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通用5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3.03W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篇1

一、當前林業建設的困難和問題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通用5篇)

1、林業資金短缺

20xx年至20xx年,我縣公益林建設面積約11萬畝,需要建設資金約8.4億元,土地出讓和維護費約3000萬元(不含社會化造林)。目前,全市資金到位約4.7億元,缺口約4億元。另外,20xx-05年,我縣經濟林建設面積近7萬畝,超計劃3萬多畝,資金缺口約3000萬元。其他的資金,比如森林預報,防火,都遠遠達不到要求。由於林業資金的巨大短缺,給我國林業建設和管理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企業現金週轉困難,拖欠農民工工資、拖欠苗商資金現象嚴重。二是土地出讓金不能及時支付,農民反應強烈。特別是一些社會化造林企業經營困難,承擔的土地出讓金無法支付,難以保證社會穩定。三是養護、護林、防火經費沒有保障,缺少必要的植保機械、防火器材和農藥。森林病蟲害和火災隱患多,影響林地正常生長。

2.巨集觀經濟政策制約

近年來,建設得到實施,林業發展得到大力推進,導致我縣林業資源快速增長,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島外很多企業都被吸引來投資。很多投資者違背城市原有的林業發展政策(如以房養林、以林養林、以專案養林等)投資造林。)和林業規劃目標。目前國家實行嚴格的土地保護政策,林地開發房地產基本無望;20xx年以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以林養林的原計劃也失敗了;受管理空間的限制,林地休閒旅遊專案不能滿足遊客對食物、住房和娛樂的需求,對遊客沒有吸引力,難以維護。由於缺乏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連續性,許多投資者沒有投資回報,難以繼續經營,有退出的想法。

3.異地挖苗沒有出路

我縣三島總體規劃已經批准實施。規劃中的林業建設目標明確,我縣17%的森林覆蓋率遠低於規劃目標。但按照全市林業發展思路,× ×將不再進行大規模的生態公益林建設,使得已建成的生態公益林面臨嚴重的內挖壓力。如何解決間挖苗問題,如何科學利用間挖苗,如何保持生態林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4.安置無地農民

由於我縣大量農民土地被出租用於植樹造林,失地農民的就業和安全問題非常突出。農民土地流轉後,必須要求政府給予就業等相關政策來保障他們的生計。但我縣就業機會少,僅靠“萬人就業工程”解決失地農民就業是杯水車薪。大多數失地農民仍然難以安排,無法完全解決他們的擔憂。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土地出讓金的補償標準,但隨著價格的上漲,目前564元/畝的土地出讓金很難維持農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出讓金的上調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政府應立即制定相應的對策,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安全問題。

二,林業發展的.總體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我縣林業發展今後應實現“三個轉變”,尋找“四條出路”:

三個轉變:一是實現大規模土地租賃造林向經濟林、周邊植樹、庭院經濟轉變;二是實現政府管理向市場化運作的轉變。三是實現林業公益性向經濟性的轉變。

四條出路:

首先是尋找經濟林建設的發展路徑。今後經濟林建設要改變過去盲目發展、種植面積廣、分佈分散的局面。要有一定的規劃,集中財力,建設一批標準化的果林基地,形成規模和區域優勢。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援。

二是尋找發展已建生態林的途徑。目前,我縣生態公益林建設投資大,維護管理任務重,財政負擔重。為了充分利用和振興現有林業資源,有效減輕政府負擔,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突破現有政策瓶頸,結合國家林權制度改革,逐步放開公益林經營權,制定市場化運作機制,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公益林開發建設。

三是尋找未來發展生態林的途徑。今後生態林建設要改變過去那裡的土地流轉和建設的做法,嚴格按照總體規劃,結合生態工程建設,進行綠化建設,使其不與開發專案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發生衝突,真正種下一片綠地。同時,抓住市級林業補貼政策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加大周邊樹木和庭院綠化建設,美化和綠化家園。

四是尋找林下經濟發展之路。今後應進一步利用現有林地資源,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尋找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點,探索我縣提高林業效益、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三.要實施的四項措施

(1)完善和制定林業發展政策

1、公益林流轉管理政策

結合國家林權制度改革,公益林的流轉和管理政策逐步放開。建議在成熟的公益林地塊(如董罡生態林、明珠湖及相關的社會化造林區)進行試點,允許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內進行生產經營,但經營者必須按規定繳納土地出讓金和無償維護林地。比如結合新農村建設,利用林地周邊農村閒置房屋,企業和農民聯手,採取鬆散的組織形式開展“農場遊”工程。這不僅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還可以給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同時農村環境可以改善整頓,國家可以加稅。

2.生產管理住房政策

在充分研究現有政策的基礎上,縣有關部門出臺了林業生產經營場所的地方性法規。經營者在開展“休閒、旅遊”等經營活動時,允許建設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議每100畝林地可建設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於生產生活需要,僅在無產權的承包經營期內使用。運營期到了,可以無條件移除。

3.社會職業維護政策

按照目前政府實施的公益林養護模式,每畝養護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實際養護成本在300元/畝左右。建議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護林區開展試點,採取公開招標的形式,由專業的有資質的養護公司進行養護。這樣可以大大降低維護成本,減少財務壓力,為以後的大規模管理和保護積累經驗。

4.經濟林支援政策

除了對經濟林建設給予補貼外,建議政府加大對具有一定規模和規範建設的果林基地的支援力度。一是加大道路、渠道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交通、排灌、運營等問題;二是加大水果深加工建設,建立水果加工廠,加大對打蠟、選果、包裝、冷藏等裝置的投入,解決水果保鮮加工問題,逐步走水果商品化道路;第三,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果銷售網路,有效解決農民銷售困難問題。

(二)、解決和籌集林業資金

一是積極與市有關部門協調,爭取將我縣林業建設所需的土地出讓金和維護費納入市級預算,減輕我縣財政負擔。二是制定林業產業發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間資本投資林業建設。

(3)探索林下經濟模式

目前,林下經濟主要圍繞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種植上,林地2-3年後基本封閉,對林下作物生長有影響。但林業與其他作物在用藥和施肥上存在衝突,難以保證作物的食品安全。在水產養殖方面,由於禽流感的影響,林地養殖風險大,發展緩慢。因此,林下經濟發展的選擇面較窄。目前可以嘗試以下四個方面。建議政府拿出一定的專案資金進行實驗,通過實驗解決技術問題,再逐步向大眾推廣。第一,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中草藥,主要是杭白菊;第三種是蔬菜,主要是紫花苜蓿和中晚熟花椰菜;第四是水產養殖,以鵝為主。

(4)部門間的協調和聯合推廣

林業產業的發展涉及政策法規、規劃、旅遊、房地產等多個領域,需要各部門的配合和協調。建議縣政府成立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協調小組,解決政策、規劃、資金、土地利用等問題,有效促進林業經濟發展。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篇2

一、勞務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是“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勞動力資源富餘。現有勞力32萬人,佔總人口的45%。我縣勞務輸出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勞務經濟萌發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縣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剩,農民開始走出“山門”,外出探尋治窮致富門路。二是勞務經濟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家基本建設速度加快,大批的富餘勞力轉向城市務工,務工人員逐年遞增。三是勞務經濟較為成熟階段。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職能從巨集觀加以正確引導,從微觀搞好服務,使全縣勞務輸出人員逐年增多,隊伍不斷壯大,勞務經濟份額逐年攀升,勞務經濟總量逐年增大,成為農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近年來,全縣年輸出剩餘勞動力穩定在15萬人左右。20xx年第一季度,全縣外出務工人員近17萬人。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已形成龐大的就業群體。20xx年,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資金8.3億元,佔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8%,極大地改善了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產業結構調整、改變就業觀念等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勞務經濟呈穩定、有序發展態勢。

⒈人員構成及務工地點分佈狀況

據初步普查結果表明,截止今年2月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為168475人,其中:男性115345人,佔68.5%,女性53130人,佔31.5%。主要務工地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沿海發達地區和京津唐經濟圈,分佈在本省和其它省區僅佔25%左右。

從行業分佈看,建築裝修行業佔38%,進企業務工佔32%,商業貿易、餐飲服務及其它行業分別各佔10%。其中,在民營、私企的佔75%,外資企業的佔20%,在國有、集體企業或出國務工者總數佔5%。職業主要以簡單和重複勞動為主,大部分是從事一線的普通工和輔助工。從年齡結構上看,35歲以下的佔79.09%,36歲—45歲的佔19.73%,46歲以上的佔1.18%。從文化層次上看,國小及以下文化程度佔11.25%,國中佔52.6%,高中(含中專)佔25.4%,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佔10.75%。

⒉外出的組織形式

從全縣情況看,外出的組織形式正在從無序到有序、從自發外出逐步發展到有組織、有計劃、成建制的輸出。據統計,縣、鄉、村有組織、成建制的輸出人員佔外出人員的37.4%(已登記有組織組建的公司、隊共142個,其中100人以上的公司、隊34個);由“領軍人物”帶出的佔29.1%;由用人企業(單位)到各鄉鎮招聘外出的佔5%;由親友介紹,以親情為聯絡,互相結伴外出的佔17%;通過務工地勞務市場介紹的佔6.5%;自由謀職的佔5%。

⒊外出務工收入

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由於受文化層次、年齡結構、工種熟練程度、地區差異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較大,年收入從幾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佔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萬元的佔63.95%;在1萬元以上的佔23.02%;年收入在10萬以上或僅只能保住來往車旅費的佔1.98%。

⒋農民外出務工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所佔的比重

據農經年報統計,20xx年,全縣農村經濟總收入為21.71億元,外出務工人員寄帶回家收入為8.3億元,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8.2%。全縣15.7萬農戶中,有3萬多戶翻建新房,其中蓋樓房的達2萬餘戶。

二、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做法

⒈加強領導,搞好勞務輸出服務體系建設

一是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商城縣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組織維護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工作。二是縣委、縣政府先後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管理服務工作的暫行規定》、《關於落實外出務工人員組建工會、發展會員、加強維權的通知》等,對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三是建立縣、鄉、村三級維權網路,為農民務工提供服務組織保障。目前,全縣各鄉鎮都成立有“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領導小組”,有296個行政村(佔總數的80%)成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工會聯合會”。四是在進城務工人員較為集中的濟南、合肥、蘇州、杭州等城市建立了4個農民工維權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開展及時便捷服務;在外出人員最為集中的蘇州市,設立了法律援助中心,依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五是不斷加強縱、橫向勞務合作,與上海、深圳、東莞、鄭州、新疆等地的勞務中心機構保持密切聯絡。全縣各鄉鎮都成立了勞動保障事務所(站),做到了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經費,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便捷的服務。初步形成了縣委重視、政府支援、部門協作、網路健全的農民進城務工服務機制,為促進勞務產業的發展做了有效的嘗試。

⒉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樹立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理念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做好勞務輸出工作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來抓,將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作為衡量當地經濟發展、當地政府政績的目標任務之一來考

核,確立了“加強培訓,提高素質,搞好服務,抓好維權,健全網路,不斷提高勞務輸出的質量和效益,努力把商城建成高水平的勞務輸出基地”的勞務經濟理念,樹立勞務輸出“出得去,穩得住,能掙錢,形象好,講誠信”的品牌意識,促進勞務經濟健康發展。特別是在農民工外出務工合法權益保護方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做了大量積極有益的工作,如20xx年,我縣在江蘇宜興務工人員中,有159人患上了矽肺病,導致6人先後死亡。事件發生後,縣委、縣政府立即召開會議,聽取彙報,研究矽肺病事件處理的方案和解決辦法。然後,通過法律途徑,責成對方賠償440萬元,為農民工討回了公道。

⒊齊抓共管,切實抓好勞務輸出服務工作

為方便農民外出務工,縣委、縣政府明確要求各鄉鎮、各部門清理、廢除限制外出務工的不合理規定,紮實、真誠的為勞務輸出服好務。縣公安局及時為務工人員辦理身份證和戶口遷移手續,提供各種證卡。年春節期間辦理臨時身份證號:餘份、邊境通行證1000餘份。交通運輸部門為外出人員開設綠色通道。工商、城建、稅務部門積極為成建制到外地地務工、經商的人員提供相關證件、證明等。經貿、技術監督部門及時發放特種行業從業人員操作證。計生部門與輸入地計生部門配合,共同搞好外出人員計劃生育的合同化管理。司法部門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援助。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積極為外出人員務工、創業搞好服務。縣公、檢、法、司等部門聯合維權,及時處理較有影響力的外出婦女務工人員維權案件3起。縣勞保局在每年春節期間、農忙之後,組織專人將最新用工資訊傳送到鄉、村、車站。農業部門及各鄉政府按照國家現行政策,及時研究耕地流轉問題,防止因農民外出打工而出現耕地撂荒。縣新聞單位及時刊播勞務資訊、宣傳好的經驗,營造務工緻事光榮的良氛圍。去年,共外出錄製商城在外創業人員突出業績專題片12部。縣政府對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農業稅徵收以及下崗失業人員人事檔案關係管理、養老保障等都作了具體安排,使廣大進城務工人員走的放心、創業安心、回鄉安心。

⒋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素質

為了實現勞務輸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轉變,確保農民務工人員出得去、穩得住、能拿錢、形象好,在組織勞務輸出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制定勞務輸出培訓規劃,積極實施勞務技能培訓工作,全面提高務工人員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質。20xx年縣農開扶貧辦,開展了貧困農民技能培訓,參訓人員免交學雜費,學制設一年長訓班、3--6個月短訓班,專業設定七大型別,首批選送150餘人,現已畢業就業,實現了“一次培訓,終身受益,一人培訓,全家脫貧”的效果。今年又選300餘人參加技能中長期培訓。縣勞保局適時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技術培訓,培訓縫紉工、電工、焊工等共4000多人次;縣建設局舉辦青工技能培訓班17期,受訓農民工3000餘人次;縣、鄉工會(工委)共舉辦培訓班26期,培訓3400多人,向外出務工人員免費發放《農民工維權百問》1000本;縣、鄉婦聯舉辦法律培訓班23期,培訓1170人。各鄉鎮先後舉辦各種職業技能以及勞動保護、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勞動合同、就業指導等培訓,通過培訓教育,提高了農民工的勞動技能和自身素質,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

⒌典型引路,加強引導,促進全縣經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隨著外出務工隊伍的不斷壯大和社會發展對務工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縣總工會提出並推行了“農民工合法權益雙向維護機制”(簡稱“雙向維權”,就是輸出地黨政工組織與輸入地黨政工組織互相聯動,攜手維權),受到了上級工會的肯定和推廣。如去年12月中旬,縣工會駐合肥市農民工維權服務中心,在合肥市總工會的幫助下,在短短二天的時間內就為我縣四個鄉127名務工人員討回了拖欠工資款398600元。縣委、縣政府制訂優惠政策,動員和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帶動家鄉經濟發展。一些農民外出務工學到了技術,擴大了視野,回鄉創業,帶富了一方百姓。如:李集鄉農民劉懷同在武漢三鎮多年艱苦創業,成為富甲一方的代表人物,20xx年投資1000多萬元,參與縣城老城區改造;達權店鄉在蘇州務工人員楚德生在蘇州學會了水暖製品生產技術,去年6月回本鄉投資60萬元創辦“升輝水暖製品廠”,招收近百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進廠務工。去年,全縣務工回鄉人員投資辦企業的有396個,年收入近7000萬元,不僅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解決了11000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下崗職工就業,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實現了從“掙錢填肚子”到“賺錢蓋房子”,再到“籌資辦廠子”的轉變,初步探索出一條“組織輸出——維權成才——積累創業——共奔小康”的成功之路。

三、勞務輸出帶來的幾點啟示

我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人員平均達15萬餘人。近年來,開放的政策、市場的拉動、政府的`組織,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我縣勞務輸出規模與日俱增,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實踐中,我們得到以下幾點啟示:

sp;一是農村勞力輸出走的是自謀職業、自主創業、自力脫貧致富的路子。農村大量勞動力投入市場競爭,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和希望。他們在幹中學、學中幹,成為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

二是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集聚,促進了工業化、城市化水平的不斷髮展。以我縣為例,全縣至少有6萬農村人口通過改變戶籍或在城鎮經商、辦廠等,由農村到城鎮落戶,成為城鎮居民。作為現代城市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三是農村勞務輸出過程加速了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產業化程序。20xx年,商城縣出現近萬戶“耕地代管戶”,代管農田面積近10萬畝。外出務工人員將閒置耕地經營權全託或租賃給種田能手,作物收成部分或全部充抵託管費,或種田能手向外出務工人員交少量的耕地租賃費,各種稅費由外出務工經商戶承擔,此舉不僅發揮了閒置耕地的使用效益,也促進了產業化經營。

四是農村勞務輸出過程是農民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村勞務輸出實際上也是勞動力綜合素質的競爭。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輸出掌握了新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了新的意識和觀念,進而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四、存在的問題及幾點建議

1、存在的主要問題

⑴進城務工人員合法權益被侵害時有發生。主要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沒有交納醫療、工傷、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勞動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資不能及時、足額兌現;任意延長勞動時間(有些是採取計件工資制,工人被迫“主動”增加勞動時間);女職工的特殊勞動保護權利未能完全落實等等。

⑵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沒跟上,一部分務工人員法律意識、政策觀念淡薄,自我保護意識差。

⑶地方保護性歧視仍然存在。輸入地的戶籍管理仍然是“關卡”,外出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難問題尚未得到真正解決,外地兒童入學交高費等。

⑷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農民進城務工人員未納入社會保障範圍。國家執行“兩個確保”政策不涵蓋進城務工人員,多數企業未為農民工交納養老保險費用,用人單位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願交納“三金”。

2、幾點建議

⑴營造保護農民進城務工合法權益的良好環境

完善農民進城務工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轉變農民工思想觀念,給農民進城務工以真正的國民待遇。

⑵建立健全完備的農民進城務工權益保護政策體系

廢除或修改妨礙農民進城務工權益的有關政策性規定,特別是一些限制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檔案。建立完善的農民進城務工權益保護政策體系。

⑶構建依法維護農民進城務工權益保護的法律平臺

建議在《憲法》指導下,制定《農民進城務工合法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勞動關係雙方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勞務輸出與輸入地對進城務工農民權益保護的權利與責任等。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篇3

一、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型別

(一)以服務中心城市為主的城郊服務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

指在城市經濟的帶動下,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需要,形成的以服務中心城市為主要功能的縣域經濟發展型別。由於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帶動,加之長期的城鄉交往,造就了此區域勞動力總體素質高,技術力量強,資金積累快,融資條件好,城鎮密集且呈放射狀分佈,水陸交通條件便利等特點。這類縣域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受城市經濟發展影響大,對城市經濟有明顯的依附性。如以我國的上海、南京等城市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以北京、天津、唐山等城市為中心的京津唐地區,以廣州、深圳等城市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各縣域,已形成了我國典型的高層次城郊型縣域經濟發展區域。

(二)以農業產業化為主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較好的農業自然資源基礎,發展生產力水平較高的傳統農業產業,並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業產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業延伸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及其他服務業的出現,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產業為基礎,以若干適應市場需要的骨幹農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外聯市場、內聯市場為特徵的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專業化基地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根據產業規模的不同,分為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兩種。農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是以發展商品性農業為基礎,興辦專業化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然後拓展農產品加工鏈,包括縱向產業鏈(農產品由粗加工發展到深加工、精加工)和橫向產業鏈(為農產品加工配套的包裝工業、銷售業、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其發展的優勢在於以縣為單位,農工商、產供銷和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而工業規模化專業基地型模式,主要出現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中部和西部那些交通、通訊條件好,靠近中心城市的縣域。這些地區工業化程度高,總產出規模大,經濟結構合理,經濟機制自我調節能力強,城市化水平高,居民文化水平和技術素質高,就業結構合理,就業率高,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具有吸收消化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和發展現代工業的基礎,並有拳頭產品享譽國內外。這些縣域經濟發展實際上走上了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道路。如廣東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鞏義、偃師、濟源等都屬於此種模式。

(三)以招商引資為主的.外向商貿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便利的經濟發展優勢及地處沿海、沿江、沿邊、沿重要交通幹線的對外交通運輸條件,發展以流通組織系統為主導的商貿產業。有的縣域華裔僑民較多,與境外聯絡密切,工業上充分利用境外力量,尤其是僑資僑力,通過建立三資企業和發展“三來一補”等形式的對外貿易,促進當地工業的發展;農業上則利用本地優勢農業資源,通過發展名、優、珍、奇、特等農副產品,促進出口創匯外向型農業的發展,如珠江三角洲地區及浙江沿海地區的經濟發達縣域多屬此種類型。有的縣域雖不在沿海地區,無沿海開放優勢,但卻具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它們或鄰近重要交通幹線,或地處兩省甚至三省交界地區,或地處重要邊境口岸,具有發展商貿經濟的優越條件,通過商貿產業的發展帶動生產、加工、物流、餐飲等多種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促進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

(四)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資源型縣城經濟發展模式

這類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是指利用縣域內的資源稟賦,通過發展農業和礦產資源的開發,以農業、礦業產品的輸出,來帶動縣域經濟的全面發展。這種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對本縣域自然資源和區域外市場的依賴性很大,一旦自然資源枯竭或域外市場萎縮,縣域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我國中西部一些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由於缺少發展的機會,許多縣域都把對某種優勢資源的開發作為啟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水平處於較低階階段時,選擇這種模式具有客觀必然性。但當縣域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受資源的約束,縣域經濟要想繼續獲得發展,就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篇4

一、總體執行情況

1-9月,縣境內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現價)9.46億元,同比淨增2.28億元,增長31.7%,相當於去年全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含##集團在@部分)實現產值6.7億元,同比淨增2.3億元,增長31.7%;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76億元,同比淨增0.43億元,增長18.7%。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市及市以上企業實現產值3.53億元,增長28.8%;縣屬企業實現產值3.18億元,增長49.8%。工業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 %;工業經濟實現稅收 萬元,佔全縣稅收的 %,同比增長 %。培育了一批工業骨幹企業,**集團在@企業實現產值1.43億元,增長18.1%,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15%;實現產值9004萬元,年底可望進入億元企業行列,匯昌食品、建海鋼鐵產值均突破了5000萬元,分別達到5259萬元、696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 %、 %;金虹化工實現產值4092萬元,同比增長 %,年底可創產值5000萬元以上,規模以下企業中至少有5戶企業能夠順利進入規模以上企業目錄。全縣完成了6個工業企業建設專案,新開工建設專案12個,有7個專案進入前期準備工作;全縣新引進工業專案34個,引進到位資金4.5億元。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專案15個,投資5000萬元到億元的專案2個,投資1億元以上的專案2個。

二、主要做法

1、抓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上臺階。一是以做大做強為重點,打造工業經濟核心競爭力。年初,縣委縣政府在全縣集中精選了20多戶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作為重點來扶持。通過抓大扶小,扶優扶強,形成了大小並舉、百舸爭流的良好局面,整體推動了全縣工業經濟發展。規模以上企業中,已有 個企業產值超過了5000萬元、 個企業產值超過了億元,**集團、建海鋼鐵、匯昌食品、煤鐵廠、金虹化工6戶企業逐漸成為全縣乃至全市重點企業,重點企業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 %;規模以下企業中,有 戶企業生產超過了1900萬元, 戶企業產值超過了800萬元,戶企業產值超過了400萬元, 戶企業產值超過了300萬元;建材、能源、冶煉、化工、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所創造的產值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了97.5%,五大產業的支柱作用更加明顯。二是以專案建設為載體,培育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牢固樹立“抓專案就是抓發展”的思想,通過圍繞資源儲備專案,圍繞市場打造專案,圍繞業主招引專案等措施,推動了全縣工業經濟專案建設。今年以來,全縣新建成了**3500噸工業矽和1.2萬千瓦火力發電專案、巨集揚肉食品冷凍庫專案、金旗水泥15萬噸水泥生產專案、匡山水泥15萬噸生產線專案、電力公司20萬噸機焦專案一期工程、成鐵局20萬立方鐵路道渣專案等;開工建設了10萬噸//機焦和20萬噸//一期工程、**20xx噸電解錳技改擴能專案、//水泥3000千瓦餘熱發電專案、//5萬噸生石灰生產專案、大龍集團15萬噸鐵精粉一期工程、//絲綢300噸捻線絲專案等;啟動了4×30萬千瓦劣質煤發電專案、//集團5萬噸工業矽和10萬千瓦火力發電專案、//集團100萬平方米裝飾石材專案、攀成鋼40萬噸鐵精粉專案、嘉川120萬噸旋窯水泥專案、唐家河煤礦洗精煤技改專案等的前期工作。三是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優化工業生產力佈局。積極在工業基礎較好、區位優勢突出的;;、;;、;;三個鎮打造工業園區,通過落實企業進入園區減免稅費等政策,改善園區基礎設施,引導水泥生產、火力發電、煤炭加工等重工業企業向//工業區、//冶工業區集中,引導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和環保型企業向//工業區和//紅旗工業區集中,加快了工業園區建設。目前,有 戶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發展,佔全縣企業總數的 %,所創造的產值佔工業總產值的 %。

2、抓改革,增添工業發展新活力。一是在改革範圍上求突破。不僅加大國有企業的改革力度,而且大力推動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改革。目前,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面達到100%,觸動產權面達90%;鄉鎮企業的改制面達到95%以上,觸動產權面達到80%;私營企業改制也有序推進。今年,完成了//、//廠、//廠、//廠實際意義上的終結,完善//、//的破產重組,//、肉//廈和基層食品站的改制工作正有序推進。二是在改革形式上求突破。縣委、縣政府抓住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這一“牛鼻子”,大力實施劣勢企業的退出戰略:對能夠出售的企業和資產進行出售變現;對有條件實行兼併聯合的企業,積極支援、鼓勵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對符合股份制改革的企業,吸納企業職工和社會資金入股;對符合破產條件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產;對虧損嚴重、資不抵債的城鎮集體企業進行了依法解散和出售。三是在改革內容上求突破。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促進已改制企業規範運作:通過改善董事會結構,推進了一些企業經理層的市場化配置,強化了監事會的監督作用;通過積極推行年薪制和技術、管理要素參與分配以及企業經營班子持股等辦法,構建了長期、穩定、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堅持以人為本,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在用人上強調以能定位,在用工上強調以效定崗,在分配上強調以績定酬,逐步建立起了優勝劣汰的競爭聘用體系、市場最低成本的核算體系、風險回報的'效益目標體系、嚴格自控的監督約束體系,最大限度地整合了企業內部資源。巨集達礦業公司對原李家河鐵礦改制重組後,通過實行產權、分配和人事用工制度改革,今年1-9月已累計實現產值 萬元,實現利稅 餘萬元,職工月工資是原企業的2倍以上。

3、抓環境,促進工業經濟大發展。一是打造誠信政府、高效政府,營造“親商、便商”的社會環境。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和18個相關部門的配套檔案精神,對投資上千萬元、高科技企業和與農業產業化密切關聯的企業,在用地和收費上給予特殊優惠;對從事農業開發和加工型的企業實行定額最低收費制度;凡是進入工業園區投資新辦企業,3年內免收所有行政事業性費用;將年納稅在50萬元以上的企業作為黨政一把手的掛牌保護企業;各執法部門在年初向縣經貿局申報收費、檢查專案,對收費、檢查實行報告審批制度;我們先後廢止有礙經濟發展的檔案100多個,取消過時審批專案62個,取消收費專案87個,砍減比例達52%;實行“視窗式”辦事、“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陽光下”作業,推行“零成本”、“零距離”的全方位服務。二是加大執法執紀力度,營造“安商、留商”的法制環境。重點抓了行政部門依法行政,協調廠社關係,整治企業周邊環境,從嚴治理“吃、拿、卡、要”等行業不正之風,對各種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堅決依法依紀從嚴查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三是加大硬體建設力度,營造了“利商、扶商”的投資環境。近三年來,千方百計籌集資金13.5億元,舉全民之力,加快了縣城進出口通道和城市道路的改造,改善了通訊、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修通、硬化了重點企業進廠路、資源路,改善企業辦公環境,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和縣城規模的擴張,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為企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幾點體會

1、必須始終堅持工業強縣發展戰略。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工業強縣的思路不動搖,牢固樹立新型工業化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確立了“工業強縣,產業富民”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全縣一切工作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經濟工作以發展工業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形成了黨政重視、集中力量抓工業經濟的良好氛圍。堅持思路決定出路,進一步樹立市場經濟觀念和大開放大發展的觀念,加強了對工業經濟的領導。縣上成立了工業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實行縣四大班子領導聯絡重點企業制度,切實做到工業經濟月通報、季分析,定期召開工業經濟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工業經濟形勢分析會議,通報情況,研究對策,形成了領導、部門、企業“三位一體”齊抓共管工業經濟的工作機制;縣委成立了企業工委,加大對全縣工業經濟發展的調研、協調、服務、指導力度;同時強化督查落實,定期不定期深入鄉鎮、企業檢查目標完成進度,核查經濟資料,形成領導帶頭督查、部門配合督查、鄉鎮和企業自行檢查的格局,使各項措施落到了實處,促進了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2、必須把招商引資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實踐證明,招商引資是巧借外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途徑。通過招商引資不但可以引進一批大的工業企業,而且還可以引進先進的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現代化的經營理念,可以更好地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今年以來,全縣新引進投資規模500萬元以上企業9家,通過嫁接、技改等形式新上專案11個,通過外來資金盤活企業存量資產 萬元,使23戶企業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鍊鐵車間租賃前處於停產狀態,被;;鋼鐵租賃後,當年產值達到3146萬元,今年1-9月達到6964萬元,到年底產值可突破億元大關。

3、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不動搖。今年以來,先後取締關停能耗高、汙染重的“五小”企業 家,其中,小焦窯 個、小石灰窯 個、小煤礦 個;對;;水泥、;;水泥、;;水泥等企業實施了技術改造,使廢氣、廢水排放對環境汙染減輕;採用環保技術,對現有的一些石灰廠、煉焦廠、洗煤廠進行技改,建成了;;10萬噸機焦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了10萬噸;;機焦、20萬噸;;一期工程和;;生石灰專案; 、 企業增加了環保設施,使廢氣、廢水排放大幅度減少;新上專案時嚴把環保關,在專案選址、佈局、規劃、審批和施工時堅決按環保規定辦理,堅決杜絕引進其它地區的淘汰工藝、裝置,確保引資不引“汙”,遏制新汙染源產生。同時,大力發展環保型工業,充分利用我縣水能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水電業;依託;;公司、;;食品公司、;;公司、;;公司等企業,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使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縣域工業經濟名符其實的支柱。通過以上措施,不僅減輕了全縣工業汙染程度,促進了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而且為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查報告 篇5

去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由於贛州是以對外依存度高的資源導向型產業為主導,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以勞務輸出為重要收入來源的經濟結構,所以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贛州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為切實掌握金融危機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情況,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市工業、農業、企業、果業、勞動就業、扶貧等部門分別就本行業的影響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的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對全市的影響及其對策

綜合有關部門的調研情況,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市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1、產業叢集遭遇寒冬。一是工業產業價格嚴重下跌。其中,鎢產品價格從最高14萬元/噸跌破至5萬元/噸,跌幅達66%,稀土價格從最高8萬元/噸跌破至3萬元/噸,跌幅達63%,銅原價6.5萬元/噸,現價2.8/噸。且鎢和稀土等有色金屬產品均呈現有價無市或無價無市狀態,企業採礦點已基本停產關閉,產品積壓,庫存嚴重,生產停頓。二是農產品價格回落,產品滯銷。水稻、食用油、玉米、生豬、雞蛋、水產品等農產品雖有銷售,但價格回落較大,除水稻價格基本持平外,花生油與往年同期價格相比,每市斤下降近3元,豬肉價格每市斤下降2元。水果行業衝擊很大,價格大幅下跌,銷售不暢,水果價格每市斤下降 20%以上,特別是臍橙,銷售很不順暢,價格持續走低,價格從往年的3元/公斤跌至0.8元/公斤,甚至有的每市斤不足0.3元,影響了橙農增收,“果賤傷農”效應正在顯現。

2、中小企業面臨困境。一是部分企業產品出口萎縮。出口型企業衝擊較大,勞動密集型、資源型企業,特別是鎢、稀土等資源型企業,對外出口產品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訂單減少,價格下降,市場收縮,企業難以為繼,有的處在半停產或停產的邊緣,有的正謀求外轉內,調整發展思路和產品結構。如贛州新橋藝品有限公司年計劃出口300萬美元,實際出口250萬美元,有20個貨櫃因為受金融風暴的影響出不去,原來簽訂的價值幾十萬美元的訂單也被取消了,今年的訂單還沒有接到一份,企業生存面臨嚴峻考驗。二是企業無法正常組織生產。由於金融危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明顯增多,企業普遍反映有三怕,即怕市場持續動盪,怕原材料漲價,怕退稅率下調。由於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企業難以預算成本,造成按單時盈利,結算時卻虧本的現象,以至於謹小慎微組織生產。特別是稀土等礦產品加工企業,由於產品價格的暴跌,使企業大幅度削減生產規模,如安遠縣江西明達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已減產70%,科力稀土材料有限公司已減產80%,園嶺礦業有限公司已全面停產;電子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高美電子有限公司已全面停產放假,海韻電子公司也減產60%以上,企業已進入輪休。定南江西華科強磁材料有限公司裝置已安裝,原準備投產,因價格下跌,生產就要虧本,所以不敢組織生產。三是資金供需緊張。一方面,企業因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以及產成品市場需求不旺造成資金回籠放慢的影響,對資金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由於市場不景氣,企業盈利空間小,銀行在金融危機面前倍加防範風險。現在,信貸規模雖有放鬆,但表現不明顯,相反,金融部門的貸款門檻要求反而有些提高。如原來一些中小企業除了可以利用廠房、土地,機器裝置等其他抵押,目前都強調需要不動產,貸款要求更高了。而且,受金融危機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很難根本改變。如龍南縣企業銷售貨款回籠情況很不樂觀,應收貨款較大,達到36970萬元,同比增長27.6%,企業產品庫存36011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3.5%,嚴重影響企業資金週轉。定南恆強制衣有限公司,因為受金融風暴的影響,資金鍊已經出現斷裂的危險。

3、大量民工返鄉失業。金融危機引發農民工返鄉潮,大量農民工失去工作,就業安置難度較大。據瞭解,我市常年在外務工的人員近150萬,去年9月份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許多外出農民工紛紛返鄉,截至2月3日,全市外出務工返鄉人員達91.6萬人,其中失去工作的有40萬,對我市的就業形勢帶來了巨大沖擊。同時,由於失業增加,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社會矛盾、社會衝突必然突出和加劇,對社會安全穩定帶來了嚴重影響。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在充分認識眼前困難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危”中有“機”,金融危機中蘊藏著產業轉移、人才重組、資源整合等重大發展機遇,如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市一些內銷型企業影響較小,而且作為內地的企業,迎來了人才引進成本的最低時期, 20xx年引進高階管理人才年薪一般在30萬元至50萬元間,而到了20xx年底,這個價格已跌到了8萬元。特別是國家一系列重大應對舉措給贛州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因此,市委市政府著力在化“危”為“機”上做文章,不等不靠,積極自救,變經濟波動期為發展機遇期。

在應對產業寒冬方面: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抓住資源價格大幅下滑的時機,加快優勢礦產資源整合力度,鼓勵和支援龍頭企業通過市場重組、併購,儘快使產業叢集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加速組建集科工貿、產學研於一體的大型戰略礦業集團,按照國家戰略需要重新規劃組織稀有金屬的開採、生產和研發,從而有利於戰略礦產行業採取聯合行動成立價格聯盟,統一限產保價,一致對外,逐步爭取國際定價權和談判話語權。在果業方面,引導果農改變傳統的銷果習慣,實行分等級、分批次銷果,鼓勵果農開展簡易儲藏果品,優質優價,適時適價銷售;調整果品種植結構,發展晚熟品種和加工橙,錯開上市季節;建立果業風險基金,防範果業風險,穩定果農銷果情緒,杜絕不到成熟期賣果現象;辦好果品加工廠,抓好出口基地建設和果品出口工作。

在應對企業困境方面:首先是引導企業轉變觀念,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企業要做大做強,必然要經歷大風大浪的洗禮。只有這樣,企業的風險抵抗力、市場競爭力才能增強。當前,贛州市的投資環境一年比一年好,企業發展面臨得天獨厚的優勢。企業應咬緊牙關,不等不靠積極自救,抓住機遇打牢基礎,誠信經營打造品牌,只要熬過去,企業今後的路就會越走越好。其次,千方百計加大對企業的救助力度,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抓投入、上專案,以加大投資來拉動我市經濟快增長,掀起我市專案建設的新高潮,特別是在加速我市建立四省通衢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方面加大投入。具體抓好以下工作:一是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財政、物價部門進一步清理行政事業性收費專案,規範涉企檢查和處罰,嚴禁各部門、各單位對企業重複檢查、隨意罰款,對產品及裝置重複檢測、高標準收費。要求金融機構站在大局高度,針對當前特殊時期,對企業貸款利息上浮區間儘量縮小,甚至對優質客戶做到不上浮或下浮。二是千方百計力促企業穩定。採取“一企一策”的辦法,鼓勵生產經營好的企業制訂增資擴產方案,幫助生產經營困難企業制訂解困方案。如寧都縣江西金龍塑業有限公司改出口塑編袋為內銷鹽袋、米袋,減少建築用ppr管的生產量,新上了通訊用梅花管生產線二條,利用閒置水廠新上了一家飲用水生產公司,實現產值、利稅翻番;素芳齋食品有限公司利用修高速公路的有利時機,滿負荷生產,20xx年上交稅金750萬元,同比翻了一番。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隨著沿海企業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目格上漲、產品出口下降等因素影響,抓住機遇,組織力量到沿海發達地區去招商,壯大我市工業園區經濟總量,增強園區經濟發展後勁。四是調整產業佈局。大力培育接續替代產業,改變以資源產業為主的單一產業結構,構建多元化的產業格局,加快建設新型工業基地。重點發展有色金屬、新材料、電子資訊等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稀土、鎢精深加工基地、電子資訊產業基地。五是鼓勵支援加快企業融資。採取多元化投資方式發展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累計為1403戶中小企業提供了擔保,擔保金額達111273萬元。建立工業園區融資平臺。以工業園區開發總公司牽頭,以園區企業自願入股組建股份制擔保公司,實行聯保方式,開展統借統還的融資模式,解決園區企業資金週轉困難。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政府拿出一定資金用於扶持企業發展,並加強與銀行、企業合作溝通,加快企業融資步伐,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比重。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鼓勵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靠大聯強,逐步建立中小企業培育壯大體系。如贛縣菊隆公司與外資公司捆綁上市、新盛稀土被浙江橫店東磁公司控股、紅金稀土與中國五礦合作等進一步做大做強。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加大中小企業擔保資本金投入,建立和完善操作規程、風險控制和補償機制。

在應對農民工返鄉潮方面:一是籌集擔保基金20xx萬元,專門設立市民創業貸款擔保中心。二是出臺了扶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的20條政策措施,從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實行稅收優惠、減免有關規費、降低企業成本、加大金融支援、享受有關社會保險待遇以及建立創業服務機構、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農民工住房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三是勞動保障部門和就業服務機構開展了返鄉農民工就業服務月、就業招聘大會等一系列活動。如為切實貫徹保企業、保就業、保穩定、促增長的要求, 我市於2月8日召開20xx年春季人才交流暨人力資源體系進工業園區大型招聘會。本次招聘會採取的是立體化的招聘形式,與現場招聘會同時啟動網上招聘會,到3月8日結束,為期一個月。此次招聘會上,100家企業進場擇才,其中有40多家是工業園區用人單位,共提供了5000多個從高階到低端各個型別的職位,近萬名各類人才進場求職,有2500多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初步意向。通過多措並舉,截至目前,我市返鄉農民工中有72萬人實現了就業創業,其中49萬人在外省務工,23萬在省內務工,有1.2萬人自主創業,目前暫未就業的返鄉農民工約 18.6萬人,約佔全部外出務工人員的12.4%。對這部分暫未就業的返鄉農民工,我市正在採取措施,多渠道解決就業。

二、對扶貧開發工作的影響及其對策

1、重點村農民務工收入大幅下降。我市有“十五”貧困村403個、貧困村1047個,其中貧困村外出務工42萬人,務工人員多數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就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廣東、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企業開工不足或破產,返鄉的務工人員越來越多。據統計,全市僅貧困村就有約21萬人返鄉,約佔務工總人數的50%。返鄉的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和長三角等地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等行業就業的務工人員,由於企業開工不足或破產,務工人員收入大幅下降,除務工時間減少外,在工時間月工資收入也大幅減少,人均月收入減少200元左右,年人均減少收入約3500元。外出務工的 42萬人,年減少務工收入約14.7億元。如興國縣,貧困村外出務工人員約6.6萬人,往年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大部分要到過完元旦才陸續返鄉過新年,而20xx年從10月開始許多務工人員就開始陸續返鄉。他們提前返鄉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生產不景氣,加工業產品滯銷,建築業壓縮工程特別是商品房銷量大幅下降,造成建築企業停業或歇業,工資太低等,這部分人員佔返鄉人員的'70%以上。返鄉後,由於他們長期在外務工,大多數不懂得農業耕種,絕大部分賦閒在家,這些返鄉農民要求上級有關部門為他們提供就業門路,或要求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吸納開發其他產業。

2、扶貧龍頭企業衝擊較大。我市有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5家、省級扶貧龍頭企業21家。受金融危機影響,市場需求減弱,龍頭企業銷售難度加大,銷售成本增加,少數企業因利潤下降存在減產等開工不足現象,導致流動資金不足,龍頭企業普遍面臨訂單減少,資金困難,產品銷售困難,庫存產品增加,成本大幅度增加等突出問題,發展放緩。扶貧龍頭企業用工人數約減少30%,企業工資水平約下降10%,企業訂單約減少30%。如崇義縣,受金融危機影響,林產品出口大幅減少、林產品市場需求驟減、木材價格較大幅度下降,木竹產業發展面臨嚴峻形勢,該縣省級扶貧龍頭企業華森木業有限公司已停產,貴竹有限公司企業訂單減少幅度42%,企業出口訂單減少幅度 56%。

3、農村扶貧開發正常工作受到影響。一是勞動力轉移培訓壓力增大。大量返鄉農民工的失業,收入下降,將使許多已經解決溫飽人口的生活水平可能降到貧困線以下,這些新增的貧困人口和原有的貧困人口都成為了我們的工作物件,培訓任務加重,壓力增大。二是移民扶貧難度加大。特別是對本來就沒有實施搬遷而又需要搬遷的群眾,由於收入水平的下降,更加缺乏資金建房,導致整體搬遷更加困難。三是整村推進步伐放緩。由於日用品和糧食價格的上升,使貧困群眾的生活水平下降,消費慾念下降,對未來前景決心不大,信心不足,導致群眾在參與式扶貧開發過程中,籌資投勞力度減弱,整村推進專案建設步伐放緩。

面對這種形勢,市扶貧辦積極引導扶貧幹部和重點村廣大幹部群眾正確認識當前形勢,堅定應對危機、攻堅克難的信心,在全市扶貧系統形成“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的共識。

一是利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下降,發展扶貧產業,增強“造血”功能。金融危機使我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穩中有降,如安遠縣,化肥類的尿素,在20xx年9 月份價格是2.75元/公斤,12月份下降到2.4元/公斤,降幅12.7%;過磷酸鈣9月份價格是0.9元/公斤,12月份下降到0.82元/公斤,降幅8.9%;農藥類的百草枯在20xx年9月份價格是12元/瓶,12月份下降到10/瓶,降幅16.7%。為此,我市抓住機遇,尋求扶貧產業的新突破。一方面,大力加強扶貧龍頭企業的動態管理,提高組織、服務和覆蓋帶動功能,強化貧困農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渠道為龍頭企業與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搞好資訊和業務對接,積極爭取各項優惠政策,爭取龍頭企業專項資金和稅收減免等扶持政策,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同時努力探索和完善村級互助組織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發展的機制,加大扶貧到戶貸款工作力度,支援貧困農戶發展農業產業,實現增收。

二是利用農民工返鄉機會強化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針對返鄉農民工如何再就業問題,進一步搞好情況調查摸底,掌握務工返鄉人員需求,為農民工提供就業資訊,積極疏導返鄉人員在本地就業。根據實際強化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促進農民工就業。加大自主創業培訓力度,充分利用本地農民創業優惠政策,提供創業培訓服務。積極聯絡扶貧掛點單位,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幫扶作用,最大限度地幫助農民工參加培訓,搞好就業,擴大困難群眾幫扶面。

三是抓住國家出臺各項拉動內需政策的有利時機,推進扶貧開發專案建設。利用建材價格的下降推進移民搬遷建房、安置點基礎設施和重點村專案建設。動員引導移民戶、重點村幹部群眾,抓住機遇,在當前專案建築材料和其他費用價格下降以及農民工返鄉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的情況下,加快專案建設,減少建設成本,提高專案效益。

三、建議

一是對果農和林農實施補貼。贛南是臍橙和林業主產區,但對種植臍橙沒有補貼,建議對臍橙出臺補貼政策,以增加果農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在果業合作社帶動銷售方面,也應該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對將果賣給合作社的果農採取補貼,增加合作社對果農的凝聚力和佔有市場的信心。

二是扶持產業發展,增加創業、就業機會。如加大對貧困地區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扶持,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誠信機制,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和生產,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發揮財政貼息資金的引導作用,引導信貸資金更多地進村入戶;充分發揮扶貧到戶貸款、貧困村發展互助資金在幫助貧困農戶創業增收中的作用;大力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發展。對返鄉農民工願意從事種養業的,在政策、資金、技術上給予支援,積極引導貧困農戶因地制宜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搞開發,採取土地租賃、合理流轉、綜合開發等形式,發展農村經濟,開發荒山荒土,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拓寬路子,增加農村就業崗位,開拓農村經濟增長的新財源。

三是加大培訓力度。在強化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大農民工實用技術培訓力度,使其掌握一至兩門種養業實用技術,增強創業、就業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