直接相關,而是公司運營的其他所有開支。

第六章 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

先進來,先出去,即先進先出法(FIFO)。這意味著什麼?簡而言之,這意味著第一個進入存貨的檸檬將第一個被消耗掉,或被賣出去。

與先進先出法相反的是,我們現在將採用後進先出法(LIFO)對存貨進行計價,即假設最後購入的存貨,最先被耗用。

關於存貨的計價採用先進先出法還是後進先出法對於企業來說非常重要,這主要取決於公司的兩大經營策略:公司的納稅籌劃策略是什麼?公司所處行業的產品價格走勢如何?

哪些檸檬總是會被使用?先進入的那些,否則,它們就變質腐壞了。後進先出法是會計核算方法上的一種創新。在實踐中,你應該總會使用那些先購入的檸檬,在後進先出法下,你僅僅是“假裝”在使用那些新購入的檸檬。實際上,你使用的是舊的檸檬但其價值是按照新購入的那批來計算的。正如我們之前所提到的,這僅僅是出於節稅目的而創造的一種會計核算方法。

第七章 現金流量表、固定資產、資本化、折舊

現金流量表記錄的是在一個給定期間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

在商業領域中,對於那些購得的財產、廠房和裝置稱做什麼?一項固定資產。為何說它是“固定”的?因為這類東西一般不用做出售,在商業週期中,能夠反覆被使用。

一般說來,價值大的採購支出使資產增加,從而被放入資產負債表中,即資本化。

在資產負債表中,現金流出,我們將之費用化從而收益減少。在利潤表中作為油漆費用以2美元列示。同樣,在現金流量表中,費用支出專案列示為2美元。

如果一樣東西的增加能延長一項固定資產的壽命或增加其價值、效能,你就需要將之資本化。

既然我們將之資本化,利潤表中會出現這一數字嗎?不會。

對於一項支出,公司如何考慮其應該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取決於兩個標準。它們是什麼?1.時間。該項支出使公司受益的時間。一般都會將受益時間超過一年的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而若其受益期間僅在一年以內,就為費用性支出。2.成本。如果你買了個垃圾桶,它的使用壽命超過了一年,你會資本化它嗎?為什麼不會?當然不會。因為它的價值太微不足道了。第二條標準是它的成本。大多數公司對此都會確定一個固定的金額,如500美元、1000美元、1500美元。那麼,讓我們假定在500美元——如果你的公司定的標準為500美元,一個專案的支出少於500美元,則自然就應該費用化。如果它是500美元或超出500美元,則需要資本化。

有關銀行還貸的交易都要反映在利潤表上嗎?是的,因為利息的存在。

折舊是什麼?它是在固定資產使用期間因耗用、磨損、過時等導致的價值減少。

如果我們總共折舊10美元,且在20xx年之內,我們每年的折舊額就是1美元。如果我們第一年折舊了1美元,將會使我們的固定資產價值減少1美元。因此,12美元的固定資產,一年後的價值是11美元。這意味著該項固定資產真正的價值是11美元嗎?不是。這是賬面價值,稱之為賬面淨值。當你聽見有人在說一項固定資產的賬面淨值,他說的是由購買價減去折舊的餘值。我們將在資產負債表中使用顏色(負數)來代表折舊。賬目上,價值不斷下降。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價值還有可能是上升的。

折舊是什麼?一項費用。那麼費用減少了什麼?盈利。

請記住:折舊是一項非付現費用。

如果以上的計算說明我們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8美元,表明現金減少了18美元。如果期初現金為59美元,那麼期末現金為多少?41美元。

第八章 利潤vs現金

一項能夠移動的固定資產被稱做什麼?裝置。它們是不同型別的固定資產。

一個盈利的公司也會陷入困境嗎?絕對有可能。因為維持日常經營的是什麼?是利潤嗎?不是。一個企業的日常經營依靠的是現金。

實際上,利潤僅說明了你所賺取的金錢數量。它表明了銷售收入大於銷售成本的差額。當你將利潤值與初始投資額相比較,就會知道屬於自己的資產份額是多少。如果沒有利潤企業仍會繼續運營一段時間嗎?是的。那麼如果沒有任何現金企業能夠運作嗎?一天都不可能。

發給所有者的薪酬是一項費用。這將會使利潤減少。

當我們對建築物折舊時,使用的是什麼方法?直線折舊法。這是對建築物折舊唯一能夠使用的方法。但對於裝置,可以選擇折舊方法。你可以採用直線折舊法或加速折舊法。

現金、應收賬款、存貨及待攤費用均稱為流動資產。流動資產是指一年內能夠變現的資產。

當沒有將固定資產與其折舊區分開來時,便通常採用三個專案來列示它們。“固定資產”原值是其購入成本總額,“累計折舊”表示自資產投入運營開始的次月累計計提的折舊額。“固定資產”淨值是以上二者的差額——又被稱為“固定資產賬面淨值”。

第九章 稅金、清算

該如何處置這些已經腐爛的檸檬?扔掉它們。沒錯。但在會計核算中,對這樣的事項如何處理?需要在賬面上對它們進行核銷。

第十章 最後分析——增加利潤

利潤也可以計量,但它卻不真實——僅僅存在於理論中。

銷售收入、銷售(服務)成本及費用是影響利潤的三大因素。利潤的定義為銷售收入超過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成本及公司經營費用的差額。公司的銷售收入衡量了顧客願意花費多少(現金)去購買其產品或服務。兩大成本專案衡量了公司員工在決策及經營管理方面的動機和效率。

讀書筆記3000字 篇11

《寬容》讀書筆記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寬容的理解僅僅是詞典裡的解釋: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能容忍別人。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寬容是一個非常廣博的詞彙,它包含著非常多而嚴肅的現實意義,不僅是微觀上人和人之間的,還有整個巨集觀上社會中歷史中政治中的集合型概念。

這本書說是將哲學的,但我看來更多的是對歷史,對人性,對心理的探究和闡釋,直指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偏執與無知,始終站在人文的立場上,描繪了從古到今由宗教為主導的人類社會思想程序,通過不同教派不斷地爭端、吞噬和輪迴尋找人類最根本的對信仰的渴望與訴求,講述著英雄們執著或偏向的努力、固執己見或隨波逐流的改變以及或喜或悲的結局。他們走出的路,成百上千、成千上萬,擴充著古往今來人類思想的洪流,分支著人類的信仰,給了人類不同的思想選擇的道路,當然,也給予了統治者用思想當做統治人類的鑰匙,使得人類無數的被逼迫、被要挾、被壓榨也無數的反抗、改變、覆滅。如果說人類的物質生活是由歷史書上這兩個學期所學的成就堆砌的,那麼非物質的歷史則是由像這本書裡寫到的那樣,不停地陷入與黑暗與迷惘,卻又有不同時代的先驅者用鮮血與犧牲換來寬容的光明。波瀾壯闊,蕩氣迴腸。本書的作者通過非常藝術性的語言來描繪這真實生動的歷史,他所講述的一切都浮現於眼前,鋪張開來的畫面,有著無限生命力。

“對於恐懼,我再重申一遍,它是所有不寬容的根源。”倒數第二頁的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如果說問人類最恐懼的是什麼,我想應該是恐懼本身。恐懼是一個極具有不確定性的多可能性的事情,一個人之所以恐懼,正是因為它沒有一切自己所需的保證。比方說一個國王,他需要管理他的國家和臣民,那麼他就必須有這個能力。如果是物質上的財富,確實,老百姓的房子啊地啊定在那兒的,是被管制的,這沒什麼可讓統治者擔心的。但是最影響人行事的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財富而是擁有多麼深刻的自身信仰。當一個人腦子裡被植入一個思想,它根深蒂固,就會馬上阻礙到人們的理性邏輯,即使這個思想本身就是理性的,但它也會對人作出決定施加感性的壓力。正因這就是被自己認為自己正當追求的信仰,所以要放棄起來十分困難,也就是說當君主的命令與自己的宗教信仰發生了衝突,人類是有這個膽識和決心來與君主進行對抗的。而為了避免這一點,君主需要管制臣民的思想。但是,同一時期可能有很多種宗教信仰的存在,天主教、新教、猶太教等等,他們很多時候是並存的,但君主所“喜歡”的宗教只能有一個,那麼這時其他的宗教是必定需要被打壓的。於是開始有了焚書活動,開始規定了禁忌,開始有了宗教迫害。很大一段時間,統治是靠宗教信仰實施的,人們對神的相信,逐漸轉化成對大主教的相信,逐漸轉化成對君主的相信。而正是依靠這樣的相信的傳遞,才讓君主不再恐懼,充分的利用了宗教的力量完成了自己統治的大業。信仰“正教”的人們用對於宗教的熱愛來熱愛君主,而信仰他教的人則用對於宗教的熱愛來反抗君主,雖然反抗的火花經常是要被壓制的,但不論什麼時期,只要宗教並沒有得到自由的解放,總會有一小撮一小撮的人站出來,偷偷地撰寫屬於自己宗教信仰的文字,偷偷地傳播自己宗教信仰的哲學,偷偷地發展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幸者成功了,推翻了整個王朝,而更多的不幸者則被殘酷的行刑,淹沒在歷史的渾河中,不管是蘇格拉底還是布魯諾,都無法逃脫被迫害的命運。但這些先驅者們雖然被迫害,但他們所留下的精神和理論仍然是存在的,還有很多後人在追隨者他們等人的腳步,為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和寬容邁著步子。

但是,正因為無論是什麼時期的人都有著恐懼,所以宗教自由一直是沒有辦法實現的事情,也許有著像腓特烈大帝這樣開明的君主,但這樣的君主畢竟還是少數,要求所有的君主都像他這樣如此“放心”還實在是不可能的事情。書裡提到的:一群狼對一隻與他們族群不同(不管是優點突出還是弱點突出)的狼不能容忍,就勢必要想方設法除掉這個不受歡迎並觸犯了他們的同伴。古老的帝國裡,讀一下被“官方”指定的禁書就是褻瀆了神靈,人們的無知更加襯托出神的靈驗,為了讓信奉的神靈滿足從而賜予人類需要的東西,他們必須規定各種各樣的禁忌,從而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啊,我這樣忠誠,神靈一定會保佑我的!將自己的思想禁錮起來,轉為神靈的存在而存在,看似是非常充實,實則挺空虛的。也許是因為那時的人類還太年輕,完全不懂什麼是科學。可實際上,這話讓現在的人來說依舊是自大的表現。現在的人類依舊是年輕的,我們以為所謂宗教的紛爭和不平等已經消失了,沒有那樣恐怖的、割掉舌頭活活燒死之類只因為說“錯”了幾句話的懲罰了,但實際上這種爭端是一直存在的,歧視猶太人的現象,北非、西亞不斷的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產生的戰爭,這些事實擺在這裡,明明白白。摩登時代,發展起來的是科技,科學與技術而不是科學的信仰。我們覺得世界已經是很理性了但其實還有很多事情是在由因恐懼而產生的思想牢籠控制的。我們要知道,人類思想上的進步,比製造業的進步要慢得多。

“那些為寬容而奮鬥的人,不管他們有多麼不同,有一點是一致的:他們的信仰中總是摻雜著懷疑;或許他們真心認為他們自己是正確的,但絕沒有到使那種懷疑也同化成絕對信念的地步。”我覺得,能夠懷疑的人至少頭腦還是清醒的。很多信徒,在面對自己信仰的時候就是絕對的信任,覺得一切都是對的,主就是要我這樣做。但實際上就算是主也沒有絕對的對。懷疑帶來的是思考。不會懷疑的人是不會想著要思考什麼的,因為不會懷疑的人認為一切都是對的沒什麼可再思考的了。有的人十分執著地信仰著正教(和君主),他們認為這已經是很寬容,受到懲罰的人是應該受到懲罰的,這些都是為了捍衛教義的尊嚴,而還有的人認為這樣是不公平而不寬容的,對於信仰其它教義的人也應該含有尊重,於是他們懷疑統治的正誤,在嘗試中潛移默化地推動了信仰自由的向前發展。舉個例子,伏爾泰認為讓?卡拉斯得到的車裂的刑罰是冤枉的,即使卡拉斯已經被弄死,但他還是努力蒐集了多方的資料證據,最終讓卡拉斯那可憐的妻子和孩子們沒有受到迫害。他懷疑君主的決斷,所以給了他不斷探索、去求真的動力。之後他又解決了不少案子,直到去世,有一個案子也沒有得到平反,但他打出的那一拳,即使不是捍衛寬容也至少是反對不寬容,已經開始奏效了。除了一些完全被宗教信仰控制的人之外,還有一部分人是用科學的眼光思索人類的,這類人認為普通的人倘若不受到強烈情感或自身利益的影響,的確是能竭力做正確的事的。這樣的人發現了百科全書的好處,用科學而理性的語言解讀世界。而這種對於當時的年代有些超前的思路必然是要受到一定打壓的,於是當時的百科全書也基本沒有真正流傳下來,不過這種思潮還是被傳承了。順便說一下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那時候的人們大多都在懷疑,懷疑之前知道的東西是真的知道嗎。這就激發了很多人的思索,也就是在那一時期出現了非常多的精彩作品。有懷疑的人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有靈感,有靈感的人有成就,也許我這個總結還有的是缺陷甚至根本不對,但我還是想說在這兒。宗教改革是追求宗教自由歷史上一個非常大的貢獻,當然我沒有說這個貢獻到底好不好。確實,它帶來的是一場改革,推動了歷史的程序,結束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普遍的精神淡漠,但同時,他們也並沒有真正理解寬容。儘管他們對於他們沒有全盤肯定也不是全盤否定,不管是路德還是加爾文,他們這樣形形色色來自不同信仰的領導者都擁有著巨大的勇氣,他們是一個個小的個體,領導著各自的一小部分人,但是他們的成功不僅意味著一座巨大的宗教牢籠的倒塌,更是意味著北部新教南部天主教這兩座監牢的樹立。反叛者的摧毀與他們帶來的一樣巨大。但幸運的是,這兩座監牢還沒有完全立好根基,就被大批難以屈服的異教徒又一次搗毀,在監牢中建立了真空的地帶,充斥著自由與求知,這也應該算是個好的結果了吧。

最後,我想不管是宗教的不寬容還是革命的不寬容,還是整個社會的不寬容,這些都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撼動的,但就像這本書的作者在最後一章說的,那一天總會到來的,它將緊隨這足以載入史冊的人類所獲得的第一個真正的勝利,即對自身恐懼的征服而到來。所以,我期待,真正的寬容的到來。

讀書筆記3000字 篇12

這篇文章的讀書筆記我更是無從下筆,完全不懂文章的主旨。現在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竭力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化的良苦用心。中國曆朝歷代通用文言文,不管你是否飽讀聖賢之書清一色張口閉口君子曰,之乎者也搖頭晃腦的整日掛在嘴上。似乎這就是飽讀聖賢書的證明。時過境遷,到了民國仍然離不開之乎者也,不說這些彷彿就不會說話了。文言文更加叫人難以理解。民國初期中國的文化發展幾乎停滯不前,而在現代文化發展突飛猛進,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在文化發展速度之快的今天文言文已列入學校教學課程,已被尊稱為國學,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同時受到現代文學家們的尊崇。

我反反覆閱讀了十幾遍,文章的潛在思想在說明一個我無法理解,思考還不夠透徹的思想理念。應該就是魯迅先生從個側面來講中國文學發展必須改革的一個趨勢,其目的就是推行新文學,提倡白話文勢在必行。先生提倡白話文主要原因,白話文深入淺出簡單明瞭,無論老幼都可以學會聽懂。文言文繁瑣寓意深奧,叫人難以理解。孔孟之道講的無非就是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陳舊的封建教育理念。貴為哲學也有不可取之處,其實就是封建思想在作祟。

魯迅先生推廣新文化,也並非一口否決了舊文學。先生寫作時也會引用文言文,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下啟下的作用。文言文之所以讓人難以理解,是因為短小精悍蘊藏很深的哲理。博學的人一看便懂可以完全理解;知識淺薄的人看到文言文就想雲遮霧罩,無法領會其中的道理。

文章第一段,魯迅先生一改文人墨客的溫文爾雅,“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墮入地獄也絕不悔改,總要詛咒一切反對白話文,反對白話者。”其實這並不是先生真正的惡言惡語,他也不是厭煩了白話文,只是藉著這些話來發洩內心的悲憤。白話文及新文學不能推廣應用,紳士們和資產階級文人一味追求古人的孔孟之道周莊之理,卻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已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並以此壓迫剝削生活在黑暗底層的勞苦大眾,使得他們永不的翻身。

魯迅先生提倡白話文,推廣新文學不是沒有他的道理。清朝政府滅亡,一切科舉制度也跟著消亡。前清遺留下來的秀才舉人雖說滿腹文采,卻沒有用武之地,與一塊朽木沒有什麼區別。民國時期仍要使用文言文,就是那些殘留在前清遺老們心裡的封建思想封建禮教已根深蒂固,讓他們頑固不化。民國初期的文人們不肯放棄已經不合時宜的思想教育方法,只知追求儒家學說。

魯迅對那些所謂的知識學者以老賣老非常痛恨。紳士們就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小有成就,就會原形畢露的進行言論攻擊。文人們也一定要罵“以為大悖於文格,亦即大損於人格。”紳士們自認為魯迅先生提倡新文學,有違背中國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學禮教,也就違背了做人的基本準則,有違孔孟之道周莊之理。魯迅先生文筆犀利刻薄諷刺辛辣,對那些枉稱文人的大學問家們一通胡劈亂砍,讓他們遍體鱗傷羞愧難當。對那些資產階級文人冷嘲熱諷橫眉冷對,毫不留情地揭開他們的偽善面具。

“幸而還沒爬上象牙之塔去”。魯迅先生的文章在當時的文壇以開拓出一片天地,也並非徒有虛名。先生在大力提倡白話文,提倡新文化,卻遭到了同一時期的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排擠,因為他們的眼裡容不得半粒沙子。先生的文筆嚴厲批判資產階級文人的腐朽,揭露資產階級文人和紳士的假仁假義道德敗壞的醜惡行徑;揭穿他們文人外衣下隱藏的偽善的罪惡。魯迅先生的文章讓他們感覺如芒刺在背,永遠感不到舒服。

魯迅先生的文章受到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的青睞。先生也是從前清走過來的,但骨子裡卻沒有紳士和資產階級文人的那種頑固不化保守的腐朽思想。激進愛國人士和學生喜歡閱讀他的文章,主要原因是先生對新文學的創作激情。文章中融進了作者的靈魂,將他個人的新思想、人生觀、道德觀毫無保留地剖析在世人面前。沒有虛假,更沒有高談闊論,顯然一個坦坦蕩蕩的君子。和魯迅先生比起來,他們就是齷齪小人。

另一個原因魯迅先生的文章中文言文使用較少白話文較多,讀起來自然流暢朗朗上口更容易理解,對讀者有更大的吸引力。先生大力提倡白話文,所以先生首當其衝多使用白話文,以此來感染他身邊的人都來學習使用白話文,也將所有人的學習積極性帶動起來,白話文就會發展壯大。

魯迅在校任教期間,陳西瀅楊蔭槐等為一派的資產階級文人與先生水火不相容。他們反對白話文新文化的推廣應用,極力阻止先生的倡導。陳西瀅常對魯迅先生進行言論攻擊,還以此鎮壓學生響應提倡白話文新文化的運動。藉此汙衊學生的愛國熱情,破壞學生的愛國思想。魯迅還借陰陽之說論證公正公理,談論正義是非。在黑暗統治下的舊中國,仍是專權當道,謬論肆意橫行,根本沒有公正公理可言,這也是中國曆代王朝的悲哀。

魯迅先生筆鋒一轉,談到了家藏的老書。唯先生專有的圖畫本子《二十四孝圖》應言而生。孝無非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而在先生年少時看來實在太難。對於《二十四孝圖》我很陌生,也是一次偶然在網路中瀏覽看到的並未在意,想不到這次寫博文它幫了我大忙。當我再次檢視時心中不免認同先生的言語。

從遠古帝王舜的《孝感動天》到宋朝的《滌親溺器》,《二十四孝圖》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我為古人的孝行感動但卻不能完全苟同。其中《戲綵娛親》或是《老萊娛親》、《郭巨埋兒》這兩點和先生看法一致。我不是故意附和先生討好先生,實在讓我覺得古人太過迂腐。這樣的孝也可以被公認為孝嗎?

《郭巨埋兒》真可謂是迂腐之極。不說現代人的不孝,換做是我也絕不會埋掉親生兒子來奉養老母。郭巨為夫,可以耕田種地打柴度日奉養老母,也可供養孩子。郭妻可以紡紗織布做些女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生活。為奉養老母節省糧食寧可埋掉兒子卻不尋求生活出路,這和愚人有區別嗎?一個活生生的生命就此完結不是太悲哀了太可憐了嗎?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只知道玩樂正是享受父母愛護的年齡,面臨死亡都已無所知。一個地坑,一抷黃土,兩個愚蠢的腦袋就要輕易斷送一個鮮活的生命。愚蠢!以我看來這樣的孝行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這樣的孝千萬不要有人拿來效仿,否則孝就會變成罪惡的幫凶。

《戲綵娛親》雖然是孝子行孝,但也有不妥之處。高齡雙親在堂,老來子行年七十。挑水跌倒只要站起就會過去了事,即使父母心疼說些安慰的話,也不至於要裝作小孩子哭鬧來哄雙親高興。這樣一來倒顯得做兒子的有失大體,不會讓人認同,孝反而讓人覺得摻了假也不會有教後人行孝的意義,只當是一個笑話來講。

其他孝子圖做起來倒也容易,只是當今社會不同於往昔,行孝也沒有那樣艱難。父慈子孝社會風氣日漸好轉,作惡忤逆也不多見。孝子圖宣揚孝字當前含義頗深——為人子孝,育子承孝。讓我感動的是《賣身葬父》孝子董永家境貧寒,無錢安葬過世的父親就賣身為奴,真可謂之大孝。但在現代社會早已沒有賣身葬父的說法,只是董永行孝為之感動為之欽佩。

孝的寓意廣泛,並不拘泥於點面,也不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只要對父母沒有忤逆行為,經常和老人溝通增進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都可以稱為孝。孝是人的情感行為的基本準則。我想,對於孝有人會比我理解的更為深刻透徹。

難以理解的是文章最後一段。《二十四孝圖》是封建社會宣揚孝道的故事,故事也著實感人。關鍵一點,用封建思想舊的觀念宣揚這樣的孝道讓置疑。“老玩意”一詞魯迅先生似乎隱藏了什麼沒有說出來,是堅決提倡推廣新文學的決心,還是藐視舊觀念的陳腐?“本來誰也不實行”從本質上講這種舊的思想觀念驅使下做出來的孝道已經太顯陳腐,應該淘汰。孝應該傳承下去,但要切合實際的生活。

魯迅先生學識淵博,雖然提倡新文學,但並不表示他反對舊文學。舊文學中也有精華,可取而代之為我所用。他憂心父親因家中貧困擔心自己被父親的孝心賣掉,其實另有玄機。時逢動盪年代民不聊生。倘若天下孝子都如法炮製該有多少無辜的性命喪生,就會家破人亡,哪裡還有父慈子孝可言,孝又有何宣揚的意義呢?

含有諷刺意味的是文章的最後一句,“直到她去世——這大概是送給《二十四孝圖》的儒者所萬料不到的罷!”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祖母故去自己仍安然無恙,儒家宣揚的孝也就是一個失敗,事實證明孝也會有錯誤,不一定要依他們所說去做孝子必須履行的孝子行為。

我的文學知識淺薄,只能憑我個人的感念來理解魯迅先生的文章。這篇文章以《二十四孝圖》為介質,闡述了儒家學說並非盡善盡美,也會有瑕疵。這樣的瑕疵對人文教育沒有任何幫助,只會將人的理性扭曲異化,就不再是真理,是悖謬是人類惡行的起端。舊文學舊思想已經不符合社會環境需求,就應該去掉糟粕,取之精華繼續發揚光大。這就是社會所需求的,實際也是魯迅先生所希望的。孔孟之道固然要學習,但絕對不可盲目是從,否則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錯誤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