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W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

1.教學環節突出了學生的主動地位,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整個教路有兩條線構成,一為質疑,一為解答——或者提出你發現的疑難問題,或者表述你解讀的內容。整個教學過程中,問答不只,以問者居多。後來,有膽大的學生開始講述自己理解的內容。她講的是第六節(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但她理解的並不透徹,我在此基礎上適時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作者為何把理想比喻成鬧鐘和肥皂?鬧鐘和肥皂有和功能?結果,學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對人靈魂的警醒和淨化作用。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精選19篇)

2.學生思維火花的閃現與燃燒。一學生對“理想是鬧鐘,敲碎你的黃金夢” 提出質疑,說為何不是磚頭石塊?磚頭石塊的力度大,可以雜碎黃金夢。一同學說夢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鬧鐘敲與生活實際比較接近。大家對此很感興趣,也參與其中,有修有改,思維靈活。

3.教學機智的靈活。一學生在“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時出現了偏差,我馬上想到她的爸爸。她爸爸是檢察系統的一位同志,辦案能手,榮立一二三等功多次。敬業精神非一般人所能有,新婚第二天,新娘找不著新郎官了。多方打聽,沒有結果。一週後,他回來了。原來接上級通知,辦案去了。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學生聽,大家都明白了詩中所述道理。我有給他們講述了霍金等的例子,學生也都明白了“大寫的人”的含義。

總之,我把第四次反圍剿化整為零的戰術運用到本課教學中,採用先區域性後整體的教學思路,兩課時成功完成了教學任務,有些做法還是很有價值的。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2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思維的訓練,他說:“只有當教師給學生帶來思考,在思考中表現自己,用思考來指揮學生,用思考來使學生折服和欽佩的時候,他才能成為年輕的心靈的征服者、教育者和指導者。”②在《理想》學習的整個課堂上,我還是比較關注學生的思維和學習方法訓練的:學生善於提出問題、善於思考問題,一直處在積極思考的狀態。

從這一點來說,可以有一兩句不採用“體驗式學習法”,教師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一提出問題就聯絡學生的實際,也就是沒有必要每一句都做出細緻的分析和理解。 但不能否認: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作出恰當估計並有具體設計,避免出現新問題時手足無措。因此,在解決“大寫的人”的問題時引導不夠到位是一個遺憾,這遺憾促使我思考:老師要珍惜課堂教學每一分鐘,力爭在每一分鐘裡都獲取最真實、最大的教學效益。

這堂課在很多方面都獲得了預期的成功,但還是有些小小的遺憾,比如在教學中,由於質疑這一環節,時間花得比較多,導致後面的環節有些匆忙。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引起關注。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3

這是一堂參加江蘇省優質課評比的語文課。在設計的時候,主要考慮了三個因素:比賽的宗旨創新教育;借班上課;教材是一首篇幅較長的詩歌。

因此主要設計了朗讀評價、內容質疑、鑑賞品味三個主要的環節。

朗讀是詩歌教學的主旋律,整堂課由朗讀開始到朗讀結束,完成了學生朗讀層次的漸進,由讀準字音—讀懂文意—讀出感情。用對錄音朗讀作出評價代替了以往的錄音示範,培養學生動腦能力,樹立不迷信權威的思想。由於對學生了解不夠,沒能找到明顯超越錄音朗讀的學生進行課堂朗讀示範。

質疑是近年來討論教多的一種教學方法。但只有用得好才能發揮它的優勢,否則很容易使得課堂教學零落而鬆散。在備課時,充分考慮了這一點,對教材瞭如指掌,因此,在教學中,雖然學生的問題遍地開花,但仍然能夠運籌帷幄,學生積極性很高,問題此起彼伏,是本堂課教學比較出彩的地方。

鑑賞是詩歌學習的主要形式,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確實是一個難點,所以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哪些句子給你的感受最深,最真切?試著把它們找出來,讀一讀,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學生能從自己的體驗出發,去感受詩歌的魅力,然後用朗讀、交流、教師參與點撥、示範的方式,使他們初步具備鑑賞詩歌的能力。這一環節也是比較成功的。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4

本文敘述了薩沙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把爸爸、媽媽讓給他的雨衣蓋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上的故事,讚揚了薩沙一家人自覺保護弱小者的高尚品質。通過對媽媽兩句話的研讀和對小薩沙保護薔薇花的舉動的體會,教育學生從小養成自強、自信的可貴品質。

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是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用不同的語氣自信、堅強和自豪的語氣說的讀薩沙說的這句話。這句話是文章的題眼。我先從文中描寫的兩處薔薇花入手,讓學生分別體會雨前、雨後的薔薇花有什麼不同。學生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雨前的薔薇花特別漂亮,雨後的薔薇花顯的特別嬌嫩。文中這兩處對薔薇花的描寫是為文中薩沙說的話做鋪墊。我就藉此引導孩子在文中找出薩沙所說的話。然後進行指導讀出當時薩沙的心情。最後進行情境的昇華。這節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效果還不錯。特別是孩子們課堂上善於思考的積極性很高。這一點我很為孩子們驕傲。但也有很多瑕疵。比如:課文中的三個問號都是薩沙的問話,要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通過讀薩沙和媽媽的話,明白“應該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這一道理。在生活中我們付諸於我們的實際行動,要在生活中做強者、保護弱者的意識引導的不夠深入。

最後,我告訴孩子們,薩沙的行為看似簡單,卻表達了一個孩子強烈的自尊,而這份自尊也將成為他成長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做一個強大的人,不一定非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只要你學會關心弱者,愛護弱小,並能在適當的時候表現出自己的尊嚴,並努力的維護這種尊嚴,那麼你就是強大的。

講完這節課我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我不是最弱小的。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5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匯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匯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麼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說出了最好根據人數比來分。根據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說出你估算的根據。這位後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6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時,一個學生說主要講工程師和工人們為了不砍橡樹,就把公路修成了馬蹄形。這時另一個學生表示反對,他認為工程師想砍樹,是在工人們的影響下才改變主意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契機,於是我向學生了解他們的看法。有七八個孩子同意後者。於是我讓孩子們仔細讀課文,找到自己的根據。孩子們找的很認真,不一會,一雙雙小手就迫不及待地舉起來了。

認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據是"工程師說:"計劃是不可以修改的."說明他認為計劃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樹。馬上就有孩子反駁:“請讀這一句:他長久地看著計劃,然後把目光轉向橡樹,嘆了口氣。如果他想砍掉橡樹,還會長久地看橡樹嗎?說得多好。我馬上對孩子們說:“讀讀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麼?”一個孩子說:"他在想計劃是不能修改的."另一個孩子說:"他在猶豫."一個孩子說:"他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他不想砍掉橡樹,也不想修改計劃,正在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工人們的話讓他做了決定."於是我們又一起讀了這兩段.孩子們肯定了這種想法.於是我們看他們這樣做得到了怎樣的結果,一個孩子提出什麼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動舉手回答了他的問題.然後我們再回到課文中,讓孩子們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現他們的高尚,孩子們很快找到了,並且談到了自己的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情朗讀了句子.孩子們熱烈地討論著,我微笑地聽著他們的見解。一個個重要的句子就在他們的辯論下輕鬆地解決了,最後孩子們達成了共識:工程師也有一顆善良的心。

這篇課文就在孩子們的朗讀感悟中學完了,大家都感覺很輕鬆。這才是真正的綠色課堂,雖然是春天的下午,雖然"春眠不覺曉,可是在今天的課堂上,孩子們沒有打瞌睡,學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7

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極其準確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次奇異的遊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讓我們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洋溢著的生活氣息。這篇課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認真的準別,閱讀文字,熟悉教材,設計合理有效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學任務。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草蟲世界。讓我們隨著作者的目光感受到這奇異的、靈幻的、快樂的世界,這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不足之處學生讀文時感情不夠充沛,缺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限於對文字的瞭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後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熱愛自認、熱愛生活、不斷創新的精神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8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分為:一、知識目標:1、通過數具體事物的數量,學會熟練地數數,並理解8、9的基數意義和序數意義;2、通過操作活動,掌握8和9的組成與分解;3、能正確地讀、寫8和9,知道它們的大小,學會用數8和9描述身邊的事物。二、過程目標:通過具體實物與8、9建立對應關係,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觀察、操作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數的組成。三、情感目標:體驗到學習數學的作用與樂趣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的中心,在課堂教學中主導教與學的方法與過程,也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變的更為多元,更為具體,如何恰當地把握課時教學目標,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的疑問,需要進一步的努力。比如在把握目標預設與課堂生成的關係上,往往被目標所困,放不開手腳,當課堂有很好的資源生成時,卻被自己輕易的扔掉了。如在聽鈴聲拍手過程中,我的要求是“老師敲鈴你拍手,你比老師多一下,先聽後拍,邊拍邊數”,有一些小朋友出現了多拍一下的情況,可我並沒有深究為什麼他們會多拍一下,是數的方法上的問題,還是由於算錯的原因?我只是簡單的幾句話帶過。課堂是動態的,隨時都會出現與預期的目標不一致的情況,我得隨時作出決策,使目標更加貼近學生學習的實際。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9

《小木偶的故事》,這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先寫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並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上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以為只要會笑小木偶就會永遠快樂;接著寫小木偶在著急、生氣、委屈甚至是痛苦、傷心時也總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後寫小木偶在女巫的點化下,擁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時他發出了內心的感嘆:“要是隻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相信學生能自己讀懂在小木偶身上發生的事情,但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感受快樂的真諦,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我只要採用了以下教學:先聯絡老木匠說的話“誰要是不會笑,誰就沒辦法過快樂的日子”來理解這個句子的前半部分“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誰要是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然後聯絡小木偶自己遭遇的挫折,讓學生自己談談:小木偶的笑給他帶來快樂嗎?通過這樣的反問,學生自然體會到:生活是複雜的,除了一些高興的事之外,還有一些傷心的事,不同的事情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情感態度。於是,我引導學生明白應該怎樣看待生活,感受快樂:要用我們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體驗生活,面對生活,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0

孩子們最難理解通過看雪表現了祖國寶島臺灣的兒童與祖國大陸的兒童盼望著祖國早日統一的共同心願這一主題思想。

課文圍繞著中國臺灣的小朋友看不到雪而驚奇地問老師為重點,老師又深情地回答學生們的話為難點,從而設計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們理解《看雪》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整篇課文主要是老師和學生對話,我在課堂上,我採取男女學生分開進行角色扮演朗讀,分小組朗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進行感悟,在讀中滲透情感教育。

孩子們一節課下來,我講的不多,孩子們理解得卻多了。學生們在讀與說的過程中,展示了自我,而且在解決重點疑問的時侯,也解決了這節課的重點

對字、詞、句的理解,深入挖掘,尤其是文中第九自然段,讓學生重點誦讀,找出關鍵詞來理解,並結合圖片更加烘托出雪景的美麗和雪中玩耍的樂趣,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加興奮。

孩子們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臺灣人民很難來大陸的歷史原因,很難理解為什麼中國臺灣很難看到雪景的原因,我在課堂上讓學生觀察中國地圖,讓學生理解“中國臺灣島,與大陸,隔海峽”的意思;輕描淡寫的講述革命時期的歷史故事讓孩子們知道中國臺灣還沒有迴歸祖國媽媽的懷抱;講述中國臺灣的地理位置,讓孩子們知道中國臺灣島是一個氣溫比較高的地方,很難下雪。在講這些問題的時候,有一個男孩子發言“中國臺灣是熱帶地區”,我聽到這句話時感到無比高興,這肯定是一個愛看書、課外知識豐富的孩子。在課堂上,與孩子們甚至談及當今的熱門話題“釣魚島”,用意在於激發孩子們的愛國熱情,希望孩子們努力讀書,使自己充滿學識才幹,使國家強大,這樣才能不被侵略者襲擊,使祖國早日實現統一的願望。

孩子們雖小,但在其幼小的心靈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對美好事物嚮往追求的精神是極其有必要的,希望在他們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幼稚的思想也隨之成熟。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1

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深有體會:它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篇用文學的筆法寫成的教育論文,給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啟示,給語文教學以啟示。

第一:要以學生為主體。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每一位學生,不應有好壞之分。常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作為老師應該尊重、關心、相信每一位學生,在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教學中不宜弄虛作假,不管是給誰聽,都應是最真實的。常在各種公開課上看到,學生回答問題時,答案非常準確,簡直是標準答案,讓每個老師都驚歎這學生素質真高;以及回答問題時就那麼幾個人,在朗讀時,久經訓練的聲情並茂的齊讀,還有一堂課下來,看著學生仍是很乾淨的書頁,讓我感到現在很多公開課都變味了,這都是為了出新片面追求課堂的表演性,忘了語文課為何物。用一些令人炫目的“花招”代替了腳踏實地的語文訓練。這樣的“表演”學生反感,對語文教學無益。教學是一門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只有真的,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真的,才能讓學生受益。作為公開課,應是一種教學思想的體現;應是一種課堂實踐的引領;應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創新;應該是高效優質的課堂。

第三:課堂上要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夥伴、協作者的關係,學生敢想、敢說,願意想、願意說。只有這樣的狀態下才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願我們在教學中更多地傾聽孩子的心聲,更好地改進教學,使之更加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2

1.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 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閱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 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字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 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 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 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 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 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 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 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 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3

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我再引導學生思考:在文學這條道路上,夏洛蒂 勃朗特三姐妹是“小草”還是“大樹”?以此問題讓學生品讀課文。

學生在仔細讀課文的基礎上很容易就理解了,這篇課文中的前半部分,勃朗特三姐妹就是文中所謂的“小草”,後半部則是“大樹”。隨後引導學生總結得出:這篇課文勃朗特三姐妹在文學方面一開始是“小草”,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變成了“大樹”。

反思:理解含義後,再提出“她們是小草還是大樹”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這樣做能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好習慣。並且由這個問題,讓學生對本文內容也有更深印象的理解,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學完課文後,讓學生交流對課題“小草和大樹”的理解,領會題目通過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公與命運和世俗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再此基礎上,回顧課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締取得成功的人生啟示。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4

《楊修之死》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通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

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楊修之死》是白話小說。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 ——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說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字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資訊,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說的方法。 2、

情境教學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說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為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

精心設計導語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5

《去年的樹》是人教版語文實驗教材第7冊的課文。文章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鳥兒和樹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給樹聽,將要飛回南方時,鳥兒答應了樹的請求──還要回來唱歌給它聽。可是第二年春天,當鳥兒飛回來找它的朋友時,樹卻不見了。鳥兒四處尋訪,最後找到由樹做成的火柴點燃的燈火。朋友不在了,友情還在,諾言還在,於是,它心裡充滿了憂傷和惆悵,面對著由朋友的生命點燃的煤油燈,唱起了去年的歌。這篇童話主要通過對話展開故事的情節,推動故事的發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對話。課文所說明的道理也在這四次對話以及後來鳥兒的表現中逐步顯現出來。告訴我們做人要信守諾言,珍惜朋友之間的情意。

在設計本課時,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自主發展”的教學思想,深化“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讀感悟、角色對話、演讀體驗、拓展想象等過程,感悟文字中所蘊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之間真誠的對話。

新課標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課文偏重於工具性,有的偏重於人文性。因此,我覺得語文老師要把握好側重點。而《去年的樹》則是側重於人文性的課文。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情感的體驗,抓住文中的幾次對話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讓學生從朗讀中感悟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鳥兒尋找大樹時的焦急與艱辛。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在最後3個自然段的學習中,我提出問題: 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那支歌。那是什麼歌,你能知道嗎?有的學生說:“樹啊,我的好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有的學生說:“大樹啊,大樹,我們是好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表達,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上完課,我覺得學生感受很多,收穫很多。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6

美麗的三亞秋天的季節特徵不明顯,作為生活在市區內的孩子來說,他們心中的秋天只是在書上,電視上等各種媒介間接地瞭解到的。於是,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圖片、精彩的視訊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帶領孩子們真正地走入秋天,讓孩子瞭解秋天的季節特徵,感受秋天的美,體會秋天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愛與對勞動者的敬佩。通過課堂四十分鐘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一節課過去了,我思考了很多,這四十分鐘裡有精彩也有不足。

首先,一開課,我讓孩子跟我有節奏的拍手,我誦讀了一首描寫秋天的小詩,很自然地匯入今天的主題——秋天。這一環節,很簡單,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它將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聚攏了,眼、手、心都與課堂融為一體。在感受秋天這一環節中,當多媒體展示秋天的花朵與果實時,由於課件很好地反映了花的美與果實的豐富,孩子們見到之後情不自禁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歡一串紅,它的顏色火紅火紅的,我畫畫的時候也喜歡用這種顏色。我喜歡一串紅,你看它的樣子就像晚上出去吃的羊肉串。呵呵,多麼流暢的表達,多麼仔細的觀察與有趣的聯想。還有:我喜歡蝴蝶蘭,你看,它就像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

多麼美的語言!老師們的掌聲是對孩子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我知道,課,不是為聽課的老師們上的,但是如果能很好的發揮觀眾的作用,以掌聲作為鼓勵,相信孩子的表現會更加令人驚歎!在果實圖中,孩子們說了認識哪些,愛吃哪些,味道如何,此處課堂異常活躍,孩子們回味著自己曾吃過的水果,直舔嘴,動作相當可愛,那一隻只胖胖的小手舉過頭頂,爭著要說自己吃的感受,其實水果的味道就是那幾種,酸、甜,孩子們說的幾乎都一樣,但他們仍是樂此不疲,我為了不掃他們的興,將時間交給了他們,相信他們對秋天的果實一定記憶猶新。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7

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理解“呼風喚雨”和世紀的意思。再直接切入到課文的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20世紀有哪些科技成就,並藉此進行拓展,讓學生說說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成就,學生即可根據自己課前收集的資料來回答。

教學這段時,我注重學生的感知,以學生的讀、說等實踐活動為主,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再由此引導生聯想過去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進一步學習文章的第3自然段,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說說“農耕社會”是個怎樣的社會,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騰雲駕霧”是什麼樣的本領,猜想一下古時候的人們還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幻想。然後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說說在近一百年中人們有哪些美好的願望和幻想變成了現實,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的偉大,體會“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之後,便讓學生帶著驕傲,自豪的情感朗讀本段。

建立此基礎後,學生應該能明白是誰在“呼風喚雨”,靠什麼“呼風喚雨”,體會科學技術的偉大力量,引出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波蘭特羅素說的話,交流:在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還會創造怎樣的奇蹟?還會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使學生在自由交流中激發起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最後出示一篇練筆,完成本次教學。

上完本課後,我認識到自己在上課時的語速過快,沒有給足孩子思考的時間,對於說明文裡說明方法的運用沒有落實的教學當中,教學過程中,遺漏了一些知識點。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8

《程門立雪》是一篇成語故事,講的是宋朝著名學者楊時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故事。通過教學,要教育學生學習楊時熱愛學習,虛心求教,尊敬老師,尊敬他人的優良品質。

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說,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說他讀書很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並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說就行。

語文課理想反思總結 篇19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於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後匯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麼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後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後”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裡自由放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