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莊子》心得感悟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8W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本文是讀《莊子》的心得感悟,歡迎閱讀。

讀《莊子》心得感悟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1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沒有覺得擁有生命而可喜,面對死亡來臨而可怕。那情形,該像路邊的野花,莊子對妻子的去世就“鼓盆而歌”。真人不易,學者說儒家教人入世,道家導人出世,曾經,至親的人離世,讓我感到生命無奈,生活疲憊,很多時連“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顧此失彼,隨波逐流,以為明瞭的事多了,卻是越發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開書,參照已心。

有時,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經歷了幾場葬禮。生死是莊子一個永恆的命題,也是的,生死糾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質、精神、愛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學佛,說人世是苦難的集合體,要歷無數生離死別,得失禍患,來日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下世不要為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莊子也說“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莊子說,我們要懂得“順應”,去面對,當你已無能力握著的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時候,去放開。世上沒什麼是理所當然,或是橫加於人的。多經歷了葬禮,我懂得無論對人對物,如果只去憂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經相遇相守的幸運,那去到哪個世界,也並不能真正快樂。有人問佛祖,什麼是佛?佛說,無憂是佛。原來,現在腳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裡龐雜,迴歸自然便直觀,生命是八個數目字和一條小橋,像德蘭修女1910—1997,周1898—1976,在看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個數字。我是人類社會的瑰寶,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橋賞過風光,“活好當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願望的本真,書裡娓娓而出。外面實在太吵了,在資訊、物質、慾望膨脹的今天,滋長出原始森林裡蔓藤一樣的人際網,已天天疲於奔命,卻發覺滿足更難,快樂變小。“心為形役”原來心被外物奴役著,心當然是高興不起來。是時候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見過有種培訓課程,學員要每日停下來和自己的手手腳腳,耳朵肚子身體各部說說話,關心它們過得怎麼樣。這近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公於莊子的觀心入門。“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說的耳聰目明,不在於聽得、看得有多高遠,而是能聽見自己的聲音,看見自己的心。心要見,必先靜。“水靜尤明,況精神乎,聖人之心靜乎。”水能映本文來源:照天地萬物,是水清靜的時候,風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東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湧,世界萬物也照不進人的心。

“莊子把真正瞭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以心為鏡,才可看清現狀,聯絡過去,看到未來。“前半生不要怕,後半生不要悔。”閉上目,靜靜的,我問我自己的心,你曾經有過什麼樣的夢,怎樣努力過?你心裡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一幅畫卷?“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懂得生命真諦的人,不會花時間在不該當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執拗、較勁追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于丹老師說,為了娶絕色女子,為了虛榮嫁給富商,離開了愛情,於是此生與他(她)錯過了;捨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結果猴子給逮著了。“喪己於物,失性本文來自站的領頭羊於俗,謂倒置之民。”將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開,以心為鏡照見自己,再去思索問題,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生活狀態。”且好的心態,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藝重要,像運動員往往場上顯不出場下的好成績;搭在板凳上的板條我可以輕易走過,但橫到懸崖上就我就卻步了。靜心達而見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顆清明的心,以規律迎合規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會遊刃有餘,做得更好。

書禪明瞭一種“道法自然”的生命狀態,以真求真,以真發現真,“大道合乎自然”是莊子所有理論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們平常斷章取義的無為、懈怠、隱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們才能最後獲到大自然裡“和緩的凝聚力”。天地執行,萬物更迭,四時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間有著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大聖大哲,能聚賢納士傳授至理,是他們不可或缺地擁有和緩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國,骨子裡就是有著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團結共濟和諧發展,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裡不息不滅。“和緩的凝聚力”,讓我們的心恆久澄靜清明,精神有了足夠的強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靜而觀己心,洞明規律,勉力,順應!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2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一關係。 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所謂的“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則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實上,我們往往看到在許多爭論中,所謂對立的兩派,追溯到本質上,自己都不知道在爭論什麼。如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對立的陣營,爭論、對立幾十年。可是有誰能說清除什麼是“社會主義”、 什麼是“資本主義”呢?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論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實。對於那種“萬物起源”、“誰創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採用迴避的態度。對於大自然則採用接受它、並與之相容的態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代西方科技的發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學、氣功、養生之道等等則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於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人與自然;而墨家則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則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採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於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時,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結構,從而無生存之地。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3

《莊子》一書的大名如雷貫耳,我早有耳聞,可惜我買來之後卻將其束之高閣,直到近日才有空拜讀。而在讀完整本書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開篇的兩章——《逍遙遊》和《齊物論》了。鄙人認為,這兩篇才是莊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我的感想主要針對這兩篇內容。

先說說《逍遙遊》吧。開篇那章“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雖早在高中就已背熟,但卻不知他通過描寫大與小的區別,以卮言為曼衍,道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種看似無理細看卻驚為天人的語句。是呵,所謂的聲名,所謂功績,不過是你們世俗人所認為的,而聖人、神人根本就不在乎這種世俗的看法。莊子也正是借這一點,表達了自己不願被世俗拘束,超脫於物外的逍遙。而其後所說的山之神人不食五穀、以五石之瓠浮游於江湖、以及樹之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均體現了這一觀點。讀完之後不僅感嘆,莊子果非俗人也!

然而莊子的無為避世並不是因為他的無能。恰恰相反,在《人間世》篇中,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精通世故、練達人情的莊子。而他正是悟到人世間這些迂曲、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他才臆想出了一種”逍遙“世外的消極思想。

而在《齊物論》中,莊子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異於常人的世界。從一開始提出的“吾喪我”的境界,到後面天籟、地籟、人籟的描述,都在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其後,著名的”莊周夢蝶“更是體現這種物我的合一,是一種無我的境界。恕我才疏學淺,無法從其窺得更深的意義了。

雖然莊子的看法受到時代的限制,但其飄然灑脫,逍遙自得的生活態度確實在哲學上達到了一種令人仰視的高度。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4

曾經看過這樣一則訊息:韓國聯合通訊報道,韓國鍾路學院對全國18所高校20xx年至20xx年考試論文的考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出現頻率最高的是中國古代名著《莊子》,在這些大學的大學聯考論文題中出現過9次。其中高麗大學和慶熙大學先後兩次在考試題目中引用《莊子》名言。那麼作為一箇中國人,或者說作為一名教師,一位家長,我覺得都應該去讀讀這本書。於是在假期翻閱了此書,感到受益匪淺。下面我就這本書介紹給大家,談一下自己一點膚淺的感悟。

《莊子》流傳至今共有三十三篇作品,其中“內篇”是七篇,有“外篇”十五篇,還有十一篇是“雜篇。我們都知道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巨集闊,籠蓋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

莊子有一種觀點,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應該像一面鏡子,“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意思就是水什麼時候能夠照到天地萬物呢?只有在一種情況下,就是水是安靜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說的“天地之鑑之,萬物之鏡也。”這樣的心對於世間的萬物既不逢迎,也不拒絕,安安靜靜,坦坦然然地去接受,去反射,去照見而已。這就是莊子一直都提倡的人心一定要自然,不要有很多刻意的羈絆和外在的錘鍊,我也很認同。

《莊子》中有一篇文章《馬蹄》,正是此觀點的詮釋,這篇文章說:“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紇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就是說馬的蹄子可以踏霜雪而飛奔,馬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吃草喝水,自由馳騁,蹦蹦跳跳,歡歡暢暢,這就是馬的本性。但是伯樂出現了。伯樂說:“我善治馬。”他是怎樣對待馬的呢?書上說他要修剪馬的鬃毛,對馬蹄子要燒治,要削刻,要烙印,給這些馬勒上馬嚼子,捆上腳絆子,關進馬槽裡栓住。等伯樂做完這些的時候,他的馬十有二三已經死了。但這些還沒有完,伯樂還要訓練馬。他要讓這些馬餓著,渴著,奔跑,馳騁,編隊整齊,步伐一致,前面有馬嚼子勒著,後面要有鞭子趕著,到這個時候,馬已經死傷過半了。

其實,莊子的這篇文章就是告訴我們一個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伯樂雖然是一個善於發現駿馬,訓練駿馬的優秀人才,但是莊子認為,伯樂恰恰是伐害馬天性的最大殺手。在莊子看來所有這些外在的雕琢治理,實際上都違反了自然的本性之意,也就是說,每個生命都要求得到尊重,也應該得到尊重,所以莊子說:“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就是說我所說的耳聰,不是說他能聽到世間所有的聲音,而是他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我所說的目明,不是說他能夠看見世間所有的事物,而是能夠看見自己。莊子認為,只要保持內心的恬淡清淨,以淡漠自然的態度去面對,你就可以保持一顆健康的,恆久的心。其實,對人,對馬,對植物,甚至對自己,我們都應該以一種靜觀之心去尊重真正的物性。

我們可能都聽過三個小金人的故事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故事是說有個國王得到了三個進貢來的小金人,這三個小金人形態一模一樣,重量也是分毫不差。國王就問:“那這三個小金人哪個更好更貴重呢?”眾臣是鴉雀無聲,後來有一個睿智的大臣拿來一根草,把草從第一個小金人的左耳插進去,結果從右耳出來了;第二個小金人是,草從左耳朵進去,卻從嘴裡出來了;第三個小金人,草也是從左耳朵插進去,結果掉到肚子裡,不出來了。這個國王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第三個小金人最貴重!”

其實這就像是我們的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過於喧囂的世界裡,我們聽到的言辭、訊息、故事、道理太多太多了,左耳進,右耳出,這是絕大多數人的情形,根本就沒有經過大腦。第二種是進了耳朵,從嘴裡出來了,聽見什麼道聽途說的訊息,信與不信都去傳播。而第三種人,從耳朵進去,落到肚子裡,再不說話了,這是一個沉默的人,但他是一個有辨別的人。他能夠了解自己的願望,對很多東西不熱衷,不逢迎,而以一種沉默的姿態讓自己“遊心於淡,合氣於漠。”

人生的本性,就是不受到社會的雕琢,不違逆內心的本真,看清晰心中的願望,真真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路。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5

為什麼學生一讀到現行中國小教材中的涉及到莊子思想的文章就說讀不懂?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舒服反而覺得心累?為什麼中國人在祝福別人是時,常說“長命富貴”?為什麼中國文人都有山林情結?……如果要尋求答案,可以讀讀《莊子》。

莊子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的思想,雖然不是正統,我們日常生活中卻到處都有莊子的影子。莊子的思想龐雜,也有許多矛盾之處。主要思想可以歸結為齊物論和逍遙觀。

齊物論有三個方面的意思,生死一樣,沒有是非,物我一體。莊子強調人與環境和諧共存,他認為人和物是一回事,都是氣聚而成。人死了,就是氣散了,氣會變成另外的物。莊子把生和死看成是一回事。“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知北遊》)

沒有是非,今天就有現成的例子。把順德改成佛山市的一個區,不少人都認為這是胡來(非),那是因為市民只從順德本位著眼。如果將目光放到全省或全國,就會覺得這種做種法是對的(是),是與非有什麼區別呢?前天,中央電視報道黑熊傷人事件,對黑熊是殺還是保護,專家的觀點和村民的觀點絕然不同,誰是誰非也沒有定論。

對環境的破壞,無異於自殺。這是我們的共識。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與我是共為一體的,他在《大宗師》裡說:“假於異物,託於同體,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始終,不知端倪。”把人從拘束的形體中解放出來,真正與宇宙同體。當人把對死生的觀察點從個體移到超越個體的另外一個更高的、更普遍的存在時,死生的界限就消失了。

也就是說,當人把個體與整體結合在一起時,人就超越了對死的恐懼,是非沒有了,物我的界限也就沒有了,人類從另一個層面上獲得了自由,這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

在《逍遙遊》、《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中,莊子提出,要達到徹底的逍遙,就要做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 。將功名去掉,一點也沒有掛念,悠然自適的生活,“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就是要過天然的生活,自任自適如不繫之舟漂流於人生的大海上,在可悲的命運中愉快地渡過去。這就是逍遙了,這就是解放自己了。當一個人理性地把自己和一個永恆的、無所不包的宇宙結合在一起時,個人的存在也就是一種無限。這樣,胸襟就會變得寬廣,人生的得失禍福、窮達貧富無足縈懷。世俗紛擾沒有了,只有內心的寧靜。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人所要求的不過是鷦鷯和偃鼠一樣的生活而已,只要擺脫了世俗觀念和事務困擾,人就逍遙了。清靜無為,清虛寡慾,不以外物為思想的物件,注重個人內心的修養,就達到了“至人”的境界。就可以逍遙了。

莊子的思想是承老子而來,他的理想是追求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讀《莊子》也不失為認識世界的另一法門。

讀《莊子》心得感悟範文6

今日偶得《莊子》一書,靜而讀之。漸知莊子概況。雖在上學時亦對莊子其人略有懵知,然知之不詳。近讀《莊子》一書方有更深的瞭解。莊子名莊周,其人大約生活於戰國時期(約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年)。據記載莊周住在貧民區、生活較為貧苦,靠打草鞋維持生計。有一次曾向監河侯借米,甚至穿補丁的衣服去見魏王。自稱生不逢時,貧困交加。其為人雖重金聘相而不就。卻與當時名家惠施等人來往,共討學術上的問題。

《莊子》又叫《南華經》,它是先秦時代的作品。一般認為是先秦思想家莊周及其後學者的作品集。現存共三十三篇。分成內、外、雜篇。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據學者研究內篇七篇基本思想較為統一,相互間有一種內在的、緊密的聯絡,可視為莊周本人的作品。外、雜篇無論思想內容還是文字風格皆不盡統一,非一人一時之作。可視為莊周後學的作品。但總的概括來看,內、外、雜篇之間也存在一種內在的聯絡。

根據歷史記載《莊子》一書,在先秦便有流傳。不少名人學者都讀過其書。並在其作品中有所體現,如:荀子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評價“墨子蔽於用而不知文,宋子蔽於欲而不知實,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申子蔽於勢而不知知,惠子蔽於辭而不知實,莊子蔽於天兒不知人”。書於秦朝初年的《呂氏春秋》中也引過莊子的一段話。其中寫到“莊子曰:以瓦注者巧,以鋦注者戰,以黃金注者殙。其辭一也,而所有殆者,必外有所重者也。外有所重者洩,蓋內拙。”這段話雖與該書文字略有差別,但文意一致。在史記中、在漢書中,都有引用或對《莊子》一書的評價。可是《莊子》一書應該是在當時的知識者中間可以讀到的。

在《莊子》成書以後歷代學者對其有很多的研究。如晉朝武帝時司馬彪較早地註釋了《莊子》,唐人陸德的《經典釋文·序錄》。目前所通行的本子是晉太傅主薄郭象的註釋。共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莊子》一子在魏晉時期大為流行。因此時期道家思想很盛行,而《莊子》一書被列為“三玄”之道。很多著名玄學思想家如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等,都是莊子思想的愛好者。所謂“三玄”是指《莊子》、《老子》、《周易》。

《莊子》一書的思想內容,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1)以道為本。(2)安命無為。(3)逍遙而遊。(4)萬物一體。(5)體道求真。以道為本是《莊子》一書的基本觀點。把“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根,這一點在書中處處透露。在《知北遊》篇明確指出:“昏然若之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蓄而不知,此之謂本根。”所謂“本根”,不僅是指產生萬物的根源,而且是天地萬物的總根據。而“道”作為天地萬物之本根,具有絕對性、永恆性、超越性、普遍性和無目的性的特點。而且還是人的最高認識。安命無為的思想乃因成書的時代處於戰國時期。連年的戰爭,人死生無常,心神不寧。更體現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渴求,和人們心底深處對生活於安靜、樂觀、悠閒的嚮往。逍遙而遊是該書所倡導安命無為的思想,走向極處便是無目的、無追求的境界。即逍遙而遊的境界,在書中更有明確的篇章具體描寫。如:《逍遙遊》、《人間世》、《大宗師》、《應帝王》等幾篇先後討論了逍遙而遊的問題。萬物一體是讀書關於天人關係的觀點較為獨特。其中不僅體現了自然主義的精神,而且具有一系列深刻的關於人生與社會的論斷。體道求真書讀書以道是生天生地的世界根本,又是人的最高精神境界,最高真理,人處在必然性即命運支配的社會之中,只有安命無為,才能求得真正的生活方式,而只要實現心靈的逍遙而遊,便可以達到無情無心的境界,實現與萬物為一,與道為一,與天地合一。從認識意義上說,這個逍遙而遊的過程,也就是體悟道的存在及其意義的過程,就是由凡人走向真人的過程。體道求真即體悟道的存在及其意義,走向真知與真際,是實現逍遙自適,安閒自由的必由之路。

該書是先秦時代的作品,其中所含的思想內容及歷史影響是豐富而巨大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其中許多思想觀點對現時代仍有其意義和影響,該書中所講的天人合一的觀點,與現代環保主張有一些相同之處。都有順應自然而不要破壞自然的觀點。所倡導的無心無情的生活態度,對現代人仍有一定的啟迪作用。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了,時間觀念加強了。同時減少了生活中精神享受的成分。各種危機、精神的煩悶不斷出現。而無為的生活觀念卻能給現代人們帶來一些啟示,這也是現代許多社會現象。心理學家都把拯救現代人的靈魂作為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總而言之,通過對《莊子》一書的閱讀,使我對莊子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書所包含的豐富思想理論,非一時所能理解、明知,縱讀千遍亦時有收穫。同時亦感慨古人思想之深奧。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輩之人更應加強國學的學習,發揚國學,弘揚國萃。為國學的發展增一分光、添一片瓦。

Tags:感悟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