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精選19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27W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著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為: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精選19篇)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認字10個,寫字6個。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

3.理解“關鍵、心驚膽寒、震耳欲聾、千鈞一髮、奮不顧身、激烈、搏鬥、浩浩蕩蕩”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字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有關圖片瞭解戰爭。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課文為什麼要用飛奪呢?紅軍為什麼要奪橋?等等,接著讓他們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並結合課合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小組讀等方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紅軍為什麼要搶時間,他們是如何進行搶時間的以及奪橋時碰到了哪些困難。接著自讀找出“飛”和“奪”的相對應段落,然後,再分別找出每個部分的重點詞、重點句子,標畫出來;再組織在小組裡交流,體會紅軍面臨困難、艱險,感受紅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最後運用多種方式熟練地、有感情地指導朗讀。

回顧上課的內容,發現自己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以及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2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敘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定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說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著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3

由課題入手,發散開來,由題入文,質疑讀悟,再由文到題,歸納總結,這樣文題對應,環環緊扣,逐層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我板書“瀘定橋”幾個字,同時詳細地講解寫好這幾個字的技巧,讓學生也跟著認真地寫。之後,我讓學生就這幾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瀘定橋在哪裡?”有的問:“瀘定橋是什麼樣的?”我便引導學生去讀“預習”、讀相關的課文或查詢自己帶來的資料來自己解決。這樣,學生很快就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順勢引導學生自己去讀第六自然段,並帶領他們理清這一自然段的層次:先寫了橋面,再寫了橋下的河水,最後寫了橋對岸的敵人。學完這一段,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瀘定橋的感受,為後面理解紅軍英勇奪橋的精神打下鋪墊。

其次,我再板書“奪”字,讓學生談談這個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課文中來理解。然後,我讓學生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奪橋?”有的問:“怎樣奪橋?”我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學生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並很快得出了答案。對於第二個問題,我沒有馬上讓學生去解決,而是把它留在了後面去解決。

接下來,我再板書“飛”字,引導學生從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課文中是指什麼。之後仍然是讓學生由這個字來提問。學生有的問:“為什麼要‘‘‘‘飛‘‘‘‘奪?”有的問:“怎樣飛奪瀘定橋?”我同樣是讓學生自己去讀相關的課文,首先解決前一個問題。學生從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出簡圖,讓學生很直觀地明白敵我雙方所處的位置、距離及兵力的對比,使他們能深入地理解紅四團任務之艱鉅,從而更加深入地體會到奪橋的艱難及紅軍英雄頑強的革命精神。然後我再讓學生提出來這兩段中不懂的問題大家討論,學生提了幾個詞句上的問題。我又補充提了一個問題:“國民黨反動派與紅軍同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去打日本人,卻來阻攔我軍北上抗日?”通過對這個問題的研討與老師的簡單介紹,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絡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4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北上抗日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表現了紅軍戰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的著名戰役。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紅軍要奪下瀘定橋的原因,和敵人搶時間。攻天險,最後奪下橋並北上抗日這一順序來寫,條理清晰環節之間銜接緊湊加之戰爭氛圍強烈,故採

用情景教學法引入課文。

1、教學時播放《長征》詩詞朗誦,“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過後盡開顏”。因為本篇課文寫紅軍為北上抗日為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剛好本詩詞和內容相吻合。加上詩詞朗誦時氣勢巨集偉,音樂激昂,讓學生以聽覺上被帶入當時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奪橋》錄象,學生如身臨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詩詞及錄象片段後,教師通過通畫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紅軍…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吧!”讓學生從音樂錄象中,返回課堂為上好此課作準備。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達到激趣之目的。

2、課文入手,題目的重點難點是哪一個(飛奪) 看了課題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為什麼飛奪?” “怎樣飛奪” “飛奪的結果怎樣”) 通 過學生學習,可以獲得很好的訓練效果。教師首先巧妙地從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切入,並從關鍵詞設問,帶出課文情節發展提綱(起因、經過、結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詞語句子的訓練機會,又延伸為主要內容的概括,展現出敘述順序,提出了分段依據,並歸結為指導學法。六項訓練任務(找關鍵詞、設疑提問、連句概括主要內容、剖析敘述順序、分段和指導學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可謂獨運匠心了。理清順序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主要內容(限時2分鐘)以學生的自覺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學生課堂問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學生積極動腦筋完成。而大多數學生則不動腦筋,就達不到全班理解課文的目的。

3、抓住重點詞語“飛奪” 1、採用逆推法去分析紅軍“飛奪瀘定橋”須具備的條件。

紅軍北上抗日必然要從瀘定橋上過————必需奪下瀘定橋————要奪瀘定橋——必需和敵上搶時間、快速的奪下橋。在學生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重點理解為什麼要用“飛奪”而不用“奪下”體會紅軍面臨大渡河、瀘定橋之險,敵人的前有天險後有追兵的險境。襯托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

4、播放錄象資料,使學生感受到戰爭氣勢之大、戰鬥場面激烈。同時,課件出示瀘定橋、大渡河之險。襯托奪橋之難,紅軍之英勇。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時要認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把握好朗讀的基調——崇敬、讚頌。奪橋是一個壯舉,整個過程緊張激烈。因此,朗讀的節奏應該緊張、高亢,行軍途中,雖然路程艱險,要讀出紅軍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慨,要表現出緊迫感。

激戰的場面要讀得緊張有勢、節奏稍快。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閱讀延伸,展望未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組勻城圖片(文峰塔、繁華的街道、國小幸福的生活等)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感受。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只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學中,安排的內容較多,時間不足。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5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閱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敘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著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定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說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著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6

“飛奪”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文中“搶時間”“攻天險”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謂艱險、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這是我們在課改中最響亮的呼聲。教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聽”,而是自主的“學”,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在本課中,我讓學生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究,在學習與探究中,學生情、作者情、教師情不斷地產生碰撞,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總之,自讀自悟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徑。教師只有用聯絡的眼光,用辯證的方法去處理好教材,設計好教法和學法,組織好課堂上師生的活動,才能尋找到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的最佳切入點,從而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體會、感悟,促使學生的理解逐層深入。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7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北上抗日途中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的英雄壯舉。表現了紅軍戰士英勇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氣概的著名戰役。課文按時間順序來寫,紅軍要奪下瀘定橋的原因,和敵人搶時間。攻天險,最後奪下橋並北上抗日這一順序來寫,條理清晰環節之間銜接緊湊加之戰爭氛圍強烈,故採

用情景教學法引入課文。

1、教學時播放《長征》詩詞朗誦,“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紅軍過後盡開顏”。因為本篇課文寫紅軍為北上抗日為渡大渡河,奪取瀘定橋。剛好本詩詞和內容相吻合。加上詩詞朗誦時氣勢巨集偉,音樂激昂,讓學生以聽覺上被帶入當時渡口情景中,加上播放《奪橋》錄象,學生如身臨其景之感。在播放完詩詞及錄象片段後,教師通過通畫外音“1935年5月北上抗日紅軍…同學們讓我們走進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吧!”讓學生從音樂錄象中,返回課堂為上好此課作準備。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得到了提高,達到激趣之目的。

2、課文入手,題目的重點難點是哪一個(飛奪) 看了課題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為什麼飛奪?” “怎樣飛奪” “飛奪的結果怎樣”) 通 過學生學習,可以獲得很好的訓練效果。教師首先巧妙地從題目中的關鍵詞語切入,並從關鍵詞設問,帶出課文情節發展提綱(起因、經過、結果),即提供了一次填詞語句子的訓練機會,又延伸為主要內容的概括,展現出敘述順序,提出了分段依據,並歸結為指導學法。六項訓練任務(找關鍵詞、設疑提問、連句概括主要內容、剖析敘述順序、分段和指導學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可謂獨運匠心了。理清順序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主要內容(限時2分鐘)以學生的自覺性往往很差,如果用學生課堂問答形式,只有一部分教好的學生積極動腦筋完成。而大多數學生則不動腦筋,就達不到全班理解課文的目的。

3、抓住重點詞語“飛奪” 1、採用逆推法去分析紅軍“飛奪瀘定橋”須具備的條件。

紅軍北上抗日必然要從瀘定橋上過————必需奪下瀘定橋————要奪瀘定橋——必需和敵上搶時間、快速的奪下橋。在學生了解的情況下,讓學生重點理解為什麼要用“飛奪”而不用“奪下”體會紅軍面臨大渡河、瀘定橋之險,敵人的前有天險後有追兵的險境。襯托紅軍戰士的英雄氣慨。

4、播放錄象資料,使學生感受到戰爭氣勢之大、戰鬥場面激烈。同時,課件出示瀘定橋、大渡河之險。襯托奪橋之難,紅軍之英勇。

5、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朗讀時要認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把握好朗讀的基調——崇敬、讚頌。奪橋是一個壯舉,整個過程緊張激烈。因此,朗讀的節奏應該緊張、高亢,行軍途中,雖然路程艱險,要讀出紅軍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慨,要表現出緊迫感。

激戰的場面要讀得緊張有勢、節奏稍快。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6、閱讀延伸,展望未來,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出示一組勻城圖片(文峰塔、繁華的街道、國小幸福的生活等)讓學生自己說說自己的感受。針對以上的兩個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知道新中國來之不易,是用先烈的鮮血換來的,我們只有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7、在教學中,安排的內容較多,時間不足。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8

《幸福是什麼》這篇童話故事的基本點就是幸福,抓住了幸福,也就抓住了文字的核心要素。因此匯入就可以把幸福提出來讓學生討論,引發對幸福的思考。課一開始,我與學生交流:“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什麼事情讓你覺得幸福呢?”有的孩子說自己過生日時父母買了蛋糕、送了禮物感覺很幸福;有的說自己生病了,媽媽細心照顧自己覺得很幸福;還有的說每當考試考得好的時候家長表揚自己時也是幸福的……孩子們說了很多,越說越興奮,似乎他們都感覺到了自己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但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孩子只知道接受愛,不懂得去給予愛,不會感恩的孩子將會是多麼可怕呀!想起去年曾經上過的一篇文章,叫做《可貴的沉默》,裡面也講到了感恩,講到了向父母回報愛,短短的一個學期就忘了嗎?是教育的缺失還是孩子的自私在作怪呢?

辦法,我只能放慢講授的速度,讓孩子們細細地去品味文中的三個牧童用十年的經歷所獲得的幸福的體驗:我能幫助別人,因而感到幸福;我勤勤懇懇地工作,我的工作對別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勞動沒有白費,所以我是幸福的;麥子養活了許多人,我的勞動也沒有白費,我也感到很幸福。我讓孩子們反覆地朗讀這幾句話,期待著“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規律的重複。在學生對幸福的感受漸漸清晰明朗的時候,我又對幸福的概念進行拓寬。不同職業的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我趁機朗誦了畢淑敏的《提醒幸福》:對雷鋒來說,幸福是“走到哪裡就把好事做到哪裡”的快樂;對警察來說,幸福是“舍一家團圓,保萬家平安”的奉獻;對農民來說,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收穫;對母親來說,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期盼。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9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三個詞匯入,直奔重點,抓住有趣,讓孩子笑談童年趣事,學生在讀讀、談談、悟悟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課末我又以板書進行畫面再現的精美總結,學生以不同的理解紛紛感懷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靈的廣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覺間、在讀讀說說間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要說,其課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節課,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是一篇具有詩情畫意的、又充滿童趣的文章,我們只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去發現,文章才能彰顯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體現出來,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將更加生動、更加美好!

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中,我要注重品詞品句,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就勾畫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小山村的特點“群山環抱”“不容易發現”“坐落在山谷裡”都體現了小山村的“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寫了走近小山村聽到的聲音:“雞鳴、犬吠”走進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層樓、清泉等”有靜有動。特別是動詞的用法,更是小文的精妙之筆。最後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抒發了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教學中,學生以多讀為主,品味詞句精妙,學習作者的用詞之在習作中育人,在習作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寫文與做人統一起來。

儘管教學目標中沒有要求學生背誦,但是,我為了幫助孩子積累語言,提高寫作水平,我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的4、5、6自然段。讓學生在熟讀中,在記憶中,反覆揣摩、品味作者的準確用詞和細膩的寫作手法,以達到能夠學以致用。

課堂是靈動的,孩子的心靈是靈動的,教師智慧的語言是開啟孩子心智的一把鑰匙,我願自己永遠擁有它,開啟我的學生們的心靈之門。相信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有效提高。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1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慧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匯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說說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說說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著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2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裡,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資訊、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著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著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資訊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對比,總結出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擬人手法,使鵝都的形象變得鮮活.兩篇文章都是先介紹鵝的特點,再具體描寫.都是“傲”,但各有各的“傲”。同時都運用了反語來表達對鵝的喜愛.這樣,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了鵝的特點,而且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點,比較了兩位作家的不同寫作風格,還教會了他們運用反話寫作文的方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語文課堂強調“悟”,而這種“悟”往往只偏重於人文方面,重視作者情感的體會,而忽略了語言文字本身的特點,忽略了寫作特色的感悟。總是在單純的教課文,不是在教語文。而詞語學習正是最基礎的語文。所以在這一課時我在詞語教學上下了一些功夫,讓學生學會理解詞語的方法。當學生提出“榮膺”一詞不理解,我問:平時我們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以怎樣理解?學生說查字典、聯絡上下文猜想意思。

於是,我讓學生找到相應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猜一猜。馬上就有學生說是“當上”“成為”,這是孩子最簡單的換詞獲得的理解;我再引導:怎樣地當上?“光榮地當上、榮幸地成了”;我說,你是怎樣體會到的?有的學生說,成為海軍上將一定是件光榮的事,有的說,從“榮膺”的“榮”知道。雖然這個過程化了較多的時間,但讓孩子們經歷了學習理解的過程,學到了理解詞語的方法。再如學生彙報白公鵝“耀武揚威”時,我引導學生想想每個字的意思,學生就體會到是“炫耀武力,宣揚威風”。我再讓學生想象,“耀武揚威”是什麼樣子,從而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可見同一型別的文章,進行對比教學好!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可以仿效不同的表達方式,可以獲得不同的閱讀體驗。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4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國小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匯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國小生對古詩的朗讀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3、定位聯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4、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尋引擎查詢本課全部資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遊戲給生字組詞。

5、識字遊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6、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思維。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5

《小小的山村》是長春版三年級上冊第四板塊第一課。《小小的山村》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美麗、寧靜、質樸的小山村,學生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山村的“小、美”的特點,以及帶給大家的無限快樂。對於習慣了城市喧囂的孩子們來說,這的確是個世外桃源,是他們心靈得以休憩和放鬆的地方。從課文中,孩子們可以感受到不加任何修飾最質樸的東西,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美,和作者那寬廣的胸懷和對自然美的嚮往之情。選編本文意圖是: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生動,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本單元的主題是美麗的鄉村,《小小的山村》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對其他幾篇課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其餘幾篇分別是《鄉村裡的大花園》《我從山裡回》《窗外》,4篇課文通過不同的體裁,描寫了家鄉的美景,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家鄉的熱愛。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6

國小三年級英語這一課充分體現了英語新課標理念,從知識目標來說,本課的教學物件是三年級的學生,考慮到孩子剛開始學習英語,所以本課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的。以為三年級的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我努力為學生創設一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一種寬鬆、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新單詞、新句型。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已學過四個星期的英語了,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時,始終採用英語,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一種英語的學習氛圍中,同時也以這種氛圍感染每一個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

在本課教學中做得不足的是部分同學把單詞green 和 black的發音發的不好,教師應在多數同學錯誤發音後立即進行糾正,有些同學的歌唱的也不是很到位。在以後模組的教學中還應經常複習和操練。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7

首先,《端午的鴨蛋》課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民俗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為了解民俗蘊含的生活的樂趣以及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產生的效果。而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三:一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藉助端午的鴨蛋表達的思鄉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二是一通過文字的的閱讀,初步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三是對本文選材特點的瞭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閒適自由的風格。正是基於此,我在備課時確定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以下三點:

1.把握文章內容,理解作者情感。

2.對作者語言風格的初步認知

教學重點為理解作者閒適的語言風格。

回首這節課,我基本上處理號以上幾個要點。在教學思路上我以課文的朗讀貫穿整個的教學始終,首先是以主要問題“作者是以怎樣的情感回憶家鄉端午的習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初讀課文,理順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對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後,研讀課文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家鄉鴨蛋的特點”進行文字細讀。與此同時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重點鎖定在課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發學生創新型閱讀,對文章最後選材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後練習三的要求。整個授課過程以主問題貫穿始終,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不絕於耳。

關鍵環節回顧:

這節課中我將重點定在對文章中家鄉鴨蛋特點的理解,體會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課文第一部分的處理上一帶而過,有關文章端午的習俗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

內容細讀這個環節我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的句式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進行細讀。學生在課前做課相對到位的預習工作,在細心的閱讀與批註後,能夠較好的完成這個任務。學生談到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馳名遠近的鴨蛋”“質細而油多的鴨蛋”“蛋白而柔嫩的鴨蛋”“情有獨鍾的鴨蛋”……好多學生在闡述自己的理解的時候能夠結合課本內容。其中學生談到作者“情有獨鍾的鴨蛋”時候,恰恰和自己在備課時預設的問題相吻合,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引述的唐代元稹《離思》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詩句的解讀,此環節一方面加深學生理解汪曾祺對高郵鴨蛋的感情,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典雅的語言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的妙處。

另外,此環節與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相結合,汪曾祺語言善於繪型繪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此處我引導學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於描繪形色。多次的朗讀,有效的引領,體會出作者在描型繪色。

文章結尾“作者寫到了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可否刪除,試述理由。”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點。此環節不要求學生做統一答案,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學生一方面能夠從常規寫作選材的角度談到該段材料遊離選文的中心,還有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安排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隨意、自然的特點。

縱觀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預設,作為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為一節同課異構課,在與同組教師共同備課的基礎上自己創新的地方不多,沿襲的東西佔主導。相比較一起做課的老師,自己這堂課學生的朗讀還算是被比較到位,但課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遇到學生不能回答的時候,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功夫欠缺。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預設的色彩很濃重,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達到教師預設,沒有注意生成的東西。比如,一開始學生對“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會議家鄉的鴨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預習應該是能夠很好地回答,在這堂課上,部分學生預習效果不佳,導致課堂最初比較沉悶。教師為了最求最初預設環節,硬牽著學生達到預設。

另外,有關內容研讀環節,學生深入課本的時間略顯不充分,課堂上回答的亮點不夠,而此時教師看到學生讀出“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語句時,就中斷了學生的感知,匯入到教師預設環節中。此時,如果再放手讓學生繼續研讀,還有可能更為深入的讀出新的資訊。

第三,作為一節常態課,學生的識字寫字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這一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項缺欠。本來作為課前交流預習的一個環節展示出來,教師僅僅讓學生自行提出,並沒有進行有效地指正,過於倉促。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8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足矣說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在本節課的設計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要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如:在講到懶獅子說:

“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勤獅子的表現,抓住“苦頭”一詞讓學生想象:它不想吃哪些苦頭呢?又如:當講到懶獅子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林中的大王很了不起,想依靠爸爸、媽媽生活而不學本領時,我就讓學生猜猜懶獅子不學本領以後可能會怎樣?[

可是,本課時在內容的安排上偏多。以致在識字教學時不夠到位,沒能注重字音、字形的分析,學生的識字鞏固率不高。其實,應適當減掉一些識字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存在大量對話,朗讀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可在指導朗讀時卻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總覺四句話的指導讀顯得相當單調,讓學生讀讀評評也沒取得多大實效。學生想象說話時,小朋友思路不夠開闊,教師也沒能及時地引導,以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飛奪瀘定橋教學反思 篇19

《倍數和因數》是我們工作室四月份研究的一個課例,我們是先抽籤上二十分鐘的課堂教學,再進行研討,我們研究了每一部分的處理方法,同時,為了讓我們的課堂更加連貫、自然,我們也研究了例題之間的過渡環節,嘗試找到更加恰當的處理方法。那次研究之後我們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員都根據自己的想法修改了教案。前幾天我們工作室又在活動中上了這節課,這次上課的是我,由於事先準備的不夠充分課堂中發現了很多的問題,有上次研討過還需要改進的問題,也有這次上課出現的新問題。課後工作室的成員給了我很多的很好的建議,我根據好的建議修改了我的教學設計,下面我來具體的說一說。

1.情境匯入。本節課的內容是《倍數和因數》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倍數和因數的依存關係,我課上用了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例子,也用了我是老師,他們是學生的例子。但這兩個例子對於本課的教學或許沒有太多的意義,好像不能讓學生明確感受出倍數的因數的依存關係,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去掉,直接進入課堂,讓學生進行操作活動。

2.倍數和因數的意義。本課是想通過用12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的活動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初步感知倍數和因數的關係,再用具體的例子向學生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在課堂中我直接讓學生進行操作,兩人小組活動,試著擺一擺,看看有沒有不同的擺法,在交流的時候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擺法,每排擺了幾個,擺了幾排,怎樣用乘法算式表示,再讓學生有序地說一說,為後面找一個數的因數做好鋪墊。再有一道具體的算式舉例說明倍數和因數的含義,用我們過去學習的乘法算式中的乘數乘乘數等於積過渡到倍數和因數,再讓學生說一說其他兩道乘法算式。說完後再給學生一個提醒,並讓學生再根據出示的算式說一說誰是誰的倍數和誰是誰的因數,最後的時候讓學生自己寫一個算式,並說一說。