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題論文

欄目: 職業生涯規劃 / 釋出於: / 人氣:1.12W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剖析,在全面客觀地認識主、客觀因素與環境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既定目標的職業,制定相應的教育、培訓、開發計劃,並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採取各種積極的行動去達成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還是處於初步的探索發展階段,還不能完全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還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題論文

一、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自主規劃職業生涯的意識不強。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在應用上看缺乏自主規劃意識,不能針對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每個人的內在與外在環境、主客觀環境都不相同,不同的人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也不相同。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存在“借鑑”和“克隆”他人的職業生涯的現象,這種主體意識的薄弱性,必然導致大學生自我認識的狹隘性、環境分析的靜態性,不能從個人的實際和社會需求來確定職業發展的方向,導致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科學化、個性化。

2.自我意識不清晰。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它包括個體對自身的意識和對自身與周圍世界關係的意識兩大部分。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自我意識主要表現為自我評估,包括對自己的性格、氣質、能力、素質的認識和對自己在社會中、市場中的定位。自我意識是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一個起始環節,是科學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目前,不少大學生自我評估缺乏綜合性,只分析了個人的興趣、特長以及優缺點,沒有涉及個人的情感、意志、受挫折能力、職業價值取向,以及職業的適應性等,而這些因素對職業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大學生自我評估的主要是單純地通過各種測試和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這就很容易產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偏差。

3.職業目標設定不科學。大部分的畢業生對於想要進入的行業發展前景沒有研究過,他們並不瞭解自己想從事職業的特點和發展前景。同時,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判斷標準,正在由以往的理想主義變為明顯的務實主義。在XX年廣東商學院進行的“大學生職業設計和職業選擇”的問卷調查中,在“你理想中的職業的相關因素”首先考慮因素選項中,收入佔40%,權利佔7%,聲望佔10%,就業地區佔15%,發展空間25%,其他佔3%。可見,大學生擇業的首選考慮因素,收入因素佔首位。

4.執行力不足。雖然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有所瞭解,許多人也制定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但沒有把自己的行動與規劃統一起來,認真按規劃執行,而是規劃完就了事。有的學生雖然制定了職業生涯總體規劃,但是沒有階段性的計劃,沒有相應的措施來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沒有與自己未來要從事的職業聯絡起來,有針對性地鍛鍊自己。

5.反饋機制不到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要根據目標要求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分析,加強自我控制,從而保證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行之有效。在這個環節中,當前大學生存在兩個問題:第一,一部分大學生根本就沒有反饋修正這個步驟,沒有階段性的回顧自己的行為,檢驗自己的目標。第二,備用方案太多,認為備選方案應多多益善,又是準備考公務員,又是準備考研,又參加不同職業的崗位招聘,發展思路不清晰。

二、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1.社會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受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影響,一些畢業生在就業選擇上,過分注重薪酬待遇和舒適安穩,而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性格愛好與職業的匹配性,不僅直接影響他們就業,也不利於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同時,由於社會上存在各種人情關係,使部分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忽視了個人素質的提高與職業生涯的規劃。

2.學校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學校在專業設定缺乏科學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業結構性矛盾。在學校的課程設定方面,不能根據要求及時對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導致培養的學生知識落伍,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需求。儘管高校開始重視和推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但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和教育只是沒有系統地進行,專業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還沒有完全建立,缺乏配套的措施,為規劃而規劃。

3.家庭教育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家庭因素的影響是多方面的:(1)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父母參與的角色越來越鮮明,在擇業決策中所佔的份量也越來越重。有些家長以收入高低衡量單位的好壞,以自己狹窄的視野指導子女的發展前途。

(2)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職業現狀以及對職業的社會地位、發展前途的思考來影響子女的職業生涯規劃。如父母普遍希望子女能夠進入政府機關、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認為這些單位有保障,是“鐵飯碗”。

4.個體因素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1)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一種沒有主見、隨波逐流的心理,其特點是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2)依賴心理。就業分配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但仍有不少學生一方面希望找到稱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願意自己到處奔波,於是把就業的重任推給家長和學校。(3)求穩心理。大多畢業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求職過程中,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為自己、為家人減輕壓力。(4)焦慮心理。絕大多數學生在就業時都會產生焦慮、急躁心理,精神負擔過重,缺乏自我控制,不能調節自己的情緒。(5)自卑心理。有的畢業生過低估計自己,在求職中缺乏自信和勇氣,不敢面對競爭。(6)自負心理。一部分學生對自己估價過高,缺乏客觀的自我分析和評價。

三、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的設想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不是僅僅是某一個層面的問題,要想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水平,必須要通過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措施才能實現。

(一)政府方面:

1.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政策。我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支撐。政府部門頒佈實施的相關檔案或政策,重點在於對高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地位、性質、目標、管理辦法等方面進行具體的、明細化的規定。教育部門要對職業生涯規劃政策實施過程進行督導和評估,促使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走上規範化、制度化的道路。

2.加強對就業市場的管理。第一,加快建設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要以高校就業市場為主體,以區域性、行業性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作為重要補充,形成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定期市場和不定期市場相結合,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相結合的立體化的就業市場。第二,規範就業市場的管理,加強市場服務職能,消除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制度性約束,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規範化和法制化。

3.建立全國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網路。全國性的職業生涯規劃網路,不僅可以加強全國各大高校之間的聯絡,擴大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合作,使整個社會的職業生涯服務體系趨於一體化,有利於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推廣。

(二)學校方面:1.加快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的建設和課程設定,使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和就業市場的需要。

第一,按照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進行專業調整,瞭解市場對人才規格、學生素質等的要求,使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科學統一。第二,解決專業同質問題。高等院校應該根據自己的特色和師資力量進行專業調整,儘量爭取我有你無、你有我轉,開設特色專業,解決專業趨同的問題。第三,改變學生的知識結構,改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的學習時間分配,鍛鍊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2.構建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高校應當為大學生構建完備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具體應做到以下兩點:第一,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專業化。將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納入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確定必要的學分,從入學至畢業,分階段、分層次、分重點地為學生提供包括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資訊指導、求職技巧訓練等各方面的指導。

第二,加強面向個體、個性化的諮詢輔導,也要針對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話題進行團體諮詢。3.建立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第一,注重選拔。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教師要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強烈的事業心、進取心和創新精神,要具有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背景。同時,可以邀請校外經驗閱歷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專家、人力資源管理專門人員來擔任。第二,針對專業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制定嚴格的考核制度,改進考核方法,加大考核力度,並根據考核結果進行獎優罰差。4.搭建平臺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活動。第一,高校要加快大學生就業資訊網路建設,為大學生及用人單位提供資訊服務平臺,提高就業指導的水平和效率。第二,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機構應邀請相關專家或社會成功人士來校為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具體而有效的指導。第三,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機構應安排學生到社會進行實地訓練,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學生個人方面:

1.客觀認識自我,提高自我意識。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首先必須清晰地自我意識和提升科學自我定位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通過引進職業測評系統來幫助學生客觀地瞭解自我,藉助於職業興趣、性格、氣質測驗以及職業能力測試等,客觀地反映學生的職業傾向、職業興趣、性格、氣質、能力,這些對學生合理選擇職業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通過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評價來幫助學生,估計自己的能力,明確自己的優勢,衡量自己的差距。

2.提高職業心理素質

第一,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大學生應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

第二,增強抗挫折能力。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應學會自我欣賞與自我接納,敢於競爭,不怕失敗。

第三,要培養良好的心理衝突調適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3.全方位提高職業素質和技能。第一,必須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首先,應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夯實理論基礎。其次,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強化各種專業技能。最後,應增加文理學科的融合,擴大自己的視野。第二,培養綜合的職業能力。大學生應著重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創新能力、社交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學習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