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08W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1

專案概述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十篇

家校合作,是一個農村國小教育的重大問題。如何更好地加強學校和家庭的合作已被教育界所重視,併成為農村學校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作為一名教育學本科生我與本班同學們積極關注農村國小家校合作的問題,思考如何拉近家教之間的距離,為此我們努力蒐集資料,開展研究,確立了“農村國小家校資訊交流現狀調查和實踐對策”為研究專題專案成員基本情況:我們團隊人員共有4位同學,均為20__級教育學本科生。在專案確立與進行中指導老師張正峰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基本理論)傾力支援,保證我們學生科研專案順利實施與完成。 專案的研究背景、目的與意義;國內研究理論體系不斷完整,研究家校合作論文不斷增長,家校合作模式不斷轉新,並且大多數研究集中在探討家校合作的模式和存在問題。

國外研究日本PTA(Parent Teaehe:ASsoeiation),即父母與教師聯合會。PTA在致力於溝通學校與家庭、社群的聯絡和創造一個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中國小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教育力量。日本PTA組織的許多成功經驗為我國開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形質兼備,尋求法律與制度保障,將網路服務引入家校合作,拆除學校壁壘,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透明化。日本一些學校實行教學參觀活動,隨時允許任何人(不只限於家長,社群裡的任何人都可以)來校參觀教學活動。美國“家長參與教育”(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逐漸成為美國教育重要形式為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美國的很多中國小與學生家長之間所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活動。它主要包括:家長為子女主動參與學校改革和學校為學生主動培訓家長兩個方面。家長為子女主動參與學校改革家長為子女主動參與學校。

專案研究意義:

通過此次課題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洛南縣石坡鎮國小農村家長與教師的資訊交流狀況,並且對研究反映出的現狀做出合理性的解釋,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建設性意見。課題案例研究,有利於努力搭建農村國小家長與教師資訊交流平臺,推動資訊交流平臺的建設。加強家長與教師的資訊交流互動,對完善農村國小學生評價體系提供參考,更加有利於農村素質教育的推行。本課題案例研究,瞭解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學生的程度,構建學校、家長雙向、互動管理學生模式,為民主管理學生提供借鑑,從而回歸學生主體性地位。

工作分配和完成情況:在科研過程中我們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大家齊心協力。作為專案負責人我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大家工作,蒐集文獻資料,最後由我撰寫專案論文並發表,陶永輝的主要工作室制定訪談問卷,王濤協助整理訪談資料並交給我進行論文整理,張亞玲作為一名本地人是我們專案的“嚮導”幫助聯絡學校人員,進行實地訪談。在專案合作中大家利用兩次假期前往訪談記錄,我們圓滿完成任務,專案順利結束,發表論文兩篇。

收穫和體會:我們自申請此專案始已然過了將近一年了。正如我們預定的那樣,我們研究的課題正健康進展著。 我們小組研究的課題是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們制定了研究課題問卷“農村家長參與教師資訊交流現狀問卷”,在專案進展中我們小組成員於20__年初進行實地調查,發放問卷150份收回137餘份,實地調查情況良好。我們積極與當地國小生開展交流,形成階段性論文“論農村國小生課外閱讀生態環境——家長於教師的積極作用”。目前我們小組正在整理資料,結項論文已發表。

在專案的實地進展中我們良好的達到了預期目標。課題準備階段時,課題小組成員採用文獻調查法,分工協作,初步形成具體的究思路制定了研究課題問卷“農村家長參與教師資訊交流現狀問卷”、“農村家長家校合作問題訪談表”。課題實施階段,我們實地走訪學生、家長了解當地家校合作狀況,通過此次課題研究我們主要完成預期瞭解洛南縣石坡鎮國小農村家長與教師的資訊交流狀況,對研究反映出的現狀做出合理性的解釋,並且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我們建設性意見。根據前期走訪訪談情況,進行資料分析將研究成果進行彙總整理,完成撰寫論文。

在專案進行中我們學會很多研究方法,體會教育研究的科學態度,在實踐中我們走到學生中瞭解他們,這比書中的知識更加具體深刻,瞭解家長的心態,把握學生的心理,緊跟時代,在研究中我們更加明白未來的教師不是一名教書匠,我們要做一名具有前瞻視野、研究型教師。

專案預期成果完成情況和創新點:

本專案選題屬於前沿性問題,並且可操作性強。通過對農村國小家長與教師資訊交流現狀調查,探索一條適合農村國小教育的學生評價方法途徑。

我們主要採取口述了訪談方法進行研究,同時我們將調查訪談洛南縣石坡鎮農村的國小家長、一線教師獲得真實資料。對家長和一線教師訪談,資料收集客觀、全面。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2

根據周口市政協工作安排,10月10日市人大副主任、民盟周口市委主委王建莊帶領部分政常委、委員及市直相關部門,對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業創新工作,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改善民生的新抓手,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完善創業政策,改善創業服務,以培訓促創業,以小貸推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努力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市擁有周口師範學院大學科技園、川匯區創業服務中心、鄲城縣創業服務中心、沈丘縣創業服務中心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1個(周口UFO眾創空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我市有30多家企業分別與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省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協作關係。建成投入使用及正在建設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

服務設施專案6個,規劃了周口海燕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等12箇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建設專案,篩選上報6個公共實訓基地專案(1個市級、5個縣級),開展創業培訓人數達5.5萬人次人,發放創業貸款45054萬元,大眾創業出現了遍地開花的良好勢頭。

二、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明確了職責分工,強化了工作措施。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創業創新。通過網站、報紙、公示欄、發放政策宣傳手冊等方式,積極宣傳免費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創業政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三是推進創業孵化園區建設,搭建創業平臺。制定《周口市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平臺)認定和管理辦法》,每年認定一批創業孵化示範基地和新型孵化平臺,為創業者提供靈活便捷的創業服務平臺,形成創業創新孵化體系。重點推廣周口師範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周口億星電商創業園等建設規範、成功率高的孵化園區的先進經驗,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是強化資金扶持,破解大眾創業瓶頸。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民工、復員退役軍人等各類群體提供創業貸款扶持,截止到9月底共為創業者發放創業貸款45054萬元以上。

五是開展創業培訓,提升創業水平。建立滿足城鄉各類勞動者創業的創業培訓體系,擴大創業培訓範圍,落實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對參加創業培訓的創業者,按有關政策規定,給予創業培訓補貼。截止到9月底,已開展創業培訓186期5580人。

六是完善"周口全民創業網"專案庫,提高創業成功率。對周口全民創業網站進行翻新設計,組織開展創業專案收集整理、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工作,努力建立專案多元化、可行性強、適應各類創業者需求的創業專案庫,至目前,已徵集和釋出創業專案100餘條。

三、存在問題

(一)創新創業的氛圍不夠濃厚

1.技術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目前,我縣大部分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研發投入不足;擔負知識和技術傳播任務的中介機構門類不全,力量薄弱,服務能力差。

2.科技人才隊伍有待進一步壯大。全市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所佔比例偏小,尤其缺乏高精尖製造業、資訊產業和新材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3.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全社會對"網際網路+"認識不夠,認知不足,藉助"網際網路+"謀發展的意願不強,接受新業態的意識尚需樹立,"網際網路+"宣傳力度尚需加強。

(二)創新創業的基礎不夠紮實

1.科技創新服務能力薄弱。科研實力不強,科技資源不足,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滯後。

2.創新創業的投入不足。創業融資難,特別是對初次創業和起步不久的中小企業來說,因為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條件,如提供抵押、擔保,要求健全的財務制度或者銷售合同等,所以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援。

3.創新創業的.服務不夠有力。審批繁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雖然經過近幾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大幅減少,審批流程得到了簡化,但從調查情況看,仍存在一些問題。

四、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創造條件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各級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後,鄉村兩級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滯後,無專職工作人員,無經費保障,無固定辦公場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不能更好地為各類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進一步加強市、縣、鄉、村四級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從機構設定、人員配備、辦公設施、經費保障、工作職能、資訊化建設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規定,並限期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使基層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加大孵化基地投入,促進企業創新水平。積極爭取省市的支援,邀請省、市級甚至國家級專家學者參與孵化基地培訓工作,面向孵化基地各企業負責人和科技骨幹開展科技培訓,舉辦科技創新方法培訓班,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和

創新能力。幫助企業培育科技專案,引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省、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等科技專案,以吸納高階創新創業人才、扶持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為目標,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規劃,不斷創新孵化模式,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三是拓寬創業扶持資金投入渠道。將各類創業扶持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大眾創業的力度。繼續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大對各類創業者的支援力度,放寬貸款條件,提高貸款金額,簡化反擔保手續,降低貸款門檻,強化擔保基金的獨立擔保功能,適當延長擔保基金的擔保責任期限,落實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重點支援吸納帶動就業較多的初創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更多支援創業者創辦實體。要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援,破解創業者融資瓶頸。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3

一、調查報告背景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再攀高峰的社會背景之下,自主創新能力成為衡量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我國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創新型人才還有很大的差別,於是,應時代要求,創新創業教育在黨的推動之下產生了。

創新創業教育包含了“創新”與“創業”兩個點。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有別於傳統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而創業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事業心與開拓技能的培養,就是一個人開創性形成的教育。把兩者結合起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創新創業教育是基於創新教育基礎上所進行的創業教育。近些年來,創新創業教育在各大高校開展起來,為廣大的大學生提供一條新的道路,為社會培養自助創新創業人才。作為大學生的一員,尤其是還在摸索中的大學生,我們必須要認清楚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可能性與重要性。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為大學生創業構建了良好的平臺,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創業之路。此外,大學生創業的形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不再拘泥於網路,而且,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理念尚未成熟,這些都顯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近年來,為支援大學生創業,國家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這也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不少條件。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將目光聚焦到“創新創業”上。會議決定,再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以改革釋放創業創新活力。因此在大學生內部進行創業觀調查很有必要。

二、調查目的

1. 瞭解周邊同學對創新創業本身的認識與其對創新創業的個人看法,分析存在的誤區及利於積極發展的方面;

2. 通過調查結果得出大學生創新創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合理的途徑,為各位同學提供合理的建議,鼓勵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創新創業,為職業道路提供更多的選擇。

三、調查方式

1. 利用QQ群、人人網等通訊工具,發動校內及其他高校學生參與網頁問卷調查;

2. 採取面對面交流採訪的形式,瞭解身邊同學對創業的普遍看法及自己對創業的構想與安排;

3. 查閱有關文獻,參考部分專業調查報告資料。

四、調查報告結果

(一) 大學生選擇創新創業的原因

1. 實現自我價值

35.6%的調查者,選擇自主創業是為了通過這一途徑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在一些單位由於制度的約束,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創業可以有一個空間來發揮,來實現自我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

2. 大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

21.0%的調查者是因為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大量的畢業生湧向市場,一些人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找不到工作或是短時間內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自主創業是較好的選擇。

3. 偶像崇拜比爾.蓋茨、張朝陽等人的影響

他們的名字在大學生中並不會陌生,他們的創業故事也為同學們津津樂道。作為偶像,這些人的經歷給大學生提供了自主創業的經典,對未來的美好願望,20.0%的學生希望自己有那麼一天也能向他們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

4. “創業”本身就是一種職業

15.2%的調查者認為創業本身就是一種職業,在就業高峰,給自己一片更廣闊的天空,並且很多人都認為在今後的社會中,自主創業的人會越來越多,甚至成為就業的主流,成為大學生畢業後就業的首選。

5. 替別人打工不如為自己打工

8.2%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都是抱著這種心態,認為自己的事業,做起來會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從而更容易成功。這種成功是屬於自己的;另一方面,就算失敗,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會去怪別人,不會感到遺憾。

(二) 對創業與專業關係的認識

創業與專業有何關係?一些企業的老總,大學所讀的專業與創業的行業毫無關係,現也成為全國明星企業,這些事例往往給大學生帶來一些困擾,這不得不讓大學生因專業和創業而思考。此次調查中,31.03%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創業密切相關,55.17%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創業有關係但不大,10.34%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創業基本沒關係,認為所學專業與創業完全沒關係的僅佔調查人的3.45%。資料顯示,認為所學專業與創業關係不大的學生始終佔多數。部分專家指出,大學生創業最好能與專業掛鉤,專業給人們發展以一個起點,那是條件,而不是籠子和束縛自己的繩索。

(三) 創新創業之前會做哪些準備

1. 參加創業設計大賽

27.27%的人選擇自己在創業之前會通過參加“創業設計大賽”的形式來為自己的創業打下更堅實的基礎,獲得專業人士的指點並作好更充分的心理準備;

2. 看創業類書籍

81.81%人選擇自己在創業之前會閱讀足夠的創業類書籍,學習創業成功人士的良好經驗,並得到充分的知識儲備。採訪顯示,部分同學對類似李開復創辦的“創新工場”等為創業者提供幫助的公司的瞭解較多,希望通過閱讀相關內容獲得更多的幫助,並希望自己以後創業時能夠獲得其幫助;

3. 參加創業培訓

54.55%的人選擇會在創業之前參加創業培訓,以此獲得關於創業的專業知識。

4. 到企業實習

90.91%的人選擇會到企業實習。要成功創立小型公司,最好先經歷過大組織的磨練,因為組織可以提供較大的視野。創業是非常艱苦的過程,必須吃苦耐勞、必須堅忍不拔必須掌握專業技術、必須心態平和、有愛心,而且不能斤斤計較,這些東西可以在企業實習中獲得。

五、調查結果分析

(一) 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

1.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思想意識不強

創新創業教育是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具體要求,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由於應試教育的結果,學生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對現有知識傳授,學生缺乏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再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專業為主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對本專業的瞭解較多,對跨專業的知識缺乏瞭解,綜合能力不強,應變能力不強。

2.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素質能力不足

a) 分析判斷決策能力不強,對市場調研產品研發等方面不瞭解。

b) 是經營管理能力不強對企業的生產管理過程包括生產組織計劃的編制排程,質量控制等工作不熟悉,對企業的人事管理執行方式資金的管理等都缺乏瞭解,無法有效協調人財物的管理。

c) 是社交能力不強,大學生長期接受學校教育,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社交方面的能力差,與社會企業媒體客戶等的溝通協調能力不強。

d) 是風險承擔能力不強,大學生經歷的挫折和失敗少,資金較少,一旦遇到困難和風險,就無法承擔。

3.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創業環境是創業的外部條件的總和,對創業的成長和發展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首先是扶持力度,國家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分別改善創業環境,強化創業培訓,提高創業能力健全服務體系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但扶持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其次是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不濃,由於缺少創新創業的氛圍,風險意識不強,以及宣傳教育方面還不夠,缺乏敢為人先、敢冒風險、敢於創業、敢於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

(二) 創新創業的大學生需要重點注意的方面

1. 要提高自身的創業素質

一些大學生創業者對公司運作的認識過於簡單,不清楚如何融資、如何做商業上的事務活動籌謀、如何塑造管理團隊等,甚至連基本的財務、管理方面的常識都很短缺。因此,在創業前,應該有一個相對系統的理論培訓。

2. 要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

既然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進行創業,那創業就必須符合市場規律,不經過市場調研,盲目投資,成功的可能就很小。因此,在創業之前,應該冷靜地思考,選擇什麼行業來做才能更接近成功。建議最好先到相關行業去做一些兼職,熟悉一些行業的運作規律和流程。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4

為進一步瞭解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激發科技創新動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常委會組成以王燕銘副主任為組長、部分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組成的調研組,從3月下旬開始,深入到延吉、琿春、敦化等縣市(其他縣市委託當地人大常委會協助調研)以及延邊大學進行工作調研,通過實地察看科技專案、產業園區,召開座談會、調閱相關資料、聽取各級政府和高校工作情況的彙報,對全州科技創新工作情況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主要成績

近年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科技創新工作,將科技創新列為全州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取得了明顯成績。

(一)科技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創新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州委州政府近年先後出臺《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州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綠色轉型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並通過召開全州科技創新大會,舉辦科技創新成果展、創新創業大賽,落實獎勵政策等,在全社會營造“人才優先、企業優先、科技優先”的良好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二是科技投入穩中向好。過去五年,全州共組織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專案826項,獲得立項430項,落實資金16460萬元;爭取專案38項,落實研發資金2939萬元;爭取省級專案258項,落實資金11731萬元;安排州本級專案134項,落實資金1790萬元。過去五年,琿春市政府為企業重大科研專案、成果轉化投入資金2409萬元;敦化市爭取2.8億元對醫藥、食品、機械製造、林產等重點科技專案予以支援。三是科技隊伍進一步壯大。州和縣市政府通過引導企業與域外高校對接,創設交流平臺,開展培訓等方式,積極匯聚科技人才。目前,全州科技活動人員6156人,其中國務院特貼50人,吉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人才65人,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40人,科技人才總量居全省第三位。

(二)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完善。全州現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1家,農業科技園1家,孵化器2家,省級孵化器2家,眾創空間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延邊大學科技園進入省級大學科技園區,敦化市省級醫藥高新區進入審批階段。延吉高新區和延邊大學2個雙創基地在孵企業達35戶,延邊大學共獲批“長白山溼地與生態”“婦科腫瘤生物學”“長白山生物資源與功能分子”“肉牛科學與產業技術”等1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師生創辦科技企業達到18家。州政府與延邊大學共建醫藥健康產業研發中心,組建延邊醫藥健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首批72戶會員單位加盟協同創新。

(三)科技對外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州政府先後與中科院長春分院、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韓國科技情報研究院、俄羅斯科學院分院等多所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簽署全面科技合作框架協議,組織校企校地合約專案10餘項,與中科院簽約合作專案達到6個。其中,“紫杉醇深度開發”廣譜抗癌新藥、“琿春煤層氣開發關鍵技術研究”等重點科研專案得到推進。加強對韓、對俄等周邊國家的技術交流,成功舉辦xx屆長吉圖區域中韓技術轉移大會。積極推進同黑龍江、新疆等地方的國內合作,並與寧波達成長期科技合作關係。圖們江區域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成為科技合作基地,中韓食品科技與技術、中韓動物科技創新、圖們江區域科技資訊資料加工、朝醫藥科技創新等列入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四)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不斷提高。目前,全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7家,20__年實現生產總值35.52億元,淨利潤4.6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45.55億元,佔到同期規上工業增加值9.6%。過去五年,全州獲省科技獎項57項,敖東藥業專利獲“第xx屆中國專利優秀獎”,華康藥業專利獲“第二xx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血栓心脈寧標準化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專案獲省科技成果轉化一等獎。全州專利申請量達2479件,其中發明專利749件,年度申請量與授權量均居全省第三位。

二、存在的問題

儘管近年來全州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面對發展,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一)政府服務科技創新不到位。一是服務科技創新政府機構偏弱。調研中發現,僅延吉市單設科技局,有的縣市從事科技服務工作僅有幾名幹部,有的科技幹部對本區域情況掌握不清不透。二是服務科技企業措施單調。有的縣市科技部門僅是“二傳手”,對科技服務多停留在傳達檔案和專案申報、爭取資金上,針對企業的市場調研、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科技服務研究不深、介入不上。三是政府對科技創新引導作用不夠。過去五年,全州財政科技支出平均水平僅佔GDP的0.24%左右,遠低於全國的2.15%水平。州本級財政科技三項經費每年僅200萬元,縣市科技三項經費200萬元以上的僅有琿春市,多數縣市政府對科技引導資金投入不能實現常態化,難以調動企業創新積極性。

(二)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不突出。我州科技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總體比較薄弱。目前,全州僅有20戶企業設有科研機構,自主組織科技專案攻關的企業僅有幾戶。大多中小微企業缺乏長遠發展戰略眼光,既缺少自主創新技術儲備主動意識,又無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專案對接,多數企業現有產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

(三)科技創新人才匱乏。州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人員在享受職稱待遇、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都非常滯後,對高層次研發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全州高校畢業生迴歸率僅在12%左右。近年來,我州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但是引進人才大多進入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缺少企業所需的科技創新人才。企業科技人才普遍呈現服務年限短、流動性大問題,一線科技人員數量逐年遞減,培育本土領軍創新人才日趨困難。

(四)科技平臺作用發揮不明顯。多數縣市研發平臺入駐專案小而散,科技專案成長後向域外流失嚴重。延邊國家農業科技園20__年獲批,駐園科技企業邊成長邊流失問題突出。延吉高新技術開發區20__年被列入高新區,目前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僅有3戶。依託區內中小工業園區、高新技術創業中心、孵化器、眾創空間等中小科技企業成長緩慢。

(五)社會協同創新體系不健全。高校學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相脫節,過去五年延邊大學在自然領域學術成果達7600多篇,落實到科研專案的僅有380項。科研成果就地轉化不足問題突出,實施轉化的218項成果轉化效益僅3455萬元。儘管延邊大學在動植物資源、基因、民族醫藥學等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環節缺少資金支援和企業對接,致使很多專案在擱置中喪失轉化機遇。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間缺少穩定成熟的科技創新風險分擔和成果共享機制,州內企業對科研成果吸收能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域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州的合作專案多為邊緣領域的中小課題專案,合作前景好的較少。

三、意見建議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調研組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要強化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一是提高領導認識。科技創新是決定延邊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延邊實現綠色轉型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內生動力和決定性因素。各級政府領導一定要對科技創新工作有深透的認識,努力營造重視創新、支援創新、促進創新的良好環境,著力推動全州經濟由傳統生產向質量發展轉變。要突出政府科技服務職能建設。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著眼於我州科技發展工作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州和縣市政府科技工作機構,將一批家鄉情結重、工作能力強、熱心科技事業的幹部推薦到科技工作崗位。二是突出科技創新的規劃設計。緊緊結合我州企業發展實際,強化各級政府在科技創新中制度設計、政策落實的主導作用,要結合延邊州科技狀況,明確科技創新方向,突出幾項重點進行推進,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培育創新主體、完善創新政策、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尋求突破。三是完善對科技創新的引導和投入機制。要從培育持續增長的稅源經濟與後發優勢著眼,把科技創新投入作為重要的戰略投資,提高財政的科技投入,加大對本土企業科技專案的扶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一批創造新技術、新業態、提供新供給的新型企業。

(二)要強化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一是發揮現有企業平臺引領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堅持依託現有企業科技專案,完善科技計劃專案庫,堅持重點專案重點扶持,通過科技專案的引領加快全州產業發展轉型升級。二是依託招商引資平臺引進科技專案。堅持圍繞生物及醫藥、新材料、先進製造、現代農業等科技產業重點領域開展招商,加大科技招商獎勵政策,通過科技專案優勢引領科技創新發展。三是築牢服務平臺促進資源共享。依託各類工業(科技)園區大力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技術服務和支援的新型研發組織,支援城市眾創空間等新業態組織發揮作用,多方位搭建科技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孵化器”、科技風險投融資、產學研結合等創新平臺。四是完善政府服務科技創新機制。構建和完善全州科技資訊支撐體系,通過科技企業組建行業協會、企業創新戰略聯盟,促進企業政策、專案、資金、資訊、人才、檢驗檢測等資源共享,著力解決我州科技企業人員少、資訊不對稱問題。

(三)要強化科技人才的留用機制。進一步推進“人才強州”戰略,努力穩定和不斷壯大全州科技人才隊伍。一是拓展人才引進渠道。要加大對科技人才引入的服務力度,積極瞭解我州科研平臺和企業人才需求,通過建立“人才技術需求清單”,幫助企業實現全球人才對接。要重視“招才引智”政策調整,重點向企業創新人才傾斜。鼓勵企業利用域外研發機構開展科技研發,利用延邊與寧波對口幫扶協作機遇,積極幫助企業推進重點科技專案的跨區合作。二是夯實人才發揮作用平臺。強化對引入高階人才的跟蹤服務,搭建完善的服務人才平臺。這裡不僅要解決引進來的人才落戶、醫療保險、子女教育等事項,還要為其開展科技研發、組織試驗、拓展服務範圍等創設環境。對企業為引進高階人才創設工作室、研究室等活動空間的,各級政府要在專案經費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三是落實人才激勵政策。尤其當前全國各省市都在出臺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我州的引才思路要有創新,思想更要解放,拿出的政策要優於發達地區才有吸引力。在目光上要重點放在本區域大學畢業生回鄉創業、創新上;要在如何留住延邊大學畢業生上下功夫,用政策和平臺加情感等多種措施要人才留在延邊創業創新。要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支援和鼓勵州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到企業兼職,或在職創辦企業,對轉化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發展科技服務業等新興業態、新興產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要落實獎勵政策。四是要深入研究人口迴流問題。沒有人口的支撐,高階人才引進只是“空中樓閣”。在深入實施“引進高階人才”“推動返鄉創業”戰略的同時,更要著重落實人口流入政策,特別是要促進青年群體的迴流,為我州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保障。

(四)要強化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一是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瞄準延邊資源科技攻關。充分發揮延邊大學科研優勢,鼓勵企業主動承接延邊大學教學基地、實驗基地、科研基地,各級政府要積極為延邊大學開展社會調研、課題研究提供方便,促進科研成果由學術型嚮應用型轉變,促進校地合作取得實質性成果。二是加大科技成果的轉化支援。對高校和科研院所依託延邊資源性研發專案,重點跟蹤專利專案攻關和科技成果孵化環節,對轉化前景好的重大科研專案和能夠形成地方標準的科研專案要給予重點財政支援。探索設立全州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基金,保障優勢科技專案的研發和就地轉化。三是創新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要把政府對科技引導的方向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與企業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相一致,鼓勵州內企業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共建研發機構,組建多種形式的戰略聯盟、研發基地,積極探索建立以資產為紐帶、以高新技術為依託、以現代企業制度為規範的“三位一體”產學研聯合體。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5

為了解我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今年3月份,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到區人社局、科技局、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和部分企業進行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創業創新勢頭良好。自20xx年開展“小額擔保貸款”活動以來,我區創業擔保貸款申請量連續三年實現遞增。按照基本情況清、求職意向清、就業政策清的要求,通過路南人社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及時刊發用工資訊和優惠政策,對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實名登記。制定並實施了《產業引導基金》等創業創新優惠政策,為培育和發展區內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援。通過“助保貸”幫助金土生物、新源生態、東霖珠寶等企業融資3900萬元;為1578家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2115.88萬元;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增值稅1500餘萬元。20xx年,城鎮新增就業8020人,新增註冊企業1591家,新增個體工商戶2762戶。

2、電子商務方興未艾。截至20xx年底,我區引進、培育58同城、易物天下、易車網、志金科貿等電子商務企業40餘家,開發建設了報春鋼鐵網、志金鋼鐵網、唐山北方國際鋼鐵電子交易中心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並藉助阿里巴巴、天貓、美團等知名網站,開拓網上資訊服務,加大企業宣傳,擴充套件線上業務。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財經大廈為載體的河北省電子商務示範基地。

3、搭建創業孵化平臺。目前我區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眾創空間3個,分別佔全市的38%和33%。創e工廠和E創空間,是我區兩個新建的網際網路+孵化基地,孵化面積約5000平方米,種子資金400萬元,管理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100%,孵化器導師25人,吸引了唐山生德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家居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京東唐山特色館等5家企業入駐。寶升昌全球創客孵化中心,孵化面積4100平方米,在孵企業26家,涉及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生物科技、金融服務等多個產業類別。

4、創業輔導基地已現雛形。組織開展了“十佳創業英雄”評選、青年創業座談會、電子商務培訓會等活動,並與華北理工大學、唐山師範學院等高校和創e空間對接,建立了唐山創客聯盟和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先後服務大學生700多人次。20xx年10月唐山金恆創業輔導基地有限公司在路南工商局註冊成立,成為我區第一個創業輔導基地,該基地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40家,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創業輔導、證照辦理、形象設計等服務。

二、存在問題

1、對大眾創業創新重視程度不夠高。一是對“草根經濟”發展認識不夠。個別部門沒能及時轉變思想,在資源配置上仍然側重發展大專案、好專案,忽視中、小、微企業的草根化、平民化發展。二是部門協調配合不力。區科技局、工促局、商務局等部門都從自身職能出發,制定相關工作措施推進大眾創業創新,但由於綜合協調不夠,致使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脫節和重複作業,整體工作協同推進不力。

2、載體建設成效不明顯。雖然我區眾創空間等孵化器建設已經起步,但是整體水平不高,孵化、培育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3個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入駐企業31家,入駐率分別為20%、20%和50%,與達標要求(入駐企業20家,安置就業100人)還有差距。目前3個眾創空間運營成本為1313.35萬元,收入僅為3.86萬元。究其原因:一方面眾創空間個性化不強,空間功能設計多有雷同,管理營運模式較為原始單一,個性化的市場定位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孵化基地較多地注重“吸納引進”創客,而輕視了對創客的“孵化培養”,對創客的扶植存在先熱後冷、前緊後鬆的現象,對創客主體能動性的激發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3、創業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從“創客”層面看,有的思想保守,怕擔風險,“創”勁不足。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捨不得投入,不敢闖市場,有的是瞄不準合適專案,盲目茫然,創業無門。目前我區被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只有海豐電纜和協力膠帶兩家。從社會層面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還不夠濃厚,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還沒有形成創業創新的時代潮流。從政府層面看,簡政放權、行政服務的水平還不是很高,對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還有待加強。

4、投融資體系支撐作用不力。科技金融服務相對滯後,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現有的投入政策僅限於科技資金支援,且執行標準偏低。我區給予國家級、省級、市級創孵資金支援分別是50萬、30萬和10萬,僅為石家莊同類政策的1/10。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對融資渠道不了解或不知道,孵化器的創業資金多是來源於家庭積蓄或原始積累,初創期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促進路南發展的動力之源,對於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著手成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組織機構,形成創業創新工作體系,結合我區經濟發展現狀,對創業創新進行統籌規劃引導,把握方向,突出專案引導,針對重點扶持物件,形成政策扶持獎勵機制。

2、加強軟硬體建設。一是著力提升孵化基地建設水平。發揮我區寫字樓、商務樓宇的聚集優勢,打造網路金融、網際網路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傳媒等具有路南特色的創業創新基地。對入駐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的企業,結合產業鏈條進行精準定位,進行聯合協作,建設區級眾創空間聯盟。二是著力提高孵化管理水平。鼓勵和引導眾創空間在積極引進“創客”的同時,更加註重“創客”的孵化和成長,通過對接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輔導與培訓為“創客”提供全方位服務,真正成為創業創新企業的“苗圃”。同時鼓勵神州機械、金土生物等科技龍頭企業參與孵化載體建設,在科技研發、人才服務、融資支援等方面實施強強聯手、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優勢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路南創業創新生態圈。

3、激發大眾創業創新活力。抓緊制定《路南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方案》,著眼普惠性,突出特惠性,使政策更接地氣。一是加大創業培訓力度。鼓勵區就業局、團委、婦聯、創e空間等各類創業服務平臺聘請企業家、經理人、投資人等擔任創業導師,為大眾創業創新提供針對性輔導。二是加大對“網際網路+”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強“網際網路+”與傳統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我區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形成網際網路+傳統零售業、網際網路+餐飲服務業等一批具備網際網路思維的新型企業;要努力建設“網際網路+”孵化器,在原有孵化器的基礎上,積極引進“網際網路+”技術,挖掘在孵企業潛力,力爭在大資料、雲端計算、智慧硬體、線上教育等領域樹立“網際網路+”型企業標杆。要繼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工作,在全區56個行政村建立電子商務服務站,解決農村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問題。三是加強宣傳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特別是網際網路、微信群等新興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強化政策解讀,確保廣大創業企業、創新群體都知曉、能理解、會運用。適時組織區內企業與京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經濟技術交流對接活動,營造濃厚創業創新氛圍。

4、完善投融資體系。在用足用好省、市、區級科技資金補貼的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力度;加大政府引導資金投入,注重融資平臺建設。探索嘗試政府與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協調配合,撬動社會資本;在現有“助保貸”和信貸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投融資門檻,推出適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產品,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業創新投融資生態體系。

5、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明確行政審批的程式和條件,做到公開、透明、公正、高效、廉潔、守信。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於效能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完善政務公開、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快推進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變部門“端菜”為群眾“點菜”,最大限度為企業解縛鬆綁。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6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永恆主題。為切實瞭解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情況,5月17日,縣政協科技科協界委員赴**鎮,就我縣企業科技創新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方略,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為主線,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科技惠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高點定位、目標一流、強勢推進,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示範縣、省科技成果推廣示範縣、省智慧財產權保護示範縣等榮譽。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黨政領導科技進步與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第一名;連續6年榮獲南通市科技系統綜合考核第一名。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通過科技招商選專案、產學研合作引專案、自主創新上專案,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全縣在原有五大高新技術產業(電子資訊、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的基礎上,已發展形成四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環保裝備、軟體和服務外包),七大優勢產業(高效節能建材機械裝備、電梯裝備製造、數控鍛壓機械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節能電力裝備、高技術船舶配套、電子電器)和三大傳統產業(紡織化纖、絲綢服裝、特種水產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群。擁有高新技術產業企業165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9家,名列**市第一。引進實施了金屬注射成形技術、高可信高安全空間資料庫管理及應用、奈米塗料數碼噴印技術等國家863計劃專案1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從2019年的80.7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01.24億元,佔規模工業產值比增長了5個百分點,達31%。

二是創新載體建設提質增量。不斷加強以企業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為主的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科技創新的基礎進一步夯實。全縣建有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個,國家級科技孵化器1家,省級科技孵化器3家,孵化面積達25萬平方米;建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 家、省級35家、市級59家,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3家、市級2家,科技創新服務機構3家,省院士工作站1家,總量居全市第一。

三是科技富民強縣影響全國。積極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大力發展桑蠶繭絲支柱產業。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75項,先後組織實施市以上農業科技計劃43項。全縣桑蠶繭絲綢產業年產值達52.6億元,帶動蠶農新增收入1.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和財政收入的14.5%均來自該產業。 2019年12月,全國科技富民強縣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我縣的經驗受到科技部、財政部領導和全國各地代表的充分肯定。

四是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效顯著。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保護戰略,不斷提升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用、保護能力。“”以來,全縣累計申請專利8548件,授權3387件,連續三年進入全省“前十強”。2019年專利申請3709件,授權專利1853 件,申請發明專利703件、PCT專利2件,發明專利申請量全市第一。獲市以上科技進步獎102項(國家1項、省級6項、市級95項)。

五是科技成果轉化碩果累累。通過實施產學研合作“121”、“雙百千”工程,推動了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我縣轉化。縣政府先後與上海交大、哈工大、武漢大學、東南大學、西安交大等18所高校院所簽定了全面合作協議;與美、德、俄、日、烏克蘭、緬甸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國際科技合作關係;198家企業與12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係,實施產學研合作專案329個。先後承擔實施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案3個,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專案6 個,國家重點國際科技合作專案3項、國家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省國際科技合作專案24項,爭取上級科技撥款1.37億元。

二、我縣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企業主體意識不強。企業是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我縣企業科技創新意識較之以前有一定的增強,但這與創新型經濟的發展要求還相距甚遠。主要表現在:部分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強、觀念滯後、動作遲緩,滿足於小富即安,缺乏戰略性前瞻目光,趨利思想嚴重。片面的認為技術創新投入大、見效慢、風險多,搞技術研發不如購買技術產生經濟效益快。甚至有些企業單純依附來料加工,滿足於眼前小利,不圖企業長遠發展。

2、科技投入遠遠不足。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產出、高風險、高效益的特點。近幾年,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在科技創新投入上逐年加大比重,但這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需求。從政府投入看,從總量到增幅都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地區存在差距。2019年安排三項經費2228萬元,**2616萬元,蘇南地區的更是達到了2億元,而我縣僅有700萬元。從企業投入看,總體上規模偏小、結構不佳。按照國家有關標準,一個健康發展的高新技術企業的研發經費佔銷售收入的比例應在6%、4%、3%以上,而縣內企業只有3%左右,低於國家、省標準,更低於發達國家10%的平均水平。由於資金短缺,產品研究開發、培訓所必需的費用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從社會化投入看,近幾年,我縣也成立了風險投資公司,但投資規模偏小,風險投資資金僅有幾千萬元,很難滿足科技型技術創新需要;加上我縣還沒有建立科技金融銀行,一些好的專案由資金原因沒能得到開發和轉化。

3、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比較少。我縣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的340家企業中,與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的僅有128家,佔比達37.6%,145家億元企業與高校院所實施產學研合作的也只有78家;3000萬元製造業企業中,建立研發機構的198家,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沒有建立;全縣規模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 131家,佔企業總數(905家)的14.48%;3000萬元以上企業申請專利的只有94家,佔企業總數(340家)的27.65%;億元企業申請專利的也只有60家,佔企業總數(152家)的39.47%。若剔除未獲授權專利和無效專利,企業真正擁有專利的就更少。由於企業不重視科技創新,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導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附加值不高、效益偏低。

4、高層次創新人才比較缺乏。**縣人才總量雖逐年增加達5.2萬人,但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僅為2566人,只佔科技人才總量的4%。企業中人才總量還不多,工程技術人員只佔18.1%,尤其在企業一線直接從事產品研發的人員更少,只佔3.5%。雖然縣委、縣政府每年都組織大型人才招聘活動,但引進的數量還不夠多,帶資金、帶技術、帶專案、帶管理的來海創新創業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尤其比較缺乏。科技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引進難、外流嚴重,已成為經濟、科技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

5、科技管理隊伍力量比較薄弱。隨著國家將科技創新擺上戰略層面,各級政府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科技主管部門的工作領域不斷拓寬,工作內容逐年增加,工作任務也愈加繁重。調查瞭解到,**縣科技主管部門現有行政編制10個,其中領導8人,遠不能適應科技創新形勢任務的需要。科技部門人員少與任務重的矛盾直接影響到科技創新工作的組織與開展。

三、幾點建議

科技創新已成為我國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新型工業化的實施,事關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事關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事關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和長治久安,也事關縣域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推進創新經濟建設,建議如下:

一是強化政府推動作用。面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形勢,黨委、政府要把科技創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氛圍的營造。藉助各種媒體,大力宣揚科技創新各項政策,讓企業和社會熟知科技創新各項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和社會科技創新熱情,推動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的提升。2、要進一步整合現有政策資源,用好用足創新激勵政策。對現有的鼓勵創新業的財稅政策、激勵政策,要按規定落實到位,使企業從科技創新實踐中真正得到實惠。3、要進一步加大創新文化的培育力度。積極弘揚創新精神,增強創新意識,宣傳創新典型,推進創新實踐,形成尊重創新、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濃烈氛圍。4、要調劑充實和加強科技主管部門的力量。根據形勢任務的需要,積極研究現有體制下科技部門人員編配職數,採取多種方式配齊配強科技部門人員,保證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做好科技工作。

二是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發揮政府科技投入對全社會的示範和引導作用,努力形成以政府資金引導、專項資金扶持、企業資金為主銀行貸款為支撐、社會集資和引進外資為補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1、政府要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形成與GDP增長相適應的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注重財政科技投入的有效使用,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術、關鍵技術和特色產業產品的研發上。2、引導和鼓勵企業增加科技投入。政府可通過行政、經濟的手段和政策約束激勵機制等,刺激企業增加研發投入。主動牽線搭橋,定期舉辦支援科技創新的銀企洽談會,促進銀企合作。3、探索、建立金融支援科技創新的機制。加強金融部門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和技術改造專案扶持力度,予以貸款貼息,減少貸款風險。完善企業貸款擔保機構,擴充擔保本金,創新擔保方式,提高運轉效率,加速形成公平、便捷、安全、高效的中小企業擔保體系。4、積極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各級政府支援企業科技進步優惠政策,對科技創新突出的企業按政策規定給予免稅、減稅和抵扣折稅的優惠。

三是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創新體系建設中處於關鍵地位。企業要從產業鏈、價值鏈的低端走向高階,就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政府要從源頭上推進企業的自主創新,積極引導、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設。1、要加強組織引導。組織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對接洽談活動,通過成果轉讓、委託開發、聯合開發、共建研發機構和科技型技術企業實體等形式,使之儘快由引進跟蹤向自主創新轉變。2、要加快建設創新平臺載體。加強科技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完善軟硬體條件,強化資源整合,提高孵化能力和研發能力。3、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著重強化全社會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提升企業運用、管理和保護智慧財產權的能力,開發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大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嚴厲打擊各類侵權行為。

四是加快建立人才高地。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自主創新的決定性因素。政府要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工作,大量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加緊構建人才高地。1、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加大對優先發展的電子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先進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優秀人才的引進,採取柔性引才與重金聘才相結合的方式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對引進的人才不為所求,但為所用。2、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對那些有突出貢獻、掌握核心技術的拔尖人才,應打破常規,不惜代價,給予特殊優惠政策,採取給予科研啟動費、安家補助費、最低收入保障等措施,建立人才特區,既用事業和感情留人,也重視待遇,利用市場法則吸引和留住人才。3、加快一線技術人才隊伍培養。在抓好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要重視職工技能素質的提高。要拿出具體措施,鼓勵企業和社會對生產一線職工科技素質的培養。通過業餘教育、聯合辦班、專項短訓、掛鉤送學、參加學術交流、出國深造等方式,培養生產一線職工,提高企業科技開發能力和對高新技術消化、吸收、創新的能力。同時,邀請相關行業的專家、教授到企業講學,為職工“充電”。通過對人才的引進、培養與使用,充分發揮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7

一.調研目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更好的瞭解濟南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我們以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大學生群體為樣本,對本校的大學生創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在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因素,探討研究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思路,併力求探索加快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及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國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就業創業教育的專案研究,但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比較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創業者群體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創業者在全部創業群體中僅佔3.7%”,而發達國家一般佔20%―30%。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於起步階段,其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夠完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 就業模式,這種新的就業模式,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從被服從的地位,變為就 業市場中兩個平等、互選的主體,雙方都有自主的選擇,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 更高的素質來面對選擇,更強的獨立創業者精神來迎接挑戰。大學生作為社會 向前發展 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現狀

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群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人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目前,隨著蘇州市正在建立國家型創業城市,作為有知識儲備的大學生群體的創業已引起重視,滄浪區在氛圍的營造、政策的扶持等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建立了大學生自主創業孵化基地、虛擬創業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實踐者有限。

近年來,勞動保障、工商、稅務以及教育等政府各機關部門,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都相應地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大學生創業熱情明顯高漲,但是,真正加入到自主創業行列的大學生卻很少。據調查統計,滄浪區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佔66.13%,但真正創業的只佔35%。從資料上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還處於發展階段。

2、創業專案單一,創新力度不大。

大學生是知識的集合體,在創業領域裡,理應從事一些高科技或與知識儲備相關的產業,可是資料表明,80.65%的畢業生在選擇創業時,出於規避風險,往往選擇一些啟動資金少、風險低的行業,如培訓、廣告、貿易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積累經驗。

3、創業教育欠缺。所謂創業教育就是大學生畢業以後,能夠走上社會進行自我創業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8年10月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我國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而創業教育在學生進入高校時就應該納入教學體系,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仍是停留在就業教育的階段,很少有高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導致學生對創業方面的意識、知識、技能欠缺。就以蘇州的一些高校為例,學校中除了舉辦諸如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以外,並沒有專門設定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

4、創業政策有限。一是創業政策不配套。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動,群策群力,制定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二是政策執行力不強。許多政策國家早已頒佈出臺,但是有關部門不能夠落到實處;三是政策治標不治本。目前,大學生在創業中享受的優惠政策也僅僅侷限於辦理營業執照、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對市場的分析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外部條件再好,企業也還是會面臨破產。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曾在20__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造發明大賽上獲一等獎的清華大學電子系研究生,為自己的發明想了個好“點子”,他將自己發明的計算機軟體首先免費給使用者使用,當有了一定的客戶後,與幾個同學合夥在寢室裡辦起了“寢室”公司,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擁有了近百萬資產。

評論:創新思維一般是指認識領域內的一種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思維,它是人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某些事實中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新思路。這種瓶思路人們習慣上也將其叫做“新點子”,這種新點子既可以用在新產品的開發或創業上,也可以用來解決各個領域裡的某些實際問題。有時候,一個奇點子、一個新主意或一個妙招數,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使一個人由失敗轉變為成功,由窮人變成富翁

五.關於大學生創業情況的調研總結

我們本次針對本校大學生的創業問題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調研報告,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緊緊圍繞大學生對創業的想法和存在的問題,認真開展好調研研究,希望能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獲得了很多在課堂上不能學到的東西,不管是選題還是實際操作都和想象的有所不同,雖然在調研中有很多困難,但我們還是用我們的智慧克服了困難,有幾點經驗,這是值得我們在以後做調研時應該吸取的。

1、緊扣當今社會的實際,精心選擇調研課題。選題很重要,它決定了調研有沒有必要,能不能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建議有沒有價值。我們這次選擇了大學生創業問題,這在當代中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很難找到工作,畢業等於失業,可是作為社會的高素質人群,存在這樣的狀況很不利於社會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建設,所以提高到大學生就業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而讓大學生創業更能很好的促進就業。所以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有價值的題目。

2、抓住重點,積極開展調研。主要開展對策性調研,調查當今大學生創業現狀,包括他們主觀的想法和客觀存在的創業環境,以及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立足全面,突出重點,從而提出可行的建議。

3 、健全調研機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是明確分工,把工作落實到個人,做到每個人都發揮效力。其次是制定目標計劃,不盲目,爭取每次出去調研都能取得有用的資料。

雖然我們這次調研很成功,也總結了我們的經驗,但是在調研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下次注意。

1、 溝通方式有問題。因為我們要調研的人群包括大學生、政府人員等,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採取一種溝通方式,而要因人而定,因具體人而定。

2、 調研準備不充分。由於原來參加調研比較少,社會調研經驗不足,調研準備工作做的不夠細緻,下次爭取做得更好。

創新思維與常規的邏輯思維不同,它突破了邏輯思維的侷限性,因而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邏輯思維一般難以突破傳統,故很少有新思想產生;而創造性思維恰恰是在邏輯思維看來不合邏輯的地方有所突破,故容易產生新的東西。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除了進行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外,還必須樹立起由創業導向模式向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轉變的新理念。只有將第一課堂課程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從深層次不斷喚醒、啟發和挖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團隊訓練、崗位見習、創業實踐等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出創業領軍人物,才能在大學生中塑造創新創業理念,從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能力。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8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要點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專題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彙報。為做好審議工作,我委在有關領導帶領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貫一帶領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和金鷹服飾、映鴻精瓷、農友集團、定園機械、美國西提種植公司等企業調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財經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赴株洲、郴州、衡陽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況。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雷紹業就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情況向市xx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了專題彙報。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和相關企業以“科技創新年”活動為載體,加快推進創新型婁底建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客觀地說,離年初的目標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準仍有差距。現綜合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客觀評價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成績

總的說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做到了領導重視、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工作務實、成效明顯,主要表現為:

1、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各級領導的“第一生產力”意識不斷強化,層層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科技工作彙報,四大家領導不僅親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而且多次進大學、入企業、赴沿海,為企業找專案,為專案找資金,竭力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二是先後出臺了《關於建設創新型婁底的決定》、《關於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等一系列檔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加大財政投入,20__年全市科技事業財政投入3376萬元,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開展4.26保護智慧財產權宣傳週、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支援創新的良好氛圍。

2、以產學研結合為中心,科技經濟逐步對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產學研結合管理科,設立了專項引導資金。市、縣兩級政府都加大了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專案的獎勵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對2名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每人重獎20萬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學映鴻科技新材料產學研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基地8個,研究開發產學研結合創新專案75項,一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市校對接,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結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專案建設為突破,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專案評估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全市科技系統抓大專案、爭取專案、服務專案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今年我市共申報專案71項,其中29項列入了國家、省科技計劃專案。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85.2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41.7%,實現增加值12.14億元。

4、以“五大工程”為載體,科技創新年活動穩步推進。自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將20__年確定為“科技創新年”以來,市政府確定了“以新興產業培育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手段,大力開展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創新專案種子工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技改專案70餘項,科技投入1.3億元、技改投資36億元,新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2個,用資訊化改造傳統產業企業21家,並建立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村科技合作組織覆蓋面達到45%。

5、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立為重點,各項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我市自20__年列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以來,加快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申請專利1665件、專利授權627件。並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9件,培育5家智慧財產權重點企業。今年9月,我市順利通過了國家、省智慧財產權局的考核驗收。同時,市、縣兩級科技部門加快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妥善處置了在漣源、雙峰發生的3次有感地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視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肯定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實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技引領意識不濃。儘管“科教興國”戰略已經提出很久,但客觀地說,部分領導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總認為投資搞創新遠沒有招商引資、引進專案見效快,因而對科技工作持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應付式態度。從企業來說,也存在目光短淺、忽視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主體作用發揮較差的問題,以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據統計,在全市591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安排了研發經費的僅107家,佔18%。全市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佔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遠低於3%的規定要求。

2、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儘管近年來市本級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大幅增長,但570萬元的總量仍然較少,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壓縮科技專項經費20%後,更加無法滿足科技創新工作需要。縣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今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冷水江市為例,研發經費只達到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0.2%,遠低於先進縣市1.1%的標準。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也至今沒有確定,而全省90%以上市州設立了每年不低於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由於各種因素,在有限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撒“胡椒麵”問題,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時,我市的投融資體系尚未形成,中小企業因無足夠的融資擔保難以從銀行貸款,制約了企業的科技投入。

3、人才緊缺是“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創新比作一個木桶的話,那麼研發人才就是這個木桶上的“短板”。此次調研揭示了一個令人心寒的資料:我市每萬人中科技活動人員只有5.4人,只有長株潭平均數的9.5%;科技活動人員佔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無力開展技術和產品創新。科技部門專技人員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幹部職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員在內,專技人員只有6人,佔27%。其他縣市更差,有的連地震監測裝置都無法維持正常運轉。同時,婁底市域內的大學以文科類教育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與地方經濟契合度低。

4、創新平臺建設滯後。在“3+5”城市群中,只有婁底既無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更無高新技術開發區,僅有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在這個僅有的基地裡,沒有規劃科技企業研發、培育機構,入駐的企業全部靠招商引資,產學研一體化難以起步,園區發展缺乏科技支撐。從微觀層面來說,部分企事業單位認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只是一種管理模式創新,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對此不夠重視。科技創新大廈、地震臺等科技平臺規劃多年,但因缺乏資金至今沒有建起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形勢也很嚴峻,我市現有3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15家過了有效期,需重新認定。總之,我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後,產學研結合層次不高,市域性創新能力尚未形成,對外依存度很高。

5、傳統產業缺乏科技支撐。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農業等產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現象仍然突出。以農業為例。農業是我市的基礎產業。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雖有較大發展,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在產業鏈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科研體制陳舊,研究方法、檢測手段落後,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都較低。在“吃飯財政”的背景下,市、縣兩級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很有限,而且這點經費也常常“農轉非”被挪作他用。農村技術資訊網路不夠健全,實用新技術入戶率低,農業機械應用仍不廣泛,“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處於探索和起步階段。龍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更新換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國叫得響、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農產品品牌很少。

三、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如果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確進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橫向比,我市已經落後一大截,急需奮起直追。可以這麼說,在當前和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創新工作必將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認識、更有力的措施來佈局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婁底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為湖南的工業心臟增添澎湃的動力。

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創新意識。科技的本質是創新。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在巨集觀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是在創新中前進,並因停止創新的腳步而落後捱打;在微觀層面,創新是一個地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有創新,則生存,則發展;無創新,則衰退,則消亡。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認真實施“建設創新型婁底”戰略,將科技創新喊在口上,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效果上。

2、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要切實強化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彙報,加大政策扶持,解決實際困難,加強督查考核,確保科技創新工作落實到位。抓科技創新,必須有科學的工作機制。要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對領導幹部的考核,既看總量,也看質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以此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要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企校對接、部門配合、全社會支援的科技創新協調運轉機制;要利用優勢和資源,全面建立與省級廳局的科技會商機制;要創造條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完善產學研結合創新的長效機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和創新激勵引導機制,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學使用資金。在當前金融危機剛剛見底和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我市財政收入減少,而剛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證科技投入這個重點支出,因為這是應對金融危機、落實中央“調結構,上水平”方針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建議市、縣政府確保財政科技投入佔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比例達到1%以上,並逐年有所增長,縮小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導社會及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的融資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融資擔保機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要藉助廳市會商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援。要科學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發經費,突出產學研結合重點,突出產業龍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麵”。

4、打造引才“窪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興,國以才治;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婁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樞紐”,離不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強力支撐。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巨集大的氣魄,通“入口”,暢“渠道”,建造一個有利於廣泛吸納各類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窪地”。要在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也歡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顧婁底實際的“貪大求洋”。要堅持引進人才與開發本土人才有機結合,既重視外來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進地方發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邊人才,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郎”、“引進一個,流失一批”。要加強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本地急需的人才。要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臺,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政治和經濟待遇,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優化科技幹部隊伍,培養好、使用好現有幹部職工,促進合理流動,盤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業主體,引導企業創新。婁底要加速趕超,自主創新是關鍵,企業是主體。要儘快出臺《專利資助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科技專案管理辦法》等,形成比較完善的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增強創新動力。要引導企業堅持走自主開發與重點引進核心專利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鼓勵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利,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要建立產學研結合長效機制,繼續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動”,為企業搭建好產學研對接平臺。要以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調節、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種形式、各種產權的創新服務平臺、技術合作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對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平臺的,政府予以獎勵。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

6、依託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產業。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因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後者則現實可為。要以資訊化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效益提升為重點,加快對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特別要立足婁底是農業大市的實際,防止重工輕農傾向,切實做到兩眼向“農”,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要改革農業科研體制,逐步形成一個有利於調動各方積極性的農業科研體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並存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穩定、培養和支援一支精幹的農業科技隊伍;要藉助城鄉統籌發展機遇,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員、農機普及、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等工作,促進科技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要在現有優質米、楠竹、生豬及草食動物、中藥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促進規模化經營,培育發展新的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化專案,打造全國性品牌。要組建農業高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農產品專案精深開發研究,延伸產業鏈,強化科技專案支撐,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綜合效益。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9

為全面瞭解近年來我市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情況,改善我市創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20xx年4-6月份,市政常委會組織6個調研組對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市直單位,深入縣區和企業,召開座談會、協商會,掌握第一手材料,聽取意見建議,分析研究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主要困難,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基本情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和催生髮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政策,採取有效措施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政策措施保障日趨系統,有力服務創業創新。一是政策支援有力。國務院和省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有關促進創業創新及與之相關配套的政策檔案,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我市結合實際制定了《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涵蓋科技、創新、人才、電子商務發展等領域的政策舉措和配套檔案,支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多樣化、系統化,為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政務服務氛圍濃厚。市委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河源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均把支援創業創新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提出了目標要求和具體的措施。5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高規格的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對我市今後一個時期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作出部署,進一步落實了各級各部門服務創業創新工作的責任,營造了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載體平臺打造多元發展,有力促進創業創新。一是眾創空間建設逐

漸起步。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精神,採取有效措施支援、引導各地發展眾創空間,加快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建成省級眾創空間試點單位2家,一大批適合”草根創業”的具有眾創空間功能和性質的平臺正在建設中,為廣大創業者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空間、網路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二是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建設省級孵化器1家,市級孵化器2家,孵化面積達11.2萬平方米,已培育企業5家,正在孵化企業53家。源城、東源等縣區建設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同時部分縣的孵化器也正在建設或籌建中。採取措施深化產學研合作,抓好中小(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勵、支援中小微企業加快與高等學校、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設了一批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產學研聯合創新等產業化基地。目前我市建有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1個,研究院、研發基地5個,校企、校地共建研發平臺56個,省市級研發中心40個,企業技術中心16個,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的科技創新企業培育。三是創業就業平臺基地化成新趨勢。截至目前,各縣區以及江東新區、市高新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創業就業基地。如源城區引進博源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雅居樂二期建設的餐吧創意區、以農產品和休閒旅遊為主導的藍鯨魚創業就業孵化基地、以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主的雄達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東源聯合廣東工業大學建設了”網際網路+東源實踐基地”;和平縣建設了”福和”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這些創新創業載體涵蓋了工業、電商、餐飲、旅遊和農產品等多個領域,將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科技牽引作用持續凸顯,有力推進創業創新。一是科技創新力量不斷增強。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對創新創業的作用不斷凸顯。截至20xx年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1家,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2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個。20xx年,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同比增長77.14%、46.22%,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和第六,獲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改變了省級科學技術獎連續兩年空白的現狀。這些機構的設立和建設,壯大了我市的科技創新力量,有力地促進和推

動了全市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科技研發隊伍不斷壯大。20xx年河源市政府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合成立了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前段時間又成功地引進和設立了廣東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韓國電子部品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廣東省科學院電子專業孵化器、河源市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等四個創新科研機構,將有力地促進河源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專案帶動成為創業創新的重要途徑。一批創新型、高新技術型企業在河源的建設和發展壯大,為河源的創新和引進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牽引作用,依靠企業專案帶動科技創新成為河源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

(四)新興業態發展漸成氣候,有力帶動創業創新。一是電商產業快速興起。大力推進電商產業園建設,至目前止,建成1個市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和東源、龍川、連平3個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其中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培育孵化企業24家,培訓創業人員900多人次,其中有56人在園區成功創業或就業。源城、江東新區、和平、紫金正在籌備建設電商產業園。一批電商產業園的建設,有效地促進了我市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創業者創造了新的創業創新天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xx年,全市涉及電子商務的經營主體184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138戶,股份有限公司2戶,內資分公司29戶,個體戶1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戶;全市有官方網站的經營主體有73戶,其中省內企業50戶,個體戶23戶;有資料顯示,為阿里巴巴供貨的”河源”企業有241家,冠”河源”字號的淘寶店鋪110家。二是物流產業配套發展。與電子商務相配套的物流業在我市得到較快發展,較好地適應和支援了電商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創業就業創造了新的平臺和機會。截至20xx年,我市涉及快遞、物流的經營主體有180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52戶,內資分公司103戶,個體戶24戶,個人獨資企業1戶。

(五)金融支援體系逐漸構建,有力保障創業創新。一是形成了支援創新的金融政策環境。從國家層面到省政府出臺了涵蓋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一系列支援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金融支援政策;金融機構細化了鼓勵創業創新的信貸措施,推出了一批支援創業創新的金融產品;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出臺了助力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十項措施”,從稅收職能上服務創業創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形成了全方位支援創業創新的金融政策環境。二是出臺

了服務科技與創新的資金支援措施。市人民政府設立了聯合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制度,並制訂了《河源市聯合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創新科技風險分擔機制,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在創業創新、園區配套和企業上市等方面給予融資支援;設立了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資金,支援我市企業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複審和培育發展,目前市財政安排該專項資金250萬元,支援我市的科技企業發展和創新工作。同時,各縣區也安排了規模不等的科技創新專項資金。三是實施小額創業擔保貸款和創業資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註冊成立了23間旨在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就業創業服務的小額信貸擔保機構,已向475箇中小企業和個體創業者累計發放貸款10.19億元。20xx年度全市共有146名創業者享受了65萬元的創業資助及租金補貼。各縣區近年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向創業者發放支援性融資貸款。源城區20xx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899萬元,東源縣近年發放各類擔保貸款、小額貼息貸款、財政貼息貸款共20xx萬元,和平縣近年發放婦女創業貸款500萬元,龍川縣近年發放生產經營性貸款1963萬元,紫金縣20xx年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及一次性創業補貼219萬元。

(六)服務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有力鼓舞創業創新。一是建設服務平臺為創業創新服務。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服務平臺為依託,整合了60多家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資源,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提供服務。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市被省認定的各類服務機構19家,其中廣東省中小企業(河源)培訓示範基地1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培訓)示範機構1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範平臺1家、廣東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範基地6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1家、廣東省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5家。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公共就業工作平臺。二是組織技能培訓為創業創新服務。與新華網合作,在河源理工學校建立了”河源創客大學”,免費為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開展電子商務和眾創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創業人員提供一個零成本創業、零成本運營的平臺。今年4月開課以來,已培訓”創客”4094人,成功孵化創客企業10家,預期3年內可培養1萬名創客人才,孵化500家成功的創客企業。今年4月在河職院開展了首期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班;擬聯合全市高中級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成立電商培訓聯盟,對廣大待業青年、軍

7轉幹部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同時依託眾多的電商產業園開展電商人才實訓培養。人社部門常年免費開展各類培訓活動,為創業者以及有創業意願的勞動者提供創業培訓服務,幫助提升創業能力;同時提供創業諮詢及創業資助,參加培訓的學員可以免費獲得市創業指導專家團隊捉供的創業專案、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以及相關後續跟蹤等服務,符合條件的創業者還可以獲得一次性創業資助。三是營造濃郁氛圍為創業就業服務。市人社局與市電視臺聯合舉辦”贏在河源”創業勵志電視節目,與團市委聯合舉辦”河源市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創業意識宣傳教育,鼓勵和幫助更多有創業意願的青年創新創業,為廣大創業者搭建了一個創業專案展示和資源對接平臺。同時通過在市廣播電視臺、《河源日報》等媒體開辦《人社線上》欄目,製作大型戶外廣告,發放宣傳資料,在主要街道懸掛宣傳條幅,利用”河源釋出”、”河源人社”等微信公眾號,開展系統創業宣傳,全方位、立體式地宣傳各項創業扶持政策,將黨和政府的各項就業惠民政策宣傳到全社會,營造了濃郁的創業宣傳氛圍。

二、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

(一)扶持政策的宣傳廣度和深入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各級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出臺了很多,但社會公眾瞭解的渠道較少,對政策的知曉度、接受度還需進一步提高。許多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由於對政策不瞭解,得不到創業的指導和幫助,如何申請政策支援無從下手,創業的動力不足、意願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創業熱情,削減了創業扶持政策的效力。

(二)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協調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有的政策不夠精準,針對性不強;有的政策規定太原則、太模糊,操作手續繁瑣;有的政策相互銜接不夠,申請支援門檻偏高;有關社保補貼”先買後補”的規定操作難、”不好用”且額度小;有關促進創新的財稅體制不夠完善,對創新投入的抵扣額度不夠大。不少地方和部門反映,上級財政在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新方面安排了專項扶持資金,儘管資金數量不大,而且面臨工作考核和問責的壓力,但有的資金還是用不出去,原因就在於政策不夠接地氣,可操作性不夠強,門檻太高所致。

(三)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有待進一步重視。引進人才政策門檻偏高,吸引人才的效果不明顯,達不到預期;由於缺乏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有效載體和發達的經濟環境,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引進難,更留不住;本地缺乏高水平院校

8 和科研機構,難以培養本土高素質人才,本地外出的學有所成人才又大多在發達地區就業創業,回鄉創業的極少。各種因素的疊加,造成河源創新人才匱乏,創業創新缺乏人才要素的支撐。

(四)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和部門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還停留在認識層面,上級政策出臺了不少,但囿於本級財力的限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資金支援不足,許多需配套的政策和資金無法足額兌現,影響了政策措施作用的發揮。絕大部分企業不具備研發的條件,不願投入資金搞科技創新,所以只能處於產業鏈的末端,從事低端產品生產,沒有創新的意識和意願;一些具備研發條件的企業,擔心創新投入大、風險高,創新動力不足,因而也不願意投入太多資金到產品開發和創新中去。

(五)載體建設的成效和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總體上說,各類服務創業創新的載體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專業特色不突出,建設檔次低。我市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各類孵化器都是近幾年引進和成立的,基本上都處在建設發展的初期,產業集聚能力弱,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引領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部分眾創空間、創業基地等新型孵化器存在”重硬體建設、輕軟體保障”的傾向,管理機制不夠完善,載體使用效率亟待提高,培育和進駐企業不多。新興業態所需的人才尤其是電商人才嚴重短缺,電商企業普遍反映招人難、留人更難,大部分企業只能將技術支撐環節放在珠三角地區,極大地阻礙著新興產業的發展。

(六)創業初期融資難和風險保障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我市融資渠道主要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且數量不夠多,金融服務網路覆蓋面窄,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新興的諸如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創業融資方式還未真正萌芽。專門針對創業創新的金融產品少,傳統融資方式貸款門檻偏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對初次創業者來說更難貸到資金投入創業創新。目前銀行在創業擔保貸款的政策上與商業貸款一樣,在風險評估方面條件比較苛刻,導致許多缺乏自有資金的創業者想貸款創業但受制於無質押而無法享受創業貼息貸款。我市用於扶持創業的專項資金主要來源於省級專項資金安排,市級財政安排的配套資金不多,無法達到上級要求和社會創業創新需求。創業者的創業資金大多來自家庭積蓄,一旦出現風險規避途徑有限,創業風險保障問題依然突出。

三、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建議

(一)重規劃,謀劃前瞻性的戰略佈局。

一是要儘快制訂指導意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河源振興跨越發展的重要路徑和希望所在,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要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作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作為河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河源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於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制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對加快我市創業創新行動作出戰略佈局和具體部署。

二是要高階謀劃未來產業。積極學習吸收發達地區經驗,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國際化的視野,靠上一檔定位,把推進河源的創業創新放在全面融入深莞惠經濟圈的大背景、新形勢進行佈局,主動對接深莞惠的高階產業,找準產業鏈生產分工中具有互補性、低競爭、錯位性的環節,謀劃河源的創業創新大局,為創業者創業提供明確的產業指導方向;在新產業、新生產方式不斷湧現,技術換代週期越來越短的新形勢下,要聘請和依靠”外智”,以戰略眼光、敏銳洞察力發現和瞄準新興產業,創造條件讓新興產業引入河源,使河源在發展新興產業上置於與發達地區同一起跑線上,營造更優的創業創新環境。

(二)明責任,建立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一是要著力整體聯動,形成及時解決問題執行機制。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領域很廣,要做得工作很多,需要橫向的密切配合和縱向的步調一致,因此要打破條塊各自為政的現狀,成立以市政府領銜、多部門參與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門會商和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和解決我市推進創業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協調解決的辦法和措施,為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創造良好條件。

二是要統籌細化政策,促進創業創新政策落地。對各級各部門的扶持創業創新政策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對頂層設計和巨集觀政策進行整合、細化,出臺實施辦法,增強其可操作性、精準性和普惠性,實現政策的互聯互通,利用政策優勢調動更多的資源共同推進創業創新工作,充分發揮扶持政策對社會大眾創業創新的引導幫助作用,促進政策落地,發揮政策應有的效力。

三是要提高行動自覺,形成推進創業創新強大合力。要開展廣泛的宣傳討論,使各級各部門充分認識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河源振興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各部門和廣大幹部共同服務創業創新的行動自覺;要強化政府推動創業工作的責任,把創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管理範疇,落實政府抓就業創業工作的責任人,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努力形成上下溝通、左右聯動的促進創業創新工作長效機制,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三)搭平臺,建設創業創新服務基地。

一是通過建設改造增加創業創新空間。加強對全市各地企業孵化器、創業基地、眾創空間、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創業場所的分類指導和統一規劃,形成佈局合理、功能齊全、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良好格局。採取給土地、配政策、補資金、優服務等辦法,充分利用上級的扶持政策,鼓勵新建一批各種形式的創業創新基地,推動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產業園區、金融機構與科研院所協同執行,形成”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業創新孵化鏈條;充分利用城市和工業園區的閒置空間和廠房資源,引進投資企業和服務團隊將之改造成創業場所,進一步增加創業創新空間。

二是通過提質增效優化創業創新空間。對現有的各類創業創新空間進行整合資源、強化管理、提檔升級;在整合、利用這些創業創新空間資源上,引入”網際網路+”思維,以”網際網路+孵化器”、”網際網路+眾創空間”、”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創業園”等方式,建設全市一體化的創業創新空間聯盟,打造開放式創業生態系統,開拓全新的創業創新空間。鼓勵這些創業創新空間積極主辦或者對接各種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論壇、創業輔導與培訓等創業活動,吸引和幫助準創業者參與到創業大軍中來,以充足的創業空間壯大我市創業隊伍。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建設孵化載體,支援社會力量創辦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包括共性研發、人才服務、技術、產權和標準、信貸擔保和融資支援等各類創業創新服務,打造多元化創業創新生態圈。

三是通過完善配套拓展創業創新空間。在”網際網路+”經濟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業態背景下,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花大力氣實施寬頻普及提速工程、”寬頻鄉村”工程,縣城推廣百兆光纖入戶,優化農村寬頻網路格局,

11 切實推進通訊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模式落地,為建立不受時空限制、不受地理制約的”網際網路+”創業模式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和配套體系,從而建立起城市、城鎮、農村均可創業創新的大環境,極大地拓展創業創新的空間和平臺。

(四)創亮點,引進培育人才服務創業創新。

一是積極推動河源版”海智計劃”。完善人才引進和獎勵補助規定,制訂鼓勵出國留學人員回鄉服務和投資創業的辦法,吸引和組織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種方式為河源發展服務;爭取建設”河源市海智計劃工作站”,通過專題研討、短期兼職、專案合作、考察交流、技術培訓和諮詢以及中介服務等方式,為有志參與河源建設、願意通過各種途徑為河源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智慧和才幹的海外創新團隊、科技工作者搭建服務平臺,為河源創新發展服務。要加快推進引進高水平本科院校到河源辦學,以此為載體引進人才、吸納人才、儲備人才、培養人才。

二是加強”人才俱樂部”建設。政府牽頭,按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專案為紐帶,以高階人才和專業學會為依託,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和”學會科技服務站”,並完善制度,形成院士專家等進站服務的長效機制,促進高階人才、技術、資訊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和人才資源更好為企業創新服務。鼓勵縣區建立”人才驛站”,為各類人才搭建集交流互動、學習進修、休閒娛樂等功能與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激發各類人才幹事創業的激情。

三是加強科技人才聯絡服務工作。努力拓展和創新服務內容,完善高層次科技人才聯絡服務機制。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工作,準確掌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動態、心理傾向、流動趨勢、分佈狀況及行為模式,及時準確瞭解和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願和訴求,解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市管副高以上人才庫,對全市市管副高以上人才進行調查統計,建立人才庫,並進行資訊化管理,對高層次人才的分佈狀況、流動趨勢以及各種結構資訊進行動態管理和掌握。建立市領導直接聯絡專家制度,進一步密切市委市政府與各類專家的直接聯絡,拓寬專家建言獻策的渠道,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造環境,營造創業創新良好條件。

一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政務環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落實簡政放權事項,建立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服務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行”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實行”一照一碼”登記模式,簡化辦事流程,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市場主體釋放更大空間,實現草根經濟和支柱產業共榮。實施最快捷的行政審批限時辦結制度,在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創業創新”審批視窗,以”最簡化、最省時、零費用”方式統一辦理商事登記手續,切實為創業者排憂解難。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以”馬上辦”的實實在在行動提高辦事效率。全面清理並廢除妨礙創業發展的制度和規定,嚴格落實省政府關於涉企收費的規定;採取切實有效辦法措施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嚴肅查處不利於創業創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著力營造統一透明、公平競爭、有序規範的創業市場環境。

二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融資體系。進一步健全我市金融組織服務體系,爭取政策支援,組建地方性民營銀行,增設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引進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援推動銀行設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大力度地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建設,抓好徵信體系建設,鼓勵各銀行機構和小貸公司加大對各類創業者和小微企業創新的小額信用貸款支援力度。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大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力度,推出適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產品,支援各金融機構努力將金融資源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傾斜。加快推進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建設,充分利用信貸風險補償、政策性融資擔保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機制,為各類創業者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推動銀行適度放寬貸款條件,簡化貸款手續。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加大對中小企業改制和上市輔導等工作的支援力度,推動更多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到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各級政府要發揮財政資金對大眾創業的牽引作用,增加各類創業扶持資金財政預算安排,整合和統籌使用好各類支援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財政專項資金,有效緩解資金分散導致的”杯水車薪”窘況;要加快”過橋資金池”建設,切實為企業解決”融資貴”問題提供臨時資金使用的幫助;要協調金融部門和銀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利率發放貸款,切實減輕企業的貸款利息負擔。進一步完善”撥改投”機制,改變政府科技專案資金補貼政策,部分改為股權投資,充分促進政府與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協調配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創業創新。想辦法引入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方式,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援,破解創業者融資瓶頸。

三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社會氛圍。要通過宣講團巡迴宣講和”網際網路+政策宣傳”等方式,加強對創業創新政策的宣傳,把支援創業創新的各種政策宣傳到全社會,宣傳到各階層群體,調動社會參與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對大學生等創業者成功創業典型事蹟宣傳,邀請創業者現身說法,發揮創業典型引領示範作用,激勵廣大社會青年大膽創業,激發大眾創新創業活力,營造創業光榮、創新偉大的氛圍,為創業者加油助威,增強全民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河源日報、河源廣播電臺、網站等媒體設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專刊專欄,統籌策劃報道宣傳我市促進創業就業、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協同創新、科技創業孵化器建設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創業先進典型採取政府獎勵、給予榮譽、巡迴演講、納入人才庫等措施,發揮創業典型者的引領示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鼓勵、支援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完善創業創新者關愛機制,通過設立創業失敗者社會救助基金、醫療救助辦法、子女就學和家屬低保救濟等,營造崇尚創業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

創新調研報告範文 篇10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監督工作要點的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會將專題聽取全市科技創新工作情況的彙報。為做好審議工作,我委在有關領導帶領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8月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貫一帶領我委,赴市科技局和冷水江市、新化縣、雙峰縣和金鷹服飾、映鴻精瓷、農友集團、定園機械、美國西提種植公司等企業調研。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黃熙雍又率我委和市人大財經委、市科技局、市財政局相關負責人,赴株洲、郴州、衡陽三市考察科技投入情況。9月15日,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雷紹業就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情況向市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作了專題彙報。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和相關企業以“科技創新年”活動為載體,加快推進創新型婁底建設,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客觀地說,離年初的目標和兄弟市州的工作水準仍有差距。現綜合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客觀評價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成績

總的說來,我市科技創新工作做到了領導重視、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工作務實、成效明顯,主要表現為:

1、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創新環境不斷優化。一是各級領導的“第一生產力”意識不斷強化,層層建立了“一把手”抓科技創新的工作機制。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議定期聽取科技工作彙報,四大家領導不僅親自研究和部署科技創新工作,而且多次進大學、入企業、赴沿海,為企業找專案,為專案找資金,竭力幫助解決困難和問題。二是先後出臺了《關於建設創新型婁底的決定》、《關於加強技術創新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決定》等一系列檔案,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三是加大財政投入,2019年全市科技事業財政投入3376萬元,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四是深入開展4.26保護智慧財產權宣傳週、科技活動周等主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創新、支援創新的良好氛圍。

2、以產學研結合為中心,科技經濟逐步對接。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促進產學研結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意見》,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產學研結合管理科,設立了專項引導資金。市、縣兩級政府都加大了對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專案的獎勵力度,如今年市委、政府便對2名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獲得者每人重獎20萬元。全市新增“中南大學映鴻科技新材料產學研基地”等產學研合作基地8個,研究開發產學研結合創新專案75項,一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市校對接,高校、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產學研結合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3、以專案建設為突破,產業競爭力得到提升。通過建立和完善專案評估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全市科技系統抓大專案、爭取專案、服務專案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今年我市共申報專案71項,其中29項列入了國家、省科技計劃專案。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85.2億元,佔全市生產總值的41.7%,實現增加值12.14億元。

4、以“五大工程”為載體,科技創新年活動穩步推進。自市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將2019年確定為“科技創新年”以來,市政府確定了“以新興產業培育為重點,以產學研結合為手段,大力開展科技創新五大工程(創新專案種子工程、新興產業培育工程、傳統產業提升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工程、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工程)”的主攻方向,全市共完成省級以上科技、技改專案70餘項,科技投入1.3億元、技改投資36億元,新增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2個,用資訊化改造傳統產業企業21家,並建立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村科技合作組織覆蓋面達到45%。

5、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立為重點,各項基礎工作進一步夯實。我市自2019年列入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以來,加快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申請專利1665件、專利授權627件。並查處假冒專利案件19件,培育5家智慧財產權重點企業。今年9月,我市順利通過了國家、省智慧財產權局的考核驗收。同時,市、縣兩級科技部門加快地震監測預報體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妥善處置了在漣源、雙峰發生的3次有感地震,綜合防震減災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充分正視存在的幾個問題

在肯定我市科技創新工作成績的同時,也必須實事求是地指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科技引領意識不濃。儘管“科教興國”戰略已經提出很久,但客觀地說,部分領導對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仍然認識不足,總認為投資搞創新遠沒有招商引資、引進專案見效快,因而對科技工作持一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應付式態度。從企業來說,也存在目光短淺、忽視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主體作用發揮較差的問題,以科技創新求發展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據統計,在全市591家規模以上企業中,安排了研發經費的僅107家,佔18%。全市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費用佔產品銷售收入的比例只有0.49%,遠低於3%的規定要求。

2、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儘管近年來市本級財政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大幅增長,但570萬元的總量仍然較少,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今年壓縮科技專項經費20%後,更加無法滿足科技創新工作需要。縣市情況也不容樂觀。以今年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的冷水江市為例,研發經費只達到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0.2%,遠低於先進縣市1. 1%的標準。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也至今沒有確定,而全省90 %以上市州設立了每年不低於500萬元的產學研結合專項引導資金。由於各種因素,在有限資金的使用上還存在撒“胡椒麵”問題,使用效益不是很高。同時,我市的投融資體系尚未形成,中小企業因無足夠的融資擔保難以從銀行貸款,制約了企業的科技投入。

3、人才緊缺是“最大短板”。如果把我地科技創新比作一個木桶的話,那麼研發人才就是這個木桶上的“最大短板”。此次調研揭示了一個令人心寒的資料:我市每萬人中科技活動人員只有5.4人,只有長株潭平均數的9.5%;科技活動人員佔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2.21%,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存在人才“引不來、留不住”的問題,無力開展技術和產品創新。科技部門專技人員的比例也很低。如冷水江市科技局幹部職工22人,但包括班子成員在內,專技人員只有6人,佔27%。其他縣市更差,有的連地震監測裝置都無法維持正常運轉。同時,婁底市域內的大學以文科類教育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與地方經濟契合度低。

4、創新平臺建設滯後。在“3+5”城市群中,只有婁底既無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更無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僅有一個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在這個僅有的基地裡,沒有規劃科技企業研發、培育機構,入駐的企業全部靠招商引資,產學研一體化難以起步,園區發展缺乏科技支撐。從微觀層面來說,部分企事業單位認為企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只是一種管理模式創新,不能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對此不夠重視。科技創新大廈、地震臺等科技平臺規劃多年,但因缺乏資金至今沒有建起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形勢也很嚴峻,我市現有35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15家過了有效期,需重新認定。總之,我地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滯後,產學研結合層次不高,市域性創新能力尚未形成,對外依存度很高。

5、傳統產業缺乏科技支撐。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農業等產業是我市的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但長期以來,科技附加值不高、傻大黑粗、“三高一低”現象仍然突出。以農業為例。農業是我市的基礎產業。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全市農業產業化雖有較大發展,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在產業鏈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仍然沒有大的突破。農業科研體制陳舊,研究方法、檢測手段落後,成果產出率和轉化率都較低。在“吃飯財政”的背景下,市、縣兩級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很有限,而且這點經費也常常“農轉非”被挪作他用。農村技術資訊網路不夠健全,實用新技術入戶率低,農業機械應用仍不廣泛,“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正處於探索和起步階段。龍頭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更新換代慢,真正在全省和全國叫得響、有一定市場佔有率的農產品品牌很少。

三、關於推動科技創新工作的幾點建議

如果僅是自己和自己比,我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確進步很大;但如果和兄弟市州橫向比,我市已經落後一大截,急需奮起直追。可以這麼說,在當前和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科技創新工作必將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在今後的工作中,以更高的認識、更有力的措施來佈局和推進科技創新工作,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婁底騰飛插上強勁的翅膀,為湖南的工業心臟增添澎湃的動力。

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創新意識。科技的本質是創新。創新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與功能,在巨集觀方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古往今來,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是在創新中前進,並因停止創新的腳步而落後捱打;在微觀層面,創新是一個地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有創新,則生存,則發展;無創新,則衰退,則消亡。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念,認真實施 “建設創新型婁底”戰略,將科技創新喊在口上,記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效果上。

2、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要切實強化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加強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定期聽取彙報,加大政策扶持,解決實際困難,加強督查考核,確保科技創新工作落實到位。抓科技創新,必須有科學的工作機制。要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對領導幹部的考核,既看總量,也看質量,既注重考核,也注重考核結果的運用,以此落實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要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體、企校對接、部門配合、全社會支援的科技創新協調運轉機制;要利用優勢和資源,全面建立與省級廳局的科技會商機制;要創造條件共建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平臺,完善產學研結合創新的長效機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革和創新激勵引導機制,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3、加大科技投入,科學使用資金。在當前金融危機剛剛見底和擴大內需的背景下,我市財政收入減少,而剛性支出增多,收支矛盾很大。但越是如此,我們越要保證科技投入這個重點支出,因為這是應對金融危機、落實中央“調結構,上水平”方針的重要基礎和手段。建議市、縣政府確保財政科技投入佔本級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比例達到1%以上,並逐年有所增長,縮小與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要引導社會及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的融資投入,探索建立科技風險融資擔保機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要藉助廳市會商機制,積極爭取上級的政策和資金支援。要科學安排和使用有限的研發經費,突出產學研結合重點,突出產業龍頭,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防止撒“胡椒麵”。

4、打造引才“窪地”,用好用活人才。政以才興,國以才治;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婁底要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樞紐”,離不開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強力支撐。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以更寬廣的胸懷、更巨集大的氣魄,通“入口”,暢“渠道”,建造一個有利於廣泛吸納各類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的“窪地”。要在重視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同時,也歡迎二流、三流人才,避免不顧婁底實際的“貪大求洋”。要堅持引進人才與開發本土人才有機結合,既重視外來人才,善借“他山之石”促進地方發展;也注重本地“芳草”,用好身邊人才,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郎”、“引進一個,流失一批”。要加強與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本地急需的人才。要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平臺,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提高政治和經濟待遇,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要逐步優化科技幹部隊伍,培養好、使用好現有幹部職工,促進合理流動,盤活人才“存量”。

5、突出企業主體,引導企業創新。婁底要加速趕超,自主創新是關鍵,企業是主體。要儘快出臺《專利資助辦法》,《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辦法》、《科技專案管理辦法》等,形成比較完善的激勵政策體系,鼓勵和引導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創新投入,增強創新動力。要引導企業堅持走自主開發與重點引進核心專利技術相結合的創新之路,鼓勵企業大力開展自主創新,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品、重點新產品和專利,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要建立產學研結合長效機制,繼續抓好“五大工程”、“九大活動”,為企業搭建好產學研對接平臺。要以政府引導、企業自主、市場調節、社會資本參與等方式,逐步建立各種形式、各種產權的創新服務平臺、技術合作平臺和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對企業建立技術創新平臺的,政府予以獎勵。要強化服務意識,積極為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

6、依託現代科技,提升傳統產業。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產業。因為前者不是一蹴而就,而後者則現實可為。要以資訊化為目標,以結構調整、節能降耗、效益提升為重點,加快對鋼鐵、有色冶煉、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企業的技術改造。特別要立足婁底是農業大市的實際,防止重工輕農傾向,切實做到兩眼向“農”,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要改革農業科研體制,逐步形成一個有利於調動各方積極性的農業科研體系;要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並存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穩定、培養和支援一支精幹的農業科技隊伍;要藉助城鄉統籌發展機遇,繼續推進農業科技合作社、科技特派員、農機普及、新品種和新技術推廣等工作,促進科技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要在現有優質米、楠竹、生豬及草食動物、中藥材和果蔬等五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促進規模化經營,培育發展新的農業現代化龍頭企業和產業化專案,打造全國性品牌。要組建農業高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農產品專案精深開發研究,延伸產業鏈,強化科技專案支撐,提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