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進一步完善惠農補貼政策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25W

近年來,國家先後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措施,政策範圍不斷擴大,補貼資金逐年增加,惠農補貼是國家支援和保護農業的重要手段之一。實施惠農補貼政策對增加農民收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縣共有20萬人口,其中農業人口為15萬餘人,佔全縣人口總量的四分之三。研究我縣惠農補貼政策問題對進一步落實和完善補貼政策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進一步完善惠農補貼政策的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當前實施的強農惠農政策大致可分為6類,分別為社會保障類政策、直接補貼類政策、擴大內需類政策、改善基礎設施類政策、提高農民素質類政策和專案扶持類政策。從政策目標看,前3類可歸為惠農政策,主要目標為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改善農民群眾生活水平;後3類可歸為強農政策,主要目標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一)社會保障類政策。主要包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項,其主要目的是為農民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農民貧困、看病、養老的後顧之憂。

(二)直接補貼類政策。從XX年開始,我國先後對農民實行了直補政策,補貼種類主要包括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水稻良種補貼、玉米良種補貼、小麥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其目的是為種糧農民直接提供補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三)擴大內需類政策。包括汽車摩托車下鄉、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三項政策,對購買汽車、摩托車、九大類家用電器的農民給予購買價13%的補貼,不僅給農民以實惠,提升農村的購買力,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還進一步拉動了內需增長。

(四)改善基礎設施類政策。包括危房改造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中低產田改造自然災害損毀工程修復專案等,目的是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便於政府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對較大範圍內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建設,解決農民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

(五)提高農民素質類政策。包括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主要通過政府出資培訓技能提高農民素質或為農民免費提供各項服務等形式,達到強農惠農的目的。

(六)專案扶持類政策。主要目的是通過扶持具體專案,引導農民開展現代、高產、科學化的農業專案,在給予資金的同時還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屬於“授人以漁”的“技術下鄉”。

二、基本成效及經驗

一是保障了最困難群體的利益。在農村,養老、就醫成為了一大重點、難點問題。在強農惠農政策實施後,三類困難群體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障。

二是通過各種補貼讓農民得實惠。種糧農民收入低一直是阻礙農業發展的大問題。為此,中央財政對種糧農民進行了各種補貼。據統計,我縣平均每畝地每年拿到的補貼金額為100餘元,根據人均耕地面積3畝計算,平均每戶每年300餘元。除此之外,中央和省級財政還對農民購買汽車、摩托車、家電等消費品進行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農民的消費壓力。

三是通過扶持產業專案為農民增收。在強農惠農政策、資金、技術的扶持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米業加工合作社、油脂加工專案等一些特色產業專案也得到了蓬勃發展。不僅取得了不錯的效益,提升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是通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各級政府均投入資金,對農村的交通、水利、住房、土地等基礎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五是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通過補貼引導農民種植向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激勵農民採用良種,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有助於提升本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

三、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管理部門分散,政策落實協調配合不暢。管理和分配強農惠農資金的部門有財政局、農業局、林業局、發改局、民政局等多個農口部門和涉農單位,涉農惠農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面廣且繁雜,撥付渠道多,參與管理部門多,在管理上又未能形成一整套比較科學、完善的規範工作機制,使資金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影響了使用效益。主要表現為:專案資金申報和使用各自為政,資金監管責任分散;不同渠道的強農惠農政策目標可能存在交叉重複。單個專案投資額較小,專案點多面廣,專案資金撒“胡椒麵”,難以形成強農惠農資金集中使用的合力。

(二)補貼資金細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效果有限。按照目前的補貼標準,國家給予農民的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總量加起來非常大,但分散到人後,平均每人補貼只有100餘元,相對於近年來飛漲的農資價格、逐年增加的人工成本,意味著農民投入成本增加、收益下降,從而使得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或收益大打折扣。補貼資金對個體農戶的補償作用非常有限,鼓勵農民種糧的政策效應不是很明顯。

(三)強農惠農資金量太分散,管理難度高。部分專案資金使用效益差,跟蹤管理不到位。由於管理難度大,一些投到專案上的資金未

能得到科學合理的使用,專案未能取得預期收益。部分補貼資金在撥付時,存在農戶虛報冒領騙取資金等問題。

(四)政策設計存在缺陷。部分強農惠農政策設計過於複雜,限制條件多,實施難度較大,一些技術性指標難以簡便、科學認定。比如“能繁母豬保險費補貼”政策,“能繁母豬”的數量很難準確核實,導致實際操作中易引發矛盾。另外,還存在上級部門對政策實施的要求與現實操作不相符的情況。

(五)落實政策的行政成本較高。為保證每項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縣、鎮兩級政府都需要層層部署,組織人員抓落實,召開會議、轉發檔案、製作宣傳資料、編制賬卡表冊、核實面積、協調糾紛等,每一項工作都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相應增加了行政執行成本。

四、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規劃協調。從政策制定層面,抓緊研究科學、合理的專案設定和資金整合措施,對性質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專項資金進行歸併整合;同時,探索建立涉農部門溝通協調及監管機制,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和配合,避免資金使用管理重複交叉和相互脫節,防止資金監管的缺位。在具體落實層面,由財政局、發改局、農業局、審計局、監察局等涉農單位和監督單位組成領導小組。制定農業和農村發展建設規劃,提出年度支農投資的安排原則和使用方向,具體負責涉農資金的整合和協調工作,搞好各專案之間的銜接工作,解決涉農投資中的難點問題,彙總編制年度政府支農投資指南,實現全縣一盤棋。

(二)創新政策方式,巧用市場手段。強農惠農政策,絕大部分是以補貼、專案等資金扶持的方式進行,鮮見通過改革政策、解除約束、加強引導等途徑達到強農惠農目的的做法。一是適當鼓勵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化的農業經營,重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家庭經營和合作社優勢互補,提高農民市場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二是努力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延長農產品價值鏈條,促進農產品深加工和物流流通,將農產品附加值更多地留給農民。

(三)加強資金監管,探索長效機制。健全監管體制。根據強農惠農資金總量大,點多面廣、資金分散的特點,逐步探索和建立政府主抓、有關部門認真履行職責,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專門監督與群眾監督、社會監督、新聞監督相互結合的強農惠農資金監管機制,抓重點部門、重點資金的監管工作,推動強農惠農資金監管工作全面開展。

(四)簡化政策設計,完善資訊平臺。強農惠農政策要面向廣大農民群眾,重點解決全域性性、突出性問題,政策設計上要容易理解、便於實施、有利監督。在政策目標人群的認定上,一方面要使資格認定標準變得清晰、明確、易於辨別,另一方面要使申請人的資訊清晰、明確、易於查詢。同時還要加大對資格認定標準的宣傳力度,使其更容易為老百姓接受和掌握。更要加強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及時解答群眾的疑惑。建立準確、及時的資訊平臺,把申請人的資料資訊定性、量化,完善政策落實的基礎資訊支撐,更加方便、準確地判定申請人的實際條件。

(五)簡化行政流程,改善網路服務。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民補貼網資訊管理系統,進一步搭建縣、鄉、村三級互動管理資訊平臺。農民資訊經確認後,各級管理機構可以共享農戶資訊資源,省去了很多重複勞動。二是改善服務網路,提高服務效率。強化代發金融機構工作責任,加強鄉鎮、村、信用社網點建設,及時更新網點的硬體和軟體設施,改善服務質量,提高服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