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旅遊學習心得體會範文6篇

欄目: 學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4W

旅遊是一種在辛苦和疲憊中尋找快樂和放鬆並增長見識的經歷,旅遊學習是很有收穫的體驗。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準備的旅遊學習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旅遊學習心得體會範文6篇

首先感謝公司給予外出考察的這次機會,其實這次外出是我的第一次旅行,外出前心裡很激動,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跟這麼多的同事一起出去真的很開心。

浙江省是一個以旅遊為支柱產業的城市,聽導遊介紹中國有很多地方都在開發旅遊,但是以旅遊為支柱產業的就只有浙江一個。我聽了就在想是怎樣的一個城市能以旅遊產業為龍頭產業…當大巴車進到市區時人越來越多,西湖馬上就要到了。導遊是個上海人,在他講解景點的時候我學到了很多,尤其重要的是耐心。西湖處在杭州的中心,由於門票是免費制所以人非常多。有關杭州的旅遊紀念品更是讓人眼花繚亂:旅遊手冊、杭州紙傘、T恤、帽子、絲巾、手絹等等,每一樣都很有紀念意義。杭州作為一個旅遊大省,其旅遊相關的衍生行業真的很是值得借鑑與學習。

其次還考察了瓷器製造廠,期間,瓷器製造廠的專業人員還給我們講述了瓷器燒製的全過程。上海雙年展我一直都在關注,網上的照片總是不能滿足太多的要求,這次有機會看到真的很榮幸。這次展覽的作品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邱志傑的裝置作品,無論是構思還是製作方面都是非常考究的。其次就是場館的講解員,她們非常耐心地講解每一個作品對遊客提出的問題也是很耐心的回答,從這一點上深知他們付出的心血。

看完整個展覽發現,相比之下無論從知識還有耐心方面自己需要彌補的東西還有很多。晚上我們觀看了世博會展館,當那麼多的場館擺在你眼前時真的很激動。我仔細的觀看了尼泊爾館的文化歷史,中國館的磅礴氣勢,這次的上海世博會參觀真的是一場視覺的盛宴。五天的外出考察學習不知不覺中已經結束了,這次的考察活動真的使我受益匪淺,再次感謝公司能給我們這樣一個學習的機會。

春天,是希望紛飛的季節。大雁飽含憧憬地向著北國的樂土結對航行,一路載歌載舞,彈奏出春的韻律,傳遞著春的喜訊。出行的人們揹負著行囊,開啟希望之旅,走向春意盎然的南北東西,走進浮光躍金的大千世界,播種自己心底的希望。

四月裡,春光明媚。集團公司組織員工到祖國首都北京參觀旅遊,以表達對員工的關懷。同時培養員工愛國主義情操,豐富員工節假日生活。旅遊是一種在辛苦和疲憊中尋找快樂和放鬆並增長見識的經歷。這話一點也不錯,平常不大愛出遊的我算是親身體會到了。此次旅遊,我們從達州機場起程乘坐CA1488航班直達北京。沐浴著北國的春風,我們親眼看到了擁有3000餘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北京的各景點很壯觀,很迷人。我們參觀了規模巨集大的故宮、莊嚴肅穆的毛主席紀念堂、熱鬧非凡的王府井、風景如畫的頤和園、氣勢恢巨集的鳥巢、精妙絕倫的水立方……每一處都讓員工們大飽眼福,流連忘返。無不顯示出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都讓我們體會到中國之崛起,頓時有一種作為中國人獨有的自豪!從中既感受到偉大祖國厚重綿長的歷史文化,更感受到偉大祖國日益繁榮富強。

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到了天安門廣場,彷彿看到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在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人們莊嚴的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聽到了人民歡呼雀躍的歡呼聲。在天安門城樓的正前方矗立著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那些為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是他們英勇不屈的鬥爭、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信念,洗去了中華民族的恥辱,換來了共和國的安寧,創造了一個偉大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再往前走,來到了毛主席紀念堂,在這裡躺著的是一個世紀偉人、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是他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打敗了蔣家王朝,結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制度,在中華五千年曆史的長河裡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建立了一個屬於全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天安門城樓的右邊是人民大會堂,是人民當家作主,參政議政的地方,每年的3月,全國都將在這裡召開“兩會”,由全國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共商國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

心中感慨油然而生,如果不是集團公司領導對員工的真切關愛,如果不是集團公司這五年來的迅猛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攀升,像這樣的外出旅遊學習的機會,是難以得到的。我們應當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努力工作,揮灑熱汗,發揮聰明才智,為集團公司的發展壯大貢獻力量。

5月13日至5月17日,我有幸到中國旅遊幹部管理學院參加了“第四期全國紅色旅遊導遊講解師資培訓班”的學習。

這 次學習活動由三天的理論教學和兩天的現場教學考察組成,學習內容涉及全國紅色旅遊發展情況、旅遊法規與投訴及突發事件處理、導遊講解禮儀與修養、導遊講解 內涵與表達技巧等;同時我們還參加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以及京津冀紅色旅遊系列景點的考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校還專門拿出半 天的時間,組織參訓學員們進行示範講解和交流互動。通過這五天的學習,以及與培訓班學員的交流,我深感收穫頗多。

第一,對國家大力發展紅 色旅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本次培訓特地邀請了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研究員王繼紅老師、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副館長賈雪虹老師、天新國際旅行社導遊部經理賈悅輝 老師等為我們授課,並且組織參觀考察了“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薊縣盤山烈士陵園”等。從這能看出全國紅辦對這次培訓活動作 了周密佈置,讓我們參訓學員也獲益匪淺。

特別是全國紅辦的胡呈軍主任為我們做了“全國紅色旅遊發展情況”的講座,讓我們對國家發展紅色旅 遊的政策、紅色旅遊發展的亮點和成績有了清楚的瞭解,也深刻地認識到發展旅遊對於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弘揚和培育民族 精神、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再次親身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培訓班結合理論聯絡實際,組織學員們參觀了“周鄧紀念館”、“平津戰役紀念館”、“薊縣盤山烈士陵園”、“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等,親身感受革命先烈們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也再次接受了愛國主義教育,讓我感動流淚。

第三、應加強自我的學習和進步。本次培訓中,賈雪虹老師為我們做了《禮儀和修養》的講座,重點講解了導遊講解禮儀的重要性和基本規範。特別是賈老師親身示範,讓我感受到規範優雅的禮儀不僅是個人禮貌,在工作中更是職業素質的體現。

學校的旅遊專業雖然開設了《禮貌禮節》課程,但並沒有強調導遊講解禮儀的培訓,而我作為一名旅遊專業課教師,注重禮儀不僅可以對學生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也是我們在培養導遊的過程中應注意的細節。

第四、課堂要加強紅色旅遊知識教育和導遊素質教育。在參加本次培訓之前,我並不認為紅色旅遊的發展有多重要,紅色旅遊只不過是旅遊資源中的一大型別而已。但 是,在與眾多來自全國各地革命紀念館的參訓學員的交流中,我發現各地都很重視紅色旅遊的發展,但講解員的招聘大部分還是來源於各類學歷的旅遊專業畢業生, 只不過對講解員的要求很高。

講解員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紅色旅遊的質量和風貌,因此抓好講解員個人素質和能力培養非常重要。學校雖然不能單一的為培養紅色旅遊講解員教課,但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素質,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

很感謝學校給我提供的學習機會,讓我不僅參與了紅色旅遊的學習培訓,更給我提供了一個與同行交流的機會。

關於這次公司組織的旅遊學習活動,目的是既讓大家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之餘能有一個身心放鬆的過程體驗,又是提供員工外出學習交流的好機會,重要的是在體現出集團對職工關懷的基礎上,如何把團隊精神融入到活動中,營造全體員工團結凝聚、活躍、奮進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借鑑其它景區一些優點,來彌補我景區的還存在的不足之處。

上午十點半左右到達第一站“呀諾達”,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位於三亞市郊35公里處,整體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周邊是123平方公里的生態恢復保護區。到員工班車抵達第一站時,首先印入眼簾的是兩條長長的水泥路,中間一個石頭刻著呀諾達的logo,在水泥路行駛3分鐘左右,到達景區停車場,停車場面積大約在600平方米左右,只是普通的沙石路,並無經過精心修建,但一下車便可見到有內導向我們走來,這點倒讓我們覺得親切,當時那位內導伸出右手其中的食指與中指,對我們喊著:“呀諾達!”在後來看到他們同事與同事之間見面都會以這種方式打招呼的時候,才得知這是他們的招牌動作。

進入景區,看到一些用植物修剪出來的企業logo、呀諾達的招牌動作等園林設計,第一感覺是綠化是咱們景區需要借鑑的。我們進入了該景區的大門時,導遊給每人發了一張代表他團隊的貼紙,是作為遊客走失團隊後一個非常有效的找尋標誌。景區內的公共衛生間是一個景區的視窗,我第一站就去了衛生間,門口兩邊有噴泉,垃圾筒做的也十分具有藝術氣息,四周則伴有淡淡清香。徑直走進去,廁位大概在十多個左右,洗手盆採用的是感應水龍頭,倒也是另一番別緻的風景。出了衛生間一路跟著導遊,進入呀諾達遊客中心,裡面寬敞開闊得倒是有點像來到一個五星級酒店的大廳的味道,低頭一看甚至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地面乾淨無任何雜物。待驗票完導遊則帶著我們上了一輛班車,有點類似於公交車,這點我倒是認為沒有我們公園的親近大自然。車輛行駛幾分鐘後,則有明顯暈車跡象。下車後跟隨導遊一路走馬觀花,期間看到很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植物,並無其它。一些硬體裝置的確做到較為到位,一路匆匆走完,印象並不深刻。

離開呀諾達,到達第二站——檳榔谷。大家肚子已經餓到不行,於是大家就跟隨著帶隊經理去了檳榔谷的自助餐廳,飯菜種類齊全,不過好像大家都對其中的野菜較為感興趣,一個個吃的不亦樂乎!

進入檳榔谷,第一眼就被景區大門吸引住了眼球,大氣且有特色,驗完票後一位導遊朝我們走來,內導的服裝做的十分具有民族氣息,腰間一個小小的垃圾簍,一下了就拉近了我們與他的距離。跟隨導遊一路向裡走,則完全帶入了一種少數民族小鄉村和一個“活體”博物館的感覺。隨處可見到的小茅屋,各種各樣的黎族織錦,繡面紋身的阿婆織著我半天都看不懂的織布,隨處透露著少數民族文化氣息。走到他們的演藝臺,找到位臵坐下來後,聽說這裡演藝節目也是檳榔谷的一大特色,待節目開始下起了一場大雨,倒是給看節目的遊客帶來了更一種感覺,看完之後仍意猶未盡……

通過這次旅遊學習體驗,不僅能夠讓員工從緊張的工作中得到緩解,更讓我們初步瞭解了我景區需要借鑑其它景區的地方。

為學習借鑑臺灣當地發展鄉村旅遊經驗,省旅遊局應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的邀請,組織“鄉遊臺灣”交流團21人,於9月26日至10月3日,赴臺灣考察鄉村旅遊發展情況。臺灣發達而成熟的鄉村旅遊經驗,對促進我市鄉村旅遊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一、臺灣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臺灣,鄉村旅遊一般稱為觀光農業或休閒農業。目前,臺灣鄉村旅遊發展得如火如荼,共開放鄉村旅遊點(休閒農場)3700餘處,其中,有休閒農場1244家、民宿1856家、休閒農漁園區超過300處、觀光果園385處,臺灣近幾年鄉村旅遊年接待量達4000多萬人次,既豐富了市民的生活,也給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鄉村旅遊的發展,使得臺灣農村的土地大幅度增值,因為有很多遊客往來,農產品完全可以地產地銷。隨著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的開放,臺灣的休閒農場也吸引了眾多個人遊遊客前往參觀、體驗。據介紹,臺灣的休閒農場的最大特點是注重遊客的動手體驗,遊客可以親手去農場裡採摘蔬菜、水果,增加了旅遊的趣味性。本次交流團重點考察了頭城農嘗池上米鄉休閒農業區、石棹民宿、阿里山茶區和大湖酒莊等景點,這些景點基本反映了目前臺灣鄉村旅遊現狀。

二、臺灣鄉村旅遊發展背景

臺灣早期的經濟發展戰略,也是以農業為基礎,依靠農業的積累支援工業發展並帶動其他產業騰飛。隨著島內工業化、城市化不斷推進,臺灣農業至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出現明顯的停滯、萎縮狀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迅速減少,並面臨諸多問題,如農業生產規模過孝農民收入偏低、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等。為了使農業走出困境,提高農民所得,臺灣加快推進農業的產業升級、轉型,於是以旅遊觀光、休閒、體驗為主要特徵的鄉村旅遊在臺灣逐步興起。

20世紀70年代末,臺灣開始出現通過開放成熟期的果園,使之成為既可讓遊客觀賞美景,又能讓遊客採摘、品嚐、購買新鮮水果的觀光農園。隨後,其他型別的農園如茶園、花園、牧嘗漁場相繼向遊客開放。80年代後期,觀光農園向內容更豐富的休閒農業發展。90年代初,由農戶提供土地供市民參與耕種的市民農園開始在臺北出現。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對鄉村民居破壞極大,臺灣結合災後重建工程,採取資金補貼方式,大力發展民宿(農家樂)旅遊,這也是臺灣發展鄉村旅遊的分水嶺。為了引導鄉村旅遊健康發展,1983年臺灣制定了《發展觀光農業示範計劃》,1999年出臺《休閒農業發展辦法》,20xx年出臺《民宿旅遊管理辦法》,使鄉村旅遊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化和程式化。

三、臺灣鄉村旅遊景點種類

目前臺灣鄉村旅遊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農業公園。指按照共同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農嘗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閒旅遊場所結合於一體的公園。如大湖酒莊,將草莓園景觀的觀賞,草莓的採摘、製品如草莓酒、草莓果汁、草莓冰淇淋、草莓大餐等,與草莓有關的品評、寫作、繪畫、攝影、體驗、競賽以及與季節、慶典等活動融為一體,形成以草莓為主體的系列旅遊產品,不僅提高了景區綜合競爭力,還成為吸引客源的一大亮點。

二是教育農常是農業多元化發展後衍生出來的體系之一,是兼顧農業生產與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如埔里臺一生態教育休閒農園,面積50公頃,園內有龐大的蝴蝶園、昆蟲生態園、水上花園餐廳、花屋、光合廣嘗仙人掌生態區、押花生活館等休閒觀光區、生態區、體驗區、民宿區,可供遊客在休閒觀光、體驗中學習瞭解花卉、苗木、昆蟲等相關知識。同時,園區內還配套建設有民宿屋以及大、中、小型會議室,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善,是商務、休閒、度假的好場所。

三是休閒農常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閒農業、種植區。農場內提供的休閒活動內容,一般包括田園風景觀賞、農業體驗、童玩活動、自然生態解說、垂釣等。如頭城農常頭城農場位於宜蘭縣頭城鎮更新路,倚山面海,面積約100公頃,其中約有50餘公頃是桂竹林,另外還種有馬拉巴栗、茶花、龍柏、楓香、山櫻等林木,農場內有平溪、桃子林溪以及當地人俗稱的“大溪”等三條溪流,農場內以農舍為主體民宅活動區則是農場的大本營,提供住宿餐飲,露營區和魚池也供遊客野營、野炊及垂釣。

四是民宿農莊。民宿是臺灣住宿業中的一種,我們內地稱為“農家樂”。臺灣民宿有獨特的性質,比如獨特的建設造型和氣質、主人的親和力和精緻舒適的房間佈置,以及純粹田園式的居住環境,鄉村美味餐點,使其成為旅遊吸引力的重要指標。到臺灣住民宿,是為了純粹體驗民宿而不是到該地區專門觀光。臺灣民宿為遊客提供了與大自然對話的視窗,使久居都市的人們能夠在這裡接受大自然環境的洗禮、觀察自然景象、傾聽蛙鳴鳥唱。

四、臺灣發展鄉村旅遊的主要經驗

一是政策大力支援。臺灣為規範發展休閒農業,專門制定了《休閒農業輔導辦法》,經核准的休閒農場,在經營上享受優惠政策。

二是佈局規劃合理。休閒農業是綜合利用當地資源,由農業延伸至服務業的新產業。臺灣的農業資源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如彰化、雲林、臺南、高雄、屏東等。臺灣在發展休閒農業方面,一般由當地統一規劃,合理佈局,從而能夠更好地發展區域經濟。臺灣主要規劃推動“一鄉鎮一休閒農業區”的發展模式,並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籌建步行道,與民宿、觀光農園結合,進一步推進了農業產業轉型旅遊業。

三是創新經營管理。首先,由協會或農會統一建設相關網站,方便遊客獲取資訊。臺灣的休閒農業網站,主要內容有:新聞釋出、景點介紹、遊區地圖、旅遊線路推薦、住宿餐飲服務、留言系統,乃至網上訂房、訂門票服務等內容。通過這些資訊,遊客真是可以做到“足不出戶,瞭如指掌”。其次,重視分工合作,強調同一地方的聯合。臺灣遊相當一部分休閒農業已經實現了企業化,或是不同服務領域的分工合作,實現了觀光、休閒、體驗、教育、住宿、餐飲和娛樂的綜合發展。這比起許多所謂的鄉村旅遊中的小而全,家家戶戶開展雷同的服務活動,有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增加經濟效益。第三,產品經營多樣化,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休閒農業能夠提供的產品,除了實物的產品,還有奇觀、氛圍、風景和主題等“情景消費”的產品,這也是休閒農業吸引眾多遊客眼球之處。

五、幾點啟示

一是與生態結合,順勢發展。在臺灣考察10多個鄉村旅遊景點,幾乎沒有發現一處豪華建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較多的都利用現存的農業生產用房、棚舍等相關設施。設施配置兼顧農業生產和旅遊需要雙重功能,人為造景較少,但卻都經過精心設計,給人一種自然、樸質、整潔、衛生、花錢不多的感覺。遊人在景點就會產生一種置身於清新、安靜、優美環境之中的感受,體會到原生態的鄉村環境的震懾力和吸引力,這是鄉村旅遊生命力的真正所在。我市在發展鄉村旅遊過程中,應借鑑臺灣的發展模式,避免過多的人為造作景觀。

二是與農戶結合,引導發展。臺灣鄉村旅遊專案一般都有當地農民自己出資建設,很少有外來企業介入。但農民出資建設景點,一般都通過協會、農會及農民合作社組織進行。農民發展鄉村旅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拓展農業功能,爭取農業疊加效益,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臺灣鄉村旅遊協會理事長、暨南大學休閒管理系主任鄭建雄教授認為,無論是鄉村體驗,還是生態體驗,都是臺灣發展鄉村旅遊的主題,但核心是為農業增收、為農民增收服務。

4月23日至27日,我有幸在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參加了為期5天的鄉村休閒旅遊研討班專題學習,整個研討採用集中授課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習與互動交流相結合等形式,既重視理性知識、又重視感性強化。五天的學習,使我對發展鄉村休閒旅遊這一新興朝陽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同時又進一步拓展了思路,可謂收穫頗豐,啟示頗多。

五天的培訓學習雖然短暫,但學習的內容卻非常豐富,資訊量非常大,針對性非常強,本著求思求索求用的求學態度,本人全力用心地投入整個培訓學習,得到了很多的收穫:一是增加了知識,拓寬了視野。通過幾位資深教授的生動講解,使我對鄉村休閒旅遊的本質內涵、目標定位、發展模式以及新農村建設與之關係等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二是增長了見識,增強了信心。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先後對長興城山溝桃源山莊、水口鄉顧渚村、柯城七裡鄉黃土嶺村的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進行了實地考察,特別是感受了黃土嶺村的農家樂發展歷程,徹底打消了我對偏遠鄉鎮發展農家樂的疑慮,進一步形成了對發展本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共識,堅定了發展信心。三是借鑑了經驗,拓寬了思路。在學習和考察中,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引發了我對本鎮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深層次思考,進一步創新了理念;學到了很多關於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先進經驗和實際可操作的辦法措施,明確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通過此次學習培訓,特別是親眼目睹了所考察之地的鄉村休閒旅遊業的繁榮發展,使我耳目一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審時度勢,把握先機,先行一步,謀劃發展好今後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成為了當前我鎮黨委、政府亟需研究的重大課題。結合培訓學習,本人就探索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的發展作了幾點思考:

一、現狀分析:

黃沙腰地處烏溪江源頭,是西部的綠色生態屏障,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而且素有“野人“傳說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山就坐落於此,可謂佔據了“青山、綠水、好空氣”的獨特優勢;儲存良好的百年徽式古建築群 ——李家大屋和李氏宗祠,為黃沙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還有民間“天師舞”、東塢花燈、剪紙藝術等民俗文化和民俗物品收集較全的民俗館,黃沙腰烤薯、臘肉、高山茶、高山雲霧梨等特色農產品以及豐富的農耕文明等資源。這些資源基礎,都為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提供了很好的條件。目前制約我鎮鄉村休閒旅遊發展的唯一因素就是交通,從遂昌出發到黃沙腰(中巴車)還長達2.5小時,小車為2小時,而且道路彎多嶺高坡長,因為交通條件的落後,現階段而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不強。但是隨著遂江公路專案一期工程的確定,將打破長期制約西部發展的第一“瓶頸”,徹底改變西部鄉鎮的交通環境。交通的全面改善,可實現黃沙腰旅遊的全面開發,並與江山江郎山風景區和湖山溫泉度假區相呼應,到時黃沙腰區塊完全有理由成為遂昌大旅遊中的腹地,也必將迎來我鎮鄉村休閒旅遊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使得遂昌的旅遊線路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問題一旦得以解決,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這一平臺引領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才能根本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實現農民真正意義上的轉業增收,實現農村經濟結構模式質的轉變。

二、發展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初步構想:

我鎮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思路為: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作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第一切入點來抓,重點依託我鎮自然生態、田園景觀、人文建築、民俗風情以及特色農業生產活動,探索 “吃在農家、住在農家、遊在農家、樂在農家”為核心的“農家樂”鄉村休閒旅遊,走出一條“以農為本、農中有旅、以旅促農、強農興旅”的新路子。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促進自然稟賦、地方人文特色的有效結合,使生態環境得到更好地保護,村容村貌優美舒適,農民素質顯著提高;同時通過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帶動走出傳統農業、擺脫傳統農業,使之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真正惠及農民。為此,下步在全盤籌劃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過程中,重點圍繞“推進四項舉措,抓好四個結合”的工作措施,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辦出特色。

1、推進四項舉措。

一是規劃先行,合理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則和“先發展、後規範,先服務、後管理”的要求,把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規劃放到全鎮整體發展的大系統去思考定位,充分挖掘資源優勢,把自身原有的條件塑造成亮點、賣點,把自然、人文、社會三大資源組合起來,做好編制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規劃,規劃建設的重點放在具體的鄉村旅遊點上,明確本地資源結構、優勢、特色、重點開發專案、相關配套、環境保護等等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的預測、描繪,然後按長、中、近期分步實施。把有條件發展鄉村休閒旅遊的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然後積極指導和引導具有一定基礎和特色的村(點)開展農家樂休閒旅遊,在規劃引導、專案引導、政策引導的基礎上,做好結合和創新的文章。依託九龍山的生態資源和李家大屋的古建築文化,著重在黃沙腰村和楊茂源村探索一批農家樂示範點,以點帶面,然後輻射全鎮。

二是提高認識,加強領導。認真研究《遂昌縣鄉村旅遊總體規劃》,建立鄉村休閒旅遊發展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把興辦鄉村休閒旅遊業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切實加強對鄉村休閒旅遊發展工作的領導。

三是引導宣傳,形成合力。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對於我鎮農民而言,還是個陌生而全新的產業,他們還沒意識到這一旅遊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改善農村面貌等方面帶來的實惠和好處。因此,正確的引導和廣泛的宣傳尤為重要。一方面通過資訊欄、標語、座談、組織實地參觀等形式進行宣傳引導,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體意識,積極培養領軍人物。另一方面積極挖掘資源文化特色,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擴大影響,積極營造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軟環境。

四是整合資源,重點扶持。研究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扶持政策,將幹部幫扶資金、欠發達奔小康扶貧資金、政府財力等資金進行整合,重點傾斜。鼓勵有條件積極性高的村或農民進行農家樂休閒旅遊開發,對開發特色旅遊產品的重點企業給予大力扶持,以此拉動村、企業、農民投資旅遊業的積極性,促進加快鄉村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的發展。

2、抓好四個結合。

一是把加大生態建設步伐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強大推進器,立足於環境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堅持建設與整治並重,保護與節約並舉,突出原生態自然環境特色。探索生態公益林建設及管理新機制,嚴格林木限伐,進一步做好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加強林政管理,積極發展庭院林業,開展生態文明村、生態文明戶和生態文明建設標兵等建立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全面開展生態宣傳,弘揚生態文化,增強農民對生態保護的責任感;大力推廣應用沼氣、太陽能等新能源,積極發展迴圈經濟,全力引導農民形成良好的生產方式和生活觀念;深化綠色殯葬,減少青山墓地。以此規劃、保護和利用好我鎮的自然生態環境,為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保障。

二是把推進農業產業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進一步加快結構調整,圍繞竹、茶、高山蔬菜、烤薯等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實現由單一的種植結構向綜合農業轉變,延長產業鏈,全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實現農業資源向旅遊資源的轉化。培育和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的組織化、規模化和商品化程度。做大做強以東塢為中心的高山生態茶葉基地和以大洞源為中心的高山蔬菜示範基地,做精做深特色農產品烤薯的系列化、多樣化加工,為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提供產業支撐,同時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為今後集觀光、採摘、參與農事為一體的農家樂旅遊打下基礎。

三是把村莊整治、示範村建立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在實施村莊整治、示範村建立時,著重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發展的所需元素與之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整治“髒、亂、差”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強化整合,重點傾斜,佈局好建設好重點村房屋、道路、水、電、通訊、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專案的投入。把農家樂休閒旅遊的特色、功能得以體現,儘量突出差異性,堅持個性化發展,以呈現“古、俗、土、淳、秀等特點。這樣不但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村莊面貌和品質,還可以通過改善設施條件達到築巢引鳳的效果,進一步拓展旅遊的休閒和體驗功能。

四是把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與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相結合。民俗文化是鄉村休閒旅遊的靈魂和精髓,著力在提高鄉村休閒旅遊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田園文化、飲食文化等特色文化。保護和利用好黃沙腰村古建築群,進一步挖掘其文化內涵;加大對民俗館的管理,提升其檔次水平;傳承保護好“天師舞”、剪紙、花燈等民間非物質遺產,同時將這些文化專案揉合到農家樂休閒旅遊中去,突出文化特色的參與性、娛樂性、互動性,做到進入一個村莊,就能瞭解一方風情,感受一份愉悅,體驗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