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隱身衣》心得感悟3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92W

下面是小編讀《隱身衣》心得感悟,歡迎大家閱讀,多讀書,讀好書,書讀好。

讀《隱身衣》心得感悟3篇

讀《隱身衣》心得感悟一:

從莫扎特的指尖音符中緩過神來時,我還是一頭霧水,作者費盡心思設下這麼多懸念,卻沒有認認真真交代任意其一的結局——蔣頌平和姐姐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丁採臣為何要製造死亡假象?盤龍谷別墅群裡被毀容到面目全非的女人是誰……

是的,且不論這些線索的背後是悲是喜,我們甚至看不到作者絲毫曲終收撥的意圖,那他寫這9萬字到底是為了什麼?

但是,等到重新翻看閱讀中隨手記下的段落時,我才恍然大悟,近200頁的“輕描淡寫”,無非是想印證丁採臣的一句,“事若求全何所樂?” 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最美的時態。

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完美,有太多我們想不明白,看不見底的事情,明知如此,何苦還要賠上幸福快樂去刨根問底呢?

馬棒不怕死的神話被揭開時,作者說“我由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論是人還是事情,最好的東西往往只有表面薄薄的一層,這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所。任何東西都有它的底子,但你最好不要去踫它。只要你捅破了這層脆弱的窗戶紙,裡面的內容,一多半根本經不起推敲。”

老人顫巍巍的話語裡含著智慧和魔力,“你說說,人所能擁有的最好的東西,是什麼呀?是命,對不對?可你就是成天把命抓在手裡,緊緊地攥著,臨了,還得要撒手,對不對?”

這讓我想到前些時網路上很流行的一段話,“媽媽說:你們這代人吶,就是活的太明白了,所以什麼都得不到。我們當年什麼都糊里糊塗,該結婚結婚,該工作工作,現在什麼都有。”

充滿了說教氣,但,可不就是這樣嗎?

“如果我們不是特別愛吹毛求疵,如果我們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改掉怨天尤人的毛病,就會突然發現,其實生活還是他媽的挺美好的,不是嗎?”

讀《隱身衣》心得感悟二:

格非《隱身衣》刊於《收穫》20xx年3期。

這篇小說讀了幾天了,情緒稍微有點兒低落。

從先鋒到現實,格非一路走來,是有自己的文學理想的。《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這“江南三部曲”得到了為數眾多的讀者和研究者的認可。

中篇小說《隱身衣》在敘事結構上比較用心。是格非一貫擅長的。看得出他想在這個小說中表達很多東西,初讀,甚至覺得很蕪雜,好多東西自相矛盾。主人公是個古典音樂發燒友,以給高階客戶組裝音響裝置為業。但是生存艱辛,日子過得幾乎山窮水盡。

小說一條線索是“我”的職業。從為一位大學教授裝機開始,到為丁採臣打造世界最高階音響,再到為那位大學教授改裝結尾。這裡面穿插介紹了不少古典音樂知識,包括名家名曲和音響器材專業裝置。格非自陳本人就是古典音樂的熱愛者,身邊有一批這樣志同道合的發燒友。

另一條線索是“我”的生活。“我”與玉芬戀愛,結婚,離婚;與蔣頌平發小,經歷生死恐懼,一起長大,直至絕交;與姐姐姐夫本應血脈相連,而後恩斷義絕;與侯美珠相親;丁採臣自殺後,與別墅裡的女子同居生女,生活拐過一個彎,柳暗花明。

兩條線索纏繞在一起。現實生活很殘酷,親人之間圖窮匕見,朋友談錢割袍斷義;音樂世界很純淨,發燒友互助誠信,是圈子同盟,是疏離時代的小型烏托邦,古典音樂是超越現實的精神彼岸。單純從兩條線索看,有些東西未免失之簡化。具體到文字,格非給出了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的相互碰撞和彼此滲透。

小說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並非平鋪直敘,一是生存的壓力,二是親情的潰敗,三是人性的複雜。蔣頌平,玉芬,姐姐梨花姐夫保國是一類人,他們除了忠實於自我,其他都可以隨時拿來背叛。丁採臣是個聚合體,這個蒼白虛弱的男人,餐館裡因為一個菸灰缸拔槍相對,最終端著咖啡跳樓自殺,很像行為藝術。至於那個被毀容的女人,更像一個符號,以面目全非的方式,證明生命的內在力量。格非在這兩個人物身上留下不少空白,一如姐姐和蔣頌平,當年究竟發生過什麼,小說始終沒有交代。這是格非喜歡的方式,那個被幽閉被殘害的女子,反而看出了所有人都是被生活、被社會所綁架。隱形的死亡和暴力,別墅的陰鬱和空洞,病態的人物和心理,給整篇小說帶來了神祕而冷峻的復調色彩。

說點不算題外話的多餘的話吧。

首先,音樂,或者推而廣之的藝術,作為靈魂的慰藉,給了我們生活的一種依託,外面的世界如何聲浪滔滔,關上門,我們就可以沉浸在古典音樂之中,隔絕,是對時代的抗拒,還是對生活的逃避?是對心靈的放逐,還是找回失落的情懷?音樂發燒友們生活在半想象的世界裡,拒絕黑暗的認知,也拒絕黑暗的投影,他們試圖營造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穿上了隱身衣。

其次,現實關懷,或者推而廣之的人文情懷,怎樣才會更有意義?小說借主人公之口,冷嘲熱諷知識分子的坐而論道,不過是毫無意義的空談,尤其是對現實的批判,都是聳人聽聞的臆測,大學教授的無知無畏,陳詞濫調,目中無人,誇誇其談,胡說八道,品位低下,令人忍無可忍。作者還總結了這些知識分子的型別,一派悲觀型,到處散佈中國隨時會崩潰;一類樂觀型,隨時宣揚中國是世界的救世主。小說中的教授和他的朋友們的確讓人心生反感。由此想到,知識分子到底何為。

格非本身就是大學教授,典型的知識分子,他寫小說也多半知識分子題材。這篇小說中,他把知識分子一網打盡了。這就是我情緒低落的原因。他提及遊蕩在海淀的那些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只會高談闊論,顯然有當代儒林外史,學者現形記的潛在意圖。知識分子自身存在太多問題,被社會普遍不信任,自89之後,也算由來已久,往前追溯,可以及至延安。今天是“講話”70週年,反思比紀念更有意義。

在今天,知識分子究竟何為?我想,基本立場肯定還是批判,沒有人希望中國崩潰,但是日子不可能一成不變地過下去,要想不崩潰,就必須變革。古典音樂拯救不了這個國家,如果面臨最後的動盪,古典音樂也拯救不了哪一個人。當然,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建設,是根據國情確定變革方案,還是以變革國情作為出發點,賀衛方的觀點值得借鑑。這個話題說來太長,有小說中批判的清談誤國之嫌,就此打住。

在研究生“20世紀中國文藝思潮”課上,我曾提及,我喜歡印象派,莫奈,德彪西。

讀《隱身衣》心得感悟三:

你對這個時代越失望,對這部小說就越不容易失望!

故事到底有幾種講法?格非又找到一種講法。充滿噪音的世界,你可以囤積天價的發燒音響,但最後能讓你安心的還是沉默本身

《隱身衣》的主人公是資深音樂發燒友的主人公,以為高階客戶定製高階音響裝置為生。一天,他接到了一個神祕人物的訂單,從此陷入詭異莫測的謎局……

小說《隱身衣》設定了重重懸念,講述了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社會劇變中的人們追名逐利而起伏跌宕、凶險無著的命運。

貫穿了對古典音樂的優美詮釋和傾心禮讚,以之與書中無序和充滿慾望的世界構成強烈的張力場,而情節的驚悚與繁複的構造又體現了某種黑暗、殘酷等哥特式藝術特徵。

《隱身衣》的寫作延續了格非自《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烏托邦三部曲”以來對現實世界高度的關注與思省。

Tags:隱身衣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