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4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7W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

鄧稼先爺爺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是我國的“兩彈”之父。他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他完全可以留在美國並可以擁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到了祖國。 回到祖國不久後,錢三強把鄧稼先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國家需要放個“爆竹”讓你去做,怎麼樣啊?”他義無反顧地同意了。後來,他不僅在祕密科研院所裡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做各種實驗,終於發明了原子彈、氫彈,為祖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精選24篇)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當個天文學家,我很佩服鄧稼先爺爺的學習精神,我一定要像他一樣刻苦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學好各種知識來回報祖國。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

他在接到要做出“大炮仗”的時侯,便知道要製造原子彈,要長期出差在外,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於是,他便開始專心致志的投入了原子彈的製作中。

蘇聯答應給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但是對方卻撕毀了協議,蘇聯專家全部撤走了,現在鄧稼先只好一邊讀書,一邊授課。他非常刻苦,有時他備課備到四點多,在辦公室裡睡兩三個小時,天亮了繼續工作。在那些日子裡,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一天到晚暈乎乎的,走在路上還想著原子彈,有一次竟連人帶車掉到溝裡。

經過了一番努力,終於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計算的輪廓勾畫出來了。由於當時還沒有大型電子計算機,所以只要有一小點錯誤就要用手搖計算機搖上九次,以便計算出正確的答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伴隨著一聲巨響,戈壁灘上騰空升起了烈焰翻滾的蘑菇狀煙雲。這震撼世界的驚雷向人們宣告:中國人被欺凌的時代結束了!之後,鄧稼先等人又取得了氫彈試爆成功。

我想,這一定是鄧稼先和其他工作人員刻苦研究和團結奮鬥的成果。鄧稼先那為了祖國富強而嘔心瀝血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雖然不能像鄧稼先那樣做出偉大的事來,但是我們可以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長大了之後也為祖國做出有貢獻的事來。

坐在書桌前,靜靜地聆聽著來自窗外的聲音,這種聲音,有些悲慘,但在悲慘之中,有夾雜著一些壯烈。它把我的思緒帶進了那篇課文——《鄧稼先》,讓我不由自主的拿起書,再次瀏覽……

這篇課文主要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描寫、評價,突出了他對民族的貢獻,表現了中國學者特有的忠厚朴實、真誠坦白、心胸寬闊的氣質,高度讚揚了他深沉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當我讀到“一次井下突然友誼個訊號測不到可,打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聲‘我不能走’”時,我的心靈被鄧稼先那種為了國家,為了工作而臨危不懼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會像一下自己,在這麼幸福的情況下,在自己只有一份“工作”——作業的情況下,卻經常抱怨,一會感覺認為學習太苦,所以就想放棄,開始厭學。比起鄧稼先,我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沒有鄧稼先那種愛國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再厭學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如果每個少年都像我這樣那麼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不都得毀滅嗎?”我先在就要好好學習!

雖然,我比不上鄧稼先,但我可以向他學習,學習他的臨危不懼,學習他的忠厚朴實,學習他的愛國主義……從身邊做起,爭取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獻國家!

隨著窗外的歌聲,我讀完了這片課文,這是歌聲裡的悲慘,彷彿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那些壯烈……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3

課文講的是鄧稼先兩彈之父是如何工作的,鄧稼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夜以繼日的工作著、為我們的祖國做出很大的貢獻。

鄧稼先不怕艱險、工作艱苦,當他知道自己要去的地方是一片莊稼地,而科技人員也寥寥無幾,他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換上工作服當小工,和建築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車、和泥、蓋房子。

鄧稼先做事都是認認真真、不求回報。而我確實做每件事都是馬馬虎虎,應付了事,以後一定要學習鄧稼先的精神。

同學們,只有我們現在好好學習才能長大更好的報效祖國,為祖國出一份力,將來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強大。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4

有一個偉人,他沒有和毛主席朱德般戰功赫赫,但他以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人們-----鄧稼先,一個大寫的人.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鄧稼先的世界,感受心靈深處的震撼吧! 他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第9天便毅然放棄國外優越的生活條件.他來到了生活條件惡劣的戈壁灘為祖國國防事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白天的戈壁灘酷熱而晚上又刺骨般冷.他在如此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成功的領導了氫,原子彈的發射. 他是氫彈的開發者,他的成就意味著中國“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他是中國的功臣,而奧本海莫也是其國家的功臣.但二人的性格卻截然不同,奧本海莫鋒芒畢露不拘小節,鄧稼先默默無聞無私奉獻.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不同的人生.

我們對比他和居里夫人的光輝事蹟,便會發現許多驚人之處:一樣熱愛祖國,一樣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樣做出傑出貢獻;那我們便可以說,鄧稼先是中國的“瑪麗.居里”! 他的成就使千千萬萬中國人歡天喜地,慶賀中國這古老的巨龍騰飛了!但他仍不懈努力,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默默奉獻著他的一切.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5

鄧稼先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從小就聽說過,這次終於有機會詳細的瞭解他。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看了《鄧稼先》這部電影后,他的形象總是讓我難以忘懷,腦海中總浮現出他的模樣:在那張樸實的臉上,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那雙眼睛代表著他對事業的渴求和真誠;他那雙粗糙的手上,留下了無數永不磨滅的傷疤,那疤痕就代表著一個奉獻著對自己崗位的熱愛和勤勞。

“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鄧稼先懷著堅毅執著的信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為了心中的那份理想,鍥而不捨、孜孜不倦地為之奮鬥,不求回報。在他的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不怕困難、不怕打倒的強大精神力量,支撐著他走過艱辛的研究之路,所以,他才有了可喜的偉大成果,他的事蹟才會廣為流感測動人間,他的精神才會激勵著一個個前赴後繼的科研者。

鄧稼先,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敬佩和愛戴呢?那是因為他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身軀完成著神聖的使命,他把自己的一切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國家研製核武器的光榮崗位上,他為了祖國奉獻了自己光輝的一生。

也許你該問了,我們現在是學生,怎麼能做出那樣震撼的事蹟呢?對,我們是學生,或許不會做出驚天動地的事來,也不用像鄧稼先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起碼我們要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習鄧稼先鍥而不捨不怕挫折的精神,把精力和智慧用在不斷的學習當中來,有一天,是真金總會發出光熱來的。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6

無怪乎馬爾克斯花了那麼長時間去寫出這本書,它的確與我之前所看過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情節的高度密集造成了表達空間的壓縮,因為篇幅擺在那裡。

整本書數十萬字中的大部分是馬不停蹄的快節奏情節發展,而作者的表達並沒有刻意地塞進字裡行間,而是靠著整個情節的情緒基調的不變來達成。小說中情節的發展一日千里,而整本書的情緒卻如一隻巨大的木樁釘進了大地一般紋絲不動。作者正是用這種手法來凸現出這種一成不變的情緒,那就是深深的孤獨之感,也正是因此我感覺到布恩蒂亞家族百年間數代人的性格核心幾乎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個家族就像河流中的一塊石頭,抵擋得了過去,卻無法與未來同行。

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第二代人中,何塞·阿爾卡蒂奧的死。他被不知從何而來的zi彈擊中,血液在大地上流淌,穿過了整個馬孔多,避開了所有人的眼睛,繞過容易被弄髒的地毯,一直流到正在廚房忙碌的烏爾蘇拉面前——烏爾蘇拉才是這個家族數代人真正的精神支柱。

何塞·阿爾卡蒂奧是第一個死去的布恩蒂亞,流出來的是孤獨之血。火藥的硝煙氣味久久不散,縈繞在他的房子裡,縈繞在他的墓地中,直到很多年後才被香蕉公司用水泥封住。

那一刻,我感覺到了貫穿百年的孤獨那徹骨的荒涼。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7

我喜歡讀小說,我總是會被跌宕的情節吸引:看著福貴坎坷的命運,先後目睹著一個個親人死在自己之前的場景,看到他的悲痛欲絕我們還能淡定自若嗎?想像著若這災難發生在我們周邊,還能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嗎?看著一切希望似流星般劃過天際,卻終將面臨著隕落,我的心還能像湖水般平靜的不起一絲漣漪麼?

故事開篇是老人福貴坐在樹底下老生常談著自己的人生,他恬淡地笑著,似乎講的不是他的人生,這是一個看破塵世,無牽無掛的老人,他看淡了命運帶給他的不幸,他將那份悲傷埋在了心底,笑對生活中的不幸,這是一份發自內心的,與世無爭的笑容。有時活著並不是一種幸福,而成為肩上的負擔。老人的親人都相繼地離他而去了,只留下他一個孤獨的背影於塵世。活著,親眼看著親人們生命的消亡,親手把他們埋進了土裡,命運一次次的向這位形單影隻的老人開著玩世不恭且嚴肅的“玩笑”,即使再無情的人也會被逼瘋。

似乎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山雨欲來風滿樓,是福貴年輕時的放浪,為以後的不幸種下了惡果的種子。福貴年輕氣盛時是個紈絝子弟,吃喝嫖賭無所不涉,丈人在米行一看到他就像老鼠遇貓般地逃竄,最後賭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送走了媳婦,家中光景是日漸慘淡。從風光無限的少爺墮落到無人問津的貧民,似乎一切惡果都是他自己所種,往後自然得咬碎牙齒往肚裡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他從一個闊氣的少爺,到一個得耕地來養家餬口的貧民,那個年代因為一貧如洗而免於槍決,幸福來臨時又遭遇親人的離去,直到一個孤獨的老人,福貴的經歷不可謂不跌宕,這樣孤獨地活著這就是對他的懲罰。

這讓我聯想到巴金的《家》、《春》、《秋》,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老太爺辛辛苦苦攢下的家業,置辦的家產,全被下一代中的紈絝子弟大手大腳地揮霍掉了,抽大煙,請戲子,奢靡浪費的生活使他們最後連家宅都要賣掉,各奔東西。所以如果子孫有德,留給他們產業又作何?如果子孫無德,留給他們產業又作何?隋文帝好不容易統一了南北朝,卻被繼任的暴君隋煬帝給毀了,再好的江山也功虧一簣,只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福貴悲慘的命運和貧窮落後的狀況也是息息相關。雖然解放了,但是沒能徹底改變人們貧窮落後造成的痼疾思維。落後的面貌、痼疾的思想造成了這種悲劇的不斷髮生。那個年代村民們的糧食也得一粒一粒地數著吃,以至於外孫苦根吃豆子噎死。貧窮落後充斥著每個角落,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貧困,還有精神上的落後,這些都是災難發生的導火索。

老舍的《駱駝祥子》是很好地反映瞭解放前那個社會時代的腐朽。祥子只是想用自己攢的錢買一輛車,可是省吃儉用,起早貪黑的勞動才攢足的錢,三次卻都以失敗告終,不僅如此,還經歷了兩段不幸的婚姻。他的努力沒能使他擺脫不幸,至此以後,讀書筆記祥子吃喝嫖賭,幹盡壞事,從一個勤勞的人力車伕到一個鬍子拉渣的社會病胎,而這樣的轉變只是因為他的老實、勤勞,這是多麼不公平的社會啊!就像小馬兒祖父後來說的:“身子好?鐵打的人也逃不出咱們這個天羅地網。心眼好?有什麼用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沒有這宗事!”看來老百姓的命運逃不脫社會時代,只有趕上好時代我們才有好的生活。

因此,個人的不幸,不僅有自個兒的責任,還有那個社會時代的責任。小至一個人,一個家庭,大至一個國家,都受其左右,一個家門的不幸,影射了一個國家的不幸,家國天下,密切相連,息息相關。只有國強,才會家安,只有國強,才能避災。這不僅僅是一個個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時代的思考。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8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裡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著,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後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並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麼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於大自然中,去過閒雲野鶴般生活的衝動。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不可否認,國學之“中庸之道”,也確實影響併發生過中國社會歷史上某些被現代人認為喪權辱國的事實。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禮教,也確實是麻痺老百姓思想維護封建貴族利益的一種精神枷鎖。

但是,1820xx年,拿破崙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並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隻睡眠中的獅子,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此話一出立即產生了轟動效應。儘管當時拿破崙的預言離現在是那麼的遙遠,而現實絕對給足了這個野心勃勃的戰爭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義絕不外乎他已經預感到;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中國人口眾多、文化深厚。只有這樣的國家才具備不怒而威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終究要爆發。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

“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我們不妨把國學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種精神武器,在中國幾千年歷朝歷代的封建勢力掌握之下,只要對封建王朝達官貴人有利的,都可以拿來針對被壓迫者使用。另外,從現在的唯物主義觀點來看當時,無論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莊子也好,墨子也罷,從人的自身保護意識上來說,也絕對無法脫離當時社會現實而盡力維護當權者的利益。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麼去周遊列國?那兒來的三千弟子?所以,《論語》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經》也好,《逍遙遊》也好,《兼愛》也罷,明顯地傾向於當權者的利益。

那麼,有人要問;難道這就是“和”與“禮”的真諦嗎?當然不是!因此,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摧毀之後,中國的老百姓聽到了兩個新名詞,一個是“革命”,一個是“民主”。

現在,我們可能已經明白;“和”必須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礎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義。“禮”應該保持人類善良的仁愛真實性,才能達到人與人之間完整的和諧。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在中國大地展開的一場,把國學、西學、一切知識學科幾乎一掃而光。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許多國學大師都成了牛鬼蛇神。什麼“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成了妄想復辟資本主義的大帽子口號。反覆闢!批林批孔!一個高潮接一個高潮,國人的嘴似乎忘記了吃飯,滿嘴都是“造反”與”革命”的口號。國人的精神思想已經被麻痺到幾乎崩潰的地步,而國學的地位早已經蕩然無存。

三十多年過去了,一個剛剛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國,終於從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現在。國學已經不是“四舊”或精神,國學文化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現今,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于丹成了國人眼裡的美女,閻崇年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成了當代的明星,紀連海的相貌也成了“有特點”的楷模。這一切,都是國學帶給他們的魅力。這一切,都說明國學文化是提高社會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我想;在當今物慾橫溢的社會裡,無論八零後也好,九零後也好,都應該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國粹認真的讀一讀,淨化一下我們私慾氾濫的靈魂,讓天上的古人安心、讓地上的老人幸福。從“百善孝為先”的教誨之中,我明白了怎樣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9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裡你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你不需面對嚴厲的老闆、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著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一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你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一定要包含著情,一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瞭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裡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 著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一樣,一樣不能自主婚姻,一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著,不反抗的就流著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瞭解;反抗了的呢,像琴一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一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著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

其中有一段話:“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裡,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被人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 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麼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一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一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一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裡,追求民主自由就猶如沙漠裡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民主的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民主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0

安妮的童年有著許多美好故事,但這樣的生活持續不了多久。在安妮的日記本里,傾訴了她許多的心聲。

身為猶太人的她,以及她的一家,受到了許多的限制:必須在衣服上繡黃色的六角星徽;不準開車,不準搭電車,必須繳出家裡所有的自行車;晚上八點後不準出門,就連坐在自己家院子裡也不行;只能在每天下午三點到五點到指定的商店買東西;不準進電影院、歌廳等娛樂場所;游泳池,網球場和其他運動場所也一概不能進;不得與徒來往,並且只能進猶太學校。

我和她是花在兩個不同時間的同齡女孩,她活在二戰時期,那是個被沒日沒夜的戰火包圍的世界。而我活在一個和她完完全全不同的世界裡,這是個別無限熱情和無限的愛圍裹的世界裡……

我真得很幸福,活在一個這麼光明的世界裡,這裡沒有戰亂,沒有壓迫,只有和平。‘世界大戰’已經告一段落,美好邁入社會。這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一個美好的時代。也許我上輩子無辜的受到許多苦難,但現在的我很幸福,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我真的很滿足,活在一個這麼公平的世界裡,這裡沒有偏袒,沒有不公平,只有無私。‘不公平的法制’已經過去了,和平邁入社會。這是一個和平的社會,一個和平的時代。也許我上輩子受到了許多不公平的壓迫,但現在的我很滿足,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當我受到身邊人的關心和愛戴時,我覺得我好幸福;當我自由的穿梭在大街上時,我好滿足。

安妮,我和你素未謀面,但從你的日記裡,我感到你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從中我覺得我是多麼的膽小,你讓我感到幸福和滿足。

沒錯,活在這個世上真好。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1

紅塵中,浮沉多少個夢?太匆匆,轉眼又是一個秋。回首半生,恍如一夢,何處停留?迷濛中,化作一隻風箏,在天涯盡頭,擦身而過,註定的結果。

顧曼楨是張愛玲筆下鮮有的幾個沒有戾氣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實則堅實勇敢,與世鈞的愛情像緩緩流淌的樂章,沁人心脾,也像陳年老酒,愈沉澱愈香醇。秋日,在世鈞目光中,踩著落葉甜蜜地離開,纏滿絨線的紅寶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約定,原本以為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靜,浪漫,溫馨,怎奈何,陰錯陽差的一個轉身,天翻地覆,空餘半生緣,半生淚。

提起曼楨,不得不提起曼璐。雖說曼楨是曼璐的犧牲品,可是對於曼璐,實在不忍多說什麼。醉生夢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遠是強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強勢的壓迫下戰戰兢兢,如螻蟻般生活著。一個沒有文化,沒有背景的女孩子,聲色場所陪舞賣笑,迎來送往,辛苦支撐著一個龐大的家庭。直到錯過了最好的年華,才猛然驚覺韶光已逝,美人遲暮,像盛極的花漸趨凋落。當年美好的初戀成了心口的硃砂痣,揮之不去,亦無可奈何。這不是她能選擇的。貧苦人家的女兒在衝突與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樣做?曼楨可以理解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誰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詡正派的人會理解她嗎?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設身處地為他人想的人太少。後來的她陷入癲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時光定格在與豫瑾約會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這終究還是抓不住的過往。

其實,早就懷疑就算沒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楨與世鈞就能走到一起,廝守一生嗎?社會地位的差異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顧,世鈞家人能接受嗎?世鈞的母親,一箇中產階級的貴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風光無限,卻在與姨太太的爭寵鬥爭中輸得一敗塗地,內心渴望丈夫迴歸卻強作滿不在乎,將全盤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儘管物質生活富足無憂,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虛偽,貪婪。一方面拼命製造自己的豪門優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討好大戶石太太,這樣的人能接受來自貧寒之家、有個舞女姐姐的曼楨嗎?就算進了沈家門,曼楨又該承受多少壓力與白眼?陰晴不定的寡婦大嫂,勢利眼的下人,哪一個是好惹的,哪一個不想看她的笑話?長此以往,夾在其中的世鈞不會厭煩嗎?

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畸形社會下悲劇釀成的催化劑,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憐的生命。充滿著高尚與卑鄙,新潮與頑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邊花天酒地,一邊一本正經地大談時局政治,一邊接受別人的諂媚與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遠揹著沉重的道德枷鎖,受人歧視,禍及家人。當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愛情時,借腹生子,門當戶對的舊習俗舊觀念卻硬生生衝散了原本相愛的人們,曼楨與世鈞,翠芝與叔惠,他們擋不住的是命運的翻雲覆雨還是內心的怯懦與退讓?如果當初能勇敢一點,決絕一點,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可惜早已沒有如果,沒有了當初。

十四年後,兜兜轉轉再次相見,早已為人父母,結局已定,只能嘆一聲:我們,回不去了,無悲無喜。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結束,世鈞繼續著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曼楨守著當初心花無涯的驚豔,耐得住寂寞終老。十四年物轉星移,不復當年模樣,各自需尋各自路。半生匆匆,就當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夢,夢醒了,淚乾了,曲終人散,天各一方。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2

讀完《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後,我感到又激動又快樂。

安妮是一個滿臉雀斑,長得並不好看的紅髮女孩。從小失去母親的她陰差陽錯地來到了綠山牆農舍,被馬修和馬瑞拉收養。起初馬瑞拉並不喜歡安妮,也不想讓她留下,但安妮善解人意、天真活潑的性格打動了馬瑞拉,所以她決定收留安妮,甚至深深愛上了這個女孩。雖然安妮沒有美好的童年,但她對生活充滿美麗的幻想,對大自然的熱愛,朝氣勃勃的生命力在安妮身上綻放光芒。

安妮的生活豐富多彩,她自強自立,對朋友非常忠誠,天生聰明智慧,因為自己的努力,學習上一直保持著驕人的成績,最重考上了女王學院,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夢想。他對大自然、親人、朋友、師長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

《綠山牆的安妮》這本書贏得了千萬讀者的喜愛。正如馬克吐溫所說的:“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的和喜愛的兒童形象。”作者蒙可馬利運用大量的語言描寫,把生動的語言都賦予安妮。而且,小說多處運用了環境描寫,把人物所處環境描繪得如花似錦、如歌如畫。恬靜安謐的綠山牆農舍,綠山牆周圍的`“紫羅蘭故”、“閃光之湖”等變化萬千的大自然都令人無比嚮往。

用一顆樂觀的心看待世界,你便會發現,原來每天是這麼豐富多彩,美麗多姿。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3

《聖經》中,有著多許許多多的小篇故事,幾乎每一個故事都講著上帝耶和華和以色列人的事。以色列人對他崇拜和信奉,他就使以色列人發展壯大,並在當中尋找著一個又一個的先知引導人們。然而也經常有以色列人背叛耶和華而受到耶和華的懲罰,被其他的民族奴役,遭受災害等。這當中有民族之間的爭奪領土之戰,有兄弟之間為了權利而互相殘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約瑟與他的兄弟的故事,約瑟的兄弟們對約瑟的嫉妒與殘害,讓我感受到了嫉妒的可怕和人性當中凶殘的一面,親兄弟之間的感情在他們那裡還是沒有經受住考驗。還有其他的一些鬥爭是因為信奉而產生的,有些爭鬥在現在看來是很不明智的舉動。其實就是因為也是信奉的緣故。亞博拉罕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亞伯拉罕差點因為耶和華的考驗,去殺害自己最疼愛的孩子。雖然從信奉耶和華的角度看來,他是個對耶和華所說的話虔誠不已的人,依照著他的指示行事,認為耶和華講的話是對的。我認為站在他信奉這個基準點上是沒錯的,因為一個信奉者本來就該對自己的神虔誠,若對自己的認定的神不虔誠,那可能是一種的背叛。但是從親情、道德和人性的角度看來,這樣未免太愚蠢了,怎麼會因為自己的信奉殺死自己的小孩子呢?小孩並沒犯什麼錯,這樣的做法只是讓小孩成為無辜的犧牲者。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來都有它的好與壞,所以我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應該過度偏激,不應該太盲目了,無論是信奉什麼宗教還是不信奉,都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能失去自我,失去人生中的原則。盲目的信奉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只會讓矛盾更加尖銳,最後導致問題的爆發,引起一系列的爭端,鬥爭也就在所難免了,這樣人們又會陷入災難之中。所以不要過度的盲從去做一件事,應該要去選擇一個比較折衷的看法,也要去聽一些自己內心最深層的心,不要過度的去信奉而造成不好的盲從。

在那麼多的故事中,我認為最具有神祕色彩的應該是關於摩西的神奇故事了,摩西在耶和華的指引下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逃出被奴役的命運的過程中,當他們來到紅海前時,摩西的一聲令下,紅海就自己分開了,摩西帶領著大家順利的度過紅海,在現實中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也只能在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中實現而已。也正是這樣的神奇增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而摩西最後的死亡,在聖經中也帶著神祕之感,通過摩西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在聖經故事中,充滿了神祕的色彩。也正是這些個神祕色彩是人們對“神”的信奉更加虔誠。上帝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影響著他們的決策,更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他們所信奉的上帝耶和華無所不知,智慧如同其能量一般無可限量。上帝可以決定他們的生活模式,甚至於決定他們的任何事情。如果今天上帝的思想跟他們有所衝突的話,他們一定是聽從上帝的命令。他們會讓他們的先知智者去和上帝交流,上帝也會主動找先知告訴他的想法,以讓人們跟隨他。信徒們以上帝的要求為優先,他們不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判斷一件事情,就算上帝的命令是錯的,他們也會無條件的去服從。他們是完完全全的忠於上帝,對上帝不會有絲毫的懷疑。所以我覺得他們完全是替耶和華生活,完全的服從一個他們心中的“神”。他們過度的信奉以致於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而引起殺機,親人之間的互相殘害是最好的例子。該隱跟埃布林間的兄弟相殘,而起因則是,人們之間的忌妒所引起的。其主要的忌妒之心,跟耶和華有關,因為耶和華的觀點上,較為讚許埃布林的關係,所以引起的殺機,但是這邊我想要說的不是兄弟之間的相殘,而是耶和華在他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生活,連這種小事都可以引起他們之間的相殘。我們可以認真的思考一下如果今天有著更為重大的事件的話,他們是不是連迫害全人類的事情都可以做的出來呢?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件事情上認識到這樣毫無自己的見解跟觀點,只是活在別人的讚許認同之下的人,可說是十分的愚蠢和可悲的。從中我們要吸取教訓,想一下我們的生活有沒有這樣類似的事情,以此警戒自己。尤其是我們現在的大學生要學會思考衡量一下我們的生活和價值所在,在別人的讚許中更加發奮向上,要多和其他人交流,瞭解更多的不同的觀點,從中吸取有益的內容。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4

利用這個暑假我讀了兩本書:《第五項修煉》和《杜拉拉昇職記》,我從書裡看到的似乎只是一些表層的東西,卻也足以讓我受益。

先看的是《第五項修煉》,剛開始看著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幾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著,聽著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著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我喜歡那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溫水中,然後慢慢加熱,當溫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脫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裡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己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特別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第五項修煉》有五項主要的內容: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團隊學習、全域性思考。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彼得聖吉博士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理論,並把這項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第五項修煉》字字如玉,發人深思,催人覺醒,授人以漁,引人成功……

讀《杜拉拉昇職記》完全是抱著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情,卻也看到了許多許多的東西。這是一本貼近現代生活的書,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書中的主人公,那個具有時尚名字的杜拉拉,因她身在世界500強之外企職場,執著上進踏實勤奮,用一般人難有的勤奮,再加上不斷學習聰明的`大腦,為她自己加薪晉級換來了機會,最終成長為這個大公司的hr經理,併為自己贏來了理想中的愛情。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奇怪的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成功卓越者少,失敗平庸者多。成功卓越者活得充實、自在、瀟灑,失敗平庸者過得空虛、艱難、猥瑣。人活著就像航海,“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目標在哪裡都不知道,那麼任何風向對他來說都是不順的”。對於剛剛踏出校門的人們,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然而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公司,處於一個職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其實現實與自己所想象的情況是不同的,這樣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則會順流而下,然而時間和實踐證明往往後者會走的更遠、更好、更順利,而前者多會在抱怨中生活。因此,當你發現自己不適應當前環境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改變自己比起改變環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實用和實際一些。這樣在工作中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你都可以應對自如,因為你本身就在改變。而另一方面,對於工作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在你的身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應具備的就是“思考”。其實在工作中會思考的人要比只會努力的人更輕鬆、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為一名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我們也很快將要走出校園,踏上社會,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我認為向杜拉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於改變勤于思考。

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你若青澀,便還能成長;你若熟透,便將腐爛。只要你還肯學,就能不斷成長。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5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

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

祥林嫂--一箇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援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迴,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

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6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離開了書,就像小魚沒了水一樣。讀書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讀書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比如讀沈石溪的動物小說,讓我知道了保護動物人人有責;讀《魯濱遜漂流記》,讓我知道了不放棄就會有回報;讀《十萬個為什麼》,讓我懂得了人類為什麼會打哈欠,為什麼恐龍會滅絕等許多問題。

有一次,爸爸媽媽說要在家裡舉辦“成語大會和你問我答”的遊戲專案。要求是每人至少要說6個成語。爸爸先說。只見他思考了一會兒,就一口氣說出了6個成語。該媽媽說了,媽媽若有所思地想了想,我和爸爸開始催促媽媽快點。媽媽說出了4個成語又開始想,媽媽皺緊眉頭,嘆了口氣,我等不及了就大喊道:“我來幫媽媽說兩個!”

我脫口而出:“畫蛇添足,畫龍點睛。”該我了,我又一口氣說出了6個成語。爸爸媽媽一下對我刮目相看了。我對媽媽和爸爸說,這就是讀書的作用,多讀書就是有好處!

到“你問我答”環節了。我首先提問,我問:“為什麼恐龍會滅絕呢?”爸爸和媽媽大眼瞪小眼莫不作聲,我搖了搖頭說:“你們真該看看《十萬個為什麼了》”

這一環節我又完勝。爸爸媽媽一下鑽進房間,拿起書看了起來。過了幾個星期,他們自信地向我發出挑戰。他們對我說:“我們再來比!我們要是輸了就給你更多的零花錢!”我答應了。我們開始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看誰在紙上寫的4個字詞語多,而且不能重複。

我們開始了,時間過得很快,沒一會兒時間到了,媽媽拿過紙開始數,然後宣佈:錢天琦24個,爸爸20個。我得意地笑了。

從此,爸媽也發奮圖強,開始讀書,我當然也不甘示弱。所以,我感到,讀書非常重要,現在,弟弟不會的題都問我。不信你看,現在大街上的好多店名都是用成語取名。所以,每個人、每個行業都離不開讀書,讀書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7

前幾天在微博上參加送書活動,得了一本日本推理小說《告白》,從拿到全部讀完大概花了一下午,連我這種看書極慢的人,都捨不得放下想要一口氣看完,的確是很抓人的一本書.很好看,看完的時候有很多話想說,後來又說不出來,但是答應了人家要寫讀後感,就不能言而無信.

故事講得是:一個四歲小女孩意外死在學校游泳池,雖然警察認定為意外事件,但聰明的單親媽媽(學校的女教師)非但查出了女兒死亡的真相,也找到了殺人犯a同學和b同學,並且對他們實施了報復的故事.

主角是個單親媽媽,四歲的小女兒被自己的學生殺死在游泳池裡,起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件事.女教師的復仇無論是從方法上還是從效果上甚至從道德觀上來說,我都覺得幾近完美.能夠做到這樣理智、清醒而果斷,著實不易.很多看完書的媽媽都說,贊同這個女教師的做法,我也一直以為單憑法律來制裁罪犯並不是最有利的方式.然而個人制裁這種行為從法律上來說,本身也是違法的.女教師的做法,不僅是對罪犯肉體上的懲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報復,她的“告白”只是之後一系列結果的一個引子,這樣的女子是讓人敬佩也讓人覺得恐怖的.

說說殺人犯學生a和b,只是兩個不起眼的少年.都不滿十四歲,正如女教師所言,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頂多只是去勞教一下,對受害人家屬來說,又算是什麼呢?並且即使參加勞教,他們就真的能反省嗎?真的能感受到受害人家屬的心情嗎?

傷害別人的人不覺的自己在傷害別人.a不覺的自己殺了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想要證明自己引起母親注意的的一個手段.b也不覺的自己殺死女孩有什麼問題,那只是他對於同學們長期欺負,被人瞧不起甚至被稱作“失敗作品”的一種強烈的反抗.不過,有句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能不說女教師也好,a和b也好,都是冥冥中被一股力量牽引著採取了對或者錯的行動.

日本小說很多都喜歡用第一人稱,這本《告白》對人物心理的把握相當到位,作者在同一本書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殺人犯a和b,冷靜復仇的女教師,b同學的媽媽,同班級的女班長,其中尤其以少年犯a和b的心理描寫為甚.b同學雖然懦弱但一直很善良,被b的母親稱讚為善良的孩子.b母親是個要求很高很努力的人,但最終卻導致b同學殺死了自己的母親.b的母親會覺得很冤枉吧?對自己的兒子那麼好,一直那麼努力,為什麼最後會被兒子殺死呢?很多母親都不能理解吧.但看了這段描寫之後會覺得,b同學最後的舉動不過就是像穿好鞋要繫鞋帶一樣,太過自然和順理成章了.

a同學是執念派,這種少年估計國內不大會有.日本的文化教育出來的典型少年犯,偏執聰明高傲並且有強烈的目標感和自制力.要懲罰這種人相當不易,因為偏執,有自己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認為即使自己是千分之一,也是唯一的真理.即使艾滋病毒也並沒有對他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復仇女教師在最後扳回一局,狠狠將少年犯a擊倒.其實人致命的弱點都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別處.就像小時候聽童話說,妖怪把心放在別處,所以妖怪殺不死,要找到那顆心才能把妖怪殺死.

我本來不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它有些陰暗晦澀,並且非常能夠抓得住讀者的心.但讀後兩三天,腦子裡反覆回想著這些人物和情節,覺得這實在是一本不錯的小說.看後能發人深省,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小說.

想當初看完東野圭吾的《白夜行》,恨不能向每個朋友推薦一番,但你若說他好在哪裡,我真的說不上來.只是看完全文最後的那一剎那,覺得這個故事就是這樣,作者已經將他發揮到淋漓盡致了,實在是愛不釋手,至今如此.

《告白》,聽名字像是愛情小說,但其實它是宗教意義上的告白.

是每個人在臨死前,對神父的懺悔,對人生的告白.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8

寒假裡,我讀了幾本課外書,其中有一本名叫《神筆馬良》的書我特別喜歡,讀過之後,有以下幾點感觸:

第一,馬良非常地熱愛藝術。

他很喜歡畫畫,因為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生活貧困,以打柴、割草為生,連一支畫畫的筆都買不起,可是這絲毫不減他畫畫的興趣和決心,沒有筆就用樹枝來代替,他照樣畫得畫栩栩如生,象模象樣,他在地上畫一隻兔子,天空就有老鷹在打轉,他在山上畫一隻熊,嚇得牛群再也不敢上山吃草。

第二,馬良心地善良,樂以助人。

有一天,一個白鬍須的老人得知馬良喜歡畫畫,就送給了他一支筆,這筆可神啦!畫出來的東西居然可以變活,馬良就用這支神筆專門為窮人畫畫,窮人需要什麼,就幫他們畫什麼,大大地改善了窮人的生活,他還給孩子們畫文房四寶,好讓他們可以讀書寫字。

第三,馬良是非分明,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有人在野外抓來一隻花豹,要馬良幫他畫一個大籠子,馬良說應該讓花豹自由地生活在大山裡,不應該將它關起來,我堅決不畫籠子,我只畫那些窮人所需要的東西。

第四,馬良充滿智慧,很有正義感,不怕與惡勢力做鬥爭。

有一個財迷心巧的皇帝把馬良抓來,要他畫聚寶盆,搖錢樹,或者金山銀山,好讓自己有更多的財產,馬良得知皇帝完全不管百姓急苦,又貪財,於是決定給皇帝一個深痛的教訓,他拿起神筆在牆上畫了一片海,在海上畫了一座巨大的金山,然後又畫了一條大船,皇帝看了高興極了,帶著侍從迫不及待地上了船要去搬運金子,馬良開始畫風了,他不停地畫呀畫,畫呀畫,風越來越大,越來越猛了,猛獸般的巨浪向船用力地衝擊,最後把船掀翻了,船上所有的人都被捲入大海,全都被淹死了,海面上什麼也看不到了。

後來,馬良又回到了窮人的隊伍中,繼續為他們畫畫。

馬良的故事真感人,他對藝術的追求,樂以助人的品德和充滿正義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19

這篇童話述說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因為在一個雪天裡沒有賣出一盒火柴,回去怕被父親責備,只能孤苦伶仃的一直呆在街上,此時正值大雪紛飛,大家都在家裡過年,不時還能從遠處傳來一些爆竹的聲響,可小女孩不能回家,因為家裡還等著她賺的錢過年,眼看沒有人來,又因為寒風勁吹,她就躲在了一面牆角,好躲避寒風,天氣實在是太冷了,她點燃了一根火柴,也許是餓壞了,她彷彿看見了牆是透明的,裡面有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一隻燒鵝向她走來,她剛想伸手去拿,可是火柴熄滅了,什麼也消失了,於是,她又劃了根火柴,這一次她看見了火爐,她剛要伸出腳來取暖時,火柴又熄滅了,接著她點燃了第三根火柴,她看見了奶奶,她怕火柴再次熄滅,就點燃了所有的火柴,她想讓奶奶把她帶走。

第二天,人們在街邊的牆角看見了她,她已經死了,死時臉上還帶著微笑,誰也不知道她在昨晚看見了什麼美麗的東西。

這個故事很淒涼,小女孩多少希望溫暖、幸福的生活,可是她什麼也沒有,甚至連最起碼的取暖都做不到,還要外出賺錢,雖然環境非常惡劣,但我看到了小女孩臉上依然對生活充滿著渴望,對明天充滿著期待,只是這種渴望與期待在那一絲絲火柴的微光中帶走了一切。

生活原本就是各式各樣的,而我們生活在今天衣食無憂的世界裡,雖然物質上不缺少什麼,但我們有時會很簡單地認為生活很苦惱,相比於小女孩,我們是不是該重新認識自己的一切,做好自己的事,刻苦學習,把自己變成一個社會有用的人才才是。

大家說是這樣嗎?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0

森林的呼喚,是大自然的主調。柔美的主調飄逸而出,彷彿在述說著情話,一絲絲涼沁沁的音絲。飄灑入靈魂深處,緩緩拂去著靈魂的不安,靜靜洗滌去靈魂的戾氣;萬物的輕吟,是大自然的伴曲,以韻輔聲,音韻相成,韻味悠長,彷彿能讓人融入那沉醉的靜謐,如痴如醉。讓人看到了那剔透琉璃的音色,沉迷於中。

《時代廣場的蟋蟀》這本書講的是一直叫柴斯特的小蟋蟀的傳奇故事,從默默無聞的土老帽兒到出人頭地的名蟋蟀。但它放棄了這些功名利益,只因它不快樂。在大自然誕生的蟋蟀是特別的,它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它不受榮耀的誘惑而折斷自己的雙翼。它的一生只做自己快樂的事情——為大自然歌唱,為快樂歌唱,為自由歌唱。柴斯特的一生是自由逍遙的,不受貪婪的擺佈,也不受慾望的控制,它只做一隻平凡快樂的小蟋蟀。柴斯特的歌聲是純淨而淡然的,也是千變萬化的,如風般清爽,如雲般飄渺,如水般清涼,如月般朦朧,還帶著一股屬於大自然的不墜入紅塵的優雅、尊貴與傲然。

可是,在如今的社會上,又有誰會像蟋蟀柴斯特一樣聽到自由的聲音。面對喧囂吵鬧的世界,是誰被金錢遮擋了雙眼,是誰被利慾擾亂了雙耳,是誰被妒恨矇蔽了心靈。榮耀是件好事,但是太累,太孤獨了。因為要出名,所以付出了自由;因為要出名,所以付出了一切。值得嗎?貪婪、慾望、妒忌……這些太陰暗、太可怕了。

大自然的聲音如甘竹般雅緻清幽、竹影悠悠,碧錦漣漣;大自然的聲音,如火蓮般傲然赤熱,灼瀲妖嬈,邪肆逍遙;大自然的聲音如水晶般雲蒸霞蔚、瀅彩若幻,晞星隱曜。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1

在假期裡,我與《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開始了一場邂逅。十本優秀書籍之中,讀後想為它寫點什麼的感覺最強烈。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迴圈,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迴圈。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這些光怪陸離,恰恰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所無法隱藏的魅力。

《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完成鉅著後曾有一個夙願:希望一百年孤獨的歷史永遠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但願,作者的苦心和夙願能夠夢想成真。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2

“我們還有爸爸媽媽,我們還有彼此。”這句話是《小婦人》裡面貝絲說的,是的,不管我們身在何處,我們都有親人的陪伴。貝絲和他的姐妹們生活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他們的父親去為國家而戰,家中只靠他們那慈祥的母親支撐著,家庭從曾經的富有變成現在的樸素而貧窮,四姐妹從小公主般的生活變成應該自己勞動的少女。她們的母親——馬奇太太只是不斷的在鼓勵她們,給她們溫暖的懷抱與無比的關愛,還有那諄諄的教導,馬奇太太以母親的身份來關愛她們,又以父親的身份來嚴厲的要求她們。然而,我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當我們降臨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上,放開喉嚨高歌一曲的時候,我們的母親還在產房中任由醫生的縫合,但她無怨無悔。當我們開始長小牙齒的時候,母親被我們咬傷了多少次,但她還是充滿喜悅,因為我們進入了成長的階段……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嘮叨個不停,總是怕我受到任何傷害,總是對我牽腸掛肚的。每次送我上學,她總是躲在角落裡,默默的看我進校園的大門才肯扭頭回去;每次我們受到一些小傷害或者是受傷,母親總是會“小題大做”的責備我,可我卻不知當時母親比我們還疼,每次我犯錯誤,打我罵我的都是母親,我對母親是埋怨的,卻不知其實她更心疼……

記得我剛開始學會騎自行車的時候,總是約幾個小夥伴到處遊玩,媽媽總是在我出門的時候嘮叨個不停。每當晚飯後,我們的爸爸媽媽和鄰居坐在門外的小橋上閒聊,我在一旁騎著自行車,剛學會不久的我只能用速度來保持平衡,一旦到拐彎的地方我總是操控不好,車身總是搖搖晃晃的,看上去就像要到了一般,媽媽見了立馬喊我要小心點,可我一下沒把持住,人和車在一聲響聲後啪的摔在了地上,媽媽馬上跑過來把我扶起,一遍埋怨著爸爸給我買自行車,一邊責罵我,還不停的看看我身上有沒有受傷。爸爸把自行車扶在一旁,默默的說聲:“還好有護欄,不然就要破像了。”媽媽一邊扶我坐下,一邊說著要把自行車扔了,我一聽要把自行車扔了,哭的更加響亮了,媽媽急忙問我是不是哪裡受傷了,我其實並沒有受傷,只是捨不得自行車。但我那時並沒有說出,媽媽著急的看著我,等我不哭時,我已經睡在床上了。我馬上就跑到樓下看我的自行車還在嗎,我見到自行車時很欣喜,但它被牢牢的鎖住了,我被“潑了冷水”,我開始責怪媽媽,一天都沒有和她講一句話,而媽媽還是一如既往的對我好。

後來姐姐告訴我那天晚上媽媽把我身上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我受傷。親愛的媽媽,我講你對我的好都忽略了,只留下了你對我的責備和嘮叨,我總是嫌你對我不夠好,可你去用盡了全力來愛我。

媽媽,我愛你!是你讓我有快樂而美好的回憶,是你讓我有一個溫暖的懷抱,你是世上的好媽媽!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3

午後,手捧一本《吶喊》。 《吶喊》是魯迅先生1920xx年至1920xx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細細回顧,一個名字從記憶中顯現出來——狂人。 是啊,《狂人日記》,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啊。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裡,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裡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壓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孔乙己,這個繼狂人後躍出的名字,瞬時把我的思緒拉去了他的世界、《孔乙己》繼《狂人日記》後第二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他那己扭曲的心靈是被封建文化所骨化的啊!他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他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也是,在那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也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啊!是啊,在那個中國人被處死中國人還麻木圍觀、叫好的社會環境中,難怪魯迅先生會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概括當時的社會與人民,這是何等的貼切啊!

鄧稼先讀書心得感想 篇24

我認為苔絲的一生都是充滿戲劇性的,小說通篇都是在寫苔絲走向末路德悲慘經歷,但從中也經常會發現一些看似偶然,卻又像是冥冥之中早就註定的安排。如苔絲被侵犯前在舞會結束後與亞雷家的女僕爭吵的小插曲,還有苔絲在開篇與克萊的相遇但卻不相識到後來再次與其相遇並相愛到最終的互相產生愛慕之情並結為夫妻,都充滿著戲劇色彩。也正是這樣才能體現出作者的真實感受,和真正想反映的社會陋習和時代大背景。也為以後對苔絲悲慘經歷的描寫和小說的結果作了一個完美的詮釋。整篇小說是以苔絲父親得知自己是當地著名武士後裔到讓苔絲去認親和之後所發生的一切悲慘事情的經歷為主線的,這樣更好地體現出了造成苔絲悲劇的成因不僅是社會因素,還有苔絲本身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