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

欄目: 調研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15W

當前,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計解決好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務。也是黨和政府的一貫政策,是“xxxx”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的最大願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援農業,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增收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xx鎮當前農民的收入狀況、存在的問題以及要採取什麼對策、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本文試作淺探。

關於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探討

一、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緩慢的主要原因

1、農副產品價格下降,農業增產不增收。據調查,一九九七年以後,糧食產量逐年增加,而糧價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糧食價格是每擔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擔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這些數字表明,糧價下降的速度快於產量增長的速度。這是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沒有抓好,運用新技術改善農產品質量、品種,提高價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夠。我鎮的山地開發種植優質水果進展緩慢,雖然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達成了共識,但如何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遇到了不少難題。由於資訊等服務工作跟不上,出現了盲目性和趨同性,造成了農產品生產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供過於求,打擊了農民參與農業結構,以及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

3、農民收入渠道單一,來自於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比重過校農村和城市對勞動力的需求都在減校由於城市國有企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造成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城市安排再就業壓力很大,更何況農民勞動力。如果剩餘的勞動力找不到就業出路,農民增收會受到直接影響。同時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也嚴重滯後,直接影響增加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村經濟的途徑。

二、提高農民收入的對策

1、必須加大力度調整農村生產佈局以及農業產業結構,解決農民“種什麼,養什麼”的問題。要使農民增收,就必須要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圍繞“品種優化,規模調大,效益調高”來做文章。學習外縣(市)農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產品和農業產業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鎮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一是要調整糧食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提高糧食品種的優質率,提高效益。二是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如我鎮根據近幾年的實踐,比較適應種植臺灣紅茄、青瓜、荷蘭豆、香芋等反季節蔬菜,適應市場的需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提高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三是引導農民大搞山地開發,將荒山野嶺開發種植優質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價值。

2、搞活農特產品流通,切實解決“農副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加快農村市場建設,暢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農業生產的交易成本。農村市場發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體制不暢,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農民的切身利益,農民不能及時地將自己生產的產品賣出,使家庭個別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從而實現其價值。加入wto後,農產品“賣難”的矛盾可能加劇。我們要堅持市場為導向的改革,為農村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確立農戶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地位,鼓勵農民面向市場發展商品生產,進入流通領域。同時發揮各類中介組織在搞活農產品流通中的積極作用,為農民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通過中介組織,使分散的家庭經營與大市場相聯絡,妥善解決結構調整無從下手,農產品賣難,農業比較效益低等諸多問題。鼓勵中介組織放開眼界拓展經營領域,從簡單中介逐步向高層次領域延伸。同時XX年度,我鎮成立了一個農特產品流通協會,專門負責解決好我鎮農產品在收購、銷售等方面遇到的難題,並根據各類農產品的不同特點和供求狀況,採取相應的方式和步驟,改革農產品流通體制。同時監督各個體老闆在產品價格及收購質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維護了種植戶的經濟利益,提高了經濟收入,帶動了農民發展“三高”農業的積極性。去年,據我鎮農辦統計,我鎮種植水稻與“三高”農業面積的比例為4比6,即種經濟作物為60%,從而調整了農業生產佈局,為農民增收奠定基矗

3、實施“科教興農”的發展戰略,解決農民“致富關鍵靠什麼”的問題。推進農業科技革命,促進傳統技術和高新技術結合,加快優良品種和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向科技要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把推進科技進步作為農業生產增產,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來抓。大量推廣,引導農民種植優質,高產的優良品種。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近兩年來,我鎮根據自己的實際,多次邀請廣東省農科院的教授來為廣大農戶上課,傳授各種種養的管理方法和技術,使農民能夠掌握種植的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提高了經濟效益。通過多種多樣有效措施,努力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民真正成為新技術的受益者,成為新時代知識農業的主力軍。

4、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在新形勢下,要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把增加非農收入和減小農業從業人員來實現農民增收為目的。當前,我鎮農業生產組織結構的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制約著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率的提高,解決這一矛盾的主要途徑在於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xx同志曾經提出: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農業產業化經營要以市場為導向,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依靠各類龍頭企業和組織的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緊密結合起來,實行一體化經營。在農業新的發展階段,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採取綜合措施,以“多予、少娶放活”為指導思想。一方面要利用農產品供給充裕,加工不足,消費需求,升級的有利條件,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另一方面,利用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滯後,服務業潛在需求巨大,有效供給不足的現狀,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5、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多渠道轉移農業富餘勞動力。農業

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首先需要依靠企業的吸納。小城鎮接近農村,鄉鎮企業集中在小城鎮,農民就近轉入小城鎮就業,與土地的關係維持一段時間,既可降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有效地避免大中城市吸納勞務工所產生的種種問題。堅定不移地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把發展鄉鎮企業與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同時提高貯藏、保鮮、運銷及其他的配套服務。集中精力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同時帶動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鄉鎮企業要抓住發展的良好機遇,以市場為導向,緊緊結合農業結構調整,在發展科技種植業、優質化養殖業、農產品的精深加工等方面實現產加銷的有機聯絡,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鏈。不斷拓寬農村就業的空間,政府加大力度扶持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帶動力。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農戶,可以把市場資訊,適用技術、管理經驗及時地傳遞給農戶。有效地解決分散的農戶經營與大市場的連線問題,促進產銷銜接的農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

6、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組織農民外出務工。開拓農村廣闊的就業門路,同時適應城鎮和發達地區的客觀要求,引導農民勞動力合理有序地流動。同時國家投資興建基礎設施也應多用農村勞動力,使他們掌握技術,又增加現金收入。從我鎮這幾年的情況看,由於本地資源短缺,人多田少;人均只有五分田左右,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在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同時增加農民在第二、第三產業收入。政府要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辦廠經商,為他們提供便利,以幫助和帶動家鄉更多的農民發家致富。據統計,我鎮去年外出打工人員的總彙款收入已達到1000多萬元,勞務收入成了我鎮部分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從而帶動了地方的消費市常

7、加快農村稅費改革的步伐,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各項政策措施。農村稅費改革也是政府自身的一次深刻革命。通過改革達到既保障鄉村組織正常工作和發展的必要經費的需要,又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根據黨中央、xx的要求,穩妥推行稅費改革,扶持農業生產資料工業的發展,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首先,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就是要改革農村現行的稅費制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一切向農民收取的鄉鎮統籌,教育附加費,村提留等一律取消,農民只負擔相應的農業稅和附加。從而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稅費改革後,農民的負擔保持相對的穩定,實行增產不增稅,增收不增稅的政策。通過稅費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費專案,減輕農民負擔。

8、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的穩定機制,實施適度的農業保護,完善農業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的風險成本。當前農民收入不僅增長慢,而且很不穩定。主要是農業承擔了市場和自然雙重風險,而且缺乏社會保障。所以逐步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穩定機制是十分重要的。一是加大防災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防禦體系,最大限度地消除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給農業帶來的巨大沖擊和破壞;二是建立農業災害補償機制。鼓勵農民參加商業性人壽、財產保險,多渠道減輕災害損失;三是建立農民收入的市場風險補償機制;四是逐步建立農村和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繼續加大扶貧力度,抓好扶貧工作。

9、國家要加大力度扶持農村小型公益設施建設,規範政策與農民的分配方針,確保對農業、農民、農村的各項政策和資金到位。如鄉村道路建設、供水供電、廣播通訊、學校、醫院等,縮小城鄉差別:一是城鄉經濟發展速度不同引起的收入差距;二是農村基礎設施供給嚴重不足,城鄉差別呈現拉大趨勢;同時政府對農業資金的支出,要儘量減小中間環節,直接讓農民得益。提高農業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總而言之,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從多方面,多種渠道,想盡千方百計為農民增收提供便利,積極落實減輕農民負擔的有關方針,政策,繁榮農村市場,帶動消費,促進國民經濟向前發展,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達到國富民強。

XX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