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通用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28W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 篇1

幾年前看過周國平的《靈魂只能獨行》。如今,書裡的內容都忘得差不多了,只有這個書名多年來依然保留著初相遇時的冷峻,那麼觸目驚心地刻在我腦海的某個角落。思維的光線即便輕輕拂過這幾個字,整個人都彷彿從溫暖的豔陽天冷不防地跌進了冰庫裡,撲面而來的寒意無孔不入地將自己包圍,在濛濛升騰的寒霧中,我的靈魂似乎都要無助地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啜泣。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通用5篇)

後來在書店裡站著看完了周叔平的《妞妞》,稀里嘩啦的我一直沒有勇氣將《妞妞》收藏在自己的書架裡。苦難是最好的老師麼?如果真是這樣,我寧願選擇自學成才也不要什麼又苦又難。

週末在姥姥家看到外甥女的書架上有一本週國平的書,裝幀得十分精美的大開本,日記體,遊記性質的,就算做睡前的功課吧。書裡插有許多圖片,前半部分主要是風景照,有南極的,後半部分多是歐洲的。周的文字於我,就像掉進一張密密的珠網,卻絲毫不用擔心會被粘住,他的語言裡自有一種理性的力量在做引導,讓你徐徐沉浸在他的邏輯中,而內心卻清楚不過地明白,在前方的某一個未知處定會有他思想的結晶閃現,不管是一句話,還是幾句話,都會帶給你意料之中卻又出其不意的驚喜,讓你體會到思想的美妙。而他,這個始作俑者,卻始終與人遠遠地拉開一段距離,對你的快樂與感動無動於衷。書中還有周的照片,他的妻子紅和小女兒啾啾的照片。啾啾,多可愛的名字,讓人聯想到剛剛出殼的、“啾啾啾”、“啾啾啾”地鳴叫著,有著稚嫩的、尖尖的喙和紅紅的小腳丫,在細沙上留下一行歪歪扭扭印記的小雞雛。

早上早早的醒來,老媽問我要不要和他們一起晨練,我問半夢半醒的小姑娘留她一個人在家可否,小傢伙睡眼朦朧的搖了搖頭隨後又嘟囔著她不管,明顯的不希望我離開的意思。於是婉拒了老媽的邀請,臥在沙發裡繼續讀周國平。

靈魂只能獨行,這樣一句話出現在了他在南極寫的一篇日記裡。只是他繼續寫道,獨行的靈魂並不是孤單的,因為,他會遇到許多相似的靈魂。就像走在森林裡,你會從一點蛛絲馬跡,像一個菸頭,一個座標一樣發現曾經有人來過的痕跡,因此你並不孤獨。就像他讀泰戈爾,那種相知的暢意要遠遠大於周遭的人帶來的快意。儘管剛剛讀完,可是周的原話我卻幾乎忘記了,只記得個這樣的大概意思。但我卻從中感覺到了一種徹悟的輕鬆,彷彿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了答案,不需為獨行而顧影自憐。在浩渺的歷史中,在茫茫的人海里,總會有機會遇到同類者留下的印跡,總會有“頻率”相似的靈魂將彼此認出。有了這層意義,靈魂為什麼要拒絕獨行呢?獨行的靈魂並不孤單。可是這個道理為什麼非得一定要通過他說出來,自己才會覺得,嗯,真是這樣呢,心情才會釋然開朗。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 篇2

“我們在黑暗中並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向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然而,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聖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和悲壯盡在於此了。”

進入高中後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迷茫空乏,甚至對未來對以後都沒有一丁點想法。從前就算單薄就算無厘頭就算不切實際的理想——或者姑且稱之為夢,好像也缺少了什麼一樣,那些奇怪卻生動的夢變得“無所謂”“隨它去吧”“就這樣好了”,但是呢?學業很忙,生活節奏很快,壓力很大。我卻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幹什麼。眼前的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但也不知道為了我想要的,應該去做些什麼。惴惴然地活著,兩點一線地活著走著。

生命中出現過,或者將要出現很多很多的人,父母親人同學老師朋友。有時覺得那麼多人可以依賴,那麼多人在自己身邊。可是在夜深人靜,在晚上的最後一盞燈也被熄滅,在你覺得這個城市只有你才醒著的時候,或者僅僅是在與喧囂與吵鬧格格不入的那一瞬間,突然地,就發現其實只是自己一個人啊。周圍是人山人海,可你的靈魂卻只有自己一人相依。

從前第一次參加了親戚的葬禮,第一次發現死亡它其實離自己那麼那麼近,甚至夜晚的時候躺在單人床上時不敢關燈,生怕自己那麼閉上眼就真的死去了,自己好像還有那麼多的事沒有做過,沒有試過。還害怕有那麼一天父母也會離開,從小一起生活的長輩也會離開。那種恐懼無法言語盡述,不知道你有沒有過經歷,或者也許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經歷過吧。但好在,不知不覺地,慢慢長大了也就不再那樣的怕了。“相聚離開都有時候,沒有什麼會永垂不朽”歌裡這麼唱,也許是這樣的吧。

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就算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就算默契高的驚人,也無非如書中描寫的“在黑暗中並肩而行”罷。我們的目的地終將不同,因為連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地到底在哪裡。

你也許聽古典音樂交流莫扎特貝多芬巴赫,你讀晦澀的文學哲學思想理論,你思考學習研究。可是你也不知道這樣的精神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離心中的聖地更加近一步。但也許也只是滿足自己“讓自己看起來精神境界變得更高”的願望吧。靈魂註定孤獨,沒有什麼能夠改變。

只有自己能夠拯救自己,只有自己的心能夠指引自己,只有自己的靈魂能夠帶著自己走向那個所謂的聖地。

只要有了自己的追求。

讀周老這樣一本充滿哲理意味的書,很多地方不懂,很多地方難懂。理解很淺,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 篇3

通常來說,網路就是一大雜燴,魚龍混雜,我們必須煉就一雙火眼金睛,才不會被其迷誤。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我們也要學著適應並接受它,就像接受社會潛規則一樣,其實,虛擬社會中也存在你心目中那個世外桃源。在我看來,豆瓣讀書就有類似的感覺。閒來無事,抑或心緒混亂,我都會去豆瓣坐坐,尋覓幾本感興趣的書,讓心慢慢沉澱下來。而周國平的這本《靈魂只能獨行》就是這樣被我發現的。

起初,只因書名叫人心動,便有讀下去的衝動,一起讀的還有另一本靈脩類的書《少有人走的路》。帶著好奇之心自然不能悟懂寫作之人要傳達的思想,我便試著放下塵念,慢慢進入寫著的精神世界。

第一次接觸周國平,大概是在你高中的閱讀課上,每人拿著一本雜誌,靜靜地品味文學的魅力。在我還不知文學為何物的時候,竟痴迷上了幾百字的散文,“對於現代人來說,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淨化。現代人的典型狀態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沒有信仰,離神很遠;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離自然也很遠,彷彿懸在半空中,在爭奪世俗利益中度過複雜而虛假的一生。那麼,從上下兩方面看,小生命的到來都是一種拯救,引領我們迴歸簡單和真實。”,一段《寶貝,寶貝》,還記得當時讀到這段文字時的心情,好容易把它從網上摘下來,放在這。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講過:人是一隻會思想的蘆葦。生命雖然脆弱,但可貴,因為會思想。而人的高貴的靈魂必須擁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在這個物慾橫流、瞬息萬變的21世紀,很難再找回曾經的靜態,曾經的春暖花開。在商品大批量生產的推動下,人才也即將踏上這條機械化的道路。中國則是最典型的例子。雖然大陸的很多地區,還有孩子念不起書上不起學,卻已不再缺大學生。每年,從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等待就業的大學生大概有三百萬。這是個比較龐大的數字,在人才緊缺的年代,中國的人才好像供不應求。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從之前的北漂到現在的蟻族蝸居,無不正面的諷刺中國的教育。當教育逐步走向產業化時,我不認為這個民族能真正地強大起來。

現在的生活的確像一條匆忙、躦程的急流,誰都能被這條急流裹著向前,不富有寧靜的沉思,閒適的享受,潛心的精神的創造。然而,我們都能否在匆匆趕路時,停下來,稍作休整,給心靈一個緩衝的時間。有著純正追求的青春歲月,是人生最美好的歲月,而大家卻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關注自己的內部世界,最終剩下的只能是一個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軀體。

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人生體驗。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我們在黑暗中並肩前行,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無法預知是否在走向同一個聖地,因為我們無法向別人甚至自己說清心中的聖地,究竟是怎樣的,但同樣的朝聖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著同一個朝聖地。

孤獨之所以為人生的重要體驗,不僅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才能與自己的靈魂相遇,而且,是因為唯有在孤獨中,人的靈魂才能與上帝與神祕、與宇宙的無限之光相遇。

而今,孤獨寂寞早已成為流行語,我不知道他們嚴重的孤獨是不是周國平所言的孤獨,但我能感受到的是,這個節奏快得有些畸形的社會,正在發出一些怪異的聲音。人們不再追求心中的那份純粹的情感,而是竭力掩蓋內心最真實的吶喊,彷徨在心門外,大喊孤獨,在夜生活愈發豐富的都市,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尋找他們的共鳴。

在外地上大學,除了不能常回家,我認為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親眼看著家鄉那日新月異的變化。每當寒暑假回家時,總能感受但鋼筋水泥撲面而來的青大力量。昔日的羊腸小道已被寬敞的柏油路替代,所有的食物都在向現代化靠攏。欣喜地同時,總有幾分傷感,假如我幾十年不回家,那會不會不再識得回家的路?家,在我看來,是心靈的歸屬地,當一顆漂泊的在外的心,已找不到迴歸的路,可能更多會感到無助和悲傷吧。

記住回家的路,不管它現在是怎樣的,將來又如何,我們都必須要銘記。

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獨處的時候,民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愛你的人,你愛的人,都永遠只能是“同床異夢”的痛苦。我們都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即使你極不願面對獨處的時刻,也必須得接受。

一切注重靈魂生活的人對於盧梭的這話都會發生同感∶“我獨處時從來不感到厭煩,閒聊才是我一輩子忍受不了的事情。”這種對於獨處的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朋友的人,只是無論他怎麼樂於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

死亡,不管你有沒有思考過,接不接受它,它都是真實存在的,沒有死,就沒有愛和激情,沒有冒險和悲劇,沒有快樂和痛苦,沒有生命的魅力,它的存在不得不等待它的來臨。我相信一切深刻的靈魂都蘊藏著悲觀。換句話說,悲觀自有其深刻之處。在我看來,沒死來臨時,我們已經不在。因而死與生者和死者都無關。”盧克萊修也附和說:“對於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死是多麼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這隻能用怯懦或糊塗來解釋。用貝多芬的話說:“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憐蟲!”當然,我們可以補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憐蟲!”真正深刻的靈魂決不會沉溺於悲觀。悲觀本源於愛,為了愛又竭力與悲觀抗爭,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創造,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過,深刻更在於,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心蘊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成功。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靈魂只能獨行,只有這條上,沒人能伴你同行,可能會存在信仰,指引著你走在朝聖路上。我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要把心靈放到記憶中的恰當位置上。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 篇4

李世民曾說過:“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讀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託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賈飛評價《儒林外史》: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升官發財的一本教科書。從中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下,知識分子、鄉紳等扭曲的靈魂,同時也控訴科舉對人們的毒害。書中開頭出現王冕,有王冕勤奮自學畫荷花的故事,和不願賣畫給官員的潔身自好。中間出現風四老爹,結尾出現四大奇人。他們全是沒有社會地位、遊離於統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們的冰清玉潔、古道熱腸、淡泊明志,都與醜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鮮明對照。“魯迅對《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畫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儒林外史》做到了:“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生態並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認為《儒林外史》給人一種意境美,對雨後荷花的描寫深入人心,運用多種人物刻畫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體、生動、豐滿。隨著文化的高速發展,假論文、假作者和版權糾紛等等問題屢見弊端。此書中也透露出現代文化發展的雛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將自己的名字,加上別人的號出書。如今假廣告、假產品害人不淺。封建社會中一些江湖騙子,如何使用伎倆騙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著精彩的描述,馬二先生在祠門口遇到了騙子。騙子一出場給人的印象就不一般,從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著騙子又從一些側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讓人更加容易相信。對於理財嚴監生與杜少卿也不同,嚴監生擁有百萬資產卻分分計較,彌留之時還顧慮著兩莖燈草;杜少卿揮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錢上的分毫。

讀史可以明鑑,可以讓你瞭解歷史的興衰,可以知道該怎樣做才能使自己立足於社會。以歷史來告誡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同時這還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學識,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一起來讀史吧!

靈魂只能獨行的讀書心得 篇5

孤獨,在我看來,就是指無親情,友情,愛情可言,如同茫茫天地間孤身一人的落魄之感。在《百年孤獨》中,一個家族的幾代人都終身被孤獨籠罩。他們並不缺少親人,愛人,友人,只是這所謂的親人,愛人,友人都是些單純的冷冰冰的字眼,毫無感情。父子之間沒有親情,沒有照顧與關愛;夫妻之間沒有信任,稱不上是愛情;友人之間如同過客,真摯的情感在孤獨的馬孔多中從來都沒有出現過。

孤獨,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之中的產物。他們的生活是孤獨的,最主要的是,他們的思想是孤獨的;更可悲的是,他們對此毫無察覺,他們習以為常,對這種狀態習以為常,卻沒發覺這種狀態就是可悲的孤獨。

初期的馬孔多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只有寥寥幾十個人。這就已經決定了封閉的馬孔多註定是孤獨的。即使後來有外國人來到馬孔多推銷那些在人們眼裡神奇,有魔力的新鮮事物,給馬孔多人民枯燥乏味的生活帶來了些許的歡愉,但那畢竟是暫時的,況且,無論什麼新鮮的事物都無法改變他們思想之中根深蒂固的孤獨。

故事從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回憶寫起,寫了關於這個家族輪迴般的幾代人的故事,伴隨著馬孔多的衰盛。從可怕的近親結婚的詛咒——生出長尾巴的小孩開始,幾代人都瘋狂地與近親發生關係。在當時那種環境下,與其說是愚昧,我覺得稱其為孤獨更加貼切。生活在那種日子裡,要不就是做些毫無意義的事情,要不就是隨著自己的天性,人類的天性,這也是孤獨的結果。

寫到最後,羊皮卷最後的預言正是剛剛孕育出的註定要終結整個家族的神話般的生物,這輪迴的詛咒,這孤獨的詛咒連同這這孤獨的家族被颶風抹去。

《百年孤獨》通過頗有些魔幻味道的語言,書寫了拉丁美洲的生活,既真實又出人意料。儘管有些地方被誇大說辭,但始終不脫離現實,揭露了當時拉丁美洲出現的問題,諷刺了當時人們的無知與麻木,並以孤獨詮釋。

馬孔多的孤獨是命中註定的,是必然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漠;如同設定了某種固定的程式,日復一日過著一樣的枯燥無味的日子,如同輪迴般的;思想的禁錮。這一切都是孤獨的緣由,也都源於孤獨,惡性迴圈。像這樣的孤獨,是拉丁美洲的縮影,是團結的對立面。以這孤獨為主題,藉以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多次戰爭的失敗,諷刺拉丁美洲人民的不團結,並盡一個文人之力將其書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