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17W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一)課始,以“聲”________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________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裡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擷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裡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________;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2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3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悅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裡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擷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裡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著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4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敘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二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說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話語匯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裡。最後叫同學們開啟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 ”、“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著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群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說說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說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5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字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________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________、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6

做科學實驗對於學生來說,學會動手要比學習別人已經總結的事實、概念等好得多。因為學會做科學實驗要比學習科學知識本身重要得多,探究過程遠比學習事實重要得多。

科學課程最基本的特點是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學習活動,以形成對科學進行探究的態度、技能,並從中獲取科學知識。因此,適當的問題是探究的起點,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與怎樣提出問題,就成為我們教師教學的關鍵。只有既適合於學生知識水平及生活實際,又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及生活情趣的問題,才能產生有所收穫的探究活動。

學生對摩擦現象既熟悉又陌生,平時並不能引起探究的慾望。我便從學生的親身活動——用手相互摩擦及擦拭桌面來感覺較費力,從而知道阻礙手向前運動的力就是摩擦力,感受到摩擦力的真實存在,並且就在我們的身邊,一下子拉近了高深的“摩擦力”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親歷中感知科學知識來源於我們的日常行為中,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到這時出示摩擦力的科學概念,他們不會再覺得生疏和突兀。

在這裡,我試圖通過這些步驟,為學生營造出一種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氛圍,使學生能在接下去的科學學習中大膽假設,勇於探究。我盡力做一個與學生平等交流,幫助、指導他們解決問題的朋友、他們科學學習的夥伴。

學生的自行探究不是放任自流的探究,而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雖然需要自主權,但還是離不開教師的幫助。這樣的幫助我個人覺得應該包括從預測到實驗整個探究的全過程,老師要指導學生經歷像科學家探索和發現問題的過程。

預測是科學探究的起始階段,學生的預測往往是比較初淺的、寬泛的。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在預測上做了些指導。當學生提出各種假設時,我指導他們再大膽地假設與哪種因素關係更大些,通過指導讓學生的預測更加深入,並能真正為他們的探究服務。

學生實驗方法的設計是探究的瓶頸,離不開老師的幫助,因此教師要在實驗材料上作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實驗器材多且繁雜,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在在器材上的興趣大於實驗的興趣,因此,這節課中我盡心設計、挑選了實驗器材,儘量大地發揮器材的多方面作用。首先鉤碼盒的使用,既可以用來做測試在不同接觸面上拉動的實驗,又可以通過改變自身重量來做改變壓力的大小的實驗。啟發學生的思維,從而知道同一物體的不同的探究策略會導致不同的探究目標。

科學記錄也是我在教學中著力指導的。用資料、事實來說明問題是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方面。然而學生因為年齡小的原因,他們的記錄也是不夠完善的,我在教學中及時抓住他們記錄中出現的情況,讓他們自己來理解資料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科學精神的培養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

本課的教學中也存有諸多不足:

學生的實驗記錄單設計難度過大,在實驗中需要老師指導才能正確填寫,可以把一些內容要求更明確些,降低學生的填寫難度。導致了時間的不夠用,把播放VCD光碟的環節機動刪減了,是我的遺憾。

經過這次的賽課活動,我認識到科學學科教學任務是非常重大的,它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有著嚴格的要求,可以說能當好一名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卻不見得就能做好一名科學教師,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加強科學專業素質的提升,使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7

我執教<<>搭石>>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完成了教學目標,起到了培養學生語感、發展了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的語言,激勵了學生髮現美的目的,回顧本課,自始自終我的教學宗旨是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產生對語文的情感。

一、 讀中感悟,感悟中讀。

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對重點詞語“清波漾漾“、”協調有序“、“人影綽綽“、”理所當然“的體會,品讀,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語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 注重運用各種語文訓練方法,讓學生積累

如:讓學生在想象“一行 人過搭石動人的畫面”各引導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時,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展開想象培養語言,詞彙的運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文,對學生的語言發展極有意義。

三、 以風景統領全文,昇華情感

這篇課文文字簡潔易懂,但期間傳遞的情感卻是豐富的,這正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想象的空間。我讓學生帶著“你從哪幅畫面感受到什麼是美”,靜靜地默讀課文,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與年輕人走搭石“,“老人及時調整搭石“這四塊內容構勒成四幅畫面,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作者眼裡為什麼是一道風景。學習最後一段,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搭石默默無聞的美。教學中我在對學生進行聽、說、讀等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及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在朗讀中的潛移默化,在過渡語、小結語、激情語中滲透,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勤勞是美,助人是美,謙讓是美,和諧是美,美就是我們的心中,只要我們奉獻了愛,我們的生活就充滿了美。

四、 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遺憾的藝術

雖然在預設時考慮周全,但在實施過程中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一堂課下來靜下心思索,感到課堂教學中存在以下不足:

1.課堂中語言表達不是十分自然。

2.教學技巧有些拙劣。

3.由於心中裝著教案,在課堂上個別地方有些走過程。

感謝領導給了我這次展示的機會,以上反思僅是我個人的拙見,希望領導給予批評指正。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8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這節課歷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著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技能訓練。

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但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但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9

《我們的生命》這一課通過讓學生在探尋生命孕育、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瞭解生命成長的不易,感受生命成長的快樂。認識到生命是美好也是脆弱的,自己的生命承載著家人的愛與期待,更關係著家人的歡樂與幸福,深刻領會“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從而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匯入環節以“吃喜面,大家是怎樣為新生兒的誕生慶祝的。”這一以孩子們生活為基礎的話題匯入新課。接著,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出生那一天,自己的家人是怎樣度過的?心情如何?隨著學生爭相回答,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在孩子們情緒高漲之時,我提出:“你是怎樣出生的?”這一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慾,引導學生思考。我利用課件讓學生了解生命孕育的過程,觀看媽媽懷孕時的照片,想一想,媽媽在懷你的時候會想些什麼?當你還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爸爸媽媽有些什麼想法、感受和期盼,為了生個聰明健康的寶寶,他們是怎麼做的? 讓學生感受到,自己還未來到世上,家人已經傾注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而且還寄予了很多期望,從而要愛惜自己的生命。

在進行成長過程這一活動前,我佈置學生課前和爸爸媽媽一起回憶:你幾個月長出了第一顆牙齒?幾個月會坐?幾個月會爬?幾個月會走?幾個月會說話?幾歲可以自己吃飯?幾歲上幼兒園?幾歲上一年級?還有你成長中各個階段發生的有趣的事。孩子們參與的熱情很高,紛紛把自己小時候的趣事講給其他同學聽,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給同學們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在孩子們的歡笑中及時引導,要感謝父母為我們記錄這些美好的瞬間。通過交流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我們成長中的每一個腳印,都給予了父母、家人的愛。

在學生由衷的發出內心感慨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僅僅只是屬於我們自己嗎?通過孩子們的交流彙報他們體會到從初生時的嗷嗷啼哭,到張開小嘴牙牙學語,從歪歪扭扭的小腳印,到成為一名國小生,其中凝聚了家人多少的關愛與付出。他們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結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載著許多人的愛和期望,懂得生命不僅僅屬於自己,要珍愛生命,善待生命,心懷感恩。

為了鞏固所學的內容,提煉本節課的知識點,我讓學生記好學習筆記,並給學生時間記住學習筆記中的內容,做到當堂內容,當堂消化,檢測時採用“背一背”的形式,開展小組競賽,給背下來的小組同學加分。學生很喜歡這種比賽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取知識,同時也促進了小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整節課中,學生積極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動參與到活動中探尋自己的生命和成長曆程。而且在課中觀看有關課件時,學生也能做到主動觀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動地接受,學生始終在積極地參與著,活動著,感動著。

不足的地方:在學生交流彙報中,我的評價語言還是不夠及時到位,不能跟隨孩子們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沒能準確抓住,讓它成為亮點。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0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很好的學科,怎樣才能使學生喜歡這門課程?經過思考與查閱資料,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課。

《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課要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與家長緊密配合,做到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還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自主探究法,問題討論法,合作表演法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識,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自律、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樂群、學會審美、學會創造、學會健身、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而言之,通過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1

今年,我擔任了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以前,由於剛接觸這門學科,總習慣一言堂的辦法傳授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死板,學生思維受限,表能力得不到提高。鑑於這些現象,自己認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上網學習他人教學經驗。通過學習研究,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深刻認識到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那掏出些不文明行為》一課中,我因勢利導,除了找出圖中的錯誤做法外,還反思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不文明的時候,從而分清是非,有利於今後規範自己。這樣不但學會了觀察事物,鍛鍊了表達能力,又進了文明禮貌教育,同時又培養了交流與合作意識,課堂氛圍較活躍。

《品德與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講到中國地圖一課時,通過對地圖,認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國地大物博,蘊藏著豐富的礦藏,有待於學生們去開發資源,振興中華。

在講到《可愛的家鄉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家鄉人的可愛,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瞭解家鄉優秀人物作出的貢獻,激發對家鄉人由衷的敬佩和熱愛之情。 讓學生準備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上課時一起體會歌曲的意境。 也使用一首古詩開始學習,然後再讓學生說說對家鄉的理解,以及對家鄉的印象。再說說家鄉的一些情況,特產、方言、並用不同的方式誇誇家鄉人以及簡單瞭解家鄉傑出人物作出的貢獻,等等。

這樣一來學生真正理解了“家鄉哺育了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感受到了自己的家鄉,感受自己的家鄉人,體會了家鄉人的可愛,激發對家鄉人的敬佩和熱愛之情。家鄉是兒童走出家庭、社群之後一個比較大的生活圈,家鄉人是在這個生活圈中生活的群體。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眼中的家鄉人大多與親人相掛鉤,關於其他家鄉人以及家鄉人的可愛之處,學生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用家鄉話拉拉家常為著眼點,力求挖掘家鄉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再讓學生欣賞家鄉的風景圖、物產圖,意在讓學生明白家鄉所有美好的一切是由家鄉人創造的,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在這裡,家鄉人的可愛,需要用最實質的內涵來讓國小生親自豐滿,也只有經歷了真正的欣賞、品嚐、交流等活動後得到的體驗,生髮的情感才會是深刻的、由衷的。而“家鄉人”是可愛的,但並不等同於“傑出的”。所以在教學時又要注意到平凡的、普通的勞動者,只要有“可愛”之處,那都是值得讚美的。把握了這一點,我在學生明白“家鄉人”是一群可愛的人的基礎上,又引導學生從身邊家鄉人做過的平凡事說起,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家鄉人的認識,捕捉到家鄉人的“可愛”之處,激發熱愛家鄉人的情感。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2

《白鵝》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選教材時做了改動。文章結構極其簡單,全文圍繞一句“好一個高傲的動物”,從白鵝的叫聲、步調、吃相三大方面去展示白鵝的驕傲,可愛。與以前所接觸的課文不同的是,整篇課文主要以反語的形式和活潑、流暢、詼諧、準確的語言,向大家展示了一種新的、表述語言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在教學時,除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認識到作者對事物的觀察的細緻,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作者語言的“別有用心”,也就是讓學生體會到反語的獨特魅力。

針對這一教學目標,我便在自己的課堂上,由“高傲”入手,設計了幾個大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交流,去細細體會作者的文字表面所呈現出的白鵝的“凶”和“厲害”,實質是對白鵝的盡職、勇敢的讚賞;體會白鵝步調的從容、大模大樣,體現的不過是作者對白鵝由衷的喜愛和關注。

應該說,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不僅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在文字表述上,也比較脫離口語化,書面性較顯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謅謅”。這些對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擾。因此,我在教學時,採用了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比如課堂上讓學生根據文章的重點語句,進行大膽的聯想或想象,去品悟作者字裡行間所蘊藏的對白鵝真摯的喜愛;讓學生模仿表演,加深對白鵝的高傲的認識,以及作者用詞的準確;還有讓學生試運用書上精彩詞語幫白鵝做自我介紹……

這節課的設計裡,最沒有把握上好的,就是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領悟(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一環節上的教學有點亂)為了使學生能真正理解作者的語言,進而感悟白鵝的高傲,我想我在課堂上走了不少彎路,但學生的認識仍只是停留在“白鵝”叫聲大而嚴厲,而不能從文字表面進一步去體會作者對白鵝的讚賞。我有點急,只好聯絡他們對狗的印象來引導他們感受白鵝的盡職勇敢和忠誠,進而使學生觸控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當然,學生很不錯,一點就能領悟到。但是我想,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反語的特點,還有待在下一個課時裡,結合鵝的吃相做進一步的引導和交流。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3

《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本單元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並能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但現在的學生聰明可愛,課外知識豐富,喜歡有挑戰性的資料學教學內容,雖然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於接受挑戰。

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積、生產總值等資料,使學生的學習情趣高,學習氛圍濃。對於數一數,我加強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小方塊,合作數小方塊,給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十萬在多大,一百萬有多大,藉助計數器掌握大數的數法,瞭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對於數位順序,數位,數級,計數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位數等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從而理解這些知識。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4

《失去的一天》是西師版國小四年級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課要求學生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珍惜時間的重要性,明白佩佳在失去的一天中失去了什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所在。

在孩子心中,時間只是一個很抽象的名詞,在他們的意識裡,失去了今天還有無數個明天在等待。為了讓大家真切得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和流失,明白時間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用清脆的鬧鐘滴答聲為背景,要求孩子們在一分鐘之內“看書、寫字......”體會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從而引出課題。教學中,首先讓孩子們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再根據自學指導自主學文。如:媽媽給佩佳佈置的任務時什麼?媽媽回來了,為什麼“他羞愧得不敢看媽媽的眼睛。”;佩佳失去的這一天失去了什麼?......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嘗試交流自讀的收穫,體會自讀所得收穫的成功感,激發學生自主讀書的興趣,同時根據自學提示讀中質疑,有疑則思,使學生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對於語言積累還很薄弱的孩子們來講,聲情並茂的朗讀更能幫助感悟課文內容,達到理解體會,在學習中採用“指名讀、分組賽讀、師生評讀”等多種方式,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快樂學習語文。最後,圖片的展示、談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類似的情況,並用收集的名言警句勸自己勸朋友,從而深化孩子的情感,讓孩子通過課文的學習,從而感悟時間是多麼的珍貴。教學本質是學習,學習也是實踐。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學生已經意識到時間的寶貴,為使這種意識轉化為一種能力,要求孩子們自己設計一份“快樂星期天”的計劃表,從而付諸於行動中。但是在教學過程中葉出現了一些相關問題,本堂課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顯得些許的囉嗦,在引導孩子體會佩佳前後心情上做的不夠。教學本身就是一個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只要認真對待每個問題並不斷改進,相信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會不斷進步的。。

四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5

第一:大膽、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這節課中,由於自己過於“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學生有好的試商、調商的方法,而沒有及時地讓學生展示、總結。從這一節課的教學中,使我意識到,教材只是一個教學工具,應該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實際,靈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增、改。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可以將例7、例8的教學放在一節課上進行,讓學生嘗試,經過探究,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這樣再經過練習鞏固幾種方法,掌握方法,在鞏固中選擇最優的方法。

第二:為學生的發展創造環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

學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師給多大空間,學生的發展空間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有利於學生髮展、有利於學生展示自我個性、有利於學生交流的環境。讓他們在這樣的環境中、舞臺上盡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華,獲取知識。例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完全可以創設讓學生自己探究的環境,通過生生交流、教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幾種試商的方法,參與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學生獲得的知識通過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師“教”出來的,這樣的知識又怎麼能輕易忘記呢?所以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多麼重要。在以後的教學中自己要深鑽研,勤動腦,為學生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