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經濟調查報告4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69W
本文目錄關於經濟調查報告十三五規劃關於經濟執行情況調查報告範文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現狀的調查報告關於經濟危機的調查報告

xx規劃將對經濟增長率作重大調整變硬性增長指標為彈性指標,用預測值代替目標值

關於經濟調查報告4篇

一、上半年全市經濟執行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主線,大力實施“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戰略,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計劃、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經濟執行總體平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主要指標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45.63億元,增長7%。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2%。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 695.30億元,同比增長5%。35個工業行業中23個實現增長,其中以通用裝置、汽車為主的裝備製造業表現較好,增加值增長8.4%。上半年服務業發展良好,實現增加值839.89億元,同比增長7.9%,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佔比達到43.2%。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0.69億元,增長14.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3%。全市完成外貿出口142.8億元,增長10%。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3.13億元,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6月末,全市存、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6%和7.9%。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9.56億元,同比增長 9.5%;市級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4億元,同比增長6.5%。對照年初人代會確定的年度目標,除生產總值外,均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2、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6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3%、9.1%和8.4%,增幅高於面上平均值。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1.7%,快於工業總產值增長18.2個百分點,佔比達到29.4%。深入推進“四換三名”工程,完成技改投入436.3億元,同比增長17.7%,佔工業投資比重達到 76.9%。全市規上用能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5%,降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增勢強勁,增長26.8%,高於工業投資21.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43.2%。電子商務快速發展,1-6月,我市網路零售額68.52億元,同比增長82.72%,增速居全省第三。旅遊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旅遊總收入315.1億元,增長12.4%。

3、民生保障不斷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2元,同比分別增長10.1%、9.7%、10.8%。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漲幅與一季度持平。新增城鎮就業6.6萬人,落實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3.8%,其中民生支出增長16.7%,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6.7%。

4、各項改革紮實推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梳理權力清單,行政審批事項“歸零清理”411項,減少49%,向各區(縣、市)下發市級許可權15項。調整完善市與xx區和市直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進“營改增”試點,為企業減負8.6億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上半年,全市社會融資規模661.52億元,其中直接融資額186.62億元,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雖然上半年我市經濟執行總體平穩,但當前巨集觀經濟形勢仍然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未見緩解,困難挑戰有增無減。要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特別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高度關注發展動力不足對穩增長帶來的壓力。一是實體經濟發展依然艱難。一方面,行業、企業分化現象明顯,工業結構升級滯後所帶來的問題日益顯現,工業面臨的“去產能化”任務十分艱鉅,佔工業比重70%左右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履維艱,而新興產業目前整體規模較小,尚不足以支撐我市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受市場、產能、成本、價格等多重因素的困擾,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企業虧損面增大,盈利能力下降,不少企業仍處於無利甚至虧損狀態。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低於去年同期1.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先進裝備製造業利潤分別下降6.1%和11.1%。二是投資整體乏力。從調查情況看,一方面大專案、優質專案缺乏,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大專案、好專案,也因受制於土地、能耗要求高等要素制約而難以落地。上半年,全市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專案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75只,完成投資額同比減少20.6%。市級各區塊投資增速普遍偏慢,其中xx區、高新區、袍江開發區投資均出現負增長,分別同比下降 4.3%、3.9%和10.4%。三是企業家發展信心仍然不足。企業家對行業前景心存觀望,信心普遍不足。一些企業表示,當前能維持正常執行已屬不易,面對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投資回報率較低的預期,對後期生產經營持謹慎態度,近期不會考慮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而對轉型升級大都感到難度大,心有餘而力不足,認為轉什麼、怎麼轉,方向不明、路子沒有,意願不強、熱情不高。

2、高度關注多重風險疊加對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帶來的影響。一是企業擔保鏈風險。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依然存在,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資金尤其是流轉資金緊張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變。我市企業擔保類貸款約佔全部銀行貸款的40%左右,隨著出險企業的增多及銀行追償力度的加大,擔保鏈內企業資金鍊、擔保鏈斷裂的風險在不斷累積。二是金融風險。據金融部門反映,逃廢債現象時有發生,銀行不良貸款率達2.53%,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不良率和增幅分列全省第二、第一。企業關注類貸款餘額 269億元,比年初增加94.26億元。在不良貸款持續上升情況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轄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授信審批許可權上收的情況,金融信用環境受損,對區域經濟金融影響較大。三是房地產風險。前幾年,我市制造業企業將主業作為融資平臺,涉足房地產業的不在少數。當前,受房地產市場疲軟的拖累和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這些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如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行情進一步走低甚至大幅波動,對這類涉房企業帶來的傳導影響將會是雪上加霜,甚至是滅頂之災。與此同時,由於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還款來源中土地出讓收入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房地產風險導致土地市場轉冷,還將對政府融資平臺還款帶來巨大壓力,

3、高度關注日益凸顯的財政收支矛盾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帶來的難度。從收入看,實體經濟無明顯復甦,房地產交易持續走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尚未形成,帶來相關稅收的增長乏力。而清費減稅政策的進一步施行和“營改增”改革的不斷深化,使收入增長的空間進一步壓縮。雖然上半年財政收入完成情況良好,但增長部分來自於跨年度入庫因素拉動,因而下半年組織收入的難度和壓力不小。從支出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保障改善民生,都需要堅實的財力支撐和保障。而推動“五水共治”,加強創新驅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等又形成了新的剛性支出,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凸顯,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下半年工作建議

面對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和國內處於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所帶來的困難和風險,靠“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來短期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顯然已經不夠。必須以改革的勇氣和智慧,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制度變革、要素升級和結構優化”這三大發動機,堅定不移地堅持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方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努力夯實產業基礎,不斷提高我市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確保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專案標任務。

1、全力以赴穩增長。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集中精力抓實體經濟發展。當前要強化企業服務,對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進行面上的幫扶,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提振企業家的發展信心。要進一步加大產業扶持力度,在資金、用地、用能上向先進製造業和新興產業傾斜,對已出臺的經濟扶持激勵政策要及時落實兌現。繼續做好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對接央企和推進越商迴歸工作,支援有條件的企業開展併購重組。紮實開展金融支援經濟“百日服務”和企業減負“陽光行動”等服務活動,落實好八月五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檔案精神,積極推進融資模式、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創新,緩解企業融資難、貴問題,保證資金直接流向實體經濟,支援實體經濟穩定發展。要重抓有效投資和專案推進,加快重大專案特別是產業類專案的審批、落地、開工、投產,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加快建立民間投資重大專案“綠色通道”,儘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2、持之以恆調結構。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向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資訊化要經濟發展和成長的空間,向結構調整要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增長點。繼續抓好農業“兩區” 建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以現代裝備製造、生命健康、通用航空等新興產業為重點,著力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技改投入力度,深入實施“四換三名”工程,積極培育十大產品和產業鏈,推動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加大企業產品出口扶持力度,支援企業培育品牌、拓展市場,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服務業對穩定增長和吸納就業的巨大作用,以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和民生需求為導向,加快生產製造與資訊科技服務的融合,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物流、服務外包、生命健康、養老、休閒旅遊等服務業,建立起符合我市生產、生活實際的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並重、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並舉的服務業新格局,打造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3、堅定不移抓改革。全面推進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加快完善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排序評價體系,探索推進排汙、用能等要素市場化交易機制,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三張清單一張網”,繼續加大對各區(市、縣)和市直開發區的放權力度,激發各區塊的發展活力。尤其要突出開發區“創新發展‘孵化器’、招商引資主戰場、稅源培育主平臺”作用,充分發揮產業平臺的集約集聚功能,積極謀劃、實施一批對紹興經濟具有長遠發展意義的產業專案,並在要素保障、政策激勵上予以傾斜、支援,不斷完善開發區基礎配套設施,充分發揮“國號”開發區的龍頭帶動作用,切實做強產業平臺。進一步理順區劃調整後的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深化各項改革,加強資源、人才的合理配置,加大政策支援力度,促進越城、柯橋、上虞等區塊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綜合效益,推動市區經濟加快發展。

4、多措並舉化風險。建立和完善政銀企三方協作聯動機制,構建銀企“同進共退”機制,做好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化解防控工作。切實加強對經濟執行的監測分析,定期排查,有效加強風險預警和防範。對風險企業要“一廠一策”,通過融資支援、應急轉貸、整合重組、破產清算等多種方式,分類處置化解,努力降低擔保鏈傳導風險。推進地方信用資訊共享平臺建設,建立完善誠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堅決打擊逃廢債行為,抓好輿情環境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信用環境。加強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管理,結合我市財政收入增長情況,合理控制融資總量,有效防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

十三五規劃關於經濟執行情況調查報告範文關於經濟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xx規劃將對經濟增長率作重大調整變硬性增長指標為彈性指標,用預測值代替目標值

一、上半年全市經濟執行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和市委的一系列決策部署,按照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主線,大力實施“重構紹興產業、重建紹興水城”戰略,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計劃、預算執行情況良好,經濟執行總體平穩。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主要指標平穩增長。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945.63億元,增長7%。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農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2%。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 695.30億元,同比增長5%。35個工業行業中23個實現增長,其中以通用裝置、汽車為主的裝備製造業表現較好,增加值增長8.4%。上半年服務業發展良好,實現增加值839.89億元,同比增長7.9%,高於gdp增速0.9個百分點,佔比達到43.2%。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20.69億元,增長14.8%,其中工業投資增長5.3%。全市完成外貿出口142.8億元,增長10%。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3.13億元,增長12.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6月末,全市存、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長6%和7.9%。上半年全市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79.56億元,同比增長 9.5%;市級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94億元,同比增長6.5%。對照年初人代會確定的年度目標,除生產總值外,均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2、結構調整步伐加快。1-6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3%、9.1%和8.4%,增幅高於面上平均值。規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1.7%,快於工業總產值增長18.2個百分點,佔比達到29.4%。深入推進“四換三名”工程,完成技改投入436.3億元,同比增長17.7%,佔工業投資比重達到 76.9%。全市規上用能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5%,降幅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增勢強勁,增長26.8%,高於工業投資21.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43.2%。電子商務快速發展,1-6月,我市網路零售額68.52億元,同比增長82.72%,增速居全省第三。旅遊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旅遊總收入315.1億元,增長12.4%。

3、民生保障不斷改善。上半年,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22元,同比分別增長10.1%、9.7%、10.8%。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3%,漲幅與一季度持平。新增城鎮就業6.6萬人,落實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3.8%,其中民生支出增長16.7%,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6.7%。

4、各項改革紮實推進。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加快梳理權力清單,行政審批事項“歸零清理”411項,減少49%,向各區(縣、市)下發市級許可權15項。調整完善市與xx區和市直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進“營改增”試點,為企業減負8.6億元。創新金融服務模式,上半年,全市社會融資規模661.52億元,其中直接融資額186.62億元,居全省首位。

二、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雖然上半年我市經濟執行總體平穩,但當前巨集觀經濟形勢仍然嚴峻複雜,經濟下行壓力未見緩解,困難挑戰有增無減。要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特別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問題:

1、高度關注發展動力不足對穩增長帶來的壓力。一是實體經濟發展依然艱難。一方面,行業、企業分化現象明顯,工業結構升級滯後所帶來的問題日益顯現,工業面臨的“去產能化”任務十分艱鉅,佔工業比重70%左右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履維艱,而新興產業目前整體規模較小,尚不足以支撐我市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受市場、產能、成本、價格等多重因素的困擾,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企業虧損面增大,盈利能力下降,不少企業仍處於無利甚至虧損狀態。上半年,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低於去年同期1.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業、先進裝備製造業利潤分別下降6.1%和11.1%。二是投資整體乏力。從調查情況看,一方面大專案、優質專案缺乏,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大專案、好專案,也因受制於土地、能耗要求高等要素制約而難以落地。上半年,全市實施億元以上重大工業專案數量較去年同期減少75只,完成投資額同比減少20.6%。市級各區塊投資增速普遍偏慢,其中xx區、高新區、袍江開發區投資均出現負增長,分別同比下降 4.3%、3.9%和10.4%。三是企業家發展信心仍然不足。企業家對行業前景心存觀望,信心普遍不足。一些企業表示,當前能維持正常執行已屬不易,面對投資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投資回報率較低的預期,對後期生產經營持謹慎態度,近期不會考慮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而對轉型升級大都感到難度大,心有餘而力不足,認為轉什麼、怎麼轉,方向不明、路子沒有,意願不強、熱情不高。

2、高度關注多重風險疊加對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帶來的影響。一是企業擔保鏈風險。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現象依然存在,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資金尤其是流轉資金緊張局面未得到有效改變。我市企業擔保類貸款約佔全部銀行貸款的40%左右,隨著出險企業的增多及銀行追償力度的加大,擔保鏈內企業資金鍊、擔保鏈斷裂的風險在不斷累積。二是金融風險。據金融部門反映,逃廢債現象時有發生,銀行不良貸款率達2.53%,同比上升1.11個百分點,不良率和增幅分列全省第二、第一。企業關注類貸款餘額 269億元,比年初增加94.26億元。在不良貸款持續上升情況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不信任感加劇,轄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授信審批許可權上收的情況,金融信用環境受損,對區域經濟金融影響較大。三是房地產風險。前幾年,我市制造業企業將主業作為融資平臺,涉足房地產業的不在少數。當前,受房地產市場疲軟的拖累和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影響,這些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如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行情進一步走低甚至大幅波動,對這類涉房企業帶來的傳導影響將會是雪上加霜,甚至是滅頂之災。與此同時,由於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還款中土地出讓收入佔比超過三分之一,房地產風險導致土地市場轉冷,還將對政府融資平臺還款帶來巨大壓力,

3、高度關注日益凸顯的財政收支矛盾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改善民生帶來的難度。從收入看,實體經濟無明顯復甦,房地產交易持續走弱,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尚未形成,帶來相關稅收的增長乏力。而清費減稅政策的進一步施行和“營改增”改革的不斷深化,使收入增長的空間進一步壓縮。雖然上半年財政收入完成情況良好,但增長部分來自於跨年度入庫因素拉動,因而下半年組織收入的難度和壓力不小。從支出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保障改善民生,都需要堅實的財力支撐和保障。而推動“五水共治”,加強創新驅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等又形成了新的剛性支出,財政收支矛盾日益凸顯,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現狀的調查報告關於經濟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

法院人才流失現狀的

調 查 報 告

湖南省××市中院課題組

在內地,由於改革開放力度不夠,那些經濟不夠發達地區的法院,其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並已經引起最高層的關注。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將內地法院人才流失問題作為重點調研課題之一。××市作為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情形較為突出,並已經成為影響該地區法院深化改革和向前發展的一個緊迫性問題。為了確保法院改革和發展進一步順利進行,××中院組成了專門課題組,對全市法院人才流失情況及隊伍現狀進行了統計調查和分析,並在認真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流失原因和隊伍現狀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和建議。現將調查研究的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調查經過和主要方法

為了搞好本次調研,××中院高度重視,動用二級法院的力量共同完成。首先,成立專門課題調查小組,進行專門調研;其次,動員全市9縣3區共12個基層法院初步進行摸底調查,以便全面掌握全市法院人才流失情況及隊伍現狀的第一手資料;最後,進行深入調查瞭解,找出法院人才流失的主要方向和原因,並通過仔細分析隊伍的現狀,研究出一些對策,最終形成了此調查報告。

一是成立課題調研小組,研究出調查的總體思路、範圍和方向。課題組由中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任組長,研究室主任◆◆◆為副組長,並在一基層法院挑選一名調研專幹為成員。課題組確定了調查提綱,設定出統計表格和問卷,從調查人才流失的時間、範圍、方向、原因、隊伍現狀及人才流失現象對當前在崗中青年法官的心理影響等六個方面著手調研。

二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調查研究。4月上旬,市中院正式下文通知各基層法院按設計的表格正確統計資料,然後對全院三十五歲以下青年在崗法官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並要初步形成調查彙報材料,於4月18日前,將所有材料上報中院。

三是4月下旬,課題組將各基層法院上報的資料進行了全面彙總,爾後,又深入到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典型、極具代表性的一個基層法院進行重點調研。

四是通過採取表格統計分析、問卷調查及點面結合等方法,進行調查研究,終於較為準確地找出了當前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現象的主要原因,以及應當如何解決這些不利因素,進而提升目前法院人才素質,提出一些建議,以供領導決策時參考。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現狀及思考

(一)人才流失情況統計與分析。

全市共12個基層法院,其中有9個上報了資料和材料。首先,我們對9個基層法院上報的資料進行統計,1999年至共5年時間,法院共流失人員55人(不含離、病、退休及辭退人員),其中具有法官資格者42人,其他人員13人。在流失的法官人員中,全日制法律本科成員9人,其他學歷者33人。通過上述數顯示,我們可以得出:法院的人才流失,主要是高素質法官隊伍的流失。

然後,我們從流失的主要方向上來看:流向黨政機關31人,其中法官25人;流向沿海地區7人,其中法官6人;考取碩士研究生7人,均為法官;流向高薪企、事業單位2人,其中法官1人;流向律師行業1人,為法官;流向其他方面7人,其中法官2人。在以上6個方面中,法院人才流失的主要方向依序為黨政機關、沿海地區及考取研究生。

其次,我們從流失年份上來看:1999年流失人員12人,均為法官;流失人員15人,其中法官6人;流失人員8人,其中法官7人;流失人員6人,均為法官;流失人員14人,其中法官11人。在5個年份中,以1999年、、流失幅度較大,其中1999年與法官流失人數均超過10人。然而、、三年法官流失數量基本持平,均在6-7人左右,但到流失又忽然增至11人,可見當前法官流失量又呈上升趨勢。

最後,我們從流失率方面看:9個基層法院現有在崗人員共計728人,其中法官397人,全日制法律本科成員23人,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法院人才流失率為7%,其中法官人才流失率為11%,其他人員流失率為4%,而全日制法律本科人員流失率高達28%。很顯然,法院人才流失的總體趨勢,是人才素質越高,流失量越大。

(二)法院新增人員統計與分析。

1999年至,9個法院共新增人員64人,其中新增法官8人,具有法律本科學歷者36人。其中1999年新增23人,沒有新增法官;新增12人,其中新增法官1人;新增13人,其中新增法官2人;新增6人,其中新增法官4人;新增10人,其中新增法官1人。從近5年新增人員統計數來看,具有法官資格的人員相對非常少,尤其與法官流失量相比,相差5倍以上,並且其他新增人員素質情況又如何呢?從其中一個基層法院的彙報材料上看,五年來,該院共調入4人,其中1人是照顧解決交流領導幹部家屬,1人是高等院校畢業生,2人是轉業軍人。因此,即使是《法官法》修改之後,法院人才隊伍仍未有明顯提高,高素質法官人才准入得到控制,其他低素質人才大量湧入,這種怪現象的出現,與法院人才准入機制的缺陷有著莫大的關係。

(三)法院人才流失原因調查研究。

法院人才流失為何會如此嚴重(這裡主要是流失量與新增量相比較而言)?為了查明其原因,我們動用了集體智慧,主要通過對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法官進行了問卷式調查來了解。因為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思想控制的,要想了解法官不想呆在法院,只想往外走,就必須得了解其切身感受和真實的想法,而法院流失人員絕大部分是一些中青年法官,故而瞭解目前在崗的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法官的思想動態,是找出法院人才流失原因最佳的途徑,是尋求對策的實事依據。

9個縣、區基層法院共對87名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法官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問卷87份,收回問卷60份。問卷內容共涉及八個方面。下面先將這60份問卷所回答內容進行彙總。1、對當前法院各項因素的看法(滿意程度):①政治待遇滿意1人,基本滿意6人,不滿意53人;②經濟待遇基本滿意6人,不滿意54人;③社會地位滿意3人,基本滿意25人,不滿意32人;④工作環境滿意8人,基本滿意17人,不滿意35人;⑤生存環境滿意4人,基本滿意21人,不滿意35人。2、對各項因素中最不滿意的典型事例:95%認為政治待遇太低,與鄉鎮機關都無法比,有的提出“副科級是個寶,不到退休撈不到,甚至退休都撈不到。”3、符合條件時願往發展的方向:①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法院44人;②黨政機關10人;③高薪企、事業單位18人;④專職律師7人;⑤考碩士研究生7人;⑥安心本職工作3人。4、對當前法院人才流失的看法:90%認為是大勢所趨,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去流的必然結果。5、法院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被調查者普遍認為政治、經濟待遇低、司法不獨立、能力得不到發揮,難以體會到成就感。6、對防止法院人才流失的建議:①提高政治、經濟待遇;②落實法院憲法地位,實現司法獨立。7、對法院人才現狀的看法:①法官整體素質不高,良莠不齊;②複合型人才太少;③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少;④中青年法官少,有些法院開始出現人才斷層。8、提升法院人才素質的建議:①精練法官員額;②強化法官培訓;③建立健全人才引入機制。

通過對60份問卷的彙總統計,我們可以得出幾個事實。1、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的社會地位不高、經濟待遇低下、人才吸引力不夠,在被調查的人員中,88%的法官認為政治地位差,90%的法官認為經濟待遇差。2、法官的處境較為艱難,思想壓力、工作壓力、生活壓力都很大,思想極不穩定,在被調查者之中,僅有5%的法官能安心本職工作。3、法院人才現狀堪憂,高素質、複合型法官少。中青年法官開始出現斷層。4、法院人才機制不健全,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不想進來,低學歷、低素質的人才出不去,導致人才青黃不接的現象日益嚴重。

通過對人才流失資料的統計與分析,並根據所得出的四個事實,再結合歸納被調查法官的看法和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有:

1、人民法院的憲法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其具體表現在,法院的司法獨立仍是一句空話,司法權受到行政權的有力挑戰,司法機關的經費由政府供給,人員編制由政府決定,工作條件的改善、物質裝備的更新須經政府批准,政府掐住司法機關的脖子,司法想獨立皆不能。因此,權大於法,權干預法,司法根本無法獨立,故而地方保護主義的滋生,關係案、人情案的泛濫,就不可能避免。

2、《法官法》沒有得到貫徹落實,法官的級別名存實亡,無法穩定目前法官隊伍。其具體表現在:法院解決政治待遇沒有優勢。《法官法》雖然修改數年之久,可法官的政治待遇根本未能真正得到具體體現,在目前法院仍參照行政級別管理體制下,與黨委、政府機關相比,法院法官解決職級相對而言要困難得多。在被調查者問卷中,大部分人提出,基層法院法官要想解決副科級是非常困難的事,有的法官當庭長十多年,都無法解決副科級,倒是一般鄉鎮的公務員,一般三年左右就能解決副科級,故而心理很不平衡,一心只想離開法院。

3、法官的經濟待遇不是得到提高,相對而言有下降的趨勢,巨大的生活壓力下迫使高素質法官人才外流。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法官而言,其每月工資與其他收入共計1000元左右,與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國家職工月平均工資1229.8元相比,相差200多元。由於國家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國家職工月平均工資增長幅度亦大,而法官的經濟待遇增加相對較慢,以至法官的經濟待遇離平均線越來越遠。難怪,在被調查的法官中,有的提出現在每個月幾百元的工資,難以養家餬口,就別提什麼“讓法官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了。同時,法官的經濟待遇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使得法官這樣一種高尚、神聖、高貴的一門職業,竟然開始受到社會上一部分人的歧視。如有法官在問卷中,對最不滿意的典型事例就是有人這麼說:“法院、法官算什麼,五、六百元一個月的工資!”語氣中帶有很強烈的蔑視,相信每位法官聽後都非常氣憤和心寒。所以說,法院內有能力的人才就想跳出法院,而社會上那些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也不願進法院,與法院經濟待遇差,還要受到社會歧視不無關係。

4、法院司法環境差,法官的工作、生活壓力大,法官想留,都害怕留。目前法院司法環境不是有所好轉,而是明顯惡化。法院司法獨立的口號非常響,但卻雷聲大、雨點小,法院不僅要受黨的絕對領導、政府的經濟控制、人大有力監督,還要受新聞媒體的大量曝光和“誤導”,更要受到暴力抗法者的嚴重威脅,職業、地位及人身安全難以得到保障。法院聚集社會焦點,大事小事攬於一身,因而法官的工作壓力大、思想負擔重,緊張程度比一般黨政機關高,但政治、經濟待遇卻相對要差,故“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或者少吃草”這樣一種違背自然生存法則事實的存在,使得法官心理害怕,想留,都不敢留下來。

5、法院人才機制不健全,無法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使得一些有志之士,通過自身努力,考研而出,不願意再進來。高學歷、高素質人才不願進來,中等人才素質卻提不高,低素質人才又出不去,是法院人才機制缺陷的具體表現。對於內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層法院來講,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是非常稀少的,他們根本就不屑一顧,就中級法院也很難招到高學歷、高素質的人才,如某中院連續二年招研究生學歷者,第一年還有十餘人問津,有二人報名,到第二年卻只有1人問津,無1人報名,其從基層法院遴選法官時,對其條件和要求被迫降格錄用,已嚴重影響到了法院的進一步改革和發展。因此,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法院來講,中等學歷、中等素質的中檔次人才較多,然而,由於經費緊張,法院很少對這一絕大部分法官進行培訓、輪訓,有的法官進入法院十餘載,就一直埋頭苦幹,從未得到過正規的培訓,他們提出參加培訓也是一種福利,他們卻從未享受過,素質談何提高。既然在法院內部無法提升個人的素質,使得一些有志之士,刻苦攻讀,考研而去,不再回來,導致人才流失。

三、防止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人才流失及提升隊伍素質的對策思考

法院的法官作為社會生活中主體的一員,從哲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看,一方面他是社會統治秩序的特定維護者,另一方面也是社會生活中的自然人。前者決定了法官的社會組織本質,後者決定了法官的個性自然本質。其社會組織本質與個性自然本質構成法官這一特定社會角色的雙重人格載體。作為普通社會成員的法官,其行為必然會受到來自社會諸多方面的影響。前面,我們通過調查瞭解了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法官的思想動態極不穩定性,因而,為了讓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的法官隊伍建設與肖揚院長提出的法官職業化要求相適應,確保法官隊伍的穩定。我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一些對策:

(一)落實人民法院憲政地位,切實提高法官社會地位,讓法官一職成為法律工作者一生為之追求和奮鬥的目標。落實法院憲政地位,其實質就是要保證法院司法獨立,其審理案件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當然,我們提出的法院司法獨立並不是要法院脫離黨的領導,實現司法權與行政權、立法權相互制衡,而是要法院在黨的領導下,遵守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接受權力機關的監督,排除來自行政機關和其他單位及個人的干涉,以確保司法權威,樹立法院威信。提高法官社會地位,就是要切實落實《法官法》的規定,國家應根據審判工作特點,儘快出臺法官的工資制度和工資標準,然後嚴格按法官等級執行,不應再去套用行政級別。在英國,凡任命法官者,均會由女王授予爵士稱號,以顯示法官的身份地位,在我國,可以類似規定凡被任命法官者,可以享受某種社會榮譽或某項高規格的政治待遇,以隆法官社會地位。在前面調查法官的流失方向時,42名法官中流向黨政機關者達25人,占人才流失總量的59.5%,這一事實表明,法院政治地位差、法官社會地位低,是導致法官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再不盡快落實經濟欠發達地區法院的政治地位,提高法官的社會地位,內地法院人才流失就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人才枯竭。

(二)建立健全法院人才保障機制。該機制應從五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法官職業權力保障機制,建立法官司法豁免制度,保障法官不因客觀原因所致的裁判錯誤而受到責任追究,消除法官的後顧之憂。第二,建立法官職業地位保障機制。中基層法院法官的任命應當提級,並且法官一經任命錄用,除正常工作變動外,非因法定事由、經法定程式,任何單位、部門不得將其免職、辭退、降職或處分,以保證法官地位和身份的穩定性,增強法官職業的神聖和尊貴。第三,建立法官職業收入保障機制。提高法官基礎工資標準,一般為公務員3至5倍,然後,再實行法官等級津貼,對精英法官增加特殊津貼。第四,建立法官職業安全保障機制。要為每位法官辦理職業安全綜合保險,增強法官抗禦職業風險的能力,切實保障其職業安全。第五,建立法官職業培訓機制。建立法官教育培訓專項經費,定期、定時對每位法官進行業務培訓,組織法官每年開展研討辯論和外出調研等活動,切實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

(三)建立法官人才流動機制。該機制分為法官職業准入機制和法官退出機制。對準入機制,就是要提高法院門檻,嚴格按《法官法》的規定條件,必須通過全國統一司法考試方能取得擔任法官的資格。退出機制就是對不合格或違法違紀不宜再擔任法官的人員,應當疏通出口將其分流出去,以保證整個法官隊伍的素質水準和純潔性。

(四)建立健全法官職業監督機制。要求每位法官必須在黨的領導下,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力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以及人民群眾的民主監督,要制定既能嚴肅查處法官違法違紀行為,又能充分保障法官申訴、控告權利的機制和程式,切實維護法官的合法權益。

關於經濟危機的調查報告關於經濟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一)就業、收入顯受影響

勞動力需求減少是經濟危機的一個直接後果,勞動力市場的調整一方面體現在勞動就業者數量的調整,另一方面體現在勞動工資的調整。據相關研究,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的失業率由1997年7月的2%升至1999年4月的8%;在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與工資水平大幅下降相伴的是,大量的勞動力進入工資水平較低的非正式部門就業。朝陽區專題調查結果顯示,78%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對自己及家人就業和收入有影響,其中13%的受訪者認為影響很大,36%的受訪者認為有一定影響。

危機對就業、收入的影響有多方面的表現,調查顯示,43%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其心理壓力增大;33%的受訪者表示找工作的難度加大;26%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福利水平降低;21%的受訪者表示經濟危機使年終獎金降低。

(二)收入預期較為保守

經濟的放緩在讓居民倍感生活工作壓力的同時,也使居民對收入的預期變得相對保守。調查顯示,對於XX年家庭收入的預期,46%的受訪者認為收入將持平,17%的受訪者認為今年的家庭收入將比XX年有所減少;只有37%的受訪者認為XX年自己家庭收入會比XX年增加。

謹慎消費,預期不確定性大

(一)消費多謹慎,儲蓄意願強

居民消費的形成和變動主要是消費者根據自身的經濟收入和消費偏好自主選擇的結果。在當前形勢下,採取謹慎的消費策略是城市居民家庭應對危機的普遍做法。調查顯示,對於目前商場超市較多的促銷活動,82%的受訪者表示不會因為促銷活動調整日常開支,其中,52%的受訪者表示考慮到經濟不景氣還會適當節省開支減少消費。僅有18%的受訪者表示商品便宜了應該趁機多買點兒。

與謹慎消費相對的是居民儲蓄意願的增強。84%的受訪者表示在當前形勢下會選擇把錢放在銀行裡;只有8%的受訪者表示會把錢取出來進行消費。此外,居民的投資意願也受到一定的影響,僅有8%的受訪者表示會把錢取出來進行其他投資。

(二)消費預期不確定性大

由於未來經濟情況在短期內不明朗,居民對未來的消費預期不確定性較大。調查顯示,40%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準自己家庭XX年的預期消費將如何變化,21%受訪者預期其XX年的消費將比XX年增加,21%的受訪者預期來年消費不變;18%的受訪者預期來年消費將減少。

在影響預期消費的諸多原因中,物價較高,醫療、養老、子女教育壓力大,以及攢錢以備不時之需是最主要的三類因素。此外,預期收入降低、購房壓力大也是影響城市居民家庭預期消費的重要原因。

(三)縮減開支,家庭裝置用品及服務首當其衝

居民消費結構在經濟危機下也發生變動。調查顯示,35%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縮減開支,首先會減少家庭裝置用品及服務支出;此外,教育文化娛樂服務、衣著、其他商品及服務支出也成為許多受訪者首先縮減開支的專案。

(四)住房政策性調整力度加大,購房需求仍有待釋放

針對當前經濟現狀和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國家相繼出臺了諸多相關政策措施,例如對房貸利率和相關交易稅費進行調整,北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保障性住房力度增大,一方面意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另一方面希望能刺激購房需求,引導房地產市場步入的良性的發展軌道。對於政策調整是否會刺激購房需求,大部分受訪者持較為保守的觀點。調查顯示,34%的受訪者認為上述房地產政策和房價的調整不會刺激購房需求;39%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是否會刺激購房需求;僅有27%的受訪者認為政策和市場的變化會刺激購房需求。

至於解決辦法,這就難說了,至少目前國際上的許多辦法都沒有取得明顯的進展.中國最近推出的四萬億救市計劃應該就是應對金融危機的主要辦法吧。金融危機涉及的方面很多,主要是出口業,現在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已經不大,最迫切的就是解決內需問題了。至於具體措施你就看看四萬億救市用在哪些方面吧。

Tags: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