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加快城鎮化程序的生力軍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17K

勞務輸出是區域間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與轉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剩餘勞動力作為一種人力資源,通過勞務輸出得到開發利用,可以為農村經濟超常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商城縣是xx確定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達10餘萬人。近年來,開放的政策,市場的拉動,政府的組織,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商城勞務輸出規模與日俱增,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之一 ——輸出總量迅速膨脹,勞務經濟快速發展。到XX年,全縣年輸出剩餘勞動力10.8萬人以上,其中省內務工人員2萬餘人,跨省就業人員8.7萬餘人,出國勞務人員100餘人,分佈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及周邊部分國家和地區,涉及21個行業,年收入從幾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佔外出人員的4.6%,年收入在5千元以上的佔62.3%,年收入在5千元以下的佔33.1%。全縣勞務輸出總收入在6億元左右。 ——規模輸出初步形成,塊狀經濟日益凸顯。從20世紀80年代起,商城縣勞務輸出經歷了起步、加速、穩定的過程。目前勞務人員中近3000餘人成為外出務工部落的“領軍人物”。這部分人在外已有相對穩定的經營地點和經營行業,成為在外成功的私營企業主、現代企業的管理者,帶動了大批家鄉農民走出農村,進入工廠,流入城市。全縣“領軍人物”每年帶動和組織外出務工農民9萬餘人,佔外出總人數的93%左右,成為外出務工人員定向有序流動的制導因子。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後或在城市紮根定居成為非農人口,或自辦企業成為私營企業主,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塊狀經濟群體。 ——“金鳳還巢”經營創業,回報家鄉成效斐然。輸出勞動力,迴流生產力。有些農民工在經濟發達地區學到技術,擴大視野之後,回到家鄉創業,帶富了一方百姓。李集鄉劉懷同在武漢三鎮多年艱苦創業,成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去年為支援家鄉建設,投資1000餘萬元,參與縣城老城區改造;汪崗鄉新灣村農民陳剛回鄉創辦“飛亞羽毛工藝製品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羽毛面具、羽毛箭、羽毛帽頂、羽毛聖誕樹等40多種羽毛工藝製品,產品出口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目前,全縣務工人員回鄉辦企業的有396戶,其中電子廠、化工廠、木工傢俱廠等74個,養殖、種植場103個,預製廠157個,磚窯廠62個,年產值近4000萬元,吸納安置了5000餘名當地農村剩餘勞動力及下崗職工再就業,實現了從“掙錢填肚子”到“賺錢蓋房子”,再到“籌資辦廠子”的轉變,走出了一條“輸出—成才—積累—創業—共同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勞務輸出帶來的幾點啟示 啟示之一,農村勞務輸出過程孕育了勞務經濟。農民開創的勞務經濟,走的是一條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自力脫貧致富的路子。農村的大量勞動力在改革開放中搶抓機遇,紛紛走出家門,投入市場直面激烈的競爭,最終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希望。這種現象蘊含著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廣大農民具有吃苦耐勞的品質,具有“自我開發”的能力,他們進城以後投入市場經濟的大潮,在幹中學、學中幹,發揮聰明才智,增強實際本領,實現人身價值,展示創業膽略,成為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 啟示之二,農村勞務輸出過程是工業化、城市化的實現過程。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集聚,引導著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斷髮展。以商城縣為例,全縣居住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40%。改革開放以來,全縣至少有6萬農村人口通過改變戶籍或在城鎮經商、辦廠等,由農村到城鎮和城市落戶,成為城鎮居民。這些人在城市化程序中,作為現代城市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啟示之三,農村勞務輸出過程加速了農村土地留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程序。勞務輸出對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貢獻不僅僅表現在勞動力非農化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更在於由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民收入、農民的消費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機械化程度等方面得以提高,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化經營。XX年,商城縣出現萬餘戶“耕地代管戶”,代管農田面積10多萬畝。外出務工經商戶將閒置耕地經營權全託或租賃給種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託管費,或種田能手向外出務工經商戶交少量的耕地租賃費,各種稅費由外出務工經商戶承擔。鄢崗鎮農民劉正海、胡大海一次性託管和租賃外出務工經商戶耕地67公頃,種植花卉苗木15公頃,反季節蔬菜35公頃,優質水稻10公頃,無籽西瓜7公頃,充分發揮了閒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促進了產業化經營。 啟示之四,農村勞務輸出過程是農民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現代社會,勞動者的素質是勞動力就業競爭中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農外就業和用工單位吸收勞動力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過程,這種雙向選擇的機制決定了一個勞動力要從農業向非農行業轉移,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商城縣在1990年轉移的勞動力40.2%為國中以上文化程度,XX年這一比例提高到66.2%。由此表明,農村勞務輸出實際上也是勞動力綜合素質的競爭。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輸出過程中的工作和學習,通過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環境,通過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掌握了新專業知識和技能,開闊了視野,培養了新的意識和觀念,進而全面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幾 點 建 議 1、加強宣傳引導,把勞務輸出、勞務產業、勞務經濟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大力開展宣傳教育,使全社會充分認識到加快轉移農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使全社會明白,過多的農民滯留農業,會形成農村市場增長緩慢,相對萎縮,帶來農民收入下降,影響城市工業品的銷售。建立勞務輸出的領導機構和服務體系,加強對勞務市場的規範化管理,保護輸出者的合法權益,提升勞務輸出經濟,培育和發展統一、規範的勞務市場,加速非農化人口的轉移,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程序。 2、以徹底改革戶籍制度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城鎮管理體制,為農民工權益保護創造平等的制度環境。國家應放開中小城市戶口,對大城市實行戶口準

加快城鎮化程序的生力軍

入制度,達到一定標準即可辦理入戶手續,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口管理機制,儘快改變農民工身份置換滯後於職業置換的現狀。同時,出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保障法》,在法律諮詢、就業服務、醫療保障、居住條件、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農民工提供有力幫助,建立有利於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體制,使農民工真正實現從農民到工人,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民到市民的徹底置換,消除農民工權益保護中的制度性障礙。 3、將勞務輸出與促進貧困地區的開發性扶貧擺在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據調查,XX年,商城縣解決貧困人口溫飽1.1萬人,其中勞務輸出佔45%,比重進一步提高。商城縣扶貧開發的成功經驗充分說明,因地制宜地確定就地開發扶貧為主、勞務輸出為輔或勞務輸出為主、就地開發扶貧為輔等不同組合的扶貧戰略是貧困地區徹底改變落後面貌的必由之路。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應像支援過去的區域開發扶貧一樣,在資金、培訓資源的分配等方面,為貧困人口參與勞務輸出提供廣泛的支援,併為貧困人口參與勞務輸出提供資訊服務,有針對性的開展技術培訓和法律保障服務,通過貧困人口的輸出,培養貧困人口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價值觀念、法律觀念,在競爭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提高。 4、發揮勞動就業管理機構職能,以加強職業中介管理為中心,加快建立統一、完善的勞動力市場管理體制。加強對用人單位的招聘行為、勞動者的求職行為、職業中介行為的管理,並逐步使對勞務中介機構的管理法制化。同時,加強政策法規教育,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法制觀念和自我保護能力,尤其為在勞務市場中處於弱勢地位的貧困人口和其他單個的打工者,獲得正常的合法權益提供法律援助,對依法處理惡性拖欠民工工資事件等提供法律支援,加大對違法違紀者的懲處力度,切實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5、整合職業培訓資源,強化務工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務輸出人員技術素質,增強市場就業的競爭能力。綜合素質低、勞動技能差的勞動力在就業市場上正逐漸失去競爭力。只有加強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才能推進農民非農化的程序。通過整合分散在政府各職能單位的職業技術培訓職能,統籌規劃和實施對農民工的培訓,使有限的教育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根據市場需要,定期釋出職業需求和職業技能要求方面的資訊,引導民工學習,增強民工適應轉移的能力,增強市場就業的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