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7W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

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著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選19篇)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像含苞的即將凋零的花朵,他在靜靜地期待著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一、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小錢的不幸,悲傷與絕望,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學生在讀的時候,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聲音上揚,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唯有”,雖然讀了句子,但沒有對“唯有”進行深入挖掘,這裡為什麼要用這個詞,用這個詞,你有什麼感受?這樣對課文的內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讓學生體會到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性。

三、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四、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2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3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現在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通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著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果斷地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質疑,課堂成了他們主動學習的平臺。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及時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將這些問題變成了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

一、注重自悟

讓學生在教師搭建的平臺上展現對文字的獨特感悟,是將學生的問題變成課堂資源的有效途徑。學生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提出問題,我並不急於要求學生回答,而是給予學生充分“悟”的時間,鼓勵、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思考、討論,使學生從不同側面獲得了較為豐富的感悟,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最終“老師為什麼要讓陳剛向陸葉道歉”這個問題便在學生的層層分析中迎刃而解了。

二、情趣引導

如果說興趣是語文教學的敲門磚,情趣則是語文教學的精神催化劑。對於學生的問題:“‘支支吾吾’是什麼意思?”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讓學生結合文中的意思來理解,並通過角色扮演,進行對話練習,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在看到學生沒能讀出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時,我並不急於範讀,而是用戲劇性的語言點出學生讀書的不足,然後引導促俄生讀書感悟。結果學生不僅把陳剛“支支吾吾”說話的語氣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出來,還把他窘得“滿臉通紅、不知所措”的神態表演得惟妙惟肖。看來激qing、激趣與鼓勵是解決問題的良好催化劑。

一節課下來,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所產生的巨大魅力。我想:教師只有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才會不斷湧現新的活力,新的生命。而教師則要緊緊抓住文字,並輔以積極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問題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資源,課堂才會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畫面。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5

在我國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有人稱它為我國宋代的小百科全書。《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這篇課文,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古代繪畫作品。

由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時,我把握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不求斟字酌句。"的原則設計以下兩大教學環節:

1,讓學生通讀課文,瞭解古畫的內容。我努力為學生營造一種張揚祖國燦爛文化的氛圍,讓學生融入其中。課的開始,我讓學生邊欣賞古畫邊聽課文朗讀,並配上優美古典的古箏樂曲,將學生帶入畫中美輪美奐的意境中,激發學生了解古畫的興趣。然後,我以"古畫到底畫了些什麼呢"這一個大問題指導學生自學課文二,三,四節。然後以朗讀的形式反饋自學情況。在反饋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如:二,三段讓學生分角色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讀完書上的內容後,我繼續指名引讀"有……有……有……""有的……有的……有的……"這時要求學生根據課文拓展讀,學生興趣濃厚,想象豐富。

2,抓住課文的題眼,引導學生了解古畫的價值。欣賞並瞭解了古畫的內容後,我讓學生再讀了一遍課文並讓他們思考為什麼它會成為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學生談到了畫面展現街市上的熱鬧場面及橋北頭的場景,他們從"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個"有"等詞句讚歎畫家畫技的高超,有的還從畫面中找到了農民,商人等各種行業身份的人,還有的從畫中傳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嘆這幅畫確實名揚中外。這一教學過程在充分關注學生個體讀書感受的基上,真正瞭解了這幅畫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6

改革課堂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既是推行新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這樣的薄弱校由弱變強的必由之路。因為,第一,課堂教學改革是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新課程方案實施的主渠道是課堂,必須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來確保教學質量,必須通過改革傳統教學中的陳舊的教學模式,來實現新課程的目的;第二,課堂教學改革是減時增效的根本選擇,規範辦學行為以後,課時有限,每週五天共35節課,其餘均為自主學習時間,課堂上不但要完成較以往的課堂更多的任務,還要指導引領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第三,課堂教學改革是學校發展的必經之路,要生存、要立足、要發展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而質量的基本元素就是課堂。以下為我校在建設高效課堂中的做法、成果、問題和思考。

一、課改的路程

(一)、基礎工作

真正實施新課程方案,就要大刀闊斧的改革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所以課堂教學改革成為我校重點之重點、中心之中心、關鍵之關鍵。

為突出這一具有決定性的工作我們做了六項基礎性工作。

第一,轉變教師觀念。我校自課改開始一直注重開展以新課程理念為主的學習討論活動,通過教研活動和組織教師學習、在操作中不斷反思等方式組織和督促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促使教師逐步理解、把握新課程許多鮮明特點,如新課程的基礎性(為所有學生提供學習提高平臺),選擇性(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應用性(與生產生活實際結合),探索性(重結論更重過程),豐富性(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發展性(評價多元發展);同時促使教師逐步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教師觀、學生觀、評價觀、質量觀。教師思想認識有所提高,教師教育觀念明顯轉變,這為新課程方案在我校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建設教師隊伍。除安排教師在校學習、教研和適當外出學習以外,每學年各年級組組織一至兩次教師課堂教學比賽,每學年推出課堂改革先進教師典型。有效的培養了教師,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師資保障。

第三、擬定了學校《新課程實施方案》,各教研組課改實施方案等,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四、開全課程開足課時,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時空保障。

第五、辦學條件逐步完善。進行校舍改造,實施網路化教學,對學校圖書室進行改造和補充,硬化和綠化了校園。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校舍設施保障。

第六、創設德育機制。在保證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創設全員育人機制,將繁重的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化整為零,有力推動了德育工作的開展,使德育先行落到了實處,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思想環境和動力支援。

(二)、初步探索

為了突破課堂教學這一中心環節,結合我教師觀念陳舊、教學設施短缺等實際,於改革初在教師中開展了鏈索式教研活動,其目的是通過教學研究和探索突破課堂,其方式是以學科組為單位每週組織一次研究課,其過程包含七個環節,即理論學習――個人備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學情調查――教學反思,其教學反思下週在學科組進行學習共享。在此支援下,以研究課堂為主的教研活動開展的非常熱烈,拉動了常規教學落實和教師隊伍建設。

(三)、廣泛學習

在摸索中,儘管我們有一些發現,但我們仍然感覺我們的工作有很多的缺憾。我們就繼續學習,通過學習我們發現,如山東、山西、安徽等地的課堂是全新的、高效的,更能夠體現新課程理念,尤其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學習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通過學習,我們吸納了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的鮮活的思想,衝破了多年來在課堂教學方面的陳舊觀念,迎來了課堂教學根本性變革的春天。

(四)、學案導學的引用

通過廣泛的學習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我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深入的研究,通過研究我們形成了自己的以學案導學為鮮明特徵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即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方案》。

該方案涵蓋了五方面改革。(1)、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改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先自主學習、教師據學情施教的模式;

(2)、教師工作方式的改革:改備課、上課、批作業為編制學案、查研學情、設計導引;

(3)、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革:改學生先聽講後做練習的方式為學生先自主學習,在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方式;

(4)、改革教案作業要求方式:改教案編寫為學案編寫,改作業為課堂過關檢測;

(5)、改革課堂布局模式:改過去人人面向黑板的座次佈局為以六至八人為一組的小組同學圍坐佈局,實施有助於小組互助學習的課堂布局。

該方案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主要突出學生課前預習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小組展示或討論,利用課堂前五分鐘進行,由小組組長主持,小組內同學之間互相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做到初步解決中低難度問題,並集中本組問題或難點。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深入一至兩個組參與討論,進一步瞭解學情。

第二環節,班級展示,利用課堂中間10分鐘進行學生展示、師生互動、教師點撥等教學活動,這一階段是課堂的主體部分,這部分包括三項任務,第一是學生展示,每個學習小組選出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和疑難問題,可以通過板書或口頭表達(如需板書須在課前寫在黑板上);第二是生生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並及時點評;第三是教師點撥,教師按照編制學案時對新教材、新課標的理解把握,依據經過課前學情抽查、課堂參與小組討論、課堂生生互動中三個層次的學情瞭解進行點評講解。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7

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匯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 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閱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字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國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討論閱讀法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穫,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8

《乘法估算》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創設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學的重點。

從計算方法的角度來看,學生長於精確計算,估算意識淡薄,對估算的作用與價值,沒有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在認識和行為上都感到“不習慣”,常常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聯絡生活實際,創設小明北京之行的問題情境,將參觀動物園、觀看海豚表演、為遊人組裝自行車等有機地聯絡起來,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估算,不僅讓學生初步瞭解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感悟精算與估算之間的區別與聯絡,體驗估算的價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學的重點,即由單純的技巧性訓練轉變到估算意識的培養。

2、加強變式與比較,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

《課標》第一學段估算意識培養的要求是:“能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本節課中,董老師拓展了例題的內容,結合生活,創編問題,特別注重不同問題的分析與比較,如創編問題中“夠”與“不夠”的比較,原型例題與創編問題的比較,“參觀動物園”與原型例題的比較,“觀看海豚表演”與創編問題的比較,“裝配一些自行車”選擇演算法的比較等等,鼓勵學生解釋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問題選擇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對估算策略的歸納與提升。從而滲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情境靈活選擇合適的演算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注重預設與生成有機統一,課堂充滿活力。

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而教學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因此,它又是不斷生成的過程。預設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個良好寬鬆的氛圍,沒有精心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備課時充分估計到課堂上將發生的各種情況,考慮好應對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課堂上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本課例中,學生對於32個同學帶250元錢夠與不夠生成了不同的見解,不斷閃耀著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對估算的意義及估算的侷限性的理解展現了學生的靈感,使整節課體現了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統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9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0

“萬年牢”雖是一篇略讀課文,但課文的篇幅卻很長,要在一節課內將學文明理、領會方法都訓練到位,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課文的題目是“萬年牢”,文中也有三次提到“萬年牢”,如果能引領學生對這三處的“萬年牢”進行細細品味,體會它們的意思,再說說這中間的相互聯絡,那麼,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達成了。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就緊緊抓住“萬年牢”這條主線,通過文中三次出現的“萬年牢”來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課文的情境中,積極思考,感悟文章所蘊含的做人道理。

上個星期得知要上教研課,心中便開始緊張起來,因為長時間沒上公開課了,心裡沒底。確定上課內容後,我便開始備課,寫好教學設計後,我又覺得不滿意,改了好幾回,直到今天上課我頭腦都有些亂了,匆忙中結束了課堂,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很感謝教研組成員毫無保留地點評,讓我在不足中又找到希望。我想今後應該好好研究教材,多學教學理論,以充實自己。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1

《特殊的葬禮》是國標本國小語文第八冊的一篇有關環保的記敘文,描寫了昔日旺盛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因人類的亂砍濫伐和用水毫無節制,導致瀑布漸趨枯竭,說明了環境破壞給大自然、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對於這樣的環保文章,學生並不陌生,只是文中的瀑布遠在巴西國內,而且現又已枯竭,學生無法再領略到它的容顏。沒有視覺上的真切感受,學生很難產生環保的迫切需要。為了讓學生有真切的體驗,真正從內心有所感悟,課前,我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緊扣“特殊”這一中心,從“讀讀、說說、寫寫”三個層面來教好這篇文章。 

一箇中心:“特殊”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課題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進行質疑,然後緊緊抓住“這個葬禮特殊在哪兒?”這一中心問題展開教學,激勵學生自主閱讀、探究,使他們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說出了葬禮的三點特殊性:(1)哀悼的物件特殊。通常葬禮是為死去的人舉行的哀悼形式,這裡則為一條大瀑布——塞特凱達斯瀑 布舉行葬禮,的確很特別。(2)主持人很特殊。由國家元首、公務繁忙的巴西總統菲格雷特親自主持葬禮儀式,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3)參加人員非常特殊。參加這次葬禮的人有專家教授、熱愛大自然的人等等,而且人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以上這三點特殊,學生只須通過自己讀書就能知曉,無須老師作過多的講解。倒是它的第四點特殊,即“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不是為了紀念或哀悼某個人的離去,而是號召人們保護環境,熱愛地球!”學生不易一下子明白,需要老師著重引導,點撥啟發。

三個基本點:“讀讀、說說、寫寫”

第二課時,我緊承上節課的內容,專門圍繞“為什麼要為這條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葬禮?它到底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展開討論,研究“舉行葬禮的特殊意義”。引導學生反覆讀文體會,抓住一些重點詞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體會得很深刻,而且讀得也很有感情。在此基礎上,再借助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讓學生突破時空界限,欣賞到瀑布昔日的雄偉壯觀和今日的奄奄一息。在今昔強烈的對比中,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面對眼前的瀑布,他們暢談了自己的感受,並替瀑布說出了它的心裡話。他們的發言異常踴躍,回答非常精彩,不僅認識到了人為的破壞給環境所帶來的危害,更體現出他們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決心。巴西總統菲格雷特主持這次葬禮,無非就是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他在葬禮上所做的動人心絃的演說,為的也是號召大家“保護環境,愛護地球”,這就是舉行這次葬禮的特殊意義所在。所以,一定要指導學生寫好演說辭。由於學生從未寫過演說詞,對於演說辭的格式和要求不太清楚,課上,我有針對地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試著寫寫巴西總統的演說辭。學生們寫得很不錯,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們的肺腑之言,從他們真切的話語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位孩子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善良之心。

整堂課,通過讀讀——說說——寫寫,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逐步學會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了讀中悟情,讀中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語文課也由此變為學生展示自己朗讀水平、交流能力的新天地。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2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閱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字意蘊,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裡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援,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著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匯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著套入文字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 ,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這麼幾個提綱“1、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2、有錢就幸福嗎?3、我認為幸福是這樣的?4、原來幸福是這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盡情闡述,分析、舉例說明、悟出幸福的含義,這個環節學生表現非常棒,學生很快進入寫作狀態,我也悄悄退出,學生足足寫了50分鐘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500字以上的習作練習,有六七個孩子寫了近700字的作文,習作內容還真具有夾敘夾議的味道,能引用名言,偉人的故事,還有孩子引用了所學的課文《巨人的花園》,將文中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通過孩子們的幫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樂,這是幸福的。本人認為作為四年級學生,能通過文中作者的文筆啟示寫出自己的手筆是很不錯的。在此基礎上,我也滲透了文中的語文知識點。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孩子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十年的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做出對人們有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感悟幸福的真諦。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兒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只有靠自己的勞動 ,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穫幸福。讓學生真正地領悟到:原來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讓我們牢記,能使大多數幸福的人,認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從閱讀中感悟寫法 。故事情節的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奇異的故事”往往是童話故事的亮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在文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讀起來既神祕,又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在平時讀童話的時候,這樣的故事也很常見。例如《漁夫和金魚》中“金魚能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一情節的安排,使讀者們的閱讀興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鏡,孩子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寫童話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離奇,越神祕,就越引人入勝,這樣,自己手中的童話就成功了。

當然,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更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支撐點。比如:“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也無形地滲透了德育審美教育,句中的“義務”是什麼含義?無疑“義務”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話告訴孩子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地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自己能更好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3

《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旨在通過發生在朱德同志身上的一件小事,讓學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則,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因為文章篇幅較長,課文講述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的經歷相差甚遠,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教師教學也不容易把握分寸,教學起來比較辛苦。因此,我在課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學生對於不常見的扁擔一定充滿了好奇,因此我著眼於扁擔的特別之處,引導學生層層剝筍,進而瞭解紅軍戰士不畏困難、朱德同志勇挑重擔的革命精神。再者,由於孩子對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知之甚少,因而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做好了課前預習,告訴了學生朱德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的有關知識,還讓學生查閱十大元帥的資料。上課時,我讓大家把查閱到的十大元帥的資料進行交流。課文的第三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為了解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我先提問“朱德是怎樣挑糧的?”讓學生邊讀邊劃出相關的句子,再邊看圖邊用自己的話說說,先說穿著,再說動作由此產生對朱德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抓住“一道”、“一塊兒”這兩個詞語,體會朱德吃苦耐勞的優良革命品質。接著,我讓學生想想:戰士們會怎樣勸朱德?戰士們為什麼要藏扁擔?藏好了心裡會怎麼想?朱德發現扁擔沒有了會想些什麼?他為什麼不去找而是“連夜又趕做一根扁擔?”以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我先讓他們在小組互相說,然後在全班交流。

總之,在解決教學難點的過程中,始終從重點內容入手,一開始從課文中的遣詞中明白了挑糧的艱難,需要的是年輕力壯的戰士才能勝任。朱德年紀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堅持要去,從而體味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培養敬愛革命領袖的思想感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4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說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說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絡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敘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說說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匯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說:“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群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著,我讓學生聯絡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臥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臥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溫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絡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絡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溫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著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說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5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鐘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絡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6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我在第一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讀詞、讀文畫句子,使他們不僅看到了草地,而且能想象出草地的艱難,從而對草地有了更深的理解,對草地的憎惡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個教學環節通過讓學生讀書,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我覺得學生們的熱情高漲。他們在討論的同時不僅學到了課文上的內容,也增強了他們的小組合作意識。我讓他們展示時,我說老紅軍怎樣幫助小紅軍?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竭盡全力”。對,我迅速的寫下了學生的回答。竭盡全力是前幾天我給學生講的一個故事中的一句話。學生學以致用。而且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說,學習任何知識,都不能僅侷限於書本,適當的補充課外知識,有利於本學科的學習,這也符合新可標中的綜合性學習。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一節課,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上要求會分析題目中數量的相等關係、會設合適的未知數並列方程;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經歷探索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並用方程描述的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要求學生通過對多種實際問題中數量關係的分析,使學生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學生反饋上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點:

1.認識方程概念時有一個誤區:代數式與方程的區別誤認為是代數式的值不確定而方程的值確定。分析原因是學生沒有認識到代數式與方程的本質區別,方程是等式而代數式不含等號,這主要還是在教學代數式時沒有特別強調代數式的形式特徵。我的解決辦法除了再次鞏固概念以外還有舉一個例子說明方程的解也可以是不確定的:比如x+y=3的解既可以是x=1,y=2也可以是x=2,y=1,不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確定的。

2.學生的計算能力偏弱,對於簡單的合併同類項比如:判斷2x+1-2x+2=3是不是方程的時候學生想不到要去合併同類項,有學生想到了卻算錯了。分析其原因在於合併同類項本身是才學過的新知,體會和感受不深,解決方案是需要在這一章進一步強化訓練。

本節課標題是“從問題到方程”,主線應當是:實際問題->無法直接解決->抽象為數學問題(用方程來描述)。在此之前我聽了一節同課題的課,上課的老師給出了用方程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一審、二找、三設、四列、五解、六驗、七答,這個想法我在備課中思考過,最終還是沒有在第一節課上全部用上。在這節課當中,我強調先找等量關係,利用找到等量關係設未知數列方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更一般也更實際的思路,並且也符合審找設列這四個基本步驟的要求。由於學生尚未接觸到解方程,所以解、驗、答三步留作4.3節補充說明。

在找相等關係中也出現一個問題,學生不願意找相等關係而可以直接列出方程,在實際教學中我不鼓勵這樣的做法,但並未禁止,我認為學生不願意找相等關係是因為題中的相等關係比較明顯,不需要寫出來也可以順利地列出方程。這個我在備課中有所準備,應對的辦法是拿出一些數量關係比較複雜的實際問題(書上練一練第3小題),先讓學生嘗試自己列方程,學生不分析相等關係往往很難列出正確的方程,進而帶著他們一起分析,列出方程。這時候學生對於先分析的好處有所瞭解再出現一道複雜問題練手,很快就可以解決。這樣做可以促進其遇到問題用“先分析”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尤其是面臨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時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先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的好習慣。我想學生會用嚴謹的、科學的思想方法思考問題應該是老師對學生提出的最高要求。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8

星期五上午的數學活動學習《等分》,我讓孩子在活動中通過操作、探索、觀察、比較,掌握二等分的方法,在學習和探索中引導幼兒由淺入深,學習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問題,能通過觀察、比較、類推、遷移等方法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的開始,我先請幼兒將一根繩子二等分,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大家都躍躍欲試。我請小朋友來分,同時請他向大家驗證分出的兩根繩子是否一樣長,老師點評。通過這個方法,小朋友瞭解了什麼是二等分,如何來驗證。

在學習活動中,我本著以幼兒為主體的原則,我還為幼兒提供可操作材料,每人一個圓形紙片,讓幼兒親自動手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問題,老師在操作活動中充當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孩子們通過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圓形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接下來,對幼兒掌握的知識進行提升,探索、我結合幼兒用書操作各種長方形二等分的方法,對二等分的概念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活動的結束部分,我又為孩子提供了許多可操作實物:如飲料,蘋果等,讓幼兒知道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可以二等分,把學過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進行生活中的實際操作,幼兒通過切食物、分飲料等實踐,拓展二等分的知識,同時激發了幼兒對等分的興趣,在操作中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19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匯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說說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著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著: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著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著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說:“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裡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物件。“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說些什麼呢?”這一說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匯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說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絡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說”“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著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