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國小語文教師的工作感悟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31W

一、愛自己的工作

國小語文教師的工作感悟

1、愛和學生相處

大概在國小時開始想象自己的未來,當時有兩個形象對我充滿誘惑。一個是播音員,也就是今天的新聞主播;一個是老師。後來,發現,當主持人還有個形象問題,我就明白此路不通,就一門心思想著當老師了。再後來,我高中的班主任徹底破壞了我對教師的認同, 所以大學志願就沒選師範類專業,但老師情結又讓我報考了師範類大學。大學四年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在思想上撥亂反正,明白了不能因為碰到一個不像老師的老師就否定了這個職業。所以讀完研後就義無反顧的奔向中學教師行業。為什麼想當老師呢?無知的時候,覺得老師很神氣。後來,是因為想給孩子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想和學生們分享對語文的愛,期待更多的孩子在語文的世界裡找到自由。

2、愛自己的學科

我的母親是支援我當老師的,但直到現在,她偶爾還是會埋怨,你怎麼不去當英語老師呢?在她看來,教英語比教語文有更多的機會賺更多的錢。我每次只有一個回答就把她噎回去了。我說:我高興。這是實話。

不提廣泛閱讀的快樂,即使是選入課本的一些初讀無味的文章,只要認真投入閱讀,都會體悟到其中的美,或是思想的、或是文化的、或是語言文字本身的。我常常發出的感嘆是——我覺得這篇文章真好,每次教完一篇文章就會愛上一篇文章。這也是實話。

從文章解讀到課堂教學,“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一個發現自我、解構自我、昇華自我的過程。或者說,教語文,就是一種自我救贖”。我熱愛語文學科,因為在文字文學中,我可以找到自己,找到自由。

3、愛工作的氛圍

我所在的語文組常常讓我感受到“組織”溫暖。讓我能以更輕鬆、踏實的心來更努力勤奮的工作。青年教師之間的相互溝通幫助,有經驗的教師的有效引領,鼓勵教師發揮特長形成風格的氛圍……這些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對這樣的氛圍,我心懷感恩。

二、老師也是學生

當今,人們面對的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新事物、新觀念、新知識不斷湧現。英國技術預測專家j·馬丁測算,人類的知識,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長一倍。西方白領階層目前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會折舊80%。教師作為知識重要的傳播者和創造者,連線著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具備先進的教育觀念,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1、 多讀書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喝水吃飯一樣。無論怎麼強調閱讀對於語文老師的重要意義都不為過。有豐厚閱讀積澱的教學,才是有源頭的活水,才是有根的參天高木。

2、 多聽課

關於聽課,我一開始很積極,其實是想投機取巧,寄希望於聽課的時候把好東西借鑑到自己的課堂,同時也避免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誤人子弟。可後來有一次向李老師請教一個問題時,他告誡我,一定不能盲目地模仿別人,一定要有自己對於文字的獨立思考,獨立解讀,找到自己的特長。他說,我剛畢業的時候不怎麼聽課的,但是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上出自己的東西。所以後來中間一段,我不怎麼聽課,直面文字。大概進行了一輪的高中語文教學後,我發現自己在教學上多少進入了模式化的陷阱。我迫切地希望尋找方向,這時候帶著自己對教學的領悟,我又走進了課堂當起學生。我跟著李老師開始了二輪學習,因為聽李老師的課,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我在課堂教學中的的散漫、教學語言的重複囉嗦、教學內容的缺乏條理化。只要有機會,我就跟著李老師聽課,大概堅持了有一學期多,其實我本來打算要聽三年的,但是還是敗給了惰性。對我而言,李老師的課既是方向,又是鏡子。儘管我非常期望能做到像李老師那樣理性而清晰,平和而堅定,但力有未逮,我還是隻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在自己特點基礎上繼續尋找自己的路。

從最初的逮著什麼課聽什麼課,到有選擇的堅持聽自己最需要的課;從最初聽到什麼學什麼,到聽過後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麼問……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我很慶幸能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工作,我很慶幸有如此多的良師益友在我困惑的時候給予我幫助。

3、多寫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你搞教育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 葉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朱永新的“教師成功保險公司”的投保條件: “每日三省,寫千字短篇,一天中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來本公司。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名師)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

一個教師的業務進步或專業發展,主要不是靠靈氣或特質,靠的是日積月累,不斷超越自己;勤於鑽研,逐漸形成自己特色。事實上,無論是蘇霍姆林斯基還是李鎮西,無論是杜威還是葉聖陶,都是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學習理論、運用理論、創造理論的。教育研究並不高深,作為一線的教師只要注意理論研究,注意思考問題,注意積累教育經驗,尤其是記錄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就會逐步成長、成熟。

起初我不太進行書面反思,雖然每次都會在上完課,聽完課後想想得失,但很少動筆寫。後來,有一年的時間我沒有當班主任,時間相對多了,於是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把想法變成文字。斷斷續續地寫了一個多學期,反思更有條理了,寫東西更順了,同時如果學校要交什麼東西,存下來的東西很多,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到期末焦頭爛額。

4、多上網

網上的學術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網上大學公開課更是中學老師一個和學術前沿直接接軌的便捷渠道。我比較系統地聽了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的公開課《幸福課》以及法學方面的《公正:該如何做是好?》。除此之外,國內一些高校的公開課也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這些課程不僅使我知識視野更加開闊,也使我領略到國外名校名師的教學風範,獲益匪淺。

網路也是結識優秀教師的便捷渠道。這個結識不見得是面對面的接觸,更多的是通過文字通過書寫進行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通過網路,我瞭解了郭初陽等人提出的深度語文,他們強調語文的“思”;我感受王君的青春語文、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語文》,她們張揚語文的“詩”;我研究

深圳寶安中學吳泓的專題研究式語文學習,他在語文教學的高度上進行探索。當然,“思”與“詩”其實是並存的,廣博和高度是共通的。

5、期待被聽課

一開始,如果知道有人要來聽我的課,總是很緊張;如果有公開課,絕不會主動要求被聽,總害怕暴露缺點,丟人現眼。慢慢地,我的心態開始改變,以更開放和平和的態度對待聽課,再說實在點兒,就是“臉皮厚了”。我深深認同日本教育家佐藤學的觀點,從怕被人聽課,到期待被聽課,尤其期待別人指出我的問題。

教育家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出一個重要的理念,要把學校建成學習共同體。在學習共同體這樣的學校裡,不僅學生們相互學習、成長,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也相互學習、提高。教師圍繞創造性教學和教研制度構建起“合作性同事”的關係,是學校改革的中心課題。建立合作性同事關係的第一步是教師之間敞開教室的大門。佐藤學認為:“只有教師彼此敞開教室的大門,每個教師都作為教育專家而共同構建一種相互促進學習的合作性同事關係,學校的改變才有可能。”不能僅僅公開經過特別準備的教學,更需要公開的是日常的教學,觀課議課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也不希望別人來干涉我的工作’這種‘私下默契’”的狀態。

6、尋找榜樣

榜樣的力量同樣適用於教師的成長,教學上的問題總歸還是要落實到教師自身的問題,教學上的提高總歸要依靠教師自身的提高。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有時候明明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又會找理由為自己開脫。比如我總覺得自己課堂上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準確,板書不夠工整,想著應該提升改正,但馬上又會想——這就是我的風格,改不了了。實際上這是惰性作怪,順應這種思想那麼,教學將永遠在原地轉圈。

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歷史課教師紀連海,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他也是最早登上《百家講壇》的中學教師,他的歷史講座創下很高的收視率。近年來,他先後出版了《說康熙》等多部著作,出版了50多盤光碟。然而,他的成功離不開在教學一線長達21年的辛勤付出。

紀連海起點很低,他出身北京昌平農村,父母沒有文化,上學時他很刻苦,中學時把學校小圖書館的書都讀完了,大學聯考後進入北京師範學院。四年的讀書、抄書生活,讀書無數。練就了一身博聞強記的功夫。畢業分到“薄弱學校”昌平四中,自以為能把歷史課上得很好,但學生對副課歷史根本不感興趣,上課睡覺者有之,發呆者有之,紀連海心裡非常難受,但他沒有抱怨現實,抱怨學生,他決心攻克一個專業難題:“我的歷史課怎麼就吸引不了他們呢?”

為了達到吸引學生聽課的目的,他對症下藥,沒有盲目購買教育教學理論書籍,而是向傳統藝術學習,他買了相聲大師劉保瑞30集經典單口相聲《官場鬥》,練就了一套 “歷史相聲(評書)教學功夫”,從此深得歡迎,聲名鵲起。XX年,調入北師大二附中,他又碰到一個難題,因為這裡的學生太優秀了。不好“糊弄”。 有一次,班上有一個學生寫了一篇論文《論漢代名人之死》,想請老師紀連海指導一下,這篇文章給紀連海震住了,學生是精讀《漢書》之後寫出這篇文章來的。 紀連海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以前看了許多書,但與那位學生看的《漢書》相比,都不上檔次,並不是高階的史料。光靠昌平時期的相聲嘴皮子講課已不行了,面對新的問題,紀連海繼續努力,從我做起,解決問題。他決心用知識的“活水”滿足學生的渴求。他說,高中歷史共5冊,5冊中所有的人物、地點與事件他都要研究透,直到根本不需要教材,而是以自己的歷史研究來教學生。他又開始回到書的世界,以教材的知識點為本,展開求知。幾年下來,他成為北京學問最高的歷史教師,首開以中學教師身份登上央視《百家講壇》的先例。

紀連海的教師生涯讓我感動更讓我明白,人要向前走,無論什麼時候。

三、中學語文教學的思考

1、有自己學校必讀書目,選讀書目,對學生的閱讀進行系統的規劃和個性的指導。

作為百年名校,西安中學自有其文化底蘊。我一點淺見,這底蘊中還應更強調閱讀。杭州外國語學校的書單引起了廣泛討論,讚美者有之,批評者有之。然而閱讀對於中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作用,沒有人反對。甚至從最功利的應試角度,閱讀也是價值巨大的。我的一個學生,是個女孩子。通常來講,女孩子在學理科時物理是個難點。但她卻很有興趣,不以為苦,反以為樂。因為她喜讀《時間簡史》,崇拜霍金,所以對物理學習樂意投入。她從來沒有在課外請過家教,但她的成績一直很穩定。很多家長和學生擔心課外閱讀使學生分心,影響學習。即使有家長和學生認同閱讀的重要性,也往往不知道讀什麼書是合適的。

如果有個學校的推薦書目,相必家長的擔憂和學生的擔心就會減少很多。而閱讀這片天地如果學校沒有有效佔領,讓學生自由發展,那麼氾濫在學生間的是《最小說》和《怖客》之類,好一點是《讀者》,過了甚至在讀《洛麗塔》。所以,規範和引導學生展開階段性的課外閱讀很重要。

2、語文是什麼

從事語文教學之後,一直困擾我的一個問題是——語文到底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內容以及課堂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一直在工具和人文之間搖擺不定,雖然這兩者不能分開,但具體到課堂教學時,側重點不同則課堂呈現完全不同。

後來我認識到,其實語文教學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殊途同歸,不管是素質還是應試,不管是工具還是人文,如果能夠將一件事研究透徹,做到最好,那麼就能有最多的收穫。換句話說,我做的太不夠了,在哪個方面也沒有做到透徹清晰。

最後,我想說教育教學長路漫漫,我會快樂而堅定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