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老區建設促進會以煤補農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1.41W

沁水縣地處沁水煤田南部,擁有豐富的優質無煙煤資源,屬於以煤為主的資源型縣份,在全縣2656平方公里面積中,含煤面積達2421.9平方公里,佔91%。理論地質儲量265.25億噸,現已探明儲量86.67億噸。境內除晉煤集團寺河礦、煤運集團東大礦、蘭花集團玉溪礦、沁城勞改礦等大型生產和基建礦外,共有縣鄉村各類煤礦44座(其中村辦35座,鄉辦4座,縣辦5座,縣營5座煤礦已於XX年改製為民營持股82%的沁和煤業有限責任公司,XX年又變為外資企業)。設計生產能力1326萬噸/年,其中生產礦井26座,設計生產能力783萬噸/年,XX年原煤產量532萬噸,是全省重點產業縣之一。XX年全縣財政收入14.25億元,歷年來煤炭企業創造的利稅佔到全縣財政收入的80%以上,煤炭產業已經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這幾年,全縣經濟增長速度名列全省前茅。在煤炭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不夠協調的現象,一是煤炭產業快速發展,非煤產業卻發展緩慢,“一煤獨大”;二是財政收入一路高漲,農民收入卻增長不快,“一柱擎天”;三是少數產煤村相對富裕,多數非煤村貧困人口卻大量存在;四是挖煤對當地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十分嚴重,當地社會事業發展卻明顯滯後,針對這種情況,縣委、政府從本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矛盾的實際出發,本著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原則,加大煤炭產業對“三農”的反哺力度,從XX年開始,積極探索“以煤補農”的有效形式,縣政府出臺了[XX]5號檔案,《關於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實施縣以上煤礦一礦扶持一個企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鄉村兩級煤礦在稅後利潤中噸煤提取l—3元支農資金,由鄉(鎮)政府統一協調使用,重點用於新農村建設。近年來,我縣“以煤補農”累計資金約3億元,鄉村級煤礦“以煤補農”達2.5億元。

老區建設促進會以煤補農調查報告

一、我縣“以煤補農”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補農”是沁水特色的“以工補農”,因為我縣基本上沒有什麼地面企業或非煤企業,反哺農業唯有依靠煤炭企業。“以煤補農”總體說是一個農業投入問題,其內容就是將我縣部分煤炭收入專項用於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煤農二元結構”問題。

1、產業帶動。就是依託煤炭企業去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倡導鼓勵煤礦企業“地下轉地上,黑色轉綠色”、“一礦辦一企,一礦帶一業”,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格局。鄭村鎮湘峪村辦煤礦,連續幾年,幾乎把煤礦的所有收入都拿出來,共投資3000餘萬元用於發展旅遊產業,搬遷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廣場牌樓、停車場等,使明代建築“三都古城”旅遊景點初具規模。加豐鎮僅87平方、公里面積,境內有年產幾十萬噸到l000萬噸大小煤礦十座,是礦井最密集的地區,他們把“以煤補農"資金捆綁使用,扶持非產煤村,積極發展畜牧產業,扶持建立了養豬、養雞、養羊等四個養殖園區。臥虎莊村XX年投資350萬元,成立惠豐科技養殖公司,生豬飼養量4000 頭,年出欄一萬頭。上坪村雞場養雞1.5萬隻,年銷售土雞蛋18萬斤,年收入l08萬元。全國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長畛村,依託村辦煤礦,興辦第三產業,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龍城大酒店,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搞得十分紅火。端氏、加豐、侯村等l3座煤礦建立坑口瓦斯發電站,在給煤礦增加收益的同時,也給附近村民送上了潔淨的生活用氣,全縣目前約有8900戶居民使用了煤層氣。其中加豐、鄭村等3個鄉鎮18個村3600戶農民免費用氣。

2、興辦公益。就是鼓勵煤礦企業出資捐款參與農村交通、供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文體、衛生、養老等公益事業發展,全縣煤礦用於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累計約1億元左右。鄭村鎮XX年利用“以煤補農”資金,投資6000餘萬元,修建了貫通全鎮的一級出境公路,平坦寬廣,標準高,水泥鋪面,質量好。今年,又投資400萬元,動工建設覆蓋十幾個村,涉及數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農民飲水困難問題。侯村、夏荷、永安、長畛、五里廟等產煤村,從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資金,採用不同形式,補貼移民新村建設和農民住房建設,這些地方統一規劃,統一修建,統一標準,統一格調的農民新居氣派大方,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中村鎮的所屬煤礦,近年來投資300餘萬元,完成了各村的綠化、美化、整修等工作,這些舉措,改善了生態環境,盡到了資源型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義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結對幫扶。就是引導煤炭企業跨區域與無煤鄉村結對子,開展“一礦幫一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沁水縣共有246個行政村,其中有煤礦的村僅35個,就有200餘個村既無煤礦,也無企業,這些純農業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集體經濟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為了實現共同發展,我們以“窮富結對,企村聯姻”的辦法,採取“協商自願,循序漸進,結對幫扶,互利雙贏”的形式,鼓勵引導煤炭企業自選區域,自擇專案幫助純農業鄉村發展經濟。鄭村鎮半峪煤礦近幾年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在固縣鄉雲首村和當地聯合辦起了“萬頭”種豬繁育場和“萬頭育肥場”兩個大型養豬廠,無論規模技術和效益在全縣都是一流的,年出欄生豬2萬頭,帶動了柿莊、十里等五個鄉鎮農村養殖業的發展。

4、基金助弱。就是憑藉煤礦企業的資金優勢,建立“扶困濟弱”的幫扶基金。主要用於貧困學生就學、特困人群救助、殘疾人員幫扶、農民大病醫治、農村老黨員和卸任村幹部補貼等方面。據縣煤炭局不完全統計,XX年至XX年,全縣煤礦用於助學方面基金約260萬元,用於特困、殘疾人群救助資金約380萬元,用於社會賑災資金約XX餘萬元,對工齡達一定年限的農村幹部和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都有一定數額的補貼。凡有煤礦的村,對本村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給予1000—XX元獎勵,對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發放500—600元補貼。

二、在煤礦整合過程中“以煤補農”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煤炭經濟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煤炭屬一次效能源,總有挖完的時候,所以煤炭企業一般都會經歷起步一興盛一繁榮一衰落的過程。我縣煤炭產業,真正起步還沒幾年,可以說還沒有真正發展到興盛階段。正處於上升時期,今年以來,根據《山西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走勢及我縣煤炭企業的目前情況,不僅以“以煤補農”受到衝擊,煤炭產業自身都受到嚴重影響。具體是:

1、煤炭企業面臨產業整合的考驗,開工不足。我縣44座煤礦中,除5座縣營煤礦XX年改制外,其餘39座,鄉村煤礦(佔85%),普遍存在起步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辦),規模小、產能低、裝置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絕大多數因整合而關閉,煤礦數量銳減,開工嚴重不足,春節後幾乎沒有生產。從XX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礦復產條件看,安全門檻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證”的煤礦也因短期內整改無法達到復產標準而放棄復產念頭,即便有條件有信心整改也因無法預測未來整合的政策變數思想動搖。目前全縣44座煤礦僅復產7座,佔生產礦井27%,還是最近才批准生產。煤炭企業有波動、有擔心、有牢騷、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響了有煤礦的的鄉村“以煤補農”工作,又暫時影響了全縣的財政收入。

2、煤炭經濟呈現減收下行壓力,出現虧損。煤炭產業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可謂“一樁擎天”,煤礦數量減少,煤炭產量下降,勢必出現行業虧損,最終會影響全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據業內人士稱,去年全縣年產煤500多萬噸,今年半年時間即將過去,估計全縣煤炭產量很難達到400萬噸,減收三成已是定局。原來依靠煤礦支撐和發展並且相當富裕的尉遲、加豐、五里廟等產煤村,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車輛封存停駛、欠費造成停電,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完全依靠煤炭經濟維繫的縣級財政到底會受多大程度的波擊,恐怕在後半年至年底就會顯現出來。

3、“以煤補農”政策受到嚴重衝擊。

“以煤補農”政策實施以來,儘管有範圍、區域限制,時間不長,受眾不廣,分佈不均,但畢竟還是惠及了一些地區農村和一方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鄉村煤礦在“以煤補農”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規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稅後,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於了“補農”,沒有過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較之其它形式的“補農”效果更明顯。但在整合過程中,恰恰是鄉村煤礦這一塊受影響最大,煤礦企業自身難保,“以煤補農”不會不受衝擊。產煤鄉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貧”,新農村建設缺乏動力支撐,可能中途停滯;農村富裕勞力失去就業崗位,農民增收困難;靠煤

炭帶動的其它產業如運輸等也會受到影響;“以煤補農”工作失去財力源泉,會舉步維艱;財政收入成在煤,敗也在煤,會出現大起大落。我縣“三農"發展面臨潛在危機,甚至誘發不穩定因素。

4、產業結構必須面對調整的痛苦挾擇,應儘早謀劃科學發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種資源一個產業去支撐,不僅是危險的,而且生命週期是很短的。我縣產業結構中“一業獨大”、“一柱擎天”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面對全省產業整合的大趨勢,不能在“危”中尋“機”,果斷轉身,發展煤炭的接替產業,很容易使經濟發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現“經濟衰敗,財政崩盤”。當然,一個產業在最賺錢的時候要放棄,去尋找另一產業去創業發展,是會很艱難痛苦的。但煤炭產業調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組的大趨勢、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是早調整還是晚調整,是主動調整還是被動調整,是提前調整還是滯後調整,是區域性調整還是全方位調整,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擇。

三、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近年來,縣鄉村都出臺了“以煤補農”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為煤礦企業服務“三農”搭建了一個平臺;為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創造了一個載體;為企村共建新農村提供了一個機遇。如果說煤炭資源的有償使用是政府對企業的硬約束,那麼“以煤補農”政策機制則頗具可持續發展的軟效應。為了使煤炭產業在整合中健康發展,引導煤炭企業積聚更多的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福人民,積極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議:

1、要加強政府引導。 “以煤補農”的前提和基礎是興煤穩企,沒有煤炭企業的興旺發達,就沒有“以煤補農”的財源動力。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政府雖不是主體,但不能放棄引導的責任,在當前煤炭企業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引導幫助煤炭企業尋找接替產業,支援它們投資發展非煤產業專案,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逐步走向經濟多元化。我縣煤炭及其延伸產業是在全縣人民及廣大農民群眾經過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獻和犧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議省政府對沁水這樣的重點產煤縣當前煤炭生產受到重大影響和波擊的情況,予以關注,可否從非煤產業發展基金中切出一塊,支援和引導沁水縣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煤向非煤產業的平穩過渡,避免縣域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2、建立“以煤補農”的長效機制。從全省和我縣情況看,“以煤補農”工作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區域性、覆蓋窄、規模小、不均衡和缺乏統一規劃等問題,同時“以煤補農”的做法都是由各地政府根據身自的實際情況採取的具體措施,臨時性、隨意性、活動性、應急性的因素較大,尚未形成規範化、制度化的一種政策機制,建議省委、省政府利用山西省作為全國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省的有利時機,加大“以煤補農”的工作力度,儘快出臺“以煤補農”的實施意見,要明確政策界限,規範操作細則,建立長效機制,不論如何整合?不論整合成什麼性質的企業都有義務支援補助當地“三農”發展,走出一條煤炭大省“以煤補農”,加快農業發展的新路子。

3、完善“以煤補農”的配套政策措施。 “以煤補農”不搞“一刀切”,特殊情況特殊對待,該傾斜的必須傾斜。在建立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非煤產業發展基金和提取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的基礎上,針對沁水縣除我們縣鄉村煤礦生產600萬噸外,尚有省、市級大中型煤礦在我縣境內開採的實際,諸如晉煤集團寺河礦、蘭花集團玉溪礦、煤運集團東大礦和沁城勞改礦,以及“沁和煤業有限公司”等,全部投產後年產約在XX萬噸以上,對我縣農業生產條件、環境治理、生態建設都會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和影響。建議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煤炭資源開採對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環境造成破壞的合理補償政策機制,這既是一種政策傾斜,也是“以煤補農”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