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34W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村信貸投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同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民信用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和融資環境、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做好農村金融工作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我市從開始啟動了農村信用體系建立工作,率先在全省開展了農村信用鄉(鎮)信用村優秀信使用者建立活動。截止目前,共評定信用鄉(鎮)30個,信用村200多個,信用農戶257784戶,建立農戶信用檔案276446戶,評定信用農戶數佔總農戶的76.6%,累計發放小額農貸285007萬元,有力的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工作調查報告

按照上級有關檔案精神,為進一步深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我行確定天祝縣為全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在該縣範圍內全面落實國家、省市關於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各項新政策、新要求、新措施。※※※等行有關領導多次到天祝縣進行現場辦公,聽取工作彙報,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困難和問題。天祝縣人行緊緊圍繞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的職能定位,大力推廣小額農戶貸款,開展信用農戶評定、信用村鎮建立活動,有力的推動了天祝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近日,我們按照有關領導的指示精神,就天祝縣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情況,進行了簡要的調查和分析。主要情況如下:

一、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的現狀

(一)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情況。天祝縣位於武威市東南部,處在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交匯處,是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世界白犛牛的唯一產地,是全省唯一的少數民族地區改革開放實驗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轄域面積7149平方公里,居住著藏、土、漢等16個民族,共22.14萬人。下轄19個鄉鎮,172個行政村居,758個村民小組。境內海拔最高處4874米,最低2040米,全縣有耕地33萬畝,草原587萬畝,天然林地355萬畝,素有高原金盆之稱。今年6月份以來,天祝縣啟動了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以信用評級、授權授信、貸款證發放、徵信系統建設、信用村鎮建立等工作為重點,著力打造農村信用工程,優化城鄉信用環境,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逐步建立了風險評價、計量和防控工作機制,在遏制冒名貸款、禁止以貸收息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有效控制了道德風險、操作風險和能力風險。通過盤活存量貸款,優化增量貸款,調整信貸結構,全面提高了全縣涉農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質量,鞏固擴大了農村信貸市場,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解決富餘資金閒置問題,帶動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持續增長,全面提高了金融機構經營效益,從真正意義上培育了農村信用體系,改善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提高廣大了農牧民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度,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寬鬆的外部環境。目前,全縣共建立農戶資信檔案37653戶,評定優秀信使用者35572戶,佔全縣農戶的87%,核發貸款證29002本,對已經評級的農戶授信總額達47145萬元;評定信用村組14個,評定信用鄉鎮2個;已授信農戶貸款總額38580萬元,佔貸款總量的42%,有力的支援了農民脫貧致富、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發展,真正走出了一條政府滿意、農民高興、信用社增效的三贏之路。

(二)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中的主要作法

1.明確目標,理清工作思路。按照武威中心支行印發的《關於開展武威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試點工作的通知》和《武威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實施方案》的要求,天祝縣明確了用1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信用宣傳、資訊徵集、信用評價、信貸支農的農村信用體系框架的總體目標。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按照統一部署、健全機制;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先易後難、穩步推進;改革創新、支農惠農的原則,建立健全農村經濟主體信用資訊歸集、共享和評價體系,以試驗區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村經濟主體為主要實施物件,建立信用檔案和評定信用等級系統資料庫,實現各涉農金融機構均可查詢,整合和引導政府部門、銀行機構等組織所掌握的經濟金融資源向信用等級較高的農村經濟主體傾斜;通過開展信用農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立活動,帶動並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農村經濟主體、信用村、信用鄉(鎮),有效促進農村信用環境在整體上顯著改善;鼓勵、引導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參與第三方外部信用評級。推動行政資源、金融資源、社會資源與守信農村經濟主體的有效對接,提升廣大農戶、農村經濟主體的誠信意識和守信能力,實現資訊共享、資源統籌、機制創新和信用提升四大突破,促進我市農村地區信用與經濟良性互動、農村經濟與金融協調發展。

2.協調聯動,健全工作機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建立了政府主導、人行推動、農信落實、各方參與的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成立了由天祝支行行長為組長,主管副行長為副組長,各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實施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和協調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負責信用鄉(鎮)、信用村、信使用者的建立和具體實施。創新信貸產品,增加農村信貸投入;制定具體配套支援政策,主動運用評價結果,出臺激勵懲戒措施;依據農戶基本狀況、自有資產、誠信記錄、經營能力及專案等情況逐戶建檔,並建立資料質量責任制和資料定期更新機制。積極推廣應用農戶信用資訊資料庫和農戶信貸評分系統,創新農戶信貸管理體制,主動打造新型信貸業務管理流程。

3.夯實基礎,推進工作落實。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是項系統工程,對廣大群眾來說也是一項新事物。為此,該縣積極做好一些基礎性工作。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輿論氛圍。為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升民眾信用意識,打造誠信天祝,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報紙等公共輿論工具加大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宣傳和引導力度,突出宣傳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目的意義、評定標準、程式步驟等有關內容。使廣大農戶充分認識到信用資訊採集工作的重要意義,提高自覺採集資訊的積極性。先後舉辦了22期徵信知識培訓班,對全縣農村村委會的村支書、村長和具的貸款需求的農民進行集中、全面培訓,培訓總人數達70000人次。二是建立激勵和懲戒機制,引導農民積極主動建立個人信用檔案。根據對農戶的評價結果,金融機構在授信額度、審批許可權、服務種類、適用利率、抵質押物、推薦評優等方面實行差別政策,信用評價工作實行動態管理,避免一評定終身。對守信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優惠和便利,實行貸款優先、額度放寬、手續簡便、利率優惠,對信用不良予以限制。根據對信用鄉(鎮)、信用村的評價結果,制定行政性懲戒和獎勵措施,信用鄉(鎮)、信用村可在農業專案開發、優惠利率、農村配套服務等方面優先享受優惠政策;涉農金融機構優先向信用鄉鎮、信用村等信用基礎較好的農村地區投放金融服務網點和機具,使信用等級較高的農村經濟主體、信用村、信用鄉(鎮)享受到更多的實惠。將各地信用評價狀況與支農再貸款限額分配掛鉤,支農再貸款重點向信用狀況較好的地區傾斜。

4、試點引路,帶動工作開展。堅持先易後難,重點突出的原則,選擇特色經濟優勢明顯,信用條件較好的抓喜秀龍鄉為試驗區試點鄉鎮,選取該鄉的代乾村等兩個村為試點村,按照農村信用資訊管理資料庫系統資訊指標要求,組織開展農村經濟主體資訊的採集、真實性稽核、錄入工作。由於所在試點村屬於農牧區,居住較分散,逐戶採集難度較大,市、縣兩級人行主要領導多次帶領有關人員深入村戶進行調查、走訪,與鄉、村幹部及信用社負責人進行溝通交流,召開村委會及相關人員參加的座談會進行研究,決定分批、分時間、分方式對農戶資訊進行採集。一方面,趁農牧民當前分村、按期限集中在該鄉便民服務大廳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的時機,支行工作人員到便民服務大廳設立辦公檯,等候農戶通過詢問方式進行資訊採集;另一方面,對採集不到或不全的農戶資訊,藉助農村信用社發放的婦女小額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用擔保貸款、農戶信用評級等相關資料,通過翻閱、查詢有關農戶基本情況進行採集。在採集過程中,工作人員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仔細詢問農戶基本情況,同時耐心細緻向農戶解釋、宣傳採集其資訊的原因和好處,以取得他們的理解和配合。經過支行工作人員近一個月緊張有序的努力工作,試點鄉2個試點村的農戶資訊採集工作順利完成,共採集並建檔農戶資訊202戶,每戶均得到了當地農村信用社發放的3至8萬元之間的婦女小額擔保貸款,有效地解決了農牧民發展特色養殖業資金短缺的瓶頸,極大地增強了農牧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這既為以後全面採集農戶資訊工作積累了工作經驗,又為農戶徵信系統的完善奠定了堅實的工作基礎。

(三)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成效及作用

一是提高了涉農金融機構資金投放積極性,農民增收明顯。信用建立活動,不僅優化了信用環境,促進了涉農金融機構業務的長足發展,而且盤活了涉農金融機構資金存量,破除了懼貸、惜貸瓶頸,減輕了信貸人員工作負擔,提高了收貸效率。截止11月底,天祝縣涉農貸款餘額14.68億元,本年累放近5億元,農業貸款金額持續增長(見下表),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通過對畜牧養殖業的支援,全縣19個鄉鎮3.8萬戶農民從事這項產業,增加農牧民收入3.8億元,戶均增收1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00多元,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9%,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

天祝縣金融機構涉農貸款情況表

季度貸款金額(萬元)同比增長(%)環比增長(%)

(比上季度)

第一季度12828657.633.77

第二季度14253361.7011.11

第三季度14684616.863.03

二是資金執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該縣農信社不良貸款下降,資產質量逐步優化。截止11月底,天祝縣信用社不良貸款餘額為1642萬元,比年初下降86萬元,不良率為1.9%,比年初下降0.67個百分點,收回表外核銷及票據置換不良貸款181萬元。不良貸款比年初大幅下降。信用體系建設使涉農金融機構新增貸款質量不斷提高,不良貸款大大下降,支農資金實力不斷增強,農村信用社已真正成為農牧民的銀行。

時間不良貸款

(萬元)不良率增減備註

年初17282.57下降0.67個

百分點收回表外核銷及票據置換不良貸款181萬元

目前16421.90

三是推動了農村信用社貸款營銷機制的轉變。依據農戶信用評價系統評價結果,採取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授信農戶進行貸前審查。在農戶信用評價過程中,不僅對信貸相關資訊進行評分,而且對家庭資訊、綜合資訊等能表明農戶非信貸情況資訊進行評分,從而能更全面、更準確地對農戶進行評價。貸款營銷機制的變革,促進了農村信用社資金的合理使用,擴大了信用貸款的覆蓋面,提高了對農民貸款有效需求的滿足度,促進了農村信用社探索適合農戶特點的信貸新產品。

四是全縣農戶信用意識明顯增強。幾年來,在政府和人行的主導下、天祝農信的積極推動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新形勢下金融支援地方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以培育信用環境、加強誠信宣傳為手段,立足實際,有力地推動了經濟與金融的雙活雙贏。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架起了信用社與農牧戶之間的連心橋,農村信用社贏得了農牧戶的信任與支援,各鄉、村普遍與金融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農牧戶信用意識得到加強,農牧區信用環境得到改善,有效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形成了金融機構與農牧戶雙贏的良好局面。此外,政府信用形象和行政公信力明顯改善,社會公眾信用意識和信用素質進一步提高。

二、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信用體系建設的認知度不夠。在天祝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雖然以政府為主導,但是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從一定角度來講,信用體系建設已經關乎民生和縣域經濟發展,所以,政府引導、社會重視、全員參與是勢在必行,也是解決信貸資金供需矛盾的根本所在。

二是信用體系的社會化程度不夠。從信用本身來說,信用體系不僅僅是信貸的誠信程度,還包括信用人各方面的信用狀況,所以,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包括社會各方面的信用程度,這也就要求信用體系建設中不但要維護金融信用環境,還要維護公眾認知的誠信。政府缺乏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期規劃和推動,信用體系建設要從社會全方面入手才雙絞線取得最好效果。

三是信用缺失的懲戒力度不夠。對失信行為一直以來是以道德範疇的指責為主旨,但是相應的懲戒沒有到位,失信人沒有根本的利益損失,所以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力不足,形成人人喊打卻沒有動手的局面,也就對失信行為形不成威攝力。

四是信用觀念的培養力度不夠。中華古國以信為本,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外來人生觀、價值觀及人際公共關係的影響,對固有信用觀念形成巨大的衝擊,這就要求從社會公眾的根本意識入手,培養誠信理念,樹立誠信價值和踐行誠信行為。

三、關於農村信用體系試驗區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是以信用文化建設為基點,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要以增強農民的誠信觀念為基礎,強化徵信宣傳教育,實現徵信宣傳常規化、擴大化。在徵信宣傳教育過程中應做好三個結合:一是徵信宣傳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開展信用關愛日、徵信宣傳週、誠信興商宣傳月等活動,提高農村誠信意識,倡導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二是徵信宣傳與信使用者、信用村建設相結合,創新宣傳模式,將信使用者、信用村建設作為徵信知識宣傳的前沿陣地。三是徵信宣傳與推廣徵信產品相結合,開闢金融知識角,工作人員即時為農民解答農戶信用資訊採集的疑問和開展徵信知識宣傳,不斷強化農民的信用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新型的農村信用文明,為營造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造良好的氛圍。

二是以法制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村信用建設的法律環境。一是根據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儘快建立失信約束機制,形成銀行、司法、稅務聯手製裁和打擊不守信行為的合力;三是以行政引導為切入點,政府帶頭建設信用政府,有效傳導信用建設的措施及實施效應,為農村地區吸引更多的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以基礎建設為落腳點,擴大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覆蓋面。一是加快農村信用社發展步伐,普遍建立健全農戶信貸檔案,大力推進非銀行資訊採集工作;二是規範農戶信用等級評審和《信用證》制度,加大對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的財政支援,不斷完善農村地區投融資的激勵保障體系;三是加強與工商、稅務等部門的聯絡與合作,逐步擴大《信用報告》的使用範圍,把《信用報告》打造成農民的第二身份證。

四是以產權改革為創新點,促進農村信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議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戶承包經營的土地,在所有制性質不變的前提下,採取發證確權等有效形式,以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作為信用化的突破口,提高土地的使用價值,使農業生產主體對土地不僅有使用權,而且具有處置權、轉讓權,促使農民手中資源能夠轉化為金融部門認可的、可流轉的信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