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黨員學習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2023(精選3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3W

黨員學習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2023 篇1

2月18號上午,我跟村會計薛勇走到一組第六家徐文秀家的時候,推開大門,走到院裡,瞅著院子倒是挺乾淨,一面青的土房,薛勇邊走邊說,他媳婦有病,丙肝,聽說挺重,啥也幹不了。我說這家上個月我好像來過啊,當時好像家裡沒人,薛勇說,對,上次我領你來過。到了屋門口,卻看見鐵將軍把門,我說,這家鎖門呢,今天又白來了,咱走下一家,等中午再到他家來吧,返身我倆剛走到主道上,遠遠的就看見一男一女兩個人慢悠悠地往這邊走來。薛勇說,這倆人就是徐文秀兩口子,可能是去點滴了。走近了我細看看,不用說,一看徐文秀愛人就是個病人,臉色灰暗,走路慢騰騰的,薛勇說,大冷天你倆幹啥去了,老徐說,這不剛領她去衛生所點滴回來嗎,這兩天又重了。薛勇在道上就想問問徐文秀的情況,往紙上填,我說挺冷的,還有病人,進屋說吧。進屋後,沒等我落座,他愛人就把燈打開了,嘴裡有氣無力的說,這屋這麼黑呢,我當時就納悶了,大白天的,我瞅著屋裡也不黑啊,這時,老徐說了,說自打老婆得了肝病,眼睛也不好使了,看啥都一抹黑。薛勇說,這是咱們村新來的第一書記霍書記,今天到你家就是看看你的家庭收入支出情況,看夠不夠貧困戶。老徐趕緊拉著我的手說,你就是霍書記啊,我聽咱們村人說了,說來個第一書記,沒想到今天到我家來了。我說,早都應該來,上次來了你沒在家,大嫂這病得幾年了,花了多少錢啊?新農合給報了多少啊?老徐說得了四年了,這四年都花了快15萬了,報銷能有一半吧,邊說邊轉身從炕櫃下拿出一個盒子,裡面裝著一摞厚厚的病歷、診斷、藥費等影印件。我拿過來一看,第一張就是一個53000多元的在哈爾濱住院的藥費影印件票子。我說那剩下的一半從哪來的錢啊,老徐說都是親屬借的,還有銀行貸款,到現在銀行還有四萬貸款呢。我說那你有沒有低保啊,他說沒有,旁邊的薛勇說,下批打算給他報上去。我說家裡這麼困難,咱不能等下批啊,正好咱們村明天要開村民代表會研究精準扶貧的事,順便就把老徐的事在會上說一說,如果大夥沒意見,那明天就給報上去。然後我又把他家的戶口本、身份證、病歷、診斷等拿著,我告訴他我都拿走,我回單位給他影印。讓他愛人下午去照相館照兩張二寸照片,然後我明天來取,如果明天村民代表會通過了,我就到鎮里民政把低保申報表拿來,幫你填上。另外你這樣的家庭應該符合貧困戶標準,經村民代表會通過公示無異議後,我們會及時給你上報到市扶貧辦。老徐媳婦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說:霍書記啊,你要早來多好,我就有盼頭了。

黨員學習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2023(精選3篇)

晚上回家,躺在床上,回想起今天走過的這二十幾戶家庭,真是覺得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能為村民做點事情,確實感到欣慰。

黨員學習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2023 篇2

容錯糾錯,讓幹部在脫貧攻堅中大膽擔當實幹。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並重,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於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幹部撐腰鼓勁。我們要認真落實容錯糾錯機制,讓幹部走出“多幹多出事、不幹不出事”的思想認識誤區,引導幹部放開手腳、大膽工作,爭當脫貧攻堅的實幹家和帶頭人。一要用好政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區分開來”,清楚地劃分了容錯機制的適用範圍,給改革先行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我們要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不斷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尤其要進一步明確脫貧攻堅中的容錯免責情形,規範容錯認定程式和澄清保護制度,對於“無心”“無禁”“為公”犯的失誤,應理解並大膽寬容,積極幫助改正;對於“有意”“嚴禁”“為私”的違紀違法行為,給予嚴厲懲處,不能讓容錯變為幹部違紀違規的“保護傘”。二要容糾並舉。容錯是糾錯的前提和基礎,糾錯是容錯的目的和意義,只容不糾勢必會形成縱容之勢;只糾不容勢必會挫傷幹部幹事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所以,脫貧攻堅中必須堅持容糾並舉,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糾正,對失誤錯誤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幫助幹部汲取教訓、改進提高,最大限度減少幹部犯錯的機率。三要正確對待。對那些在脫貧攻堅中有所失誤的幹部,不能“一容了之”,更不能棄之不用。給予幹部容錯後,只要能夠端正態度、改正錯誤、做出貢獻,同樣是黨的好乾部,這樣的幹部該表揚的要表揚、該評優的評優、該用的要用,真正讓給予容錯的幹部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進一步增強幹部的榮譽感、歸屬感、獲得感,激勵幹部擔當實幹、盡銳出戰、迎難而上,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

黨員學習脫貧攻堅的心得體會2023 篇3

扶貧亦要扶起“尊嚴”

上海市楊浦區委老幹部局 王怡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是這幾年談的最多的話題之一。20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年,也是脫貧攻堅戰的決戰年。

面對貧困地區、貧困人民,黨和國家想方設法,發展生產脫貧、易地搬遷脫貧、生態補償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社會保障兜底、就業扶貧、健康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方式,在現行脫貧標準“不愁吃、不愁穿,即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貧幹部們的努力下,確實有大批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一大批貧困縣摘帽的目標。

脫貧攻堅,我們最初的關注點放在物質脫貧上,溫飽問題的確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們對“三農”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雞犬之聲相聞”的農村、“看天吃飯”的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因此說起扶貧,很長一段時間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雛形,“扶貧”莫名地帶上了一點“此高彼低”的姿態。其實,在物質脫貧的基礎上,精神脫貧也相當重要,扶貧亦要扶起貧困群眾的“尊嚴”。“民以食為天”,誰敢說“三農”不重要?

貧困群眾有尊嚴,才能讓他們產生更多內生動力,自然而然地檢視地區自身的陳規陋習,主動邁開脫貧的步伐。精準扶貧、深度扶貧,更多關注貧困群眾的心理訴求。他們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嚴”地富裕;他們“窮則思變”,更希望“挺直腰桿”思變;不是外人覺得他們需要什麼,他們就需要什麼;別人給什麼,他們就必須要什麼;扶貧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種並肩共進、促膝共商的關係,還得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些貧困村大膽啟用“先富起來”的致富能手做村支書,共商致富良方,讓全村人都富起來。“貧”是窮困,也是精神上的貧乏。貧困群眾需要黨和國家選配的“主心骨”,讓他們生活富裕,精神生活豐富,引匯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獨特”的嚮往,再以這個“需求”為導向,扶貧。扶的是“貧”,也是他們的“尊嚴”。

近年來,富裕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貧困地區,已經從簡單的資金對接到不吝輸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隨著抖音、快手、梨視訊等短視訊的興起,很多地方的縣委書記、縣長、村支書也帶頭開直播,親自“帶貨”,叫賣農產品,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購代捐”無疑是一種給予貧困群眾“尊重”的扶貧方式,通過推廣特色產品、特色旅遊,摘掉的是貧困的帽子,帶來的是情感的滿足,田間地頭的“苦味”,變成了文化輸出的“洋味”,這也從心理上很好地保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農民種的是糧食,需要的是知識。“希望工程”堪稱精神扶貧的起點。那張“我要上學”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滿臉都寫著“渴望”。20多年過去了,助學助困有了更為平等、自立的“作業本公益計劃”,這個民間公益專案,面向中西部貧困中小學生,以學生個人的寫作本換取愛心認助,改變了單向的經濟和物資資助模式,鼓勵孩子用寫作、畫畫等方式,完成一學期的日記,來換取每學期的愛心認助款。這種交換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給予了孩子尊重、尊嚴和平等,這些被“尊重”澆灌長大的孩子,內心一定不會自卑、怯懦。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脫貧攻堅,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讓貧困大山裡孕育的產品有產量有銷量,讓“農村”用筆直的腰桿與“城市”對話;脫貧攻堅,是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走得出去、更願意迴歸,拿同等的知識回饋建設家鄉;脫貧攻堅,是讓貧困地區的綠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銀山”,非但“人誇顏色好”,更有生態環保的“清氣滿乾坤”。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