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通用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W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1

回顧自己20xx年的讀書軌跡,其實也是那麼順理成章。從一開始因為興趣而看書,到後來為了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而看書,再到後來看書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現在,初為人師的我,隨課改成長,受新教育思想的薰陶,那一桶子水的專業知識總是覺著不夠用,於是書桌上教育專業類的書籍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了!這些書匯聚了許多經典的教育案例、評析和方法,濃縮了眾多教育專家和優秀教師的智慧與真情。讀每一本書,裡面所蘊含的情感都會深深地牽動著你,為之動情,讓你若有所思。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通用5篇)

前一段時間,剛看了《心靈啟示錄》,書中收錄的教育案例都是來自全國各個中國小課改一線教師所親身經歷的,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學方法上的成長與不足!

課堂上,孩子興致勃勃地舉手發言,可回答的結果是“牛頭不對馬嘴”,那時除了批評他不專心、亂課堂紀律以外,我是否想過:那是孩子的奇思妙想或者存留的疑問呢?當孩子坐不住要說話的時候,除了大聲斥責,罰“站壁”以外,我是否想到“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我應該給他們點“休整”的時間``````瞭解孩子的心理,留意教學中的細節,就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呈現。這是我在閱讀之後的心得。疏導強於圍堵,其實許多“差生”的壞習慣是老師間接“忽略”出來的!

《和蝸牛一起散步》是激勵篇中所舉的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上帝派給一個任務,讓“我”牽著蝸牛去散步。可是蝸牛爬得太慢了,“我”不斷地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受傷的蝸牛說:“我已經盡力了。”又一天,上帝又派“我”牽著蝸牛去散步,看著驚恐的蝸牛,“我”不忍再逼它,但等“我”欣賞完美麗的景色之後,回頭卻發現蝸牛已經爬出去好遠了。人與蝸牛是有差別的,怎麼可以要求有一樣的速度呢?而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存在著這個差別呢?於永正老師曾說過:沒有差別就談不上教育,差別永遠存在。差別只能縮小,而不會消失。

善待別人,就會快樂自己。“差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永遠存在的。很多教師、家長面對“差生”,只要他不“出事”就行,或則乾脆放棄了教育的責任,抓十個“差生”不如提一個“優等生”,這種想法是普遍存在的。

在我所教得四年級某班裡有四個所謂的“差生”,學習不好,紀律不好,習慣不好,被我稱為“四人幫”。每次上音樂課,他們總是會變點戲法出來讓課堂不得安寧,“講道理”、“套近乎”、“站壁”、“跑步”、“寫保證書”“罰抄課文”等一些能想到的“常規方法”都被我用上了。但時間一長,一個個都變成了“老油條”。像這樣的學生基本每個班都會有,只是多與少,嚴重與否的差別,我該怎樣來“收”這些“差生”呢?該放棄?還是再努力?這些問題一直困惑著我!在閱覽各類教育叢書中,我受到不少啟發。在啟發與實踐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即便是“差生”,他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如果我放棄了,他們這輩子也許就註定是“差生”了。我仔細觀察這四個同學的習性,通過鼓勵、表揚他們,和他們聊天,給予他們信心,上課影響到紀律了,我也不再“諷刺”,而是用輕鬆的語言或動作提醒他們,情節嚴重的再到課後單獨解決,恩威並濟,經過努力,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可喜的變化,現在他們在課堂上認真了很多,更多時候願意配合老師,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2

“有你在,燈亮著”,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有你在,燈亮著”,巴金先生的去世讓每一名讀者感到遺憾和悲傷。

我並非是個熱愛看書的人,最初的相識也只不過是教材書中載選巴金先生的幾篇節選,還記得為《雷雨》在老師的課堂上演繹,在《愛爾克的燈光》中體味封建社會下帶給我們的啟發,稱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實讀者,唯一接觸完整的一本書《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細細回味了一遍。

《家》這部小說是從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一個大家庭中說起的,講述了那一代人對自由,對愛情,對創新中國的夢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們三兄弟做出的不同決定,是堅持還是放棄,是愛還是恨,是走還是留以及這些決定帶來的不同後果,越是讀到後面,情節越是起伏不定,內心越是激動不已。《家》中塑造了一個封建壓制極其嚴重的大戶人家,在這個家中有著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覺新無疑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種悲劇,曾經深愛著梅,但讓他的父親用佔闔的方式決定了他的命運,娶了瑞珏。他愛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聽從別人的鬼話,將待產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難產而死。他含淚忍受一切不義行為,不敢吭一聲,他活著,只為敷衍,豪無主見,這也正是舊中國的悲哀。然而丫頭鳴鳳對覺慧的不渝也是一個悲哀,這個悲哀是這個社會造成的,但麻木的人們不以為然,在他們心中丫頭擁有的權利不同於他們,他們是物品,可以當作人情相送。而覺民則不同,當他得知與馮家小姐定親時,為了自己的夢想毅然選擇離家,最終他在這個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勝利的人。

讀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為了覺民,覺慧的勝利而歡;還是為了琴,鳴鳳的大膽而喜;或者是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爺的專制受到了打擊而歌……總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難以用言語闡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家》中讓每有一位讀者熱情,衝動和幼稚,《家》中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給予我們勇於改革和創新的動力,不管碰到什麼坎坷和挫折,都要堅定信念衝下去,千萬別想覺新那樣一生充滿遺憾和內疚。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3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勇氣把這本《何以笙簫默》讀完的,還記得翻開第一頁的時候,手還是顫抖的,穩了穩,才繼續往下翻。

曾經跟別人說過,我不會再為那個人哭了,可是,看何以笙簫默的時候,眼淚還是啪嗒啪嗒的落了下來。心裡說不出來的難受。可是慶幸的是,趙默笙和何以琛的結局是完美的。雖然兩個人曾經有過沖突和破裂,但是那熾熱的愛和濃烈的思念,慢慢地將所有的碎片粘回一起,儘管仍然看得出有裂縫,然而這就像生活一樣,怎會如此完美呢?

哭紅的是眼睛,哭碎的確是愛情。

當我們仍想沉溺在懵懂的少年時,歲月卻無情地將我們往前踢,我們曾發誓要與命運抗爭到底,而到頭來才發現自己早已捲入命運安排的漩渦裡。最後,被踢的遍體鱗傷,哪裡還有掙扎的力氣?還好,往旁邊望去,幸災樂禍地看著,原來,你也一樣。在被歲月催促的過程中,有多少眼淚留在外,又有多少眼淚留在心裡?大丈夫說,拿得起,放得下;可這放下的背後,又暗藏著多少祕密;在這拿得起的面前,又隱含多少辛酸呢?最痛的,不是放得下或拿得起;最痛的,是在午夜三更時分,夢裡盡是你少年般的桃花面容。眼淚,只是暫時的止痛藥;忘記才是永恆。可惜,世道往往就是如斯的不公平,記起容易,忘記難。

所以,何以琛和趙默笙,選擇了記起,放棄了忘記。記起的不僅是那青蔥年代,還有那黯然神傷;記起的不僅是耳邊那喃喃唸叨的我愛你,還有那刺痛心扉的對不起;記起的不僅是那恍如隔世般的愛戀,還有那雨中、風中飄散的恨意。雖然疼痛,卻不後悔。如果真是後悔,應後悔當初的口是心非;如果真是後悔,應後悔過去的不告而別。既然回來了,那我就不會再走了;既然不走了,哪還有什麼比再次失去更令人恐懼呢?

當以琛拉著默笙的手去登記結婚時,臉雖掛淚,但嘴角上揚。以琛選擇了最有勇氣的的方法,選擇了最為痛苦的方法:既要記起,又要忘記。默笙選擇了最艱辛的路途,最幸福的懲罰:去愛你,而且,是一輩子。

何以笙簫默,最令我感動的不過就是一句話:在愛情面前,要有勇氣;勇於去愛,勇於去承擔;承擔過去,承擔現在,承擔未來。

何以笙簫默,最令我傷心的不過就是這一句話:有多少人可以在愛面前鼓起勇氣,有多少人可以在情面前無所畏懼?我們總是在愛情面前妥協,總是在愛情面前放棄,總是為自己、為他人而做了膽小鬼。一失足,滿盤皆輸:生命總是給太多機會我們去選擇,卻沒有給太多機會讓我們重新選擇,走錯了一步,落下的,只是滿目蒼夷。這滿目蒼夷,有誰願再去?

這,就是何以琛和趙默笙的可貴之處:願意去,且不畏懼。

但,卻是小說。但,心裡仍有暖意。

愛情,太美麗了,不真實,所以,我和你之間只能有緣;

愛情,太悲切了,不牢靠,所以,我和你之間只能有怨;

愛情,太現實了,不浪漫,但是,只要執子之手,便是最幸福的事,最美麗的懲罰。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4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查理九世》現在是風靡全球的書籍哦!

《查理九世》這本書我已經看了n遍了,還覺得看不夠。那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一幕幕科幻好奇的情節;一個個生動豐滿的人物。至今使我回味無窮。

本系列的主人公有“查理九世”、“墨多多”、“堯婷婷”、“扶幽”、“虎鯊”查理九世(簡稱:查理)是一隻小狗,它總是“西裝革履”、“風度翩翩”。

《查理九世》系列有許多冊,如:《法老王之心》、《白骨森林》、《冥府之船》…

《查理九世》系列有許多智力題,我總能答對幾個。從中有許多人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如《失落的海底城》中無眼族的母親用自己的身命去保護自己的孩子,這就是母親對孩子的愛。其中也有一些“反面教材”——人類對長生不老的慾望已經是無可救藥了,為了金錢和名利而出賣了自己的朋友。其實,真正的長生不老植根在人們的心底。只要希望不泯滅,生命就會延續,這才是生命的永恆。

《鬼公主的嫁衣》中,鬼公主“殷靈”覺得讓“金絲真菌”就這麼長眠於地下,實在是太可惜了。(金絲真菌其實是一種殺人武器。)所有碰到“金絲真菌”的人都會成為“殷靈”的木偶,為她跳舞直至死!這麼小的孩子做這些實在是太可怕了,令人毛骨悚然。

《幽靈列車》中其實包含著一個巨大的陰謀。湯姆森殺死了艾莎的媽媽,並把他們的家給燒了,十幾個人都通通葬身於火海,只有艾莎逃過此劫。但是艾莎從小便在心裡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湯姆森也在多年後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收到了應有的懲罰。

《海龜島的狩獵者》中隱藏了人類巨大的野心,為了權力和金錢,自相殘殺,完全沒有了人性。幸好有dodo冒險隊,讓他們覺醒了,這才有了人類的本性——善良。

讀完這一系列的書後,我的感悟是:在《查理九世》這套書裡,有為財富瘋狂的人,有為親人沉淪的人,也有為自己的研究痴迷的人。世界上總有太多讓人執迷不悟的理由。可是,最後他們都敵不過像墨多多他們這樣心靈純潔的孩子們,我想,那是他們迷失了自己的內心……也許今天,我們只是看了一個故事,然而,在未來的某一天裡,在我們經歷了更多之後,看過這本書的每一位人再一次回想起來,一定會有更深的感悟。

心靈啟示錄讀書心得_讀心靈啟示錄感悟 篇5

該書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內容進行必要補充的同時,也進一步提出了創新的觀點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在這部著作裡,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豐富的史實材料為根據,縝密論證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問題,對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做了科學的闡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程序和規律。在拜讀這部著作時,我們不得不為其對於女權制的衰亡的精彩論斷而喝彩。

恩格斯認為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人類兩個生產發展的結果。這也就是說 “人類在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的同時,進行著另一方面即人類自身的生產,種的蕃衍。家庭的產生是人口“繁殖”即“種的蕃衍”帶來的結果。起初“繁殖”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帶來的結果。家庭結構以及對家庭尊卑、性別、婚配的認識都處於一種自然、混沌狀態。隨著生產、思維、意識發展,才逐漸產生了等級、婚姻、利益等種種新的家庭觀念。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歷史形式分為血緣家庭、普那路亞家庭、對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緣家庭和普那路亞家庭中,誰是某一個孩子的父親是不確定的,但誰是孩子的母親則是確定的。即使母親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對於他們都擔負母親的義務,但她仍然能夠把她自己親生的子女同其餘一切子女區別開來。由此可知,在古代社會群婚群居的情況下,世系就只能從母親方面來確定,因此,也只承認女系。巴霍芬把這種只從母親方面確認世系的情況和由此逐漸發展起來的繼承關係叫作母權制。隨著部落中女子的逐漸稀少,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共同生活的對偶家庭開始存在。恩格斯認為此時婦女不僅居於自由的地位,而且居於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在塞訥卡部落的易洛魁人中做過多年傳教士的阿瑟·萊特作說:

“講到他們的家庭,當他們還住在老式長屋(包含幾個家庭的共產制家戶經濟)中的時候„„那裡總是由某一個克蘭〈氏族〉佔統治地位,因此婦女是從別的克蘭(氏族)中招來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貯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黴的是那種過於怠情或過於笨拙因而下能給公共貯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裡有多少子女或佔有多少財產,仍然要隨時聽候命令,收拾行李,準備滾蛋。對於這個命令;他不可有反抗的企圖;他無法在這棟房子裡住下去,他非回到自己的克蘭〈氏族〉去不可;或者像他們通常所做的那樣,到別的克蘭內重新結婚。婦女在克蘭〈氏族〉裡,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勢力。有時,她們可以毫不猶豫地撤換酋長,把他貶為普通的戰士。”

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母子關係的確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女性在早期對偶社會中,也就是在從矇昧時代高階階段到野蠻時代低階階段的時候,固定的財富差不多隻限於住房、衣服、粗糙的裝飾品以及獲得食物和製作食物的工具:小船、武器、最簡單的家庭用具。此時婦女勞動對於部落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她們生產了絕大多數物品,如衣物、家用物品及工具等。然而,在“新的、社會的動力發生作用”下,“家畜的馴養和畜群的繁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的來源,併產生了全新的社會關係。”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給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在男子勞動領域內出現了剩餘產品,形成財富的積累,這就加強了他們在群體中的地位。”根據母權制,就是說,當世系還是隻按女系計算的時候,並根據氏族內最初的繼承習慣,氏族成員死亡以後早先是由他的同氏族親屬繼承的。財產必須留在氏族以內。最初,由於財物不多,在實踐上大概總是轉歸最親近的同氏族親屬所有,就是說,轉歸母方的血緣親屬所有。但是,男性死者的子女並不屬於死者的氏族,而是屬於他們的母親的氏族;最初他們是同母親的其他血緣親屬共同繼承母親的,後來,可能就首先由他們來繼承了;不過,他們不能繼承自己的父親,因為他們不屬於父親的氏族,而父親的財產應該留在父親自己的氏族內。所以,畜群的所有者死亡以後,他的畜群首先應當轉歸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姊妹的子女所有,或者轉歸他母親的姊妹的後代所有。他自己的子女則被剝奪了繼承權。因此,隨著財富的增加,財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佔據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產生了利用這個增強了的地位來廢除傳統的繼承制度使之有利於子女的原動力。這樣,就導致了女權制推翻的必然性。

恩格斯認為這個轉變是非常關鍵的,資本主義包含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即商品生產和家務生產,或者說,付工資性的生產和不付工資性的生產、有交換價值的生產和僅有使用價值的生產。這後一種生產雖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樣在市場上自由交換,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在資本主義的社會性生產中,它為創造利潤、資本積累起著最本質的功能。然而,在以貨幣決定價值的社會裡,由於這種勞動只表現於“家內”,無法成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自由交換”,其結果,它只能使生產者的價值“暗藏”,以致使生產者的身份低下。“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慾的奴隸,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丈夫憑藉經濟權力來支配新的家庭秩序,恩格斯稱“在家庭中,丈夫是資產者,妻子則相當於無產階級。”男性統治根源於是他而不是她掌握財產的事實。婦女壓迫將伴隨私有制的解體而終止。因此,恩格斯認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以使婦女經濟上不再依賴於男子;婦女解放的第二個先決條件是必須“依靠現代大工業”,只有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化社會裡,才可以想象婦女能夠真正得到解放;第三個先決條件是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即“把私人的家務勞動溶化在公共的事業中。”因為在前階級社會,家務勞動有一種“公共的性質”,而一夫一妻制家庭產生後,“家務的料理„不再涉及社會了。它變成了一種私人的事務;妻子成為主要的家庭女僕,被排斥在社會生產之外。”最終,婦女解放的根本條件是消滅私有制,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雖然恩格斯在這裡對女權主義的合理性作出了重要的闡述,同時指出了婦女解放的道路,但是,其將個人符號化為政治性和階級性沒有情感的動物的做法有失偏頗。在《起源》一書中,論述女性自由權力的喪失基於家庭中經濟地位的下降,同時他也說道:“在一切歷史上主動的階級中間,即在一切統治階級中間,婚姻的締結,仍然是一種由父母安排的,權衡利害的事情。”在這裡就包含了兩重的資訊:第一,婚姻受階級的制約,第二,婚姻在更大意義上是為謀求物質利益而非精神幸福的手段。恩格斯將人物質化和政治化,他用財富和階級的雙重夾板將人——嚴格地講,是除無產階級之外的所有其他一切階級中的人——擠兌成毫無感情的經濟和政治動物。這種觀點,把問題簡單化了,經濟解放固然是婦女解放的條件,但經濟問題解決了,婦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實現。馬克思義的女權主義指出了經濟落後是婦女受壓迫的一個原因,其缺點在於誇大了階級,經濟的作用。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關於婦女壓迫的觀點具有重大歷史和現實意義。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者都把它作為理論起點。但同時必須承認,本書畢竟不是專門論述馬克思女權主義的著作,恩格斯也沒有就婦女解放問題進行十分嚴謹的研究考察,因此本書的部分理論的論述有待商榷和發展。當代女權主義者指出其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沒從人類自身的再生產的角度去分析婦女解放;二是忽略了性別分工的起源問題。 這也是其歷史侷限性之所在,我們必須辯證地對其進行吸收,以探索婦女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