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民俗調查報告十篇

欄目: 調查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9.2K

民俗調查報告 篇1

1、辦年貨

民俗調查報告十篇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裡,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

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著炸。把搓好的麵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裡,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麵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裡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為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裡,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麵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著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裡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裡任選一天,家裡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著孩子到自家田裡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著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床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灶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抬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裡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灶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民俗調查報告 篇2

調查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

xx省xx市xx區

調查方法:

在網際網路上收集資料。問長輩

調查人: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關於春節民俗文化的調查報告5

一、辦年貨

1、調查地點:家裡

2、調查內容:特色年貨

灌香腸了!媽媽先準備了薄如蟬翼的小腸皮,再把豬肉切碎。接著就是靠真本事的時候了:媽媽在碎豬肉裡摻上鹽、味精、料酒和各種調味品,再攪拌著。然後用灌香腸的專用工具,在小的那頭套上小腸皮,大的那頭往裡面加上豬肉。這個工藝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用力均勻,用料均勻,這樣子做起來的香腸才好看。

香腸做好了!看著這紅白相間的`精美的香腸,我讒得直流口水!

二、送年禮

1.調查地點:小姑家

2.調查內容:小屋面貌

一大早,媽媽就拉著我起床,說是要去小姑家拜年。我興高采烈地,恨不得立即就坐飛機去小姑家。

媽媽把餅乾和牛奶等禮品放在車踏板上。不一會兒,就到了小姑家。我樂呵呵地想:小姑看見我和媽媽來她家,肯定會嚇一跳吧!“叮咚——叮咚——”一陣門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小姑開啟大門,定睛一瞧:是我和媽媽,果然頓時怔住了,30秒過後,才反應過來。連忙叫我們兩個人進門,還邊走邊“責怪”:來我家怎麼也不通知一聲?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我和媽媽只能在後面偷笑。

進了屋,媽媽叫我把“年禮”拿出來,送給表弟。弟弟傻笑著,開心地把我拉回房間吃餅乾去了。媽媽也和姑姑互報祝福。整個小屋裡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我們被幸福包圍著。

再來看看這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不豪華但令人心情愉悅;桌子上換上了新的桌布,冰箱裡買了好多蔬菜水果??一切都意味著:新的一年來臨,我們要煥發新的活力!

三、美化居室

1.調查地點:我家

2.調查內容:衛生工作

新的一年又向我們招手了,除了買年禮、辦年貨,是不是應該做一做衛生來迎接新年呢?

光說不做假把式,我們一家三口立刻“武裝”起來了:媽媽穿著圍裙,拿著【威猛先生】——她的工作是打掃廚房和衛生間;爸爸左手拿拖把,右手拿掃帚——他負責客廳及陽臺;我則手提水桶,準備抹布——因為我的管轄區是兩間臥室。

“滴答——滴答——”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三個人臉上沾滿了汗珠,但各自的“包乾區域”也差不多可以收工了。看:窗臺上一塵不染;地面幾乎是一面光滑的明鏡子一樣;桌面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就連客廳的兩盆幸福樹也被我們把上面的枯枝剪掉了?真是費了不少力氣!不過現在看著這屋子裡窗明几淨、清清爽爽,心情便跟著舒暢起來了。

是什麼讓我們揮灑汗水,辛苦勞動呢?我想是新春的動力,要我們改頭換面。春節,我們將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它!

民俗調查報告 篇3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非常古老節日,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所以,在這個重要的節日裡麵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慶祝春節的到來,形成了與其它節日不同的民俗習慣。借這個調查機會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春節獨具特色的民俗吧!

1.貼春聯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的科技水平有限,認為人間的疾病災害是鬼怪造成的。為了抵抗它們在過年期間的騷擾,人們便把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掛在門旁,同時在桃木板上分別寫上兩個門神的名字(有時也會畫上它們的影象),這樣,為非作歹、邪惡的鬼怪就不敢上門了。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隨著發展,它以後被紅紙所取代,寫上字就成了現在人們所貼的春聯。

2.年夜飯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團聚在一起吃團年飯.當然,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對於團年飯的菜式和菜數都是有很嚴格的規矩的在我們家.每年的團年飯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魚和雞是必不可少的菜.魚象徵年年有餘,而雞又是人們最喜歡的食物.它們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呢!

3.給紅包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在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祟"用它的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

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4.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七年級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七年級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6.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以及浙江溫州等地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其生產的爆竹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 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

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7.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中國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8.貼福字

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各地的春節文化也不盡相同,現在,就讓我們去中國乃至世界,感受那濃濃的年味兒吧!

閩粵風采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

廣東: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西北勁風

陝西:關中耍社火,陝北扭秧歌。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甘肅:新年舞社火,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曆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東北瑞雪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 依尊卑長幼 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 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 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吳越軟語

江蘇: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 : 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中原春色

湖南:湘潭一帶流存著許多過年的風俗,古老而樸素。從正月七年級到十五,不論是農村或城鎮,到處可以看到舞龍燈。舞龍燈先要“接龍”。即挨家挨戶發請帖,凡是接了請帖的人家就依次進屋去舞龍燈表示祝賀。接龍後,開始舞龍。龍隨鼓起,翻騰跳躍,大有騰雲駕霧之勢。歡快時,燈游龍卷,讓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

民族風情

回族:年三十晚上包餃子,這一天要把素日裡喜歡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熱騰騰的餃子,開啟預先做好的臘八醋,一家人團坐在桌前,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孩子們卻對桌上擺的各種零食更感興趣,果殼可以隨便扔滿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掃,叫“踩碎(歲)”。

傣族: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港臺習俗

香港: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裡裡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首選就是逛花市了,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

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大家一起歡度佳節。在春節拜年時,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中國臺灣: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臺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七年級的早晨。

域外唐音

新加坡華人: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據說,此舉象徵著在未來的事業中發財和幸運。春節的第一天是小輩給長輩拜年的一天,也是孩子們的紅包日,他們將從父母和長輩那裡得到一包用紅紙包著的鈔票。

倫敦:每到春節,唐人街上就要張燈結綵,家家貼春聯迎財神。鞭炮煙花伴隨著舞龍舞獅和歌舞雜技表演。鑼鼓喧天之中,人們擠在唐人街上,看英國白人扮演的洋財神穿著長袍馬褂給兒童挨家挨戶恭喜發財討要紅包。

紐約:紐約唐人街有15萬華裔移民,這裡的春節無與倫比的熱鬧!大街上有傳統的龍船遊行,放鞭炮驅魔,武術雜技表演等。

民俗調查報告 篇4

姓名:

班級:

學號:

調查目的:瞭解本地節日傳統及風土人情,弘揚祖國傳統文化

調查時間:20xx年12月

調查地點:臨泉以及周邊縣市

調查物件:老鄉、教師以及專家、學者

調查方式:走訪、查閱資料 、網路等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在臨泉地區,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為熱鬧和隆重。

一、傳統流程與習俗

臘月初八

農村有句俗話:“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所謂“臘八飯”,即一種粥,因此“臘八飯”又被稱作“臘八粥”。製作很簡單,即將五穀雜糧一起煮,預示春節將近,寓意;來年五穀豐登。過了臘八,年味就逐漸濃起來。

祭灶

所謂“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爺。俗語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鱉祭六。”(這後兩句帶有玩笑罵人之意)因此,臨泉地區祭灶在臘月二十四,祭灶的貢品以當日晚餐為主,輔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棗。農村地區做飯用的灶稱為“地鍋”,灶臺稱為“鍋臺”,主人做好晚餐後須先盛一份放在鍋臺上,再擺上事先準備好的糖和蜜棗。據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專管監視的,臘月二十三這天他要上天彙報這家的表現。給他糖和蜜棗吃,就可以讓他嘴巴變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說好話,以保來年富貴與平安。貢給灶王爺的吃食,家裡人人不許碰,只有在晚飯過後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

有的人家會在灶臺上供奉灶王爺的神像,神像兩邊也通常有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在這一日,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燃起了垛香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香氣。從此,鞭炮聲便接連不斷。時不時還有誰家放的焰火,劃破夜空,在空中爆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們發出陣陣歡呼。

臘月二十五至二十八

1、辦年貨

這段時間,集市非常熱鬧,各種年節所需的食品、用具應有盡有,雞鴨魚肉,蔬菜瓜果,小吃點心。

2、蒸饃、炸貨

除了辦年貨,大人們要忙兩件大事:一件是蒸過年的饃,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饃上都要點上大紅的梅花點,以示喜慶。饃都放在饃簍裡,到吃的時候再熱一熱。這蒸的饃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過年饃。放在貢桌上的饃還要插上饃花,饃花多用塑料紙製成,綁在細細的竹籤上,五顏六色的,特別漂亮,增添了節日的喜慶。炸饊子這種工作是親戚朋友互相幫著炸。把搓好的麵條放進裝滿油的大烏盆裡,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麵條拉得又細又長。一定不能斷,否則不吉利。放進熱油鍋裡反覆地炸,炸到焦黃為止。炸完饊子就是炸丸子。把蘿蔔、豆芽、老豆腐、蝦仁分別剁碎,放入大盆裡,加入調料拌勻,再加入麵粉,做成丸子,丟入油鍋,炸至表面金黃即可。除了這兩樣,還有炸一些魚塊或雞塊。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香飄滿院,充滿著濃濃的年味。據老人說,家裡廚房炸東西的時候,小孩子是不能進的,以防毛手毛腳碰壞了東西,不吉利。

3、上墳

在這段日子裡任選一天,家裡的男主人買上火紙、鞭炮,帶著孩子到自家田裡給已故親人上墳。

大年三十

1、貼春聯

有一種說法,春聯一貼,就不能討債。不論欠多少錢,也不論多麼急著用錢,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摳”人家的門神眼,對雙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債戶,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貼好春聯了。 主門上貼好春聯後,就貼一些什上。什麼物貼與其相關的字,床上要貼“身體健康”或“身臥福地”等;堂屋後臺上方要貼“贈

福財神”或“金玉滿堂”等;後臺香爐窩上要貼“滿斗香火”等;臘臺兩邊上要貼“大吉大利”;箱子櫃子上要貼“滿箱衣裳”等;鍋臺牆壁上要先貼請的.灶王爺,再在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貼“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貼“下面如雪”;院內外樹上要貼“滿院春光”、“抬頭見喜”、“春光明媚”等;豬圈羊圈牛棚上要貼“六畜興旺”等;架車和自行車上要貼“日行千里”等。如糞堆、紅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綠綠的紙條子。

要是頭年家裡有老人去世,過年是不貼春聯的。第二年,只貼綠紙或藍紙春聯。只有到第三年才貼春聯。臨泉舊時的對聯有許多講究,各姓有各姓的聯話。如姓張的是:“金鑑名臣第,春錢學士家。”姓程的是:“軍容周司馬,理學宋名儒”。姓寧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兩清”。姓岳的是:“湯陰分世業,潁水振家聲”。

貼對聯的同時,舊時還要貼新灶君像,掛年畫,掛中堂字畫,張堂名燈。堂名燈就是大紅燈籠,燈籠上寫金字、堂名。堂名燈也是根據姓氏有別的。如姓王的堂名燈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燈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燈是“友竹堂“,姓賈的堂名燈是“瑞之堂”

民俗調查報告 篇5

一、原因:

寒假期間,我隨家人過了一個祥和快樂的春節,在過春節時,發現了一些風俗習慣,在中國人的過年習俗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過年的習俗又是怎樣來的呢?我帶著疑問走訪了村裡的知名老人。

二、內容:

通過走訪調查瞭解到:春節,代表了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意味著新春的到來,是美好的象徵。周而復始的過著春節,可為什麼要過春節呢?相傳,古時候有個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365天就會出來吃人。有一個聰明的小孩想了一個辦法:他讓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掛上紅燈籠,並放鞭炮。“年”被嚇跑回湖裡。從此,人們每年都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年”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人們第二天都會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見到了人都會說“過年好”。這個習俗也就被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人們仍會說“過年好”。

春節,人們都會在一起吃團圓飯,無論多遠,也都會想方設法趕回家。臘月二十九,人們就開始忙著貼對聯、“福”字、掛門錢。把“福”倒過來貼,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們就忙著包餃子,男人們就去“上墳” 。“上墳”意味著想讓死去的親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氣息,同時也表達了晚輩對已故親人的懷念與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餃子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習俗。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去“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裡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塊、花生、棗、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春節,長輩會給晚輩們一些壓歲錢,意味著給晚輩們添歲,也寄託著長輩對晚輩的愛與期望;七年級的餃子八年級的面,九年級還得串親戚。人們會從大年八年級走親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們交流過去一年的得與失,為新的一年繪新譜。……….

三、總結

春節的習俗來源已久,在中華民族流傳了上下幾千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望“春節習俗”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

民俗調查報告 篇6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每年都過春節,各地的人們都要放煙花爆竹、吃餃子……這是為什麼呢?於是我們做了春節民俗的調查報告。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春節習俗的.書籍,閱讀報刊。

2、上網瀏覽春節習俗的資料

3、和身邊的人交流各地過春節的風俗習慣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資訊渠道涉及的方面具體內容上網查詢春節的食品餃子、年糕、糖瓜、湯圓、吃五豆、年年有餘、臘八粥

老人的講述:燃放煙花爆竹傳說古代人們為了驅趕“年”這頭怪獸,就利用爆竹的聲響嚇跑它。保護自己的食物和財產。

網路、書籍各地不同的民俗我國西南地區人民在春節進行除夕祭樹、偷菜節、汲新水等活動。

西北地區還有送孩兒燈、點燈山等活動,到處都有廟會、猜燈謎……

網路、身邊人的講述春節的順口溜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殺只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七年級家家走。

四、結論:

1、春節時人們都會把最好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通通拿出來,人們都會特別的高興。人們還會去走親訪友充滿祥和的氣氛。

2、民間的活動豐富多彩,不同的地區有著自己不同的慶祝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樸實的性格。

3、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而盛大的節日,全國乃至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在每年的春節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過去人們過春節主要是為了能吃好、穿好。現在可不同了,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春節對現代人來說有著更深的意義,那就是幸福……

民俗調查報告 篇7

調查題目: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

調查人員:旅遊管理學院專業:酒店管理,年級:大二班級:高職八班

調查地點: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

調查目的:為響應我院對此次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展空間;激發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期間我們在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氛圍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佳節來臨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我們順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實踐作業。

調查內容:在開展活動之前,根據我們各自的特長及優勢結合實際,進行了如下分配。任鴻鵬同學在美食方面比較感興趣,因此安排他與隋拓同學一起在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傳統節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的飲食文化習俗。何勇興與劉嘉兩位同學則負責組織活動期間調查大連市各市區及鄉村的文娛及傳統活動。

在調查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大連市的文化習俗時,我們採取先農村後城市的方法進行調查,在此期間我們發現大連人的過年習俗其實和東北人的差不多。過年講究熱鬧、喜慶,年俗也特別多。

有民謠道出東北過年的習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

小年祭灶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灶。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掃塵

臘月二十四,為掃塵之時,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在年前將房間裡外打掃乾淨,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掃除,也叫除舊迎新,徹底清理粉刷乾淨迎接新年。

春節的準備

殺豬:在農村,舊時沒有冰箱,最好的殺豬季節為春節前,一是喜慶,二是此時天氣最冷,可以儲存較長時間,殺豬的時候要宴請左右鄰居好幾桌人熱熱鬧鬧的,現在也有二十六買豬肉之說。

蒸饅頭:舊時為了春節期間來客人做飯鍋不夠之備,所以要提前蒸幾鍋饅頭備用,也為春節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即指此,也有稱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辦年貨:採購春節用品,如無論家裡已經多出多少碗筷,為了人丁興旺所以每年春節都要買幾個;給孩子買新衣服,以圖喜慶;春節期間出去給長輩拜年的禮物等等。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春聯時間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貼窗花、掛年畫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著幸福、福氣、福運。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都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到)了。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寫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請財神

每家為了來年財源廣進,春節都要請財神,有的是送上門的,說是請都要花錢買,但是絕對不能說買。

祭神祭祖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連年有餘相聯絡。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傳下家譜的就要給祖宗供奉豐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燒紙送錢祭祖,祭祖一般要到九年級結束,在結束前女婿是不允許看丈母孃家家譜的。

守歲與年夜飯

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須要有魚(年年有餘),有雞(大吉大利),其他的隨自己喜歡的定。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

主食是餃子,餃子的說道很多,最好是豬肉芹菜的,要選兩個餃子一個放硬幣,一個放糖,看誰能吃到,誰吃到了就祝福來年一年財源廣進,幸福甜蜜。其實這個祝福很好,誰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氣。餃子煮好了要從鍋心澇第一下幾個丟外面去,據說是為了敬給過路鬼魂。

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過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飯做好還沒吃之前要放煙花鞭炮,這是孩子門最喜歡的節目了。其實煙花春節一般要放兩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飯和年夜飯前,七年級早中晚飯前都要放,還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七年級八年級不掃地

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孝感人不掃地、不挑水、不生火,飯菜都預先弄熟,稱為壓歲。九年級才開始挑水,並在井臺邊燒紙錢,說是買水。門神要在八年級取下燒掉。

拜年

年夜飯吃完後孩子要給長輩拜年,給爸媽、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磕頭,然後大人準備紅包,成年人也要給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長壽、健康。然後就是從七年級開始要帶上禮物給親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戶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攜全家除夕、七年級要在父母家過年,八年級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七年級不出門、八年級拜家庭、九年級初四拜丈人之說。

破五吃餃子

破五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窮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很有特色的過年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早在宋朝時,送窮風俗已相當普遍。宋以後,送窮風俗依然流行。

送窮風俗的儀式大多是:送窮時,既要為窮鬼準備象徵性的車船,還要給窮鬼帶上乾糧。有的地方還有以芭蕉船送窮的做法。看來,各地送窮,各有各的辦法。民間廣泛流傳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糖瓜祭灶

東北有首民謠:糖瓜祭灶,新年來到。老東北過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爺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時用的是糖瓜、關東糖等小食品,由膠狀麥芽糖製成,甜中略帶些酸味兒。

春節時,老東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點,有蜜供、薩其馬等,這些不僅是東北地區滿蒙等少數民族的食品,也是東北人家中必備的食物。東北人還有除夕夜吃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就和吉慶有餘相聯絡。所以,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東北過年還會備很多糖果、乾果、瓜子和雜拌兒。所謂雜拌兒,就是現在的什錦果脯。這些小食品是人們圍爐閒坐、守歲辭歲時的美食。

因為東北主要人口遷徙到東北的歷史不是很久,所以東北的習俗都帶有一些外來或是中原習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於不同地區的`人口的習俗也是不一樣的。送燈在東北來說是一個比較流行的祭祖習俗。

在元宵節時,家家都做面燈,而燈形如碗盞,俗稱燈碗。用玉米麵做成的叫金燈,用白麵做成的叫銀燈,用蕎麥麵做成的叫鐵燈,做成型後上鍋蒸熟後,插上用棉絮纏裹的蘆葦做成的燈芯,面燈碗裡倒滿燈油,面燈就算做成了。然後依次把這些面燈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皁王板上,送到倉庫、牛馬圈、井臺、碾磨房等處,送到大門旁、大路口。

然後要把這面燈送到墓地,放在已故親人的每個墳頭上。而現在大多采用紅色的蠟燭來代替原來的面燈,油燈了,紅色蠟燭表示喜慶,天剛剛黑的時候,家裡的男人帶著燈,紙到自家的祖宗的墳頭前,給先輩燒紙,在塋門口點燃蠟燭,即為送燈,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點一支燈,女人在家裡給家裡灶臺,豬羊圈,井口,糧倉旁,牲口圈都要點上燈,而且在屋內要點上一家人的屬相以示一家平安,至於送燈的意義不同的地方傳說也不一樣,有一說是:送燈是給老祖宗照亮抓蝨子,在十字路口送燈是要老祖宗回家過燈節能找到回家的路,當然送燈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夠保佑自己家族能夠人丁興旺,後代千萬。

調查總結:春節,全國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習俗外,各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東北的春節習俗除了和北方許多地區一樣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習俗。近些年來,社會上關於傳統民間習俗問題的爭論不少。有人認為應該移風易俗,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反對者認為,如果把以前的習俗都改了,節日就會不像節日,不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麼過年還像過年嗎?正因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後,又改為有條件的開禁。

由於價值取向不一樣,喜好不一樣,遇到具體事物時,各人會有各人的選擇和判斷。對於傳統習俗,我們不妨採取包容的態度,允許大家保留各自的觀點和做法。隨著社會的發展,當絕大多數人的認識趨於一致時,自然而然就實現了與時俱進。如果不顧現實和民眾心理,單憑理想就去推行所謂的新政策、新觀念,那會遭到群眾抵制的。傳統習俗的形式和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我們只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民俗調查報告 篇8

調查時間:

20xx年春節

調查目的:

通過觀察家人、朋友的過節方式,體驗傳統節日的意義

調查過程:

一、參考資料:春節傳說——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凶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二、家人準備過春節的過程

為了準備過春節,爸爸媽媽從春節前幾天就開始擦玻璃、洗床單,直至將家裡打掃的一塵不染。不僅我家,鄰居們也是如此,往常不夠整潔的家在這一番收拾下亮麗起來,好像換了一個世界一樣。街道在保潔員的掃帚下似乎變得寬闊了,因為一塵不染而讓自己有了愉快的心情,因此周圍的人雖忙忙碌碌卻無不喜氣洋洋。

春節購物也是一大風景。沒跟爸爸媽媽進商店,總要慨嘆人多為患,收款臺前長長的隊伍在傳遞著這樣的'資訊:購物,是春節一大工程,且是人人必得參與的工程。有錢的買貴的,錢少的買賤的,總而言之,不花錢似乎就不叫過春節。

準備年貨更是讓人忙不迭休。奶奶忙著炸東西,各種炸貨裝了慢慢一籃子。家家各類吃食無比豐富的儲備在冰箱裡,冰箱也變得沉甸甸的。煙火鞭炮更不用說,從小年起就接連不斷,直到十五還是此起彼伏,充滿祥和氣氛。

春節這一天則是大家亮相的日子。人人打扮的光鮮亮麗,連同美好的祝福和喜悅的笑容奉獻給每一個人,人們稱這一活動叫“拜年”。就連春節晚會的第一個節目也是“拜年”,向全國人民拜年,祝福人們事事如意,祝願家家美滿,人人期盼因為祝福讓新的一年更順利,更完滿。

春節是一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凝結在人們的情懷中,即使有那麼多的洋節,卻難敵春節的魅力,沒有哪個節日像春節這樣隆重,這樣深入人心。即使遠渡重洋的遊子也在春節這一天多一些對親人、故國的思念,捎來深情的問候。

其實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為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著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著春意融融,春天來了,永珍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

春節實在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節日。

民俗調查報告 篇9

告別了20xx年,我們迎來了讓人興奮的20xx年。在春節中,大街小巷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千家萬戶都沉浸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春節是個人人皆知的節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祖國的東西南北,流傳著許多的民俗!

貼春聯、掛燈籠、煮餃子、吃團圓飯……

東北一帶過年流傳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陝西的民俗有許多:推上碾子壓糕面,趕著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麵,炸油糕。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裡裡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淨淨。在這裡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

除夕到了,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淨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秧歌拜年也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

湖南湘中一帶盛行舞龍燈,還傳承著不少的`巫風楚俗,如"接龍"、"收水"、"掛紅"等,都表達了人們喜慶豐年的美好祝願。

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山東德一帶是:

臘月23謂之小年。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外出的人回家。家家掃屋子、院子。

臘月26、27蒸饅頭、包子、黃面。

臘月28炸魚、藕合、香椿、油香、丸子。

臘月29燉肉。

除夕上香、貼春聯。中午12點之前請老的少的家來。然後點鞭炮,一家人吃團圓飯。下午包餃子,晚上點鞭炮吃餃子。晚上繼續包餃子,守歲。零點放爆竹。大年七年級4點多起床煮水餃,煮熟餃子都是先上供,然後晚輩給長輩磕頭再吃餃子。

八年級開始走親訪友,先姥姥、姑親孃姨、丈人家。初六後朋友。一般初六飯店開

業,同學朋友聚會。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還有很多種,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民俗調查報告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過了臘八就是年。最近幾年放寒假的時間越來越晚,可以說放了寒假就是年。去年臘月25放假,今年由於疫情形勢提前了。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單位工作忙碌,家裡神獸歸籠,春節漸漸逼近,面對繁瑣的過年風俗,我們該如何平衡呢?特此對身邊的人進行調查。

二、調查方法:

1、閱讀書籍;

2、藉助網路查詢資料;

3、詢問身邊的人。

三、資料整理

簡要介紹過年習俗主要有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剪春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祭祀祖先、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逛廟會、賞花燈等。過年,是指過“年節”,即現在所稱的“春節”。我們當地還保留的習俗:買年貨、掃塵、貼春聯、年夜飯、壓歲錢、吃餃子、祭祀祖先、看春晚。

調查物件的相關情況

媽媽(農村):從臘月就開始準備,殺豬,薰臘肉,生麥芽,手工做酥糖,打豆腐,做豆腐乳,除塵,貼春聯,準備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在農村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年貨都是兒女們買回家的。自己只需要買一些小件生活必需品。除夕的下午,家中的男子會去祭祀祖先,風雨無阻。去以前拜年不送禮物,只放鞭炮,村民們輪流請客吃飯。現在不像以前那樣相互串門,只是與自己的兒女相聚。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吃人家的飯,也不待客,年紀大了,忘性大,做不了飯。吃過團年飯,就覺得好累,好想靜靜地歇幾天。過好自己的日子。

婆婆(城市):以前掛各種臘味,今年不掛了,只炸了丸子。現在大魚大肉不受歡迎,孩子們都學會了養生,習慣口味清淡。我們也改吃素。現在越來越懶了,除塵,洗窗簾都請人做。團年飯也不想做了,很想在賓館訂一桌,只是沒有在家裡有氣氛。多年前就不熬夜看春晚了,身體受不了。節目有回放功能,正月間慢慢看。正月七年級不吃包餃子了,做素餡的吧,冬天沒有合適的青菜。做肉餡的吧,又覺得太膩了。

輝哥(家有老母):除塵是必須做的事情,對聯不僅要買,還要買上氣派的對聯,一年到頭都是紅紅火火的。冷盤,熱菜都要準備,去年29的晚上,夫妻兩個一個滷菜,一個下炸,忙了半宿。家中有老母親,每年正月七年級,兄弟姐妹卻會來拜年。需要準備午餐和晚餐。

紅姐:平時兩個人在家,孩子上高中了。自己有嚴重的頸椎病。每年過年前請人打掃衛生,只是除塵,今年500元。洗窗簾另外再算。

小明:家有兩寶,大多數的時間用來陪孩子。除塵自已來做,買的長柄可伸縮除塵器,天花板觸手可及,毫不費力。擦拭窗戶玻璃有專門工具,既方便又幹淨。房間平時都比較乾淨,年前再分割槽域進行一次徹底大掃除,每天做一點,一點都不累。窗簾嘛,不一定要年前冼。夏天、十一前後都可以,天氣好,掛上去就幹了,不用特意晾哂。紅姐每年請別人做衛生,還不如請我。讓我輕鬆賺錢。

小榮:前年疫情期間,禁止走親訪友,拜年聚餐。我覺得挺好的。自己想吃什麼就做什麼,還可以在家靜靜地陪伴孩子,真是一種享受。以前每年家裡來客人了,家裡男的只知道吃吃喝喝,熱鬧喧天。家中的飯菜卻是女的操勞,客人走後還得忙著收拾房間,疲憊不堪。

我根據平時的觀察發現,現在物資豐富,交通方便,“年貨”觀念不像以前那麼迫切,什麼時候都在過年。以前城市裡拜年送禮品,只是一種形式,並不是必需品。最後淪落為“雞肋”。現在基本上是送紅包。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小輩家裡的孩子封紅包。安排時間接小輩們吃飯,小輩們需要回請長輩。整個春節就在酒席中度過了,無法專心陪伴孩子,還會讓他們受到不良影響。疫情之後,漸漸發展到子女給父母拜年,父母給孫子、孫女發紅包。聚餐也明顯減少。

調查結論

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越來越獨立,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一群人的狂歡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個人的孤獨並不是真正的寂寞。年味漸漸變淡了,過年風俗還在,一年一聚的心願還在。在疫情防控特殊階段,健康最重要。我們需要移風易俗,與時俱進。放假不是為了忙碌,徒增壓力,而是真正的放鬆與休閒。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只要心中有情,不一定是春節,什麼時候都可以相聚。不拘泥於過去,不限制於形式,隨心就好。

春節民俗文化調查報告3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傳統的節日,春節就是漢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之一。

時間如流水,忙碌了一年,這隆重的節日馬上就要來臨了。20xx年這個春節常山的人們將會如何度過呢?為了解今年大家春節的安排,我們對社會進行了一次調查。據瞭解,在我們常山有85%的人都以“掃塵—辦年貨—貼春聯—歡度除夕—收壓歲錢—拜年”這一道程式來操辦。

掃塵:據調查,80%人們在春節的前一星期就開始了。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主要以打掃傢俱,電器為主。但也有忙於工作20%的人們到公司放假後才會開始,或是請親戚幫著打掃。還有些有錢的人去請保姆來打掃。那麼人們為什麼要在春節前夕做掃塵呢?經調查,人們一方面是為了有一個乾淨的環境來迎接新年,二,是一種迷信的.說法,說是為了除去前一年的晦氣,快快樂樂的迎接新年。

辦年貨:有的人們就更早了,他們在春節的前一個月就開始準備,為的是買到既便宜又好的物品。但更多的人還是會在春節前一個星期開始忙碌。到了春節的前一兩天後,人們就更忙得不亦樂乎了。殺雞的殺雞,宰鴨的宰鴨,連小孩也要幫著大人提水。

貼春聯:據我們瞭解,現代社會的春聯十分的普遍,它使及家家戶戶,人門用的春聯基本上都採用紅底黑字或是紅底金字,以加深歡樂之情,驅除邪惡。在一般的家庭中,貼春聯的時間是在除夕之夜,但有的家庭因為要出門旅遊而提前。

歡度除夕:春節前夕做的這一番事為的就是迎接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在這一刻人們又會幹些什麼呢?據我們瞭解,有88%的人認為看春節聯歡晚會,在這些人中有60%是老人,因為那一個個精彩的、有趣的表演吸引著他們。還有15%的青年人認為在電腦上聚會也比較合適。那麼還有2%的人他們又會幹些什麼呢?他們是在看天上美麗的禮花。

收壓歲錢:在大多數的家中,新年的時候是孩子們最快樂的,飽受家庭的無限溫暖,親人的呵護,在快樂中成長!有的家庭為了給孩子新的一年的動力打人往往會給孩子一些壓歲錢,祝賀孩子又長大了一歲。孩子也會開心地收下壓歲錢,並對送壓歲錢的親人說一些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