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文祕 > 規章制度

國中地理課程標準

欄目: 規章制度 / 釋出於: / 人氣:2.89W

第一部分 前言(7-9'geo'1)

國中地理課程標準

一、背景(7-9'geo'1.1)

當今世界,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南北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曲折發展中,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的主題。在我國,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區域經濟發展活力,加速現代化程序。這些都給地理課程改革提出了挑戰和有待探索的新課題。關注全球性問題和我國新世紀所面臨的發展問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的地理課程是當前的迫切任務。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全球定位系統、對地觀測系統、地理資訊系統的廣泛應用,數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為地理課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地理課程改革必須轉變 "學科本位"、"知識中心"的教育觀念,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學習情境。

二、課程性質(7-9'geo'1.2)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它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第一,綜合性。地理環境由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類智慧圈等圈層所構成,是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人文現象有機組合而成的複雜系統。因此,地理學是一門兼有自然科學性質與社會科學性質的綜合性科學。第二,地域性。地理學不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和空間結構,而且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絡,並致力於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變化的規律。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並在解決當代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

三、基本理念(7-9'geo'1.3)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7-9'geo'1.3.1)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7-9'geo'1.3.2)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聯絡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7-9'geo'1.3.3)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絡,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7-9'geo'1.3.4)

5.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資訊科技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7-9'geo'1.3.5)

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7-9'geo'1.3.6)

四、設計思路(7-9'geo'1.4)

1.7~9年級地理課程是基礎教育地理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7~9年級地理課程以區域地理學習為主,原則上不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7-9'geo'1.4.1)

2.7~9年級地理課程內容分為四大部分: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為了體現地理課程的靈活性和選擇性,課程標準對學習順序不作規定。教材編寫者和地理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教材編寫和授課的順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國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與地圖"的知識可以集中學習,也可以分散學習。(7-9'geo'1.4.2)

3.地理要素採用單獨列出和與區域地理結合兩種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氣候,地形、自然資源等不再單獨列出,而是放在地區和國家的學習中,減少內容的層次和難度。無論是中國地理還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減少部門地理的內容,重點突出能夠說明地理問題和實現區域地理教學目標的內容。(7-9'geo'1.4.3)

4.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的分割槽部分,只列出區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學習區域地理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必選區域的數量,而不再規定必須學習哪些區域。具體區域的劃分和選擇由教材編寫者和教師決定,以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例如,本《標準》規定,必須從世界範圍內選擇至少一個大洲、五個地區和五個國家編寫教材和組織教學,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可選擇非洲(洲)、南亞(地區)、英國(國家)等,也可選擇其他大洲、地區、國家。(7-9'geo'1.4.4)

5.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學生可以通過收集身邊的資料,運用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進行以環境與發展問題為中心的探究性實踐活動。(7-9'geo'1.4.5)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7-9'geo'2)

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瞭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知識與技能(7-9'geo'2.1)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識,學會運用地球儀的基本技能;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和地理圖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簡單的地理觀測、調查統計以及運用其他手段獲取地理資訊等基本技能。(7-9'geo'2.1.1)

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初步認識人口、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以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和趨勢。(7-9'geo'2.1.2)

3.知道世界、中國和家鄉的地理概貌,瞭解中國與世界的聯絡;初步學會根據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地理資訊,歸納其地理特徵。(7-9'geo'2.1.3)

4.瞭解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重大問題,初步認識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係。(7-9'geo'2.1.4)

二、過程與方法(7-9'geo'2.2)

1.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並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學會根據收集到的地理資訊,通過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地理概念,進而理解地理事物分佈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7-9'geo'2.2.1)

2.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7-9'geo'2.2.2)

3.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資訊,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決問題的設想。(7-9'geo'2.2.3)

4.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並與別人交流。(7-9'geo'2.2.4)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7-9'geo'2.3)

1.初步形成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地理審美情趣。(7-9'geo'2.3.1)

2.關心家鄉的環境與發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增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7-9'geo'2.3.2)

3.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增強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識。(7-9'geo'2.3.3)

4.增強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逐步養成關心和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7-9'geo'2.3.4)

第三部分 內容目標(7-9'geo'3)

內容標準總體結構的說明如下:

(1)內容標準由標準、活動建議等部分組成。

(2)"標準"是學生學習地理課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以行為目標方式陳述。

(3)"活動建議"是為開展教學活動提供的參考性建議。

(4)"說明"是對標準中某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

地理課程(7~9年級)內容標準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略)

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7-9'geo'4)

一、教學建議(7-9'geo'4.1)

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學科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手段,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一)突出地理學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7-9'geo'4.1.1)

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絡,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徵的認識。

案例 以"日本"為例學習區域地理

展示世界地圖和日本地圖,讓學生觀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將觀察到的內容記錄在一張紙上。

閱讀有關日本的工農業生產、貿易、人民生活、文化習俗等資料,整理出若干條要點,記錄在另一張紙上。

根據上述資料,想一想自然條件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日本的居民生活,日本為什麼是資源小國、經濟大國。

將當地能買到或能看到的日本商品列個清單,再與日本主要進出口商品進行比較,說說日本與世界的經濟聯絡和相互影響,還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這種聯絡和影響。與老師和同學進行討論。

(二)選擇多種多樣的地理教學方式方法(7-9'geo'4.1.2)

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學校條件,選擇地理教學方式方法。

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地理事實、概念和技能,增強地理學習能力,形成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案例一 "角色扮演"及小組活動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中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可以綜合使用角色扮演、小組活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首先把教材中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內容作為一個專題教學。全班分為"北方"和"南方"兩大組。學生在閱讀教材、查閱資料、採訪之後,自由選擇扮演"北方人"或"南方人"。

教師提出辯題:"生活在北方好還是生活在南方好",兩大組分別準備。每方有三種角色供學生選擇:辯手,主要發言;策劃,蒐集和製作支援本方辯手的材料;南(或北)方人,表演反映本方區域特點的生活小品或歌舞以支援本方辯手的觀點。組內通過自薦和推選分配角色。

課前的準備由組內分工合作完成。準備工作包括:資訊查詢、市場調查、人物訪問、廣告製作等。然後,寫出訪問札記、廣告詞,繪製圖畫,準備節目。教師做好引導和資料支援工作。

上課時,在教室中展示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特點的圖片,輪流播放具有南、北方特色的音樂。各方輪流發言,用講解、表演、展示資料等方法試圖說服對方。

辯論結束後,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撰寫小論文。

案例二 "問題解決"式學習

在學習經緯網知識時,教師可以採用"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方式。

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教師提出問題:一艘海上遇難船隻如何向別人報告自己所在位置?並在一個球體表面上標出假想遇難船隻的位置。

理解"問題"。讓學生邊觀察邊議論。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實際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確定一個點的位置"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提出確定某一學生在教室裡的座位或者在電影院裡找座位的方法。

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確定"座位"的方法概括為利用"行"和"列"定點的方法。

把已找到的方法運用到"問題"解決的實際情境中。學生會聯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過"遇難船隻"這一點劃兩條十字交叉的線。但怎樣向別人描述這兩條線的交點是一個新問題。教師由此引出經緯線、經緯度和經緯網的知識。學生觀察地球儀並閱讀課本,理解經緯線、經緯度和經緯網等概念。

"問題"的解決。遇難船隻報告它所處經緯度(船上配有顯示經緯度的儀器),讓別人知道其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

(三)重視地理教學資訊資源和教學媒體的利用(7-9'geo'4.1.3)

地理影象是地理資訊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影象,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影象和繪製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影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利用地理資訊資源和資訊科技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提高學習效率。

案例一 利用地理影象進行教學

在有關"我國農業分佈"的教學中,可把景觀圖和地圖結合起來使用,引導學生認識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展示反映我國農業生產的景觀圖片。例如,南方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麥播種和收割等圖片,介紹照片拍攝的時間和反映的事物,但不註明地點。

學生分組觀察圖片,記錄觀察到的內容,討論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

學生利用地圖,討論圖片上的農業生產景觀可能出現在哪個地區。

由學生利用相關影象向全班闡述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講評。

案例二 利用計算機蒐集資料並展示學習成果

關於"世界人種"的教學,有條件的學校可指導學生運用計算機網路查詢資料,整理並製作成展示作品。

學生自願組成小組,在網路上分別查詢和整理三大人種資料。

將查詢到的資料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做成計算機展示作品。

學生輪流演示、講解自己的作品,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點評。

(四)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7-9'geo'4.1.4)

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需要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地理教學的開放性,鼓勵學生對所學地理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證教學的彈性,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條件。

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特別是野外考察,能夠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增強學生地理實踐的能力。

案例 地理野外考察方法

第一步,確定考察專案。

第二步,準備資料。在實地考察前,蒐集並整理地圖、統計資料、調查報告、歷史記錄等資料,並製成分佈圖和圖表,以形成對考察區域的初步印象。

第三步,野外觀察與訪問。根據考察目的,確定考察和訪問的內容及路線。在野外考察中,對地圖上標註的地形、聚落、鐵路、公路、土地利用型別等予以確認;把地圖上未標註的地理事物用適當的符號標註在地圖上。

第四步,撰寫考察報告。考察報告的內容一般包括:題目及確定題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設想;考察方法和程式;考察的內容及已有資料;已有資料同野外考察的關係;主要結論以及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二、評價建議(7-9'geo'4.2)

地理學習評價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過程,以及在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的變化。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地理學習評價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7-9'geo'4.2.1)

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地理學習評價的重點。

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時,應瞭解學生:能否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地理問題;能否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能否形成有效解決問題的思路;能否檢驗並解釋結果。

評價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應瞭解學生在提出地理問題、蒐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資訊資料、回答地理問題這一完整過程中的表現。其中,重點評價學生在蒐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資訊資料過程中的表現。應瞭解學生:能否利用地圖、圖表、圖片、圖解和各種資訊源(如期刊、報紙、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蒐集一手或二手資料;能否通過實地觀測與調查等方式去獲得資料;能否保證地理資訊資料的質量(如資料的多樣性、可靠性、全面性、針對性等);能否將地理資訊資料恰當歸類;能否將地理資訊資料繪製成地理圖表以及簡單的地圖;能否通過分析地理資訊資料得出結論並進行檢驗。

評價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展自評、互評,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評語應以鼓勵為主,以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案例一 對學生提出地理問題能力的評價

在教學"南極大陸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時,首先,提供相關資料和資訊:

(1)南極洲煤炭分佈圖及煤炭儲量;

(2)煤炭形成的重要條件--溼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

(3)南極洲景觀圖片;

(4)南極洲氣候特點。

接著,讓學生利用上述資訊提出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瞭解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資訊,以及合理性、完整性、新穎性等表徵問題質量的資訊,從而評價學生在提出地理問題方面的水平與差異。"為什麼南極洲會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與"南極洲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說明南極洲曾有過溼熱的氣候、茂密的森林,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這兩個問題相比,在深度上是有明顯區別的。根據這種差別,教師就可以對學生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做出相應的評價。

案例二 對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資料過程與能力的評價

檢測"通過例項說明某一大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的達標程度,可採用讓學生撰寫小短文的形式進行評價。撰寫小短文的過程,就是學生蒐集、整理與表達資料的過程。通過觀察學生寫作小短文過程中的完整表現,教師可以對學生在蒐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資料的過程與能力做出較為準確的評價。

又如,在學習家鄉的人口問題時,讓學生蒐集(或給出)家鄉的人口歷史資料,繪出人口數量變化圖。教師檢查完成情況,評價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地理資訊資料的過程與能力。

(二)注重評價學生科學方法掌握狀況和探索性活動的水平(7-9'geo'4.2.2)

評價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掌握狀況,應著重瞭解他們對地理觀察、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領悟、掌握狀況和運用水平。主要包括: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是否細緻、全面、敏銳,區域分析與綜合、地理比較等方法的運用是否合理、有效,能否進行合理的推測、想象以及大膽的猜測。

評價學生參與地理探索性活動的程度和水平,重點不在於學生記憶的準確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練程度,而在於學生實地觀察與觀測、調查、實驗、討論、解決問題等活動的質量,以及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態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對學生科學方法的掌握狀況、參與探索性活動的程度和水平的評價方法,主要有觀察法和評定量表法。

案例 用觀察的方法評價學生對地理科學方法的領悟、運用狀況

在認識區域的"聯絡與差異"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檢測"在分析、對比的基礎上,說明區域內主要地區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並根據材料歸納出主要地理差?quot;的學習水平,教師可先提出探究活動要求:請你根據地圖選出幾個代表性的地區進行比較,說明區域自然環境的差異性。具體回答這樣幾個問題:

(1)選擇這幾個地區的依據;

(2)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從比較中得出什麼結論。

以上探究活動可以評價學生觀察方法運用的水平、地理比較方法運用是否合理。為此應當觀察學生是否能有效利用地圖,是否有條理、有步驟、認真細緻地觀察地圖;要及時判斷學生所選擇的比較地區和確定的比較專案是否合理,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通過上述的觀察與判斷,可以對學生地理觀察、比較、區域綜合分析等方法的領悟、運用水平做出相應的評價。

(三)注重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7-9'geo'4.2.3)

提高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是地理知識教學的重點。評價不能侷限於學生具備了多少地理知識,而應把重點放在學生的理解水平上。評價學生對地理概念、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常用方式主要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和解釋概念;給出概念的肯定例證和否定例證,讓學生驗證;能把一種表達方法變成另一種表達方法;會進行概念、區域之間的比較;會進行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的分析與綜合;會運用地圖、圖表和簡單模型表達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

案例一 對地理影象資料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徵,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考查學生對區域人文特徵的理解水平

評價學生對某個國家民俗文化特色的理解水平,可採用這樣的方式:提供反映該國民俗文化特色的圖片、錄影、光碟等,讓學生口頭說明(或文字說明)影象資料中所反映的相關內容。實現不同表達方式之間的轉換,學生需要觀察、抽象概括等智力操作。口頭表述內容的豐富與否,以及對該國民俗文化特色的抽象概括程度,能較為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理解程度和水平。

案例二 讓學生以簡略地圖、圖表、模式圖等,反映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徵,評價學生的理解水平

在學習"認識大洲"時,如果所選擇的內容是北美洲的地形特徵,可採用讓學生閱讀北美洲地形圖,將課文中對北美洲地形空間格局的文字表述轉繪為地理略圖或模式圖。如學生能畫出北美洲地形呈三個南北縱列帶的示意圖,實現了圖文間的轉換,便說明學生對這部分學習內容已經理解了。

(四)注重評價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7-9'geo'4.2.4)

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是地理教學的基本目的。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學生心理髮展的基本內容。評價時應關注學生在以下方面的變化與發展:對地理的興趣和好奇心;體會地理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和地理學的應用價值;對周圍環境和地球上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徵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社會和自然的責任感;熱愛祖國的情感與行為;關心和愛護人類環境的意識和行為。觀察是評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重要方式。要注意觀察學生在日常行為和學習活動中的表現,蒐集評價資訊,為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提供依據。

案例 觀察學生在討論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學生對環境的態度

展示198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宣傳畫--"地球出汗了",讓學生討論:這幅漫畫有哪些寓意。

學生在討論中發現漫畫反映的環境問題多少與深度,在表述這些環境問題時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提供了學生對環境問題關心程度、環境道德意識水平等資訊。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畫一幅與環境問題有關的漫畫,並說出寓意。學生表達的想法,是評價學生對環境基本態度的重要依據。

(五)注重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7-9'geo'4.2.5)

針對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學習形式和學習特點的差異以及各種評價方式的不足,評價應採取多種方式。除了選用書面形式的測驗、口頭表達、描繪地圖、繪製地理圖表、讀圖分析等常見評價形式,也要注意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實地觀測觀察、探究等活動中的表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要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評價結果建議採用評語和等級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下表是對應"內容標準"的評價方式建議。當然,檢測每項內容標準的評價方式不是惟一的,在此只是提供一種評價思路,供教師評價時參考。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7-9'geo'4.3)

充分開發、利用地理課程資源,對於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積極建設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庫(7-9'geo'4.3.1)

通過調查,掌握學校地理課程資源的情況,並分門別類建立地理課程資源檔案,逐步建設地理課程資源庫。

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包括除教材以外教學所需的掛圖、模型、標本、實驗器材、圖書資料、電教器材、教學實踐場所等,必備裝置和教學用圖有:地球儀、等高線地形模型、幻燈機、投影機、主要岩石和礦物標本、東西兩半球圖、世界政區圖、世界地形圖、中國政區與交通圖、中國地形圖、本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圖、本縣(市)地圖、世界地理景觀圖片、中國地理景觀圖片等。

注意地理課程資源的積累和更新,特別是地理資訊資源的積累。可以自己設計製作各種地理教具、學具和教學軟體,包括在教師指導下組織學生製作地理模型、電教軟體等。不斷擴大地理課程資源庫的容量,提高地理課程資源庫的質量,適應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地理教學自身發展的需要。

(二)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7-9'geo'4.3.2)

教師要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地理課程資源,以及師生可用於地理教學的經歷和體驗。

教師應鼓勵和指導學生組織興趣小組,開展野外觀察、社會調查等活動;指導學生編輯地理小報、牆報、板報,佈置地理櫥窗;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有關節目。

提倡校際地理課程資源的共建和共享。

(三)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7-9'geo'4.3.3)

校外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包括青少年活動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圖書館、科技館、氣象臺、天文館、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和主題公園、科研單位、大專院校、政府部門,區域自然環境、人文景觀,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等。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聯絡,尋求多種支援,合理開發利用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組織學生走進大自然,參與社會實踐,開展參觀、調查、考察、旅行等活動,邀請有關人員演講、座談,拓展學生的地理視野,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