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創新調研報告4篇大綱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4.77K
本文目錄2017年創新調研報告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創新科技新思路現狀調研報告城市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區按照中央、省、市信訪工作部署,以深入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糾紛、集中化解信訪積案和探索創新信訪工作體制機制等工作為載體,紮實做好信訪維穩工作,有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群眾對區裡幹部信任度明顯增強,越級上訪量大幅下降,大量的信訪問題吸附在當地,解決在萌芽狀態。XX年獲得鷹潭市信訪工作創新先進單位稱號,XX年獲江西省信訪工作“三無”縣(市、區)、江西省信訪資訊化建設先進縣(市、區)、鷹潭市信訪工作綜合先進縣(市、區)等稱號。

創新調研報告4篇大綱

XX年1-9月,我區信訪工作成功實現了“兩個零、兩下降”的好成績。即我區進京訪、赴省集體訪均為零人次;來區訪(118批374人次)、赴省訪(10批21人次)同比分別下降71%和16%。我們的做法和體會主要有三點:

一、關鍵在於關口前移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鷹潭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因徵地拆遷、企業改制及歷史遺留問題等引發的矛盾糾紛層出不窮,紛繁複雜,信訪維穩形勢嚴峻。區委、區政府堅持變被動為主動,變救火為防火,做到前移關口,事前防範。

一是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區聯席辦始終堅持“區級每旬、鎮(街道)每週”定期排查和重要敏感時期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工作機制,全面掌握和調處各地各部門存在的矛盾糾紛問題,在區本級、鎮(街道)、村(社群)中形成信訪工作三級聯動“倒逼機制”, 做到層層有責任,級級有壓力,人人有任務,排查和解決了大量的矛盾糾紛問題;在日常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的同時,我區開展了“四服務四推進”“三解三促”活動,活動開展以來全區32名在職縣級領導及77個區直部門單位、6個鎮(街道)的幹部紛紛深入基層一線,走村竄戶,深入細緻排查矛盾糾紛和各種不穩定因素,做到鎮(街道)不漏村(居),村(居)不漏戶、戶不漏人,隨時掌握社會不穩定因素的苗頭動向,特別是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及時發現,準確掌握,超前處置,有效的控制了信訪增量。

二是堅持領導幹部下一級接訪。我區將“下一級接訪工作機制”作為一項長效工作機制,認真貫徹落實,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月湖區四套班子領導按照區委牽頭,政府主導,人大、政協協助的原則,每個月的10日、20日到掛點的鎮(街道)接待群眾來訪;鎮(街道)領導幹部包片村(社群),每週至少安排一個工作日到包片的村(社群)接待群眾來訪,共同參與矛盾糾紛化解,切實在源頭上化解信訪問題。該機制自XX年7月份執行以來,縣級領導下級接訪群眾219批584人次,解決問題168件。

三是推行社群網格化管理。按照中央基層組織建設年總體部署,紮實推進基層黨建標準化專案建設,在標準化建設中依託“數鷹潭”建設“數社群”,探索社群資訊化管理。在資訊化的基礎上,實行網格化管理。全區35個社群,按300-400戶一個單元,劃分成150個網格,實行定人定崗定責。建立了以片警、社群幹部、居民事務理事會成員、樓棟長、單元長為主體力量的網格管理員隊伍。對每個小區每棟房屋納入管理網格,並用不同顏色對常住人口、暫住人口、特殊人群等進行區分,對實有人口和重點信訪人員、特殊人群進行動態管理。進一步提升了社群管理的科學化水平,為了解社情民意,第一時間掌握信訪維穩動態,奠定了紮實的基層基礎。

二、重點在於解決問題

做好信訪工作重在解決問題,真正做到以民為本,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從根本上為群眾梳理情緒、解決難題。

一是注重初信初訪。對初信初訪認真及時妥善處理,有助於防止矛盾激化、升級和減少信訪處理“成本”。我們十分注重在改進信訪工作方法上求實效,紮實做好初信初訪工作,提高一次性辦結率。各級信訪幹部對待來訪群眾始終做到“一張笑臉相迎、一把椅子讓座、一杯清茶暖心、一腔熱情接訪”,對群眾反映合理的問題,一次性給予答覆、辦結;對一時辦不了或不合理的要求,耐心細緻地做好群眾的解釋、說服工作,做到“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著落”, 使群眾反映的問題儘可能一次性得到解決,有效地減少了重複訪,減少了信訪總量。

二是大力化解積案。我們在抓好新發生信訪問題的同時,對歷史遺留和重複訪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在今年7月、10月開展重點信訪問題專項化解活動。對所有信訪積案按照“一個積案、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實包案責任,按照“妥善解決一批,教育疏導一批,信訪救助一批,三級終結一批,依法處置一批”的方法抓好化解工作。特別是對於很多事屬單位非我區的三跨三分離案件,我區在協調過程中仍然處於主導地位。在三跨三分離案件難協調、難解決的情況之下,仍然竭盡全力,主動出擊,縣級領導幹部帶頭到省以及其他地區協調,將許多案件圓滿化解。

三是控制越級上訪。首先做好源頭穩控工作,對每個重點物件都落實專人穩控,將源頭穩控作為信訪工作的常態化手段;其次做好資訊摸排工作,充分發揮村(居)民理事會和基層信訪網路作用,及時掌握信訪動態,針對一些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化解;最後做好“亡羊補牢”工作,對赴京勸返回來的信訪人,安排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包案領導親自接訪,面對面溝通交流,哪怕有1%的合理訴求,也盡100%的努力為其解決。

三、基礎在於完善機制

信訪工作涉及面廣,千絲萬縷,紛繁複雜,面對信訪工作新情況、新問題、新形勢,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更新理念,創新方式,完善機制,提升信訪工作實效。

一是堅持和完善督查督辦制度。我區制定下發了《月湖區信訪案件督查督辦工作辦法》。每半月召開一次信訪積案化解情況排程會,會議由信訪工作分管領導主持,對一些信訪案件要求責任單位負責人作出案件辦結承諾,若在承諾期間內仍未辦結則對該單位進行通報批評。每月召開縣級領導包案的信訪問題排程會,由區委書記排程區委常委、人大、政協領導包案的案件,由區長排程政府領導包案的案件,由政法委書記排程涉法涉訴的案件,對未在規定時間內辦結的信訪案件由包案領導在區四套班子例會作出解釋。同時每月由區聯席辦出一期《訪情匯要》,對全區信訪工作情況作出通報。

二是堅持和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制定下發了《月湖區信訪工作黃牌警告和重點管理實施辦法》。凡被黃牌警告和列為重點管理的鎮(街道)或區直單位(部門),期限內不評為綜合性先進,其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以及相關責任人不得評先評優,不得提拔重用。區紀委針對案件辦結、案件處理、穩控工作等方面進行跟蹤督查問效。今年對處置信訪問題工作不到位的2個單位給予全區通報批評,誡勉談話3人,有力整頓了工作作風、嚴明瞭工作紀律、提高了工作效能、推動了工作落實。

三是堅持和完善矛盾糾紛大調解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月湖區矛盾調解中心。組織了一支130餘人的調解員隊伍,堅持依法調解、自願調解、屬地調解的原則,集中整合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等資源,因案制宜,綜合施策,加大化解力度;同時在信訪局增設了信訪案件研究室,針對疑難複雜信訪案件,召集相關部門專業人員,對信訪人提出的問題進行現場調查,蒐集資料,認真分析研究,提出合理解決辦法。

四、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信訪考核方式

各地“非正常上訪信訪人數”,是目前信訪工作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這種指標進一步演化為衡量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標準,即所謂的“一票否決制”。單憑信訪和上訪數量的多少,實際上不僅很難準確衡量一個地方的社會矛盾狀況,還容易導致地方政府為應對信訪工作考核,過度重視減少上訪數量,而忽略對上訪矛盾和問題的真正化解,甚至產生“截訪”、強制“學習”、非法限制訪民人身自由等極端做法。

我們認為一方面要堅持信訪工作的地方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考核和問責制度,以堅持責任政府和領導幹部問責制。另一方面,完善這種考核和問責制度,尤其應該糾正‘重數量,輕解決,重穩控,輕化解”的考核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信訪問題的解決和化解上。由此出發改進信訪工作考核的標準和方法,促使單純以“非正常上訪”人次數為基礎的信訪責任追究機制向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轉變。

2、涉法涉訴案件

近年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不斷攀升,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整個社會在追求公平和正義的過程中,訴諸法律的紛爭不斷增多,但是相關法律體系和社會保障機制卻不夠完善,對新的利益衝突應對不夠及時;另一方面是由於某些本應納入訴訟程式內的案件由於各種原因進入信訪渠道,導致“訴”、“訪”交叉。因而有必要建立健全訴訪分離工作機制,將屬於“訴”的事項從信訪工作中剝離出來,引導當事人依法行使訴權,提高涉訴信訪工作的成效。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複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信訪事項,信訪部門應當明確不予受理。

3、打擊非訪

對非正常上訪,我們的態度應當明確,就是先處理非正常上訪行為,再解決信訪問題。目前的情況,對非正常上訪行為或採取過激方式上訪的,很多在解決其問題後也並未追究其責任。特別是對於一些年紀偏大的老人,執法部門也顯得“束手無策”,處置無力讓部分信訪人“膽子大了起來”。信訪問題難以解決的信訪老戶往往是因為一開始就未對其嚴厲打擊,從而造成一步步越來越極端。該按照治安處罰條例及法律法規的一定要進行處罰,但可從輕處罰,一定不能免除處罰。只有這樣才能依法打擊非訪人員、纏訪人員、鬧訪人員、群體集訪人員的囂張氣焰,起到逐步規範信訪秩序的作用,也只有規範了信訪秩序,信訪才能起到真正解決問題的作用。

4、開闢新的信訪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網路技術在人民生活已經普及化,人民群眾反映問題的方式也呈現多樣化。因此要進一步暢通訊訪渠道,必須建立起適應人民群眾需要的多手段、多角度、立體化的信訪途徑。就現階段而言,除了要進一步重視網上信訪,加大對網上信訪件、群眾來電件的督察督辦外,要同時開闢新的信訪渠道,例如微博信訪,在社交網路迅猛發展的今天,微博信訪會是拓寬網路信訪渠道的又一趨勢,截止XX年微博活躍使用者已超過5億,微博信訪深受廣大網民歡迎,大大拉近了信訪部門和群眾之間的距離,如目前微博上海南省信訪局主辦的海南信訪群眾之家是個很好的學習榜樣。

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2017年創新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推動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要求。黨的xx大報告明確提出“支援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總書記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也對婦聯等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不僅充分體現了黨對各人民團體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信任,而且對做好新時期婦女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帶來新的契機,提供了新的舞臺,拓展了新空間,也對全市各級婦聯組織和廣大婦女幹部提出了新的課題。圍繞這一課題,我們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莆田市婦聯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中,把參與社會管理與依照法律和婦聯章程開展工作、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要求聯絡在一起,與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聯絡在一起,在“黨政所急、婦女所需、婦聯所能”的結合點找準工作定位,抓住密切關係婦女兒童切身利益的領域,有針對性地實施參與;發揮優勢,充分發揮好婦聯組織網路優勢,不斷擴大覆蓋面,提升參與範圍和參與層面;突出特色,積極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給社會的部分職能,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一)抓好切入點,拓展組織網路,建設堅強陣地和溫暖之家

緊緊抓住黨群共建契機,按照“黨的基層組織建到哪裡,婦聯基層組織就跟進到哪裡”的要求,不斷擴大婦聯組織覆蓋面,努力構建統籌城鄉、縱橫交錯、條塊結合的“黨建帶婦建”工作網路。一是加強“婦女之家”建設,使之成為基礎牢固、覆蓋廣泛、充滿活力、有感召力、有凝聚力、有創造力的婦女群眾組織。聯合市委組織部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強以黨的建設帶動婦聯建設工作的意見》,實施“強基固本工程”,開展千村婦代會創先爭優活動,使婦聯基層組織網路不斷鞏固健全,基層婦聯全面實現有辦公場所、有牌有印、有制度上牆、有四簿一冊等婦聯硬體設施。全市建有“婦女之家”1035個,其中優秀婦女之家287個(全國7個、省級12個、市級268個)。二是推進新經濟領域婦女組織建設,努力實現哪裡有婦女哪裡就有婦聯組織的要求。把組建工作納入黨組織建設的整體規劃,通過採取“建、聯、掛、靠”的組建模式、建立黨群服務中心等方式,在非公企業中建立婦女組織、女工委員會。全市建有機關事業單位婦女組織124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婦女組織49個,民主黨派婦女組織、團體會員1287個。三是搭建推動婦女參政的政策、宣傳、教育、推薦平臺,提高婦女參政議政能力和水平。注重女幹部的培養和選拔,爭取將女幹部隊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年度目標考核,聯合組織、人事等部門形成共同負責、共同落實、共同考察、共同選人、共同培養的“五個共同”聯動機制,推動更多的優秀婦女幹部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全市現有女幹部24009名,佔幹部總數43.11%,市人大女代表70人,市政協女委員65人,各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班子中女幹部配備率均達100%,市直政府工作部門領導班子女幹部配備率達42.42%,市管後務幹部中女幹部所佔比例達到22.76%,全市已換屆村的女性、村婦代會主任進村“兩委”比例均為100%,女性進村支委、村委比例分別為50.7%、64.4%。以來共舉辦了女幹部能力拓展、女性競職村兩委、專職專選、婦聯業務等培訓班30多期,培訓女幹部3000多人次。

(二)抓好結合點,搭建創業平臺,推動婦女平等參與、平等發展

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選擇工作載體,細心搭建參與平臺,組織、凝聚廣大婦女群眾投身經濟社會建設,既為婦女激發活力、實現自身發展創造條件,也為婦女群眾展示巾幗風采提供機會。一是以“雙學雙比”為載體,引領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深入實施“巾幗科技致富百千萬工程”和“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十大專案”,加強科技示範、培訓、服務“三大網路”建設,舉辦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培訓班50多期,培訓農村婦女近萬人次,建立巾幗示範村(基地)、“三八綠色工程”基地200多個,形成枇杷、龍眼、文旦柚、火龍果、茶葉、紫菜等特色產業30多個。二是以“創業就業促進行動”為載體,推動婦女創業就業。積極配合政府做好婦女創業與再就業工作,協調社會力量,貼近勞務需求,有針對性的做好政策引導性培訓、擇業觀念培訓、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婦女自謀職業、自立創業,通過婦女創業創造更多婦女就業的新崗位,努力營造有利於婦女創業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城鎮新增就業女性12萬人,2.5萬名城鎮登記失業女性實現就業,20多萬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加強婦女創業小額貸款的宣傳普及和貫徹實施,206名婦女獲得貼息貸款1220萬元。積極開展“春風送崗”活動,主動參與各類招聘會,提供適合婦女的就業崗位4000多個。聯合經貿委、工會開展家政服務培訓,建立家政培訓基地3個,年培訓家政服務員名。三是以“巾幗建功”為載體,帶動婦女建功立業。廣泛開展“巾幗創新功、崗位爭優秀”、“百崗千人爭創巾幗文明崗”、“巾幗文明崗車組”等主題活動,全市已有100多個巾幗文明崗參與“比學習、比工作、比奉獻,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活動,掀起新一輪爭創巾幗文明崗熱潮。開展“百強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結對幫扶活動,100個巾幗文明崗、機關婦委會和女企業家與100個村婦代會結對共建,累計為100個村婦代會捐贈辦公裝置85套,幫扶村貧困婦女400多人,結對春雷女童500多人,舉辦各類培訓班15期,扶持建設專案10個,為村婦代會送技術和資金40多萬元,有力推動城鄉婦女統籌協調發展。四是以“海內外婦女發展聯誼會”為載體,推進婦女合作交流。成立莆田海內外婦女發展聯誼會、市女企業家聯誼會,通過組織專案推介簽約、招商引資、成果展示、參觀考察等形式加強海內外婦女交流合作。連續六年組織女企業家參加6.18專案成果交易會,共簽約專案30多個,專案總投資金額達數億元,選樹100多名“傑出創業女性”典型,進一步激發全市婦女創業熱情,增強婦女創業信心。

(三)抓好立足點,維護婦女權益,促進社會公正義

緊緊圍繞黨委政府關注的大事,發揮婦聯組織在反映婦女訴求、維護婦女權益方面的職能優勢,從廣大婦女群眾實際需求出發,切實維護廣大婦女群眾的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家庭和諧,提升婦女兒童的幸福指數。一是源頭參與,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抓住婦女群眾生產生活中的難事開展調查研究,利用婦聯組織、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參政議政的優勢,多途徑反映婦女的意願和訴求,使政策在資源調整、利益分配上向女性傾斜。配合市人大召開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聯席會議,參與《婦女權益保障法》專項執法檢查,聯合相關部門就女幹部培養選拔、反家庭暴力、調解銜接、婦女權益等多方面問題制定下發檔案,使全市婦女維權工作實現了抓源頭、多渠道、重實效的工作目標。二是抓實信訪,積極參與社會穩維工作。主動融入“大調解”格局,層層設立婦女維權法律服務中心,成立婦聯行業性調解委員會,建立調解銜接工作站和調解小組,開通12338婦女維權服務熱線,健全信訪接待制度,募集1000多名維權服務志願者,全市形成了寬領域、廣覆蓋的婦女兒童維權服務網路,並逐步建立起以婦聯調解為主導,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互補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銜接機制,形成合力推進婦女維權工作的良好社會環境。各級婦聯組織接待來信來訪1萬多件(次),參與調解各類案件1932件,其中受託調解490件,效力確認250件,協助調解1127件,家庭暴力案件65件,有效地維護了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婦聯調解銜接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三是完善機制,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制定出臺《全市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暫行規定》,成立反家暴工作協調小組,建立健全家庭暴力的來信、調解、督辦等制度,在全市基層派出所和警務室設立67個“家庭暴力報警點”,依託市救助站建立“反家庭暴力婦女庇護站”,先行在城廂區、荔城區法院成立“反家暴案件合議庭”,率先在全省發出首份人身安全民事裁定書,召開了全國第一場人身保護令複議聽證會。截止目前,已審理了涉及家庭暴力案件14件,發出人身保護令12份。四是發揮優勢,促進家庭和諧穩定。突出家庭主陣地,以法律宣傳、法律知識講座、“三八”維權周宣傳、“讓平安走進千家萬戶”、建立“低碳、生態家庭”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強化家庭成員的懂法守法、安全防範、健康文明、和睦相處意識,建立一批和諧家庭、生態家庭、平安家庭、低碳家庭、綠色家庭;以建設五好文明家庭為主題,深化建立內容,拓展家庭建立領域,推進“廉政文化進家庭”活動,不斷提高廣大婦女群眾的道德、美德水平,引導她們促進家庭和諧、帶動村(社群)和諧、服務社會和諧,為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平安莆田奠定堅實基礎。

(四)抓好借力點,深化幫扶救助,服務社會公益事業

緊緊圍繞社會民生,發揮婦聯組織在整合社會力量資源,扶助弱勢婦兒群體方面的組織優勢,積極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服務於婦女兒童和家庭的社會職能,協助黨和政府開展系列惠民服務活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一是主動參與教育服務。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雙合格”宣傳實踐活動,成立家教講師團,開通家庭教育服務熱線,設立“家教親子網”,舉辦家教論文評選,建立家長學校1000多所,開設家教巡迴講座、家教諮詢活動500多場次,指導推進了家庭教育,宣傳普及了正確的家教觀念和育兒知識。認真實施春蕾計劃,鼓勵社會力量支援幫助婦女接受教育,社會捐資總額189.22萬元,資助6385名女童就學。二是主動參與健康服務。連續五年農村婦女免費婦科病普查工作,依託地區醫院、計生服務站等單位設立婦科免費普查中心,實施婦女疾病防治救助專案,實行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制度,婦幼保健服務不斷完善。全市完成城鄉低保婦女常見病免費檢查28519人,嬰兒和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為6.76‰、9.29‰,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84.27%,婚前醫學檢查率、高危孕婦的篩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均達100%,群眾的自我保健意識日益增強,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得到提高。三是主動參與社群公共服務。深化“巾幗志願服務工程”,堅持以“立足基層、面向家庭、見諸日常、細緻入微、持續發展”為宗旨,整合相關部門和社會資源組織開展送法律、送溫暖、送健康、送關愛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精心打造志願服務特色品牌。在全市建立數百個巾幗健身廣場,免費普及推廣廣場舞、健身秧歌、街舞等群眾性健身舞,有數十萬的城鄉婦女從中受益。四是主動參與各類救助。把貧困救助、疾病救助、災難救助、學業救助等社會救助工作與婦聯工作結合起來,發揮婦聯團體會員和婦女聯誼團體的作用,壯大婦聯愛心志願者隊伍,關注留守、流動、貧困婦兒群體和老齡婦女、空巢家庭的困難和問題,推動、聯合有關部門為她們做好事、辦實事,幫助她們走出困境,推進社會公益事業。專門成立莆田市關愛婦女兒童協會,募集資金180多萬,年救助貧困婦女兒童200多名,結對資助貧困女大學生、春蕾女童500多名,累計發放救助款、資助款100多萬元。關愛農村留守流動兒童,開展“愛心媽媽”親情結對、健康義診、心理諮詢疏導、走訪慰問、手拉手互助、建立留守流動兒童之家、愛心書屋等活動,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啟動“恆愛行動”,招幕202名“愛心媽媽”為孤殘兒童編織毛衣237件,讓孤殘兒童切身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積極協助做好中國星火基金會“救助孤貧患先天性心臟病兒童手術治療”專案,篩選了3名兒童成功接受資助救治。

二、存在問題

當前,隨著社會進入轉型期,婦女群體在經濟社會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和被動地位也充分暴露出來,無論是在勞動就業,還是在婚姻家庭,婦女的各種權益保障問題正逐漸呈上升趨勢,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面臨重大挑戰:

1、職能定位有待於進一步明確。婦聯在參與社會管理中的職能定位比較模糊。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只能是有限的、有序的參與,在參與中對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起協助的作用。但在現實中婦聯有的工作實際承擔了政府行政部門的相關職能,存在越位、借位和缺位現象。如平安家庭、留守流動兒童這些專項工作,讓既無行政權又無財政權的婦聯來牽頭實屬不應該,因為婦聯作為群團部門對同一級別單位按理是不能起行政領導作用的。

2、組織基礎有待於進一步打牢。婦聯組織網路覆蓋與新時期開放性、社會性、靈活性、多樣性的要求還有差距,婦聯組織的影響力還沒有完全擴大到各界婦女群眾和各類婦女團體。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發展還不平衡,組織的縱向結構不合理,基層婦女幹部力量配置不足,在直接面對群眾、任務最為艱鉅的鄉(鎮)婦聯,只有一名兼職幹部,裡裡外外“一人獨舞”;村婦代會主任多數是兼計生專幹,這種被稱為倒三角現象的婦聯組織機構設定,使組織資源最為缺乏的基層婦聯組織處於疲於奔命工作的重負之下,嚴重影響了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在基層的有效落實。同時,“兩新”組織婦女工作尚有較多“空白”,在“兩新“組織中組建婦委會工作仍遇到不小阻力,推進緩慢。

3、政治地位有待進一步提高。婦聯作為性別利益代表的團體參與地位缺乏制度性保障,從全國婦聯來看,主席高配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廣西、甘肅等省婦聯主席高配為副省級領導;從全國總工會來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主席。而我省各級婦聯主席基本沒有高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婦聯在人大這一最高權力機構中作用的發揮。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代表政府承擔著主管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婦女發展規劃的實施、協調、監督的重大責任,其成員單位有30多個政府部門及社會團體,其辦公室僅有一名科級編制,難以協調眾多政府職能部門開展事關婦女發展的相關工作。

4、能力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多年來,各級婦聯積極履行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促進了婦女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但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各婦女群體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婦女幹部隊伍的更新,領導婦女運動和婦女發展新知識、新技能還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婦聯幹部受自身知識結構單一,資訊相對落後,政策掌握得不深,工作思路不寬等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宣傳、教育、引導婦女等方面底氣不足,在引導婦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自覺維權等方面相對滯後,導致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婦聯職能的發揮。

三、思路和建議

在新的形勢下,主動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職能,積極拓展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管理的空間,是婦聯組織更好地服務婦女兒童、贏得社會認可、提高組織威望的重要途徑。婦聯組織要積極探索、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創新實踐,在政府所需、婦女所急、婦聯所能的結合點上強化參與職能,不斷加強婦聯組織服務功能,提升參與的層面,從經濟、政治、文化、和諧等多方面引導婦女參與社會的發展,更好地發揮“半邊天”作用。

一要找準參與定位。婦聯組織要準確把握婦聯參與社會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避免“無所作為”和“大包大攬”兩種傾向。在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要主動協助政府把惠民政策、利民措施落實到實處,同時要注意抓住重點、量力而為、盡力而為,注重借勢借力,為婦女兒童謀利。要注意把握四個關鍵點:一是參與的有限性。婦聯組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不是政府的組成部門,不能履行政府部門的職能,但也不是局外人、旁觀者,不能放棄責任、不聞不問,只能有限的、有序的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要關注城鄉和諧社群建設,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和諧家庭建立活動,以家庭和諧推動社群和諧,促進社會和諧。二是參與的選擇性。婦聯組織不能大包大攬、貪大求全,眉毛鬍子一起抓,而是必須從自身職能和工作實際出發,找準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點進行參與。要發揮婦聯的政治優勢,重點關注婦女群眾的思想政治建設,積極探索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廣大婦女群眾的自覺追求,推動全社會樹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促進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助互愛、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努力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促進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完善。三是參與的特色性。針對不同群體婦女兒童的需求,提供特色服務,重點關注婦女兒童切身利益,協助政府做好婦女創業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實施“春蕾計劃”,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全民健身運動,促進計劃生育,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是參與的有效性。要以婦女兒童受益率、滿意度作為衡量檢驗標準,提升參與社會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益,實現婦聯參與社會公共服務效益最大化。

二要注重源頭參與。婦聯作為黨領導下的群眾團體,雖不能直接出臺政策、也不能直接行政,但應該充分發揮婦聯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自主性與靈活性,從源頭上參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主動承接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職能,協助政府管理婦女兒童事務。一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為女性平等地參與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建議由組織部門牽頭,實現基本國策宣傳教育進入市委黨校,成為市委黨校培訓幹部的課程之一。建議由宣傳部門牽頭,實現基本國策進入各級黨委理論中心組,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理論學習的重要內容,提高領導的性別意識和男女協調發展意識。在媒體開闢專欄、專題,以多種形式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先進的社會性別意識。二要圍繞黨委、政府關注的大事,針對婦女兒童利益的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建議對策,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依據。要重點圍繞農村留守婦女的生存發展、婦女勞動權益保護、反家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突出問題開展專項調研。三要利用婦聯組織、人大女代表、政協女委員參政議政的優勢,多途徑反映婦女的意願和訴求,把急需解決的婦女問題轉化為政府關注的問題。要就目前女性在就業再就業、勞動保護、城市拆遷和農村“外嫁女”權益保護、農村留守流動婦女權益保障等問題方面大力呼籲,增強婦聯對人大立法、政府制定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的影響力,推動政府把婦女問題真正看作社會問題,從源頭上強化解決婦女問題的政府行為、法律行為,確保婦女兒童平等享有基本權利和發展資源。

三要深化民生服務。婦聯組織要充分發揮密切聯絡婦女群眾的優勢,積極探索新空間、新途徑,促進保障婦女兒童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基本權益。一要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婦女創業、就業。要充分利用政府鼓勵全民創業就業政策,引導扶持城鎮婦女、失地、失業婦女、零就業家庭婦女實現就業。要全力推動落實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鼓勵城鎮婦女、失地婦女自主創業、自謀職業。開展失業婦女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創業就業技能。二要大力開展弱勢群體幫扶活動。重點做好關愛農村失地婦女、農村留守婦女、留守、流動兒童、空巢老人、下崗失業婦女、外出打工妹、失學女童、孤殘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社會公益事業,動員全社會共同關注這些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問題。三要構建婦女群眾的利益協調機制。構建訴求表達機制,引導婦女通過合法有序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構建矛盾調處機制,把婦女兒童權益方面的矛盾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構建權益保護機制,積極參與推動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婦女權益機制建設,切實把婦女群眾的利益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

四要實行專案運作。婦聯組織要積極探索和建立專案化運作機制,以集中更多的力量為婦女兒童辦好事、辦實事、辦大事。一要建立專案承接機制。把握市場需求,協調社會資源,通過政府委託和自主開發等形式,積極主動承接政府授權的一些如職業技能免費培訓專案、文明禮儀培訓專案等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專案,打造形成一批為婦女兒童服務的公共產品。二要完善專案合作機制。婦聯是群團組織,資源有限。如何突破這一“瓶頸”,最大限度地拉長工作“短腿”,要通過向黨委政府各有關部門借力,解決這一難題。對於政府委託的專案,婦聯組織可以單獨組織實施,也可以與其他社團和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聯合組織實施,吸納不同知識結構、不同經歷閱歷、不同需求視角的志願者融入到婦女發展專案的實施和研究中,發揮各自優勢,建立互惠、雙贏的合作模式。

五要加強組織建設。提高婦聯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關鍵是要健全組織網路,加強婦隊伍建設,激發組織活力,使婦聯組織充滿生命力、具有創造力。一要積極構建多維、立體的組織網路,組織引導各類社會工作人才和志願者參與婦女兒童工作,鞏固和擴充套件基層婦女組織,加強與各類婦女社團、團體會員間的聯絡和指導,擴大婦女工作的覆蓋面。二要完善婦聯基層組織工作機制,建議設定鄉鎮(街道)婦聯主席的行政編制,由婦聯幹部專用,對鄉鎮(街道)婦聯主席、副主席出現空缺的,行政編制不能佔用,以解決無固定編制問題;擇優錄用婦聯幹部,可通過競爭上崗等形式錄用優秀女幹部、女大學生擔任,以解決鄉鎮婦聯主席兼職過多或沒人乾的問題;提高婦聯幹部待遇,把落實基層婦聯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問題制度化。三要加強婦聯幹部服務大局的能力、服務婦女的能力、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和協調的能力建設,引導婦女幹部樹立社會工作者的意識和責任,不斷提高婦聯工作群眾化、社會化、專業化的水平,努力把婦聯建成政治堅定、思想解放、作風紮實,深受婦女群眾擁護和信任,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婦女組織。

總之,婦聯組織只有積極作為、主動作為、有效作為,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主動承接政府轉移出來的部分社會職能,積極拓展婦聯組織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空間和領域,才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程序中更好地為廣大婦女兒童和家庭服務。

創新科技新思路現狀調研報告2017年創新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通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黨員幹部達到“個人形象如一面旗,工作熱情如一團火,謀事佈局如一盤棋”。認真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經驗,弄清新時期改革開放大潮流、大政策、大環境,準確把握我州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和新挑戰,努力解決影響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體制機制、工作作風等方面的問題,尊重自然規律,實現科學發展,促進改革大深化,開放大推進,工作大落實,經濟大發展,社會大和諧,實現xx的“二次跨越”。圍繞學習實踐活動,作為科技管理職能部門面對存在的問題該怎麼辦,如何解決,按照州委的統一佈置,結合此次的學習活動,3月底4月初,單位主要領導帶領相關科室人員到四個縣深入農村、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企業,認真調查研究了全州科技工作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xx的科技現狀分析

“十五”以來,xx州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實施“科教興州”戰略初見成效,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有力地推動了xx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

(一)科技管理體制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州委、州政府制定了《xx州“xx”科技發展計劃》、《xx科學技術獎勵辦法》、《關於大力加強自主創新促進xx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措施。各級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力度進一步加大,科技管理體制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科技隊伍自身建設也得到發展。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機構5個;獨立科研所2個;29個鄉鎮配備了科技助理員;全州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635人。

(二)組織實施科技計劃專案,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科技進步對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顯現。

結合xx州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圍繞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引進與之相適應的新技術208項、科技成果156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為xx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五”以來,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專案344項,其中,省級專案55項,州級列項及配套專案289項;專案資金共投入1889萬元,專案涵蓋了農、林、牧、衛生、生物等大部分行業,一批科技專案已成為我州經濟發展的新亮點,開始產生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民族貧困地區科技綜合示範專案所實施的優質稻、優質蔬菜、沼氣、稻田養魚、庭院經濟、科學養豬等十多個種養業和能源開發示範專案,專案區糧食產量和人均經濟收入均突破千斤千元,高於全州平均水平,對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取得了較好示範效果。

(三)科學普及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積極組織開展民族貧困地區科技試驗示範、科技宣傳、科技培訓、科技諮詢服務及科普陣地建設等科普建立活動,開展科技扶貧,有效提高公眾科技素質。十五以來,共開展農村適用技術培訓4934場次,受訓農民達84.7萬人次,印發各類科技、科普實用技術資料10.2萬份,共招收省級農函大班55個專業,74個單科班4525名學員,培養了一大批農村能人群體,廣大農民的整體科技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科技合作交流和專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通過舉辦雲南xx科技展洽會、組織參加雲南省科技展洽會和省院省校科技成果洽談會等形式,搭建科技合作與交流平臺,州內企事業單位先後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國林科院昆明資源昆蟲所、雲南農業大學等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實施的雲黃連、蘿芙木、咖啡、漆油、木蠟、草果、老窩火腿腿源標準化示範等開發示範專案取得了較好效果,科技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產學研結合取得新突破。一期工程10萬噸電解鋅專案已建成投產,為把蘭坪建成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專利及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得到強化,全社會科技創新意識進一步增強。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各級幹部的科技意識不強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不少幹部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的自滿意識;因循守舊、墨守陳規的保守思想;求穩怕亂、怕擔風險的畏難情緒;做事習慣於條條框框、按部就班,缺乏敢闖敢試、敢冒風險的膽略和氣魄;遇到實際問題卻一味強調客觀原因;浮躁心態、工作不夠深入、急功近利;學習理論和業務不夠系統,調查研究不夠深入,分析問題粗淺;考慮區域性多、考慮全域性少、發展理念不強。具體表現為全社會在科學技術的引進、專案的推廣上基層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重視不到位,常常持觀望態度,致使一些成熟和適用於我州的科技專案,難以得到推廣應用。 

(二)專業技術人才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1、人才總量亟待增加

按照我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到XX年計劃大專以上學歷人才總量要增至25084人,從現有人才狀況分析,大專以上學歷的人才總數只有7251人,人才的需求缺口還比較大。實現增加現有人才總量的目標,特別是高尖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總量提升的目標任務還相當艱鉅。

2、人才隊伍結構亟待優化

我州現有的10635各專業技術人才中,高階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人數分別為603人(其中正高階職稱7人,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0.07%,副高階職稱596人,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5.6%,)、3753人(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35.29%)、6279人(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59.04%),顯示出高階職稱人數偏低,初級人才基數偏大。人才結構的不合理,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數量的不足,目前缺乏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等領域的高階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缺乏第三產業高層次的金融、商務、法律、外語、計算機、建設規劃等高層次人才,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州嚴重缺乏大批熟悉和掌握世貿組織規劃與國際接軌的高層次人才,對於我州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將帶來嚴重影響,將會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3、人才分佈亟待調整

從專業技術人才隸屬關係分析,州直機關人才量有1229人,雖然只佔全州的11%,但集聚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從各類從事職業人才分析,教育、衛生人才的數量為8141人,佔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73.8%。我州是農業大州,各事業單位中農林牧漁人才總數995人,占人才總量的9.02%,佔農業人口總量的0.27%,比重明顯偏低。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仍偏低,高層次人才嚴重匱乏;人才總量中,中級以上職稱僅佔人才總數的31.9%,研究生僅有11人,只佔專業人才總數的0.1%;本科學歷的有954人,也只佔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8.64%。人才分佈不均衡,在行業分佈上,主要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而在“三次產業”第一線的人才較少,在所有制分佈上,主要集中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國有單位人才佔總量的比例高達90%以上。

4、留住人才工作日益緊迫

“十五”期間,xx州人才外流嚴重,主要流向昆明等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高階職稱人才,出現“流出不流進”現象,高階職稱人才流出28人,中級人才流出127人,而調入的中高階職稱的人才為9人。

5、懂經營、善管理的經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

由於受計劃經濟和政治邊防的影響,xx的經濟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受市場經濟大潮鍛鍊的人才較少,懂經營、善管理的經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個私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緩慢。

6、人才隊伍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

全州人才總數占人口總數的4%,每10萬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僅為145人。

(三)廣大人民群眾的素質偏低、觀念落後

調查中瞭解到我州公眾科學素養接近零,全民受教育程度只為6.1年。而這其中已含受傈僳文教育人員。因此我州的很多農民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這樣,科學普及和適用技術的推廣難度大,群眾的接受能力也較弱,一些幹部群眾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依然形成對自然資源,對國家的依賴思想嚴重,“靠山吃山、靠天吃飯”的落後生產觀念還依然存在。不僅給我州脆弱的生態造成破壞,還嚴重製約了生產的發展。

(四)我州的各類企業創新能力低

從調查中可以感受到各類企業對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很高,但我州的各類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客觀制約因素多,難有自主創新能力。導致我州工業科技難以發展。

(五)科技工作顯示度不夠。

科技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容易出現“政績”工程,不少領導對科技工作“口號”重視,沒有從人、財、物的資源上支援科技工作,導致科技工作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性問題上沒有體現出應有的顯示度。

三、積極推進我州科技工作的總體思路

緊緊圍繞xx“二次跨越”戰略支撐體系――“努力構建xx國家級有色金屬基地、國家級水電基地、國家級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樣性基地,打造xx大峽谷世界知名旅遊品牌”,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進一步明晰科技部門及社會各個方面推進創新和科技進步發展方面的職責定位,做到緊扣經濟社會及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圍繞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中心工作,協調推進持續發展。“強抓農業科技,推動工業科技;強化科技普及,提高科技素質;強化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為深入實施科教興州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我州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技支撐能力。採取切實措施,實施提升我州傳統產業競爭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民族文化保護開發、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及社會發展領域創新行動。依靠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著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加快我州企業的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為社會發展提供支撐服務。

(二)完善我州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構築科技創新平臺,創新科技管理模式,統一規劃,合理配置資源,為科技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培育企業創新主體,理順政府、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關係。高度重視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環境變化和客觀要求,把培育我州各類企業創新主體放在優先地位,通過政府政策和科技投入的引導,加快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區域創新體系。

2、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科技基礎條件的共建共享。我州屬“三江並流”區域,同時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種質資源極其豐富,為了更好地瞭解資源情況,達到有效保護瀕危物種,整合資源,高起點開展建設工作,依託高等院校技術支撐,建設一批具有xx特色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和產業工程中心,使其成為區域性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以點帶面拉動全州生物資源開發,同時達到科技基礎設施、科學資料、科技文獻資源共享、自然科技資源儲存利用、構建網路科研環境、科技成果評價與轉化整合,形成一個開放高效的科研保障體系,改善區域創新基礎條件。

3、加大省院省校和周邊國家緬甸的科技合作與交流、科技對外開放的力度。組織開展與發達地區的資訊交流、人才交流,開展專案開發、基地共建等多種形式的合作工作;積極推動我州相關企業、科研機構與對外合作方建立長期、深入、有效的合作。

4、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科技投入在引導社會投入方面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投入作為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投資重點來加以確保,有力保證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和重要支撐作用。

(三)實施科技人才戰略,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加強科技評價與獎勵制度。規範科學技術評價活動,減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的傾向,形成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鼓勵創新的環境。積極鼓勵智慧財產權、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投資、分配,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和支援、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創業人才和科技中介服務人才培養體系,形成結構優化、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

(四)加強科技普及及科技宣傳,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健全科普管理體制,形成政府推動,團體和部門齊抓共管的科普工作格局。加大科普經費投入,強化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面向農村、社群、青少年,廣泛開展解決“學科技難”科普活動,加強科技培訓,大力普及科技知識,力爭每年培訓農民10萬人次以上。

(五)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促進自主創新。切實保護智慧財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激勵機制。通過改革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在科技管理體制創新中的導向作用。積極鼓勵和引導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強化智慧財產權意識,提高智慧財產權的形成能力和保護能力。

(六)加強組織領導,營造有利於科技發展的政策及社會環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州的各項科技法規政策,加大科技行政執法力度,積極營造有利於加速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政策環境。加強各級黨委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強化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責任制落實,營造全社會共同重視科技工作的社會氛圍。

四、對策措施

我州作為經濟後發展、欠發達州,開展科技工作還存在不少障礙,需要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把支撐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作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科技惠民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讓科技服務於xx經濟社會總體佈局,支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堅持統籌兼顧,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部署,科技發展與體制機制創新的統籌協調,實現科技攻堅目標和創新人才培養的統籌安排,州內和州外科技資源的統籌利用,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走創新跨越之路。

(一)加強政府巨集觀管理,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環境

按照州委州政府科教興州戰略,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科技結構,整合科技資源,加強巨集觀管理,把重點放在研究科技發展戰略、制定發展規劃、創造保障條件、優化政策環境、提高服務水平上。各級領導要強化科技巨集觀管理意識,把科技管理工作納入重要議程,弱化對競爭性研發活動的具體干預,建立機構完整、分工明確、權責統一、協調聯動的科技管理機制。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要切實擔負起統攬科技工作全域性的責任,統籌區域科技發展,統籌科技資源配置,完善科技評價和公眾監督機制。要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方針,圍繞我州重大科技需求,擴大科技對外開放和合作,學習引進國內外、省內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在消化吸收中再創新,結合我州實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推動各類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政策宣傳力度,努力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促進科技進步。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構建多角度多層次的投融資支撐體系

要把科技投入作為全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投資重點加以確保,有力保證科技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和重要支撐作用,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及各種社會組織加強科技投入,努力構建一個完善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科技投融資支撐體系。

(三)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改善科技服務環境

隨著科技強州戰略的推進,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要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建設,改善科技服務環境,提高科技服務質量。一是要進一步加強我州科技隊伍自身建設,完善科技管理服務機構;二是要整體提高我州科技人員隊伍素質,加強人才培養引進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三是完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縣基本建設投資規劃,進一步改善各縣科技服務環境;四是出臺科技有關的政策法規,圍繞科技創新、成果引進、合作、研發、推廣應用、特色產業培育等,大力改善州縣科技軟環境建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四)實施專案帶動戰略,構建和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緊緊圍繞我州的支柱產業,圍繞省級科技計劃專案選題指南,加大爭取科技計劃專案力度,做到思路專案化,專案數化。按照合理佈局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則,安排好州級科技計劃專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初步形成“實施一批專案,培訓一批農民,湧現一批農村能人群體,發展一批特色產業,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品牌,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的局面。以實施科技專案為抓手,構建和完善企事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大力提升我州的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五)實施人才強州戰略,培養引進科技人才

實施人才強州戰略,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指導思想,培養引進科技人才,建立充分發揮人的創造精神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工作條件。

一要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加強黨政人才、企事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建設,抓緊培養專業化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研機構形成開放、流動、競爭的新局面,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靠給舞臺、壓擔子培養和凝聚高層次科技人才。通過科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科學資料共享、科學資料提供等多種方式,為各類人才的科技活動給予公平的對待。改革科技評價與獎勵制度,形成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鼓勵創新的環境。

二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積極鼓勵智慧財產權、技術、管理等要素與投資、分配,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作用,建立和完善機制健全、評價科學、執行規範的人才市場體系。

三要圍繞科技發展需求,建立多層次人才體系。針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知識叢集和產業叢集建設,著力培養學科帶頭人,積極吸引外來高層次人才。引導和支援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根據產業發展的需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專門技術人才,形成結構優化、科學合理的科技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隊伍保障。

(六)加強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

堅持以人為本,把科學和技術普及工作作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提升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增強競爭力,建設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基礎工程來抓。

一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技普及教育,使全體公民科學文化素質與我州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發展相適應。傳播科學文化,努力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養。充分利用邊疆“解五難”的機遇全面提升我州科普工作。在我州可以考慮建立少數民族科普專業工作隊伍,充分發揮基層科協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健全科普管理體制,形成政府推動,團體和部門齊抓共管和科普工作格局。各級黨政領導帶頭支援和參與科普,有關部門積極制定科普規劃及相關標準,建立投入保障、競爭激勵、監測和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按照各自的職責範圍,協調一致,資源共享,共同推動科普工作的發展。

三要強化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普能力。確立科普的公益性主導地位,確保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投入。要重視和強化科技場館建設,各級政府應當將科普場館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基本建設優先實施,抓好科普基地建設,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城市社會管理創新調研報告2017年創新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健康發展,就必須切實致力於相關法規範和制度的完善,用法規範和制度來規範引導和促進保障社會管理及社會管理創新,形成解決問題和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重點在於解決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網路虛擬社會建設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等問題。各級政法機關依法推進其本職工作,便是為社會管理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並且其中有些職能本身就是直接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一我市家族企業眾多

家族企業是一種範圍極廣、種類繁多、應用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即便是在現代企業制度比較成熟的美國,90%以上的企業仍然屬於家族企業。家族企業不僅在歐美大陸十分普遍,而且在亞洲各國也非常盛行。改革開放後,民營經濟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的主流,家族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這主要源於家族企業的固有優勢,比如集權決策效率高、親情內聚力強、反應速度快、執行力強、心理契約成本低、恩威並用效果好、家長示範效應強、經營文化傳承性好等。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家族企業仍存在著產權關係不清晰、管理制度不規範、治理結構不到位等嚴重缺陷。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我國家族企業面臨的最為迫切的問題就是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家族企業彌補上述缺陷的基本選擇。根據國內外家族企業的成功經驗,我根據我市家族企業的管理創新有以下幾種路徑可供選擇。

隨著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家族企業的競爭優勢將從低成本競爭向差異型競爭轉變,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集約型轉變,發展模式從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產權結構由一元化轉變為多元化,管理模式將克服家族的束縛走向規範化和科學化,經營領域也逐步走向國際化。概言之,我國家族企業必將走向專業化、規範化和國際化。因此,我市家族企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經營戰略的調整。可以說,經營戰略的調整好壞決定著企業的未來成敗。比如,方太從“點火槍大王”轉型為“抽油煙機大王”,吉利從多元貿易轉向中低擋轎車,太太藥業從保健品行業進入藥品行業,這些都是成功轉型的典範;大力拓展海外市場,同樣為公司贏得了更大的業務增長空間;我市的軸承產業也是非常強壯。

家族企業制度創新主要包括資本社會化、管理專業化、公司治理結構規範化。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能夠有效利用制度安排的互補性,選擇一種降低代理成本的機制,控制代理風險。這樣既能保證經營管理層擁有足夠的經營權,使企業能夠在瞬息萬變的市場活動中及時把握商機,又不致使出資人失去對財產的最終控制,雙方各得其所,但關鍵是如何在出資人和經理人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機制。

家族企業要克服家長制的弊端,從人格化的社會網路交易轉向非人格化的制度?交易,推進制度創新。首先,要加大產權制度的改革力度,有效地融合社會資本,實現資本的社會化;其次,要借鑑國外大企業的管理經驗,實行專業化管理,正確對待職業經理人,激勵和發揮他們的才幹;第三,要積極規範治理結構,引進現代管理理念和專業管理技術。

傳統家族企業的治理結構與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具有尖銳的矛盾。家族企業治理結構不是建立在商業原則的基礎上,其組織行為不是依據市場原則,而是依據?理規範;維繫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是利益關係,而是個人之間的情感和血緣關係。在這種治理結構下,就容易形成“家長”的實際管理素質與現代管理者角色需求的矛盾。因此,家族企業要在堅持現代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前提下,結合家族企業的實際情況,引進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這是家庭企業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二社會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與價值分析

社會管理創新的突破口或曰啟動點,往往是社會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亦即社會管理手段創新。從社會管理的規律性來看,社會管理整體機制和制度的創新必須以充分全面而客觀準確地掌握社會建設以及社會成員的具體狀況為基礎和前提,而社會管理方式方法的創新對相關要素的要求則相對要寬鬆得多。當然,從實效性的角度來看,社會管理手段創新同樣須依託於資訊化管理技術和機制的支撐。要避免“行政方法不能用、經濟方法不好用、法律方法不會用、思想教育不頂用”的尷尬,必須依託於明確規定了各方主體的職能任務、權利義務和職責的法規範。唯有在法規範和制度支撐下,才能使社會管理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絡,相互影響,共同作用於社會事務的管理。

在目前階段,社會管理方式與方法創新即是完善社會管理手段,實現由單一的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教育等手段轉變。社會管理機制制度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制度創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所在,是各類創新的支撐和保障。無論是社會建設、社會管理,還是社會管理創新,都必須有法規範作支撐、制度作保障。因此,為了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健康發展,確保社會管理創新的實效性和持續性,就必須切實致力於相關法規範和制度的完善,解決好權、責、利的統一問題,用法規範和制度來規範引導和促進保障社會管理及社會管理創新,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和服務,依良法善治,形成解決問題和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

社會管理機制和制度變革是完善和發展社會管理的基石。黨的xx大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這是社會管理機制制度創新的指導原則——要形成並健全四種主體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的新的社會管理格局;要注重對基層社會管理體制的健全完善;要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力。所有這一切,都要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有利於建立一種能夠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督和控制的新型社會管理體制。

管理主體創新是社會管理機制制度創新的關鍵。社會管理機制制度的創新,要求對各類主體的職能範圍作出明確界定,並按各自職能來分別設計管理機制,構築相應的法規範和制度。在多元主體的社會管理格局中探索一種持續的互動執行模式,更需要堅實的機制制度作為支撐。

需要強調的是,社會管理創新強調從新的社會管理觀念、方法乃至機制制度的研究開拓到實際機制或者制度化運用,不應忽略既有的社會管理資源和手段。社會管理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善治”,即達成兼顧各方面利益基礎上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所以,無論是推動參與型乃至自治型社會管理的理念拓展,還是探索社群矯治和特殊人群幫教的新機制,都應當以社會管理的秩序價值與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根本目標。

三、社會管理創新的內容與路徑

管理內容創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必須創新管理內容,釐清管理領域,強化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有效調處社會矛盾,維護各方各類群體的正當權益。社會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社會管理體系建設,增強社會管理合力

正確處理政府與社會組織以及各相關主體之間的關係,明確各方主體在社會管理中的定位。強調黨和政府在社會建設中的中心位置,強調政府公共財政的更多投入,同時要健全和完善社會自治、自律和自我發展的新機制,充分發揮各種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在社會管理上的主體性及其對政府社會管理的監督制約作用。

建構和實施以權利為導向的社會政策體系,尊重和保障社會組織和個人的權利和自由,加強社會服務體制建設,提升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消除社會排斥,推動社會融合。

加強民生制度建設,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民生社會管理髮展新機制。改善和保障民生問題不僅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政府行政必須優先實現的基本職能,也是需要社會和個人共同努力才能解決的問題。政府既要承擔起直接提供各類服務的職責,又要善於藉助其所掌握的權力、權威和資訊、資源,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使其參與解決民生問題。

健全社會風險評估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並形成維護社會長期穩定和有效處理社會公共危機事件的社會穩定機制。在群體性事件等危機處理中,要善於做到“情緒疏導”和“情緒管理”,以貼近的感情疏導民情,化解危機,儘量避免機械、簡單地運用“物質滿足”或者“物質誘導”的方式。

增強全社會參與社會管理的活力,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的執行機制。要建立不同社會主體之間平等、民主的社會合作機制,倡導參與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顧各方各類利益、維護全體人民的發展利益與環境生態利益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管理機制,努力實現生態系統良性迴圈。

(二)社會管理創新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進一步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既要全面展開工作,又要抓住源頭性、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重點在於解決好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特殊人群幫教管理、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網路虛擬社會建設管理、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等問題。

推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新,要公平對待,切實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從就業、居住、就醫、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斷創新統一有效管理新機制,結合城鎮化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現城鄉一體化和服務全覆蓋的人口互動管理模式,疏堵有機結合,使流動人口能夠全面參與並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生活,變流動為活力,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不穩定和不和諧等問題。

推進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創新,要建立健全對服刑在教人員、刑滿釋放解教人員、社會閒散人員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員等高危人群的常態化幫教管控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教育改造與安置幫教工作雙延伸。對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體系,應在有利於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促進他們的發展上下功夫,尤其是應當致力於建構和完善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的機制制度,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推進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的創新,要將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地區的治理和城鄉規劃、地區改造相結合,在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健全基層組織、延伸公共服務,切實處理好整治、服務、管理和發展的相互關係;要對小旅館、娛樂、洗浴場所等實行耐心指導、重點防控、過程監管,完善長效機制,突出指導服務理念。

推進虛擬社會建設管理創新,要提高對網際網路的認識,注重研究網際網路的內在規律和規則,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強網際網路的建設與有效管理,特別是要認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證網際網路健康有序發展。既要把網路輿情作為聽民聲、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視和評估輿情影響,主動迴應社會關切,有效地制定網際網路管理建設政策,正確引導網上輿論,維護網上秩序,營造有利於社會穩定的輿論環境。

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創新,要致力於對社會組織的研究,承認社會組織在國家發展與建設中尤其是社會管理創新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並按照社會組織發展規律施以有效監管,健全和完善相關法規範。

(三)社會管理創新的路徑選擇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設,完善社會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規範,建立與構建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社會管理新格局。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特別重要的是要完善參與型及自治型治理結構,重視對優秀的管理者、優秀的專業人員和優秀的社會組織的培養和培育,通過對社會管理領域進行過程引導和規範,實現政府對創新活動和創新行為的有意識引導、調控和激勵,形成卓有成效的社會管理創新生態機制。

社會管理創新要確立正確方向和科學路徑,要促進社會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會活力,要對利益調整進行結構性改革,強調要尊重不同的價值觀念,倡導不同的行為模式,傾聽不同的利益訴求,重視溝通與協調。社會管理創新要對利益調整進行結構性改革,同時要儘可能地兼顧各方各類利益。但是,強調兼顧各方各類利益絕不是不能損害任何利益,絕不意味著不能採取任何強制性手段。問題的關鍵在於改革中的利益調整要著眼於整個社會發展進步,要引入行政過程論,對各方各類利益進行綜合的全面衡量,依法作出科學合理的裁量判斷。

社會管理創新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造性活動,依賴於不同思想、意見和利益訴求的相互交流和撞擊,依賴於開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觀點的環境,更依賴於相關各方全方位參與管理、決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是社會管理創新的重要規律性特徵,在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中要予以最大限度的尊重。

四、政法機關在社會管理創新中的職能發揮

社會管理創新主要涉及到行政機關、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的關係問題。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政法機關沒有什麼用武之地。相反,各級政法機關依法推進其本職工作,便是為社會管理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並且其中有些職能本身就是直接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工作。

無論是法院依法判決、裁定,還是檢察院的依法抗訴監督,對於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制度的形成和不斷完善,提高其制度化、法制化乃至法治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規範、促進和監督制約作用。而政法機關和政法幹警把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作為民心工程、實事工程、保障工程來抓,有助於推動政法工作全面發展進步。

“人民檢察院通過檢察活動,教育公民忠於社會主義國家,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積極同違法行為作鬥爭”。檢察機關要進一步強化法律監督,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主動服務第一要務,不斷提高執法辦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充分發揮各項檢察職能,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通過執法辦案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司法公正,理順群眾情緒,維護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執法辦案是履行一切檢察職能的本源和歸宿,也是檢察機關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基礎性工作。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當代社會管理的創新始終要求加強法治建設,唯有以法治理念為指導,以法制體系、法治程式和規範為支撐,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最佳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效益。

我市人民檢察院深刻領會三項重點工作的精神實質,積極探索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機制,從社會穩定大局出發,突出工作重點,延展服務領域,採取得力措施突出抓好社會管理創新,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中更好地發揮了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是加強職務犯罪預防工作,增強黨員幹部的法制意識

發揮檢察職能作用,更加註重預防職務犯罪工作,努力實現從查辦案件向預防犯罪延伸,從事後預防向事前預防延伸,從個案預防向制度和機制建設延伸,深化預防宣傳、警示教育、行賄犯罪檔案查詢等工作。去年以來,該院結合辦案實際,向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報送專題調查報告4篇,發出《檢察建議書》26份,對遏制和減少各類犯罪,加強社會管理起到積極推進作用。該院以預防先行,在工程建設領域開展以摸底調查、預防動員、建立重點崗位人員預防檔案、以案釋法、幫助整章建制、開展警示教育、組織學法競賽等內容的預防工作,有力地增強了工程建設領域幹部職工預防犯罪意識,提高了建築行業社會管理創新水平,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二)是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提高對特殊群體的管理服務水平

落實檢察環節上的各項綜合治理措施,積極參與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和平安建立活動,結合檢察職能,拓展管理和服務渠道。把加強對刑釋解教人員、被宣告適用緩刑和適用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人員等在社會執行刑罰的服刑人員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納入社會管理的重點來抓,配合有關部門加強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幫助刑釋解教人員妥善安置、融入社會;積極探索適應社群矯正特點的檢察方式,加強對社群矯正各執法環節的法律監督。去年以來,通過協商辦法,解決了10名勞教、勞改釋放人員就業出路,並協助用工單位與其簽訂用工合同,落實了幫教措施。健全完善社群矯治機制,在對特殊人員管理服務的同時,建立和健全了《社群矯治工作實施辦法》,使社會管理服務工作做到有規可守,有章可循。

(三)是加大查辦社會管理領域職務犯罪力度,淨化社會管理環境

不斷加大對社會管理領域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把查辦涉及社會管理領域的職務犯罪作為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大局穩定的中心工作來抓。去年以來,集中力量先後在教育系統、政法系統、經濟管理領域等查辦了管理領域涉嫌職務犯罪案件10餘起,涉農職務犯罪案件8件,其中在教育系統查辦和經濟管理系統查辦的職務犯罪案件,案值大、影響廣,社會效果好,有力地促進和加強了社會管理領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規範化。

(四)是加強青少年違法犯罪人群管理,減少社會不安定因素

結合辦案,經常性開展青少年違法犯罪問卷調查活動,掌握其違法犯罪規律。針對部分青少年違法犯罪與網路毒害有關的實際,與公安、文化等相關部門開展多次清理校園周圍網咖、錄影廳活動。參與制定市政府關於出臺加強文化娛樂場所管理規範,淨化了社會文化環境,減少了不良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青少年違法犯罪率較以前呈下降趨勢。圍繞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開展“擔任法制副校長”、“法制進校園”、“送法進課堂”活動。去年以來,共建立聯絡點27個,舉辦中國小生法制講座28場次,深受廣大師生、家長和社會好評,有效地減少預防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發生。

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社會生活多樣、多元、多變的特徵日益凸顯。我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共同發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城鄉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鎮人口從.億增加到.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組織形態發生了新的變化,已有%以上的城鎮從業人員在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工作。 “單位”管理是以往中國社會管理的一大特點,許多制度和政策都和“單位”有關,要通過“單位”實施。現在發展市場經濟,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人由“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以計劃經濟體制和過去那種權力構架為基礎的社會整合功能削弱,傳統的社會管理體制和方法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結構的變化。

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面臨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從改革內容來看,我們需要推進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寬、利益調整層次深、配套性強、風險比較大的改革,社會利益關係更趨複雜,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難度加大。從改革動力來看,改革初期,人心思變和較低的社會預期激發著人民群眾的改革熱情,社會的動力與政府的牽引力緊密結合,推動著改革快速推進。隨著改革不斷深化,人們對改革發展的社會預期普遍提高,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分享要求明顯增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對社會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我們必須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科學判斷、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以與時俱進的精神,轉變社會管理理念,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完善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提高依法管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安定有序,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五創新管理理念,整合社會資源

社會管理也叫社會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會公共組織為了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和滿足社會公眾的需要,對涉及公眾利益的各種公共事務,通過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公共政策來實施的有效管理。社會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完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系統的協調發展,構建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形成與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秩序相協調的社會秩序。對社會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以政府為主體,對有關社會事務進行規範和制約;其二是以社會為中心,即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依據一定的規章制度和道德約束,規範和制約自身的行為。提升社會管理水平和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是一項涉及層面廣、觸及問題多、解決難度大的社會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同心協力、齊抓共管。xx屆屆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一)堅持以人為本,創新社會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社會管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在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必須把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好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解決好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從根本上減少和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從源頭上減少因利益衝突引發的社會矛盾;必須實現成果共享,使構成我們社會的各個階層,參與社會發展的不同群體,都能夠實現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共同發展,使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必須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藉助各種社會力量,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必須著力減少社會發展的成本,通過制定和實施科學有效的社會政策,維護社會公平,實現社會公正,努力降低社會發展的成本,在更高層次上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加快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職能

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社會管理的職能,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優化機構設定,在繼續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擴大公共財政對社會發展和社會事業的投入,把人力、物力、財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傾斜,把工作著力點更多地放在解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上。要以發展社會事業和解決民生問題為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務薄弱的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不斷改進公共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式,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創新管理制度,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方便快捷優質服務。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履行職責、行使職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善於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既不能失職不作為,又不能越權亂作為。按照《決定》“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的要求,支援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改變政府以往介入市場過多的″越位″和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的″缺位″現象,順應全球社會公共管理新趨勢,加快傳統的“經濟管理為主”向現代的“社會管理為主”轉變。

(三)積極推進城鄉社群建設,健全新型社群管理和服務體制

社群是城鄉居民生活的基層單位,是政府社會管理與社群自治組織、民間組織自我管理的結合點,建設和諧社群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當前,我國社群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創新社群管理,構建和諧社群,要從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入手,積極探索新的社群發展和管理模式,健全社群管理組織體系,建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企業在社群建設中的夥伴關係,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擔和企事業單位剝離的社會職能、服務職能交由社群承擔。發揮駐區單位、社群民間組織、物業管理機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社群管理中的積極作用,努力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群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大力推進社群服務的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多元化,完善社群就業,社群保障、社群救助、社群衛生、社群文化、社群教育、社群體育、社群安全等各項公共服務;積極開展面向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優撫物件等困難群體和特殊物件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強化社群服務保障功能,探索建立以服務群眾為重點的網路化的社會管理機制,把為民服務的工作滲透到社群各個領域。農村社群建設則要把構建社群救助體系作為一項基本任務,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發展各類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要加強城鄉社群自治組織自身的能力建設,通過提高居(村)民的自治程度,培養民主素質,提高社會責任感,合作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城鄉居民自治組織成為協調民眾利益、化解民眾矛盾、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有效載體。

(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吸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

社會管理體制創新,要有利於調動市場和社會組織的參與力量;有利於實現公共資源、公共資訊整合共享;有利於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者間的良性互動。只有科學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探索多元化的社會治理機制,才能有效解決目前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實現加強社會管理和降低社會管理成本的目的。因此,創新社會管理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組織、市民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政府調控、社會組織和市民協同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機制。要大力培育、發展各種社會組織、中介組織,包括律師、公證、會計、審計、資產評估等機構和行業協會、學會、商會、基金會等社會團體,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城市社會管理。同時,要邊“放水”邊“築堤”,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的政策,發揮各類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作用。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有助於政府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針對目前社會組織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需要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一是降低准入的門檻,因地制宜的確定準入條件,不搞“一刀切”。二是逐步實現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徹底“脫鉤”。政府過多或不適當的干預,往往會削弱社會組織的自治性,同時也不利於社會組織自身能力的發展。三是引導社會組織進行公開、透明化的運作,促進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嚴格行業自律,規範從業行為,承擔社會責任,提高自律性和誠信度,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力。四是加強立法,通過法律的手段,明確社會組織的法律地位、工作範圍、經費來源、管理手段、管理程式等。依法管理和監督各類社會組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六社會管理創新的對人們的影響和啟示

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切實履行好維護穩定的第一責任;抓住改善民生這一影響社會穩定的根本問題,解決好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更新管理理念、改變管理方式,創新管理措施,實現由防範、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務型管理轉變。

要深入開展社會矛盾化解,著力構建“大調解”工作體制機制,積極組織領導幹部接訪、下訪,認真落實社會風險 要深入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努力在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問題上實現評估制度,進一步築牢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的基礎。要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基層綜治機構等基層基礎建設,滿腔熱忱地支援和幫助基層幹部開展工作,確保基層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辦、群眾有依靠、穩定有保證。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努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為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許多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已經明顯地集中到與人民群眾基本民生問題密切相關的環節。這對各級黨委和政府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係、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決定》提出要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係,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利益關係是一切社會關係的基礎,抓住了利益關係,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必須始終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重點,正確把握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係,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必須嚴格遵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則,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和權益保障機制,積極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改革方案的設計,應充分考慮社會的承受程度,妥善照顧各方面群眾的關係;政策措施的調整,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要求;大型專案的實施,事前必須認真進行科學論證,準確把握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平衡點;公共資金的投向,必須首先用於解決低收入階層特別是最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進一步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要通過各種途徑、方法,將擬製定的社會政策向社會公開,使人民群眾對於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社會政策設計有著充分而廣泛的民意表達,確保社會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科學性。健全社會輿情彙集和分析機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制度,建立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實現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機結合,更多采用調解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優勢,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維護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引導各階層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區域性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要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培養社會公德和法制精神,使社會各階層都能按照法律和政策,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解決利益矛盾,自覺維護安定團結

我市的現階段工作已近有很大的進步,一項任務不是一個國家總的領導就能解決的,是靠全民共同的努力合作下,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切管理創新的關鍵在於觀念創新。只有好的觀念才能產生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觀念是人的主觀世界,而主觀世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因此,觀念創新必須通過深入研究實踐活動和由它們產生的成果——科學和文化知識,才可能提煉出新的看法,從而指導管理活動。因此,加強對實踐活動的瞭解和加強學習是觀念創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