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16W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精選15篇)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鼓勵他們多讀多看,同時開設小小讀書交流會或是讓他們寫讀書筆記。一能培養他們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2

小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的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礎”。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忽視了這一點。而新教材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在教材的開始,不再急於講授課文。而是打破了常規,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新學期初,我就注重了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通過觀察、模仿、練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利用寫字歌:“學寫字,要注意,頭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紙放正,一尺一拳要記清,手離筆尖一寸高,寫字認真要心靜”,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求學生寫字時,一定要跟寫字歌進行對照。老師隨時進行督促和指導。一週下來,學生寫字時已是個個端坐。除掌握正確的寫字姿勢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寫好字。每課後的寫字練習,不可忽視,每天應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良好的寫字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必須耐心細緻、精心地指導,並嚴格反覆長期的訓練,從而讓學生把字寫端正寫漂亮了。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3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它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反覆研讀《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論運用到課堂實踐上,有很大的收穫。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我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就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4

今年我再次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階段,也是一個在國小階段較為關鍵的一個年級。因為三年級是個過渡時期,從低年級到中年級的轉變,教學目標也有了新的變化。如何來上好三年級的語文課,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課文,六個閱讀連結和六個綜合學習,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5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的論斷。言盡之意就是說“名師出高徒”。當今,是高科技的資訊社會,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有時提出的問題,老師也會覺得束手無策。新教材的內容更是從古到今,包羅永珍。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要力爭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在學生眼裡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無事無物不曉。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學者,我認為平時應該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多總結。

總之,新教材充滿著時代的氣息,內容上的更新,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法上如何去創新。努力幫助學生從小練好語文基本功,為他們全面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體現新教材的真正價。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6

《風箏》一文是賈平凹先生寫的,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這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二篇課文,與其同組的是《古詩兩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以及單元練習。《風箏》一文圍繞風箏敘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為“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的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群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著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在教學分析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同樣的情一起飛,讓孩子們披文入情,同時抓住重點詞句的體會,讓孩子們感悟,學會把事寫具體,把自己的情感變化描述清楚。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兩條線,一是課文寫了與風箏相關的幾件事(幾個情景),二是課文怎麼寫孩子的動作和心情的,通過兩條主線的品析,讓孩子感悟文字中的感情變化。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7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國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凶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開啟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8

《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

教師 華秀毓

我上了《有餘數的除法》第一課時,本節課是表內除法的延伸,屬下位學習,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餘數,認識餘數。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展示、學具操作、遊戲、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來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同時課堂中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得出結論。這節課剛開始時是小組平均分小棒,在學生動手操作分完所給的小棒後,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並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小棒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操作和比較能力。為下面進一步學習餘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不是我告訴學生這規律,而也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過程中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藉助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形成數學概念。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對比教案來講,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由於在某些環節中用的時間過多,致使一些應該有的教學環節沒有進行。如:數手指的遊戲、有趣的思考題等很有特色的教學設計,均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進行,比較遺憾。因此,這次的教學活動,是給我敲了一個很及時的警鐘,鞭策我在今後的備課乃至教學過程中要本著認真、虛心的態度,踏實地搞好教學工作,是自我駕馭教材,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9

接觸三年級音樂教學已經過去6周時間了。現將諸多感觸寫下來,反思一下以利日後教學之用。

三年級國小生對音樂非常感興趣,實施的口風琴進課堂活動進展順利。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也發現了這一級學生諸多的問題。一是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較差,課堂組織教學比四年級還要難一些。二是學生讀譜習慣不好,課堂上沒幾個孩子會唱譜,使得識譜教學成了難點。三是口風琴教學進展緩慢,很多孩子入門太難。四是學生對欣賞教學興趣不大。

針對以上情況以後教學將採取以下幾項措施。一是在課堂上加強學生課堂紀律意識的培養。二是在平時唱歌教學中逐步滲透識譜和視唱教學。三是加大口風琴教學的力度,通過活動隊興趣小組等形式使得一部分同學先學會,然後帶動全體學生齊頭並進。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0

在課文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新課標中對於中年段語文教學的要求,即通過教學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會用普通話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努力向新課標的要求靠近,讓我的課堂充滿語文味,具體做到了以下幾點:

(1)激趣匯入,誘發活力。

在上課伊始,播放孩子們放風箏的畫面帶給他們直觀感受,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然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在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讀中去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作者的敘述順序。學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們朗讀水平的提高。

教 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包括自由的,齊讀,男女生合作讀,生個 讀等等,每種形式的讀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在初次接觸課文時我選擇自由的,那麼孩子就不能齊讀,那樣會影響學生自己的理解。在讀書的過程中及時指導孩子在 發音,吐詞上的不足,傳授讀書方法,使學生的朗讀能夠不斷進步,喜歡朗讀,樂於朗讀。其中一種讀書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過語言引導給學生創造一定的情境。 讓學生體會放風箏的快樂,輕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飛時的快樂和輕巧。

(3)品詞品句,積累語言

中年級段的閱讀教學有別於低年級段,而更加關注對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理解、感悟。本節課,抓住幾個關鍵詞語,在幫助學生體會心情變化的同時,積累了語言,且教學形式比較豐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詞是很優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飛起”等等,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優美的語言給學生創造一定氛圍,在理解“翩翩飛舞”一詞時,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邊是扁,右邊是羽,“扁扁的羽毛飄起來會是什麼樣?”學生回答“又輕又快地”。再聯絡生活實際,“生活中我們用翩翩飛舞形容什麼?”學生答 “蝴蝶在花園裡飛舞”、“花瓣裡開花托時”、“樹葉離開樹枝時”、“蒲公英的種子離開媽媽時”……“在孩子們眼中這什麼都不像的風箏就好比是五彩斑斕的蝴 蝶在翩翩飛舞,他們的心情也快活地飛揚起來了,這樣孩子們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隱藏的感情。這樣的感情下,我讓孩子們再次讀課文。孩子麼們歡樂 輕鬆的感情溢於言表。

但是本課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在詞語“託”字教學中我的教學意圖是讓孩子們通過動作模 仿,理解“託“是怎樣的,領悟作者用詞的謹慎,可是在教學中,我沒有將這一環節落到實處,我應在講解了”託“和”拿“的區別後讓孩子們模仿,然後再讓全班 帶動作讀,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將字詞的教學落到實處,為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風箏》寫的是小夥伴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經歷,從中體會“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學是緊扣孩子們在做、放、 找風箏時心情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再讓學生抓重點詞句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情,在體會中再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字, 不斷交往對話的過程。文字,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物件,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字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 變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字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字的豐富內涵,往往蘊含在空白之中。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 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城縣發展的空間和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會生動活潑,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 蘊含與文字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字、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臺。下面就《風箏》一課談談課堂教學活 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一、與看是矛盾處發掘空白點

《風箏》一課,最明顯的看似矛盾之處就是寫第二段放風箏時,“風箏做好 了,卻什麼也不像,我們依然快活,還把它叫做幸福鳥。”“不是什麼也不像嗎?為什麼快活?而且將他叫做幸福鳥呢?”不解決這個問題,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學該段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指名學生讀該段,其他學生說說作風箏時的心情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說說讀了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內 容?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討論解決。學生就根據自己情況說了把風箏叫幸福鳥的原因是什麼,不同的學生原因也不一樣。這樣一來,不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絡起 來,更拓展了幸福鳥的豐富內涵,一個人的憧憬、幸福變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後再等著我們去發現。

二於情境凸現中發掘空白點

課文第三段寫的是小夥伴們放風箏的情景。怎樣讓學生感受到放風箏的就是自己?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凸現情境,把某個情節做適度的誇張,從而讓學生的感受更強 烈。教學時,讓課件展示孩子們去放風箏時的歡樂場面,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放風箏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樣放風箏的?當讀到“......站在遠遠的地 方,說聲“放”,這個字時,一個“放”字,雖然不起眼,如果細心體會一下,卻能讓放風箏的人激動萬分。一個“放”字,不僅讓學生想起自己放風箏時的情景, 更體會到放時的激動、緊張、充滿希望的心情。通過學生的朗讀,尤其是全體快速而又響亮地朗讀“放”的時候,將“放”的情景進行放大處理,情境一下子凸現在 學生們的心中,此刻,放風箏的就是我。不僅讓學生的情感有了切入點,更在讀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於言有未盡間挖掘空白點

課 文第三段寫放風箏,最後一句話是這樣的:村裡人看見了說:“放得這麼高!”讓學生多讀幾遍,看村裡人是帶著什麼語氣和神態說的?學生比賽讀出村裡人帶著驚 奇和羨慕來誇讚他們。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是啊,孩子們擁有著無憂無慮的童年,擁有著快樂,怎能不令人羨慕呢?你就是放風箏的小夥伴,你聽到這樣的讚揚,會是 怎樣的心情?學生的答案是多樣的,有的激動、有的興奮、有的自豪、有的幸福......這樣一來,放風箏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於重點詞句中發掘空白點

風 箏飛上了天,孩子們的心也跟著飛上了天,突然,當自己正在高高飛著的風箏線斷了,飛了,你的心情怎樣呢?抓住關鍵詞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來 體會孩子們當風箏找不見時著急、傷心難過的心情,適時提問:你著急什麼?你在呼喚什麼?我們都哭了,為了一支怎樣的風箏?引導孩子們去體會、說話,將感情 推向高潮。我們都哭了,為了一隻被我們叫做幸福鳥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充滿了憧憬和希望的風箏;我們都哭了,為了那隻承載著我們理想的風箏;我們 都哭了,為了那隻裝滿我們童年快樂的風箏。若創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點並進行情境創設,得到的便是學生情感、思維與個性的創造性發揮。

五、於意味深長處挖掘空白點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結尾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藉此讓孩子們拓展說話:幸 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後老師總結,不管幸 福鳥找沒找到,孩子們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樂!

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字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

這 篇課文上完後雖然被學校評為優質課,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一些亮點,如學生能依託教材的空白點能更好地與文字對話,感情也得到了釋放。但是也存在一些問 題:如對電腦操作還不是運用自如,導致後邊時間還有點緊張,感情朗讀還不夠到位,最後放歌曲時還沒有完全將孩子們的情感宣洩出來。我今後還要多學習,努力 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語言藝術,深鑽細研教材,以使課堂達到更加滿意理想的效果,為社會輸送更多複合型人才!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1

教材反思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了“我”和哥哥到體育館放風箏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將“我”和哥哥拿著風箏來到體育館。第二自然段講到體育館放風箏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顏六色的風箏越來越多,非常美麗。插圖描述了天真活潑孩子的在陽光明媚的天氣裡一起興高采烈的放風箏,以及放風箏時所看到的熱鬧的情景和各式各樣的風箏再天空爭奇鬥豔的情景。

學生反思

對中年級的“整體感知“定位在段中讀,把握年級標準。中年級的學生要能讀懂一段話,會說一段話,會寫一段話。這是中年級的教學任務之一。中年級的學生對段有了整體感知能力,才能為高年級感知全篇做好鋪墊。中年級應做到讀寫結合,把握在讀中悟滲透對寫作方法的感知。

課前準備:放風箏是學生喜歡並且熟悉的活動。於是我提前一節課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去體驗一下放風箏的樂趣。學生顯得有極大的興趣。

教學過程反思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開始新授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間?地點?人物?事情?學生能很快地回答問題並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講讀時課文時,我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瞭解放風箏的過程。再細讀課文突破重難點。學習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風箏多,學會按順序看圖。讓學生讀後找出能體現風箏多人多的詞。如人可真不少,三個一群,倆個一夥有的有的等說明人多。各式各樣、有……有等說明風箏多。按順序觀察圖,排列出“蜻蜓“沒飛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風箏。然後讓學生默讀第三段。標出句序。畫一畫我和哥哥放風箏時,動作的詞語。在找出詞語之後,再讓學生通過演一演的方式進行。在這個環節,學生不會尋找動詞。哪些屬於動詞,生不理解。於是我讓學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動的詞語。在我的幫助下,學生能找出個別。再讓學生進行演示,由於之前有放風箏的經驗,學生在演示的時候,其他學生讀句子,演示的學生根據句式演示,比較到位。我再提問:那我們把放風箏的句子順序換一下可以嗎?我出示打亂順序的第三自然段,請生讀一讀,演一演。學生就能明白:這不能換,換了順序句子就讀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我再提問:圖上畫的和文中那句話相一致?全段圍繞那句話寫的?按句序讀。可以用多種方式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出表達順序看圖讀第一句。想象讀第二句。重點讀第三句。有語氣讀第四句。學習四至六段主要是讓學生積累詞語。在第七段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圍繞中心說一段話。用自己的話說說“五顏六色的風箏隨風飄蕩”的情景。當然還要藉助各種圖片,幫助學生進行想象。“蔚藍色天空”“鮮豔”“隨風飄蕩”等詞語比較抽象,通過 PPT幫助學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2

人教版三年級教材第一組課文編入了一組描寫家鄉景物的文章,緊扣第一單元主題,在語文園地一中編入了以《介紹家鄉景物》為主題的一次口語交際訓練和作文訓練。這次口語交際的主題以介紹家鄉景物為交際內容,緊扣學生生活實際。課前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我佈置學生觀察了一處身邊的景物。為了活躍課堂氛圍,開課時我以一位旅遊公司的同學要求老師推薦幾名優秀小導遊代表宜昌市參加省優秀小導遊競賽,就以“介紹家鄉的一處景物”為題在全班展開選拔激發學生的交際熱情。為了讓本次口語交際課與作文教學銜接,讓學生有好的介紹效果,在激發學生的熱情後我出示了五條介紹要求:

1、這處景物在什麼地方?

2、介紹出景物的 特點。

3、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

4、表達出熱愛家鄉的感情。

5、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

要求提出後,教室裡舉手要求表達的學生並沒有如我預期的哪樣紛紛舉手,而是一片沉默。看到學生有困難,我又提示學生可將景點裡自己想介紹的具體景物列成提綱以便介紹。學生們都去思索提綱,好半天沒想好的樣子。一節課在沉悶與學生的思索中用去了一大半時間。此後匆匆的分小組交流、派代表介紹,草草收場。

課後與組內教師反思失敗的原因一是過分重視與作文銜接,忽視了口語交際的課型特點。忽視了學生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的區別。二是一口氣提出了作文的五點要求,忽視了學生年段特點,要求學生出口成章,拔高了口語交際的要求。老師貪多求全,反而擋住了學生的交際慾望,學生由於無法同時滿足種種要求望而怯步。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住,這一思想同樣運用貫穿於口語交際教學之中,學生能說一段話,能針對五項要求在一段話中體現一項即是很大的了不起。

這節失敗的口語交際課提示我們,教師應時刻將學生年段特點放在心中,提出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要求。將教材中的種種要求想出具體的辦法落實在教學過程之中,不能生硬的出示成對學生的要求。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在創設寬鬆交際氛圍同時,更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說話材料,即讓學生有具體的說話內容,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說,有哪些具體的詞彙和方式(如擬人、比喻、數字說明等)去說清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一步一步為學生搭建一個寬鬆、自由、有話可說、知道如何說的交際平臺。在紮實的訓練中逐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3

《趕海》記述了我童年時代跟舅舅去趕海的趣事,生動展示了趕海的無窮樂趣,表露了作者對大海、對生活的無比熱愛的情懷。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課文,領悟課文內容,感受“我”童年時趕海的樂趣。難點在於憑藉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課文,抒發自我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重點詞語突破,圖文結合,以讀促思,以演促讀再促思,反覆誦讀等教學方法,具體設定如下程式教學:

一、感知文字 引出“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贊科夫說過:“藝術作品首先要激發兒童的思想感情,其餘的工作都應當是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後果。” 本課一開始,我就出示了有關大海的優美畫面,喚起了學生對大海的美好印象,接著讓學生用詞句來表達對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課題“趕海”,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詞句積累,為學習課文作了鋪墊;還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打開了學生想象的“閘門”,使學生對趕海形成了表象,具有了感性的體驗,完全陶醉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特別是和“海洋寶寶交朋友”的環節,既讓學生複習了詞語,訓練了學生的書寫習慣,又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激起了學生強烈地閱讀課文的願望,可謂“一舉三得”。

二、與文字對話 緊扣“趣”,輻射全篇。

1、《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師生、生生和文字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仔細讀第2-4自然段,找出趕海的有趣場景,分別加上小標題,理清脈絡。

2、讀中交流:從那些地方看出這個場景的有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他們自瀆感悟能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3、導讀重點場景。捉海星部分先讓學生試讀,通句子比較。從“摸呀摸呀”,“嘿…!中體會到抓海星給我帶來的樂趣。導讀捉螃蟹的場景,使學生體會到小夥伴“只努努嘴兒不作聲”的專注神情與“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東逃西竄”的鮮明對照,通過 “原來”使學生體會到螃蟹作最後掙扎令人忽俊不禁的情形。導讀“捏大蝦”時,讓學生品味比喻句的精當,通過朗讀想象大蝦大搖大擺神氣十足的樣子,讓學生邊讀邊體會我“只一捏”便俘虜了“武將”的那種得勝時的喜悅心情。語文教學只有落實到具體的字詞上,才體現出它和工具性。 4、學生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既避免了教師的煩瑣講解,又培養了他們獨自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活動、自主探索的基礎上。

課堂即生活。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營造寬鬆,愉悅,融洽的學習語文的氛圍,把學生看成是一個生命體,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讓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可親近的大姐姐。師生之間平等對話,同學間無拘無束地交流,人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人人都是學習的主人。同時,通過反覆的閱讀,學生逐步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促進了語感的積澱,並將感悟品位的文字通過激情朗讀表達出來。

三、再品“趣”,整體迴歸。

師娓娓講述,把學生帶入情境:“我”滿載而歸,迎著柔和的海風,沐浴著夕陽的餘揮,踩著軟綿綿的沙灘走在回家的路上,感到舒服極了,不由得哼起了最愛唱的歌。

四、圍繞“趣”,課外延伸。

文中用了“嘿、哩、咦、哦”等語氣:“戰利品、武將”借代詞,“束手就擒、東逃西竄、滿載而歸”成語。這些詞語的恰當運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儘管全文場景描寫沒出現一個“趣”字。但我們讀後卻充分感受到其中的“樂趣”,讓我們學習這種寫法,說一說自己參加的最開心的有趣的一次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本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看,聽,說,讀,演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閱讀實踐;在興致盎然的閱讀實踐中,感受成功帶來的閱讀樂趣;在具體形象的閱讀實踐中,初步瞭解和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素養得到了有效的培養。“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盧梭),在這裡得到了印證。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4

本週三上午在縣實驗中學上了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語文課《風箏》,《風箏》這篇課文是魯迅的作品,學生上國中後第一次接觸,學習難度較大,課文難點較多,且本文思想內容可從多方面理解,這恰恰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現作如下反思。

一、教學思路清晰。一開始,讓學生談自己放飛風箏的自由與快樂,引出課文兄弟倆對風箏的不同態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場“精神虐殺事件”。最後討論體會封建教育思想和倫理道德才是導致這場“精神虐殺”真正的罪魁禍首。

二、教學方法得當。我緊緊抓住“精神虐殺”,重點研讀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過圈點、朗讀,突出“出神、驚呼、高興得跳躍”,讓學生體會弟弟對風箏的酷愛以及表現弟弟天真活潑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動作、神態等描寫著稱。教學時採用的表演“我”毀風箏的片斷,學生很是受啟發。評點時,大多學生都能指出表演學生的不到位之處,甚至後來連“我”的“傲然”神態都能表現出來。朗讀、表演,學生充分領略了“我”的毫不顧忌、無情踐踏風箏的粗暴行徑。

個人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思維的碰撞,難題頃刻瓦解。在討論““我”還不是“罪魁禍首”?那導致這場“精神虐殺”悲劇的幕後真正“凶手”是誰呢?””這個問題時,我出示了魯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寫作的年代,大大幫助了學生對此問題的思考,降低了這個難題的難度,以適應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從家庭背景出發述說,有的從不平等的長幼關係闡述,大部分同學認識到了這是封建教育思想導致的落後觀念所致。即使他們說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還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毀風箏事件中的“抓”、“擲”“踏”等動作描寫以及“傲然”“絕望”的神態描寫應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再讓學生表演,一定會比粗讀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這堂課是以“精神虐殺”來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但上課過程中,針對學生的闡述過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講了文章選材的事情,使整堂課有“散”架之感。

圍繞一個主題,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採用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讀透,開啟思維,並展開充分的討論,教師適時點撥,這樣的課堂才算是合格的語文課堂。

國小三年級語文課後反思 篇15

小語新課程標準認定,“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長基本上得益於自己的學習,課堂上的收穫實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決心真心實意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三、把握訓練訓題,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新教材旨在使學生不要死讀書,讀死書,而是要把書讀活。

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要提高學生的能力。就拿口語交際這一訓練來說吧,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概括、說話等能力,更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新的天地,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從而也為夯實寫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在教這類訓練時,要精心組織,重“說”和“演”的訓練。如,我在教第六課《小攝影師》時,根據書上的插圖,實地模擬進行表演,這樣使學生的形象感知變得直觀化。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相互之間對起話來。頭頭是道,不但“說”得到了鍛鍊,也使學生感悟了許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