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8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8.12K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臧克家也曾說“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位益友”。讀書能明德,明智,明理。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精選28篇)

午後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書房的窗邊,輕輕地翻開《十歲那年》,那一行行簡短的詩歌,一幅幅精妙的插圖深深地吸引著我,竟讓我彷彿靈魂出竅般走進了那書裡。

主人公“河”——一 一位年僅十歲和我一般年齡的小女孩。因戰亂逃離漂流到了陌生的美國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苦難,可這位小小的女孩並沒有放棄而是堅強勇敢地面對一切。而作者用簡單的文字就把“河”的堅強、勇敢、樂觀、執著、可愛描寫得淋漓盡致。

放下書本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是幸運的,我是幸福的,十歲的我快樂無憂,有爸爸媽媽的呵護,有開心玩耍的小夥伴,有寬敞潔淨的教室...... “河”本也可以像我一樣簡單快樂地和家人夥伴一起過著淳樸快樂的生活。但,是誰如此狠心打破了這份簡單的美好,又是誰讓這位年僅十歲的女孩在本該快樂無憂的年齡裡卻經歷了家破人亡,顛沛流離。是戰爭,是的就是戰爭,戰爭就是罪魁禍首!是戰爭讓“河”的國家四分五裂,讓“河”家破人亡......可是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發動戰爭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呢?難道就不能像老師教育我們同學之間要和睦相處那樣和平地相處嗎?難道讓世界和平是一個渴望不可及的夢想嗎?“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為了母親不再失去孩子,為了讓孩子不再失去父親,為了讓妻子不再失去丈夫,全世界應該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這學期學習的《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文章的主人公“雷利”也因戰爭失去了自己的父親,他那強而有力的呼籲吶喊一遍又一遍地在我耳邊迴響。

即使在21世紀,這世界並不太平,依然有戰爭威脅著這嬌嫩的“和平之花”。但我堅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只要人人都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相信總有一天和平之神會永駐人間。

《十歲那年》中的“河”的勇敢堅強、樂觀執著讓我敬佩,同時《十歲那年》也讓我明白了戰爭給人類帶了巨大的災難。《十歲那年》洗滌了我的靈魂,滌盪了我的心靈,我願終身與書為侶。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

我們要從小培養讀書的好習慣,讀書作為一種培養孩子性情的方式是很好的選擇,讀書能培養一個人的內在氣質與外在修養,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道理,下面是一篇小學生《十歲那年》讀後感,大家一起學習一下,希望大家有所體會。

我今年十二歲,我健康、我聰明,我無憂無慮,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爸爸媽 媽非常愛我。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就叫作《十歲那年》,同學們你們看到這個書名肯定會有很多疑惑:十歲那年怎麼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當然我也不例外,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閱讀這本書。

《十歲那年》,它出自於美國的賴清河。《十歲那年》的特殊旅行,是一場美麗而堅強的成長蛻變。金河一個十歲的小女孩,她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她和英俊、溫柔卻永遠只在照片上的爸爸,堅強勇敢美麗的媽 媽,還有三個性格各異的哥哥住在一起,家鄉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各種傳統,她的熱情的朋友,還有那些木瓜樹。但是這一年,一場意料之外的戰爭卻讓她的人生從此天翻地覆。

金河和家人被迫離開了美麗的家園,搬往美國南部。然而,適應新環境是那麼難,新的語言、新的同學、新的老師,一個全新的城市……最終,金河會融入這個新的世界,重新變得聰明和自信。從生活在家鄉的幸福日子,到適應美國社會的艱辛經歷,金河依然沒有放棄。最後終於在親朋好友的幫助和鼓勵下變得自強、聰明有自信。

看完這本書,我感慨萬分、浮想聯翩。戰爭太殘忍了,一場戰爭的發生會奪去無數鮮活的生命,會摧毀美麗的家園,更加會破壞幸福的生活。金河十歲這一年的經歷,讓我感到心酸。

一個十歲的小女孩經歷了戰亂、漂流、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陌生的城市,新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和諧,那麼美好。不同國度、不同種族、不同信仰,遭到鄰居的排斥和攻擊。語言不通,在學校受到同學的嘲笑和欺負,連吃飯都躲在廁所裡。金河是懂事的,學校裡經歷的挫折,回家隻字不提,不讓家人為她傷心。金河是勇敢的,面對困難她沒有退縮,她努力學習英語,對嘲笑她的同學做出了反擊。金河是又可愛又陽光的,她的可愛使她得到華盛頓小姐無償的幫助。她的陽光使她交到了新朋友。

讀了這本書使我懂得了面對困難的生活要樂觀勇敢地去面對,讓苦難變成人生中的祝福。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3

《十歲那年》的作者賴清河出生在越南,隨父母遷居到美國。看了這本書我有許多的感慨分享給大家。

主人公河是一個10歲的小女孩,家鄉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各種傳統,她的木瓜樹和那些熱情的朋友。但這一年,戰爭的硝煙使河的一家不得不離開美麗的家園,搬往美國。這一次意料之外的出行讓她的人生從此天翻地覆。然而,適應新的環境是那麼困難,新的食物、新的鄰居、新的同學,一個全新的城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河的3個哥哥和母親在美國找到了工作,河也繼續上學。

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感到極大的震撼和痛心。河和我年齡相仿,而我們一直在祖國的保護下和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而河和她哥哥們在戰爭的硝煙中和子彈的飛舞中成長。要知道,河的一家在船上逃難的過程中,食物是多麼的緊缺。最好的時候,早餐、午餐和晚餐只有一個硬邦邦的飯糰和一口水。對於逃難的人來說,有飯糰吃已經是上帝給他們的恩惠。

記得,我小時候不喜歡吃飯。有一次不想吃飯,就偷偷去陽臺把飯倒掉一半。那時候我還小不懂事覺得沒什麼,現在回想起來就感覺很慚愧。對比河他們的處境,我們現在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豐衣食足、無憂無慮。可想而知,戰爭幾乎催毀了一切。孩子失去父親,母親每天擔心受怕,年長的哥哥各有各的打算,最小的女孩心中充滿了迷惑。而且,小女孩還要看別人臉色行事。像那個年齡不是應該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玩耍嗎?是的,但是戰爭破壞本應該美好的生活。

作者用自己童年的事蹟告訴我們,戰爭帶來的是痛苦,但在戰火中的人們是堅強、樂觀和善良的。我要向河學習,學習她樂觀面對生活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我讀了《少年向上》這本書,其中的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感恩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動和啟發……

霍金,一位偉大的“宇宙之王”,一個身殘志堅的病人。運用他的大腦的智慧,來破解宇宙的奧祕。一次學術報告會上,一位女記者問他:“您被病固定在輪椅上,您不認為您失去了太多嗎?”霍金用他僅能活動的三隻手指,打出了讓在座的聽眾肅然起敬的一段話: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可見霍金有一顆感恩的心。他是一個深知生命來之不易的人,但他並沒有因為身體殘疾而抱怨和氣餒,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憑著堅強的意志,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

其實,在社會上抱著一顆感恩之心的人並不少。包公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清官,同時他也是一位孝敬父母的大孝子。有一年他身負官職,準備去出任知縣,可是包公的的父母不願意跟他一起去到任。包公便辭官在家,一心在家照顧父母。幾年後,包公的母親去世,在鄰居極力的勸說下,包公才勉強答應走馬上任。

為了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包公寧可放棄到手的官職,也要來照顧父母,這不是感恩的典型例子嗎?感恩是一個道德底線,同時,感恩也是我們打敗困難的精神。當別人幫助你的時候,你是萬分感激還是心不在焉?其實,感恩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力量。所以我們始終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面對社會。總而言之,感恩就是最能體現出真善美的心理態度。我們一定要懷有一顆感恩之心。

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對我的愛,為我付出了那麼多!十二年來,爸爸媽媽把我從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培養成了朝氣蓬勃的國小生,是多麼不容易啊!所以我要感謝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我要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您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5

前段時間讀法國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主人公艾瑪不斷地追求愛情,屢次出軌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女人是如何一步步墮落,一步步走向死亡。是虛榮?是叛逆?是放蕩?回憶小說情節,艾瑪是一個愛幻想愛做夢的女人,當包法利先生向艾瑪的父親提起婚事的時候,聽到的回答是“我不能馬上回答你,你今晚在樓下等半個時辰,如果看見窗戶的燈是亮的,就表示艾瑪同意了”,沒有深入瞭解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只因為艾瑪還未成熟,她期待美好的愛戀。但事與願違,包法利先生是一個平庸的人,固執木訥,沒有浪漫,沒有激情。“在她的靈魂深處,她一直等待著發生什麼事。就像沉了船的水手,遙望著天邊的.朦朧霧色,希望看到一張白帆,她睜大了絕望的眼睛,在她生活的寂寞中到處搜尋”。

他們在鄉村生活了一段時間,可艾瑪的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平淡的婚姻生活並不像她想象的美好。新婚之後的寂寞,迷茫,無聊,使她對感情生活的嚮往,對自己婚姻的某種悔恨和生不逢時的想法時刻迸發,如小說寫的“愛情彷彿是一隻玫瑰色的大鳥,只在充滿詩意的萬里長空的燦爛光輝中飛翔;可是現在,她也不能想象,這樣平靜的生活,就是她從前朝思暮想的幸福。”

於是,當萊昂趕著馬車來到小鎮時,艾瑪動心了,萊昂不俗的談吐,紳士的風度,勤奮踏實的工作態度,深深地打動了艾瑪,他們努力尋找共同語言,從文學,從音樂,一步步相互試探,就像是精神式的柏拉圖的戀愛,他們都保持著道德的原則,不敢越界。本以為艾瑪就這麼和萊昂發展下去,可鎮裡的議論紛紛,萊昂家裡的催促,萊昂走了。只剩下艾瑪的鬱鬱寡歡與等待。

如果將艾瑪對愛情的追求看做一隻風箏,那麼萊昂就是牽著風箏飛翔的人,當萊昂離開,風箏斷線,摔在地上,艾瑪的心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尋找飛翔的快樂,她渴望飛的更高,飛的更遠!慾望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就像給飢餓的人一口麵包,結果只能是想要的越來越多。

命運好像給了艾瑪一次機遇,羅多爾夫的到來,給了艾瑪希望。羅多爾夫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流連於眾多女人中間,他看中了艾瑪的年輕美貌,艾瑪看中了他的英俊瀟灑,甜言蜜語。小說有個很諷刺的情節,他們挑選的約會地點不是羅多爾夫的木屋,也不是艾瑪喜歡散步的樹林和花園,而是一次農業展覽會的會議廳裡。其間,羅多爾夫對愛瑪的甜言蜜語式的語言攻勢一直被大會主席的講話所打斷。虛偽的愛情誓言和表白就和令人發笑的“公牛”“種子”“獎章”“糞池”一類的話語完全並列在一起。從此以後,艾瑪偷偷與情人約會,甚至為了準備約會的服裝,飾品,禮物等,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債累累,最後在悔恨中自殺。

我第一次看這部小說時,很討厭艾瑪,覺得她屬於紅杏出牆的型別,不符合倫理道德規範,但是,隨著我對西方文化的慢慢了解,對人性的逐漸探究,現在,可以很釋懷的談起艾瑪的故事,甚至可以站在艾瑪的角度,重新審視《包法利夫人》。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書香溢寒假,名著伴我行”的讀書活動讓我的寒假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名著是一汪泉水,時刻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名著是夜晚璀璨的星星,指引我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名著是江南醉人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而《第五項修煉》與《杜拉拉昇職記》就成為了陪伴我寒假空餘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今,知識經濟日益劇烈,職場風雲變幻莫測,沒人能準確的把握其方向。20xx年的金融危機使得多家企業破產,造成成千上萬的人失業。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企業,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這些技巧不是先天就會的,而是靠後天的學習積累起來的,在這個靠知識武裝自己的時代,對於那些依舊只靠“蠻力”卻希望能獲得成就的人或集體來說,是可悲的,其結果註定是被時代的潮水所吞沒。因此,不斷在學習與工作中前進成為了一種有力舉措。

《杜拉拉昇職記》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拉拉在工作中不辭辛苦,升遷途中經歷的挫折與磨難,對自己所處的世界級公司的政治鬥爭的感悟以及她在工作中所擁有的愛情經歷,生活理念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人的最輝煌的時間段可以說是獻給了自己的工作的。在人的前二十幾年中,努力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對於學生而言,學校是溫房,沒有任何的風雨,沒有任何的外界的干擾,學生很舒適的成長著,被溫房中的養分滋潤著。而當脫離溫房時,他們會發現,外界與自己心中所想像的是那麼與眾不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是人人都是富二代,不是人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著背景是令人羨慕的,因為它可以令你少走很多彎路,直接就可以通向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說很不公平,不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理想的公平是絕不不存在的。

對於那些初出茅廬,或是已打拼過一段時間的那些沒有背景的人們來說《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可以借鑑的書。《杜拉拉昇職記》是一部描述白領生存法則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她沒有背景,受過較好的教育,走正規路子,靠個人奮鬥獲取成功。在這本書中小說主人公杜拉拉從一個民營企業做起,再經歷港臺企業,慢慢的朝著自己的外企前進。

對於人一生的職業而言大致可以分為這幾個階段,就業階段,擇業階段,樂業階段。在一開始是職業在選擇你而不是你在選擇職業,當你有了一定的經驗後,可以對自己嚮往的職業開始進行選擇,而樂業,顧名思義,就是享受自己的職業了。當然很多人一輩子都處於就業階段,始終無法再向前一步,小說中的主人公拉拉,卻不是這麼一個人,她有這自己明確的目標,一心想去外企的她,歷經民營企業和港臺企業的洗禮後,拉拉終於如願以償地進了通訊行業的著名美資500強企業DB,任職華南大區銷售助理,月薪四千。那時的她,大學畢業四年了。在進入外企後,拉拉在外企的經歷跨度八年,拉拉從一個樸實的銷售助理,成長為一個專業幹練的HR經理,見識了各種職場變遷,也歷經了各種職場磨練。然後其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同級對直接領導有了矛盾後,作為旁人,該怎麼處理,尤其是當事人自己也對上級有抱怨的時候,該怎樣處理?當直接上司和間接上級之間對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該如何處理?當直接上司和更高級別上司有矛盾時,該怎麼處理?遭遇辦公室愛情的時候,該怎樣面對?遭遇情敵的時候該怎麼處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對於我們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很有借鑑意義。比如在面對辦公室愛情的時候,拉拉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機智去面對,用警覺去捍衛。但在遭到同事兼情敵的惡意攻擊的時候,不退縮,不正面衝突。尤其是絕不把工作和感情糾纏在一起,很理智地區分開來。

杜拉拉,長相中等偏上,身材是標準的OL瘦版,學歷是名校本科,沒特別顯赫的背景,如果說她有什麼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有著卓越的智商IQ和EQ,有著特別強烈的上進心,有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性格,正是這些,造就了她的成功。由這本書不禁讓人想到了未來的自己,畢業後的我們即將踏上工作的崗位,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與生活。所以,《杜拉拉昇職記》讓我提前瞭解了職場中所需要面臨的考驗,以便於現在能夠更好的鍛鍊自己。

相對於《杜拉拉昇職記》,《第五項修煉》更為深奧難懂。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其中,五項修煉分別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自我超越的修煉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願望,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對客觀現實正確的判斷。通過學習型組織不斷學習激發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全心投入工作、實現創造和超越;心智模式影響自我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在剎那間決定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這就是心智模式在發揮著作用。

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把自己工作組織看成學習的場所,把自己工作組織看作是轉向自己的鏡子,這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潛在能力,使這些能力浮在表面,並嚴加審視;共同願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願景,並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的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絡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幹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企業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著,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思考修煉。系統思考的修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修煉。

《第五項修煉》提供了一套使傳統企業轉變成學習型企業的方法,使企業通過學習提升整體運作“群體智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成為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從而避免了企業“夭折”和“短壽”。在如今學習型組織是一種適合時代潮流的管理方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企業才能永葆青春,不至於早早夭折。

當然在社會之中,個人終究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學習之中也是如此。所謂學無止境,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戰勝一個個困難與挫折的過程。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只有打敗了自己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學習中,我們如果團結集體的力量,積極採取其他人的意見,以沉著冷靜的頭腦來分析,才能把握全域性。團隊學習不僅是自我水平的提高,也是集體水平的提升,學習的真正價值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個大一的學生,但是光陰似箭,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現在就要開始瞭解職場相應的知識。這樣才能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今的我,應該以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主,在空餘時間補充職業相關的知識。社會是殘酷的,如果時時刻刻更新自己,很快就會被淘汰。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就是一個特別值得借鑑的學習方法,相信在未來的企業工作中,團隊協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有人說:“錢可以創造財富。”有人說:“困難能造就成功。”而當我讀了《把信送給加西亞》後,我卻想說:“信念可以創造奇蹟。”

這是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這時,安德魯。羅文接到任務:與古巴起義軍領袖加西亞聯絡,並將信送到他手中。羅文沒多問一句話,立即無條件執行,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歷盡艱險,終於在預定時間內完成了任務。憑著這封信,美國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主人公羅文是那麼負責,他的信念如此堅定,接到任務時,沒有多問,而是抓緊時間執行任務,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我覺得這種精神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上、學習上都是難能可貴的。學生或是下屬接到任務時,就該毫無怨言,認認真真地完成。這麼一說,我倒是覺得我們班長身上有羅文的影子。

這事發生在一年級,我們剛上學那會兒。我們和班長玩得正歡,劉老師又叫班長去辦公室了。“到底什麼事兒老叫班長?”不一會兒,班長就回來了,問道:“有誰知道文印室在哪兒?”我們搖搖頭:“不知道。”一聽這話,他就腳踩“筋斗雲”飛奔而去,我們疑惑不解,也就繼續接著玩。時不時只看見他的身影在樓道中閃現,每一次,他都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偶爾望見他停了那麼一下下,又挺直腰板,繼續奔路……從後面看,班長簡直就像奔跑的火雞。

不知不覺我們都玩了十分鐘,休息時,又看見他跑了出來,上氣不接下氣,衣服、褲子都被汗水溼透了,可他臉上依然掛滿笑容,手裡還握著一張紙。他一刻也不休息,踉踉蹌蹌地走進了辦公室,出來時,只見他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羅文一樣,既要自己主動去做,又要紮紮實實地做事,不能一拖再拖。遇到困難,不能畏縮,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對。正如書中所說:羅文是敬業、主動、忠誠、勤奮的象徵。全世界人們都應向他學習。

《把信送給加西亞》雖然講的是小小的一個故事,但是留給後人的卻是深思,因為它教會了我們為人處事的道理以及堅定的信念定可以創造奇蹟。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8

——讀《把夢留住》有感

看完這本書,眼睛像是被什麼矇住了,一切都變得模糊了:那幾位到西部 支教的老師,那些寧夏樸實的相親,那些西坳學校裡可愛的孩子……如此多的感動讓人著迷,如此多的情緒讓人沉醉。

深深地被書中的一個情節打動著,老師剛到學校,找誰喝,打井水還要當地人教,否則打到的就是渾濁不堪的水。老鄉幫忙打的水還被“我們”“嫌棄”,還期望在那兒買礦泉水,誰知老鄉都不知礦泉水是個什麼玩意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超市,貌似有壓箱底的礦泉水,看著那模糊不清的“娃哈哈”,“我們”對於這個小鎮,這個即將工作的地方多了幾絲擔憂……看到這樣的描述,我不禁為之震撼:到底是怎樣環境的惡劣,才會讓一瓶礦泉水也變得彌足珍貴,到底是要有怎樣的覺悟,才能支撐那些支援西部的同志撐下去,到底是什麼力量,讓那些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對未來充滿希望!

依稀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西部支教的分享會,其中,有許多故事讓我不住淚流滿面。有一位老師這樣講道:在一次課前演講時,班裡一位叫何磊的胖胖學生談到自己的理想。他說,他長大以後想當一名司機。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班裡其他人談到理想時要麼當科學家,當明星,當宇航員等等。何磊繼續說:“每次週末放假,看到有的同學5分鐘就回到家了,而我還要走上3個半小時的山路才能回去。我想,如果我是一名司機該多好啊。”在場的同學也受到了感動,響起熱烈掌聲。我決定,我要跟學生走一回這樣能產生理想的回家之路。

這樣的師生情誼怎不讓人為之動容,怎不讓人為之心生敬意?為了堅守住一個孩子的夢想,老師能夠毅然陪同學生步行山路,這不僅是一段回家的路,更是一段通向理想的光明坦途。這樣的孩子又怎麼不讓人心疼呢!那麼質樸卻又真實的言語,流露出多少不可言傳的對於明天的期待,對於人生的憧憬啊!

另一位老師這樣說道我帶來了什麼呢?我能給他們什麼呢?對新課程理念的解讀?對新教材的詮釋?新課程教學建議?對新課程的反思?其實,這些外在的東西他們以後會在實踐中慢慢地領悟、梳理清楚的;我以為我真正帶給他們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 或許,我們真的不能改變什麼,可是我們至少可以給黃土高坡帶去一縷清新的空氣——這是我的真純心聲。我們能做到的,應該做的是帶給那裡的教師放眼看待世界和對未來希冀的勇氣與力量,觸發他們追求自身價值的信念和決心;引領他們擁有積極向上、健康人生的生活態度;增強面對困苦艱難永不言敗的身心承受能力。我們努力為他們插上一個理想的翅膀,因為他們總有一天會展翅飛翔!真的要感謝這次支教活動。我耕耘,但我更有著收穫,因為它重新點燃了我內心的美好東西——迴歸本真,感悟人性的真、善、美。可以不誇張地說,在咸陽,我們經受了靈魂的洗禮,完成了生命的蛻變!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頌揚一群熱血青年志願西部的壯舉,我想他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啟迪與情感的宣洩,我們在物質生活極度膨脹的都市感到受挫空虛之時,還有那麼多無法滿足基本溫飽的人們在為生存憂心傷神,這不能不說是作為都市人的一種失敗,一種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不會用正確的態度為生活尋求一個出口,一個可以讓大家都過得更好的出口。如果,每個人都能認真地生活,也讓他人能夠認真的生活,那麼整個社會就能夠變得美麗一些,純粹一些,溫暖一些……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9

今天讀了《當心你身上的小妖精》

故事裡的多多本來是個很乖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就開始不乖了,爸爸媽媽就有點不喜歡他了。爺爺知道了告訴多多是脾氣精在搗亂,多多後來改掉了毛病,制服了脾氣精,脾氣精離開了多多,多多再也不亂髮脾氣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脾氣精來搗亂,自己正要發脾氣的時候,要忍住不要發火,讓自己冷靜下來,克服掉壞脾氣。學會講道理。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追求卓越,馬不停蹄,崇尚行動,忠於創新。

親臨其境,才能獲得真知。本書的作者很好的驗證了這一結論——湯姆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的《追求卓越》開啟了商業管理書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將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密切地結合起來,成為轟動整個管理世界的經典法則。兩位作者花費數年時間,輾轉美國各地,深入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綜合了數百個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最後篩選出43家優良“標本”,進行解剖和探究。樣本涉及製造、資訊、服務、銷售、交通、食品等諸多行業,包括大名鼎鼎的ibm、通用電氣、惠普、3m、麥當勞、寶潔等。

在作者的看來,一個企業的成功並不是有一個多麼了不起的規劃、發展的方案,而是根據方案確確實實的實施。

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定的定量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作者反對的是盲目的分析,是太過複雜而沒有實際用途和太笨拙而不夠靈活的定量分析。試圖對本來就不可知的——例如當產品的最終用途還不可知時對市場做出詳細預測,做出精確的分析。作者尤其反對目的在於通過控制來指導企業發展,而不參與具體的實施過程的幕僚人員來安排操作者這類分析。得州儀器的柏特里克鑑定的認為:“實施計劃人必須是制定計劃的人。”作者也反對這樣的情況,當計劃開始時,行動已經停止,這種“分析麻痺綜合症”經常可以看見,很多一心想把工作做好的一線經理被總部幕僚人員弄得心灰意冷,這些幕僚總是找一些理由來證明什麼事不能幹,因為這些經理人沒有辦法證明他們採取的方法會起作用,幕僚人員為了安全起見,否定了他們的設想。當這種勢力盛行時,就會窒息公司的主力和創作精神。要正確的執行理性主義。

一家優秀的公司,他們喜歡立即著手解決問題,以行動為導向。勇於行動,勇於失敗。

在傳統的管理模式裡,運用最理性的分析方法建立模型,進行全方位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會涉及到所有方面的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於是為了解決這些可能出現的情況,我們發展出更加複雜的系統,進行更加複雜的分析,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那就是我們只有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才會放手去做,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撰寫報告、分析問題、開發系統,卻遲遲不肯動手去實踐。事實上,太過理性主義的取向會讓我們裹足不前。因為它會使各種情況裡的活性元素被破壞殆盡。遺憾的是,大多數企業都信奉這種僵化的模式。很多公司對制定計劃的興趣,遠大於製造暢銷的產品,碰到問題時,坐下來進行規劃,最受大家歡迎。因為這樣不但可以產生知識性的回饋,而且無須面對實際運作上的壓力,正式的長期規劃幾乎都會導致過度重視技術面。卓越企業則不同。它們的理論是,“實踐!而不是空談。”就算是一小步,唯有讓人們採取行動,才能取得成就。當然,伴隨著實踐,失敗也隨之而來。實踐,或者說實驗,總是能和失敗成為孿生兄弟。讓我們看看那些平凡的企業遇到失敗時的做法。毫無疑問,他們會召開會議,這是必須的。因為開會是分析的序曲。然後是批評,這個企業人人自危,不敢創新。因為創新意味著可能失敗而失敗恰恰是萬萬不被容許的。事實上,在企業裡,如果不多嘗試,勇於失敗,然後再進行嘗試,自然什麼也學不到。訣竅在於達成共識,明白哪一種失敗是可以接受的,哪一種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要達到這個地步並不容易。不過不要自欺欺人。分析做得再多(特別是市場研究),都無法激發出真正的創新。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我酷愛讀書,不論作者門第高低,也不論作品古今中外。只要是書,我都能讀下去,而且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書中去,彷彿身臨其境。

開啟一本書,就好像輕輕感受到淳淳楊柳風,撲面而來;就好像慢慢感受到濛濛杏花雨,從天而降;就似乎全新體驗到浩浩竹林帶給你的輕鬆與快感。

每一本書與每一本書之間的風格又迥乎不同。讀《伊索寓言》後便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味,讓你頓時豁然開朗。在笑過、樂過、哀過、傷過每則寓言中的主人公後,你便會記住不能和這個人一樣自私、自立、自棄、自卑、自負……要像那個人一樣自尊、自愛……

多讀書,可以與主人公卑可憐之人,笑可鄙之士。讀書是超越時空間的邂逅。你會感受李白攀登天姥峰的瀟灑;杜甫登臨五嶽一覽眾山小的壯志;李清照在蓮花池中爭度的輕快;徐志摩再別康橋的不捨之情……你會和托爾斯泰感受老婆婆向金魚永無休止的貪婪;你會與孔子一起因材施教;你會與魯迅先生一起在夕陽落日時拾撿朝花,共同回憶那美好的童年;你也許會與海倫凱樂一起失去光明,面臨黑暗,去感受那份渴望……

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書讓你走人生路途唱出春花秋月,落英繽紛。書讓你在浩瀚海洋中盡情暢遊。書點燃希望,讓你在無窮無盡的人生漫漫路上永遠不會迷失方向,一直像帆一樣將你這隻小船送道路的終極。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我是一個在黑暗中的孩子。

我從夜的被單裡向您伸出我的雙手,母親。

當我死時,世界呀,請在你的沉默中,替我留著“我已經愛過了”這句話吧。

讓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讓生者有那不朽的愛。

我看見你,像那半醒的嬰孩在黎明的微光裡看見他的母親,於是微笑而又睡去了。

我將死了又死,以明白生是無窮無盡的。

當我和擁擠的人群一同在路上走過時,我看見您從陽臺上送過來的微笑,我歌唱著,忘卻了所有的喧譁。

愛就是充實了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

當人微笑時,世界愛了他;但他大笑時,世界便怕他了。   您的陽光對著我的心頭的冬天微笑,從來不懷疑它的春天的花朵。

我們將有一天會明白,死永遠不能夠奪去我們的靈魂所獲得的東西。因為她所獲得的,和她自己是一體。我曾經受苦過,曾經失望過,曾經體會過“死亡”,於是我以我在這偉大的世界裡為樂

在我的一生裡,也有貧乏和沉默的地域。它們是我忙碌的日子得到日光與空氣的幾片空曠之地。

“我相信你的愛。”讓這句話做我的最後的話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今天我正在家玩,這時媽媽來了,她給我買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海蒂》。我問媽媽你為什麼買海蒂呢?媽媽說這是老師介紹的書,這裡的人物有海蒂、海蒂的爺爺、海蒂的姨媽、牧羊童彼得、彼得的奶奶、裡面講的是海蒂的爺爺住在山上,海蒂被姨媽送到山上,跟爺爺一起生活。他很快喜歡上山上的花花草草、一草一木,也認識了牧羊童彼得,他用愛心感動了爺爺冷酷的面孔。又給轄眼的老太太帶去生活的希望又教會了彼得認字,還有海蒂和爺爺幫助殘疾女孩克蘂拉恢復健康這個故事說明只要理解別人別人就理解你。

海蒂讓我明白了她生活在那樣艱苦,冷漠的環境中依然保持一顆天真爛漫,心地善良的心,用她不懈的愛感動著每一個人,我們現在生活這麼優越,不僅有父母、親人的關愛,還有老師同學的幫助,要更努力地學習,去關心愛護身邊每一個人。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梁啟超先生的《李鴻章傳》,它與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吳晗先生《朱元璋傳》、朱東潤先生《張居正大傳》,並稱為中國二十世紀四大傳記。我瞭解李鴻章此人初始於國中歷史書本,後在反應晚清風雲的各大電視劇、電影中常常會看一個或邪氣、或陰冷、或儒雅的乾瘦老人。歷史對李鴻章的評價褒貶不一,直到我讀了梁啟超的《李鴻章傳》方才讓我又重新審視這位叱吒晚清政壇四十年的風雲人物,甚至對晚清那段國家屈辱史,有了另一番感悟。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讀後感。

一、成書背景和作者

此書寫於《辛丑條約》簽訂後第四個月。那時距離李鴻章憾然辭世僅僅二個月。當時,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領袖流亡在日本。也就是說此書的發表在日本而非國內。

熟悉晚清歷史的人,一定不會對梁啟超和李鴻章陌生。梁啟超生於1873年,從八卦的角度講,他是後來民國才女林徽因的公公,晚清時的帥哥一名。但從歷史的角度講,梁啟超18歲投入康有為門下,20歲創辦《大公報》,25歲發起著名的"公車上書",與光緒帝開始為期百日戊戌變法,26歲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如果說晚清時有憤青的話,梁啟超無疑是晚清歷史上的最大憤青,而他更把他滿腔愛國之志,和對當時時政的不滿付之於實踐,雖然,他後來失敗了,但是他還是在歷史舞臺上寫下了厚重一筆。

而梁啟超寫《李鴻章傳》時,他正好29歲,大好青年,卻已流亡日本三年。此時的他正孤獨的在日本島上,反思和總結維新變法失敗之處。在我看來,他寫李鴻章除了去點評一名政敵外,更主要的目的是藉由李鴻章的一生,抒寫自己對晚清歷史的見解,對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看法,對大清王朝隕落的一種悲憤,他其實是借李鴻章的故事,抒發自己的胸懷。但值得肯定的是,雖然梁啟超與李鴻章的政見不同 ,但他卻沒有將李鴻章描述成為一個大奸大惡的權臣,給予了#from 本文來自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他許多正面的評價,甚至感嘆:"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體現了流亡臣子難以抑制的孤憤。也正是這種大歷史觀,使此書更具有可看性。

二、李鴻章其人

評點此書,必要說到李鴻章其人。無論生前身後,李鴻章都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而我個人認為,李鴻章身上所具有的爭議性,大多來自於李鴻章涇渭分明的優缺點。下面,我想談談,我對李鴻章其人的看法。

(一)優點

李鴻章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能在晚清歷史舞臺上,以漢人權臣之名,屹立四十年不倒,死後也享有尊榮。我認為,他的身上有三個優點,總結起來四個字:"堅韌、忠勇"

一是堅韌。李鴻章的堅韌反應在兩個時期,一是他當官的前十三年,二是他為官的最後7年。李鴻章出生名門,二十五第一次入京考試,就高中進士,當時是二甲第十三名。按照清朝的科舉制度,進士是分三等,第一等是進士及第,其實也就只有3個人,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等就是進士出生,第三等是同進士。李鴻章是二甲第十三名,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全國公務員考試第十六名,因為當時考科舉年齡跨度很大,他絕對屬於青年才俊。後來就被分道翰林院,也就是類似於進了中央黨校學習,一般來說翰林院出來要麼就進內廷或者各部,最差的也下放當縣官,可以說是一個處級領導幹部後備人選。應該說他的前途一片光明。但是就是這樣的一片光明的前途下,命運卻沒有傾斜到李鴻章身上。他這個"主任科員"一坐就是十三年,期間幾次被借調到各省、總督衙門去當幕僚,卻沒有一次被重用,大多是寫寫文章,研究研究的差事。一直到他38歲,都碌碌無為。照道理,他肯定有很多的悲憤,可是李鴻章完全沒有表現出一個官宦子弟的跋扈和缺乏韌性,他一直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直到他棄筆從戎前,全無一句怨言。這種十幾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嘉許,也就是這種堅韌,讓他一飛沖天。另一個鮮明例子,就是李鴻章人生的最後7年,1894年,他代表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怨聲四起,朝廷為了平息民憤,竟然將李鴻章貶職。這個時候,李鴻章的韌性再次表現出來。具梁啟超的記載,李鴻章依舊每天都5點起床,臨摹書法,中午小睡一小時。在他的案頭沒有昨日留下的公文,他的客廳沒有等候的客人。他甚至在最後做兩廣總督的時候,還治理了當地的風氣的盜賊。其實,那時他已經73歲了,他這種幾十年堅韌的精神,甚至做到了寵辱不驚,值得讓人敬佩。

二是勇。李鴻章入官是因為文才,發跡卻因為武功。而他棄筆從戎的勇氣不可謂不讓人敬服。之前說李鴻章25歲中進士,在他入京前,曾有這樣的詩句,"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徧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這種胸襟的人,在壓抑了十三後,在咸豐十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後,朝廷終於啟用了曾國藩的部隊。而李鴻章作為曾國藩的一個幕客,其實曾國藩的一個寫手,因為李鴻章會寫文章,一直是放在調研室裡用用的,可是因為李鴻章的堅韌,他在調研室裡苦讀給地的戰報和分析戰情,在關鍵時刻,毅然放棄文才,回鄉組建淮軍,而當時的兩淮民風強悍,尤其是"兵、匪、發、捻"交乘的皖中腹地,尤為複雜。李鴻章以一介書生回鄉組織團練,是冒了極大風險。更何況他要交惡是當時風頭正勁的太平軍,上戰場隨時都會掉腦袋。可是李鴻章沒有任何退縮,與將士同寢同食。之後的十年,他與曾國荃一起滅太平軍、搗毀捻軍,曾國藩解散湘軍,他獨自一人,建立北洋軍隊。這份膽識和眼光,足以值得後人標榜。而且據說,他在親自帶隊打仗的時候,都是身先士卒,衝在前面,而他訓練的淮軍更成為清朝最後一支忠勇強悍之師。

三是忠。李鴻章死後的諡號是"忠公".我個人認為朝廷封他這個稱號一點也不過分。李鴻章的"忠",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朋友的忠。二是對朝廷的忠。對朋友的"忠",舉個例子,太平天國勝利之後,朝廷要論功行賞,李鴻章在上奏朝廷的摺子裡把功勞都給了手下最勇猛的將領,自己完全不居功,說他是文官沒什麼功勞。這對於一般人而言還能理解,可是對於一個十三年原地踏步沒有進步的中年科級幹部來說,這次獎賞說不定是他人生的最後機會,他卻毅然給了別人。這十分不容易。也因為如此,所以後來的淮軍對李鴻章馬首是瞻,這不能不說是李鴻章的另一種御人之術。他對朝廷的忠誠更是舉不勝舉。最明顯的就是他死前簽訂的《辛丑條約》。據《李鴻章傳》記載,八國聯軍入京的時候,李鴻章早就被貶,當時已經78歲高齡的。當逃到避暑山莊的慈禧太后給李鴻章下詔,請他出山,給他們孤兒寡母議和的時候,他的門人給了他三條計策。第一上策是徹底反了,劃地為王。當時慈禧和皇帝都逃出京城了,八旗部隊散了,國家已名存實亡。這個時候,李鴻章手握重兵,他又與外國使臣關係良好,這個時候劃地為王誰也奈何不了他。值得一說的是,當時李鴻章最得力的部下就是後來的竊國大盜袁世凱。這條上計,李鴻章沒答應。第二條計策是這個時候去京城,可能有生命危險,而且即使議和了,李鴻章也要揹負千古罵名,當初李鴻章被貶就是因為簽訂了《馬關條約》,反正現在他也不管事情,就稱病不去,名則保生。李鴻章還是沒答應。他選擇了第三條下策,接旨入京。我個人認為正是李鴻章的這份"忠",讓清王朝又苟且了十年,他的每一次"出場"無不是在國家存亡危急之時,大清國要他承擔的無不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他死之前三天,還有俄國的使臣到他家中要他簽訂賣國條約。臨死之前,還在哀嘆國之不幸。他對朝廷的忠心,可見其一。其實說李鴻章是被氣死和憂悶而死也不為過。

(二)缺點

李鴻章的三個優點放在任何一人身上,都能成就其大事業,可是為什麼他卻沒有享有世人之憧憬,就與世長辭了呢?我想,他身上表現出了幾個大缺點足以致命。歸結起來也是三個詞"純臣、清傲、結黨",

一是"純臣".純是單純的純。梁啟超說李鴻章是純臣,是慵臣。我也有所贊同。他才能有餘,忠勇可嘉,但是在大時代面前,卻魄力不足。從李鴻章的成長軌跡中,我個人認為他是被古代四書五經、君臣之說毒害最深的一人。他雖才華橫溢,文治武功都是上乘,但卻唯朝廷和慈禧的話是從。他雖有洋務之心,可是朝廷說不幹就不幹了。雖有改革的心,慈禧要過生日了,就把軍費給慈禧。他造鋼鐵廠、造學校、經營總理衙門、經營中國第一支近現代海軍每一件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沒有一件事切實做到的。我相信李鴻章的理想抱負一定原不止他所做一切,但是他卻從未想過從政治體制上進行徹底的改革。他雖圓滑精明,卻沒有張居正的魄力,沒有王安石的膽識。特別是在他晚年,一直希望苟安一方,成就名節。難怪梁啟超要在書中悲嘆,以李鴻章之地位與才能,怎沒有做出更好的事業來?從一個側面來說,一個好人、才人,未必能做出大事業來。

二是"清傲".李鴻章的"清傲"我個人認為,來自於骨力裡想當一代賢相,而賢相的標準是對朝廷忠心,決不同流合汙。李鴻章是圓滑的,但是也是清傲的。史書上記載,他樹敵頗多,只因為只要他認定的事情都會去做,而且不管身後誹謗。因此,他得罪小人更多,以至於他的洋務運動也無法開展順利。每每他有所失誤,都有人上本參合。另一方面,他的清傲來自於他的外交。李鴻章的後半身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個外交官。可是他不明時局,還是以清朝為泱泱大國自居,在對待英、德、俄、日的使臣時,只想取利,卻不想親近學習。只以為談判桌上有利可圖即可,從本質上,他對外國蠻夷是看不起的。他僅認為中國之失敗,只在於武器不如人,卻沒有看到在經濟、技術、政治上的全方位落後。他建立北洋艦隊之時,只注重武器上的更新,而忽略了戰術和科技的更近。這才是造成北洋艦隊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是"結黨".此特點來自於他對朋友的忠,更類似於現在小團伙、小兄弟。他以淮軍起家,對戰鬥過的兄弟格外照顧,在他對袁世凱的態度上就能表現出來,因為袁世凱的父親曾與李鴻章共事過。另外就是對自己的兄長包庇,雖然晚年他與大哥兩廣總督李翰章有所不和,但總體上他對於李翰章的不法行為不加收斂。總以傳統的一榮俱榮觀念。從這點上來說,李鴻章此人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官員,也是造成他身後,眾多誹謗的原因之一。包括:斂財啊、包庇門人啊等等。

李鴻章此人的優點成就了起四十年晚清政壇的大佬地位。而他的缺點也造就了他雖有才能卻不能最終改變清朝命運。可是這是李鴻章一人之故嗎?

三、晚清歷史的一些拙見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初看《少年閏土》這個題目時我並不太在意,一看作者,嘿!魯迅寫的,大作家耶!讀讀看吧,說不定還不錯哩!幾遍翻看之後,我嘟嚷著說:“什麼嘛,不就是寫人文章麼?”過了幾天老師正好用這一篇文章上了一堂公開課,這一課時我重新認識了這個少年----閏土。

少年時的閏土和魯迅因為一次祭祀而相逢。那時的閏土見人很怕羞可是對於魯迅卻十分大方。閏土給魯迅講述了許多魯迅在院外的新鮮事兒:什麼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潮汛看魚,一件件稀奇的事兒。在魯迅心中閏土的心裡彷彿有著無窮無盡的好玩的有趣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是魯迅他們所不知道的也不會知道的。

《少年閏土》看似是寫出少年時的閏土見識多廣,活潑開朗,機智勇敢,健康,也寫出了像魯迅以及一些城市裡的的少爺,小姐們的孤獨。可以想象,當閏土站在海邊腳下踏著清亮的海水時,魯迅他們是否又坐在椅子上吟誦古文;當閏土“咯吱咯吱”地踩著雪去捕鳥時,魯迅他們是又在受到長輩們的批評,還是在聽著父母的警告;當閏土手持胡叉深夜裡還在捍衛農田時,魯迅他們是否剛剛寫完作業想要放鬆一下卻又被家長們趕小鴨似的趕回家?魯迅他們不知曉的一些趣聞,閏土在海邊時早已享盡,魯迅他們都一樣的只能看見也只能享受院中裡的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設友公社文章閱讀

只有四角的天空,魯迅他們就如同井底之蛙,籠中之鳥一般總是不能夠逃出枯井,掙脫鐵籠,也總是不能夠去外面的世界闖上一番,去和世界去和自然接觸一次。在魯迅的那個時代,城市的孩子都是如此,如今呢,也越發的都成這樣了。我們也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危險,外面的世界是複雜的,可是親愛的家長們可否放放手讓我們多感受感受自然,讓我們沉在泥土之中,心卻浮在雲霧之端,我也知道家長是為了我們好,不想讓我們吃苦,可是隻有嚐到了苦頭才能成長呀!嘿!家長們讓我們去大自然中成長吧!在自然中品味生活之道,自然之理!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書是我們人生當中不可缺少的良師益友,也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它給我們帶來知識,帶來快樂,帶來精神上的妙不可言,讀它漸如吃飯一般,一天不讀“餓”得慌,細嚼慢嚥間,品嚐它的滋味,便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好的書才會有好的收穫。我們往往不知該選擇什麼書而感到困惑,其實我們應該“不讀無用之書”,如一些無聊的雜誌漫畫類,就不太適合我們的年齡段。要讀就讀好書,否則不如不讀,如一些中外世界名著,其中的知識性、文學性大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就書而言,太幼稚的沒有知識學習性,太深奧的我們看不懂又提不起興趣,所以我們要挑選一些有益的、適合的書籍才好。

我非常喜歡曹文軒的作品,如《青銅葵花》、《草房子》、《根鳥》、《山羊不吃天堂草》、《細米》等。他的書總給我們帶來唯美純情的畫面,讀他的書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和昇華。書中寫的都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擁有純潔多情的心靈空間,天真爛漫的童年亦如我們一樣,有著酸甜苦辣,有著疼痛和快樂。目光行走在這種書的字裡行間,感動著,共鳴著,震顫著,誰能說這不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呢?

從小我就愛看書,逛書店時,一頭扎入其中便再也不想出來,圍著琳琅滿目的書籍,我便如飢似渴的看起來,拿起這個,又捨不得那個,貪婪的如那個看見西瓜扔玉米的小猴子一般,往往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覺得豐富但不過癮。每次的離開總是一種戀戀不捨,一種難以割捨。若是買上一兩本便喜不自禁,定會擠出時間來看細細讀完。

知識是一種積累,也許這種過程要經歷許久才會有所成效。但只要堅持就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因讀書我的作文大大提高,從沒有感到過棘手,雖不敢說下筆如有神,但至少不會無從下筆。每當我的作文被當做範文在班裡讀,每當我的作品見諸於報刊,我的心裡便填滿了幸福和喜悅的感覺。從20xx年開始,在媽媽的幫助下,我以“白雪嫌春晚”的暱稱開通了校訊通部落格,在連續兩屆的書香班級活動中獲得“閱讀天使”的稱號,並被評為“20xx年度歡迎寫手”,不但結識了許多愛好寫作的朋友來交流心得,而且得到了許多優秀圖書作為獎勵。感謝書為我帶來的榮譽和驕傲。

養成讀書的好習慣,讓書籍陪伴我們成長,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7

“書”,我們再也熟悉但是,課桌上的“餐具”,天上的“太陽”,生活中的“水”,我們的“心臟”。書是我們精神中的“鈣鐵鋅錫維生素”,幫忙我們的精神“茁壯成長”。它比金子還寶貴,讓我們慢慢的品味,細細的品嚐······

每個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斷提高,與其始終如一的學習是分不開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知識是沒有窮盡的,堅持學習讓人始終處於不敗之地。反之,沒有知識的不斷補充和積累,人便會落後於時代。歌德說過,誰落後於時代,就將承受那個時代所有的痛苦。個性是在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裡,不能接觸新的知識便會被時代所淘汰。

偉大的文學作家茨威格以前說過:“書籍是任何一種知識的的基礎,是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的基礎。”讓我們仔細認真的每一本書,為我們的學習打好堅固的基礎。

書是困難時的一雙手,是乾渴時的一股甘泉,是機器上的一臺發動機。或是說,只有他才能使我們的血液流動,促進心臟的呼吸,只有他才能使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讀好書、好讀書、讀好書”把冰心的言論銘記在心。

記得那時一次暑假,讓我與書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

在書店,我購買了一本《楊紅櫻科學童話全集》。在這本書裡,以一個個小動物來敘說地球上的每一個生物。“神犬探長”、“青蛙博士”、“波卡”、“小窪人”、“米奇”、“鴕鳥巴巴”,以一個個特殊身份來敘說出地球上的每一個動物。不僅僅這些,還有密切關係著的食物鏈,每一個動物的生活習性,正是我們擁有一個可愛的地球母親,才找來了許許多多的生靈。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所以我們更要保護我們這可獨一無二、璀璨而又閃亮的明珠“地球”。在我們的身邊,破壞地球母親的實際隨處可見,到處亂扔垃圾、隨地吐痰、亂砍亂伐樹木、工業汙染,每當這些人一活動,我們的地球母親便會受到一次嚴厲的打擊。前一段時光,中國出現乾旱,就是因為水迴圈被遭到嚴劣的遏制、嚴重的打擊,使地球無法降雨,乾旱面積越來越大。讓我們發出內心的吶喊,讓地球不再變得的烏煙瘴氣、黑色渲染。只要我們每個人進一份力,十三億中國人的心聲將一同想起,一齊飛舞!讓我們保護環境吧!讓地球重還舊貌,但還要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同學們,行動起來吧!不只是你、他、她而是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讓我們再次站起,把我們大家庭———地球搞得乾乾淨淨,不再有任何的瑕癖,真正成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一顆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惡劣的環境所屈服,站起來!當國旗再次升起的時候、國歌在此再次響起的時候,那就是我們見證輝煌的一刻!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不被垃圾薰倒,使我們再次佔領高地!同學們,站起來,穿過這道障礙,這時,歷史將由我們來焊接,歷史的詩篇將由我們譜寫,勝利的明天屬於十三億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所以我們要倡導並支援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以帶動教育事業的蓬勃健康的發展!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8

今天,我們學習了自然組中《大瀑布的葬禮》這篇課文。學習後,我感觸很深,為之感到惋惜。

賽特凱達斯大瀑布從前是一個風景優美、清波盪漾的地方到處是青草和鮮花。高的挺秀的白楊,胡楊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有的掠過湖面,有的埋在沙子裡洗澡。樹下的羊群咩咩叫。有的四處奔跑,有的一起打架。瀑布的聲音震耳欲聾,在三十公里外,響聲還清晰可聞。

可是這奇麗的景象,竟然在慢慢消失。

胡楊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朽,在忍受了20年的乾旱後終於成為了”木乃伊“(枝葉乾枯)而那些動物能跑的就跑了,跑不動的動物都乾渴而死,只剩下骨架了。月牙泉的水面臨乾涸,有些地方的氣溫則高達70攝氏度——種.種跡象表明,不保護環境是不可以的。

科學家們預測:過不了多久,賽特凱達斯大瀑布將完全消失。

1986年8月下旬,來自世界各地的幾十名生態學、環境學的專家、教授及大批熱愛大自然的人彙集在大瀑布腳下。仿照印第安人為他們的酋長舉行葬禮儀式,哀悼要消失的大瀑布。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我知道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繼續破壞環境,那就是自取滅亡。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19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這句話是莎士比亞說的。我愛讀書,因為讀書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心靈的沐浴。什麼《成長的書香》,《100個智慧故事》我都愛讀。書中的故事讓我感到悲慘與善良,正義與邪惡。

書就是一種魔法,它能讓人如醉如翅。有些書,像甜甜的蜜桃,很有味道,有些書看起來有點苦澀,但只要你多嚼幾下,便會感到一股清香。我喜歡讀書是因為它能帶我到駿馬跑不到,飛機飛不到讀神奇世界。書裡面有千奇百怪的人物,有傳神的神話,還有長篇的小說。

我讀了《100個智慧故事》時,我會認真的把它讀完,裡面的《蔡文姬聽琴》它告訴我們:她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派兵把守的土豆》又告訴我們:他的聰明之處是巧妙利用了人們的好奇心。這本書的每一個故事就像磁鐵一樣吸引這我,使我不由自主的就翻到了下一頁。《成長的書香》,這本書又把我帶到了充滿夢幻的童話世界裡,《偷蒙的小妖精》讓我們看到了它善良的一面;〈〈一瘸一拐的好駱駝〉〉又讓我們懂得:有付出就有收穫的道理。它的每一個童話,就是一個魔法,我們沒經過大腦思考就被書施了魔法。書的魔法讓我感到了文字之美,也找到了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糧。

一本你喜歡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歡的書就是一個知識王國,也是你迷失方向的航標。讓我們一起在書的王國遨遊吧!書就像一隻小鳥指引著我發現許多奧祕,書就像一匹寶馬,馱著我領略各國風光。讓我們更愛讀書吧!因為書會讓你的生活變的更加精彩。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0

很多人都喜歡這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但我卻不!!我討厭這個站在貴族立場與男權視角的培根,我討厭這個工於心計、老於世故的培根,我討厭這個擁有著功利主義思想、深諳於官場運作的培根!

不過,前兩天讀了《培根隨筆》後,我才發現了另一個與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對哲學的執著,對政治的熱衷,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與對困難決不輕言放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來還有這樣一個培根!"

在這數十篇隨筆中,《論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開這文章中寫的都是美、德兼備的男性帝王不說,這則是一篇關於"美"的經典之作。它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問題展開評述。"善猶如寶石,以鑲嵌自然為美;而善附於美者無疑_美,不過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須氣度端莊,儀態宜人。"不錯,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內涵,光有外表,只是一個軀殼,行屍走肉,又怎麼能算得上是美麗呢?所以,人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

讀完這書後,我忽然想起,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個人的理想與信念不同,當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夢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別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評判他人。況且人是有兩面的嘛!應多看看別人的優點,吸取精華之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為將來漫漫人生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本好書可以使人明白一個道理,一本好書可以為人建造一條捷徑,一本好書甚至可以改變人一生的命運!如同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 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得不肯定,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一本使人上進的好書!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1

《居里夫人傳》讀後感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蹟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於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噹噹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緻的瞭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願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佔,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願望。終於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於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裡幾乎什麼也沒有!傢俱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於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後,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願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閒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恆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後,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麼遠在他鄉,要麼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終於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並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捨得拋棄這一切麼?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祕,我無法一一敘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蹟,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麼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鬥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麼?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箇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後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2

真正的讀書,應該是我們一生永不厭倦的“事業”吧!品讀文字之美,暢享讀書之樂,書香的世界,我們心之所向!

20xx年4月23日是第15個“世界讀書日”,我們都知道最初的讀書日是為了紀念大文豪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這一天是他們的辭世紀念日。時至今日,讀書日仍然獨具魅力,為世界所重視。讀書於我,早已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因為“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的警言訓導,更是因為源於自己內心對美文的呼喚。徜徉書海,一字一句都可以把生活中那些平淡的辰光換成無邊享受的時刻,也許只有那句“最是書香能久遠”才最能表達我愛讀書的心聲!

還記得上大學的第一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 張欣老師興致盎然地向我們介紹林語堂的作品《京華煙雲》(《Moment in Peking》)和《蘇東坡傳》 (《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 of SuTungPo》)。而後在寫作課上, 李娟老師引用了再精彩不過的總述:“我們未嘗不可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慈悲的微笑,也許這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在懷著驚歎的心情讀完這段精闢的文字時,我已被林語堂先生的文筆折服了,自然也對他筆端下的蘇東坡充滿了好奇和想象,而老師也極力推薦我們去看《蘇東坡傳》(即《快樂的天才——蘇東坡的生活和時代》)。對於好書,我總是無法抗拒,自是奔向圖書館一睹為快。那種遇好書時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心情,我們都真切地體味過,也許,此時書的最好價值才盡現,讀書也便成了快樂的真諦!

在兩度品讀《蘇東坡傳》後,對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有了更深的瞭解,平易、真誠,一襲簡單的長袍,卻盡顯大家風範。首將“humour”譯為“幽默”,令人叫絕!稱他為“幽默大師”,最為相稱。我深羨林語堂先生的求學經歷:赴美入哈佛大學文學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後,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學成後的林語堂先生教學寫作同時迸發出迷人的光彩,成為對外教學的第一人,對外漢語專業的我也就更加痴迷於其人其著,他用英文寫成的《武則天傳》(《Lady Wu》)、《吾國與吾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t of Living》)、《風聲鶴唳》(《Leaf in the Storm》)、《浮生六記》(《Six Chapers of Floating Life》)等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去閱讀。

“既洞察人間宇宙人情學理,又能從容不迫以詼諧,是雖無幽默之名,已有幽默之實”,蘇東坡即是如此。誠如《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最愛的一本英文著作,於我亦是最愛!

林語堂著,張振玉譯的《蘇東坡傳》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場閱讀的完美盛宴。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再現了千年之前的一代文學巨匠蘇東坡的人生,在儲存了歷史的真實性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對蘇東坡的尊崇和喜愛之情。在書中,林語堂先生率性地袒露“我認為我完全知道蘇東坡,因為我瞭解他;我瞭解他,是因為我喜愛他。喜愛哪一個詩人,完全是出於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高尚,而杜甫更為偉大——在他偉大的詩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憫人的情感方面。但是不必表示什麼歉意,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我忍不住要為這份真誠和可愛而鼓掌。而譯者也保留了原著中眾多的幽默色彩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跟自己的心走,選擇喜愛的作家、詩人,或淺讀幾行文字,或寫寥寥幾筆感想,都覺得讀書有無限的美好!就讓我們沉浸於由飽滿的情感而著成的書中,走進蘇東坡,和他一起走過坎坷多舛卻也豁達快樂的人生旅途。

全書共分為四卷,卷一:童年與青年;卷二:壯年;卷三:老練;卷四:流放歲月;共有二十八章,並有原序(怎一個“精彩”了得)和譯者序。通讀全文,我相信我們會為蘇東坡的宦海浮沉而感慨,為他的至情至性而動容,為他的絕妙詩詞而傾倒!

蘇軾出生於北宋四川眉山的一個“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的小城,父親個性倔強沉穩,母親程氏性情和順,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之天資聰穎,二十一歲的蘇軾便高居榜首,不負父望。學而優則仕的他初涉宦海,卻適逢王安石倡新法。面對新法帶給百姓的苦難而反抗無力的蘇軾只能無奈地自求外放,調至杭州做一名通判。

“三秋桂子,十里荷香”。杭州溫柔的魅力浸潤著他的心神,也輕觸著他的文思靈感,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言:“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以盡其才”。此時的蘇軾官小無力,但並不失意消沉,或與妻兒泛舟湖上,或登山遊廟,不負西湖的美意,清新精粹之詩自是呼之欲出:“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我似乎能夠想象他吟詩時瀟灑的神情。

多情的杭州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美好。在蘇軾的一生中,歌妓、和尚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書中他(她)們的故事讓人看來興味十足,而主角蘇軾最是“迷人”。於歌妓,他尊重並欣賞她們的才情和技藝,也會欣然地參與歌妓的宴席,面對她們的求詩,總會報以熱情,從不躲避。“ 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如此細膩地描寫女子的抒情詩,至今讀來都覺得情調豐滿,畫面叢生。於和尚,最為熟悉的莫過於佛印,他和蘇軾的鬥智情節總是妙趣橫生。蘇軾好像天生就有一種神奇,總能用智慧和勇氣把生活過得多彩多姿,自在無比。

時隔約十七年後,當蘇軾再度回杭州的為官時,他所做的便是造福千年的疏浚西湖,興修水利,建立並完善杭城的供水系統,也絕妙地利用挖出的泥土築成了蘇堤,而“三潭印月”這一創造性的設計讓我們不得不感慨蘇軾在風景設計上的才華。“蘇堤春曉”、“三潭印月”讓自然美的西湖顯得更為別緻,真美留香,傳之世界!蘇軾曾有一半堅信他的前半生是住在杭州的,可見他對西湖的喜愛之情。千年的風風雨雨早已淡去了太多的美好,而似乎唯有杭州仍執著地保留著蘇軾如此多的印記。飛逝的是時間,但留下的卻是蘇軾深深地和杭州融為了一體,已成為了這邊風景獨好!

慢慢地品讀《蘇東坡傳》,我們彷彿和蘇軾一起在旅行,一直行走在曲折起伏的路上,移城換景,情態百變。在他杭州任期滿後,便被調至密州做太守,相比天堂杭州,密州是十分窮困的縣,百姓窮苦至食不果腹、孩童餓死屍葬道邊,悽慘之景讓蘇軾挨著最難過的時光,但他並不因此沉鬱,而是竭力去撫養受餓的孤兒。困境讓蘇軾有了更為安詳平和的心境,也更趨向於他所向的陶淵明的靜澄恬淡。“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正是在最為沮喪窮苦的密州,他寫出了最絕妙的詞——為思念子由而做的,人稱“中秋詞,自東坡詞一出,餘詞俱廢” 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句永留傳!後來也為了子由寫出了《沁園春》,“漸月華收練,晨光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更有獲得精神上解脫的《望雲樓》“出本無心歸亦好,白雲還似望雲人”,等等。就是這樣地出人料想,蘇軾一路漂泊流離,一路詩歌酬唱,快意人生!

在進入徐州成為太守之時,已有豐富閱歷的蘇軾才開始真正譜寫的人生的樂章。之前韜光養晦的他現為練達、充實、活躍的幹練之才,他為徐州的百姓興建工程,根治黃河水患,如魚得水般地施展行政之能,此時的蘇軾不是個文官,恰似一位戰士,和百姓拼搏於抗洪救災的第一線,此中,他也便成了百姓之友。蘇軾不論處於何地都努力地真正做到“有德於民,嘉惠一方”。

也許真是性格使然,“真純”的蘇軾如他自己所說,遇到邪惡,則“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他因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即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後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此時的他愜意地成為了一個農夫,在城東的坡地手扶犁耙,自由耕鋤,“東坡居士”也就應時而起。多面性的蘇東坡在黃州漸顯愛建築的本性,詩意地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時光是他永恆不變的追求,樂天派蘇東坡要為自己建一個舒適的家,築水壩,建魚池,種水稻,尋良種,勞有所獲時他便欣然於做菜,東坡肉,獨家祕製魚,東坡湯等等。如此輕鬆達觀的蘇東坡被貶謫於此,很難說是一種懲處或是政敵的報復,於他,這實在是一種享受!

黃州時期的蘇東坡經歷得太多,不盡言說,“不以物傷性,不以謫為患”,隨遇而安,他的處世哲學已有太多的精進。他不耽於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如書中所言:“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狗苟蠅營的政治勾當之上”。詩人總是對月夜情有獨鍾,對美酒迷戀不已,對自然美景感觸獨一,加之有同道之友的相伴,月夜泛舟,吹簫弄笛,豪放超脫。情之所致,前後《赤壁賦》便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露,引得古人今人幾多遐想和感悟。也許真的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始到工”,身處黃州的蘇東坡似乎才情盎然勃發,不似於之前諷刺詩那麼尖銳,“黃州詞”透著一種暢快淋漓之感。“誰道人生再無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高昂豪情;“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婉約動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超然瀟灑;“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波瀾壯闊 ……絕妙詩詞舉之不盡,我歎為觀止!

“此心安處是吾鄉”。曠達高吟的蘇東坡再次被無情流放,貶至瓊崖海島的他已是暮年,那時的海南“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生活條件艱苦之極。只是“參透人生窮達”的蘇東坡卻安之若素,他的達觀人生哲學不允許自己失去快樂,比之從前更應多份詼諧幽默!如當地無藥醫病時,他便對朋友說:“每念京師無數人喪生於醫師之手,予頗自慶幸!”總能以微笑面對悲景,以順處逆,這看似簡單,但當我們自己親身去做時,才會發現簡單處卻蘊藏著奧祕,需我們用一生去求索。

“蘇東坡——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林語堂先生的高贊最為貼切。他的被人贊為“天地奇觀”的詞、“天工與清新”的獨創文人畫、行楷皆善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也許“曠古奇才”都不足以表述他!

正如愛蘇東坡的人們所說:“每每讀到有關蘇東坡的文字,心是淨的,也是靜的,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讀《蘇東坡傳》,讀他的人生觀,讀他的品性,讀他的詩詞,讀他的幽默,讀他的親情、愛情和友情,也讀他這個時代的文人政客的雅趣逸事 ……一點一點地走進他絢爛多彩的世界,裡面有太多的你意想不到!

也許我之所以喜歡蘇東坡,正如 林語堂先生在書中所寫的那樣“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在他如此之多光耀千古的詩詞中,我最喜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要經過多少人生風雨才會有的頓悟和超脫呢?文章傳之天下,仕途歷經坎坷,“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給自己的人生做了最好的註釋!

在杭求學的我們是幸福的,品讀《蘇東坡傳》之時,可以邀好友暢遊西湖,飽覽“蘇堤春曉”、“三潭印月”之景,也走進蘇東坡紀念館,看他灑脫的神情昂首天外!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自己喜愛的書,讓自己的心不再荒蕪!就讓我們走進“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也走入書中去經歷別樣的人生故事,感受那些落淚和笑顏,也收穫屬於自己的美麗風景!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3

《家》以嫻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眾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血肉豐滿、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覺慧,覺民,覺新這三兄弟代表著三種不同的性格,因為不同的性格,巴金給予他們的也是不同的結局。覺慧與覺民的結局,覺新很羨慕。他後悔了,所以他選擇幫助覺慧。

還寫了三個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女人,她們是琴,梅,鳴鳳。如果當時黑暗的社會是一場戰鬥,那麼琴是倖存者。鳴鳳死得壯烈,也死得遺憾,她太有骨氣,卻沒有理智。梅和她喜歡的人一樣太聽從長輩的話了。琴是個有理智,有骨氣 ,又有毅力的人,所以她勝利了,她找到了屬於她的幸福。

巴金筆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因為被黑暗社會說壓迫,又因為自己的處世態度,得到了不一樣的結局。

小說中的人物有七十來個,其中既有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專制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實,《家》一書是寫在中國社會劇烈大變革時期一代青年走過的歷程。覺新、覺民、覺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性格,他們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館中。因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覺慧應該是巴金老先生筆下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個典型人

物。巴金曾在他的這個第十版序中這樣寫到:“一箇舊禮教的叛徒,一個幼稚然而大膽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託在他的身上,要他給我們帶進來一點新鮮空氣,在那個舊家庭裡面我們是悶得透不過氣來了。 ”覺慧正是這樣一個人物,他有著新思想,看到了社會的弊端,他反對舊禮教。同時,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於反抗,並且最終衝出了那個封建禮教的大家庭的束縛,乘著不停東流的綠水走入了他嚮往的新生活。

二哥覺民,擁有進步思想,但不堅定,他是處在守舊與進步之間,然而,就是這樣,他憑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幫助,贏得了琴——一個進步的充滿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說是<<家>>中最幸運的一個了!

三弟覺慧,不但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意堅定,他最初與俾女鳴鳳相愛,但無情的長輩把鳴鳳迫得投湖自盡,這成了覺慧心中一道永遠的痛!在這一點上,我比較討厭覺慧,因為他的自私,連鳴鳳向他訴說一切的機會都給扼殺了,他還曾想過放棄鳴鳳,讓這樣一個十七歲的純結少女嫁給六十多歲的老頭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鳴鳳為他犧牲了,她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溼淋淋的屍體,和一個蒼白的吻.覺慧的反抗為他贏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終於擺脫了這個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為了事業失去了愛情,或許在那個時代,愛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來,沒有愛情的人生是不完滿的.

《家》這部作品從思想內容上,對摧殘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制度進行了憤怒的控訴,對那些在封建禮教的重壓

下受苦、掙扎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們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對那些為爭取自由的生活而奮鬥的人們進行了大力的歌頌。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4

弗蘭茨·卡夫卡是奧地利的小說家,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變形記》是卡夫卡中篇小說的代表作。小說主要從主人公的視角出發,描寫了家庭與社會的壓迫下的人的異化現象。《變形記》並不是只關係到格里高爾·薩姆莎,作品還涉及到一種既包含著他同時又超越著他的變形。

一、格里高爾的異化

格里高爾是一家公司的推銷員,一天早上醒來,他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長著許多細腿的大甲蟲,從此厄運便降臨。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他首先關心的並非是自己的身體,而卻是工作,他擔心自己遲到了老闆會如何對待他或者是請病假了老闆會懷疑是他的慵懶,他甚至下決心七點一刻之前一定得下床。格里高爾彷彿成了一個只會工作的機器,他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正常的工作,他甚至等待著一切恢復真實和自然的正常狀態進而可以像往常一樣去工作。

在全權代理與格里高爾溝通時,格里高爾哀求道:“一個人可能暫時失去工作能力,但這時也是想著他以前做出的成績的時候,還可以考慮到,當他排除障礙之後,他會比先前更加勤勞更加盡力的工作的。”格里高爾希望的是這家公司能夠在自己恢復正常後繼續讓他工作,並且還保證自己能比以前工作的更加勤勞盡力。格里高爾對全權代理說的那些話都是在懇求公司不要解僱自己,甚至表示出自己願意立刻動身上路去工作的心情。他絲毫不在意自己的生理上的變化,而是在意工作的得失。

格里高爾的異化並非是從他變成甲蟲開始的,而在他投身於工作之時就已經開始了。格里高爾在家庭生意的失敗後就熱情的投入工作,從小夥計成為推銷員,逐漸格里高爾負擔了全家的開銷,家人也習慣了由他來養家。從此格里高爾便不再是格里高爾,而是一個掙錢養家的機器。他之後對工作上的回憶也無非就是老闆和代理,夥計們和學徒工,最甜蜜的回憶也僅僅只是向一個帽店的女取款員求婚被拒。可見格里高爾完全喪失了自我,他只是一味的麻木的工作,他不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是讓自己老老實實的五年從沒有請過病假的投身與工作中。

二、家人的異化

在格里高爾變成甲蟲後,他家人對此十分吃驚,但很快恢復常態。母親怕他,一見他就嚇得暈死過去,得知格里高爾死去後,不由得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父親甚至用蘋果砸他,致使他身心備受摧殘;就連一直關心照顧他的妹妹最終也厭棄了他,將他視為“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這體現出在當時的社會中,人一旦失去了謀生能力和手段,失去了和他人交往的經濟聯絡,人就無異於蟲。當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不能工作後,他便無法再像之前那樣為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格里高爾失去了他的價值,因而被家人殘忍的拋棄,最終陷入絕望,在孤獨寂寞中悽然死去。

格里高爾的父親是最先拋棄他的,當他發現格里高爾變成了甲蟲時,便充滿敵意的握緊拳頭想把格里高爾推回房間。父親對格里高爾的遭遇沒有絲毫的同情,而是對他越來越嫌惡,父親跺著腳、揮動手杖和報紙、發出“噓噓”聲來將格里高爾趕回房間,完全把格里高爾當成了真正的大甲蟲。“從他新生活的第一天起,父親就認為只有以最嚴厲的方法對待他是合適的”,父親對格里高爾的每一次舉動都給格里高爾的身心造成了創傷。父親朝著格里高爾扔蘋果,導致他背後嵌入一個蘋果、視力消失,這些傷害對格里高爾是致命的。格里高爾被父親認為是甲蟲、是敵人,他希望的是家人不要拋棄他,像以前那樣對待他,可是毫無價值的格里高爾是不可能回到從前的那種生活。

格里高爾的妹妹和媽媽之前對格里高爾抱有幻想,她們希望格里高爾能夠正常起來,重新變回人類,像從前那樣工作掙錢。在妹妹準備搬走格里高爾房間裡的傢俱讓格里高爾有更舒適的生存環境時,母親則說道:“搬走傢俱好像藉此向他表明我們放棄了他會好轉的希望,毫不在乎地讓他自生自滅?我想,最好還是讓房間維持原狀。這樣,格里高爾回到我們中間來的時候,就會發現什麼都沒有變,可以比較容易忘記其間發生的一切。”她們都希望哪一天格里高爾能夠好起來,可是格里高爾卻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於是妹妹和母親也失去了耐心,對格里高爾產生了厭惡。直至最後妹妹說道:“我們一定得設法弄走它,我們已盡我們的所能去照顧它容忍它了,沒有人可以對我們有絲毫的指責。”家人都想擺脫掉格里高爾,認為他只是一個讓人厭惡的負擔。在這裡,沒有了親情的溫暖,有的只是利益的得失,失去利用價值的格里高爾的結局就是被拋棄。在格里高爾淒涼的死去後,他的家人並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悲傷,而是如釋重負,他們還“舒適地靠著椅背談論著對未來的展望”,計劃著今後美好的生活。

當然,在變成大甲蟲後,格里高爾也力圖讓家人理解他,他體恤家人的想法。他認識到自己必須鎮定從事,要有耐心,要極端體恤家人,使他們比較容易忍受他在目前的狀況下不得已給他們造成的煩惱、難堪。他也為自己無力再供給家庭的花銷而羞愧和傷心。但他卻揹負著甲蟲殼,他的一片心永遠無法被人理解和接受。正是他的那層甲蟲殼,不僅阻礙了他和他的家人進行交流,也沉重地宣告了一切交流和溝通企圖的失敗;也正是他心底不斷增強的希翼贏得他人理解的渴望,導致了他徹底被拋棄乃至形體收到了毀滅,釀成了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劇。

三、社會的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當時資本主義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大工業生產中,存在著許多和格里高爾一樣的人們,忘我的投身於工作,成為掙錢的機器。人異化成物的奴隸,當人因為種種原因喪失了工作能力時,就不再為社會和家人承認,人就無異於物和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卡夫卡便是藉著格里高爾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會人性的異化、人無法掌握自身命運、生活在恐懼與孤獨中的生活本質。

卡夫卡所運用的語言是客觀冷漠的,彷彿在給我們講述一個很平常很常見的故事。“一天清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一串不安的夢中醒來時,發現自己在床上變成一隻碩大的蟲子”,語言平實普通,沒有修飾,暗示著人變成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的讓人能夠瞬間接納的事實。卡夫卡只是講述,而不對所述的人和事進行評論;他讓人物按客觀邏輯來行動,在自己的行動中顯示出個性和品格,讓讀者直接進入人物意識,通過作者提供的客觀描寫和人物的活動方式來得出自己的結論。小說中多用簡短的句子,質樸自然,語調超然、平淡,並不設定懸念和衝突。如此敘事方式,讓我們相信在社會中人的異化是一個普遍現象,讓我們關注自己是否也發生了異化。

格里高爾變成甲蟲是個荒誕的不可能發生的事件,但卡夫卡在對主人公心理的描寫、身邊人物的反應都顯得十分的逼真。他將荒誕與現實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荒誕中透露出現實,而現實中又是虛幻的,這也便是“卡夫卡式”創作的藝術特色。

這就是卡夫卡,他關注的是陌生孤獨、憂鬱痛苦以及個性消失、人性異化的感受。卡夫卡是荒謬的,但是他的荒謬更多地體現出失敗的痛楚而不是滑稽;卡夫卡的作品是一個個寓言,它們大都寓指了我們無法迴避的生存困境。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5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高爾基也說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知識經驗的載體,它記載著古今中外的各類知識,它可以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龍堅也許他讀了書罷了,就救了他一家的生命:一個星期日的中午,他的爸爸在家的沙發上看報紙,他和他姐姐在家裡的房間做作業,他媽媽在家裡的廚房做飯。突然,龍堅的媽媽大叫一聲,他們飛奔過去,連忙喊:快!快!快把鍋端起來,不然煤氣壇會爆炸的!爸爸伸手準備拿鍋,可火太大,手伸不過去,他也束手無策了。這時,龍堅和他姐姐看到這裡,姐姐急忙說:快潑水!爸爸立即阻止:油太多,潑水不是火上加油嘛?怎麼辦?眼看著火勢越來越凶猛,幾乎要燒到屋頂,說是遲,那時快,龍堅一個箭步飛身上去將鍋蓋往鍋上一撲。嘿!大火馬上熄滅了,全家才鬆了一口氣。事後,龍堅、姐姐、爸爸圍著媽媽問起起火的原因。原來媽媽炒菜前在鍋裡放多了油,就去找碗,想把多餘的油盛出來。沒想到時間一長,鍋裡的油就燒著了。爸爸媽媽見龍堅一下子就撲滅了火,格外高興,還誇獎他聰明,問他從那裡學的。他說是從書上學的。

瞧,龍堅之所以可以快速地拯救一家,這知識是從哪裡學地呢?書!書是無言的誠實者,書籍是智慧的海洋船: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精益求精。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沒錯,田要細耕,書要精讀,只要這樣,你就可以讀懂好書裡的救濟糧。啊!對,在此,我想到了名人的一句偉話:書是精神的糧食。是的,書可以以糧食的名義替代,生活中的難題可以在書中尋找解決的方法。書就像無聲的導師,引導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使我們學識淵博,使我們心胸開闊。

來吧,同學們,讓我們一起暢遊在書的海洋泛舟,更好地吸取每本書裡的精華吧!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6

曾經有一段時間,老師要求我們寫下去閱讀一些書籍,然後寫下這些書的讀後感。我記得當時的我寫下的是《偷影子的人》的讀後感。具體寫什麼忘了,不過裡面的一句名言倒是至今印象很深刻,大抵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光鮮的外表並不能代表他們的興奮。他們外表風光強悍,誰又能想到他的晚餐沒有家人陪伴?著或許就是一個人光環下的陰影,所以沒有一個人是最悲哀的,只是你不瞭解罷了。

而長大後再這本書,雖然有了一些新的讀後感,但是依然對這之前寫的這句名言有很深的感觸。在我們的朋友圈微博上,我們總能夠看到他們那些記錄生活的照片。每張照片看上去都是那麼的美好,都在和我們訴說著他們人生的無憂和幸福。因而有朋友和我哭訴過,前男友的朋友圈晒著他去更好的大學讀書,日子過得很是精彩,讓她心裡感到很難受,為什麼那種人還能過上好生活。我卻笑笑的和她說,誰能夠保證照片背後就一定都是笑臉呢?照片是最有欺騙性的東西,他可以真實的記錄下人生,也可以過度的去虛化美顏,你有見過誰會把他們悲慘的事情晒出來麼,人們都只是喜歡晒那麼能讓別人覺得美好的東西。他們只願意去發光,卻一直在掩蓋光環背後的陰影。而你不過是被他們製造出來的假象迷惑了雙眼,沒有人的幸福就像他們發的圖片那樣百分之百,他們也會有悲傷沮喪或者失敗的時候,只是那些他們沒有告訴你,你也不瞭解罷了。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7

讀了《波莉安娜》,這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總讓人倍感憐惜。讀了這本書,我深深被這個弱小的女孩所感動,她與她爸爸創造的開心遊戲更是讓人震撼。

於是,我決定去採訪這個叫波莉安娜的小女孩。當我來到波莉安娜家時,這是一個精美的大別墅。我上前輕輕敲了門,又按了旁邊的門鈴,耐心地等待著。過了一會兒,一個穿著女僕裝的女孩給我開了門,想必這就是南希吧!她好奇的打量著我,問道:“請問,你找誰?”“那個,我叫章霞,我想採訪一下波莉安娜小姐!”我急忙回答。南希笑道:“好,請跟我來!”於是,我跟著南希來到波莉安娜的臥室。“波莉安娜小姐,這位是來找你的!”南希對坐在床邊的波莉安娜小姐說道,轉身又對我說:“你自己進去吧,我先出去了!”說完,便走出了臥室。

我帶著好奇心打量著這位波莉安娜小姐,她也面帶微笑的看著我。過了一會兒,波莉安娜笑著說:“請問,你找我有什麼事嗎?”我連忙回過神,不好意思地說:“那個我想採訪一下你,你不介意吧!”“當然不會,你問吧!”波莉安娜愉快地說。當我聽完她的回答,我對她的好感又增加了了。

於是,我便開始問她:“你的腿已經好了嗎?”“當然!”她開心的回答,還走了幾給我看。我朝她笑了笑,又問:“你的那個開心的遊戲,真的能夠讓人開心嗎?”“我認為能夠,要不你試試!”波莉安娜興奮地拽著我的手,有無比激動地說:“說真的,你能夠嘗試一下,已經好久沒人陪我玩那個遊戲了!”“好啊!”我高興的回答,然後之後說:“其實在生活中我一向有個苦惱,人為什麼要學習,必須要上學呢?”“其實你能夠這樣想,如果一個人不學習,他就不會喲偶太多成就,又不會有寶貴的精神財富。還有上學,你能夠這樣想,如果你不上學,你就沒辦法交到那麼多朋友,也不會有那麼多趣事發生在你身上,而且如果你一向呆在家裡,生活就會一向平淡無奇的過著,你說呢?”波莉安娜笑著對我說。聽了這番話,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波莉安娜微笑的看著我,又說:“我們應對一些事,要多往好的方向看,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開心,如果你一向都向壞的方向看,你就會時時刻刻都不開心。所以無論身在何處,都不要忘記尋找快樂,這就是我父親創造這個遊戲的初衷!”“原先如此!”我恍然大悟。“那這天就採訪到這,再見!”我向波莉安娜道別。“嗯,再見,歡迎下次再來!”波莉安娜微笑地向我道別。

走出波莉安娜的家,我突然感到快樂其實並不難找,重要的是看你怎樣想。

《十歲那年》讀書心得體會 篇28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_的歷史經驗為借鑑,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鐘;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_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從這個目的出發,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_前深深激化了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抨擊貴族階級的荒_殘暴,並深切地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作品尖銳地指出,人民群眾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人民群眾迫於生計,必然奮起反抗。這種反抗是正義的。小說還描繪了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壯觀場景,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即反對殘酷壓迫人民的_,也反對革命人民反抗_的暴力。在狄更斯筆下,整個革命被描寫成一場毀滅一切的巨大災難,它無情地懲罰罪惡的貴族階級,也盲目地殺害無辜的人們。

這部小說塑造了三類人物。一類是以厄弗裡蒙地侯爵兄弟為代表的封建貴族,他們“不可動搖的哲學就是壓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撻的物件。另一類是得伐石夫婦等革命群眾。必須指出的是,他們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類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義解決社會矛盾、以博愛戰勝仇恨的榜樣,包括梅尼特父女、代爾納、勞雷和卡爾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