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以招商引資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

欄目: 政務工作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9.74K

以招商引資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

以招商引資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

黨的十六大提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重點在農村,在加快農民收入增長。作為最基層的政府部門,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現實的擺在面前。

國家對於農業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無糧不穩”是數千年中國歷史給我們的警訓,作為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人們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十五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素質和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

然而這個“國民經濟的首位”的發展卻不盡順利,從巨集觀的指標看,過去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持續下降,已明顯低於現時生產能力。據XX年《中國統計年鑑》的數字:1998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最高峰,為51230萬噸,XX年下降為45000萬噸,已低於1993年的水平,比1998年減少了6230萬噸,在過去4年(指1996-XX年期間),全國農產品銷售價格指數累積下降了22.6個百分點。

在國際和國內農產品供大於求且價格持續下降的情況下,中國農產品並不具有競爭力,農民通過農業增加農業收入的可能性愈來愈少,農民收入與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農民們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方面種田成本如種子、農藥、化肥價格不斷上升;另一方面糧食價格不斷下滑,種田的收益持續下降。

在博興鎮農村種糧的吸引力就更加小了。博興鎮內農田灌溉便利,氣候適宜,屬於糧食高產區。這裡一年可以種兩季作物:小麥、玉米,畝產在XX斤左右。據當地有經驗的種田戶介紹,如果完全自己勞作,種植一畝地扣除種田成本,即投入的農資和勞動力價格,一年能掙到800餘元,大約相當於城鎮職工一個月的收入。農業收益比較低。而當地農民離開農業務工,最低收入每天都有20多元。

對於博興鎮的農戶來說,糧食收入早已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在總收入中的比例,約佔5%上下,而且不是現金收入,只是解決家庭的口糧,或許解決了一部分老人的社會保障甚至心理保障,絕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於其從事的非農產業。同時在博興鎮,提供的工作機會較多,勞動力幾乎都就地消化,全鎮2萬餘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20歲以上,60歲以下,20歲以下基本都在上學),在當地(臨近鄉村、縣城、及更遠)經商、辦企業、打工、或在本地經商。

現在農田對於農村更多的是起到了一種心理保障的作用,經營農田收益很低,但是他們又不願意放棄農田,導致農業的集約化經營的趨勢難以繼續。少量的土地自願轉包,多是短期不穩定的,沒有一種正式的制度和法律加以規範。承包者不敢對農業大量的投資,影響了農業效率的提高。

要穩定農業生產,就需要加大對於農業的投資,關鍵是加大農民對於農業的投資,但是要加大農民對於農業的投資關鍵在於提高農業的收益,加大對於農民的吸引力,提高農業的收益一不能靠政府補貼,二不能靠行政力量提高農產品價格,關鍵在於提高農業的效率,在目前70%多農業人口生產15%GDP的情況下,提高效率最終途徑只能是轉移勞動力,或者是農業勞動力直接轉移到城市,或者是將農村變為“非農村”。

要從更本上解決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必須提出的跳出“三農”看“三農”。依據我們當地的實際,我們提出了以招商引資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

一、大力發展經濟,擴大農村就業

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大力促進個私企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就地轉移勞動力。同時,營造有利於個私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嚴格兌現各項優惠扶持政策。依法管理,支援鼓勵和引導優勢個體、私營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大扶優扶強力度,構築新的發展優勢。積極培育一批產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具有一定規模的成長型企業。搞好資本經營,加快發展集團化、現代化和資本結構多元化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抓好小城鎮建設。加快農村城鎮化的步伐,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流向流通加工、服務等領域,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為農民開闢新的就業和增收門路。

二、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調整,提高效益

在對市場需求狀況和周邊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努力改善農產品內在質量,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壓縮、調減失去優勢的糧食等大宗農產品,大力擴種高效經濟作物,積極調優種養品種,調高品位。以市場為導向,充分考慮農業資源的比較優勢,發展農業優勢產業、特色產品。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注意發揮區域、資源、科技、市場和人才優勢,貫徹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糧則糧、效益優先的原則,丘陵山區重點發展各種林果、藥材和特色野味生產,江河沿岸重點發展各種特種水產養殖,城鎮郊區重點發展花卉、苗木和反季、無公害果蔬生產。在具體品種上,引導農民瞄準市場變化,市場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什麼賺錢就生產什麼。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重點扶持一批有規模、有水平、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大力推進以公司帶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和庭院經濟,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三、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特色農業

立足於本地實際和優勢,發展自己的特色農業,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市場、技術等方面的區域比較優勢。集中發展本地優勢農產品,一以貫之,狠抓不懈,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

四、搞好農產品精細加工,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資源特色的市場容量大、競爭力強,對農業生產具有帶動作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對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產品檔次,並使這些企業逐步發展成為龍頭企業,進而形成市場、企業、基地、農戶緊密相連的經營體系,使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廣大農民,一頭連著廣大消費者,具有經營規模大、購銷網路多、市場資訊靈的優勢,向生產者反饋市場資訊,引導農民調整生產結構,協助農民引進優質品種,幫助農戶發展生產。發揮企業自身優勢,積極收購本地優質產品,搞好加工,創立自己的品牌,通過宣傳和促銷手段,提高優質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有條件的企業可積極與農業、種子等部門建成共同利益的經濟聯合體,並採取“公司十農戶”、“訂單農業”等模式,與農村、農業和農民搞好協作,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成立農村服務社,

搞好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提高服務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五、制訂政策,強化服務,轉變職能,研究政策,提高農業的社會化服務水平

認真研究制訂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建立農用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促進土地優化組合和使用;農業結構調整中稅收的調整;各級政府和集體經濟組織加大對農業投入;金融部門對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及農戶提供信貸支援,簡化手續,優質服務;積極穩妥地搞好農村稅費改革,嚴格執行上級政策,控減不合理的農民負擔。按照“民有、民辦、民管”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創立能人領頭、股份合作、以銷農副產品為主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發展各種中介代理組織,把生產和流通有機銜接起來,讓其帶領農民調整結構,組織生產,化解自然和市場風險。建立各級農業資訊服務體系,穩定農業服務人員,提高服務水平。

六、堅持科技興農,拓展增收渠道

積極同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建立縣所、縣校、縣院合作,搞好開發,增加品種,提高農產品品質,高標準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樹立典型,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順利發展。實施良種工程,引進優良品種,改良現有品種質量,努力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同時結合支柱產業的發展,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教育水平,增強農民對市場化的適應能力。

七、搞好農村市場建設,暢通銷售渠道

對現有優勢農產品市場,要視貨源和銷售需求情況,適度擴大市場規模,以促進市場產品銷售半徑的延伸,擴大農產品的集散量,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行為,實行公平競爭。對於運用先進或引進優良品種而形成的大宗名優特新產品,應在充分論證、切實可行的條件下,適時建立相應的專業批發市場,搞好這類產品的近售遠銷。同時,根據農產品優勢,在全省甚至全國建立銷售網點,形成市場網路。積極探索農產品的配送制。在依靠科技發展各種農產品的同時,要全方位開發“山、水、田、村、路”等自然資源,還可因地制宜通過城鎮建設轉移富餘勞動力,讓有限的土地創造出更多的效益,從而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