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03W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為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 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主要抓住“朗讀美文”和“體味深情”兩個環節,引導學生反覆細讀,讓他們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實際教學中,得失兼之,反思總結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 準備: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認真製作課件,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教學環節也流暢。

② 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後,又閱讀了冰心的詩《紙船》,加深學生對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處

① 本文借紅蓮的際遇,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為什麼作者會想到母親,我並沒有在課題上

做拓展,如果這裡插入冰心母親在病中的事情,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 我們課堂上學過的東西,就是希望學生學以致用。這一課沒能讓他們在課堂上去仿寫最後一段,也是一個遺憾。這段借用比喻表達對母親的熱愛之情,是很好的仿寫段落。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2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為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 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品讀悟情——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荷葉荷花的簡筆畫圖片,然後問學生由圖片會想到什麼詩句或者想到什麼話語,從而引入課題,介紹冰心。

接著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注意把握字音、語調、節奏、情感。聽完之後交流感受。在學生交流感受這一環節,有一些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還談到了對主旨句的理解,但是這隻限於個別學生而已。由於把握不準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扯遠了。所以導致在進入第三環節“品讀美文,體悟情感”時,有些內容重複分析以至於花費了不少時間。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節課,由於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於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願,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

而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於:

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寫人的寫法。學以致用,課的最後環節設計讓學生“抒寫詩句,感恩母親”在他們動手寫一寫母親時,放音樂背景《燭光裡的媽媽》渲染情境,讓學生抒寫對母親的感激和讚美之情。在這一環節,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幾句優美的詩句來歌頌母親。

在以後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3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基本符合散文詩的文體特點,以品析為主,以對學生的語言訓練為基礎,教學目標完成情況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現總結如下:

一、與學生互動不夠。課前我與學生的溝通較少,因此敢於主動發言的同學不多。而對於回答問題的同學,我沒有及時地予以鼓勵,造成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二、對學生的誦讀指導不夠充分。在我範讀的時候,應該提示學生有意識地模仿我的語速、語調,再結合對課文的初步理解朗讀一遍,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走進文字。本文是要求背誦的篇目,課堂上應反覆誦讀,課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後可要求學生背誦下來,其餘段落可選背。

三、課文集美環節形式大於內容。此環節本來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寫紅蓮的段落,從中選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寫後抒情的微型美文。我提示學生可以找與環境、心情、紅蓮情狀相關的語句,範圍太大,學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實只要找出能體現本文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寫紅蓮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課文品析不夠深入,變式較少。我指導學生從煉字用詞、修辭手法、情感表達、寫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課文,讓他們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朗讀並說出其妙處。顯然,這種做法並不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學情特點。教師應給出示例,讓學生掌握賞析文字的方法,也可採取替換式,讓學生感受本文典雅優美的意境。同時,不要囿於單純的文字賞析,也可從本文象徵手法的妙用、三條線索之美、託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學生深入文字。

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雖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評課老師的批評分析中,也讓我逐漸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口,從而避免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再出現類似的問題。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4

《荷葉母親》新入選教材不久,可借鑑經驗甚少。又因為其本身短小易懂,故而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刪繁就簡,抓住“朗讀美文”和“體味深情”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反覆細讀,含英咀華,輔以朗讀示範、美圖欣賞,讓他們自然理解作品的構思、語言、情感三美。

實際教學中,得失兼之,反思總結如下:

一、成功之處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說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裡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資訊,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說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學生說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裡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說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說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二、不足之處

① 課堂容量過大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② 圖片用的還不夠“盡情“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溫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三、危機應對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 學生自習,故而在講課的時候,考慮到了這一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深入文字,循序漸進,而不是純粹完成知識點的講授來展開環節。有一個細節頗為有趣,一名女生過於緊張,在讀課文的時候竟然難以連綴成句,連詞語都讀破了。教師在這個時候,始終都是對她微笑,緩解她的不安,在她磕磕絆絆地讀完後輕鬆地說:“有一點點緊張,沒關係噢。“既能夠安撫她的心情,又立刻讓已經竊竊地想要笑話她的個別同學立刻停止小動作。

四、創新和改進

本課的教學,以讀來帶動學生感受課文的美景深情,是比較成功的。可能過去的不少關於母愛的課文在講授的時候教師喜歡用一些激昂的歌曲結束,但是筆者選擇了《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一首舒緩深情的歌曲,取它既寫出了無私的母愛,又表達了兒女對母親的牽掛這一點。它比什麼樣的渲染都更能表達我對這一課的理解:母慈子孝——母親的勇敢、慈憐讓兒女更加依戀、孝順。強調這一點,從而達到對學生情感的教育,讓他們能夠不僅僅是作業裡面,更能夠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感到應該要孝敬母親,應該要學會感恩。這,恐怕比一味褒獎母愛的偉大更加有意義。

未來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更加註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同時,雖然在講授構思美的時候有所提及,但畢竟沒有展開,我覺得能夠把這樣一篇動人的小文變成每個學生寫作文的時候都能夠借鑑、模仿的範文,更加有價值,若是能夠列舉幾例類似的文章,就更能讓學生頓悟了!這樣的文章並不難找,例如史鐵生的《合歡樹》。

五、總結:

本科教學效果不錯。源於有預案,工作細化,但是百尺竿頭更進一籌並非很困難的事情,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實踐起來方明白許多地方還是考慮不周,還是沒能放開手腳。知不足,而後改,教學若能有一點一滴的進步,也是一件足樂的美事,謹以自勉。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5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匯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著,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裡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絡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裡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6

這類課文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因為這類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要學生入情入境,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看似平實卻扣人心絃的感人文章,但當我真正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這並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課文。

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中的“抱”字,先讓學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了“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對這句話的閱讀理解是教學的關鍵,由此我抓住這句話中的“輕”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親輕的句子。於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再次出示“母親竟然這麼輕,我心裡很難過。”學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然後抓住“竟然”理解我心裡為什麼很難過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著重擔翻山越嶺,“我”總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一直不知道母親只有80多斤的身體,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我抓住“重擔”、“翻山越嶺”等詞引導學生感悟母親肩頭所承受的生活的擔子,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尤其是“重擔”一詞,要想學生的理解達到這種深度是比較困難的,這也是我未能處理好的地方,我想縱向深層的理解可用個關聯詞“不僅…..而且…..”來引導學生,但當時沒能及時應對。學生沒能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從學生的朗讀可以看出,學生並未能將感情融入到朗讀中間,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說話時無話可說或者是說得不著邊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7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裡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鬆,後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裡,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裡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彙報結果時,前進組裡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並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於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麼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複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於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

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絡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通過小組彙報一湧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8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他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作者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長的留學生涯中,對母親和對祖國的懷念,文章對兩位母親同樣的敬意,相同的愛慕表達得酣暢淋漓,首尾呼應,說明了為什麼會對兩位母親不變的情懷,字裡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當學生在交流時,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字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設的目標,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9

《我的母親》是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敘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匯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裡,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裡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學生對這個問題彙報得相當不錯,而且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

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1

荷葉,蓮花的葉子。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20__最新《荷葉母親》教學反思教學反思。

以前教課,我都是採用解題、瞭解作者、梳理情節、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傳統教學模式,講得多,分析細,結果往往是老師累、學生煩、效果很差。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總之要多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藉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後,我自己覺的輕鬆,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為教育者,要跟上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力。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2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為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絡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說說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 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 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一、感情範讀,感悟母愛

在理解“我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二、聯絡自我,昇華母愛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好題材。在充分感悟母愛感悟文章後,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自己母親平凡的母愛進行了動情描述,學生無不動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心中想對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不少學生從小事回憶,寫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獨特珍貴的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3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 ,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瞭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後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後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後,我乘機問:“媽媽那麼辛苦,可你為媽媽做了什麼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裡產生了慚愧。接著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麼?”。“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麼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後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麼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為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4

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一、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鬆,後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複習回顧裡,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裡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彙報結果時,前進組裡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並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於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麼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複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於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絡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絡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通過小組彙報一湧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二、學習目標沒完成。本文有兩個學習目標:1.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2.理解小詩意思,畫出課文中詩句的解釋,懂得孝敬父母,知恩圖報的道理,能背誦古詩。在精讀感悟這一環節裡,我按層次設計了兩個大問題,每個問題裡有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大問題即對1——3自然段的理解是重點。

連我沒想到的,他們都說出來了,很細很透徹。讀得也十分棒!理解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知道了作者熱愛母親、思念母情的情感。由於第二個問題品析第4——5自然段沒完成,所以也就沒讓學生利用書中的語句去解釋古詩的意思。也沒能讓學生互背互查古詩了。先完成了對重點段理解的作業。但我深信,學生在第一課時熟讀課文中就已經把故事背下來了。意思也在文中能找到。只是因為我在導學案設計精讀感悟問題時不太合理造成的。

這節課如果把精讀感悟的六個小問題縮成兩個有概括性統領文章的問題讓小組去綜合研讀,效果一定會更好。或者,如果換種方法來教學我想也行:先用多媒體出示《遊子吟》這首詩,引出第五自然段做匯入語,在精讀感悟時,只有重點研讀第1——3自然段了。可以在品讀時直接用部分的語句解釋古詩的意思了,邊朗讀遍體無文字作者的情感。生生互動、組組質疑,教師點撥,共同解決疑難問題,那樣的話,效果可想可知,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5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閱讀中,文字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資訊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物件,閱讀時不僅要接受資訊,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裡說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閱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閱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裡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說: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說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著,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說:“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著板書“翻山越嶺”說:“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說:“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篇16

在學生充分發表完意見後,我開始給學生講我自己兒時因頑皮而故意讓媽媽在晚上到處呼喚我,尋找我的一件事。我為自己兒時的不懂事感到後悔,今年正是我母親去 世三週年,離她的祭日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

深深的內疚和對母親的思念使我在講述時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當時的情景立即感染了所有的學生,教室裡鴉雀無聲。 我能感覺到孩子們都在認真地聆聽我的講述。講完後,我馬上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燭光裡的媽媽》,讓同學們在充滿深情的歌聲中回憶自己對媽媽說過或做過哪些現 在令自己很後悔的話或事。可愛的孩子們都是哽咽著回答問題的,他們都回憶起了自己對媽媽發脾氣和因頑皮惹禍令媽媽生氣傷心的情景: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不聽 媽媽話故意在家玩火,差點釀成大禍而惹媽媽傷心的事,現在為自己當時的頑皮自責,覺得對不起媽媽;還有個學生回憶起自己因和媽媽賭氣,聽到媽媽呼喊故意躲 起來不理睬,讓媽媽著急的事,現在感到很後悔;特別是剛才發言“心煩”的同學們更是愧疚不已,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有媽媽在身邊,能經常聽到媽媽的呼喚和嘮叨 其實是很幸福的。

這時我立即讓同學們讀課文的最後一部分:“母親的呼喚都是母愛的流露,是親情和關懷的表示……”這樣昇華課文主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