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某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67W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檔案明確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急需研究並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某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先後完成了三義寨、柳園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許、尉氏縣省級節水灌溉示範工程和趙口引黃灌區骨幹工程維修,對賈魯河、渦河等流經市內的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據統計,全市共有機電井8.5萬眼,井灌面積可達43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82%。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59.3%。

2、耕地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沃土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先進適用土壤肥料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質,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以來,市屬五縣相繼承擔了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專案,累計投入補貼資金890萬元,完成了2萬多個土樣的採集與測試,落實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範基地建設10個,改造中低產田110萬畝,提高土壤有機質0.02%,推廣配方施肥面積689萬畝次。通過專案實施,市縣兩級土肥隊伍得到了加強,技術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縣都建有土肥測試中心,都能獨立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3、農畜產品質檢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兩級(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三層(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級檢測機構1個,縣級監測中心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測站4個。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被農業部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被省中心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同時,市級蔬菜、果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啟動。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已通過省級驗收,並投入執行,年承檢能力可達到畜產品1000個指標、獸藥和飼料產品1000批次以上,畜產品、獸藥、飼料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測專案可檢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我市的農畜產品的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農機具867臺,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機6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616萬千瓦。在農業機械擁有量增加的同時,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面積進一步增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70%。全年完成機耕面積542萬畝,機收面積426萬畝,其中聯合收割面積423.79萬畝,完成機脫小麥佔全市麥播總面積的96%以上。

5、農村社會建設得到較快發展。一是加強了農村“水、氣、路、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6.9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沼氣池3.2萬座,全市農村沼氣池已達8萬多座;實施“村村通”和電網改造工程,農村道路建設和電網建設深入推進,基本實現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電。二是農村資訊化建設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已建成11個農業資訊網站,32個資訊服務平臺,58個鄉鎮資訊服務站,已實現了村村通電話,1628個村能夠上網查詢資訊,約佔全市行政村數的70%,電信、網路已成為農民獲得農業資訊和服務的重要途徑。

二、當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我市在農業發展中投入巨大,農業基礎設施得到較大的改善。但必須清醒地看到,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在政策性投入上,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在逐年增加,但相比我市農業經濟發展對於基礎設施的要求來說還遠遠不夠。尤其是在資金投入中要求地方配套的資金,由於市、縣兩級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相對困難,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專項投入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國家投入的資金多用於大中型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而對於伸入到田間地頭的支渠、毛渠等排灌設施則投入較少。在金融性投資上,農行、農發行、農信社本應是農業基礎設施投資的主體,但近年來受金融體制改革和商業效益的影響,銀行主業已是“棄農經商”,加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多是投入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公益專案,金融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融資難、信貸難問題較為突出。在農民自籌上,當前農村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千家萬戶經營,各自只管責任田,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兩工”,對於周圍排灌渠系的簡單管養、疏通、維修都成了問題,出現了管理缺位,加之我市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根本沒有能力投資組織統一的維護,基層村組管理範圍內的農田水利設施普遍年久失修,損毀嚴重,遠遠不能滿足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對農田水利設施的要求。同時,由於資金欠缺,良種繁育體系難以健全,良種和技術的引進、繁育、推廣力度不大;植物防治和檢疫體系建設落後,儀器裝置老化、落後;從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人員知識老化卻又難以得到及時培訓,素質偏低,許多科研課題無法展開,許多科研成果不能及時推廣。

總之,由於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已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實際需要,甚至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2、傳統生產方式佔主要地位,現代農業發展滯後。受土地政策制約,農業難以形成規模經營,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無法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生產手段相對落後,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僅到70%,而山東、浙江等一些發達地區已經達到80%,甚至90%。設施農業發展嚴重落後,節水灌溉面積小。農業生產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由於長期重氮輕鉀、重化肥輕有機肥的施肥不當和高毒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化肥、農藥利用率低,土壤鹼化、硬結嚴重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的現象普遍發生。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需要加強,農產品市場規模較小,連鎖經營、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的新型營銷體系還未建立,農村市場環境亟需改善。

3、農業減災抗災能力不強。一是農田排水不暢。統計數字顯示,全市目前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這就說明約有135萬畝農田排水不暢,輕則形成田間積水,重則造成澇災。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在我們的調研物件中,凡是土質較重的地方,幾乎都是怕澇不怕旱,個別地方排灌渠道淤塞,不僅澇不能排,而且旱不能澆;凡是夏秋雨水較多的年份,棉花、玉米等秋作物都不同程度地減產,嚴重時甚至絕收。二是引水灌溉面積小。我市緊鄰黃河,引黃灌溉應是我市的優勢。然而我市的引灌覆蓋面積卻十分有限,管理不到位,執行成本較高,往往是下游掏錢,上游用水,農民群眾難免產生牴觸情緒。加上惠濟河等內河汙染嚴重,灌溉功效明顯萎縮。多數地塊只能靠井水灌溉,但隨著地下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井澆田受此限制影響較大。三是中低產田改造任務艱鉅。我市耕地土壤沙化較為嚴重,水源涵養能力差,糧食單產在800斤以下的中低產田有424萬畝,佔到全市591萬畝耕地的三分之二,大多還是“靠天吃飯”,產量低而不穩,綜合生產能力較弱,如遇大的澇災或旱情,將會對我市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4、農業基礎設施管理體制不順,管護機制不活。我市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大部分是改革開放前或初期修建的,由於建設標準低和設施老化,年久失修等問題導致安全隱患多,抗災能力差,加上近年來我市城市化、工業化程序加快,一些地方因修築道路、建設廠房等,導致公路兩旁、廠房周圍排灌渠系等基礎設施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目前,我市農業基礎設施的管理機制已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政出多門,職能交叉重疊,工作職責不清。由於農業基礎設施管理體制不配套,管護機制不完善,相當一部分的農業基礎設施工程建成後,由於管護的措施不到位,管護的責任不到人,管護的資金不落實等原因,造成“重建設、輕管理”,“有人建、無人管”,邊建邊毀、重複建設的問題較為突出。一些重點設施工程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農村道路建設,在我市以前已完成的“村村通”公路中,由於排水設施的不完善和道路維護跟不上,才三年多時間,那時修建的柏油路,現在一些道路已是坑窪不平,損毀嚴重,部分農村又出現了新的“行路難”問題。農田水利設施也是如此:由於水源、供水、排水、治汙節水等環節實行分割管理,難以建立、制定適應市場規律的、與相關的政策法規配套的規範管理措施,致使長期以來存在的重建輕管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已建成的農田水利設施管理不善,效益難以充分發揮,影響了農田水利資源的優化配置。

三、加速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農業基礎牢則生產豐,生產豐則農民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而迫切的任務。必須儘快研究解決制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的瓶頸問題,加大力度,加快進度,結合實際,長抓不懈。

1、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和農民負擔監督查處力度加大,一些領導和行政管理部門對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搞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花錢多,效益不明顯。因此,願意大筆投資搞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或發展工業及第三產業,不願投資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造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於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不研究、不解決,能推則推,推不了則拖,在農民群眾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與聲望。

在市九次黨代會上市委就明確提出了“三大跨越”,而要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關鍵就是必須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我市近期開展的“以思想大解放推動開封大發展大討論活動”,建議有關領導和相關職能部門應帶頭轉變觀念,充分認識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和農村經濟賴以發展的“先行資本”;認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應統籌城鄉發展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工程”來抓;作為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長效工程”來抓;作為為農民辦實事,為農民辦好事的“民心工程”來抓,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突出位置,用科學發展觀統籌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並真正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及時掌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與基層幹部群眾一道研究解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具體部署,從而儘快改變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的現狀。

2、以政府為主體,千方百計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是解決投入問題。因此,應創新投資機制,建立長效機制,繼續堅持並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真正做到縣級以上財政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增長幅度高於其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推動國民收入分配切實向“三農”傾斜,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兩隻手”的作用,建立以政府為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是向上級要一點。充分利用本次世界糧食危機帶來的機遇,緊緊跟隨國家在河南建立糧食核心區、並給予大規模資金扶持的政策取向,積極向上爭取一部分資金;二是市縣鄉擠一點。地方財政,通過減壓其它支出,擠出一部分資金,用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三是請農民集一點。可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在堅持效率與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廣泛徵求群眾意願,按照誰出資、誰受益的方式,制訂優惠政策措施,引導和鼓勵個人、村集體經濟組織以獨資或股份制形式投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這種方式增強農民維護基礎設施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四是去銀行貸一點。通過申請補貼或以村為單位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方式籌集部分資金,千方百計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五是向社會籌一點。要制定一些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將社會閒散資金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探索多元化投資的新路子。同時,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整合現有各項支農投資,建立專門的資金帳戶,進行專門管理,突出重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引入市場化管理機制,重視建後管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是“三分建、七分管”,必須高度重視專案建成後的管理維護工作。要創新和完善專案長效管護機制,在落實專門管護力量的同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作為設施管護主體的作用,切實保護好、維護好農業專案設施,保證專案工程常年發揮效益。一是通過宣傳,增強群眾管護意識,發動群眾參與專案管理。二是將專案的建後管護納入各級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制定專案管護計劃和實施方案,指定專人負責,同時定期對各專案區管護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檢查驗收,做到獎優罰劣。三是探索農業基礎設施經營管理的新機制。對政府投資的基礎設施,在確保安全、有效執行、發揮效能的前提下,探索引入競爭機制,推行市場化管理新模式,具體形式可靈活多樣。如:對已建成的農村基礎設施的產權進行賣斷,所變賣資產由村委會集中起來就地專門用於農村公益基礎設施建設,使其滾動發展。對容易管護和維修的基礎設施有償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對管護的基礎設施進行維修,村委會按照目標責任管理合同書的規定予以監督,使之成為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4、以農田水利為重點,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田灌溉條件。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提高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對於大中型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要統籌兼顧,綜合治理。整合國家對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專案資金,突出抓好趙口、黑崗口、柳園口、三義寨四大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加快內陸河治理步伐,提高防洪除澇標準,對賈魯河、渦河、運糧河、惠濟河等重點灌溉排澇河道進行徹底整治。二是對於用於灌溉排澇的支渠,目前是地方拿不出錢,農民不願拿錢,堵塞較為嚴重,存在的問題也較大,要採取國家投資為主和各縣鄉轄區內誰收益誰治理的方式,明確責任,儘快疏通。三是對於伸入田間地頭的小型溝渠,要對受益範圍內的一村一組採取“一事一議”、民主決策的辦法,籌工籌勞,進行清淤整治。

5、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從土地出讓收入中增加對農業農村的投入,重點支援基本農田整理和耕地質量提高。加快建設一批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擴大有效灌溉和節水灌溉面積,將專案區建成旱能灌、澇能排、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基本農田。鼓勵和引導發展設施農業,根據農業部《關於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設施農業建設,建立和完善設施農業標準化體系,示範和帶動全市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切實提高地力。擴大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實施範圍,積極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提高品種優質率;加大病蟲害防治力度,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引導合理施藥、安全用藥,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和人工影響天氣建設,提高突發氣象災害的預警時效和準確率,有效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6、以人為本,切實抓好有關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一是抓好農村道路建設。對全市農村已建、在建、續建道路進行認真排查,有針對性地進行逐個認真分析,對未毀道路,要完善排水設施,落實管護責任;在建道路,要嚴格監督管理,確保質量;損毀道路,要根據損壞情況,排出時間表,分類維修,切實解決農村道路的問題。二是抓好農民飲用水安全。飲水工程可因地制宜,採取打井取水和城市水廠管網延伸的辦法,使廣大農民群眾都能喝上安全清潔放心的飲用水。三是抓好沼氣建設。進一步加大沼氣建設實施力度,爭取加大補貼標準。同時,要繼續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村改廚、改圈、改廁,努力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四是抓好綠化造林工作。以林業生態市建設為契機,大力開展村莊道路和庭園綠化,提高村莊和農田林網的建設水平。五是大力推進農村社群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超市和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六是加快促進資訊化與新農村建設的有機融合,加快推進農村廣播電視、資訊網路等體系建設,加強電子政務建設。

7、要切實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新型農用工業。認真組織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專案和現代農機裝備推進專案,努力提高我市農機裝備水平。大力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專業服務公司。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通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要在繼續穩定小麥生產全過程機械化水平的同時,結合我市農業生產實際,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和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發展水稻聯合收割和玉米聯合收割、花生收穫機,不斷提高機械化技術含量。著力提高水稻、玉米、花生生產過程中機械化作業技術和農作物精量播種、免耕播種、秸稈還田等先進適用的農機化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