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讀後感 > 讀後感

《莊子心得》讀後感2000字作文

欄目: 讀後感 / 釋出於: / 人氣:1.57W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幾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閱讀。

《莊子心得》讀後感2000字作文

《莊子心得》讀後感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人,曾任蒙之漆園吏,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貧而樂道,不慕富貴。他是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莊子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共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複雜些,應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後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等。

《于丹莊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過解讀莊子中的寓言,結合現代社會的現象,引導我們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人生,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種大境界,這種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遙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種精神生活,靈魂生活,是一種“無”的境界,“歸零”的境界,需要不斷反觀內心,需要大覺悟才能體會得到,而且更需要時間,因為“悟”本身是一個過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們就會逐漸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沒有大境界的指引,我們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樣,用刀亂砍筋骨而損壞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擾,在社會中被五顏六色,紛紛紜紜的表面現象所惑,不知不覺地浪費我們寶貴的生命。于丹用內心、自然流露的語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並用那些虛擬的、寄寓於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詮釋著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寬容感恩於外在世界,融合於一切自然規則,清醒地認知自己的內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擁有健康的人生心態和快樂的生活狀態。

莊子的人生哲學,就是教我們要以大境界來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態,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種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讀過此書,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隨了身心的成長,滿足了心與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於己於人,無論你在何種崗位上,環境只是一種需要你去順應的外在世界,卻需要你堅持自己內心的秉性而不隨波逐流,並讓自己盡力把自身的潛能激發到最佳狀態,那何嘗不是一種超越自我的成功;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你充當的任何一個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對,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時,我們可以無怨無悔,因為我們已經盡心盡力,讀後感《于丹莊子心得讀後感》。作為一名教師,更是如此,我們的快樂,就是可以從孩子們一雙雙清澈的眸子裡,看見他們對你的喜愛,夫復何求!

《莊子心得》讀後感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論語》是熟悉的,于丹是陌生的;但讀了《于丹〈論語〉心得》後,《論語》有了新鮮的別樣風味,于丹也漸漸靠近了我們的心岸。

“吾十五而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裡的這段話,從小便耳熟能詳,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麼,……。有一天,看《百家講壇》,一位白衣白裙的中年女子正在講這一段,下面字幕上打著“于丹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的字樣,面孔是陌生的,言談是和藹可親的,她並沒有咬文嚼字羅列子曰詩云,而是把聖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座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慾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劃自己的人生,譬如“三十而立”,“並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座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並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譬如“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于丹把“中庸”理解為一種理想狀態,一切都處於和諧之中,即天地萬物各安其位)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座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言者切切,聽者意會,那種樸實無華清新自然,一下擊中了不再敏感的神經,怦然心動,冥冥之中似乎碰到了知音, 沒有更多的理由就喜歡上了。

于丹把解讀《論語》的指南針,放在了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裡,告訴今天的我們,怎樣有價值有效率地生活,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生活。在於丹的眼裡,《論語》的價值,或者說是一切經典的價值不是用佶屈聱牙的語言作弄人,也不是用晦澀艱深的典故嚇唬人,更不是用天經地義的章法約束人;所以,她不需要我們窮究義理、旁徵博引,也不需要我們頂禮膜拜,奉若宗教,而是讓這些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樸素的真理,穿越時空的塵埃,用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慾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所以在《心得》中,沒有尋章摘句,沒有引經據典,沒有從教條到教條、從書本到書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來,將孔子從聖人的高位復原到腳踏實地的高蹈者,將聖賢經典點化為雋永心語,不故作高深,不矯情賣弄,一如《論語》中“子路、曾皙、冉有、公孫華侍坐章”中的孔子面對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誘,建立心靈的智慧,傳遞著溫柔的思想力量。於是,聖人不再遙遠,經典不再塵封,現實也就少了幾許迷茫——“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在大部頭的高頭講章、一連串的新鮮名詞術語、三墳五典博古通今的考證成為專家學者們的招牌、成為學問的外在表現時,這些文字猶如這個冬日裡的一抹暖陽,讓人受用流連,一讀再讀而新鮮如初,滋味醇厚。而這些閃爍著真理光芒的樸素語言又常常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結合在一起,讓道理既通俗又意味深長。同為花崗岩,臺階不服氣地向佛像抗議:“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告訴我們內心的從容緩和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一個抑鬱症患者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建議去看看本城最著名的戲劇演員的演出,忘懷得失,那個患者滿面流淚地說,我就是那個戲劇演員。質疑我們在角色之外,還留有多大的空間,真正認識自己的內心呢?這樣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凝神靜氣地閱讀,心領神會地頷首。

這就是于丹和她的《于丹<論語>心得》,遊刃有餘地行走在古代與當代的邊緣,擦拭去古典作品表面的斑斑鏽跡,超越聖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將千萬顆心中的一心之得呈現於觀眾讀者,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們豁然開朗,讓我們坦然微笑,還讓我們掩卷而思,在某一個闃寂的深夜..

Tags:讀後感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